2017高考语文试题之古典诗词鉴赏答题模式
- 格式:ppt
- 大小:908.00 KB
- 文档页数:21
高考全国卷3语文古诗词鉴赏分值及答题套路2017全国卷3高考语文要想考高分,不仅要扎实掌握基本知识,而且学会一些万能答题公式技巧是必须的,语文答题有一定的套路,大家在复习时最好能找到答案规律。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2017全国卷3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分值及答题套路》,供参考。
12017全国卷3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分值由于2017年高考还没有开始,小编整理了2016年全国卷3高考语文真题中各题型分值,供大家参考。
除部分高考改革地区外,一般每年高考试题题型变化不大。
二、古代诗文阅读(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8题,6分9题,5分怎样读懂一首诗?回忆作者所处的朝代和作品风格。
分析诗题的中人和事。
逐字解说诗句,理解诗的大意。
诗最后两句一般是运用议论、抒情,是诗的主旨和意境所在。
诗题、描述、议论、抒情一致。
古诗的“虚”,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的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实”则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12017全国卷3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答题套路古诗词鉴赏答题套路:形象分析把握诗词的形象是感受诗情、领悟诗意的基本途径。
形象可以是人物形象。
包括客观形象(作者描写的人物,如《赤壁怀古》中的周瑜)主观形象(作品塑造的抒情主人公,如《雨霖铃》中的“我”)诗人从社会生活中提炼出来的事象(动作形象,如《约客》中的“敲棋子落灯花”)物象(事物形象,如《蝉》中的蝉)景象(景物形象,如“大漠孤烟直”“千树万树梨花开”)把握形象后面所蕴含的言外之意,这是鉴赏成功的关键所在。
例如,我们可以从“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中所描绘的“孤帆”“远影”这一形象中,感悟到。
选择题:不正确的两项是()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BE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14.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BD 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从李揆的典故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苏轼告诉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14.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CDA.《长恨歌》和《秦中吟》都是白居易的得意之作,能够作为其诗歌创作的代表。
B.元稹常常私下对白居易的诗歌进行模仿,这从侧面说明了白诗较高的创作水准。
C.白居易在诗中称呼李绅为“短李”,也隐含着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
D.作者坚信自己必将因文学成就而名扬后世,因此并不介意在当时是否得到认可。
E.在诗的最后两句中,白居易称,自己新编出的诗集可以成为自我炫耀的资本。
答题步骤:①注意注释内容,是内容判断要点;②结合诗标题总结诗词主旨,体察作者情感内核;③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注意易错点:意象错误+情感错误+手法错误。
④可以用排除法将选项中互相矛盾的两个排除一个。
结合某句,分析某句特点或作者性格或者情感态度;15.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古诗文阅读与鉴赏技巧1.名句名篇默写题与文学常识题知识范围:课标建议的60个背诵篇目;文学常识以中国古代作家为主及60个背诵篇目名称、作家及朝代。
默写时要注意:(1)今年高考是四选三选默,选择最有把握的几句来填写,千万不要多默。
(2)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书法。
(建议拿到试卷就先填写默写内容)(3)要求“一字不差”。
如默写内容印象不深,可先记得几个字默几个字,后面想起来了再默。
2.诗歌鉴赏题考纲陈述:(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第一步】准确解读文本:在了解“诗家语”多省略、多倒装特点的基础上,抓关键点:(1)上看:看诗歌题目,圈出题眼(某一词语),认真研究古诗的题目,有的题目实际上就概括了诗的主要内容,或者给你理解该诗提供了感情基调。
再看作者,回忆作者所处的朝代和作品风格。
注意时代对作家的影响(如南宋的爱国思想);(2)下看:看注解提示,了解诗歌的背景,寻找诗歌内容和情感的线索。
(3)中看:看全诗主体,每句圈出一两个词作为句眼,特别注意诗歌中的表现情感的形容词和副词(如:孤独自寂)。
后部分一般运用议论、抒情手法,是诗的主旨。
(即我们平时讲的五读:读题目、读作者、读内容、读注释、读命题。
)【第二步】明了答案构成要点(即给分点)。
小口径问题什么答什么,大口径问题一般要包括三个要点:(1)采用的写作手法:常见写作手法(技巧)见后面所附四大类13小类。
(2)手法揭示的内容:结合诗句,分析该手法写出了意象(人,物,景)的什么特点,或抒发(突出了)什么思想感情(哲理)。
(3)所起的作用:此种写法在内容或形式上起到的作用。
(内容方面的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
形式方面的作用:前后照应,虚实结合,先总后分,一问一答)(注意:不同类型题目的三个要点的侧重点不一样,问什么则什么是回答的重点;且三个要点的顺序要根据具体题目的类型有机组合。
高考诗歌“比较鉴赏题型”答题策略近几年高考诗歌鉴赏题出现了一种新题型——比较鉴赏题。
这种比较鉴赏题,信息容量大,综合检测性强,能更准确地考查学生的古典诗歌鉴赏能力。
提问方式和答题思路【提问方式】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鉴赏评价【答题思路】(1)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曲),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包括注释)。
(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意象、意境,语言,艺术手法,思想感情等)来寻求诗(词、曲)的差异性。
(3)要注意点面结合,既要有总体分析,又要有具体分析。
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解题指导与典型例题第一种类型意象、意境比较鉴赏【解题指导】意象就是物象与情思的组合。
象即诗中的形象,不仅包含人物形象,也包括景象、物象、事件和抒情主人公形象,意就是作者的情思。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画面,又称为情景、境界、氛围。
一般来看,意象与词句相关,意境则与全篇对应。
离开意象,无以谈意境。
故在古典诗词中,意象是起点,意境是终点。
比较鉴赏时要注意:披“象”入“意”,由“象”至“境”。
【典例1】(2008年广东卷)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7分)木芙蓉吕本中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
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窗前木芙蓉范成大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
更凭青女①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注]①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问题】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5分)【参考答案】吕诗着重描写的是逍遥闲适,任由风吹雨打的形象;范诗写的是孤苦、心酸,处境凄凉却坦然面对的形象。
前者是豪迈与大度的闲适之士的形象;后者是在凄苦孤独的环境中坚韧的乐观者形象。
【解析】吕本中的《木芙蓉》诗中,明确点出歌颂对象是小池南岸的木芙蓉。
借“南”暗示为金兵南渡后的河山,木芙蓉就成为广大人世、爱国志士的象征了。
诗中第二句指出木芙蓉开放在严霜袭来的秋季,其鲜艳的色泽显示出它不畏强暴的精神。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立志当早,存高远17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答题技巧及示例
高考复习面广量大,不少学生感到既畏惧,又无从下手。
同学们如何才能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呢?下面来看看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答题技巧,相信对你的复习有很大帮助~
第一种模式分析意象、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
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并准确概括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幺而“感伤”。
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2017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真题之诗歌鉴赏题所考查的情况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欧阳修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15.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6分)【答案解析】14.BE【试题分析:B项“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说法错误,此句重点描绘士子答题情况,考生们大清早就入场了,没有一点喧闹嘈杂之声。
E项“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是谦逊之辞。
全诗透露出一种惜才爱才的真挚感情,也表达了要为国家选出真正的人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注意易错点:意象错误+情感错误+手法错误。
15.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2分)②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2分)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
(2分)【试题分析:“下笔春蚕食叶声”,先点出其修辞手法,比喻:把考生们在纸上答题写字的声音比喻成春蚕嚼食桑叶的声音;再表述其作用、效果:描写了考场上考生们紧张严肃答题的场景,也显示出来考生才华横溢,答题速度快。
借此强化作者的喜悦之情。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答题重点:诗句翻译+情感主旨。
古典诗词鉴赏题问答模式例析第一种模式:赏析诗中的重要语句命题方式:这句诗有何特殊含义或深沉含义?命题变式:这句诗最具表现力,试简要分析。
解答分析:先解释清这句诗的字面意义,然后或扣语言特点或扣思想情感作具体分析。
第二种模式:分析人物形象提问方式:简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答题步骤:(1)概括是什么形象。
(2)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这个形象的特征具体表现在哪里。
(3)分析诗人借这个形象表达的思想感情。
例: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
陆游《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
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技巧点拨】这首词前两句回忆当年在抗金前线的战斗生活:“关河梦断何处”是说一觉醒来,关河要塞不知在何处,意谓脱离了前线;“尘暗旧貂?”是说尘土积满从军时穿的貂皮大衣。
下片表达敌人尚未消灭,自己衰鬓先斑的慨叹,“天山”代指抗金前线。
“心在天山,身老沧洲”表达了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幽愤。
【参考答案】(第一步)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
(第二步)诗中人物以前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
(第三步)诗歌通过这个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
第三种模式:分析意象、意境、诗情型提问方式: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要综合考虑。
要用描叙性语言表达,不能翻译诗句。
语言要突出意象、意境和诗情特征。
答题步骤一:描绘诗中体现的图景画面。
考生应该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营造的意境描摹出来。
这里有两个要点,一个是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及特点,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切忌直接引用;二是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写到绝大部分的、主要的景物,语言力求优美。
2017年高考语文试卷古诗题鉴赏高考关系到人才选拔,关系到祖国的未来。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推荐的2017年高考语文试卷古诗题鉴赏,仅供大家参考!2017年高考语文试卷古诗题鉴赏一【新课标I卷】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阅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欧阳修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5.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6分)参考答案14.BE15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②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
【解析】14.试题分析:B项说法错误。
E项全诗透露出一种惜才爱才的真挚感情,也表达了要为国选出真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5.试题分析:先点出其修辞手法,再表述其作用、效果。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17年高考语文试卷古诗题鉴赏二【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送子由使契丹苏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
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
②武林:杭州的别称。
苏轼时知杭州。
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
2017高考语文答题模板2017高考语文答题模板我们如果想要在高考时候语文考的好的话,有一些答题技巧与模板是我们不能够忽视的。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了高考语文试卷答题模板,供大家参阅!2017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答题模板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容易忽视的四个暗示意象诗人往往选择日常生活中可见可闻可感的事物入诗,根据事物的特性兴怀。
陪伴在我们周围的各色植物,如:梅、兰、竹、菊、莲、丁香、松柏、杨柳、梧桐、落花等。
共存于天地中的各色动物,如:蝉、猿、鸿雁、杜鹃、鸳鸯、沙鸥、鹧鸪等。
变换于自然中的各种气象地理,如:春夏秋冬、风霜雨雪、烟雾、阴晴、明月、夕阳、流水等。
运用于日常生活中的各色器物,如:玉、灯、笛、箫、酒、楼、捣衣砧等。
产生于举手投足间的各种动作,如:饮酒、登高、凭栏、望远、长啸、捣衣等。
这皆为诗人运笔的主要道具,它们已经成为诗人之中约定俗成的普遍暗号,留存于世世代代的中国人心中。
情感酬唱送别之情:古人喜宴游交友,然天下无不散之筵席,朋友间不免酬唱赠答、寄友送别,成为诗人抒发情感之由。
杨柳、长亭、南浦、酒便成为解读送别之情的暗号。
思乡怀远之情:建功立业,志在四方是古人的胸襟,然而久别家乡,远离亲人之时,难免怅然,加之古时交通不便,联络缓慢,思乡怀远之情便能绵延千里。
月亮、鸿雁、双鲤、捣衣、莼羹鲈脍便成为传递思乡之情的暗号。
咏物感遇之情:古人有感于自然界各色景物的特性而有感于己,或抒发自己凄凉伤感、孤独寂寞的感叹;或表达自己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却坚贞不屈的感慨。
梧桐、芭蕉、流水、猿猴、杜鹃、斜阳、松竹梅菊、黍离、历史事件、名胜古迹便成为寄托感遇之情的暗号。
情爱婚姻之情:对爱情的渴望,夫妻间的悲欢离合,宫怨闺怨,成为人们无法回避的情感。
莲、红豆、连理枝、比翼鸟便成为表达婚恋之情的暗号。
闲适恬淡之情:古人超于现实之外,寄情山水,流连田园。
所写之诗或表达清闲恬淡的心情,或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五柳、东篱、三径便成为象征归隐之情的暗号。
学生版)重点(诗歌鉴赏常见题型及答题方法一、分析意境: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提问方式: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提问变体从“情”和“景”的角度对某首诗或词作一赏析。
三个方面。
答题时三个景、情、境: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所谓意境,应包括解答分析方面缺一不可。
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1:答题步骤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2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双音节词一般用两个: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是”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3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
”感伤“包含的诗人的感情,或描+艺术效果+意象的特点是什么+以上四步可概括为:所写的意象析感情(分析+点氛围(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图景(描绘诗词中展现的图景画面)作者的思想感情) : 术语链接 : 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A.生机勃勃,富丽堂皇,恬静安谧,雄奇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优美、孤寂冷清、肃杀荒寒、瑰丽雄壮,虚幻飘渺、凄寒萧条、繁华热闹等。
思想感情术语:B.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写景抒情诗的鉴赏第一节一、把握形象的特征和寓意。
浔阳江头夜送客,“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把握诗歌意象。
如白居易《琵琶行》“、”枫叶”“枫叶荻花秋瑟瑟。
三个意象不光点明了景物、时节,还通”秋“、”荻花古诗意象过这三个意象特有的属性渲染了送别时的环境氛围和诗人忧伤的情绪。
往往寓繁于简,寓万于一,以高度浓缩的艺术形象诱发想象,产生奇特的审美效果。
二、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
山水田园诗更是如此。
是中国古典诗的一大特色,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带上诗人的感情色彩,为表达诗的特定情感服务。
度米诗词鉴赏汇编之2017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题答题模版:表达技巧类表达技巧类表达技巧类题型特别要注意审题。
首先揣摩命题意图,区分鉴赏要求。
表达技巧有四个层面: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思路结构。
题干要求从什么角度鉴赏,这一点首先必须了然于心。
一般说来,修辞手法着眼于诗歌小处(某个词句)设题,表现手法着眼诗歌大处(上下联甚至全诗)设题,思路结构着眼于整体设题。
答题时术语必须准确,还要注意结合具体诗句解说内容,分析情感或表达效果。
【设问方式】手法类: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表达技巧或写作手法)?或直接就某一诗句提出具体的手法(表现手法、修辞手法),要求作分析。
变体——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或要求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对诗歌(诗句)进行赏析。
思路类:这首诗是怎样构思的?或要求分析诗歌的构思之妙。
【背景知识】要准确答题,必须掌握以下常见术语:1.表现手法包括联想、想象、象征、渲染、抑扬、对比、烘托衬托、以乐写哀、以小见大、比兴等。
2.表达方式指记叙、说明、描写、抒情、议论等,主要指描写和抒情这两种表达方式的灵活运用。
其中描写包括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有声有色、白描等。
抒情包括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则有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
3.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用典、互文、反复等。
4.思路结构方面的术语包括照应、铺垫、承上启下、层层深入、卒章显志、画龙点睛等。
【答题模式】准确术语+诗句内容+情感效果【真题印证】例1(2009年湖北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西溪无相院张先[宋]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
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
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方修芦碍月生。
问题:第二联是怎样写景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上句着眼于视觉,写浮萍破处,山影在水中显现出来,呼应了第一联的“清”字。
2017 高考语文复习:古典诗词鉴赏的答题格式高考古诗鉴赏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鉴赏,二是评论。
鉴赏又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 1. 鉴赏其形象; 2. 鉴赏其语言; 3. 鉴赏其表达技巧。
评论就是剖析诗歌的思想(感情)内容。
不论是鉴赏仍是评论,本质上都是考察考生关于诗歌的想象能力。
考生从哪些方面去想象,如何去想象,如何联合诗歌自己、命题者所问、自己所想,不枝不蔓,按要求写出来,这是答题的重点。
综观近几年高考试题,“古诗鉴赏的答题格式”大概可概括为以下几种:一、形象:身份+性格例 1. 阅读下边一首词,而后回答下列问题。
点绛唇李清照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如来,袜■金钗溜。
和羞走。
倚门回顾,却把青梅嗅。
词人在词中刻画了如何的艺术形象?〔简析〕上片写身份,写人物神情,也衬托了人物娇美的风采。
下片写性格,把一个少女惊异、惶遽、害羞、好奇以及爱恋的心理活动,绘声绘色地刻画出来。
在我们心中立起了一个天真贞洁、感情丰富却又带着几分矜持的少女形象。
二、诗歌意象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即解说诗句)例 2. 阅读下边一首唐诗,而后回答下列问题。
瀑布李忱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究海洋作波浪。
简要剖析诗中塑造的“瀑布”这一意象。
〔简析〕涓涓细流不辞劳苦,聚集成一泻千里、宏伟壮观的瀑布,尔后又拒绝溪涧的挽留,持续向前,信心化作汹涌汹涌的波浪。
(表层含义)这“瀑布”乃是胸襟弘愿、不惧困难、不达目标誓不罢手的志士的化身。
(深层含义)三、所抒感情:经过什么内容+抒发(寄寓 / 揭穿 / 表达)什么感情例 3. 阅读下边一首诗,而后回答下列问题。
画眉鸟欧阳修百啭千声任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从诗中意会到诗人如何的思想感情?〔简析〕经过“林中鸟”与“笼中鸟”不一样境遇的对照,表达了对自由的热忱赞叹,对约束个性、监禁思想、窒息性灵的厌恶和否认。
四、领会心境:客观形象+主观感觉 +交融了什么境界例 4. 阅读下边一首宋诗,而后回答下列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