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天文学与诺贝尔物理学奖讲义 第4章提要
- 格式:doc
- 大小:717.00 KB
- 文档页数:11
第4节 万有引力与航天知识点1 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1.开普勒第一定律所有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轨道都是椭圆,太阳处在椭圆的一个焦点上.2.开普勒第二定律对任意一个行星来说,它与太阳的连线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相等的面积.3.开普勒第三定律 所有行星的轨道的半长轴的三次方跟它的公转周期的二次方的比值都相等,表达式:a 3T 2=k .知识点2 万有引力定律1.内容(1)自然界中任何两个物体都相互吸引.(2)引力的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3)引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m 1和m 2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之间距离r 的二次方成反比.2.表达式F =G m 1m 2r 2,其中G 为引力常量,G ×10-11 N·m 2/kg 2,由卡文迪许扭秤实验测定.3.适用条件(1)两个质点之间的相互作用.(2)对质量分布均匀的球体,r为两球心间的距离.知识点3地球同步卫星及宇宙速度1.地球同步卫星的特点(1)轨道平面一定:轨道平面和赤道平面重合.(2)周期一定:与地球自转周期一样,即T=24 h=86 400 s.(3)角速度一定:与地球自转的角速度一样.(4)高度一定:据G Mmr2=m4π2T2r得r=3GMT24π2×104km,卫星离地面高度h=r-R≈6R(为恒量).(5)速率一定:运行速度v=2πrT=3.07 km/s(为恒量).(6)绕行方向一定:与地球自转的方向一致.2.三种宇宙速度比拟宇宙速度数值(km/s)意义第一宇宙速度这是卫星绕地球做圆周运动的最小发射速度,假设7.9 km/s≤v<11.2 km/s,物体绕地球运行(环绕速度)第二宇宙速度这是物体挣脱地球引力束缚的最小发射速度,假设11.2 km/s≤v<16.7 km/s,物体绕太阳运行(脱离速度)第三宇宙速度这是物体挣脱太阳引力束缚的最小发射速度,假设v≥16.7 km/s,物体将脱离太阳引力束缚在宇宙空间运行(逃逸速度)1.正误判断(1)只有天体之间才存在万有引力.(×)(2)当两物体间的距离趋近于零时,万有引力趋近于无穷大.(×)(3)第一宇宙速度与地球的质量有关.(√)(4)地球同步卫星的运行速度大于第一宇宙速度.(×)(5)地球同步卫星可以定点于北京正上方.(×)(6)假设物体的发射速度大于第二宇宙速度,小于第三宇宙速度,那么物体可以绕太阳运行.(√)2.(对开普勒三定律的理解)火星和木星沿各自的椭圆轨道绕太阳运行,根据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可知 ( )【导学号:96622070】A .太阳位于木星运行轨道的中心B .火星和木星绕太阳运行速度的大小始终相等C .火星与木星公转周期之比的平方等于它们轨道半长轴之比的立方D .一样时间内,火星与太阳连线扫过的面积等于木星与太阳连线扫过的面积【答案】 C3.(对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关于万有引力公式F =G m 1m 2r 2,以下说法中正确的选项是 ( )A .公式只适用于星球之间的引力计算,不适用于质量较小的物体B .当两物体间的距离趋近于0时,万有引力趋近于无穷大C .两物体间的万有引力也符合牛顿第三定律D .公式中引力常量G 的值是牛顿规定的【答案】 C4.(卫星运行及宇宙速度的理解)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我国自行研制开发的区域性三维卫星定位与通信系统(CNSS),建成后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包括5颗同步卫星和30颗一般轨道卫星.对于其中的5颗同步卫星,以下说法中正确的选项是( ) 【导学号:96622071】A .它们运行的线速度一定不小于7.9 km/sB .地球对它们的吸引力一定一样C .一定位于赤道上空同一轨道上D .它们运行的加速度一定一样【答案】 C5.(同步卫星的特点)由于通讯和播送等方面的需要,许多国家发射了地球同步轨道卫星,这些卫星的()A.质量可以不同B.轨道半径可以不同C.轨道平面可以不同D.速率可以不同【答案】 A[核心精讲]1.重力加速度法利用天体外表的重力加速度g和天体半径R.(1)由G MmR2=mg得天体质量M=gR2G.(2)天体密度:ρ=MV=M43πR3=3g4πGR.2.卫星环绕法测出卫星绕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半径r和周期T.(1)由G Mmr2=m4π2rT2得天体的质量M=4π2r3GT2.(2)假设天体的半径R,那么天体的密度ρ=MV=M43πR3=3πr3GT2R3.(3)假设卫星绕天体外表运行时,可认为轨道半径r等于天体半径R,那么天体密度ρ=3πGT2,可见,只要测出卫星环绕天体外表运动的周期T,就可估算出中心天体的密度.[题组通关]1.(2021 ·江苏高考)过去几千年来,人类对行星的认识与研究仅限于太阳系内,行星“51 peg b〞的发现拉开了研究太阳系外行星的序幕.“51 peg b〞绕其中心恒星做匀速圆周运动,周期约为4天,轨道半径约为地球绕太阳运动半径的120.该中心恒星与太阳的质量比约为( ) A.110 B .1 C .5 D .10B 行星绕中心恒星做匀速圆周运动,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由牛顿第二定律得G Mm r 2=m 4π2T 2r ,可得:M =4π2r 3GT 2.由此可得:M 1M 2=⎝ ⎛⎭⎪⎫r 1r 23·⎝ ⎛⎭⎪⎫T 2T 12=⎝ ⎛⎭⎪⎫1203×⎝ ⎛⎭⎪⎫36542≈1,选项B 正确.2.(2021·全国卷Ⅱ)假设地球可视为质量均匀分布的球体.地球外表重力加速度在两极的大小为g 0,在赤道的大小为g ;地球自转的周期为T ,引力常量为G .地球的密度为( )A.3πGT 2·g 0-g g 0B.3πGT 2·g 0g 0-gC.3πGT 2D.3πGT 2·g 0gB 物体在地球的两极时,mg 0=G Mm R 2,物体在赤道上时,mg +m ⎝ ⎛⎭⎪⎫2πT 2R =G Mm R 2,ρ=M 43πR 3,以上三式联立解得地球的密度ρ=3πg 0GT 2(g 0-g ),应选项B 正确,选项A 、C 、D 错误.[名师微博]两点提醒:1.估算的只是中心天体的质量,并非环绕天体的质量.2.区别天体半径R 和卫星轨道半径r ,只有在天体外表附近的卫星才有r ≈R .[核心精讲]1.三类卫星(1)同步卫星的周期、轨道平面、高度、线速度、角速度绕行方向均是固定不变的,常用于无线电通信,故又称通信卫星.(2)极地卫星运行时每圈都经过南北两极,由于地球自转,极地卫星可以实现全球覆盖.(3)近地卫星是在地球外表附近环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卫星,其运行的轨道半径可近似认为等于地球的半径,其运行线速度约为7.9 km/s.2.四个分析“四个分析〞是指分析人造卫星的加速度、线速度、角速度和周期与轨道半径的关系.[师生共研]●考向1卫星各运行参量的比拟(多项选择)(2021·江苏高考)如图4-4-1所示,两质量相等的卫星A、B 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用R、T、E k、S分别表示卫星的轨道半径、周期、动能、与地心连线在单位时间内扫过的面积.以下关系式正确的有()图4-4-1A.T A>T BB.E k A>E k BC.S A=S BD.R3AT2A=R3BT2BAD 不同高度处的卫星绕地球做圆周运动,R A >R B .根据R 3T 2=k 知,T A >T B ,选项A 、D 正确;由GMm R 2=m v 2R 知,运动速率v =GMR ,由R A >R B ,得v A <v B ,那么E k A <E k B ,选项B 错误;根据开普勒第二定律知,同一卫星绕地球做圆周运动,与地心连线在单位时间内扫过的面积相等,对于不同卫星,S A 不一定等于S B ,选项C 错误.●考向2 发射速度及宇宙速度的分析与计算(多项选择)(2021 ·广东高考)在星球外表发射探测器,当发射速度为v时,探测器可绕星球外表做匀速圆周运动;当发射速度到达2v 时,可摆脱星球引力束缚脱离该星球.地球、火星两星球的质量比约为10∶1,半径比约为2∶1,以下说法正确的有( )A .探测器的质量越大,脱离星球所需要的发射速度越大B .探测器在地球外表受到的引力比在火星外表的大C .探测器分别脱离两星球所需要的发射速度相等D .探测器脱离星球的过程中,势能逐渐增大BD 探测器在星球外表做匀速圆周运动时,由G Mm R 2=m v 2R ,得v =GM R ,那么摆脱星球引力时的发射速度2v =2GMR ,与探测器的质量无关,选项A错误;设火星的质量为M ,半径为R ,那么地球的质量为10M ,半径为2R ,地球对探测器的引力F 1=G 10Mm (2R )2=5GMm 2R 2,比火星对探测器的引力F 2=G Mm R 2大,选项B 正确;探测器脱离地球时的发射速度v 1=2G ·10M 2R =10GM R ,脱离火星时的发射速度v 2=2GMR ,v 2<v 1,选项C 错误;探测器脱离星球的过程中克制引力做功,势能逐渐增大,选项D 正确.1.第一宇宙速度是卫星绕行星做匀速圆周运动的最大速度,也是发射卫星的最小发射速度.2.第二宇宙速度是卫星脱离行星所需的最小发射速度,大小为第一宇宙速度的2倍.[题组通关] 3.(2021 ·山东高考)如图4-4-2所示,拉格朗日点L 1位于地球和月球连线上,处在该点的物体在地球和月球引力的共同作用下,可与月球一起以一样的周期绕地球运动.据此,科学家设想在拉格朗日点L 1建立空间站,使其与月球同周期绕地球运动.以a 1、a 2分别表示该空间站和月球向心加速度的大小,a 3表示地球同步卫星向心加速度的大小.以下判断正确的选项是( ) 【导学号:96622072】图4-4-2A .a 2>a 3>a 1B .a 2>a 1>a 3C .a 3>a 1>a 2D .a 3>a 2>a 1D 空间站和月球绕地球运动的周期一样,由a =⎝ ⎛⎭⎪⎫2πT 2r 知,a 2>a 1;对地球同步卫星和月球,由万有引力定律和牛顿第二定律得G Mm r 2=ma ,可知a 3>a 2,应选项D 正确.4.(2021·江苏高考)地球的质量约为火星质量的10倍,地球的半径约为火星半径的2倍,那么航天器在火星外表附近绕火星做匀速圆周运动的速率约为( )A .3.5 km/sB .5.0 km/sC .17.7 km/sD .35.2 km/sA 由G Mm r 2=m v 2r 得,对于地球外表附近的航天器有:G Mm r 2=m v 21r ,对于火星外表附近的航天器有:G M ′m r ′2=m v 22r ′,由题意知M ′=110M 、r ′=r 2,且v 1=7.9 km/s ,联立以上各式得:v 2≈3.5 km/s ,选项A 正确.[核心精讲]1.卫星轨道的渐变当卫星由于某种原因速度突然改变时,万有引力不再等于向心力,卫星将做变轨运行.(1)当卫星的速度逐渐增加时,G Mmr2<mv2r,即万有引力缺乏以提供向心力,卫星将做离心运动,轨道半径变大,当卫星进入新的轨道稳定运行时由v=GM r可知其运行速度比原轨道时减小.(2)当卫星的速度逐渐减小时,G Mmr2>mv2r,即万有引力大于所需要的向心力,卫星将做近心运动,轨道半径变小,当卫星进入新的轨道稳定运行时由v=GM r可知其运行速度比原轨道时增大.2.卫星轨道的突变由于技术上的需要,有时要在适当的位置短时间内启动飞行器上的发动机,使飞行器轨道发生突变,使其进入预定的轨道.如图4-4-3所示,发射同步卫星时,可以分多过程完成:图4-4-3(1)先将卫星发送到近地轨道Ⅰ.(2)使其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速率为v1,变轨时在P点点火加速,短时间内将速率由v1增加到v2,使卫星进入椭圆形的转移轨道Ⅱ.(3)卫星运行到远地点Q时的速率为v3,此时进展第二次点火加速,在短时间内将速率由v3增加到v4,使卫星进入同步轨道Ⅲ,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师生共研]●考向1卫星轨道渐变时各物理量的变化分析(多项选择)2021年6月18日,神舟九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在离地面343 km的近圆形轨道上成功进展了我国首次载人空间交会对接.对接轨道所处的空间存在极其稀薄的大气.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A .为实现对接,两者运行速度的大小都应介于第一宇宙速度和第二宇宙速度之间B .如不加干预,在运行一段时间后,天宫一号的动能可能会增加C .如不加干预,天宫一号的轨道高度将缓慢降低D .航天员在天宫一号中处于失重状态,说明航天员不受地球引力作用BC 第一宇宙速度和第二宇宙速度为发射速度,天体运动的速度为环绕速度,均小于第一宇宙速度,选项A 错误;天体运动过程中由于大气阻力,速度减小,导致需要的向心力F n =m v 2r 减小,做近心运动,近心运动过程中,轨道高度降低,且万有引力做正功,势能减小,动能增加,选项B 、C 正确;航天员在太空中受地球引力,地球引力全部提供航天员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选项D 错误.●考向2 卫星轨道突变前后各物理量间的变化分析(多项选择)如图4-4-4所示,地球卫星a 、b 分别在椭圆轨道、圆形轨道上运行,椭圆轨道在远地点A 处与圆形轨道相切,那么( )图4-4-4A .卫星a 的运行周期比卫星b 的运行周期短B .两颗卫星分别经过A 点处时,a 的速度大于b 的速度C .两颗卫星分别经过A 点处时,a 的加速度小于b 的加速度D .卫星a 在A 点处通过加速可以到圆轨道上运行AD 由于卫星a 的运行轨道的半长轴比卫星b 的运行轨道半径短,根据开普勒定律,卫星a 的运行周期比卫星b 的运行周期短,选项A 正确;两颗卫星分别经过A 点处时,a 的速度小于b 的速度,选项B 错误;两颗卫星分别经过A 点处,a 的加速度等于b 的加速度,选项C 错误;卫星a 在A 点处通过加速可以到圆轨道上运行,选项D 正确.航天器变轨问题的两个结论1.航天器在不同轨道上运行时机械能不同,轨道半径越大,机械能越大.2.航天器经过不同轨道相交的同一点时加速度相等,外轨道的速度大于内轨道的速度.[题组通关]5.2021年2月15日中午12时30分左右,俄罗斯车里雅宾斯克州发生天体坠落事件.如图4-4-5所示,一块陨石从外太空飞向地球,到A点刚好进入大气层,由于受地球引力和大气层空气阻力的作用,轨道半径渐渐变小,那么以下说法中正确的选项是()【导学号:96622073】图4-4-5A.陨石正减速飞向A处B.陨石绕地球运转时角速度渐渐变小C.陨石绕地球运转时速度渐渐变大D.进入大气层陨石的机械能渐渐变大C陨石进入大气层前,只有万有引力做正功,速度增大,A错误;进入大气层后,空气阻力做负功,机械能减小,D错误;由GMmr2=mv2r=mω2r得:v=GMr,ω=GMr3,故随r减小,v、ω均增大,B错误,C正确.6.(多项选择)如图4-4-6所示是飞船进入某星球轨道后的运动情况,飞船沿距星球外表高度为100 km的圆形轨道Ⅰ运动,到达轨道的A点时,点火制动变轨进入椭圆轨道Ⅱ,到达轨道Ⅱ的B点时,飞船离星球外表高度为15 km,再次点火制动,下降落到星球外表.以下判断正确的选项是()图4-4-6A .飞船在轨道Ⅱ上的B 点受到的万有引力等于飞船在B 点所需的向心力 B .飞船在轨道Ⅱ上由A 点运动到B 点的过程中,动能增大C .飞船在A 点点火变轨瞬间,速度增大D .飞船在轨道Ⅰ绕星球运动一周所需的时间大于在轨道Ⅱ绕星球运动一周所需的时间BD 由飞船在轨道Ⅱ上的运动轨迹可知,飞船在B 点做离心运动,B 点的万有引力小于所需的向心力,A 错误;从A 到B 的运动过程中万有引力做正功,由动能定理可知,动能增大,B 正确;由题可知在A 点制动进入椭圆轨道,速度减小,C 错误;由开普勒第三定律可得,D 正确.[典题例如](多项选择)如图4-4-7所示,A 是地球的同步卫星,B 是位于赤道平面内的近地卫星,C 为地面赤道上的物体,地球半径为R ,同步卫星离地面的高度为h ,那么( )图4-4-7A .A 、B 加速度的大小之比为⎝⎛⎭⎪⎫R +h R 2B .A 、C 加速度的大小之比为1+hR C .A 、B 、C 速度的大小关系为v A >v B >v CD .要将B 卫星转移到A 卫星的轨道上运行至少需要对B 卫星进展两次加速【解题关键】关键信息信息解读A是地球的同步卫星A的角速度等于地球的自转角速度C为地面赤道上的物体C的角速度等于地球自转角速度C的圆周运动半径为R B是位于赤道平面内的近地卫星B的轨道半径为RBD根据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可知GMmr2=ma,得a A=GM(R+h)2,a B=GMR2,故a Aa B=⎝⎛⎭⎪⎫RR+h2,选项A错误;A、C角速度一样,根据a=ω2r得a A=ω2(R+h),a C=ω2R,故a Aa C=1+hR,选项B正确;根据GMmr2=mv2r得v=GMr,可知轨道半径越大线速度越小,所以v B>v A,又A、C角速度一样,根据v=ωr可知v A>v C,故v B>v A>v C,选项C错误;要将B卫星转移到A卫星的轨道上,先要加速到椭圆轨道上,再由椭圆轨道加速到A卫星的轨道上,选项D正确.赤道外表的物体、近地卫星、同步卫星的比照比拟内容赤道外表的物体近地卫星同步卫星向心力来源万有引力的分力万有引力向心力方向指向地心重力与万有引力的关系重力略小于万有引力重力等于万有引力线速度v1=ω1R v2=GMRv3=ω3(R+h)=GMR+hv1<v3<v2(v2为第一宇宙速度)角速度ω1=ω自ω2=GMR3ω3=ω自=GM(R+h)3ω1=ω3<ω2向心加速度a 1=ω21Ra 2=ω22R =GMR 2a 3=ω23(R +h )=GM(R +h )2a 1<a 3<a 2[题组通关]7.(2021·四川高考)国务院批复,自2021年起将4月24日设立为“中国航天日〞.1970年4月24日我国首次成功发射的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目前仍然在椭圆轨道上运行,其轨道近地点高度约为440 km ,远地点高度约为2 060 km ;1984年4月8日成功发射的东方红二号卫星运行在赤道上空35 786 km 的地球同步轨道上.设东方红一号在远地点的加速度为a 1,东方红二号的加速度为a 2,固定在地球赤道上的物体随地球自转的加速度为a 3,那么a 1、a 2、a 3的大小关系为( )图4-4-8A .a 2>a 1>a 3B .a 3>a 2>a 1C .a 3>a 1>a 2D .a 1>a 2>a 3D 卫星围绕地球运行时,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对于东方红一号,在远地点时有G Mm 1(R +h 1)2=m 1a 1,即a 1=GM (R +h 1)2,对于东方红二号,有G Mm 2(R +h 2)2=m 2a 2,即a 2=GM(R +h 2)2,由于h 2>h 1,故a 1>a 2,东方红二号卫星与地球自转的角速度相等,由于东方红二号做圆周运动的轨道半径大于地球赤道上物体做圆周运动的半径,根据a =ω2r ,故a 2>a 3,所以a 1>a 2>a 3,选项D 正确,选项A 、B 、C 错误.。
现代天文学与诺贝尔物理学奖打开文本图片集诺贝尔奖中并没有专门设立天文学奖,那么天文学最终是如何融入到诺贝尔奖这个大家庭的呢?天文学与诺贝尔物理学奖又有着什么样的渊源呢?闻名于世的“诺贝尔奖”,每年一次授予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以及一些人文领域做出卓越贡献的人,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
然而,诺贝尔并没有设立专门的天文学奖项,这导致了20世纪前70年天文学的成就与诺贝尔奖无缘。
由于天体物理学的发展,特别是天文观测所发现的许多物理特性和物理过程是地面上的物理学实验所无法实现的,宇宙及各种天体已成为物理学的超级实验室。
天体物理学的一些突出成果有力地推进了物理学的发展,这样,天文学成就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就成为很自然的事了。
诺贝尔奖与天文学的尴尬诺贝尔奖是以瑞典著名化学家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Alfred Bemhard Nobel,1833年10月21日~1896年12月10日)的部分遗产作为基金创立的。
诺贝尔奖包括金质奖章、证书和奖金支票。
诺贝尔在他的遗嘱中提出,将部分遗产(920万美元)作为基金,以其利息分设物理、化学、生理或医学、文学及和平5种奖金,授予世界各国在这些领域内对人类做出重大贡献的学者。
1968年,瑞典中央银行于建行300周年之际,提供资金增设诺贝尔经济学奖,并于1969年开始与其它5种奖同时颁发。
诺贝尔奖还有一个规定,即只有先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诺贝尔奖评委会委员、特别指定的大学教授、诺贝尔奖评委会特邀教授才有资格推荐获奖的候选人。
由于没有设立诺贝尔天文学奖,在很多年里,天文学家既没有推荐权,也不会被人推荐。
在这个世界公认的科学界最高奖面前,天文学和天文学家的处境不免有些尴尬。
天文学与物理学相互促进天文学是研究地球之外天体和宇宙整体的性质、结构、运动和演化的科学,物理学是研究物质世界基本规律的科学。
研究各种物质形态都会形成相应的物理学分支,其中包括研究天体形态和特性的天体物理学。
【】;第⼆章初识太阳系(2)三、全视⾓太阳系同开普勒和⽜顿在解决天体的运动学和动⼒学⽅⾯的重⼤成就相辉映的,是同⼀时期中天⽂观察⼯具⽅⾯的重⼤进步。
1608年,德国光学家⾥伯西发明了望远镜。
意⼤利天⽂学家伽利略第⼆年就把它指向天空,使天⽂观测进⼊了⼀个新的时代。
天⽂望远镜观测到⾏星表⾯的情形,测出了它们的⼤⼩,看到了⾏星周围还有⼀些⼩⼩的星球——卫星绕它们旋转。
观测和理论两⽅⾯的发展使⼈们对太阳系的⾯貌有了⽐较全⾯的了解。
太阳系的主体是太阳,它是⼀个质量⼗分巨⼤、发出强烈的光和热的天体。
围绕太阳旋转的是⼀个⾏星体系。
靠近地球轨道的⼏个⾏星,⽔星、⾦星和⽕星,同地球⽐较相似,质量、⼤⼩、密度相差不多。
不过⽔星没有⼤⽓,⾦星却覆盖着浓密的云层。
这些星叫类地⾏星,也叫内⾏星。
⽊星和它以外的⾏星,除冥王星外,体积和质量都很⼤,⽐地球⼤上百倍,表⾯是厚厚的云层。
它们的密度都⽐较⼩。
这些⾏星叫做类⽊⾏星,也叫外⾏星。
在⾏星的周围还有⼀些更⼩的卫星绕它们旋转。
内⾏星的卫星⽐较少,地球只有⼀个卫星——⽉亮。
外⾏星的卫星⽐较多,⽊星有⼗四个卫星。
特别有趣的是⼟星和天王星周围还环绕着美丽的光环。
除⾏星和卫星外,太阳系⾥还有许多⼩天体:⼩⾏星,彗星,流星。
⼩⾏星⼀般只有⼏公⾥⼤。
有的⼩⾏星汇集成群。
⽕星和⽊星轨道之间就有⼀群⼩⾏星散布在绕太阳的⼀个圆环上。
已经发现的⼩⾏星有⼆千多个。
彗星是由碎块和尘埃、⽓体构成的,靠近太阳的时候,尘埃和⽓体被太阳光的压⼒驱动散布成长长的尾巴。
流星是散布在太阳系⾥的⽯块或铁块,当它们靠近地球的时候,被吸引⽽掉进地球,和⼤⽓摩擦发热⽽燃烧,没有烧完的物质落到地上就成为陨⽯。
太阳系内,还有很多体积介于⾏星和⼩⾏星之间的星体,叫矮⾏星或称“侏儒⾏星”。
冥王星现在就已经被归为矮⾏星。
矮⾏星的体积介于⾏星和⼩⾏星之间,围绕太阳运转,质量⾜以克服固体应⼒以达到流体静⼒平衡(近于圆球)形状,没有能⼒清空其所在轨道上的其他天体,同时⼜不是卫星。
现代天文学学习现代天文学的六大理由1,天文学是自然科学基础学科天文学的研究在于探索宇宙及它所包含的所有天体的本质;天体和宇宙的起源和演化。
天文学囊括了几乎所有的自然现象,从不可见的基本粒子的物理到空间与时间的本质。
三大学科包括:天体测量学:测量天体的位置和距离天体力学:研究天体之间由引力引起的关系天体物理学:研究天体的形态、物理状态、结构、化学组成;天体的产生和演化(主流)天文学与其他5大学科的关系天文学与物理、数学紧密关联;地学--特殊天体的研究;化学--天体化学组成、元素合成、星际分子;生物--地外文明和生命,生命诞生和发展的条件;各国政府非常重视发展天文学2,天文与美学-最富于美感的科学美不胜收的天体形态美天文规律的理性美:科学和艺术都是对真和美的追求简约之美;有序之美;无限之美;潜藏之美;神秘之美研究对象包括三大层次:行星层次+恒星层次+星系层次=宇宙。
开普勒三定律(天空立法):行星绕日运动其轨道是一椭圆,太阳在其一焦点上。
行星矢径在单位时间内所扫过的面积相等。
行星绕日轨道长轴的立方与其周期的平方成比例。
3,天文学与文学艺术-激发创作的灵感4,天文学家的科学精神和人格魅力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5,天文学与人类生存和发展紧密相关(1)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太阳辐射及其变化将影响地球大气演变和气候变化;太阳耀斑、太阳风引发的高能粒子流及太阳紫外辐射对地球空间环境的影响,引起地球磁场紊乱、无线电通讯中断、和太空飞行宇航员的安全和仪器失灵、臭氧和其他微量成分的变化。
(2)近地小行星和彗星对地球的威胁小行星和彗星与地球撞击历史和现实可能性的研究。
历史事件曾引起几个世纪气候的巨大变化,有时会导致大量物种的灭绝;监测近地小行星和彗星;寻找对付小行星和彗星撞击地球的方法(3)批驳“世界末日”的理论武器6,天文学属于大众-可以提供大众发现的机会评述题(2)就1位或几位作出杰出贡献的天文学大师的奋斗精神、治学态度、思维方法和高尚的情操进行评说;(3)就天文学的美学特征和哲理性进行评说;第一讲天文学的发展天文学发展三大阶段古代天文学:追溯到5000余年前,包括托勒密“地心说”统治的1500年。
第四章、太阳和磁流体力学1,太阳的基本情况2,太阳活动现象及对地球的影响3,光谱观测4,太阳观测设备5,阿尔文的太阳磁流体力学阿尔文1908年5月30日生于瑞典。
在乌普沙拉大学毕业,1934年获得博士学位。
当他还是博士研究生的时候,他就创立了一个关于宇宙辐射起源的理论。
阿尔文善于提出新概念、新思想,从天文现象中发现新的物理规律,更善于把自己发展起来的理论用于解释复杂的天文现象。
他是太阳和宇宙磁流体力学新学科的奠基人。
瑞典天文学家阿尔文因为对宇宙磁流体动力学的建立和发展作出的卓越贡献而荣获1970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这是对他近40年科学生涯最公正的评价。
1,太阳的基本情况太阳的基本情况太阳是距离我们最近的恒星;中等质量的壮年恒星;日地距离149597870千米;半径比地球大109倍,体积是地球的130万倍;质量为99×1030千克,是地球的33万倍;太阳是气体球,平均密度为1.409克/厘米3。
太阳的结构内核:热核反应,产能区;辐射层;对流层;光球:光亮的球层,温度6000K;色球:温度比光球高,波长656.28纳米的红光很强;日冕:温度百万度;射电辐射来自日冕。
太阳化学组成太阳有68种元素氢78.4% ;氦19.8%;氧0.8%;碳0.3%;氮、氖、镍各占0.2%;其余元素均在0.1%以下。
太阳元素”的发现1868年8月18日,法国天文学家詹逊在印度观测日全食时,发现日珥的两条钠线旁边还有一条橙黄色明线(D3),不知是什么元素的谱线。
在当时化学家所列的表格中,没有一种物质有这条黄线,不能和已知的地球上任何元素的谱线不相对应。
于是把这种元素命名为氦,原意为“太阳”,曾称”太阳元素”。
27年后,一位名叫雷姆塞的英国化学家终于在地球上也找到了氦。
2,太阳活动现象及对地球的影响太阳磁场从纵的方向看,太阳各层大气里的磁场很不相同;从横的方向看日面各部分磁场相差很大,既有大范围的大尺度磁场,也有直径不到几万千米的小尺度磁场。
太阳黑于磁场是最强的磁场。
太阳活动都与磁场有关,磁场是活动区最本质的特征。
在磁结构复杂的活动区,还能观测到耀斑、射电爆发、日珥等。
太阳黑子相对数变化的11年周期黑子“ 蝴蝶”图在11年活动周期中,黑子分布呈现蝴蝶状从高纬到低纬的变化。
每只蝴蝶对应一个活动周。
黑子出现在南北纬度350之间。
黑子磁极性变化有22年周期日面上的偶极黑子群中,前导黑子总是与后随黑子的极性相反。
在同一个活动周中,南半球的前导和后随黑子的极性情况是一样的。
南半球和北半球的情况相反。
每一个太阳活动周期中,黑子群的磁极性分布保持不变,但下一个周期的情况则截然相反。
太阳的较差自转太阳赤道转得快:约27天转一圈。
极区转得慢:约33天转一圈日珥在色球层有时有一束束窜得很高的火柱就是日珥,是一种十分美丽壮观的太阳活动现象。
日珥比光球暗得多,也只有在日全食时或者使用色球望远镜才能看到。
日珥一般高约几万公里,大大超过了色球层的厚度,主要存在于日冕层当中。
宁静日珥的形状可数月不变。
爆发日珥则以每秒700多公里的速度喷发到日冕中去。
耀斑在大的黑子群上面,比较容易发生的一种爆发现象。
耀斑是太阳上最强烈活动现象。
耀斑的最大特点是来势猛,能量大。
在短短一、二十分钟内释放出的能量相当于地球上十万至百万次强火山爆发的能量总和。
耀斑产生在日冕的低层。
耀斑和黑子有着密切的关系。
耀斑对地球有巨大影响,耀斑产生强大的由高能粒子组成的太阳风,吹到地球附近,对地球产生影响:对地球上的电讯有强烈的干扰;对正在太空遨游的宇航员有致命的威胁;在地球大气高层产生极光。
美丽的极光极光是唯一能用肉眼看到的高层大气中发生的物理现象。
极光发生在地球两极高层大气中,来自太阳活动区带电粒子闯入地球高层大气,与大气中的分子或原子碰撞而产生的放电过程。
由于地球磁场的作用,太阳高能粒子到达地球时就向地球磁极靠拢,因此在地球上高磁纬地区能看到极光。
极光的形态变化万千,颜色绚丽多彩。
极光的每一次出现,都好似大自然恩赐给人类的一幅美丽画卷。
凡是有幸亲眼目睹过极光的人都会在他们的脑海里留下终身难忘的印象。
地球上看极光:在磁纬60°-70°的区域内,围绕地球南北磁极的两个圆环状地带。
地球的北磁极在加拿大大境内。
地球的磁南北极与地理南北极之间大约相距11°。
高纬度地区出现极光现象较多。
磁纬越低的地区,只是偶而能见到极光。
极光椭圆在地球磁场的作用下,从太阳来的高能粒子不能沿磁极区的磁力线作螺式下降。
太阳风从太阳携带来的磁场和地球场相互作用,放电过程是在以磁极为中心的圆形区域的边界进行的。
极光发生在围绕磁极的一个近似椭圆形的环状区域。
人们称之为极光椭圆。
而不是在磁极区。
史书中记载古罗马帝国时代偶然出现了一次极光。
人们都认为是附近发生了大火灾,害得消防队员们忙了半夜,也没有找到火灾现场。
3,光谱观测基尔霍夫光谱的三条定律(1870年,德国物理学家基尔霍夫发现)①炽热的物体发出连续光谱;②低压稀薄炽热气体发出某些单独的明亮谱线;③较冷的气体在连续光源前面产生吸收谱线。
太阳光谱研究太阳光谱(连续谱、发射线和吸收线)可给出太阳大气的结构、物理状态、化学成分以及太阳活动的性质等。
太阳光经过棱镜后被分为七色光,波长从400nm---700nm(毫微米),这是太阳的连续谱。
吸收线:在太阳连续光谱的上面有许许多多的粗细不等、分布不均的暗黑线,共有2万多条。
发射线:在连续光谱上还有成千上万条明亮的谱线。
黑体辐射谱是连续谱,其强度、分布和峰值由温度决定。
太阳的观测曲线和5800K的黑体辐射谱很相似,所以认为太阳光球的温度约为6000K。
能级、发射线、吸收线和电离测量天体磁场的方法塞曼效应:19世纪末物理学家发现在均匀磁场中,原子辐射产生的某一条发射谱线要分裂为两条或三条,分裂程度与磁场强弱有关。
电子从高能级跃到低能级,发射一定频率的谱线。
有磁场时,能级分裂导致谱线分裂,分裂程度与磁场强度成正比,因此根据谱线分裂的情况可以测出磁场来。
天文学家利用塞曼效应设计出观测太阳和恒星磁场的设备。
太阳是唯一的一颗能给出表面磁场分布的恒星。
4,太阳观测设备(略)5,阿尔文对磁流体力学的贡献(1)阿尔文首先提出星际空间处处有磁场:阿尔文于1937年(29岁)首先提出“银河系的星际空间到处都存在磁场”在那时,人们并未观测到,也不认为银河系到处都有磁场。
这一假设一直受到冷落。
到40年代才发现银河系存在磁场的迹象。
到六十年代测出银河系磁场的分布之后才最后证实阿尔文的假设。
磁场在宇宙中普遍存在:地球的磁场强度很弱,只有0.5高斯。
太阳的平均磁场约为2高斯,太阳黑子区域的磁场却高达几百至几千高斯。
有些恒星磁场很强,可达几千乃至几万高斯。
白矮星的磁场达到105-107高斯。
宇宙中磁场最强要算中子星,达到了108-1014高斯。
银河系星际空间的磁场仅仅有10-5~10-6高斯。
(2)阿尔文首先提出宇宙中普遍存在等离子体:核外电子变为自由电子的过程称为电离。
电离后的物质变为正离子和电子以及未经电离的中性粒子所组成。
这种状态就是物质的第四态――等离子体。
等离子体的形成物体在高温条件下或受X射线、 射线的照射后,原子核外的电子因获得足够的能量摆脱原子核的束缚成为自由电子。
这种核外电子变为自由电子的过程称为电离。
电离后的物质变为正离子和自由电子,总体上还是电中性的。
物质处于等离子体态。
生活中见到的日光灯或霓虹灯,就是用人工方法在真空玻璃管中制造的低温等离子体。
太阳是高温等离子体球对于电离气体无论是部分电离还是完全电离的气体,虽然在某些方面跟中性气体有相似之处,如描述气体的宏观物理量——密度、温度、压力等对电离气体同样适用,但是,它的主要性质却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即电离气体的行为主要受电磁力的支配。
恒星恒星表面的温度在5000至10000K之间,在这个温度范围内物质只能部分电离。
但是到了恒星的内部,越向里去,温度越高,电离程度越来越高,在恒星核心区的物质则是100%地被电离。
星际气体星际气体的温度比较低,但其周围的恒星辐射或高速星风作用也会使其电离而成为等离子。
宇宙中几乎99%的物质都是等离子体。
实际上,在天文学的研究中,几乎完全依靠等离子体的辐射来获取知识。
(3)阿尔文发现磁冻结现象宇宙中既有等离子体又有磁场,磁场的变化就具有新的特点。
阿尔文发现等离子体在磁场中运动的一个新现象,那就是磁冻结。
等离子体在磁场中运动必然带着磁力线一起运动,相当于磁力线冻结在物质里面了,或者说等离子体粘连在磁力线上了。
磁场冻结的条件--磁场扩散非常慢在天体物理的研究对象中,如太阳黑子、太阳及银河系等几何尺度非常大,总满足磁场扩散非常慢的条件,因此天体物理研究中的等离子体基本上是和磁场冻结在一起的。
等离子体要运动必然带着磁力线一起运动。
等离子体在磁场中的运动等离子体是流体要遵从流体力学的规律。
等离子体在磁场中运动又要遵从电动力学的规律。
仅用流体力学或电动力学都不能正确解释它们在磁场中的运动的特征。
等离子体在磁场中作螺旋轨道运动等离子体在磁场中的运动受到罗伦兹力的作用。
当带电粒运动方向与磁力线垂直,罗伦兹力只改变粒子的运动方向,使它们作匀速圆周运动。
正离子的质量比电子的大得多,因此其回旋半径大,距磁力线要远。
当带电粒子的运动方向与磁力线不垂直时,带电粒子则按螺旋状轨道运动。
(4)阿尔文波--磁流体力学波1942年阿尔文发现了磁流体力学波。
在等离子体和磁场冻结在一起的情况下,磁力线存在着张力。
弹拨乐器的弦线,在外力的作用下,就发生振动,产生沿弦线方向的横波传播。
粘附着等离子体的磁力线也像一根弦线一样,当在垂直磁力线方向上受到扰动后,也会产生一种横波。
阿尔文波速度公式阿尔文波的速度仅是磁场强度(B )和密度(ρ)的函数。
磁场越强,密度越小,速度越大。
无人相信阿尔文波流体力学理论认为一般的理想流体中是没有横波的。
阿尔文提出后,学术界无人相信。
实验证实阿尔文用水银作实验,磁场是1000高斯,结果得到了速度约为75厘米/秒的阿尔文波。
确认阿尔文波存在,并与理论估计的一致。
πρ42B v A =(5)太阳活动规律及其解释活动规律太阳黑子相对数变化的11年周期;在11年活动周期中,黑子分布呈现蝴蝶状从高纬到低纬的变化。
每只蝴蝶对应一个活动周;日面上的偶极黑子群中,前导黑子总是与后随黑子的极性相反;太阳磁极性变化有22年周期。
太阳黑子理论1942年,阿尔文就用阿尔文波来解释太阳黑子的形成和它们的11年周期性变化,逐渐发展成为系统的太阳黑子理论。
太阳黑子中的对流过程可以激发出阿尔文波,由于阿尔文波沿磁场传播把能量带走,导致黑子内部温度下降,从而解释黑子的温度比较低的观测事实。
巴布柯克·莱顿太阳周学说目前流行的巴布柯克·莱顿太阳周学说则是阿尔文学说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