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巍
- 格式:doc
- 大小:114.50 KB
- 文档页数:11
开国少将魏巍简介魏巍,中国共产党开国功勋将领之一,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副总参谋长和全军政治部主任,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设和军事事业发展的重要推动者之一。
同时,他还是一位著名作家,以自己的文学才华为中国文化艺术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魏巍,1919年9月14日出生于辽宁省义县(今辽宁省义县市)。
早年从军参加革命,先后担任军事干部、政治干部等职务,先后参加了百团大战、平型关战役、独立自强战役、山海关战役等多次战争,表现出色,先后荣获独立自强战役一级红星勋章、抗美援朝战争功勋荣誉章等荣誉称号。
魏巍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展示出了出色的领导才能和政治觉悟,被誉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革命家、杰出的军事统帅、红旗兵团的精神领袖”。
1955年,魏巍被派往苏联军事学院学习,1976年,他调任总政治部副主任,1979年晋升为解放军将军军衔,成为当时最年轻的少将军衔。
魏巍不仅是优秀的军事家,同时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著名作家。
他的文学作品不仅在文学上获得了广泛认可,更成为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重要代表和标志,其中以《动乱》、《山塞》、《夜莺》、《檀香刑》等作品尤为著名。
他的文学作品通过抒发人民的疾苦、反映现实的生活场景,深入描绘了那个时代的历史风貌和人民情感,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
他的文学作品除了在国内获得了广泛的赞誉外,也得到了国际上的高度评价。
1995年,魏巍的《红岩》被瑞典、芬兰、挪威等国翻译出版成为文学界的热点,成为推动中外文化交流的一张名片。
魏巍是一位充满爱心和责任感的文艺工作者。
在文学创作和军事战斗中,他始终关注民生和士兵的生活和健康。
他在文学作品中反映人民的生活疾苦,唤起人民的革命信念,为民族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不断注入新的动力。
在军事事业中,他关注官兵的生活困难和健康问题,提倡公正对待官兵,积极探索军队文化建设的新思路。
魏巍是一位具有强烈革命气质和温暖人文情感的多面英才。
他通过自己的文学创作和军事战斗,将革命理念和人道主义精神融为一体,成为中国文化和军事事业发展的重要推动者和践行者。
魏巍我的老师
魏巍,原名魏文亮,是中国著名的作家、记者和政治活动家。
他曾担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文化部部长助理,并长期担任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
魏巍的作品以揭露社会现实和批判当时的政治体制而著称。
魏巍是中国左翼文化界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作品《叶问》、《红盾堡》、《高句丽王城》等多次获奖,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国际上出版发行。
他的作品以纪实的方式展现了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和人民的艰苦奋斗,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作为我的老师,魏巍对我影响深远。
他的作品让我深刻认识到社会的不公和人民的困境,激励我以积极的态度参与社会变革。
他的一生坎坷而充满艰辛,但始终热爱人民、关心社会,不断努力为人民争取利益和权益。
魏巍是我敬爱的老师,他的作品和思想将一直指导我前进,坚持正义和公平,为实现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的幸福而努力。
魏巍简介篇一:作者简介第一单元情感呵护:《散步》作者莫怀戚简介:莫怀戚,1951年生于重庆,当过知青、士兵(中国人民解放军)和摩托车手、小提琴演奏员。
经历复杂、意志坚强、随和、豁达、原则性强。
1982年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现任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从事文学创作二十余年,能胜任多种体裁,但小说见长,1994年获全国庄重文文学奖,散文《散步》和《家园落日》被选在了中学语文课文之中。
视写作为生活的一部分。
作品有长篇小说《经典关系》、系列小说集《大律师现实录》、中篇小说《透支时代》、中篇小说《陪都旧事》、中篇小说《花样年月》、中篇小说《六弦的大圣堂》、中篇小说《诗礼人家》、中篇小说《隐身代理》等。
20XX年又成就了一部新的长篇小说《白沙码头》《秋天的怀念》作者史铁生简介:史铁生,1951年1月4日出生于北京,河北涿县(今涿州市)人,中国电影编剧,著名小说家,文学家。
生前曾任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驻会作家,中国作家协会第五、六、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残疾人作家协会副主席。
1958年入北京东城区王大人胡同小学读书,1967年毕业于北京清华大学附属中学。
1969年到陕西延川插队落户。
1972年回北京,1974—1981年在北京新桥街道工厂做工,后因瘫痪而停薪留职,回家养病。
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以后陆续发表中、短篇小说多篇,1983年他参加中国作家协会。
从1986年起,即为北京作家协会合同制作家,后为北京作家协会驻会作家,一级作家职称。
1996年11月,短篇小说《老屋小记》获得《东海》文学月刊“三十万东海文学巨奖”金奖。
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获1983、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另外,他还创作了电影剧本《多梦时节》(与人合作)、《死神与少女》等,《死神与少女》属于一种新的电影类型——诗电影,这为电影类型的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
《羚羊木雕》作者张之路简介张之路,1945年生于北京。
●爱情・关于爱■{破了这层纸。
'’魏巍后来接受采访;时说。
:t一个叫下花园的小车站.魏巍:礼。
没有鲜花美酒,仅有战友们的朔中麓生的爱忐德:女。
17岁那年,父亲在鬼子“扫荡”中惨遭杀害,弟;岁。
从此.他们走上了相伴一生、;妹幼小。
母亲体弱,淳朴勤劳的刘秋华成了家里的:生死与共的道路……巍原名魏鸿杰,1920年3月67,出生:顶梁柱,做饭、挑水j洗衣、织布、下田收种,什么都;俚河南郑州一个贫苦家庭。
少年时期,i干。
刘秋华16岁时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岁担:套一矗可爱醯人-葡嘲魏巍在郑州东大街关岳庙小学(一座破庙改j任村妇女自卫队指导员。
;成的免费贫民小学,即现在的创新街小学’就j两人的相识很有缘分。
;婚后,同那个时代的许多革读・在那里,受一位叫蔡芸芝‘即魏巍作苎;1944年春节期间。
魏巍和战友一同访问“冀中{命伴侣一样,夫妻俩无处为家。
虽《我的老师》的女主人公’的年青女教师的熏;子弟兵的母亲”李杏阁大娘。
跨进大门,织布机旁j然都在一个军区,但总是聚少离陶和影响,喜爱上了文学。
j坐着一位年轻姑娘,正神情专注地织土布。
见有客:多。
1947年春节后,刘秋华生下了中学时代,魏巍便在郑州的报纸上主譬;人来.姑娘放下手中的梭子,笑着起身。
让座倒水,;大女儿魏欣。
而此时的魏巍正随斗《芦笛》周刊和《铁笛》周刊。
后来,魏巍依i然后跑到外面,将正发动群众做军鞋的李大娘找;部队攻打石家庄,别说回家,就连靠勤工俭学,又读了几年师范。
当时的师范学;了回来。
魏巍后来知道,姑娘叫刘秋华,是李杏阁;个电话都打不通。
直到3个月后,校不要钱,上师范的时候,家里给他介绍了一:的堂孙女。
望着姑娘俏丽淳朴的面庞、麻利干练的!石家庄战役彻底结束,魏巍才在个对象,魏巍足个热血青年,很有自己的想i身影,魏巍心里升起一种异样的感觉。
;部队休整期间抽空赶回家看了女法,不想被1H思想观念束缚,为了逃过这段婚i不久,部队驻地转移,魏巍恰巧被安排住进了;JL--眼。
魏巍的感人句子1. “魏巍啊,他就像那照亮黑夜的明灯,给人指引和希望!就好比在黑暗中迷路的你,突然看到了那一束温暖的光,难道不令人感动吗?想想那些迷茫时看到他文字的人,该是多么的幸运啊。
”例子:我记得有一次自己处于低谷,感觉前途一片渺茫,偶然读到魏巍的作品,瞬间就感觉像是有了方向。
2. “魏巍的文字拥有震撼心灵的力量啊,那不是一般的厉害!说真的,就像一阵狂风吹开你心里的乌云,那效果简直绝了!你能明白那种感受吗?就像被困在雨中突然有了一把伞。
”例子:朋友之前心情低落,我给他推荐了魏巍的文章,他看完后真的振作了起来。
3. “魏巍呀,他可真是个伟大的记录者!他的笔下仿若有一个神奇的世界,能把你瞬间拉进去!这不就像你进入一个梦幻的城堡,充满了惊喜吗?你想想看他记录的那些故事多么让人着迷。
”例子:我在图书馆里看到魏巍的书,一打开就沉浸其中,仿佛忘记了周围的一切。
4. “哇塞,魏巍的情感表达也太细腻了吧!简直就像春天里最温柔的风,轻轻拂过你的脸庞!你说这不感人吗?当你感受到他文字里的那种细腻时,是不是也会很触动?”例子:读魏巍的某篇文章时,我被其中细腻的情感描写深深打动,眼眶都湿润了。
5. “嘿,魏巍的精神仿佛能穿越时空啊!就如同永不熄灭的火焰,一直温暖着我们!这难道不是特别神奇的吗?就像我们一直能感受到他的存在。
”例子:每次想到魏巍的精神在岁月中传承,都觉得很不可思议。
6. “哎呀呀,魏巍的影响力那可是杠杠的!就好像冲击波一样,所到之处都充满了力量!这多厉害啊!你想想看对那么多人产生影响,多了不起。
”例子:和别人讨论时说起魏巍,大家都对他的影响力赞叹不已。
我的观点结论:魏巍真的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人物,他的文字、情感、精神和影响力都令人敬佩和感动,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学习。
魏巍关于未来革命的11点思考1. 引言魏巍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的理论家和革命实践家,他对未来革命的思考具有深刻的见解,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思考。
在本文中,我们将根据魏巍先生提出的11点思考,探讨未来革命的可能性和路径,以期为我们构建更美好的社会提供有益的启示。
2. 历史唯物主义的坚定信念魏巍先生在他的思考中始终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认为社会的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他也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实践中推动社会的进步和革命的实现。
这种历史唯物主义的坚定信念,为我们认识和探索未来革命的途径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指导。
3. 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矛盾魏巍先生指出,在当今世界,资本主义的内部矛盾日益加剧,社会主义的发展前景依然广阔。
然而,这种矛盾的加剧也同时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更加深刻地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以便更好地推动革命的实现。
4. 人民群众的革命力量魏巍先生对人民群众的革命力量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他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动力源泉。
在未来的革命中,必须依靠广大的人民群众,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
5. 革命的领导力量在魏巍先生看来,革命的领导力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种领导力量不仅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还要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指导思想。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革命的胜利,为未来的社会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6. 革命的策略和路线针对未来革命的策略和路线,魏巍先生提出了一系列思考。
他认为,革命的策略应当紧密结合实际,既要有长期的目标,又要有灵活的手段。
革命的路线要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以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为核心。
7. 文化和意识形态的革命魏巍先生指出,革命不仅仅是政治和经济的斗争,还包括文化和意识形态的革命。
在未来的革命中,我们需要进行深刻的文化建设和意识形态的革命,以改变人们的观念和思维模式,为社会主义的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8. 党的建设和革命精神的传承作为革命的领导力量,党的建设至关重要。
魏巍与中国现代散文创作中国现代散文创作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魏巍则是中国现代散文创作的杰出代表之一。
他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为中国现代散文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力量。
魏巍,生于1920年,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作家。
他早年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斗争,亲身经历了中国革命的艰辛和曲折。
这种亲身经历赋予了他独特的写作视角和思想深度。
魏巍的作品以真实、深入人心的描写而闻名,他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展现了人民群众的生活状况和内心世界。
魏巍的散文作品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而备受赞誉。
他的作品语言简练,富有节奏感,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
他善于运用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使作品更具艺术性和思想性。
同时,他的作品也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民的关怀,这种情感使他的作品更加贴近人民群众,引起了广泛的共鸣。
魏巍的散文作品涉及了广泛的主题,包括人民生活、社会问题、历史事件等。
他通过对这些主题的深入探讨,展现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
他关注人民的疾苦和困惑,揭示社会不公和不平等的现象,呼吁人们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和改变。
同时,他也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顾和思考,展现了对历史的敬畏和对未来的期许。
魏巍的散文作品中最为著名的是《人生》。
这部作品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中国现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人生》以一个普通人的视角,通过对自身经历的回顾和思考,展示了一个时代的变迁和人民的命运。
作品中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民的关怀,同时也透露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未来的期待。
通过对个人命运的描写,魏巍展现了一个时代的风云变幻和人民的坚韧不拔。
魏巍的散文创作对中国现代散文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开拓了中国现代散文的新境界。
他的作品不仅具有艺术上的价值,更重要的是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他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揭示了社会的弊病和人民的疾苦,呼吁人们关注社会问题并积极改变。
魏巍我的老师简介魏巍,中国著名的现代作家和军旅作家,是许多人心目中的伟大文化导师。
他以深刻的思想和卓越的文学才能,给予了一代人无尽的启迪和教导。
本文将介绍一下我与魏巍的关系,以及他给我带来的深远影响。
相识我和魏巍是在我读大学期间相识的。
当时,我对他的作品早有耳闻,深受他的文字的感染。
因此,我非常希望能够亲自见到他,听听他的故事,学习他的思想。
所幸的是,通过一个朋友的介绍,我有幸参加了一次魏巍的讲座。
讲座经历魏巍的讲座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首先,他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将复杂的思想概念讲解得非常清晰明了。
他的言辞简练,却又富有力量,让人不禁为之动容。
其次,他在讲座中分享了自己的亲身经历,这些经历充满了艰辛和磨难,却又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这些故事让我深受鼓舞,坚定了我追求梦想的决心。
反思与启示通过与魏巍的接触,我深刻地认识到一个人的力量是无穷的。
魏巍作为一位普通人,通过他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卓越的才能,影响了一代人的思想与行动。
他的作品和言论,可以说已经超越了时间的限制,对后世的影响仍然持续。
这给了我很大的启示,让我明白了个人的力量是可以改变世界的。
思想与行动受到魏巍的影响,我开始思考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深感自己应该积极行动起来,用自己的力量为社会做出贡献。
我决定以魏巍为榜样,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素养和专业技能,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结语魏巍是我的老师,他的作品和思想影响了我终身。
他教会了我坚韧不拔的精神和积极向上的态度。
感谢他对我的启迪和教导,我会一直铭记于心。
注:本文是以Markdown文本格式输出的,利用简单的标记语法,使文章看起来更加结构化和易读。
Markdown语法的使用方便快捷,可以简化排版的过程,使文档的撰写更加高效。
魏巍现代修正主义若干特征魏巍是中国共产党内一位知名的左翼作家和理论家,他的著作《谁是最可爱的人》被广大读者称为“红色经典”。
然而,魏巍也存在一些现代修正主义的特征,这些特征对于我们深入理解他的思想观点具有重要意义。
魏巍在对中国社会主义问题的看待上存在一定的模糊性。
他在一些文章中对中国的改革开放进行了批判,指出存在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
然而,他在另一些文章中又表达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这种含糊不清的态度导致了他的观点不够明确,难以形成系统而稳定的理论体系。
魏巍对于革命的主观能动性存在一种弱化的倾向。
他过于强调客观条件对社会变革的决定性作用,将革命的力量寄托于历史的发展趋势和人民的普遍觉悟,而忽视了党和群众在革命中的重要作用。
这种思想倾向容易导致对于革命实践的消极态度,以及对于阶级斗争的曲解。
第三,魏巍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体系存在一定的削弱。
他在许多文章中对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引用较少,更多地借鉴了自己的经验和观察。
虽然他对于某些理论问题提出了新的思考和观点,但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对于马克思主义原理的深入挖掘和应用。
魏巍的思想存在一定的民粹主义倾向。
他对于群众的意志、利益和觉悟过于理想化,将其视为革命力量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在他的著作中,经常出现对于个别领导人或者少数群众的过分赞美,将其视为英雄和楷模。
这种倾向容易导致对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阶级利益和社会结构的忽视,以及对群众意见多样性的忽视。
魏巍确实具有一些现代修正主义的特征。
尽管他对于社会主义和革命问题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思考和观点,但我们需要客观地认识和评价他的思想,以保持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原理的正确理解和阐释。
魏巍生平
魏巍(1920年3月6日~2008年8月24日),原名魏鸿杰,笔名红杨树,河南郑州人。
中国共产党党员,[1]当代诗人、散文作家、小说家。
1942年创作的长诗《黎明的风景》因成功地表现了抗日斗争的生活而获晋察冀边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颁发的“鲁
迅文艺奖金”。
1951年4月11日在《人民日报》刊登《谁是最可爱的人》在全国引起了广泛影响。
1978年,创作完成了抗美援朝题材长篇小说《东方》,于1983年获首届茅盾文学奖1952年与白艾共同创作出版了中篇小说《长空怒风》后,1956年又与钱小惠合作写出了电影小说《红色的风暴》。
魏巍散文名篇
魏巍,一位文学家,他的文学作品历久弥新,其中尤以散文名篇最为精彩。
在魏巍散文名篇中,渗透着广阔的审美视野、文学情怀以及扎实的文学功底,使读者收获千倍。
魏巍散文中的经典名篇不乏其出,从《在落霞与孤鹜齐飞之时》,从自叙《回忆江南》,一直到《追忆昨日》等,都令读者不禁折服。
在《在落霞与孤鹜齐飞之时》中,他在描绘红尘烟火中的惆怅之情时,更是让读者陶醉。
他自己也是一个走在落霞尽日,偶得清辉照耀的青年,他把那份无力又不言中感到的压抑,写得明明白白,让读者久久难以忘怀。
另外,魏巍的自叙散文《回忆江南》也是一篇值得称道的作品。
他在这篇文章中,回顾了他在江南的童年生活,并记录下了他从小就对江南美景的追求,和江南文化的热爱,描绘出一幅柔和而温暖的江南画卷,令人感动。
他在文中把江南的景色描绘得如此生动,以至于读者也能感受到在犹如梦境般的江南中,魏巍不舍的忧伤和美妙。
最后,魏巍的散文名篇中,又怎能少了《追忆昨日》这篇最抒情的文章!他在文中,抒写了人们生命中的某些特别的记忆,比如他小时候乘船旅行时的情景,小河湍急的水声;比如他生活中各种小事,每一件浅浅的快乐,以及时间流逝中不舍的思念。
这些记忆,多少都包含了魏巍追求梦想,对生活的一份热忱和憧憬,令人激动不已。
总而言之,魏巍的散文名篇,彰显出他卓越的文学能力,其中渗透着深刻的哲理,激发着读者深刻的共鸣。
其中所涌现出的美、悲、
慨、思,更是让读者心旷神静,为之动容。
魏巍目录[隐藏]基本信息主要作品创作与获奖历程作品出版情况关于作品《谁是最可爱的人》病中情况身后评价著名片段基本信息主要作品创作与获奖历程作品出版情况关于作品《谁是最可爱的人》病中情况身后评价著名片段∙辽宁大学讲师∙艺人魏巍∙地产设计师魏巍∙江苏省歌剧舞剧院演员魏巍先生遗像[编辑本段]基本信息姓名:魏巍民族:汉族原名:魏鸿杰曾用笔名:红杨树性别:男出生年月:1920年1月16日出生地:中国河南郑州逝世时间:2008年8月24日逝世地点:中国北京301医院职业:军旅作家国籍:中国配偶:刘秋华个人简介:魏巍(1920.1.16~2008.8.24)河南郑州人,中国共产党党员。
当代诗人,著名散文作家、小说家,毕业于延安抗日军政大学。
魏巍原名魏鸿杰,曾用笔名红杨树。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参加八路军,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0年底,奔赴朝鲜前线,和志愿军一起生活、战斗。
回国后发表了一批文艺通讯,其中《谁是最可爱的人》在全国引起了广泛影响。
从此,“最可爱的人”成了志愿军的代名词。
1 978年,创作完成了抗美援朝题材长篇小说《东方》,于1983年获首届茅盾文学奖。
2008年8月逝世后,魏巍灵堂设北京军区大院里,2008年8月26日起接受公众吊唁。
遗体告别仪式于2008年8月30日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
童年及少年时期曾就读于“平民小学”及简易乡村师范,开始接触文学作品并产生浓厚阅读兴趣,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即赴山西前线参加八路军,后转至延安,入抗日军政大学,毕业后至晋察冀边区,在部队中做宣传工作,曾任宣传干事、宣传科长、团政委等职。
建国后亦未脱离部队生活,曾任《解放军文艺》副总编、解放军总政治部创作室副主任、总政治部文艺处副处长、北京军区宣传部副部长、北京部队政治部文化部部长、文化部部长,《聂荣臻传》写作组组长,《中流》主编,北京军区政治部顾问。
中国作家协会第四届理事,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30年代开始发表作品1938年到延安,同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大毕业后在晋察冀边区从事部队宣传工作,其间创作了不少宣传抗日、反映边区人民抗日斗争的街头诗、抒情短诗和通讯。
长诗《黎明风景》是他这个时期的代表作。
抗美援朝期间,三次赴朝,写下了《前进吧!祖国》、《依依惜别的深情》等优秀散文。
散文集《谁是最可爱的人》在国内引起轰动,“最可爱的人”成了人民志愿军的代名词。
主要作品还有电影小说《红色风暴》(与人合作),散文集《幸福的花为勇士而开》,诗集《两年》、《不断集》,短篇小说《老烟筒》,长篇小说《东方》获首届“矛盾文学奖”。
抗大毕业后在晋察冀边区从事部队宣传工作,其间创作了不少宣传抗日、反映边区人民抗日斗争的街头诗、抒情短诗和通讯。
长诗《黎明风景》是他这个时期的代表作。
抗美援朝期间,三次赴朝,写下了《前进吧!祖国》、《依依惜别的深情》等优秀散文。
散文集《谁是最可爱的人》在国内引起轰动,“最可爱的人”成了人民志愿军的代名词。
主要作品还有电影小说《红色风暴》(与人合作),散文集《幸福的花为勇士而开》,诗集《两年》、《不断集》,短篇小说《老烟筒》,从1939年至1949中的解放战争时期,主要从事诗歌创作,曾先后写作发表了《蛔蛔,你喊起他们吧》《好夫妻歌》及《黎明的风景》《寄张家口》《开上前线》等诗歌作品,其中1942年创作的长诗《黎明的风景》因成功地表现了抗日斗争的生活而获晋察冀边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颁发的“鲁迅文艺奖金”。
建国后专事故文及小说的创作,曾在1950年至1958年间三次赴朝鲜,写下了奠定其文学地位的散文《谁是最可爱的人》及《故士和祖国》《在汉江南岸的日日夜夜》《年轻人,让你的青春更美丽吧》《依依惜别的深情》等作品,1952年与白艾共同创作出版了中篇小说《长空怒风》后,1956年又与钱小惠合作写出了电影小说《红色的风暴》。
1963年参加了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解说词编写工作。
从1959年始至1978年,历时20年创作了著名的长篇小说《东方》,以史诗般的笔触,热情而又深远开阔的思想,表现了壮烈的抗美援朝战争生活,因而荣获1982年中国首届茅盾文学奖长篇小说创作奖。
还写过〈谁是最可爱的人〉的一篇著作。
另外,代表作还有著名的文艺随笔《路标》。
[编辑本段]主要作品魏巍是一位长期生活在部队中的颇负盛名的优秀作家。
他的诗歌、报告文学、小说、散文、杂文都及时反映现实生活,洋溢着饱满的政治热情;并擅长把叙事、写景、议论、抒情巧妙地融为一体;语言朴实优美,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著有长篇小说《革命战争》三部曲《地球的红飘带》、《火凤凰》、《东方》诗集《黎明风景》、《不断集》、《红叶集》、《魏巍诗选》散文集《谁是最可爱的人》、《壮行集》、《话说毛泽东》、《魏巍杂文选》、《魏巍散文选》等。
[编辑本段]创作与获奖历程童年及少年时期曾就读于“平民小学”及简易乡村师范,开始接触文学作品并产生浓厚阅读兴趣,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即赴山西前线参加八路军,后转至延安,入抗日军政大学,毕业后至晋察冀边区,在部队中做宣传工作,曾任宣传干事、宣传科长、团政委等职。
建国后亦未脱离部队生活,曾任《解放军文艺》副总编、解放军总政治部创作室副主任、总政治部文艺处副处长、北京军区宣传部副部长、北京部队政治部文化部部长、文化部部长,《聂荣臻传》写作组组长,《中流》主编,北京军区政治部顾问。
中国作家协会第四届理事,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30年代开始发表作品。
1938年到延安,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大毕业后在晋察冀边区从事部队宣传工作,其间创作了不少宣传抗日、反映边区人民抗日斗争的街头诗、抒情短诗和通讯。
长诗《黎明风景》是他这个时期的代表作。
抗美援朝期间,三次赴朝,写下了《前进吧!祖国》、《依依惜别的深情》等优秀散文。
散文集《谁是最可爱的人》在国内引起轰动,“最可爱的人”成了人民志愿军的代名词。
主要作品还有电影小说《红色风暴》(与人合作),散文集《幸福的花为勇士而开》,诗集《两年》、《不断集》,短篇小说《老烟筒》,长篇小说《东方》获首届“矛盾文学奖”。
抗大毕业后在晋察冀边区从事部队宣传工作,其间创作了不少宣传抗日、反映边区人民抗日斗争的街头诗、抒情短诗和通讯。
从1939年至1949年,主要从事诗歌创作,曾先后写作发表了《蛔蛔,你喊起他们吧》《好夫妻歌》及《黎明的风景》《寄张家口》《开上前线》等诗歌作品,其中1942年创作的长诗《黎明的风景》因成功地表现了抗日斗争的生活而获晋察冀边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颁发的“鲁迅文艺奖金”。
建国后专事故文及小说的创作,曾在1950年至1958年间三次赴朝鲜,写下了奠定其文学地位的散文《谁是最可爱的人》及《故士和祖国》《在汉江南岸的日日夜夜》《年轻人,让你的青春更美丽吧》《依依惜别的深情》等作品,1952年与白艾共同创作出版了中篇小说《长空怒风》后,1956年又与钱小惠合作写出了电影小说《红色的风暴》。
1963年参加了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解说词编写工作。
从1959年始至1978年,历时20年创作了著名的长篇小说《东方》,以史诗般的笔触,热情而又深远开阔的思想,表现了壮烈的抗美援朝战争生活,因而荣获1982年中国首届茅盾文学奖长篇小说创作奖。
[编辑本段]作品出版情况谁是最可爱的人(散文、通讯集)1951,人文长空怒风(中篇小说)与白艾合著,1951,中青两年(诗集)1951,文生志愿军叔叔和朝鲜小姑娘(故事)1952,中青老烟筒(故事)1954,通俗黎明风景(诗集)1955,人文幸福的花为勇士而开(散文集)1956,中青红色的风暴(电影小说)与钱小惠合著,1956,工人女将军(故事)1958,中青春天漫笔(散文集)1959,作家晋察冀诗抄(诗集)选编,1959,中青不断集(诗集)1963,作家东方(长篇小说)1978,人文壮行集(散文集)1980,河北人民邓中夏传(续记)与钱小惠合著,1981,人民魏巍散文集1982,河北人民我爱老师1984,少儿魏巍文论集1984,河南人民魏巍诗选1985,解放军文艺怀人集1987,文化艺术地球的红飘带(长篇小说)1988,人文新语丝(魏巍文集续1卷)/中国文联晚霞文库(中国文联晚霞文库)四行日记(魏巍文集续2卷)/中国文联晚霞文库(中国文联晚霞文库)魏巍散文选集——百花散文书系·当代散文丛书《谁是最可爱的人》封面[编辑本段]关于作品《谁是最可爱的人》1950年魏巍调入解放军总政治部时恰逢抗美援朝战争打响,魏巍作为总政派往前线的部队文化工作者赶赴朝鲜前线。
1950年至1958年间魏巍3次赴朝鲜。
他深入战士们中间,被许多感人场面所打动,便决定留下来。
经过3个月的采访,魏巍回国已是1951年2月。
调任《解放军文艺》副主编的魏巍,便夜以继日地伏案疾书,以图及早将所见所闻准确真实地告诉读者。
采访本上的20多个故事,魏巍又几经遴选几经推敲,最后才确定最典型最感人的3个细节。
《谁是最可爱的人》第一位读者、该刊主编宋之的阅罢,当即吩咐:“送《人民日报》!”时任《人民日报》总编辑的邓拓有着与宋之的同样的感受。
1951年4月11日,《人民日报》在头版隆重推出《谁是最可爱的人》,毛泽东主席旋即批示“印发全军”。
自此,“最可爱的人”便成为志愿军官兵的光荣称号,自此,写给“最可爱的人”的慰问信,雪片似的从祖国四面八方飞过鸭绿江,魏巍的名字也由此传遍全国。
后来,《谁是最可爱的人》入选中学语文课本,影响了数代中国人。
作为文学家,魏巍留给世人的作品很多,但广为人知的是那篇影响数代人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作为刻上毛泽东时代烙印的“战士”,晚年的魏巍一直是“继续革命”和“阶级斗争”理论的捍卫者,他主办的《中流》杂志一度影响颇大。
因此,对魏巍的悼念,有一番值得寻思的意味。
2008年8月24日,走过88年生命历程的魏巍老人谢世。
消息传出,引起诸多关注。
向一位逝去的老人恭致悼念,是人之常情,但对魏巍的悼念,却有一番值得寻思的意味。
一篇文章:《谁是最可爱的人》1950年,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后,在解放军总政治部工作的魏巍向领导请缨,赶赴朝鲜前线。
他“深入生活”到了战斗的最前线,与部队战士同吃同住,积累大量的第一手素材。
1951年2月,魏巍回到了国内,调任《解放军文艺》副主编。
之后,《谁是最可爱的人》诞生。
1951年4月1 1日,《人民日报》在头版高规格发表了《谁是最可爱的人》,毛泽东读后,立即批示“印发全军”,并建议其他领导人认真读一读这篇文章。
从此,“最可爱的人”便成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代名词。
后来,《谁是最可爱的人》入选中学课本,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也成为我们今天怀念魏巍的理由。
这篇文章在2007年的命运,为这种怀念添加了意味深长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