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自身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
- 格式:doc
- 大小:30.00 KB
- 文档页数:4
自身抗体在诊断SLE中的临床意义及SLE的临床诊断摘要: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临床诊断,国内仍采用1985年制订的11条依据,其中实验室内自身抗体的检查仍是诊断SLE的主要依据。
通过854例SLE病人的ANA、A-RNP、A-SM、ADS-DNA抗体的血清学检查结果的统计、结合临床进行详细分析、阐述了以上四种自身抗体检查在SLE诊断、鉴别诊断、病情变化、治疗效果及估计预后方面的重要意义,对阴性结果的临床意义也作了详细分析。
主题词:系统性红斑狼疮,实验室诊断,自身抗体鉴别诊断1、资料与方法采用1985年至1992年南京军区总医院免疫实验室资料,从临床诊断为SLE的病人中,筛选出854例同时进行ANA、A-RNP、A-Sm、ADS-DNA抗体血清学检查结果,按阴性、阳性统计见附表。
检查方法均为国内普通采用的实验方法,均以WHO制定的阳性标本作对照。
ANA的检查采用间接荧光抗体法,鼠肝片为底物片,待测血清1:10稀释。
A-Sm, A-RNP抗体的检测采用对流免疫电泳法,ENA抗原由小牛胸腺制备,待测血清不做稀释,同时以热处理过的ENA抗原做A-SM抗体沉淀线的鉴别。
ADS-DNA抗体的检查,分别采用变性DNA和短膜虫作包被抗原的ELISA方法,同时实验,对比后确定实验结果,待测血清均做1:10稀释。
2、结果在统计的854例SLE病人中,男女比例为1:5,年龄最大的70岁,最小的13岁,以25至35岁的女性青年最多。
ANA、A-RNP、A-SM抗体的阳性率接近于美国关节炎基金会1982年统计的数据,ADS-DNA抗体的阳性率低于美国关节炎基金会1982年统计的数据,可能与国内采用ELISA测定法有关。
3、讨论ANA阳性可见于多种结缔组织病、恶性肿瘤及肝性疾病,SLE病人ANA阳性率虽然很高,但无诊断特异性。
如果进一步分型检查,可提示有关SLE特异性自身抗体的存在。
ANA阳性滴度变化与病情及治疗密切相关,病情活动时可呈强阳性或滴度增高,病情经治疗缓解后ANA滴度下降甚至呈阴性。
自身抗体检测项目及临床意义自身抗体检测是一种诊断方法,可以用于检测人体中是否存在自身抗体。
自身抗体是指机体产生的针对自身组织和细胞的免疫反应。
自身抗体检测项目繁多,包括抗核抗体(ANA)、抗神经元抗体(anti-neuronal antibodies)、抗线粒体抗体(anti-mitochondrial antibodies)、抗甲状腺抗体(anti-thyroid antibodies)等等。
这些检测项目在临床上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将介绍几种常见自身抗体检测项目及其在临床上的意义。
首先是抗核抗体(ANA)检测。
抗核抗体是许多自身免疫疾病的标志物,包括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结节性多动脉炎(Polyarteritis nodosa)等。
ANA检测的目的是通过检测抗核抗体的存在与否,帮助医生进行病因诊断和病情判定。
在临床上,对于疑似患有自身免疫疾病的患者,ANA检测是一项重要的辅助诊断手段。
其次是抗甲状腺抗体(anti-thyroid antibodies)检测。
抗甲状腺抗体包括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anti-thyroid peroxidase antibodies)和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anti-thyroglobulin antibodies)。
这两种抗体的检测可以帮助诊断甲状腺自身免疫疾病,如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Hashimoto's thyroiditis)和Graves'病。
此外,抗甲状腺抗体的检测还可以用于评估甲状腺功能障碍的原因,以及指导甲状腺疾病的治疗。
此外,抗神经元抗体是一类特殊的自身抗体,与多种神经系统疾病有关。
例如,抗N-甲基-D-天冬酰基-L-谷氨酸受体(anti-NMDA receptor antibodies)是通过与N-甲基-D-天冬酰基-L-谷氨酸受体结合而引起的一种自身免疫性脑炎。
该抗体检测对于神经病理学诊断、病因研究和治疗方案选择非常重要。
以上仅是自身抗体检测项目的几个例子。
系统性红斑狼疮抗体谱各项意义抗rRNP抗体:高滴度的抗rRNP抗体是混合性结绨组织病(MCTD,夏普综合征)的标志,阳性率95-100%,抗体滴度与疾病活动性相关。
在30-40%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也可检出抗U1-rRNP抗体,但几乎总伴有抗Sm抗体。
抗Sm抗体: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特异性抗体,与抗dsDNA抗体一起,是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断性指标,但阳性率仅为5-10%。
抗SS-A抗体:与各类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最常见于干燥综合征(40-80%)、也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30-40%)和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20%)中,偶见于慢性活动性肝炎。
此外,在100%的新生儿红斑狼疮中抗SS-A抗体阳性。
该抗体可经胎盘传给胎儿引起炎症反应和新生儿先天性心脏传导阻滞。
抗SS-B抗体:几乎仅见于干燥综合征(40-80%)和系统性红斑狼疮(10-20%)的女性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29。
在干燥综合征中抗SS-A抗体和抗SS-B抗体常同时出现。
抗Scl-70抗体:见于25-75%的进行性系统性硬化症(弥散型)患者中,因实验方法和疾病活动性而异(Scl硬化症)。
在局限型硬化症中不出现。
抗Jo-1抗体:见于多肌炎,阳性率为25-35%。
常与合并肺间质纤维化相关。
抗dsDNA抗体:对系统性红斑狼疮具有很高的特异性。
除抗Sm抗体外,抗dsDNA抗体也可作为该病的一个血清学标志,阳性率为40-90%,并且抗dsDNA抗体滴度与疾病的活动度相关,可用于疗效监控。
抗核小体抗体: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中的阳性率为50-95%,特异性几乎为100%。
核小体是细胞染色体的功能亚单位,由DNA和组蛋白以特殊的方式组成。
抗核小体抗体比抗dsDNA抗体、抗组蛋白抗体更早出现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早期,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诱导和致病中有重要作用。
临床资料显示,有15-19%的抗dsDNA抗体阴性的SLE患者中抗核小体抗体阳性。
因此联合检测抗dsDNA及抗核小体抗体可提高SLE血清学检出率。
抗核抗体和抗双链DNA检测在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中的意义标签:抗核抗体(ANA);抗双链DNA(ds-DNA);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诊断意义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多系统受损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显著临床特点之一是血清中出现多器官非特异性抗体,如ANA(抗核抗体)、抗ds-DNA、抗Sm抗体、抗SSA、抗PT抗体等。
以ANA为主的自身抗体形成的免疫复合物在许多组织沉积,如肾小球、中枢神经系统、皮肤、关节等,可触发Ⅲ型超敏反应,造成广泛组织损伤,引起多种临床表现。
生理条件下,一部分人体内也会出现少量的ANA和其他自身抗体,但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液中往往可以检测到多种直接针对细胞核抗原成分的高滴度自身抗体。
这里仅谈一下抗核抗体和抗双链DNA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疾病中的诊断意义。
1抗核抗体(ANA)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中的诊断意义1.1抗核抗体(ANA)的检测实际上是指总抗核抗体检测。
ANA阳性的疾病很多,常见于弥漫性结缔组织病,某些非结缔组织病ANA也可以是阳性(如慢性活动性肝炎、重症肌无力、慢性淋巴性甲状腺炎等),正常老年人也可以出现低滴度ANA阳性,因此,ANA 检测在临床上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筛选试验。
ANA阳性高滴度标志了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可能性,ANA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诊断中的敏感性较高,但特异性较差,在SLE活动期ANA阳性可占95%~100%,非活动期可占80%~100%。
1.2 ANA是诊断SLE的重要实验室检测指标有资料显示,SLE患者的亚临床期可长达9年,即当ANA检测阳性时,患者并无临床症状发生,说明ANA产生在前而发病在后,但ANA阴性也并不能完全排除SLE。
ANA早期检测对SLE的早期干预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2抗双链DNA(ds-DNA)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中的诊断意义抗双链DNA(ds-DNA)抗体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中,阳性率为60%~90%,由于其特异性高,抗ds-DNA抗体作为SLE重要诊断标准之一。
ANA酶谱检测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意义关键词ANA酶谱系统性红斑狼疮抗体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多系统受累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LE)。
系统性红斑狼疮好发于女性,多见于育龄期妇女,男女患病率1∶9左右。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病因和发病机理十分复杂,该病是侵犯皮肤和多脏器的一种全身性自身免疫病,没有传染性,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1]。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机体能产生一系列自身抗体[2]。
抗核抗体(ANA)是指抗细胞内所有抗原成分的自身抗体的总称[3]。
当前ANA酶谱检测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的阳性93%~100%,对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高,特别是对AMA阴性的PBC患者的诊断有意义。
其中ANA阳性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和阴性患者在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上无差异。
本文首先分析了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流行病学情况,论述了ANA酶谱的特征,最后探讨了ANA酶谱检测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意义。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流行病学分析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多器官多系统受累系统性红斑狼疮,特殊的自身抗体的产生是本病的显著特征。
其发病率不同种族、不同地区并不相同,我国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病率70.41/10万,发病峰值18~19岁。
据研究,系统性红斑狼疮与种族有关,有色人种比白种人发病率高,我国患病率远远高于西方国家。
涉外华裔人群同样有较高患病率。
美国黑人的发病率是白人的4倍。
红斑狼疮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地区差别较大,统计资料表明:美国约50/10万,英国4~18/10万,澳洲土著居民50/10万,印度3.2/10万,而我国则70/10万。
红斑狼疮的死亡率曾有人认为与种族有关,但通过各国各地区的调查研究发现,死亡率及生存率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医疗水平密切相关,目前在我国不少单位报告5年及10年生存率已达90%~95%,处于世界先进水平[4]。
早期的红斑狼疮患者,两手背往往有冻疮样皮肤病表现。
两手背有大小不一、形状不规则的水肿性红斑,对称分布,一般不发生溃烂,不痒,有灼痛,称为多形红斑。
抗核抗体临床意义1,抗dsDNA抗体:dsDNA抗体仅存在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中,因所用的实验方法和疾病活动度不同,其阳性率为60-90%、抗dsDNA抗体对SLE具有很高的特异性,为SLE的重要诊断标准之一。
如果健康人血清中检测到此抗体,其中85%的人在五年内可能会发展为系统性红斑狼疮。
因为抗体浓度与疾病活动度存在相关性,检测抗体滴度为疗效监控提供了有效的依据,但如果抗dsDNA抗体阴性也不能排除系统性红斑狼疮。
2,抗组蛋白抗体:抗一种或多种组蛋白抗体,或者抗H2A-H2B复合物抗体,主要见于药物诱导的(普鲁卡因酰胺,肼苯哒嗪及其他)红斑狼疮(95%)。
另外,抗组蛋白抗体还见于30-70%的非药物诱导的红斑狼疮以及15-50%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
3,抗核小体抗体:与抗dsDNA抗体一样,抗核小体抗体为SLE的一个高度特异的标志性抗体。
抗核小体抗体对SLE的敏感性为58-71%,特异性为97-99%,与疾病的活动性相关,多见于活动性狼疮肾炎中。
在SLE中,抗核小体抗体和抗dsDNA抗体是相互独立的,同时检测这两项指标,可提高SLE的血清学检出率。
4,抗Sm抗体:抗Sm抗体对系统性红斑狼疮具有高度特异性,与抗dsDNA抗体一样,为SLE的诊断标志,该抗体在SLE中的阳性率仅为5-30%。
5,抗U-nRNP抗体:高滴度的抗U1-nRNP抗体为混合型结缔组织病(MTCD,SHARP综合征)的标志,阳性率为95-100%。
抗体滴度与疾病活动度相关。
抗U1-nRNP也可出现于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但几乎总伴有抗Sm抗体。
6,抗SS-A(Ro)抗体:抗SS-A抗体与多种自身免疫疾病相关。
最常见于干燥综合征(40-95%),也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20-60%)及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20%),偶见于慢性活动性肝炎。
7,抗SS-B(La)抗体:抗SS-B抗体几乎仅出现于女性患者(29∶1)中,见于干燥综合征(40-95%)以及系统性红斑狼疮(10-20%)。
自身抗体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自身抗体检测是一种用于检测人体自身产生的抗体的方法,可以用于诊断和监测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病、肿瘤和器官移植等疾病的发展和治疗效果。
自身抗体是人体免疫系统产生的一种免疫蛋白,它可以识别和攻击体内异常细胞或物质,以维持人体的正常状态。
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人体的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自身的组织和细胞,导致炎症和组织损伤。
自身抗体检测可以帮助医生诊断和监测这些疾病的发展和治疗效果。
例如,类风湿因子(RF)和抗核抗体(ANA)是类风湿性关节炎和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的典型自身抗体,它们的检测结果可以是诊断这些疾病的依据。
另外,自身抗体检测也在感染病的诊断和监测中起到重要作用。
例如,针对新型冠状病毒的抗体检测可以用于判断一个人是否感染过该病毒,或者一些疫苗是否起到了保护作用。
此外,在器官移植中,自身抗体检测可以用于评估患者的免疫状态和预测移植排斥反应的风险。
自身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早期诊断:自身抗体检测可以帮助医生早期发现疾病的存在,尤其是自身免疫性疾病,使得患者可以及早获得相应的治疗。
2.疾病分类:不同类型的自身抗体与不同类型的疾病相关联,通过检测特定的自身抗体,可以帮助医生明确疾病的类型和特征,从而制定更准确的治疗方案。
3.预测疾病进展:自身抗体的水平与疾病活动的程度和预后有关。
通过定期检测自身抗体的水平,可以监测疾病的进展和治疗效果,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4.指导药物治疗:一些自身抗体的检测结果可以用于指导药物治疗的选择和调整。
例如,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中,抗环瓜氨酸肽抗体(ACPAs)的存在可以预测疾病的进展和对一些药物的反应,从而指导临床治疗。
总之,自身抗体检测在临床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可以帮助医生早期诊断、分类和预测疾病,指导药物治疗,并监测治疗效果。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自身抗体检测将会在个体化医疗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患者提供更精准和有效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常见自身抗体的临床意义自身抗体是指人体免疫系统产生的抗体攻击自身组织或细胞的现象。
当免疫系统出现异常,自身抗体开始攻击自身的正常组织和器官,就会引发自身免疫性疾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是一类由自身抗体引起的疾病,临床上常见的有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硬皮病等。
自身抗体的出现对于临床诊断、预后评估和治疗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自身抗体是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重要诊断标志。
许多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特异性抗体已被筛查和鉴定出来,如抗核抗体(ANA)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中的阳性率达90%以上;抗CCP抗体在类风湿性关节炎中的阳性率也较高。
通过检测这些自身抗体的存在,可以提供确诊依据,并帮助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性。
其次,自身抗体可以用于疾病的预后评估。
一些自身抗体的存在与病情的进展、临床表现和预后相关。
以类风湿因子(RF)为例,高水平的RF常常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疾病活动度、关节炎的严重程度以及功能损伤呈正相关。
在系统性硬化病中,抗Scl-70抗体的阳性率与内脏器官受累和预后不良密切相关。
通过监测这些自身抗体的水平,可以提供有关疾病发展和预后的重要信息,为患者的个体化治疗和管理提供参考。
此外,自身抗体还可以指导治疗选择。
在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中,自身抗体的存在或阳性结果可以帮助医生选择适当的治疗策略。
例如,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中,抗dsDNA抗体阳性的患者通常疾病活动度较高,需要更加积极的治疗;而对于抗Ro/SSA阳性的母亲,要注意胎儿存在先天性心脏传导阻滞的风险等。
通过检测自身抗体的存在,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了解患者的病情,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和药物。
最后,自身抗体的监测可以评估治疗效果。
对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进行治疗后,监测相关自身抗体的水平变化有助于评估治疗效果和调整治疗方案。
例如,在类风湿性关节炎中,通过监测抗CCP抗体的水平,可以评估抗风湿药物的疗效和预测关节破坏的风险。
如果抗体水平下降,通常表明治疗效果较好;如果抗体水平不降甚至升高,可能需要重新评估治疗方案。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自身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日期:2010-06-13来源:作者:点击:103次0条评论作者单位:山东省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免疫风湿科,山东潍坊261031【摘要】目的:探讨抗核小体抗体(anti-nucleosome antibody,ANuA)、抗双链DNA抗体(anti-doublestrandedDNA,dsDNA)、抗史密斯抗体D1(Anti-SmD1antibody,SmD1)等特异性自身抗体联合检测在SLE的诊断及临床应用中的价值。
方法:分别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和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SLE患者及对照组患者血清中的ANuA、抗dsDNA、抗SmD1抗体,并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
结果:70例SLE患者中单项检测抗dsDNA、抗SmD1、ANuA的阳性率分别为40.0%、75.7%、64.3%,三者联合检测后的阳性率为87.1%。
结论:抗SmD1、ANuA、抗dsDNA联合检测提高了诊断的敏感性,对SLE的诊断和治疗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抗核小体抗体抗双链DNA抗体抗SmD1抗体系统性红斑狼疮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utoantibodies and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sinificance of determing anti-SmD1,anti-nucleosome(ANuA)and anti-double stranded DNA(dsDNA) in SLE and to analysis the relationship in SLE.Methods:ELISA and indirect immunofluorescence respectively method were used to measure the anti-SmD1,ANuA and anti-dsDNA in serum of 70 SLE patients,27 patients of other rheumatic diseases and 20 healthy people. Results:The positive rate ofanti-dsDNA,anti-SmD1 and AnuA in the patients with SLE was 40.0%、75.7%、and 64.3% respectively. After combined determination of anti-dsDNA,anti-SmD1 and ANuA,the positive rate rose to87.1%.Conclusion:The combined determination ofanti-dsDNA.anti-SmD1 and ANuA may improve the sensitivity and efficiency of laboratory diagnosis of SLE and has an important significance i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SLE.【Key words】Anti-nucleosome antibody;Anti-double stranded DNA antibody;Anti-SmD1 antibody;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tosus,SLE)是一种常见的多系统损害自身免疫性疾病。
其主要特征是体内产生多种抗核抗体(ANA),如抗双链DNA抗体(抗dsDNA抗体)、抗史密斯抗体(抗Sm抗体)、抗组蛋白抗体、抗核小体抗体(ANuA)等,而引起自身多组织、多器官以血管炎为特征的弥漫性损害的疾病。
目前,SLE的实验室检查主要检测抗dsDNA抗体、ANuA、抗Sm 抗体等。
研究用抗Sm对应的抗原结构中一种蛋白组分(D1)的多肽顺序取代整个Sm分子作抗原,检测患者血清中的抗SmD1,提高了检测的灵敏度[1]。
本文检测了70例SLE患者抗核小体抗体、抗双链DNA抗体、抗SmD1,讨论它们在SLE的诊断中的意义。
1 材料和方法1.1 实验对象70例SLE以及其他结缔组织病27例均来自2004年10月至2006年10月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免疫风湿科住院患者,其中男6例,女64例,年龄14~65岁,平均年龄33岁。
均符合1982年美国风湿病学会修订的SLE诊断标准。
其他结缔组织病27例,男5例,女22例,年龄18~67岁,平均年龄42岁。
其中,类风湿关节炎13例、雷诺综合征4例、多发性肌炎4例、干燥综合征6例,诊断均符合相应的诊断标准。
我院正常健康体检者20例(均无肝、肾病史及结缔组织病)作为对照组,男17例,女26例,年龄14~66岁,平均年龄43岁。
所有标本采集后分离血清-20℃保存备用。
1.2 实验方法抗dsDNA、抗SmD1测定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ANuA测定采用ELISA法。
试剂均由欧蒙(德国)医学实验诊断股份公司提供。
1.3 统计学处理组间率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2.1 3种自身抗体在SLE及对照组中的阳性情况以及阳性率比较70例SLE患者中血清抗dsDNA、抗SmD1和ANuA单项检测的阳性率分别为40.0%、75.7%、64.3%;抗dsDNA和抗SmD1联合检测的阳性率为82.9%(58/70),抗SmD1和ANuA联合检测的阳性率为84.3%(59/70),抗dsDNA和ANuA联合检测的阳性率为82.9%(58/70);抗dsDNA、抗SmD1和ANuA 3种自身抗体联合检测(有一自身抗体阳性即为联合检测阳性)阳性率为87.1%(61/70)。
由此可见,以3种自身抗体联合检测的阳性率最高。
同样,3种自身抗体单项检测和联合检测在SLE中的阳性率与其他结缔组织病及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其他结缔组织病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见表1。
表1 3种自身抗体在SLE及对照组中的阳性例数及阳性率注:与其他结缔组织病组比较,*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0.05。
2.2 3种自身抗体诊断SLE的敏感性、特异性、预测值的比较从表1得出,3种自身抗体联合检测和单项检测的敏感性、特异性、预测值。
3种自身抗体联合检测与单项检测比较,特异性由100%降低到77.8%,但敏感性由40.0%提高到87.1%,见表2。
表2 抗dsDNA、抗SmD1、ANuA诊断SLE 的敏感性、特异性、预测值3 讨论SLE常累及全身多个脏器,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单根据临床表现难以特异性诊断,因此,自身抗体的检测对SLE诊断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抗Sm是一类抗核糖核蛋白粒子抗体,其相应抗原由U-RNA和共同核心蛋白(即B,B,N,D1,D2,D3,E,F,G蛋白)组成。
目前公认抗Sm抗体几乎仅见于SLE,是SLE 的特异性标志之一,在SLE诊断中特异性最高,在患者血清中出现后将持续阳性,可作SLE回顾性诊断指标[2],不受病情活动及治疗的影响。
但其阳性率偏低,一般为30%~40%。
而D1蛋白是最重要的Sm抗原[1],本文用D1蛋白的一个多肽顺序(83-119)来取代整个Sm抗原检测患者血清中的抗SmD1,阳性率达75.7%,特异性为85.6%,20例健康人也全部阴性,在其他结缔组织病中阳性率为14.4%,大大提高了诊断SLE的敏感性,因此,抗SmD1抗体可能是SLE的一个既敏感又特异的指标。
抗dsDNA抗体是SLE标志性抗体,几乎存在于所有患者的血清中[3],与临床表现密切相关,它是SLE活动期的标志,但可能由于患者血清中有过多的游离DNA抗原,与相应的DNA抗体结合导致检测结果比较低。
因此,抗dsDNA结果阴性,不能排除SLE的诊断。
抗dsDNA对SLE诊断的特异性较高,但敏感性较低。
本文结果显示,抗dsDNA只在SLE中出现,对照组均阴性,特异性高达100%,但阳性率只有40.0%,单靠抗dsDNA诊断SLE漏检率高。
此外有研究证明,抗dsDNA和DNA结合成为免疫复合物在肾小球基底膜沉积,或抗体直接作用于肾小球抗原而造成SLE患者的肾损伤[4]。
抗dsDNA 对于SLE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监视治疗和病情追踪以及判断预后等有重要意义。
抗核小体抗体(ANuA)是1978年Hannested[5]等首先描述,核小体(Nuleosome)是细胞染色质的基本单位,且是SLE的发病过程中一种主要的自身抗原,其核心是由8个带正电荷的组蛋白分子(H2A、H2B、H3和H4各2个分子)组成,这种八聚体的复合物中,H3、H4位于中心,H2A、H2B位于两侧。
当细胞受到致病因素损伤时,细胞的线粒体肿胀,胞膜破裂,核小体释放,刺激T细胞的增生活化,进而激活B细胞,产生抗核小体抗体、抗dsDNA抗体,并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参与SLE的发病[6]。
本实验研究示,在SLE患者中ANuA阳性率64.3%。
且抗核小体抗体与SLE患者的疾病活动性、肾炎和精神神经因素密切相关[7~9],认为抗核小体可能成为SLE诊断新的标记性抗体[10]。
ANuA对SLE诊断的敏感性高,特异性强可能是SLE诊断的标记性抗体之一;尤其对dsDNA抗体、Sm等抗体阴性的SLE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11];ANuA可出现在疾病进程的各个时期,并与疾病的活动性密切相关。
本实验显示,抗dsDNA特异性好而敏感性差,抗SmD1敏感性高而特异性差,ANuA的敏感性、特异性介于抗dsDNA和抗SmD1之间,3种抗体两两之间联合检测的阳性率均低于它们同时检测的阳性率。
虽同时检测后的特异性低于单项检测的特异性,但提高了SLE诊断的敏感性,避免因单项检测出现的漏诊情况。
因此,3种自身抗体联合检测更有利于全面分析病情所处的阶段,提高SLE的检出率,对SLE病情的诊断、分型、治疗、追踪和预后判定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1]Riemekasten G.Marell J.Trebeljahr G,et al.A novel epitope on the C-terminus of SmD1 is recognized by the majority of sera from patients with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J].J ClinInvest,1998,102(4):754-763.[2]唐福林.抗核小体抗体的临床意义[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3,7(8):457.[3]吴瑾.抗dsDNA抗体抗原识别及致病性分子基础[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1,5:380-381.[4]常玉荣,王元福,尹凤荣,等.抗双链DNA抗体与狼疮细胞检查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断意义[J].中国综合临床,2001,17(8):643.[5]Hannetad K,Stollar BD.Certain rheumatoid factor react with nucleosomes[J].J Nature,1978,275:671-673.[6]Bruns A, Bla,~s S,Hau~orf G,et al.Nuleosomes are major T and B cell autoantigens in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J].Arthritis Rheum,2000,43:2307-2315.[7]Gutierrez Adrianzen OA,Koutouzov S,Mota RM,et al.Diagnostic value of anti-nucleosome antibodies in the assessment of disease activity of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a prospective study comparing anti-nucleosome with anti-dsDNA antibodies[J].J Rheumatol,2006,33(8):1538-1544.[8]Min DJ,Kim SJ,Park SH,et al.Anti-nucleosomeantibody:significance in lupus patients lacking anti-double-stranded DNA antibody[J].Clin Exp Rheumatol,2002,20(1):13-18.(下转第342页)(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