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表示瑕疵类型化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67.86 KB
- 文档页数:2
浅论我国民法意思表示瑕疵的规范类型【摘要】:意思表示是法律行为的构成要素之一,是传统法律行为理论中最为基础的法律概念和制度构造。
旨在通过对意思表示瑕疵的形态研究分析,对我国民法关于意思表示瑕疵的规范类型现状进行思考,并提出构想。
【关键词】:意思表示瑕疵一、民法理论关于意思表示瑕疵的分类意思表示起源于罗马法复兴时期,作为法律术语则是18世纪沃尔夫在《自然法论》中所创,并在1794年颁布的《普鲁士普通邦法》中被首次使用。
意思表示作为法律行为的本质属性,其是否健全直接影响法律行为的效力,与健全的意思表示相对应,即为意思表示瑕疵。
所谓意思表示瑕疵是指行为意思有欠缺,意思表示的不真实,从而影响于意思表示的效力。
意思表示瑕疵与表示意思的瑕疵有显著区别,表示意思的瑕疵是指欠缺法律行为的表示认识,当事人缺乏表示意思,根本就不能成立为一法律行为,当然就无所谓法律行为的效力问题;然而如果表示意思并无瑕疵,其行为意思有欠缺,那么法律行为仍然得成立,仅仅只是意思表示欠缺而影响法律行为的效力。
对于意思表示瑕疵的分类学理上有不同的观点。
有学者将意思表示瑕疵分为意思表示本身的瑕疵和意思发生的瑕疵。
意思表示本身的瑕疵又可分为意思表示不一致,包括心中保留、虚伪表示(故意的不一致)和表示行为、内容和传达的错误(非故意的不一致);以及不适当发表,例如错误等。
意思发生的瑕疵,即为动机之瑕疵,包括他人干涉,例如诈欺和胁迫,以及表意人观察失当的错误。
有学者将意思表示瑕疵分为意思表示不一致和意思表示不自由。
意思表示不一致又可分为故意的不一致,包括意思保留(单独的虚伪表示)和虚伪表示(通谋的虚伪表示);以及表示错误,包括动机、内容、行为、资格或者物之性质的表示错误。
意思表示不自由则包括欺诈、胁迫。
还有学者将意思表示的不一致分为故意的不一致和无意的不一致,其中无意的不一致则包括错误和误解。
也有学者将游戏表示(戏谑表示)作为意思表示不一致的情形之一。
论戏谑行为及其民事法律后果(上)——兼论戏谑行为与悬赏广告的区别(一)内容提要:中国现有的民事法律缺少关于戏谑行为的立法,《民法通则》和《合同法》也只是以重大误解、显失公平来概括意思表示的不真实。
这种立法模式既不同于德国单独规制戏谑行为,又不同于日本将戏谑行为划归真意保留,在司法实践中很容易与悬赏广告相混淆。
针对上述难题,本文从分析戏谑行为入手,然后分析其与悬赏广告之间的区别,进而提出司法实践的建议。
关键词:法律行为/戏谑行为/悬赏广告一、涉及戏谑行为的典型案例的案件简介2006年4月1日,被誉为“世界陶王”的被告刑良坤在中央电视台《乡约》节目中表示,如果有人能完成五层吊球陶器制作,即可获得刑良坤艺术中心三层房产及楼内所有财产。
原告孙震决定破解这个“世界之谜”,经过一年的研究,完成了五层吊球陶器。
被告以“内层吊球旋转不灵活”、“没见到作品为理由”,不予认可。
之后,原告继续努力完成一件各方面均出色的作品,并且拍摄了作品照片和DV短片,于是向被告发出律师函,并寄去照片和光盘,但始终没有得到答复。
原告于2007年6月8日向法院提交诉状,请求法院判决确认自己和被告悬赏广告成立并且生效。
被告及律师称,该访谈节目不是广告活动,而且对原告的作品提出制作的结构和初衷不相符,外观虽然一致,但“两者不是一回事”。
法院审理认为,被告在央视访谈节目中,对社会公开的悬赏表示,内容具体、确定,是真实的意思表示并且未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从而构成要约。
原告收看该节目后,按照要求完成作品,以其行为进行承诺,因此,双方意思表示真实、合法、有效,并且符合要约要件,悬赏广告合同依法成立。
因此,判决被告履行悬赏的内容,将该艺术中心房产及楼内财产交给原告所有。
审判长认为,该案是要约承诺的一种形式,是按照契约自治和诚实信用原则,只要不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和公序良俗,合同即为有效。
对此,我们曾经在《检察日报》发表过评论,认为本案不构成悬赏广告,其性质应当是戏言。
论戏谑行为及其法律后果(一)(一)内容提要:中国现有的民事法律缺少关于戏谑行为的立法,《民法通则》和《合同法》也只是以重大误解、显失公平来概括意思表示的不真实。
这种立法模式既不同于德国单独规制戏谑行为,又不同于日本将戏谑行为划归真意保留,在司法实践中很容易与悬赏广告相混淆。
针对上述难题,本文从分析戏谑行为入手,然后分析其与悬赏广告之间的区别,进而提出司法实践的建议。
关键词:法律行为;戏谑行为;悬赏广告一、涉及戏谑行为的典型案例的案件简介2006年4月1日,被誉为“世界陶王”的被告刑良坤在中央电视台《乡约》节目中表示,如果有人能完成五层吊球陶器制作,即可获得刑良坤艺术中心三层房产及楼内所有财产。
原告孙震决定破解这个“世界之谜”,经过一年的研究,完成了五层吊球陶器。
被告以“内层吊球旋转不灵活”、“没见到作品为理由”,不予认可。
之后,原告继续努力完成一件各方面均出色的作品,并且拍摄了作品照片和DV短片,于是向被告发出律师函,并寄去照片和光盘,但始终没有得到答复。
原告于2007年6月8日向法院提交诉状,请求法院判决确认自己和被告悬赏广告成立并且生效。
被告及律师称,该访谈节目不是广告活动,而且对原告的作品提出制作的结构和初衷不相符,外观虽然一致,但“两者不是一回事”。
法院审理认为,被告在央视访谈节目中,对社会公开的悬赏表示,内容具体、确定,是真实的意思表示并且未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从而构成要约。
原告收看该节目后,按照要求完成作品,以其行为进行承诺,因此,双方意思表示真实、合法、有效,并且符合要约要件,悬赏广告合同依法成立。
因此,判决被告履行悬赏的内容,将该艺术中心房产及楼内财产交给原告所有。
审判长认为,该案是要约承诺的一种形式,是按照契约自治和诚实信用原则,只要不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和公序良俗,合同即为有效。
对此,我们曾经在《检察日报》发表过评论,认为本案不构成悬赏广告,其性质应当是戏言。
1]对此,有人支持,有人反对。
意思表示瑕疵是什么意思?有哪些种类?意思表示是由内心的意思和外部表示所构成。
意思与外部表示不一致以及意思表示不自由,是意思表示有瑕疵。
类型:1、欺诈,是故意隐瞒事实真相或作虚假表述使人陷入错误而为意思表示的行为。
2、胁迫,是故意实施不法行为。
3、乘人之危,是不正当利用他人的危难处境,迫使其接受不利条件的行为。
【为您推荐】新密市律师金堂县律师屏山县律师宿豫区律师萧县律师平武县律师河间市律师虽然签订合同时,一般来说双方当事人签字盖章后合同就生效了,具有了法律效力。
但是如果当事人是受欺诈威逼等迫于无奈、意思表示有瑕疵时签的字盖的章,那么当事人所签订的合同是无效的。
那么,意思表示瑕疵是什么意思呢?意思表示瑕疵有哪些种类呢?为您解答。
一、意思表示瑕疵意思表示是由内心的意思和外部表示所构成。
意思与外部表示不一致以及意思表示不自由,是意思表示有瑕疵。
所谓意思表示瑕疵,就是意思表示不真实,内心意愿与行为表示不一致,达不到行为人预期目的的行为。
根据《民法通则》第58条的规定,欺诈、胁迫、乘人之危的行为是意思表示瑕疵的行为,归属于民事无效行为,无效的民事行为从开始起就没有法律约束力。
二、意思表示瑕疵的类型1、欺诈,是故意隐瞒事实真相或作虚假表述使人陷入错误而为意思表示的行为。
2、胁迫,是故意实施不法行为,使人陷入恐惧而为意思表示的行为。
胁迫是一种违法的威胁。
合法的威胁不构成胁迫,例如以起诉要挟,就不构成严格意义上的胁迫。
3、乘人之危,是不正当利用他人的危难处境,迫使其接受不利条件的行为。
乘人之危的目的,是追求不公平的后果。
4、重大误解,当事人因他人或自己的过失陷入重大错误而实施的意思表示,是重大误解的行为。
但根据《合同法》第54条的规定,因重大误解和在订立合同时显失公平的,当事人一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的合同,受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
民法典总则意思表示瑕疵的体系构造《意思表示瑕疵:学说与规范》简介:意思表示瑕疵是民法典总则之中的重要内容。
本书以意思表示瑕疵为主题,对该制度的基本理论、各种类型及其法律后果进行了系统全面的研究,尝试构建我国意思表示瑕疵的学说体系。
主要表现为:一是对发达国家或地区、国际或区际条约有关意思表示瑕疵的最新立法、司法以及研究动态进行详尽地梳理,很好地分析并把握意思表示瑕疵的研究动态以及发展趋势,二是在编纂民法典的背景之下,针对现有的民法典总则及相关学者建议稿之中有关意思表示瑕疵的规定予以评析,并从立法论的角度提出建议;三是在制度分析中引用大量的判决进行实证研究,并对判决的得与失予以分析与检讨,同时对相关热点与疑难问题进行评析,使之对司法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民法典总则意思表示瑕疵的体系构造——兼评《民法总则》相关规定内容摘要:意思表示的构成与瑕疵类型的划分受意思主义与表示主义的影响,其效力设置则取决于意思自治与信赖保护之间的调适。
我国意思表示瑕疵类型可分为真意保留、通谋虚伪表示、错误、欺诈、胁迫、显失公平,以及表示意识的欠缺。
对于不存在相对人信赖保护的类型,意思表示瑕疵的效力应当尊重表意人的意思自治;反之,对于存在相对人或第三人信赖保护的类型。
因现代社会信赖保护和交易安全的需求日益强烈,民法典总则应当贯彻善意相对人或第三人的合理信赖优先于表意人的意思自治的立法政策,并以此为基础设置意思表示瑕疵效力的技术性规范。
关键词:意思表示瑕疵类型意思自治信赖保护体系一、问题的提出意思表示是法律行为的核心,是民法典总则得以创设的重要基石。
私法关系的变动,意思与表示之间一致固属理想,但表意人因受自身或外在因素的影响,两者不一致亦较常见,这称之为“意思表示瑕疵”。
自《民法通则》颁布以来,意思表示是否存在瑕疵及其类型,是分析单方行为、合同、遗嘱以及婚姻等法律行为效力的必要条件。
从学说上看,学者对于对此既有共识亦有分歧。
今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以下简称“民法总则”)的颁布标志着民法典的编纂迈开了实质性的步伐。
I. 导论在欧洲,意思表示错误规范处于历史之递嬗中,[1]迄今仍未有完全统一之法律。
[2]就一般性的观察,大致上可说,关于意思表示瑕疵之规范可区分为两种,即以德国民法典为代表的撤销优先之理念(下文II),或以《欧洲示范民法典草案》为代表的契约优先之理念(下文III)。
将意思表示瑕疵之法规范完全建立在一种指导思想之上的欧洲法秩序,基本上并不存在。
德国民法典第一草案(Erster Entwurf)固然广泛地依循意思说(Willenstheorie),但在德国民法典制订完成之际已有共识,即任何一种教义在实现时,必然会遭遇到深刻的调整。
[3]在商品交易日渐国际化及全球化之后,此一扬弃纯意思说之趋势更有其正当性,盖交易之信赖对商事交易而言实属不可或缺。
[4]因此,任何关于意思表示瑕疵之规定,不可避免地必须进行利益衡量及风险分配。
最重要之指导思想有以下四种:[5]第一是意思论(Willensdogma),其谓意思(Wille)与法律行为(契约)不合致者,表意人不受拘束。
此说倾向于撤销优先理念,而形成所谓意思说(Willenstheorie)。
第二是信赖论(Vertrauensdogma),其谓意思表示之相对人得信赖因错误表示所生之权利外观(Rechtsschein)。
此说倾向于契约优先,但亦可与前述意思论结合:表意人仍可撤销法律行为,但应赔偿相对人所受之信赖损害。
第三是交易安全保护论(Verkehrsschutzdogma),其将契约视为一项客观制度加以保护。
[6]此说倾向于契约优先。
第二种及第三种指导思想各以不同方式构成各种样态之表示说(Erkl?rungstheorie)。
[7]第四是过错论(Verschuldensdogma),其依缔约前之信息、说明及保护义务处理意思表示之瑕疵。
抽象来看,该说是中性的,但更可能是暧昧不明的。
其得依照具体情况,或倾向于撤销、或倾向于契约、或倾向于损害赔偿,最终得出有利于一方当事人之结果。
论合同中的意思表示瑕疵摘要:意思表示真实是合同有效的构成要件,有瑕疵的意思表示会导致合同无效或者被变更、被撤销。
我国合同法对意思表示瑕疵的规定与传统民法在立法模式、类型、效力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需借鉴国外成功的立法经验,进一步完善对意思表示瑕疵的法律规制。
关键词:合同意思表示瑕疵合同效力完善合同的有效要件是法律评价当事人合意的标准,根据《民法通则》第55条规定,合同的有效要件包括: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意思表示真实;不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
由此可见,意思表示真实是合同有效的构成要件,意思表示是否健全对法律行为的效力将产生极大的影响。
本文将从意思表示瑕疵类型、意思表示瑕疵对合同效力的影响及完善对意思表示瑕疵法律规制的建议几方面进行分析和论述,以期有利于司法实务。
一、合同中的意思表示瑕疵概述(一)意思表示的构成要件“意思表示”是德国民法制度中的基本概念,是法律行为制度的核心。
意思表示是法律行为的本质要素,是法律行为有效的条件之一。
所谓意思表示,指向外部表明意欲发生一定私法上法律效果之意思的行为[1](P90)。
笔者认为,意思表示主要包括如下内涵:(1)意思表示是当事人实施法律行为的活动;(2)意思表示是当事人欲达到民事法律效果的内心意思;(3)意思表示行为通过一定方式来开展;(4)对外表示要达到他人能知晓的程度。
通说认为,意思表示由内心意思(主观要件)和表示行为(客观要件)两部分构成:1、意思表示的客观要件意思表示的客观要件是表示行为,所谓表示行为,是指行为人将自己的欲达到某种民事法律效果的内心意思以一定方式表示于外部,从而使他人能够知晓其内心意思的活动。
如发送要约函、在合同书上签字等活动就是表示行为。
表示行为是意思表示必不可少的构成要素,因为只有内心意思而无外部表示行为,则不能将内心意思客观化,该内心意思根本无法为他人所知晓,也就无法构成意思表示。
2、意思表示的主观要件意思表示的主观要件是内心意思,所谓内心意思,是指当事人追求发生一定民事法律效果(即一定民事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消灭效果)的内心意志和思想。
七论述题论意思表示有瑕疵及其法律后米
1、真意保留,指表意人故意隐匿其内心真意,而表示与其真意不同的意思表示。
2、虚伪表示,指表意人与相对人同谋而为的虚假的意思表示。
3、重大误解,指行为人因对行为的性质、对方当事人、标的物的品种、质量、规格和数量等发生错误认识,使行为的后果与自己的意思相悖,并造成较大损失的行为。
4、误传,指因意思表示传达人之错误而导致的意思与表示的不一致。
5、欺诈,指当事人一方故意编造虚假情况或隐瞒证实情况,是对方陷入错误而为违背自己真实意思表示的行为。
6、胁迫,指为达到非法的目的,采用某种方法造成他人精神上的巨大的压力或直接对他人肉体施加暴力强制的行为。
7、乘人之危,指行为人利用对方当事人的急迫需要或为难处境,迫使其作出违背本意而接受于其非常不利条件的意思表示。
我国民法中意思表示瑕疵制度的完善私法自治只有在法秩序承认的行为类型中才有可能形成,此行为就是法律行为。
法律行为是达成私法自治的手段。
意思表示是法律行为的核心,是指表意人将自己企图发生的一定私法上法律效果的内心意思,用一定的方式表达于外部的行为。
法律行为的本质特征要求表意人表现于外部的意思与其内心的真实效果意思一致,即意思表示健全。
意思表示瑕疵,是与意思表示健全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指因行为人的意思欠缺而影响意思表示的效力,是表意人因受到内力与外因的双重影响而产生出的一种内在意思与外在表示的脱节。
对于意思表示瑕疵的表现形式,各国民商法规定不完全相同。
大陆法系意思表示瑕疵一般包括意思表示虚假、真意保留、表示错误、欺诈、胁迫、戏谑行为和重要性质的错误7种表现形式。
英美法系国家在其传统上不以成文法制定,通常是以判例的形式对意思表示瑕疵的状态进行规范和制约,大致分为错误陈述、错误、胁迫和不当影响。
我国沿袭了大陆法系对意思表示的立法,在合同法和民法通则中进行了相关规定。
对意思表示瑕疵的规定主要有:欺诈、胁迫、重大误解、乘人之危、显失公平、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等。
如果表意人表示于外部的意思与其内心的真实意志不一致,意思表示存在瑕疵,该法律行为的效力就会受到影响。
意思表示是否健全对于法律行为是否有效起着关键的作用,所以研究意思表示瑕疵很重要。
一、意思表示瑕疵的基本类型及缺陷欺诈、胁迫及其缺陷我国现行法律规定的欺诈行为,是指当事人故意以提供错误信息如编造虚假、歪曲的事实,或者故意隐瞒其负有告知义务的任何事实真相或者通过其他任何计谋、骗局和手段而诱使表意人陷于错误作出意思表示的行为;胁迫是有意告知未来的不利后果使表意人产生恐惧而作出意思表示。
欺诈行为多为一方当事人作出,撤销权行使的范围较小,不利于现实中诸多问题的操作处理。
民法通则第五十八条规定,一方欺诈与胁迫使对方欠缺真实意思从而导致的民事行为无效。
1999年合同法对民法通则第五十八条作了改动,规定只有胁迫作出的行为损害到国家利益时才无效,其他的为可撤销。
论意思表示的瑕疵前言人的社会活动通常都受其意志支配,并且根据意志的内容与状态而导致一定的法律后果。
所以,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意志都是法律关系的起点。
在私法领域里,这种意志的精神存在或心理存在被称作“意思”,而将其外在的物质存在或形式存在称作“表示”。
两者之间的关系在于,一个是实质存在,一个是外在表达。
民法上所谓意思表示,就是指要获得一定法律后果的意思的外部表达。
在此意义上讲,“意思表示”是绝大多数私法关系的当然起点,尤其是私法关系中的合同关系。
于是,意思表示理论及其相应制度必然成为所有国家私法制度的一个基本问题,即使是英美国家法律制度也是如此,只是表现形式不尽相同而已。
意思表示作为人的内心活动的外部传达或宣示,必然要引出意思与表示是否一致,意思和表示不一致就产生了意思表示瑕疵。
意思表示瑕疵对法律行为的效力具有极大的影响,并由此影响到法律关系的建立与稳定。
由此可以知道对于具有私法意义的民法而言,意思表示瑕疵具有很重要的位置。
当前该理论的研究有很多的分歧,主要分为从法理角度进行研究和比较他国立法角度进行研究。
笔者认为都有一定的片面性,对于该理论应该从法理和立法比较两个角度进行探讨。
笔者旨在前人探索的结果上探究意思表示瑕疵。
首先对我国当前的立法进行一个分析,指出其不足,然后对意思表示瑕疵进行分析,对比国内外立法的优点,对当前立法进行建议。
目录摘要 (1)关键词 (1)1.我国立法中关于意思表示瑕疵现状和缺陷 (1)1.1关于意思表示瑕疵的内容规定的分析 (1)1.2关于撤销权的行使方面规定的分析 (2)1.2.1关于行使撤销权的主体的分析 (2)1.2.2关于撤销权的行使方式的分析 (2)1.2.3关于撤销权行使的限制的分析 (3)1.2.4关于撤销权行使的法律后果的分析 (3)2. 我国立法中关于意思表示瑕疵不足及缺陷的分析 (4)2.1意思表示瑕疵的概念及来源分析 (4)2.2意思表示瑕疵之分类与分析 (5)2.3英国立法对意思表示瑕疵的规定及比较分析 (6)3.关于意思表示瑕疵立法的建议 (7)3.1对比台湾立法所得启示 (7)3.2对比英国立法所得启示 (8)结语 (10)注释 (11)参考文献 (12)致谢 (13)论意思表示的瑕疵摘要:私法自治系借法律行为而实践,法律行为则以意思表示为要素,所以说意思表示实乃实践私法自治的核心。
瑕疵名词解释
瑕疵是指产品或服务中的缺陷或不完美之处。
它可以是由于制造过程中的错误、设计不当、材料缺陷或其他原因导致的问题。
瑕疵可能会影响产品的功能、外观、寿命或安全性。
在制造业中,瑕疵是一个常见的问题。
当产品具有瑕疵时,可能会导致产品无法正常工作,或者在使用过程中出现故障。
这不仅会给消费者带来不便,也会对制造商的声誉和利润造成负面影响。
瑕疵可以分为几个不同的类型。
例如,功能性瑕疵是指产品无法按照预期的功能运作,比如一个电子设备无法正常连接到网络。
外观瑕疵是指产品外观上的缺陷,例如一个家具上的划痕或漆面不均匀。
结构性瑕疵是指产品结构上的问题,可能导致产品易碎或不稳定。
为了解决瑕疵问题,制造商通常会实施质量控制措施。
这包括使用高质量的材料、进行严格的产品检查和测试、改进制造流程等。
此外,制造商还可以通过提供售后服务来解决瑕疵问题,如提供退货、更换或修理服务。
对于消费者而言,了解瑕疵的存在是重要的。
他们可以在购买产品之前仔细检查产品,确保没有明显的瑕疵。
如果在购买后发现瑕疵,消费者应该及时联系制造商或销售商解决问题,以便得到合理的补救措施。
总之,瑕疵是产品或服务中存在的缺陷或不完美之处。
制造商和消费者都应该认识到瑕疵的存在,并采取适当的措施来预防和解决这些问题。
论意思表示瑕疵一、意思表示瑕疵制度概述关于意思表示的概念,主要的有以下几种观点。
彭万林学者认为“意思表示是表意人将其期望发生某种法律效果的内在意图以一定方式表现于外部的过程”;王利明学者认为:“意思表示即表意人将其期望发生某种法律效果的内心意思以一定方式表现于外部的行为”;魏振瀛学者认为“意思表示是指行为人把进行某一民事法律行为的内心效果意思以一定的方式表达于外部的行为”。
郭明瑞学者认为“意思表示是指民事行为的行为人将其实施民事行为的目的以一定得方式表现于外部。
”本文以下的论述中,采用最后一种观点。
有瑕疵的意思表示,是指表意人的意思不是其自由形成的或者其意思与表示不一致的意思表示。
意思表示的瑕疵可分为意思与表示不一致和意思与表示不自由两种情形。
二、意思表示瑕疵的类型及其效力(一)意思表示不一致及其效力意思表示不一致,是指表意人的内心意思与外在的表示出现差异。
不一致的情形可分为两类:1、故意的意思表示不一致表意人明知真意与表示不一致而进行意思表示的,即表意人的意思欠缺是故意造成的。
它分为两种情形:(1)真意保留也称为“心中保留”,是指表意人故意隐匿心中的真意,对外表示与真意不同意义的意思。
真意保留的意思表示原则上仍然有效,动机错误原则上不影响意思表示的效力。
真意保留的意思表示之所以有效,是为了保护相对人的利益和交易安全。
但是,如果相对人明知表意人为真意保留的意思表示,则该意思表示无效。
(2)虚伪表示是指表意人与相对人通谋而进行的虚假的表示。
虚伪表示是无效的,但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
这主要分为两种情形:一是在表意人与相对人之间,虚伪表示一律无效;二是在对第三人的效力上,虚伪表示原则上无效,但善意第三人原则上可以主张行为无效,也可主张行为有效。
2、无意的意思表示不一致是指表意人不知真意与表示不一致而进行表示的,即表意人的意思欠缺是过失造成的。
分为两种情况:(1)错误表意人不知真意与表示不一致而进行意思表示的,即表意人的意思表示欠缺为表意人所不知晓。
案例:意思表⽰瑕疵
[案情]郑⽼汉在⽼伴亡故后与独⽣⼦共同相依为命,近⽇,因⼉⼦感染疾病,急需治疗费⽤,苦于爷俩都下岗了,⼗分着急。
邻居王某早就想购买郑⽼汉家祖传的⼀幅郑板桥字画,⼀直因郑⽼汉不想出卖⽽不得。
这次,王某认为机会来了,遂找到郑⽼汉,提出以5万元的价格购买该幅实际价值20万元的字画,郑⽼汉因仓促之间还⽆法找到买主,不得已答应了这桩买卖。
双⽅交货付款完毕。
后郑⽼汉的⼉⼦终因不治⾝亡,郑⽼汉⼗分痛⼼,⼼灰意冷,明确表⽰不再追究王某的责任。
逾半⽉,郑⽼汉终因过度思念⼉⼦也亡故了。
其弟郑⽼⼆继承了郑⽼汉的遗产,得知郑⽼汉与王某的买卖后,要求王某补⾜价款或者返还字画,王某不允,郑⽼⼆遂诉⾄法院。
[问题] 1.郑⽼汉与王某之间的字画买卖⾏为效⼒如何?为什么?
2.郑⽼⼆是否有权请求变更或者撤销该买卖⾏为?为什么?
【解析】本题涉及意思表⽰的瑕疵与合同效⼒问题。
本案中,王某乘郑⽼汉处于急迫状态下,以1/4的价格购买字画,给郑⽼汉造成较⼤损失,构成乘⼈之危的民事⾏为。
对于乘⼈之危的民事⾏为,依民法通则的规定,为⽆效民事⾏为,但依合同法第54条规定,只要不损害国家利益的,因乘⼈之危⽽订⽴的合同属于可变更可撤销的合同。
本案中,王某与郑⽼汉所订⽴的合同不存在损害国家利益问题,因存在乘⼈之危的情由,故该合同为可撤销的合同。
【本⽂源⾃⽹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2008.09
(中)
意思表示瑕疵类型化分析
李小华
摘要意思表示瑕疵包括效果意思的产生不真实及内心意思与外在行为不一致两大类。
根据产生的原因我们可分成若干类型,同时从利益平衡的角度看,它们可分别归入可撤销、无效、有效之列。
关键词意思表示瑕疵类型利益平衡
中图分类号:D920.4文献标识:A文章编号:1009-0592(2008)09-011-02
意思表示包括客观的外在表示行为与主观的内心意思两个构成
要素,是表意行为的核心,它贯彻着意思自治的基本价值。
这样一来,意思表示是否存在瑕疵就只要考察如下两个方面:一是效果意思的产生是否自由、自愿即是否真实;二是行为意思、效果意思、表示意思、表示行为是否一致,民法中简洁地表述为内心意思是否与外在行为一致。
若不真实或不一致,该行为就是有瑕疵的。
因此,从意思表示瑕疵产生的原因上看,它就包括两大类:效果意思的产生不真实及内心意思与外在行为不一致。
受胁迫的意思表示,是指表意人因他人之胁迫而发生恐怖,且基于此恐怖而做出意思表示。
也就是说,表意人做出的意思表示是非真实的,他之所以做出该意思表示,是因为在对方的胁迫下而没有别的选择不得已而为之,因此表意人为该不真实的意思表示完全是外部原因导致的。
危难被乘的意思表示,是指在表意人处于危难之机,比如急迫需要或者陷于困境,对方知道该情势并加以利用,表意人不得以做出的违背自己真实意思的意思表示。
我国通称该种意思表示为乘人之危,这是从相对方的角度看的,而不是从表意人的角度看的。
表意人为该不真实的意思表示是因为自身陷入困境而被他人利用所导致的。
(二)内心意思与外在行为不一致
内心意思与外在行为不一致,根据是否因表意人自身的原因引起可分为因自身原因引起的不一致与非因自身原因引起的不一致。
因自身原因引起的不一致有根据是出于自身的故意还是无意可分为故意的不一致与无意的不一致。
非因自身原因引起的不一致可能来自相对方,也可能来自第三人。
来自相对方的依照前文的论述,统一纳入了效果意思产生的不真实中,因此此处就剩下来源于第三人的不一致。
现简述如下:
1.故意的不一致
在故意的不一致中,根据故意仅存于表意人之一方或存于表意人与相对人双方,又可分为真意保留与虚伪表示。
(1)单方的故意不一致:真意保留
真意保留,我国台湾地区“民法”称之为单方虚伪表示,亦有学者称之为心中保留、非真意表示,是指表意人虽然做出了该意思表示,但该意思表示却不是其真实意思,真实意思保留在心里,其自身也不想受该意思表示的拘束,不过是做出这种假象罢了。
与戏谑表示不同,在此表意人有相对人不知道该真意保留的意思,也就是说表意人就是让相对人认为他表示出的意思就是真实的意思。
(2)双方的故意不一致:通谋虚伪表示
通谋虚伪表示又被称之为串通虚假行为,是指表意人对于非真意有认识,且与相对人通谋而为的意思表示。
构成通谋虚伪表示除应具
基金项目:本文为江西省社会科学“十一五”(2006-2007)规划项目“民事法律行为的构建”(项目编号:06FX12)及2008年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项目《合同法中的利益平衡》(项目编号:FX0801)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李小华,南昌大学法学院。
法学研究
11
12
2008.09
(中)
备心中保留要求的要件外,还必须具备另一要件,即通谋。
所谓通谋,是指表意人与相对人互相故意为非真意之表示,相对人不仅须知表意人非真意,并须就表意人非真意之表示相与为非真意之合意。
他们或者单以该虚伪意思表示表达不存在之意思,或者以一个虚伪意思表示掩盖另一真实意思。
前者如债务人为避免财产被扣押而与朋友商议假装将其财产卖与他,后者如当事人为规避税法而以低价的房屋买卖合同掩盖高价的房屋买卖合同。
学者将后一种情形称作隐匿行为或伪装行为。
其与真意保留的区别在于:真意保留是一方当事人独自为非真意表示,通谋虚伪表示是双方当事人通谋为非真意表示。
2.
无意的不一致:错误错误是指表意人出于错误或不知其意思表示与效果意思不一致之情形。
错误与心中保留和通谋虚伪表示在意思表示不一致之点即非真意表示是相同的,但前者为无意识的非真意表示,后者则是有意识的非真意表示。
错误意思表示的关键是:有一个意思表示;该意思表示中内心真意与外在表示行为不一致;该不一致非表意人所明知;该错误即不一致主观的及客观的均需为严重,亦即错误不论在主观上还是在客观上均认为严重。
在主观上,没有该种错误,表意人即不为该种内容之表示;在客观上,通常有理性之人,在该种情形下,如果没有错误,亦不会为此错误表示。
在我国民法中,无错误制度,只有类似的重大误解制度。
3.
来源于第三人的不一致:传达错误所谓传达错误,是指表意人的意思表示是真实健全的,但相对人受领的意思表示却与表意人的表示不一致,原因是该意思表示不是表意人直接向相对人表示的,而是通过第三人传达的,而传达人或传达机关作为意思表示的完成机关所发生的错误,如误买入为卖出等。
此时就存在表示出来的意思(相对人受领到的意思)与表意人的内心真意不符的情形。
二、从利益衡量的角度来分析
根据上述从原因角度的分类,从利益衡量的角度可将意思表示瑕疵类型化如下:
(一)效果意思的产生不真实
在效果意思的产生不真实中,我国民法通则及合同法均只规定了三种:受欺诈、受胁迫、危难被乘(乘人之危)。
两法不同之处是民法通则将该三种行为一律规定为无效,而合同法规定一般情况下属可撤销。
从利益衡量的角度看,此时涉及表意人及相对人的利益,既然相对人存在明显的过错(欺诈的故意、胁迫的故意、乘人之危的故意),而表意人不存在过错,因此应当保护表意人的利益。
基于自己是自己利益的最近判断者,此时应将决定权交由表意人。
固此,将这些行为规定为可撤销行为,赋予表意人撤销权就是最佳的选择。
这也是各国立法的通例。
同时由于相对人的故意,无信赖利益之可言,故无信赖保护之问题。
不过要注意的是,在受欺诈的意思表示中,如果欺诈系由第三人所为,而相对人对此欺诈情事既不知亦不应知,则此时欺诈纯为表意人与第三人关系,与相对人无关,而且,此时相对人对该意思表示有信赖利益,如果允许表意人随意撤销且对该信赖利益不予赔偿则势必损害相对人的利益,为求当事人利益之均衡,以相对人明知其事实或可得而知者为限,始得撤销之。
而对戏谑表示,我国民法无规定。
考虑到戏谑表示是表意人自主为之,但又有认为相对人会不信以为真的意思,因此根据意思自治的原理该意思表示不能依其表示而发生效力,即应属无效。
同时,由于只是表意人以为相对人不会信以为真,若相对人却信以为真呢,那相对人的利益如何保护?此时,从利益衡量的角度看,相对人有信赖,因
此应当由表意人赔偿相对人的信赖利益的损失。
(二)内心意思与外在行为不一致对此类情形分述如下:
在错误的场合,由于错误是存在表意人这一方的,而相对人无过错。
因此重点是保护相对人的利益。
所以,一般的错误应当不能影响该意思表示的效力。
但当表意人的错误不论在主观上还是在客观上均认为严重时,毕竟错误人人都可能犯,仍然如此的话就会损及意思自治,对错误的表意人而言只能从事一桩不愿意的交易。
因此,为利益平衡起见,当该错误重大时,应该让表意人来决定该意思表示的效力。
所以该种意思表示也是可撤销的。
为什么不能规定为无效呢?因为该不一致是为意思表示时的不一致,倘若时过境迁表意人仍然愿意依原来的意思表示从事交易,法律也没有必要多管闲事,所以不能规定为无效。
对真意保留,我国无规定。
在此场合,考虑到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信赖是常态,真意保留就是非正常情形,我们不能动辄要怀疑别人的意思表示是真实意思保留着的,因此该意思表示应当有效;换个角度,也可认为,“虚假表意人”故意作一种与其内心意思不一致的表示行为,他明知或应知该虚假意思表示可能会被对方接受还故意为之,所以应受到意思表示的拘束。
当然,如果相对人知道或应当知道该意思表示属真意保留的,此时说明相对人不是善意信赖表意人的人,因此其利益也不值保护,所以此时该意思表示应属无效。
对于通谋虚伪表示,该意思表示均非当事人真意,当然无效,但若涉及第三人时,从利益衡量的角度看,若第三人善意信赖该表示,自然应保护该第三人的利益。
我国台湾地区“民法”第87条就是如此规定的。
当然,法律对善意第三人的保护并非无限度,有二种情形将不考虑善意第三人的利益:一是为保障公众信用及交易安全而采用表示主义的行为,如在有高度对公众性质的认股行为,于公司成立后,不得以虚伪表示之理由主张无效,对要求高度交易安全的票据行为亦是如此。
二是关于身份上的行为,
主要指婚姻的缔结。
有学者认为,表意人欠缺行为能力也是意思表示瑕疵的原因,见张长青.合同法上的
意思表示瑕疵及其法律救济.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博士学位论文。
本文不赞同,在民法中,
主体一直是作为法律行为(表意行为)的独立要素而与意思表示及标的构成法律行为(表意行为)
的三要素。
史尚宽.民法总论.正大印书馆.1980.352~353.
法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