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堂)
- 格式:ppt
- 大小:1.24 MB
- 文档页数:41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堂实录《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堂实录一、导入:同学们,我们知道杜甫是我国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在我们一般人看来,这样伟大的诗人生前一定是身居华屋,锦衣玉食。
可事实远非如此。
文章憎命达,无数脍炙人口的传世之作,恰恰是作者苦难生活和悲惨命运的产物。
对诗人杜甫来说,更是这样。
他一生中,几乎没有享受过一天好日子。
那是公元760年春天,杜甫求亲告友,费尽周折,好不容易在**浣**畔盖起了一座茅屋,暂时结束了辗转飘零的流浪生活,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
但是,老天好象故意要跟他作对似的,到了八月,一阵秋风掀去了屋顶上的茅草,大雨淋漓而至。
再一次把他从浪漫的隐居生活中敲醒,让他面对现实,让他忧思,于是写下了一首千古传诵的不朽之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秋风吹破了自己的茅屋,肯定是一件让人不愉快的事,可诗人却要歌诗一首,这是为什么呢?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让我们一同走进茅屋,用心聆听诗人的心声。
二.杜甫简介: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因任工部校检郎,而又被称杜工部。
河南巩县人,生活在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时期,一生坎坷,终不得志。
他的诗被后人公认为诗史,诗人被尊称为诗圣。
三.整体感知(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
1、初步感知(指导学生领会作者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和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局部则要求学生把握四节诗的情感分别是:痛惜、痛心、痛苦和忧国忧民,以确定全诗的感情基调与各节的语气。
先让学生齐读,并提醒学生在齐读时注意字的读音,注意领会这首诗的思想感情。
学生齐读完后,教师指正解读并纠正字音。
齐读之后,再让一个同学单独朗读。
学生读完,教师应肯定其能根据诗歌感情的需要处理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优点。
最后,听范读录音。
(使课堂气氛达到一个小高潮。
)2、研读赏析⑴、赏析第一诗节设计问题①:作者是哪些词语描述秋风的威力?(学生很快回答出来怒号卷。
古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课堂实录古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课堂实录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一些耳熟能详的古诗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
那么你有真正了解过古诗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课堂实录,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古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课堂实录篇1一、背景导入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同学们都进行了预习。
有哪位同学能告诉我们,这首诗与平时所接触到的五言、七言古诗有什么区别?生:句子长短不一。
比如有些句子是九个字,有些只有七个字,有点参差不齐。
师:你的发现很敏锐,请坐。
有同学补充吗?生:我们以前学的五言或七言古诗一般都是四句或者八句,很短。
但是这一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比我们以往背的诗要长许多。
师:请坐。
你关注到了诗歌的篇幅,很好。
这里其实就是一种很特殊的文学体裁,请同学们看屏幕。
屏幕显示:背景资料(一)歌,能唱的诗。
本是古代歌曲的一种形式,后成为古诗的一种体裁,称为“歌行体”。
这种古诗,讲究押韵,朗朗上口,体现“歌”的特点;用长短句,顿挫相谐,有“行”的动感。
(学生齐读)师:我们继续看背景介绍。
屏幕显示:背景资料(二)杜甫终于结束了十余年颠沛流离于战乱的生活,来到成都,在朋友的资助下,于成都郊区浣花溪旁盖了几间草房,全家暂时安顿下来。
这是公元760年,“安史之乱”已经持续了六年。
第二年秋天,辛辛苦苦盖起的茅屋竟为秋风所破,诗人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著名的诗歌。
师:这是杜甫一生中唯一安稳的四年生活,稳定的生活给他带来了创作的激情。
在这四年里,他创作了240首诗。
此时诗人虽然身在成都,远离战乱,但是他依然心系天下苍生。
二、呤诵诗歌师:我们一起把课文齐读一遍,感受一下诗人的“感慨万千”。
(学生齐读)师:同学们读得比较流利,有三个字的读音要斟酌一下。
(师板书:俄顷丧乱见此屋)师:第一个字读第三声,刚才有同学读错了;第三个字为什么读xiàn 呢?生:风吹草低见(xiàn)牛羊。
初中语文课堂实录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堂实录9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堂实录 1株洲市淞欣学校许艳鑫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领会诗歌的内涵。
2、体会诗人推已及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3、学习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二、教学设想1、杜甫的这首借景抒情的诗,从内容到艺术都有很高的成就,从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杜甫作为现实主义义诗人的伟大,而且可以从他关心人民的博大胸襟中接受诗人人道主义精神的陶染,在深入理解体味本诗和对学生进行美育熏陶方面,我打算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的训练,因此本节课我考虑以“朗读训练”为切入点,通过加强诵读训练,使学生充分领会诗歌的内涵及精髓,注重拓展延伸,促进学生从基础性学习到研究性学习的质的飞跃。
2、教学方法(1)朗读与鉴赏相结合。
(2)交流、合作与探究相结合。
3、教学准备:学生课前收集有关杜甫的诗及资料4、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5、课时:一课时三、教学过程师:在我们祖国灿烂的文学史中,唐诗是一串璀璨夺目的明珠。
在这串明珠中,杜甫的诗作以其强烈的时代感,深沉的人民性而独战鳌头,被誉为“诗圣”。
上次布置了同学们回去预习,查找有关杜甫的作品。
生:学生背诵中学语文教材中学过的《石壕吏》、《江畔独步寻花》、《月夜》、《水槛遣心》、《春夜喜雨》等九篇作品。
师:以幻灯片的形式检查学生对背景和作者的掌握。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杜甫(板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体味杜甫忧国忧民的感情,鉴赏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现在大家默读这首诗,参看提示、注释,读懂诗句的含义。
生:(阅读课文揭示,边诵读课文,边参看注释,有的查字典,有的翻阅资料,有的互相询问、讨论;教师在学生行间查看,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难。
)师:“茅屋”指诗人求亲告友,于公园761年春,在成都西郊浣花溪畔建造的一座草堂。
建成后,诗人十分喜悦。
《江畔独步寻花》中“留恋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水槛遣心》中“细雨鱼儿去,微风燕子斜,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就是茅屋建成后诗人在江边独自散步和雨中凭栏远眺时喜悦心情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