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疗药物外渗的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3
化疗药物外渗应急预案引言化疗是一种治疗各种癌症的重要手段,其中药物治疗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化疗药物的毒性和刺激性可能导致药物外渗,引发局部组织损伤、炎症、坏死等严重并发症。
因此,制定化疗药物外渗应急预案对于保障患者安全和减少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
化疗药物外渗的原因化疗药物外渗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血管损伤:化疗药物对血管有很强的刺激性,长期使用可能导致血管损伤,使药物更容易外渗。
2.血管弹性降低:老年患者、糖尿病患者等血管弹性降低,容易发生药物外渗。
3.药物特性:某些化疗药物的化学性质可能导致药物外渗,如顺铂、卡铂等。
4.注射技术不当:注射技术不熟练、注射速度过快、注射压力过高或注射后未及时拔针等都可能导致药物外渗。
化疗药物外渗的预防措施为了减少化疗药物外渗的发生,以下预防措施是必要的:1.正确选择血管:选择粗大、回流通畅的血管进行注射,避免选择细小、弯曲的血管。
2.提高注射技术:熟练掌握注射技术,注射速度要缓慢,注射后要及时拔针,避免药物在局部停留过久。
3.使用正确的注射器:使用专用的化疗药物注射器,避免使用普通的注射器,以免造成药物外渗。
4.做好血管保护:注射前要对血管进行充分评估和保护,注射后要密切观察局部反应,如出现红肿、疼痛等应及时处理。
化疗药物外渗应急预案为了应对化疗药物外渗的情况,以下应急预案是必要的:1.立即停止注射:一旦发现药物外渗,应立即停止注射,避免药物进一步损伤组织。
2.局部封闭:用生理盐水加利多卡因或地塞米松在皮肤进针点做环形封闭,以减少化疗药物的吸收和损伤。
3.冷敷:用冰袋冷敷外渗部位,以降低局部温度,减缓血液循环,减少药物吸收和损伤。
冷敷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不超过24小时。
4.抬高患肢:抬高患肢以减轻肿胀和疼痛症状。
5.药物治疗:根据具体情况,可采用抗炎、抗感染、抗过敏等药物治疗,以减轻局部炎症和疼痛。
6.密切观察:密切观察局部反应和全身症状,如出现发热、疼痛、肿胀等应及时处理。
化疗药物外渗的应急预案化疗药物是治疗恶性肿瘤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同时也是一种有毒有害的药物。
在化疗过程中,极易出现化疗药物外渗的情况,这种情况会带来严重的生命危险和健康风险。
因此,建立一套完善的化疗药物外渗应急预案非常必要。
本文将就这一问题进行探讨,提出应急预案的内容和方案,并进行详细的阐述和分析。
一、化疗药物外渗的原因分析化疗药物外渗是指化疗药物在经皮肤或黏膜进入人体的其他组织或器官,导致毒性作用,从而引发各种不适症状和并发症。
造成化疗药物外渗的原因如下:1. 医护人员技术不熟练。
在化疗药物注射的过程中,医护人员需要掌握正确的注射技巧和方法,否则会导致药物外渗。
2. 患者皮肤或黏膜破损。
患者皮肤或黏膜受损,如皮肤破裂、瘢痕组织、皮炎、口腔溃疡等,药物就容易外渗。
3. 药物注射局部压力不均。
注射部位或器械插入的深度不同,导致药物注射的压力不均,从而引起化疗药物外渗。
4. 药物种类和浓度的差异。
不同种类和浓度的化疗药物,对组织和器官的毒性程度不同,因此药物外渗的风险也不同。
二、应急预案的内容1. 协调医疗团队快速反应。
一旦发生化疗药物外渗的事件,应立即组织医疗团队进行处理。
医疗团队包括主治医生、护士、药师和检验师等,各自分工,协调配合,合作完成处置工作。
2. 系统化的药物应急处理措施。
针对不同的化疗药物外渗,药物应急处理措施也不同。
在预案中需要根据药物种类和毒性程度,制定出相应的药物处理方案。
3. 配备完善的应急处理设备。
在化疗药物外渗的紧急情况下,需要有相应的设备支持,以便医疗团队及时处理。
如高效过滤器、注射器、药物逆流阀等。
4.应急培训和演练。
建立一套完善的应急预案,不仅需要预案的制定,还需要对医护人员进行应急培训和演练,提高医护人员对于化疗药物外渗应急处理的技能和知识,保障应急处理的有效性和质量。
三、实施应急预案的步骤一旦发生化疗药物外渗的紧急情况,需要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应急处理:1. 立即停止药物注射,并将药物逆流阀开启。
化疗药物血管外渗的因素及预防措施化疗药物血管外渗的因素及预防措施化疗药物外渗是指在化疗药物的输注过程中药物漏出或渗浸到皮下组织中[1]。
大多数肿瘤药物对局部组织有强烈刺激作用,如不慎注入皮下,可引起组织坏死、剧痛,甚至经久不愈。
因此,保护患者的血管,保证化疗的顺利进行就显得相当重要。
现将介绍如下。
1 化疗药物外渗的原因1.1 药物因素外渗引起的损伤不仅与药物的直接作用有关,也与药物的溶解度、输液装置、溶液的ph值等有关。
当药物在很短时间内大量或快速进入血管内,使血管通透性增加,超过了血管本身应急能力,在血管受损处堆积,对血管内膜产生不良刺激造成局部组织损伤[2]。
1.2 血管因素血管脆性增加、血管栓塞、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后、肿瘤压迫、上腔静脉压迫征等引起上游血管阻力增加。
1.3 操作因素穿刺技术不熟练,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使血管反复受刺激而导致内膜损伤。
选择血管不当、针头固定不牢、拔针后针眼按压不准确等。
2 化疗药物外渗的预防减少化疗药物外渗的发生重在预防,一旦发生必须马上根据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
2.1 常规预防技巧2.1.1 签署化疗知情同意书并签字。
给患者耐心讲解化疗方案、化疗的不良反应、药物外渗的原因、外渗后的处理原则等知识,并在护理病历上记录宣教的内容。
2.1.2 正确选择静脉注射部位。
避免在掌指关节等部位的静脉输注腐蚀性化疗药物,应选择粗且血运良好的静脉,静脉注射一般由远及近,左右交替使用,有计划地更换输液部位,不应在肿胀及患侧肢体的静脉输注化疗药物。
2.1.3 严格把好静脉注射关。
先用生理盐水输注建立好的静脉通道,验明针头是否在静脉内,滴注是否通畅,回血是否良好。
2.1.4 确保静脉通畅后,才可接上稀释好的化疗药物。
缓慢注射阻力要小。
每注射1~2 ml应检查有无回血。
2.1.5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加强工作责任心,经常巡视患者,尤其对老年人、儿童、血管条件差、沟通障碍的患者更需要密切观察,一旦发生渗漏,积极采取措施。
化疗药物外渗的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
【摘要】目的保证静脉化疗的顺利进行,减少静脉化疗药物外渗、减轻化疗药对局部组织的损害。
方法对化疗药物外渗进行临床观察及原因分析,总结预防措施。
结果使护患双方掌握预防化疗药物外渗的相关知识,最大限度地减少药物外渗发生的机会。
结论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及专业技能训练,达到提高化疗患者生存质量,顺利完成每个化疗周期。
【关键词】化疗药物;外渗;原因分析;防治措施
化疗药物外渗是指在化疗药物的输注过程中药物漏出或渗浸到皮下组织中[1]。
大多数肿瘤药物对局部组织有强烈刺激作用,如不慎注入皮下,可引起组织坏死、剧痛,甚至经久不愈。
因此,保护患者的血管,保证化疗的顺利进行就显得相当重要。
现将化疗药物外渗的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介绍如下。
1 化疗药物外渗的原因
1.1 药物因素外渗引起的损伤不仅与药物的直接作用有关,也与药物的溶解度、输液装置、溶液的pH值等有关。
当药物在很短时间内大量或快速进入血管内,使血管通透性增加,超过了血管本身应急能力,在血管受损处堆积,对血管内膜产生不良刺激造成局部组织损伤[2]。
1.2 血管因素血管脆性增加、血管栓塞、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后、肿瘤压迫、上腔静脉压迫征等引起上游血管阻力增加。
1.3 操作因素穿刺技术不熟练,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使血管反复受刺激而导致内膜损伤。
选择血管不当、针头固定不牢、拔针后针眼按压不准确等。
2 化疗药物外渗的预防
减少化疗药物外渗的发生重在预防,一旦发生必须马上根据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
2.1 常规预防技巧
2.1.1 签署化疗知情同意书并签字。
给患者耐心讲解化疗方案、化疗的不良反应、药物外渗的原因、外渗后的处理原则等知识,并在护理病历上记录宣教的内容。
2.1.2 正确选择静脉注射部位。
避免在掌指关节等部位的静脉输注腐蚀性化疗药物,应选择粗且血运良好的静脉,静脉注射一般由远及近,左右交替使用,有计划地更换输液部位,不应在肿胀及患侧肢体的静脉输注化疗药物。
2.1.3 严格把好静脉注射关。
先用生理盐水输注建立好的静脉通道,验明针头是否在静脉内,滴注是否通畅,回血是否良好。
2.1.4 确保静脉通畅后,才可接上稀释好的化疗药物。
缓慢注射阻力要小。
每注射1~2 ml应检查有无回血。
2.1.5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加强工作责任心,经常巡视患者,尤其对老年人、儿童、血管条件差、沟通障碍的患者更需要密切观察,一旦发生渗漏,积极采取措施。
2.1.6 加强专业技能训练及组织护士业务学习,掌握化疗药物的相关知识。
2.1.7 输注强刺激性化疗药物时,要有专人守护在床旁,密切注意观察巡视患者,直到输完方可离去。
2.1.8 注射完毕后拔针前应再输注生理盐水或葡萄糖溶液一段时间,以免直接拔出针头时化疗药漏于皮下,或使局部静脉内药物浓度过高,从而加重静脉内膜的损伤。
2.2 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经中心静脉输注化疗药物是预防化疗药物外渗的重要措施。
对于需较长时间进行化疗的患者,建议留置中心静脉导管(PICC)。
PICC 用于为患者提供中期至长期的静脉输液及化疗用药等,达到保护血管,减少反复的静脉穿刺,减轻痛苦,避免静脉炎发生,避免输入化疗药物外渗引起皮下组织坏死[3]。
为肿瘤及需要长期输液的患者提供了一条无痛性治疗途径。
3 化疗药物外渗的处理
3.1 一般处理发生药物外渗后,立即停止输注并报告经治医生和护士长。
3.2 护士要及时了解外渗药物的名称及输注的方法,准确评估外渗药物的性质、量、面积、及渗漏处皮肤的颜色、温度、疼痛等内容。
3.3 根据需要原位保留针头,用针筒尽量吸出局部外渗的残余液体,然后用2%利多卡因加地塞米松局部环状向心性封闭,封闭范围要大于渗漏区,深浅最好在渗漏区底部,不可过浅。
3.4 局部涂肤轻松软膏或者24 h内用50%的硫酸镁湿敷或冰敷(长春新碱和vp16不主张冰敷,宜用热敷)。
24 h后改为热敷。
3.5 患者注意休息,抬高肢体或注射部位48 h。
避免外渗部位受压,经常按摩四肢末梢血管。
3.6 溃疡处可用生理盐水洗净,并用无菌纱布浸透雷夫奴尔贴于创面,严格
无菌操作。
3.7 已有水泡形成者,避免水泡脱皮,用络合碘消毒,局部外敷抗生素软膏。
3.8 如出现局部组织坏死,及时手术清除坏死组织。
3.9 护士在整个化疗药物外渗处理过程中,要关心体贴患者,做好心理护理,减轻患者的恐惧不安情绪,以取得患者的合作。
4 小结
通过临床观察,作者体会到输注化疗药对血管是有一定损伤的,但血管的机械性损伤是可以避免的。
在护理时,要做好患者健康宣教以取得其合作;有熟练的穿刺技术,选择合适的血管,掌握正确的给药方法,防止药物外渗,从多方面注意对血管进行保护,就能使患者顺利完成每个化疗周期。
参考文献
[1] 娄婷,黄幼含.肿瘤化疗药物渗漏的预防与处理.中华实用医药杂志,2004,4(1):8183.
[2] 陈莉芳,杜红,刘淳,等.1号消炎膏加冰敷治疗化疗药物外渗的疗效观察.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5B):43.
[3] 罗永琳,王艳,张占杰.80例携带外周中心静脉导管出院病人的护理.护理研究,2005,19(2):14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