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知识库系统软件现状及评价方法
- 格式:doc
- 大小:227.00 KB
- 文档页数:6
机构知识库建设机制探析作者:陈琳来源:《大学图书馆学报》2010年第04期摘要机构知识库是在开放获取的环境下产生的一种以学术机构为轴心的数字资源集合,从国内外机构库建设的实践来看,技术已不再是关键问题,相关政策和相应的支撑机制乃是机构知识库得以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
该文分析了机构知识库建设的战略机制、组织机制、政策机制、管理服务机制、激励机制和技术机制。
关键词机构知识库机构库机构典藏IR建设机制1引言机构知识库(Institutional Repository,简称IR)是在开放获取环境下产生的一种以学术机构为轴心的数字资源集合。
它集中了一个大学或研究机构创造的所有智力成果,包括了期刊论文、论文预印本、技术报告、科研进展报告、硕博士论文、图书或其章节、科研数据库、会议录、教学资料或课件、计算机软件和其他灰色文献等等,并通过网络平台达到全文检索和利用的目的。
自2002年11月麻省理工学院图书馆和惠普实验室共同开发的DSpace软件正式面世以来,机构知识库在世界范围内发展迅速,并朝着全球知识共享的目标迈进。
截至2009年11月18日,被开放存取知识库名录(The Direct of Open Access Reposito-ries,简称DOAR)收录的知识库已超过1500个,其中超过80%的机构知识库将所有资源向网络用户开放。
从国内外机构知识库建设的实践来看,技术已不再是关键问题,相关的政策和相应的支撑机制乃是机构知识库得以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
本文拟结合相关案例,探讨机构知识库建设的相关机制,以期对我国机构知识库建设有所裨益。
2机构知识库建设机制2.1战略机制构建机构知识库涉及权益交错、经费长期投入等诸多问题,需要从战略的高度来认识它。
对于一个机构来说,实现对机构知识资产的管理只是机构库建设发展的基本目标,建立长期的知识管理、传播和服务利用机制,支持和服务于机构知识创新过程和目标的实现,乃是机构知识库长期的责任和建设的意义所在。
题库考试管理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1)国内外理论研究二十一世纪计算机在各行各业的运用深入浅出,在教育业中题库考试管理系统正在逐步走入人们的视野里。
依靠教育评测理论为风向标,运用计算机Internet系统收集、运算、传输、处理测评的信息,最终实现远程考试和成绩评定的目标。
29725时至今日,全球智能化考试系统已经发展成为教育评测的重要通道。
以web为背景的考试系统逐步取代了原先以局域网为环境的封闭式考试系统。
现在只需要用户登陆web浏览器便可参与进行考试。
目前这些考试系统可以分为以下大致几种:形式上:一种是专项考试系统,专注于某一项的学科考试;另一种则集成于教学平台已经网络课程。
功能上:可分为单科型和全科型(即为通用型),本系统为全科型。
论文网出卷方式上:自我练习测试、系统组卷测试、模拟真实环境考试。
题目类型上:操作型、普通型、图片型、视频型。
系统结构上:基于c/s、b/s或者Agent为技术背景。
计算机考试系统其实是由计算机辅助测验系统演变而来的。
早在国外就有人用了这项研究,并且他们在建设题库、评测统计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多有价值的成果,例如现今为人们所熟知的:测量理论、题库理论、项目反应理论和自适应理论等,这些理论都有着划时代的意义。
互联网发展至今也不过短短几年,未来充满了可能。
以Internet为背景的智能化考试系统正处于循序发展、逐步研究的阶段,不论是设计还是开发方面都缺乏了一定的系统化的理论指导。
源自网.加7位QQ3249`114对于智能化考试与测评系统开发规范以及标准的研究,许多标准化组织机构指定的网络教育资源标准现已被国际认证,其中内容涉及到了许多关于智能化考试系统。
在里面影响较为大的有以下这些:IEEE LTSC的LOM、OCLC、Dublin Core的Dublin Core元数据标准,IMS的Learning Resource Meta data以及OTI。
XX年五月,我国国家教育局制定推出了《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试行本)》其中,对于网络题库、考试系统的建设规范提出了新的定义。
浙江大学:“一体两翼”打造学术创新服务赵亚萍;周东升;王晓萍;李青青【期刊名称】《中国教育网络》【年(卷),期】2014(000)011【总页数】3页(P59-61)【作者】赵亚萍;周东升;王晓萍;李青青【作者单位】浙江大学图书与信息中心;浙江大学图书与信息中心;浙江大学图书与信息中心;浙江大学图书与信息中心【正文语种】中文本案例建设内容由三部分组成,主要包括知识资源中心、网络教学服务平台和学术科研服务平台,简称学术服务“一体两翼”体系。
浙江大学信息化启动于2005年,经过3年建设,到2008年初步建成了信息门户、统一身份认证和数据交换中心,整合了相关业务系统,提供了迎新、离校、审批等跨部门信息系统应用。
但是,信息化应用总体上偏管理,对教学、科研业务开展过程的支持明显偏弱。
事实上,校内个别先进的学术团队,已经意识到知识分享、团队协作的重要性,通过自身的技术力量采购或自建了适合科研活动需要的信息化工具,包括文献管理工具、FTP工具、实验室管理工具以及团队网站建设等。
可以预见,教学科研信息化将是继管理信息化后的又一校园信息化重要领域,其需求将主要来自于教师、学生、教学科研团队等学术创新主体,如果学校层面不开展教学科研信息化的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教学科研信息化将面临管理信息化启动时同样的“烟囱式系统”林立局面,甚至更为分散和难以统一。
为此,学校从2008年正式启动了网络学术创新环境建设。
本案例建设内容由三部分组成,主要包括知识资源中心、网络教学服务平台和学术科研服务平台,简称学术服务“一体两翼”体系。
知识资源中心是基础平台,是主体,提供知识资源的采集、存取、管理及服务,聚合资源促进创新。
网络教学服务平台结合学校精英人才培养与卓越创新能力建设的需要,为学生主动学习、批判性思考、协同学习提供信息化环境,支持学校教学模式的三大转变,即以教师为主转向师生共同参与、从课堂转向课堂内外、从结果评价转向过程评价。
网络教学服务平台是应用平台,是翼。
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构建及其对科技情报⼯作的影响 作者简介:曾建勋(1965- ),男,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研究馆员,博⼠⽣导师,主要研究⽅向:科技信息资源建设,知识组织与服务,E-mail:zeng@;曹继东(1978- ),男,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向:政府科技信息资源管理,E-mail:tiandiwusi888@;苏静(1988- ),⼥,博⼠⽣,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主要研究⽅向:知识组织,信息计量,E-mail:owensujing@。
北京 100038 内容提要:本⽂通过梳理国内外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发展现状,探讨构建公开统⼀的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的必要性,并结合国家科技计划改⾰需要,提出了国家科技信息管理系统的业务流程、功能结构、组织框架和实现策略。
强调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构建、功能设计和服务运⾏需要借鉴科技情报⼯作的⽅法模式和实践成果,实现科技情报⼯作与科技管理⼯作的融合,将对科技情报⼯作产⽣重要影响。
关键词:科技管理信息系统科技情报⼯作科研管理科研绩效评估 标题注释:本⽂系国家⾃然科学基⾦⾯上项⽬“基于海量数字资源的科研关系⽹络构建研究”(项⽬编号:7127325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1 引⾔ 2014年12⽉,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等)管理改⾰⽅案》(国发[2014]64号),要求建设完善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通过统⼀的信息系统,对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等)的需求征集、指南发布、项⽬申报、⽴项和预算安排、监督检查、验收结果等进⾏统⼀的全过程信息管理和评估监管,并主动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同时实现与地⽅科技管理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
构建公开统⼀的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可以推进国家乃⾄地⽅科技政务管理、强化我国数字科研档案管理、推进创新要素集成管理,可以实现科研过程监控治理、科研绩效考核评估、知识资源开放服务等。
构建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需要适应我国科技计划管理改⾰要求,与我国的科技情报⼯作相结合,充分借鉴科技情报⼯作的最新进展,加快变⾰并重新构建数字科研环境和创新业务管理流程,从⽽实现⾯向各级科技管理⼈员的科技决策⽀撑、⾯向科研创新的原⽣数据资源持续积累与全过程信息共享服务、⾯向创新团队的⼤数据关联挖掘服务。
智库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智库管理系统主要是指一种可以管理和组织大量知识库和资源的软件系统,一般用于研究机构、智库、图书馆等机构的信息资源管理。
本文将介绍智库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一、需求分析智库管理系统应当具有以下功能:1.知识库管理:可以录入和存储大量的知识和信息资源,包括文献、文章、报告、调研结果、数据等。
2.检索和查询:能够进行全文搜索和实时查询,用户可以根据关键词、时间、作者、类型等多个维度对知识库进行检索和筛选。
3.分类和标签管理:为了方便用户查找和管理知识库,需要对知识库进行分类和标签管理。
4.权限管理:智库管理系统需要支持多级用户权限管理,不同用户只能看到自己有权限访问的知识库和资源。
5.统计和分析:对于智库资源的使用情况和知识库的更新情况需要进行统计和分析,以便于更好地了解用户需求和资源利用情况。
二、系统设计1.系统架构本系统采用客户端-服务器架构,客户端提供用户界面,服务器提供数据存储和计算资源。
2.服务器端实现服务器端主要由以下组件构成:1)数据库:负责存储和管理知识库和用户信息。
本系统采用MySQL数据库。
2)Web服务器:提供HTTP服务,负责处理客户端请求和返回响应结果。
本系统采用Spring Boot框架。
3)权限管理系统:负责管理用户信息及其权限。
采用Spring Security框架。
4)日志管理系统:负责记录日志信息以便系统运维和故障排查。
采用log4j框架。
5)定时任务管理:负责对系统信息进行定时统计和分析,采用Quartz框架。
3.客户端实现1)用户界面:采用Web界面实现,用户可以通过浏览器访问和使用系统。
3)分类和标签管理模块:用户可以添加、修改和删除分类和标签信息。
4)权限管理模块:用户可以修改个人信息和查看个人权限信息。
5)统计和分析模块:用户可以查看知识库的使用情况和分析结果。
三、系统实现本系统采用Java语言实现,服务器系统采用Ubuntu Server 18.04操作系统,数据库采用MySQL 8.0。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电子病历系统功能应用水平分级评价方法及标准(试行)》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卫生部(已撤销)•【公布日期】2011.10.24•【文号】卫办医政发[2011]137号•【施行日期】2011.10.24•【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卫生医药、计划生育综合规定正文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电子病历系统功能应用水平分级评价方法及标准(试行)》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11〕137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按照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有关工作要求,我部于2010年启动了以电子病历为核心医院信息化建设试点工作(以下简称试点工作)。
为保障试点工作顺利开展,客观、科学评价各医疗机构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系统功能状态、应用水平,有效引导医疗机构合理发展医院信息系统,我部组织有关专家,在充分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电子病历发展实际,起草了《电子病历系统功能应用水平分级评价方法及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方法及标准》)。
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我部将按照《方法及标准》要求,组织对卫生部电子病历试点医院进行电子病历系统应用水平分级评价。
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当根据本辖区实际情况,组织辖区内在以电子病历为核心医院信息化建设工作中取得成效的医院,按照《方法及标准》的要求,开展电子病历系统应用水平分级评价工作,并及时将分级评价工作有关情况报送我部医政司。
联系人:卫生部医政司徐凯、胡瑞荣、焦雅辉电话:************、68792840传真:************E-mail:*****************附件:电子病历系统功能应用水平分级评价方法及标准二○一一年十月二十四日附件:电子病历系统功能应用水平分级评价方法及标准(试行)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化建设是公立医院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为保证我国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化建设工作顺利开展,逐步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电子病历系统应用水平评估和持续改进体系,制定本分级评价方法和标准。
本文系江苏省图书馆学会课题“区块链技术在机构知识库数据共享中的应用研究”(20YB03)、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课题“基于机构知识库的高校科学数据管理模式研究”(20SYC-228)和河海大学图书馆科研项目(TSG2021A02)研究成果之一。
【资源·共享】FAIR原则背景下基于机构知识库的高校科学数据管理平台研究●孙清玉 梁美宏 张友华 (河海大学 南京 210098)[摘 要]科学数据不仅是科学研究的成果,也是科学研究的对象与工具,是科研机构、科研人员研究交流的重要资源。
科学数据管理是对科学数据进行搜集、整理、保存、共享,促进科学数据的价值再提升。
随着FAIR原则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机构接受并支持该原则成为科学数据管理的国际准则。
文章以河海大学为例,从系统架构、质量控制、服务体系等方面探究高校机构知识库在科学数据管理方面的应用以及实践科学数据的可发现、可访问、可互操作、可重用等原则,旨在为机构知识库在FAIR原则背景下实现科学数据的有效管理提供对策和参考。
[关键词]科学数据 机构知识库 FAIR原则 管理平台[中图法分类号]G2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845(2022)01-0037-04[引用本文格式]孙清玉,梁美宏,张友华.FAIR原则背景下基于机构知识库的高校科学数据管理平台研究[J].高校图书馆工作,2022(1):37-40 科学数据是科研工作开展的重要基础资源,也是科研人员的重要学术产物。
有效管理科学数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科学研究的重复性成本,提高科研产出效益,推动科学进步,收获更多生产力。
目前,提供科学数据管理已成为高校图书馆的重要发展方向和服务趋势之一。
2017年《地平线报告:图书馆版》指出,随着开放出版和数据收集的增加,图书馆在科学数据管理中的作用进一步巩固[1]。
科学数据管理需要以数据存储库为平台,实现数据的有效管理、公开共享、规范引用和出版传播。
智库时代·158·智库观察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本文检索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数据库并获取研究文献资料。
具体检索方法:关键字:“机构知识库”或者“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以下简称IR), 勾选“精确”匹配,文献类别选择“论文”,发文年代选择2008至2018年。
本文的目的在于通过对2008-2018年CSSCI 来源期刊论文的定量分析和研究,梳理近11年来IR 研究的现状、研究邻域、研究成果等,以及存在的不足,为进一步推动IR 研究发展提供借鉴。
本文共检索到CSSCI 发表284篇期刊论文。
其中2018年14篇、2017年26篇、2016年23篇、2015年34篇、2014年35篇、2013年18篇、2012年25篇、2011年23篇、2010年38篇、2009年28篇、2008年20篇。
二、机构知识库研究的数据分析(一)学科分布2008-2018年CSSCI 来源期刊论文的学科分布情况: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 (261篇)、法学(7篇)、教育学(3篇)、管理学(3篇)、新闻学与传播学(2篇)、政治学(1篇)、社会科学总论(1篇)。
(二)2008-2018年CSSCI 来源期刊论文的期刊分布图书情报工作(43篇)、情报理论与实践(35篇)、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3篇)、情报科学(19篇)、情报杂志(18篇)、图书馆学研究(18篇)、图书馆工作与研究(17篇)、大学图书馆学报(12篇)、图书馆理论与实践(10篇)、图书馆论坛(8篇)、图书情报知识(7篇)、图书与情报(7篇)、情报资料工作(5篇)、中国图书馆学报(4篇)、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篇)等。
三、知识图谱软件citespace 分析使用知识图谱软件citespace(5.4.R3版)分析重要作者和共引作者情况如下图所示。
关键词频率和首现年份2008-2018年机构知识库研究主题、热点、趋势濮 扬(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苏州 215008)摘要:基于2008-2018年CSSCI 来源期刊文献的计量分析发现,机构知识库研究的学科相对集中在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领域;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IR 联盟相关研究、IR 政策相关研究、IR 实践方面相关研究等方面;论文发表时间、期刊影响因子与高被引文献没有显著关联;研究方法采用文献计量分析法与知识图谱分析法。
机构知识库系统软件现状及评价方法杨思洛1韩淑娟21湘潭大学管理学院湖南湘潭4111052浙江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浙江金华321004[摘要]文章分析了国内外机构库系统软件的使用现状;对已有机构库软件比较研究,进行总结;分析具体机构库系统建设步骤,对评价、选择一个机构库软件的主要因素进行详细阐述。
[关键词]机构库系统软件数字图书馆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Evaluation Method of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SoftwareYang Siluo1, Han Shujuan21The Management College of Xiangtan University,Xiangtan, Hu抧an 4111052The Education College of the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Jinhua, Zhejiang 321004[Abstract]The article analys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IR); reviews the comparison research of IR software; analyzes the construction step of IR, carries on the detailed elaboration to the primary factor of evaluating, choosing IR software.[Keywords]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System soft;Digital library作为开放获取的一种主要形式,机构知识库对学术信息交流模式有着重要影响,目前国内外众多的机构正在进行研究与实践,许多国家和项目也提供资助,并且受到了作者、图书馆、用户等相关对象的积极参与和支持。
机构库系统软件是机构库运行的基础系统平台,在机构库的应用与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对机构库的其它方面有着重要影响。
1机构库系统软件使用现状目前,机构库系统软件主要可以分为4类[1]:①专用系统,这类系统是机构库研究项目的成果,如eScholarship、JISC IE、Knowledge Bank等;②开放源码和免费的系统,如Dspace、Fedora、Archimede、CDSware等;③商业系统,如Documentum、Bepress、UMI / ProQuest 研制的DigitalCommons、DiMeMa公司研制的CONTENTdm、Innovative公司的DRM、BioMed中心的Open Repository等;④混合型的系统,如VTLS公司的Vital等。
根据信息系统的一般选购经验,用户数量与情况是评价和选择系统软件的重要因素。
2005年5月,CNI、ISC以及SURF基金会举办了名为“创建机构知识库的战略”的研讨会。
在会议期间,组织者对欧美13国的机构库软件使用的数量与种类的不完全统计,发现不同国家之间软件使用的多样性,也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只有少数软件在不同的国家得到了应用,其中最重要的是Eprint软件,13个国家中至少有7个使用该软件。
除了DSpace、Eprints、DIV A、ARNO、iTOR等常用软件外,还有很多机构使用地方性的系统或内容管理系统来创建机构知识库。
值得注意的是,在德国OPUS软件有着强大的基础,拥有44个站点;在澳大利亚“维吉尼亚技术包(Virginia Tech package)”支持了27个站点[2]。
根据2007年1月发布的《美国机构库普查》报告[3],美国现有超过20个机构库软件在使用,其中使用最多的为Dspace,其它Bepress、ContentDM等也有较多用户。
现在全球机构库统计网站主要有开放获取库名录[4](The Directory of Open Access Repositories,OpenDOAR,由英国诺丁汉大学建立)和开放获取知识库登记[5](Registry of Open Access Repositories,ROAR,由英国南安普敦大学建立)都提供对机构库的国家、地区分布、类型分布、内容分布以及使用软件情况进行详细的组合统计分析,并可以各种图表方式予以展示。
目前OpenDOAR 、ROAR分别统计了925和910个机构库,具体的系统软件种类见表1和表2。
目前国内在OpenDOAR 、ROAR中分别登记有3个和8个机构库(见表3)。
根据以上统计情况,目前机构库系统软件种类繁多,在各个国家的使用情况也很不一样,使用的软件为专用系统或情况不明的机构库众多;但也形成了一些常用软件(DSpace、EPrints、Bepress、OPUS等),它们在各统计中使用数量都较多,大都是开源免费软件(除Bepress外),这与传统图书馆集成系统很大不同。
而在国内,除了少数使用不明的其它软件外,几乎是清一色的使用DSpace系统(据了解除以上机构库外,国内还有厦门大学学术典藏库和清华大学机构库都使用DSpace)。
通过统计网站数据,无论是从数量,还是从内容、功能等方面,国内机构库系统建设与英美等发达国家差距很大,与台湾、韩国和印度等地区也有很大差距,国内机构库发展任重道远。
2常用机构库系统软件比较为了便于选择现有的机构库解决方案,美国开放社会研究所(Open Society Institute,OSI)在其2004年8月发布的指南第三版中,列出了Archirnede、ARNO、CDSware、DSpace、Eprints、Fedora、i-Tor、MyCoRe、OPUS共9个机构库[6]。
在介绍各软件总体情况基础上,将技术细节、仓储和系统管理、内容管理、用户接口和检索功能、存档、系统维护等6个方面再分为22个部分,然后列出103个比较点对这些系统进行了对比研究,并附上了详细的细节说明。
结果表明,Archimede的设计特别适合多语言的操作;ARNO提供了集中管理元数据的功能;CDSware适合处理具有多类型资料的大型数据库;DSpace支持基于团体的内容政策和提交过程,提供支持对提交数据长期保存的工具;Eprint提供一个简单、实用的机构库系统,有数量众多且活跃的用户群体;Fedora具有数字图书馆系统的所有功能,能适应大规模的机构库;i-Tor提供工具包构建一个环境,在此环境中多种数据库内容能以集成的方式被获取或展示;MyCoRe强调具有灵活性,具有配置软件支持不同类型数字图书馆和机构库的能力;OPUS在德国具有数量众多、类型各异的使用者。
William Nixon对代达罗斯项目(DAEDALUS,由JISC资助)中EPrints和DSpace软件使用经验进行介绍,决定在项目中同时使用两个系统[7]。
具体对使用两个系统的原因,二软件的基本情况、系统安装和配置、递交的程序、系统管理等方面进行了介绍与比较。
得出结论:机构库的建设不仅仅是系统的安装,更重要的是内容的收集。
两软件总体上相同,无所谓谁好谁差,选择两软件或其中之一,还是其它软件取决于特定机构库因素(机构库目的与内容,是免费获取资源还是长期保存数据或者两个都有)。
Richard Jones评价了用DSpace和ETD-db进行在线学位论文提交和存档服务[8]。
具体从功能支持、安装、用户管理、递交程序、存档、浏览与检索、系统管理与安全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得出结论:在大多数方面,DSpace要领先于ETD-db,DSpace对未来发展的支持性较好,它也有更多的如系统安全与管理这样的功能。
另一方面两软件也有一些相似之处,如浏览与检索工具、递交功能。
还有,由于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很难肯定某些方面哪个软件更优(如长期保存)。
ETD-db专门设计用于学位论文递交,而DSpace则支持功能较普遍。
结果表明,对于一般机构库建设,在ETD-db增加新功能比在DSpace中扩充功能更有难度。
Marion Prudlo论述了LOCKSS、EPrints和DSpace这三个常见的机构库管理工具,详细介绍了各自的用户、使用成本、基本支持技术、必需的知识、功能等内容[9]。
得出结论:虽然电子存档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已有许多软件工具可供选择。
任何存档项目需要一定时间、详细规划和技术的专门知识,机构库应该根据自身的需求与资源选择软件。
LOCKSS比其它两软件在管理上更容易,也更便宜,但其保存功能有限,近来正通过格式移植解决这一问题。
如果机构不仅仅是想对期刊论文进行存档,则可选用EPrints和DSpace。
它们适合对机构内产生的各种资料进行存取,要使用它们,也需要应用更多的专门技能。
EPrints适用于存取特定主题的材料,而DSpace可以处理几乎任何种类资料,更适合大型机构库存档(机构由众多院系、实验室或其它部门组成)。
2003年2月香港科大图书馆筹建机构库时对众多软件评估后,剩下Eprints与Dspace[10]。
他们对软件系统评估所采用的标准与评估引进数据库的标准类似,包括软件的结构、操作界面、检索能力特点、软件所需的硬件要求、是否支持多语言(特别是中日韩语言CJK)、速度与可靠性、输出的选择等。
通过评估,发现Eprints 提供高级检索与结果排序选择功能,Dspace具有支持多个检索字段的浏览功能,Dspace 是吸取Eprints的经验开发的。
另外当时的Eprints不完全支持统一的字符编码标准UNICODE,也不是基于Java和servlet制作而成的。
最后他们选择了Dspace,并进行本地化维护和服务工作。
在国内,董丽等从数字资源管理角度对DSpace和Fedora进行了比较分析[11]。
首先介绍了两软件的体系结构和主要功能特点,然后对二者的异同进行详细对比。
得出结论:作为流行的两个开放源代码数字资源管理系统,DSpace和Fedora都提供了丰富的功能,可以满足许多馆藏数字资源的提交、保存、管理和发布中的一般需求。
在部署本地应用系统时,应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系统作为基础平台。
对于一般的简单应用,不需要扩展特殊功能的情况下,可以选择DSpace作为应用的基础,利用它的快速开发支持解决一些常见的资源保存和发布的问题。
对于一些复杂的应用需求,比如对用户的授权控制方面有特殊的需求,对元数据的支持方面有特殊的需求,需要对功能上作较大的改进,这种情况下,可以考虑以Fedora为基础扩展实现。
3机构库系统软件的评价方法建议由于机构库的兴起与发展时间较短,国内尚无成熟的选购与评价标准,这又是迫切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