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学史 第五章
- 格式:doc
- 大小:46.50 KB
- 文档页数:3
《中国医学史》第五章:临床经验的总结与理论升华公元960~1368年(北宋/辽、南宋/金、元)大纲:一. 社会背景:二. 宋元时期,其经济发展:三.科技文化:四. 设置文官统治:五. “理学”和“新学”对医学的影响:六. 国家重视医药事业:(一). 制定医事制度和法规,把医校纳入官学独立机构。
(二). 建“校正医书局”,为保存、传播中医文献作出贡献。
(三). 组织专人与民间医家编撰许多名著。
(四). 基础理论与临床的成就。
七. 金元四大家学说的形成。
一. 社会背景:A. 400年间,有多个少数民族政权在中国不同区域交叉存在.•(北契丹族的辽/西党项族的西夏/松花江女真族建立的金国:金国灭辽并攻北宋(开封)致北宋迁都临安(杭州),史称南宋…)B. 1234年,新崛起的蒙古族灭金,1271年建都在大都(北京)。
史称元朝。
C. 元王朝远征欧亚,1279年回师灭南宋, 统一了全中国。
二. 宋元时期,其经济发展如下:A. 大力兴修水利,农业生产上升。
B. 手工业如矿冶、纺织、制瓷、造船、造纸…非常发达。
YE2C. 纸币出现,行会产生,临安(南宋)已成百万人口大城市。
D. 意.马可波罗称它(临安)“湛为世界其它城市之冠” 的“天城”。
三.科技文化:A. 北宋沈括在公元11世纪就发现地磁偏角:“常微偏东,不全南也”(哥伦布15世纪首次横渡大西洋才发现)B. 他所著《梦溪笔谈》反映了当代天文、历法、地理、数理化学、医学、生物、考古等成就C. 元代郭守敬*《授时历》(1281年),确定一年为365.2425日,仅比实际时间差26秒.D. 具有世界意义的三大发明:火药,指南针和活字印刷术都最后完成和应用于这一时期。
E. 北宋毕升雕版和活字印刷术为医药文化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F. 航海业的发展,为宋代香料药物的进口和应用提供了方便。
四. 设置文官统治:A. 文官统治,师设国子学,医学等专科教育。
B. 王安石(任神宗宰相)变法后,并提出对人才“取之” 完整方案。
第一章??医学的起源1、医学源于长期的生活实践第二章??医药卫生经验积累与医学理论萌芽1、甲骨文中对人体部位的认识,心是甲骨文中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内脏器官2、甲骨文中是世界医学史上有关龋齿的最早记载3、《左传》记载“六气致病说“(中国历史上出现的最早的病因学说)4、阴阳的概念最早见于《诗经》5、《尚书》中《甘誓》、《洪范》两篇,是最早出现“五行”字样的文献。
6、酒在医疗上的应用及其意义7、汤液的发明:商代以前,人们习用单味药,且用重剂。
汤液的出现人们由用生药转变为熟药,由重剂量使用单味药改变为适量混用复味药。
8、周代宫廷医生出现我国最早的医学分科,食医主管帝王饮食卫生,疾医相当于内科医生职责是施治万民之疾病。
疡医相当于外科医生。
兽医主要治疗家畜之疾病或疮疡9、周代开始重视对病历的记录和死亡原因的报告,并形成制度。
?周代还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医政组织和对医生的考核制度。
第三章??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1、《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
目前发现的最早论述经脉的文献。
2、《五十二病方》是现存最早的方书。
3、《导引图》是现存最早的医疗体操图。
4、《却谷食气》现存最早的气功导引专着。
5、《胎产书》至今发现的最早的妇产科专着。
6、《脉书》是现存最早的疾病症候专论。
7、《黄帝内经》成书于战国至秦汉,并非出自一人一时之手笔。
包括《素问》《灵枢》两部分,原书各9卷,每卷9篇,各为81篇,合计18卷162篇。
8、《黄帝内经》的基本精神:运用阴阳五行学说、注重整体观念,注重脏腑经络。
9、《黄帝内经》价值及其影响:标志着中医学由经验积累阶段上升至理论总结阶段,完成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构建。
10、《难经》首创“独取寸口”的诊脉方法,首次提出奇经八脉的说法,指出了无形三焦的部位,提出肾与命门的关系。
11、《神农本草经》(《本经》《本草经》)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药物学专着,是我国药物学的第一次系统总结,标志着我国中药学理论体系的初步构建。
第一章医药的起源(远古—公元前21世纪)第一节卫生保健衣、食、住、行、婚姻一、住有巢氏时代山顶洞人,距今约18000年半坡村遗址—半地穴式建筑河姆渡遗址—干栏式建筑二、衣“衣其羽皮” 骨针三、食(用火)熟食—扩大食物种类,促进营养吸收,加速脑髓的发育,消毒杀菌,减少胃肠疾病。
第二节医药知识一、药物有关药物起源传说伏羲氏—“乃尝味百药而制成九针,以拯夭枉焉。
”《帝王世纪》神农氏—“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
《淮南子》黄帝—“帝使歧伯尝味草木,典主医药,经方、本草、素问之书咸出焉。
”《帝王世纪》植物药的起源,动物药的起源,矿物药的起源二、针灸起源于新石器时代砭石“砭,以石刺病也”。
《说文解字》最古老的医疗工具箴石—针石砭石:是古代一种经过打制而成的锐利的楔形石块,是最古老的医疗工具,后世金属刀针的前身。
主要用来刺破痈肿或刺激身体的一定部位来减轻病痛。
第二章早期的医药卫生活动( 公元前21世纪至前476年)(夏至春秋)第一节对疾病的认识和诊治(一)甲骨文关于疾病的记载记载病名是按人体不同部位前面加“疾”。
雨疾、降疾、疾年—流行病的记载第二节医学理论的萌芽二、病因学“六气致病说”秦医和为晋侯诊病时所发的一段言论,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认为六气太过则导致疾病,阴淫寒疾,阳淫热疾,风淫末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明淫心疾。
代表着当时医生对疾病的病因、病理的认识水平,对后世病因病机学的发展有较大影响。
第三节药物知识一、药物知识的积累河北藁城商代遗址出土桃仁、杏仁、郁李仁。
二、酒的应用及意义酒的医疗作用:兴奋剂、麻醉剂、消毒剂、溶媒性能。
“鬯其酒” “酒为百药之长”第四节卫生保健与医事制度一、卫生保健二、医学分科与医事制度西周医学分科:食医、疾医、疡医、兽医医事制度:医政组织:医师—士、府、史、徒。
考核制度:“岁终则稽其医事,以制其食”。
病历记录,死因报告制度第三章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公元前475年—公元265年)朝代更替战国-秦-西汉-东汉-三国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屈原《离骚》西汉辞赋,司马迁《史记》东汉班固《汉书》西汉《周髀算经》张衡浑天仪地动仪东汉蔡伦造纸哲学战国—诸子蜂起,百家争鸣对医学影响较大的:儒家—对古代医德形成的影响道家—精气理论、自然观、“虚其欲”阴阳家—战国邹衍“阴阳五行说”西汉—提倡道家清静无为思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第一节诸汉墓出土的医书一、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医书1、《足臂十一脉灸经》--现存最早经脉学著作《阴阳十一脉灸经》2、《五十二病方》--现存最古老的方书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古医书,载方280多个,是现存最早的古代医学方书。
1.火的发明和使用在人类保健史上的意义是什么?(P2)火的使用推动了人类由生食转向熟食,熟食使肉类中的营养成分更容易被人体吸收,从而使人的身体和大脑得到的营养增加,提高了人类的智力水平和身体素质;火还可以取暖御寒,改善人类的生活居住环境,减少因久居寒冷潮湿的洞穴引发的疾病;火的使用还是一些原始治疗方法。
2药物是如何被发现并用于疾病治疗的?(P6)原始人类在采集各种野果、种子或挖取植物根茎来获取更多食物中,往往会误食某些植物而中毒,出现呕吐、腹泻甚至死亡等意外情况,有时也会因食用了某些植物使身体原有的痛楚不适减轻甚至消失;或同食一种植物,因摄入量的多少而出现不同效果,从而逐渐认识了各种植物对人体的不同作用,趋利避害。
3.婚姻制度的演变对人类的繁衍的影响如何?(P4)由野合到血缘群婚再到对偶婚,这种婚姻形态的演变和进步,减少了因近亲婚配导致的遗传疾病,非常有利于人类身体素质的提高和健康繁衍。
4.应该怎样看待医药起源问题上的不同观点?(P10)各种观点都从不同的层面揭示出医学起源的内涵,但似乎远未洞悉事物的全貌,医学起源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并非单一因素所为。
第二章医药卫生经验积累与医学理论萌芽1.“六气致病学说”的主要内容及其成就?(P16)“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发为五色,征为五声,淫生六疾。
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分为四时,序为五节,过则为菑,阴淫寒疾,阳淫热疾,风淫末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明淫心疾。
”①以四时、五节、六气等季节、气候变化为主要病因的观念已经形成②从阳淫热疾、阴淫寒疾的记载来分析,“阳盛则热,阴虚则寒”的病理学说已基本确立,并且“风淫末疾,雨淫腹疾”之说与中医学说风病四肢痛、湿病有腹泻的理论有密切关系③五味、五色、五声的概念,对后世中医诊断学及药理学具有启发作用④实物病因开始出现,鬼神致病之说开始动摇。
它是我国历史上出现的最早的病因学说,是基于对自然界气候环境的变化与人体发病关系的认识而形成的。
中国医学史整理绪论1、中国医学史是关于中国医学的起源、形成、发展过程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2、中医学的发展过程包括:原始医药经验积累,中医学术体系形成,实用经验扩发展,学术理论总结探索,中医学鼎盛与创新,中西医学交汇撞击。
3、中医学的学术特点:中医学的观念系统:整体观念,“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念,临床实用的实践观念,直觉感悟的思维观念,人与物互通的人伦观念,重视传统的法古观念。
中医学的理论体系:理论畴的非实证性,物质功能超越实证结构,生理与病理合一不分,病因必须依证候确定,对现象的整体性说明,说明问题的哲学方式。
中医学的技术系统:中医学的技术形态表现为经验性突出,中医学的技术具有个性化特点,中医各项技术之间具有游离性,中医技术操作具有非标准性,中医技术具有通用性特点。
第一章医药的起源1、原始社会是中医学的起源时期。
2、热熨法、灸法产生的前提条件是原始人类对于火的使用。
3、《非子》载:“上古之世……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使王天下,号曰‘有巢氏’。
”4、从巢居发展而来的“干栏”式建筑,下层养家畜,上层居住人,能防潮防水,防兽防敌。
5、《子》载,神农氏“尝百草之滋味,识水泉之甘苦……一日而遇七十毒,由是医方兴焉”。
6、动物药知识的积累是通过人类的狩猎、渔业活动而逐渐认识的。
7、随着对自然界认识的深入,人们首先从食物中发现了具有治疗作用的植物药和动物药。
8、矿物药的发现,大约开始于原始社会末期。
9、文献记载及考古研究表明,针灸术起源于石器时代。
10、专家推测认为,某些疾病是因为某种鬼神或灵魂进入了人类的头部或身体,从而产生的治疗行为是原始钻颅术。
11、居处:野居→巢居→穴居→屋居。
衣着:裸身生活→以皮盖体→简单编制→原始纺织缝纫。
婚配:原始群婚→血缘婚→族外群婚→对偶婚姻。
第二章早期医药经验与中医学术方向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是我国现存文献中最早记载药物知识的书籍之一。
2、酒能够增加药物的治疗效果,《汉书·食货志》称其为百药之长。
中国医学史整理绪论1、中国医学史是关于中国医学的起源、形成、发展过程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2、中医学的发展过程包括:原始医药经验积累,中医学术体系形成,实用经验扩张发展,学术理论总结探索,中医学鼎盛与创新,中西医学交汇撞击。
3、中医学的学术特点:中医学的观念系统:整体观念,“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念,临床实用的实践观念,直觉感悟的思维观念,人与物互通的人伦观念,重视传统的法古观念。
中医学的理论体系:理论范畴的非实证性,物质功能超越实证结构,生理与病理合一不分,病因必须依证候确定,对现象的整体性说明,说明问题的哲学方式。
中医学的技术系统:中医学的技术形态表现为经验性突出,中医学的技术具有个性化特点,中医各项技术之间具有游离性,中医技术操作具有非标准性,中医技术具有通用性特点。
第一章医药的起源1、原始社会是中医学的起源时期。
2、热熨法、灸法产生的前提条件是原始人类对于火的使用。
3、《韩非子》载:“上古之世……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使王天下,号曰‘有巢氏’。
”4、从巢居发展而来的“干栏”式建筑,下层养家畜,上层居住人,能防潮防水,防兽防敌。
5、《淮南子》载,神农氏“尝百草之滋味,识水泉之甘苦……一日而遇七十毒,由是医方兴焉”。
6、动物药知识的积累是通过人类的狩猎、渔业活动而逐渐认识的。
7、随着对自然界认识的深入,人们首先从食物中发现了具有治疗作用的植物药和动物药。
8、矿物药的发现,大约开始于原始社会末期。
9、文献记载及考古研究表明,针灸术起源于石器时代。
10、专家推测认为,某些疾病是因为某种鬼神或灵魂进入了人类的头部或身体,从而产生的治疗行为是原始钻颅术。
11、居处:野居→巢居→穴居→屋居。
衣着:裸身生活→以皮盖体→简单编制→原始纺织缝纫。
婚配:原始群婚→血缘内婚→族外群婚→对偶婚姻。
第二章早期医药经验与中医学术方向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是我国现存文献中最早记载药物知识的书籍之一。
2、酒能够增加药物的治疗效果,《汉书·食货志》称其为百药之长。
上海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药学专业(本科)(100801)中国医药史(09098)自学考试大纲上海中医药大学自学考试办公室编上海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组编2019年版Ⅰ课程的性质及设置目的和要求本大纲是根据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关于编制课程自学考试大纲的意见》和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制定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医专业考试计划》要求,结合自学考试的特点,参照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中医专业本科课程教学大纲而编写的。
是个人自学、社会助学与进行考试命题、编写自学指导丛书和教材的依据。
《中国医药史》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中国医药学起源、形成、发展过程和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
本课程论述中医学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理清中医学的历史成就,揭示中医学发展的历史规律。
通过学习,使自学考试者掌握中医学的历史过程和历史成就,理解中医学特色形成的原因和本质,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在怎样对待历史遗产,如何把握医学的发展与社会经济、政治、科技文化和意识形态等各种因素的联系,以及医药实践与医药理论的辩证关系等问题上提高思维能力和水平。
在此基础上,使自学考试者学会怎样揭示中医学的发展规律。
通过学习,使自学考试者在了解中医学历史的同时,培养自学考试者树立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自豪感。
同时,使自学考试者在端正科学态度、深化科学思想、掌握科学方法方面受到应有的训练,为提高素质,学好其他各门课程夯实基础。
本大纲旨在指导自学考试者全面系统地学习《中国医药史》,掌握有关中国医药史的基本内容、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
因此按教材章次、内容分别提出了学习目的与要求、考核的知识点和考核要求,以作为自学考试的准绳。
为确保本门课程的学习,自学应试者应首先根据大纲的要求、内容和考核知识点,并参考自学课时分配表,结合各自的具体情况,制订出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认真学习,刻苦钻研。
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必须注重实际操作的练习和临床实践,将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起来。
导引一、中国医学史概念中国医学史是一门关于中国医药学的起源、形成、发展过程和发展规律的科学,是中医专业基础课程之一。
二、中医学的历史成就1.周代至三国①在周代出现医学分科《周礼·天官》中有疾医、疡医、食医、兽医的医事分工②春秋战国时期最早提出药物麻醉③秦简记载有“疠迁所”,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麻风隔离病院④秦“封诊式”是法医检验鉴定的标准格式⑤战国《五十二病方》中用水银制剂治疗癣疥等外科病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对三联律脉搏的认识,也是世界最早的;手术治疗痔瘘病,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记载⑥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画导引图,是世界上最早的医疗体操图;帛书《胎产书》是世界上最早的妇产科著作⑦《黄帝内经·灵枢·四时气》记载用腹腔穿刺放腹水,也是世界最早记载⑧《治百病方》中“五毒之药”为化学腐蚀药,这是化学制药的最早记载⑨三国时华佗发明麻沸散,用于外科手术,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全身麻醉药2.晋代至唐代①葛洪《肘后备急方》:记载用器械做药物灌肠疗法;记载了天花病、脚气病、恙虫病和疥虫以及食道异物治疗;以毒攻毒:提出用狂犬脑浆敷贴伤口以免疫狂犬病②南北朝《僧深集方》中“五瘿丸”用鹿的甲状腺治疗甲状腺肿大,是最早的脏器疗法的记载③隋朝《诸病源候论》鉴别天花和麻疹;记载了肠吻合术、漆过敏症、血管结扎止血等④唐开创世界最早的大型医学专科学校—太医署;颁布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新修本草》⑤唐《外台秘要》记述了消渴病人尿甜、黄疸病的尿检验、金针拨障治疗白内障3.宋代至元代①宋开办世界上最早的药局管理药事,包括和剂局、药材所、卖药所、惠民局;成立世界最早的国家卫生出版机构—“校正医书局”;发明最早的医学教育模型—针灸铜人;产生最早法医学著作《洗冤集录》;“秋石”的提炼②元代在骨伤科和外科方面发明了脊椎骨折的“悬吊复位法”和“缝合曲针”4.明代至清代:明代发明预防天花的“人痘接种术”第一章医药的起源(远古~公元前21世纪)1、多种医药起源论:医源于圣人、医源于巫、医源于动物本能、医食同源2、医学产生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实践。
中国医学史整理绪论1、中国医学史是关于中国医学的起源、形成、发展过程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2、中医学的发展过程包括:原始医药经验积累,中医学术体系形成,实用经验扩张发展,学术理论总结探索,中医学鼎盛与创新,中西医学交汇撞击。
3、中医学的学术特点:中医学的观念系统:整体观念,“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念,临床实用的实践观念,直觉感悟的思维观念,人与物互通的人伦观念,重视传统的法古观念。
中医学的理论体系:理论范畴的非实证性,物质功能超越实证结构,生理与病理合一不分,病因必须依证候确定,对现象的整体性说明,说明问题的哲学方式。
中医学的技术系统:中医学的技术形态表现为经验性突出,中医学的技术具有个性化特点,中医各项技术之间具有游离性,中医技术操作具有非标准性,中医技术具有通用性特点。
第一章医药的起源1、原始社会是中医学的起源时期。
2、热熨法、灸法产生的前提条件是原始人类对于火的使用。
3、《韩非子》载:“上古之世……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使王天下,号曰‘有巢氏’。
”4、从巢居发展而来的“干栏”式建筑,下层养家畜,上层居住人,能防潮防水,防兽防敌。
5、《淮南子》载,神农氏“尝百草之滋味,识水泉之甘苦……一日而遇七十毒,由是医方兴焉”。
6、动物药知识的积累是通过人类的狩猎、渔业活动而逐渐认识的。
7、随着对自然界认识的深入,人们首先从食物中发现了具有治疗作用的植物药和动物药。
8、矿物药的发现,大约开始于原始社会末期。
9、文献记载及考古研究表明,针灸术起源于石器时代。
10、专家推测认为,某些疾病是因为某种鬼神或灵魂进入了人类的头部或身体,从而产生的治疗行为是原始钻颅术。
11、居处:野居→巢居→穴居→屋居。
衣着:裸身生活→以皮盖体→简单编制→原始纺织缝纫。
婚配:原始群婚→血缘内婚→族外群婚→对偶婚姻。
第二章早期医药经验与中医学术方向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是我国现存文献中最早记载药物知识的书籍之一。
2、酒能够增加药物的治疗效果,《汉书·食货志》称其为百药之长。
第一章医学的起源1、医学源于长期的生活实践第二章医药卫生经验积累与医学理论萌芽1、甲骨文中对人体部位的认识,心是甲骨文中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脏•器官2、甲骨文中是世界医学史上有关舗齿的最早记载3、《左传》记载“六气致病说“(中国历史上出现的最早的病因学说)4、阴阳的概念最早见于《诗经》5、《尚书》中《甘誓》、《洪》两篇,是最早岀现“五行”字样的文献。
6、酒在医疗上的应用及其意义7、汤液的发明:商代以前,人们习用单味药,且用重剂。
汤液的岀现人们由用生药转变为熟药,由重剂量使用单味药改变为适量混用复味药。
8、周代宫廷医生岀现我国最早的医学分科,食医主管帝王饮食卫生,疾医相当于科医生职责是施治万民之疾病。
疡医相当于外科医生。
兽医主要治疗家畜之疾病或疮疡9、周代开始重视对病历的记录和死亡原因的报告,并形成制度。
周代还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医政组织和对医生的考核制度。
第三章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1、《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
目前发现的最早论述经脉的文献。
2、《五十二病方》是现存最早的方书。
3、《导引图》是现存最早的医疗体操图。
4、《却谷食气》现存最早的气功导引专著。
5、《胎产书》至今发现的最早的妇产科专著。
6、《脉书》是现存最早的疾病症候专论。
7、《黄帝经》成书于战国至汉,并非出自一人一时之手笔。
包括《素问》《灵枢》两部分,原书各9卷,每卷9篇,各为81篇,合计18卷162篇o8、《黄帝经》的基本精神:运用阴阳五行学说.注重整体观念,注重脏腑经络。
9、《黄帝经》价值及其影响:标志着中医学由经验积累阶段上升至理论总结阶段,完成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构建。
10、《难经》首创“独取寸口”的诊脉方法,首次提出奇经八脉的说法,指出了无形三焦的部位,提出肾与命门的关系。
11、《神农本草经》(《本经》《本草经》)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药物学专著,是我国药物学的第一次系统总结,标志着我国中药学理论体系的初步构建。
12、《神农本草经》主要容:载药365种,首创药物的三品分类法,提出七情和合的理论,论述了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论述了药物的性味及釆集加工方法,阐述了药物的功效和主治,论述了用药原则和服药方法。
1、选择题:我国最早的医事制度记载于哪一本书籍中选项:A:《春秋》B:《黄帝内经》C:《周礼》D:《神农本草经》答案: 【《周礼》】2、选择题: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是《神农本草经》选项:A:对B:错答案: 【对】3、选择题:阴阳五行等哲学学说影响了早期中医学的形成。
选项:A:对B:错答案: 【对】4、选择题:甲骨文中疾病被广泛称为“疒”。
选项:A:对B:错答案: 【对】5、选择题:“三皇”分别指哪三位医学人物选项:A:黄帝B:岐伯C:张仲景D:神农E:伏羲答案: 【黄帝,神农,伏羲】6、选择题:现存最早记载经脉的文献是选项:A:《内经》B:《灵枢》C:《针灸甲乙经》D:《阴阳十一脉灸经》答案: 【《阴阳十一脉灸经》】7、选择题:与中医学理论的产生相关的哲学思想有()选项:A:精气神B:五行C:八卦D:阴阳答案: 【精气神,五行,阴阳】8、选择题:深入反映阴阳理论的著作是()选项:A:《周易》B:《尚书》C:《周礼》D:《吕氏春秋》答案: 【《周易》】9、选择题:《黄帝内经》书中共提到6位,分别是岐伯、鬼臾区、伯高、少师、少俞、雷公,史称“医学六臣”。
选项:A:对B:错答案: 【对】10、选择题:现存的《黄帝内经》,是2000多年之后,到汉代才基本成型,包含不少后世医学家的补充内容。
选项:A:对B:错答案: 【对】1、选择题:下列哪种是《难经》对针灸理论的独特贡献选项:A:八会穴B:经络C:九针D:补泻答案: 【八会穴】2、选择题:《五十二病方》记载的处方比《伤寒杂病论》晚一些时间。
选项:A:对B:错答案: 【错】3、选择题:马王堆中出土了许多导引图谱。
选项:A:对B:错答案: 【对】4、选择题:《难经》成书的时间要晚于《黄帝内经》。
选项:A:对B:错答案: 【对】5、选择题:以下哪些中医佳话发生在秦汉时期选项:A:仓公诊籍B:仲景坐堂C:虎守杏林D:华佗青囊E:橘井泉香答案: 【仓公诊籍,仲景坐堂,虎守杏林,华佗青囊,橘井泉香】6、选择题:下列哪种是《难经》对针灸理论的独特贡献选项:A:八会穴B:经络D:补泻答案: 【八会穴】7、选择题:中国医药输入朝鲜大约在()选项:A:晋B:南北朝C:宋D:隋唐答案: 【南北朝】8、选择题:《内经》最突出反应了中医学的什么特点选项:A:脏腑经络学说B:辨证论治原则C:整体观念D:人与自然的关系答案: 【整体观念】9、选择题:以下哪些中医佳话发生在秦汉时期A:仓公诊籍B:仲景坐堂C:虎守杏林D:华佗青囊答案: 【仓公诊籍,仲景坐堂,虎守杏林,华佗青囊】10、选择题:《内经》运用五行学说的最大特点不包括()选项:A:说明诊病原则B:说明疾病传变C:说明疾病预后D:说明疾病诊断答案: 【说明诊病原则,说明疾病传变,说明疾病预后】1、选择题:第一部国家药典是选项:A:《神农本草经》B:《新修本草》C:《雷公炮炙论》D:《外台秘要》答案: 【《新修本草》】2、选择题:《外台秘要》和《千金要方》均是唐代医学著作。
第五章宋金元医学
社会背景:
1、北宋社会稳定,经济和文化发展,出现具有世界意义的三大发明。
2、重视医药人才的培养和选拔,有“不为良相,当为良医”之说。
3、同哲学流派的长期争论,促使医学的流派的出现和论争。
“儒之门户分于宋,医之门户分于金元”。
第一节医政设施的进步
1.设翰林医官院(宋) (1082年改称医官局)
——掌管医之政令和医疗事务
2.开设国家药局
御药院:保管国内外进献的珍贵药品,供帝王使用
尚药局(宋)——最高药政机关
惠民局(宋)——经营药物制剂与售卖
广惠司(元)——元代医疗机构,多修制御用的回回药物,后在其属下设有回回药物院
3.医学教育
太医局(宋)
太医院(元) 专司医学教育
意义:医学教育的兴起,促进了医药学的发展
第二节古医籍整理与研究
校正医书局(1057)
——有计划地对历代重要医籍进行搜集、整理、考证、校勘,后陆续出版。
如《素问》、《伤寒论》、《脉经》、《外台秘要》、《金匮要略》、《金匮玉函经》、《针灸甲乙丙》、《诸病源候论》、《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等。
—后人评述:“上对祖宗,下对子孙”。
对古医籍的研究——《注解伤寒论》,金·成无己1144年撰,现存全面注解《伤寒论》最早的专著。
第三节方书和药物学的发展
一、方书:
1、《太平圣惠方》——宋王怀隐等编著,载方16834首。
2、《圣济总录》——宋曹宗孝等编写,载方近20000首》
3、《和剂局方》——裴宗元、陈师文等编写,载方297首,为该局的制剂规范,世界最早的国家药局方之一。
所收多为常用有效方剂,如藿香正气散、四君子汤等。
4、个人: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苏轼、沈括《苏沈良方》
许叔微《普济本事方》
张锐《鸡峰普济方》
二、药物学的发展:
1、《本草图经》——宋苏颂主编,绘制药图933幅,我国第一部刻版药物图谱。
于1061年完成,该书重点讨论了药物的来源和鉴别,把辨药和用药结合起来,还收藏了大量单方验方
2、《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宋唐慎微著载药1558种,新增药物476种。
宋代药物学最高成就,上下流传五百年,一直为本草学之范本。
(简称<证类本草>)
3、《本草衍义》——宋寇宗奭撰,载药460种。
重视对中药药理临床观察,提出气味新说。
4、《珍珠囊》——金张元素著。
对药物归经学说和脏腑标本用药式,有重要发展。
5、《饮善正要》——元忽思慧撰。
现存第一部完整的饮食疗法的专著。
6、《宝庆本草折衷》——陈衍,字万卿,是民间节要性本草的代表著作。
7、《蒙古秘史》蒙医马奶酒疗法
第四节临症各科的突出成就
1、病因病机学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宋·陈言(无择)著,进一步阐述“三因致病说”。
(三因:内、外、不内外因)
2、诊断学
《崔氏脉诀》——崔嘉彦撰,以四言歌诀的形式论述脉学,便于习诵,颇为后人重视。
(亦称《崔真人脉诀》、《紫虚脉诀》)
《察病指南》——宋施发撰,以脉诊为主,创制33种脉象图,切于实用,为现存较早的诊断学专著。
《敖氏伤寒金镜录》——元杜本撰,我国现存第一部图文并茂的舌诊专著。
各种舌象绘成36种图谱,图下有文字说明。
对舌诊的发展起承前启后的作用。
3、针灸学
“针灸铜人”王惟一
《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研制并著
使教学形象化、经络穴位排列规范化,提高针灸操作理论水平,中国针灸史上里程碑。
《针灸资生经》——宋王执中著,明确提出“同身寸”法,公认的针灸取穴标准,一直沿用至今;论述辨证取穴,因证配穴;对前人成就进行了全面系统总结,对后世针灸学有重要影响。
《十四经发挥》——元滑寿撰,把任、督二脉提升到与十二经脉等同地位而成十四经脉;倡导循经取穴。
《标幽赋》——元窦默著,适宜初学
《备急灸法》闻人耆年著于1226年,为讨论常见急性病证灸治疗法是专著
《子午流注针经》、《流注指微赋》何若愚,论述子午流注
4、内科
《十药神书》——元葛可久撰,创制药方十首,治肺痨专书。
宋太医局专设有“风科”,《圣济总录》专题讨论“诸风”的辩证论治
张锐《鸡峰普济方》,水肿病
董汲《脚气治法总要》
李杲《脾胃论》内科脾胃专书
5、外伤科
《外科精要》——陈自明著,标志外、伤科的确立。
《卫济宝书》——宋东轩居士增注,最早记载“癌”字。
(又名《外科痈疽方》)
《世医得效方》——元危亦林撰,悬吊复位法治疗颈椎骨折脱位。
6、妇产科
《十产论》——宋杨子建撰,转胎手法是异常胎位转位术的最早记载。
《妇人大全良方》——宋陈自明著,成就最大。
妇科分调经、从疾、求嗣三门;产科分胎教、候胎、妊娠、难产、产后五门,是一部内容丰富的妇产科专著。
7、儿科
《小儿药证直诀》——宋·钱乙著,系统论述小儿生理、病理特点(生理上“五脏六腑,
成而未全,全而未壮”,病理上“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和治疗法则(以“柔润”为原则,反对痛击、大下、和蛮补),创制儿科专用方剂(如五味异功散、六味地黄丸等)《幼幼新书》——宋·刘方著,岭南医家,记载虎口三关指纹察验法,至今仍被儿科临床沿用
8、法医学
《洗冤集录》——宋·宋慈著,法医学专著。
自13-19世纪末成为处理死伤狱断案
的法典和依据。
9、解剖学
主要图著:
《欧希范五脏图》
《存真图》
第五节金元医家的创新
“儒之门户分于宋,医之门户分于金元”
金元四大家:
1、刘完素——金代著名医学家(河间人,又称刘河间,河间学派创始人),著《素问玄机
原病式》、《宣明论方》,倡导“火热论”,强调“六气皆从火化”,临证善用寒凉药物,故后世称之为“寒凉派”
2、张从正——金代著名医学家(字子和)。
著《儒门事亲》,倡导“攻邪论”,反对囿于“局
方”,滥用温燥,临证善用汗、吐、下三法攻邪,故世称之为“攻下派”
3、李杲——金代著名医学家(号东垣老人),著《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创内伤脾胃
学说,主张“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治疗上善用温补脾胃之法,故后世称之为补土派。
4、朱震亨——元代著名医学家(号丹溪),著《格致余论》、《局方发挥》,倡导“相火论”,
主张“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临证善用滋阴降火之剂,故后世称之为“滋阴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