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学家陆瘦燕
- 格式:pdf
- 大小:974.65 KB
- 文档页数:5
走近非遗陆氏针灸疗法:传承古法自制毫针,伏针伏灸名声在外上世纪50年代,上海八仙桥附近的陆瘦燕针灸诊所无人不知。
陆瘦燕和夫人朱汝功创立“陆氏针灸”,运用自制的毫针,结合古代补泻手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每年三伏天的“伏针”“伏灸”,更因疗效显著而名声在外。
2011年,陆氏针灸疗法被列为第三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至今,五代传承人努力将这份珍宝薪火相传。
注重切诊,针灸风格独特头痛、中风、哮喘、肌痉挛、神经系统疾病、慢性疼痛性疾病……这些疾病在“陆氏针灸”传承人眼中,并非难事。
传承至今的“切诊”手法,燃起患者对生活的希望。
来自苏州的杨女士,7年来,饱受头痛折磨,喝水都会呕吐,她心情烦躁,几乎失去了治愈的信心。
当得知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针灸科疗效显著后,杨女士决定试试。
医院针灸科医生为杨女士进行施针后,她的疼痛感便消失,喝水也不再吐,巩固治疗2次后,之前的症状便没有再发作。
她深切感受到了“陆氏针灸”的显著疗效。
针灸科的另一个特殊身份,便是海派中医流派“陆氏针灸”传承研究基地。
研究基地负责人裴建,也是“陆氏针灸”传承弟子中的一员。
裴建认为,“陆氏针灸”创始人陆瘦燕提出的“切诊”思想尤为重要。
诊病必须了解病者整体情况,而望、闻、问、切这四诊中的切诊,除了切寸口脉外,还应切“肾间动气”“虚里之脉”“太溪”“冲阳”“颔厌”“太冲”等脉,以察元气之盛衰,肾气胃气之虚实,上下左右之偏胜。
“正确运用针刺手法是取效之关键,尤其在治疗脏腑病时,运用补泻手法,疗效确比不用补泻手法为佳。
”裴建对陆氏留下来的祖训记忆深刻。
“通过临床研究发现,陆老的这些学术思想对正确辨证、掌握患者的整体情况非常有效,这也让针灸效果更加显著。
”裴建教授说,正是陆瘦燕独特的针灸风格,让“陆氏针灸”造福了无数患者。
改进毫针,探索针刺新方法陆瘦燕习惯用毫针,他认为毫针纤细灵活,进针时可减少疼痛,运针时施行手法方便,肌腠损伤较少,不伤正气,比其他针更安全,可用于针刺全身各穴。
陆瘦燕针灸医案陆瘦燕针灸医案?肝脾肾同亏着痹篇诸某某男 30岁民警龙华门诊号72450初诊:63年6月7日,痹痛有年,肢节酸楚,并有腰尻不仁之感,迩来右肢酸痛麻木,手指握物不力,下肢痿软,头晕纳少,大便溏薄,日行二次,腰酸遗精,且有早泄。
切脉寸口濡缓,太溪、冲阳、太冲俱细,颔厌脉大,舌质红,苔腻。
此肝脾肾三经同亏,脾湿困倦,治拟滋水抑木,挟土运湿。
处方:风池(泻,双)颔厌(泻,双)太溪(补,双)行间(泻,双)肾俞(补,双)足三里(补,双)脾俞(补,双)阴陵泉(泻,双)曲池(泻,右)手三里(泻,右)阳陵泉(泻,右)绝骨(泻,右)八邪(泻,右)手法:捻转,提插补泻,留针10分钟。
按:湿气胜者为着痹。
本例患者肢节酸楚,腰尻不仁,下肢痿软,纳呆,便溏。
脉濡缓,苔腻,俱是湿邪偏胜之象。
但腰酸遗精,是肾亏之象,头晕舌红,颔厌脉大,是虚阳上浮之象。
故陆师诊断为肝脾肾同亏,脾湿困倦而肝阳上亢。
按湿就燥而论,着痹亦可用温灸法,但本例患者,有虚阳上亢。
故舍温通之法,而单用针刺。
立方之意:取风池、颔厌以泄清空浮阳;补太溪、肾俞、足三里、脾俞以益脾肾;泻行间以泄肝火;泻阴陵泉以利湿;泻右肢穴以蠲痹通络。
陆瘦燕针灸医案?湿滞经络着痹篇陈某某女 20岁龙华门诊号66085初诊:64年5月16日,左腿腓肠肌肿硬疼痛,行履滞重历已七年,治疗以来,肿势尚未消退,按之坚硬呈条状,今年二月体检时发现左肺有结核病灶,故休养在家。
平时疲劳后即感腨部酸楚,困於久站,更由于肺气不足,时易感冒。
面色尚润,略有恍白。
脉细濡,舌苔薄腻边若锯齿。
病先受於太阳,湿邪稽留,病久络疏,瘀邪互滞,故拟标本两调。
处方:肺俞(补,双)脾俞(补,双)阴陵泉(泻,左)合阳(泻,左)委阳(泻,左)承筋(泻,左)手法:捻转,背俞不留针,其余留针加温,承筋拔罐。
二诊:64年5月30日,治疗以来,两侧腓肠肌痛势大减,坚硬略消。
入暮咳嗽较多,呼吸时胁肋稍有隐痛。
脉细数,舌苔薄腻,治再培土益肺,理湿蠲痹。
针灸学家陆瘦燕[摘要]陆瘦燕是我国现代著名针灸学家,他一生为了针灸事业鞠躬尽瘁,在逆境中为了传播针灸,致力针灸教育,不计个人安危;为了完善针灸理论,潜心钻研,创造性地提出了行之有效的针灸方法;较早地提倡针灸实验,促进针灸科学的发展;著书立说,促进针灸学术的传播。
他为针灸事业的发展贡献了自己毕生的精力。
[主题词]医学家;针灸学;刺法;@陆瘦燕陆瘦燕(1909—1969),江苏昆山人,少年时随其父——素有“神针”之誉的针灸名医培卿公学医,18岁学成即在上海悬壶济世。
因他刻苦钻研针灸医理,不断总结经验,针刺沉疴,屡见奇效,不久蜚声上海,求治者络绎不绝,成为一代名医。
他生前历任国家科委委员,第三届全国政协特邀代表,上海市第一、二、三届政协委员,中国农工民主党上海市委委员,上海中医学院针灸系主任,上海中医学院附属龙华医院针灸科主任,上海市针灸研究所所长,上海市中医学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针灸学会主任委员等职。
在十年浩劫中,陆老遭受残酷迫害,于1969年4月27日在原上海市针灸研究所隔离室含冤逝世。
1 呕心沥血,发展针灸教育陆老在解放前目睹针灸医学被诬为“不科学”,惨遭歧视,濒临绝境,他毅然放弃国外邀请行医的丰厚待遇,决心为针灸医学在国内的继承和兴旺发展尽自己的力量。
于1948年春排除各种阻力,与其夫人一道在上海创办了“新中国针灸学研究社”和针灸函授班,在当时中医学险遭失传的境况下,为针灸医学的继承和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针灸人才储备了后备军,为新中国针灸医学发展的起步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为了中医学的传播和继承,陆老不顾个人安危,在当时的报刊上刊登《燕庐医话》,宣传针灸医学。
解放后,在中国共产党的关怀和领导下,中医学的发展如久旱逢春雨,蓬勃发展。
陆老以培养中医后继人才为己任,1952年他在参加上海市公费医疗第五门诊诊疗工作同时,创办了针灸学习班,为国家培育了大批针灸专业实用人才。
1955年陆老创造性地将中医传统式的人才培养形式与现代学校集中教学模式结合起来,采取边教学边诊疗的方式,对祖国医学的教育形式进行了可行性探讨。
陆瘦燕金针实录——疫痉(脑脊髓膜炎)
痉病即脑脊髓膜炎,惟古时之痉病,仲景分刚痉,柔痉二种,以有汗为柔痉,无汗为刚痉。
瘦燕之意,古时之所谓痉,多不传染,今之痉病,多属传染,其为疫性无疑,故称疫痉。
是症颈项强急,发热凛寒,头痛或胀,目畏阳光,大便艰难;病势剧者,神志昏糊,谵言妄语,角弓反张。
方脉家之治疗,初起宜服薄荷、炒牛劳,金银花、连翘、淡竹叶、荆芥,太乙紫金锭等味,如大便不通,可用生大黄(川军)、玄明粉,神志昏糊、舌尖红者,可用神犀丹,服后解下黑粪,神志即清。
金针家之治疗,以针刺风池、风府、大椎、身柱神道、至阳、中枢、脊中穴,泄督脉之滞邪,并可预防角弓反张,此与西医之抽脑脊液以减低脑膜之发炎有同等功效,并可去病而不伤正气,且有抽水之利而无其弊也。
高昌庙王家宅陈姓小孩,7岁,突病脑膜炎(因此时彼处脑膜炎盛行,不幸传染)。
寅夜延诊,至则见儿角弓反张,谵言妄语,热度高亢,舌尖红剥。
处方神犀丹一粒打碎吞服,板蓝根、乌元参、金银花、连翘、淡竹叶各3钱,水煎服。
与针,先泻丰隆穴,复刺风池、风府、神道、中枢、脊中穴。
翌日延诊,解下黑粪极多,神志即清,痉厥亦止,连诊四日,得以痊愈。
龙医传薪——海派中医流派(陆氏针灸)
无
【期刊名称】《上海中医药杂志》
【年(卷),期】2021(55)3
【摘要】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海派中医流派陆氏针灸创始于我国著名针灸名家陆瘦燕先生。
陆瘦燕(1909-1969),原籍嘉定,16岁中学毕业后,随生父当地针灸名家李培卿学医,后定居上海,开业设诊,以其精湛之针术,日诊百余人,常义务施诊,享誉沪上。
1948年,陆先生与其夫人朱汝功兴办新中国针灸学研究社,附设针灸函授班,传授针灸医术;并研究针具改革,制作针灸经络穴位模型;于报刊设《燕庐医说》专栏,著文宣传针灸知识,影响远及东南亚一带。
【总页数】1页(PF0002)
【作者】无
【作者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传承办公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
【相关文献】
1.龙医传薪——海派中医流派(顾氏外科)
2.龙医传薪——海派中医流派(蔡氏妇科)
3.龙医传薪——海派中医流派(丁氏内科程门雪学术思想研究基地)
4.龙医传薪——海派中医流派(丁氏内科黄文东临床传承研究基地)
5.龙医传薪——海派中医流派(徐氏儿科传承研究分基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陆瘦燕:经络学说的探讨与针灸疗法的关系经络学说是我们祖先的一种伟大创造。
几千年来,在中医各科的临床实践中,一直起着指导的作用。
不论是中医的内、外、妇、儿、伤、推拿、针灸等科,或者是运用什么治疗方法,一旦没有经络学说的指导,在实践中就会迷失方向,缺乏理论的根据;在千变万化的病例面前,必然不知所措。
所以灵枢经别篇说:“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
”明朝马元台先生也说:“不识十二经络,开口动手便错。
”据此可见,经络学说乃是中医学术理论体系中十分重要的基础理论之一。
丢开了它,中医学就会显得残缺而不全,失去纲领;反之,经络学说若不和中医的其他各科学术理论相结合,也会空洞而失去真实的价值。
针灸疗法,从理论到实践,其整个辨证论治的过程,皆必须以经络学说为主据;不然的话,对发自内脏的疾病,将何以论治;其结果必会贬低针灸治病的疗效;因此,更为重要。
一、经络学说的原始和针灸的关系虽然经络学说与中医各科皆有关系,但是从经络现象的具体表现,以及从宇宙间一切事物的发展规律来推论,本人认为经络学说的原始和针灸的关系最为密切。
经络学说的形成,是在腧穴定位定性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大家都已承认,“腧穴”在最初,是以“按之快然”“以痛为输”的形式被人类发现的。
我的理解是:当公元前二千年时的古代,由于生产工具的改革,冶金术的进步,针灸的器具在那时也有了一次重大的革新;九针的出现,有逐渐取上古时代盛行的砭石而代之的趋势;因为针灸工具的进化,无疑促使了当时针灸医学的巨大跃进;在这样的条件下,随着针灸实践次数的增多和适应症的日益扩大,腧穴才脱离了“以痛为输”的雏形而肯定了位置和性能。
同时在针灸某些腧穴时,古人们也一定发现感觉的传导,每有一定的径路;而同类主治性能的腧穴,又往往排列在同一条感觉的径路上。
因此结合内脏和腧穴在病理反应上和治疗作用上的影响,归纳同类主治性能的腧穴,从感性认识的初级形式,通过思维,逐步加以充实,提升到理性认识的高级阶段,最后成为理论体系,奠定了经络学说的基础。
一代神针陆瘦燕陆瘦燕小传陆瘦燕(1909~1969),字昌,江苏昆山人。
医自家传。
毕生致力于针灸医学研究和实践,并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针灸专业人才,为著名的针灸学家。
历任上海中医学院针灸系主任、附属龙华医院针灸科主任、上海市针灸研究所所长、国家科委委员、第三届全国政协特邀代表、上海市第一、二、三届政协委员、中国农工民主党上海市委委员、上海市中医学会副主任委员、针灸学会主任委员等职。
主要著作有《针灸正宗》、《经络学图说》、《腧穴学概论》、《刺灸法汇论》、《针灸腧穴图谱》等。
陆老的生父李培卿,早年拜浙江名医陈慕兰先生为师。
出师后,先悬壶于嘉定;中年,曾设诊于昆山、上海两地;晚年则在上海开业,针术精湛蜚声医坛,有“神针”之誉。
李公生有六子二女,陆老排行最小,出嗣随母姓陆。
中学毕业后,因他自幼耳闻目濡,见针灸确能治愈许多疑难杂症,故立志随父学医。
李公对他要求严格,并不因爱子而稍加松懈,督其精读《内经》、《难经》、《针灸甲乙经》、《类经》、《针灸大成》等著作,每天随诊之余,还嘱其勤练书法。
他既爱六朝书法之工整,又喜板桥书法之险怪,平素得力于此,晚年自成一格。
一九二七年,他十八岁随父学医初成,到上海经过学会考试,取得开业执照,并参加了神州医学会,开始了行医生涯,分别在昆山南街绿墙头及上海南市两处开业。
后因战乱,全部集中在上海,设诊所于八仙桥(现金陵中路),白天门诊,晚上出诊。
当时虽年纪尚轻,但由于他勤学苦练,对病者态度和蔼,认真诊察,仔细辨证取穴,故疗效显著,前来求医者络绎不绝。
解放前,国民党反动派歧视和排斥中医,针灸更被斥为“不科学”,几与江湖术士等量齐观。
在这种情况下,有的同道弃医经商,有的改作西医,中医面临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
陆老认为祖国医学相传几千年,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繁衍的一门科学,任何人都消灭不了。
为了振兴中医事业,他以为必须重视整理和发扬祖国医学理论,总结临床经验,加强中医队伍的团结和提高业务水平。
著名中医陆瘦燕针灸经验集陆瘦燕在40余年的针灸生涯中,全力研究经络学说,用以指导临床,并诠释针灸学的各项理论。
注重全面切诊,整体辨证;重视爪切,善施行气、补泻手法;处方配穴灵活适当。
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学术思想和医疗风格。
一、精研针刺手法,热补凉泻有得陆氏在长期临床实践中体会到,正确运用针刺手法是取效之关键,尤其在治疗脏腑病时,运用补泻手法,疗效确比不用补泻手法为佳。
他在临床上应用双手爪切进针,病者往往毫无痛感,然后以全身之力运于右手持针腕部,继而运之大拇指、食指、中指进行施术,其手法特色成为他的一个诊疗特点。
(一)对针刺手法提出科学的分类1.手法分三类。
(1)基本手法:是针刺过程中的一些基本动作或形式,是构成不同作用的各种手法的基础,有进退针、提插针、捻转针、针向和留针五种。
(2)辅助手法:是基本手法以外的另一些以辅助形式出现的针刺方法,陆氏将其归纳为16种单一的方法。
(3)复式手法:是各种单一手法的综合应用,根据其组合规律和作用原理,归纳为3类18法。
补法或泻法的单纯组合:有“烧山火”、“透天凉”二法。
补法和泻法的交错组合:有“阳中隐阴”、“阴中隐阳”、“流气法”、“提气法”、“龙虎交战”、“饿马摇铃”及“子午捣臼”七法。
补泻法和行气法的相互组合:有“运气法”、“纳气法”、“青龙摆尾”、“白虎摇头”、“苍龟探穴”、“赤风迎源”、“龙虎升降”、“通关交经”及“关节交经”九法。
2.手法作用分三类。
陆氏将手法的作用,区分为候(催)气、行气及补泻三类。
指出所谓“候气”或“催气”,乃是促使针不得气的方法。
所谓“行气”,是宣行气血直达病所的方法。
所谓“补泻”则是针对疾病虚实而设之刺法。
3.针刺补泻手法分二类。
陆氏将补泻手法归纳为“徐疾”、“提插”、“迎随”、“捻转”、“呼吸”、“开阖”、“留针”、“九六”及“纳支”九法,又进一步将其作用区分为“调和阴阳”和“疏调营卫”二类。
(1)调和阴阳:为脏腑经络阴阳之气的“有余”与“不足”而设,“引阳入内”为补,“导阴出外”为泻。
陆瘦燕针灸论著医案选
这本论著主要包括陆瘦燕的针灸理论、针灸治疗方法和临床医
案等内容。
通过对陆瘦燕的经典医案进行选编,读者可以了解到陆
瘦燕在临床实践中的思路、技巧和疗效。
从针灸理论的角度来看,陆瘦燕注重针灸的整体观念,强调针
灸治疗的个体化和针对性。
他提出了一些独特的理论观点,如“寒
热离合”、“气血同源”等,这些观点对于指导针灸治疗具有重要
意义。
从针灸治疗方法的角度来看,陆瘦燕注重经络辨证和针刺技巧
的运用。
他善于运用经络辨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特点选择合
适的经络进行针刺,以达到调和阴阳、疏通经络的治疗效果。
同时,他还总结了一系列的针刺技巧和方法,如寒热针法、温病针法等,
这些方法在实践中被广泛应用。
从临床医案的角度来看,陆瘦燕通过选编一些典型的临床医案,展示了针灸治疗在各种疾病中的应用。
这些医案包括了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各个领域的疾病,涉及了常见病、多发病和疑难病等。
通过分析这些医案,读者可以学习到陆瘦燕的临床思路、诊断方法
和治疗技巧,对于提高临床应用能力具有很大的帮助。
总之,《陆瘦燕针灸论著医案选》是一本系统介绍陆瘦燕针灸理论和实践的著作,通过学习这本书,读者可以深入了解陆瘦燕的针灸思想和临床经验,提高针灸治疗的水平和效果。
陆瘦燕金针实录——肝风“不为良相,即为良医”,良医治病,良相治国,道虽不同,其理一也。
吾国近二三十年来,崇尚欧化,举凡衣食住行,一切唯欧美马首是瞻,医药亦然,认为中医徒凭脉理,无科学根据,而所用草根树皮,煎熬之后,即已失去效验,自命文明人士,无论伤风咳嗽,疥癣小疾,非求西医,不能痊愈,而事实与理想,却完全相违。
吕班路孝友里朱夫人,突患奇疾,初起时仅背部酸痛,经多位西医诊治,诊断不一,凡打针、透视、化验等西医所必经之检查,无一或缺,结果非但病无起色,且困顿万状,终至双目失明,危险万分。
由友人之介,延余治,经悉心诊察,断为风邪阻滞,肝阳上升,肝风不散,致令疼痛,疼痛日久,双目神经受损,愈痛,神经受损愈甚,致令失明。
处方以“羚羊角”冲服,兼服息风平肝之品,使阴阳交泰,内风平息。
并以针刺阳白、瞳子髎、上关、颔厌以泄足少阳胆火,所以止疼;泻太冲、行间穴以平肝而泄火,所以治标;补阴谷、筑宾穴培肾抑木,所以治本。
标本兼顾,故能收效如神。
计诊治后,夜得安眠,双目亦渐恢复光明,一星期后,病即霍然。
朱君欣喜之余,特志病历示余。
其所志曰:“内人于七月初,忽感背部酸痛,余即偕往某医院求治,经X线透视,断为轻微肋膜炎,右胸下部,蓄少量水分,瞩须静养数月,增多营养,即可痊愈。
内人遵嘱,在家调养,日服止痛片、药水,更食多种营养品,病势未见稍减,而疾痛依然。
经友人介绍某医师,断为风湿痛,注射“阿妥方”针剂治疗,并辅以葡萄糖钙、维生素B,小牛肝精等针药,费时半个月,前后诊断十余次,仍未见起色,且痛势加剧,甚至晕眩不省人事。
改延某医师,断为胃部后面生有障碍,须X线透视胃部。
是时病势转剧,立即赴某医院住院诊治,经检查、验血、验大小便、肺部及肋骨又线拍片,未能断定为何种疾病,最后从背脊骨中抽出脑脊液化验,依然不能断定为何种疾病。
内人经此半月余,精神肉体,双重折磨,困顿万状,痛苦异常,中途要求出院,返家调养。
总计内人在医院所费之药金颇巨,受尽诸般苦楚,结果不但病势加重,且连所患何病,尚不知悉。
陆瘦燕:且看留针、温针、伏针与伏灸陆瘦燕(1909~1969),字昌,江苏昆山人。
医自家传。
毕生致力于针灸医学研究和实践,并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针灸专业人才,为著名的针灸学家。
主要著作有《针灸正宗》、《经络学图说》、《腧穴学概论》、《刺灸法汇论》、《针灸腧穴图谱》等。
1.留针(一)意义与沿革1.意义:留针就是在针刺过程中,将针留在腧穴内,保持一定的时间,使起各种不同作用的方法。
因此,应包括在施用各种手法前后的留针过程与施行各种手法之间的间隙留针过程在内,过去有人认为留针是一种补泻手法,其实留针不能归属于针刺手法的范围,仅是一种基本的操作过程。
2.沿革:留针法的运用,早见于《内经·灵枢》,其首篇《九针十二原》中就提出:补曰随之,随之,意若妄之(《甲乙》作“忘”,意指施行“随之”针法时,要“静以久留”,好象“忘”掉施针,以待气至),若行若按(言气至时针感有时放散有时停留),如蚊虻止(言针感有时象飞虫停住感),如留(言针感有时留住不前),如还(言针感有时会返还退回),去如弦绝(言针感消失有如琴弦之绝)。
令左属右(言补法出针时要右手出针,左手扪穴),其气故止,外门已闭,中气乃实。
其中“意若妄之”,就是指的“留针”。
这段经文与《素问·离合真邪论》记载相呼应,其文说:“(补之)呼尽内针,静以久留,以气至为故,如待所贵,不知日暮,其气以至,适而自护。
”其中“意若妄之”与“不知日暮”,语意相同。
《灵枢》全文中记载“留计”原则的条文,约有三十条左右,《素问》中也有不少记载。
可见,“留针”法远出上古,数千年来,已为历代针灸家所习用。
(二)留针的原则要弄清留针的原则,必须从温习《内经》中的记载谈起,兹逐点举述如下:1.气行的滑涩:《灵枢·根结》中说:“气滑即出疾,气涩则出迟,气悍则针小而入浅,气涩则针大而入深,深则欲留,浅则欲疾。
”气行的滑涩,古人认为有的可由气候的影响,有的可由季节的关系,也可由疾病和体质的情况等。
陆瘦燕金针实录——痿躄痿躄:痿之又名。
主要指四肢痿弱、足不能行。
西爱成斯路韩先生,年五旬余,脾虚而湿浊下注,经络不和,艰于行履。
考之内经素问疏五过论:“皮焦筋屈,痿躄为挛。
”灵枢经脉篇:“虚则痿躄,坐不能起。
”素问生气通天论:“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
”素问痿论:“治痿者,独取阳阴何也?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
冲脉者,经脉之海也,主渗灌溪谷,与阳明合于宗筋,阴阳总宗筋之会,会于气街,而阳明为之长,皆属于带脉,而络于督脉,故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也。
各补其营,而通其俞,调其虚实,和其逆顺,筋脉骨肉,各以其时受气,则病已矣。
”瘦燕按:治痿独取阳明者,以阳明合冲脉带脉督脉,而已为之长,是则谓之经脉之总机关,亦无不可。
独取阳明,以其为总机关,总机关修好,则四肢百脉皆为用矣,故痿能起而楚能痊。
余为韩君刺委中、足三里、律关、伏免穴,施通关交经法,使气血舒畅,经脉调和。
杨继洲通关交经针法关交经针法技术《针灸大成》:“通关交经。
苍龙摆尾,赤风摇头,补泻得理。
先用苍龙摆尾,后用赤风点头,运入关节之中,后以补则用补中手法,泻则用泻中手法,使气于其经便交。
先用苍龙来摆尾,后用赤风以摇头,再行上下八指法,关节宜通气自流”。
通关交经法的操作是将针刺人皮下后人天部,用“苍龙摆尾”法使针感扩散,范围达10cm以上,而后行“白虎摇头”手法,使针感扩散范围直达10cm以上,杨继洲所述的“赤风摇头”“赤凤点头”与徐风所提出的“白虎摇头”针法是一致的。
如针感不过关节,可采用催气法激发和诱发针感前行,促使针感通过关节。
需补时可用补法,保持传导针感10s,留针15—30min,泻法可行针保持针感30s,留针10min,将针退至皮下,待针感消失后出针。
针灸名家陆瘦燕针灸正宗(第一集)
提供针灸正宗(第一集)电子版免费下载,包括针灸正宗(第一集)全文电子书,免费下载针灸正宗(第一集)书籍,针灸正宗(第一集)电子扫描版本
陆瘦燕( 1909 ~ 1969 年),原姓李,字昌,因从舅姓,改姓陆,江苏昆山人。
现代针灸学家。
父李培卿,针术精湛,秉承家学。
民国期间曾创办新中国针灸研究社,附设函授学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上海市公费医疗第五门诊部工作。
1956 年执教于上海中医学院,曾任针灸系主任、上海中医学院附属龙华医院针灸科主任、上海市针灸研究所所长,为国家科委委员、上海市针灸学会主任委员、第二军医大学中医顾问,1959 年赴前苏联作短期考察。
毕生从事针灸医疗、教学及科研工作,并致力于针灸学术研究。
临床配穴处方以脏腑虚实及五行生克为依据,重视五输穴应用及补母泻子手法、审证以切按脉与腧穴部位之皮表为其诊病特色。
主要著作有《针灸腧穴图谱》、《经络学图说》、《腧穴学概论》、《刺灸法汇论》、《针灸正宗》等。
在40 余年的针灸生涯中,陆瘦燕全力研究经络学说,用以指导临床,并诠释针灸学的各项理论。
注重全面切诊,整体辨证;重视爪切,善施行气、补泻手法;处方配穴灵活适当。
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学术思想和医疗风格。
一、精研针刺手法,热补凉泻有得陆氏在长期临床实践中体会到,正确运用针刺手法是取效之关键,尤其在治疗脏腑病时,运用补泻手法,疗效确。
陆瘦燕金针实录——肾萎缩
华东军政委员会委员罗先生,法界泰斗,年67矣,患左半身木强,两足萎缩无力,渐及右半身无力,肌肤麻痹,两足经络时感抽搐,腰部强直,血压忽高忽低,最低150mmHg左右,最高170mmHg,舌苔白厚,服附子后,舌苔转黄,脉之弦硬。
西名肾萎缩,实则脾肾两虚。
服附子只能治阳,不能救阴,故服附子舌苔虽转,病根未拔。
与刺肾俞、志室、腰阳关、命门穴以补肾脏;刺曲池、尺泽、白环俞、环跳、委中、足三里穴以利关节,而通四肢。
每次针治,虽无十分进步,而针后穴处觉痒,是气血来和之兆。
更刺水分穴使小便通利,则腹胀或可较减,刻犹在诊治中。
罗夫人年46岁,患胃部作痛,胸脘膨胀,膈部不舒,手足小指趾作痛,此末梢神经痛、胃神经痛并发症也。
中医称之为肝风,以肝者善行而数变,故痛无定时。
脉之微弦,舌苔薄润。
与刺少泽、前谷、后溪、至阴、足通谷、束骨穴等穴,经10余次诊治,手足指趾痛瘥;更刺中脘、上脘穴,以治其胃;幽门、腹通谷穴利其气;更刺期门穴以疏其肝,现已痊愈。
此症也,中医认定病本在肝,故于取穴方面,虽不专责之肝,而期门一穴,为肝募,厥阴太阴阴维之会,刺之可除肝之变症,治病必求其源,即此意也。
故取效神速,出乎意外,罗先生亦为之惊叹不止,认为中医之针灸,值得表扬也。
金针心传《标幽赋》新释——陆瘦燕“标幽赋”,宋元以来,针师奉为圭桌;以为不传之秘,尽在于斯,细心推讨,应用无穷。
然而,年代久远,此赋原文残缺不全。
兹得明本,不惜重值,录其全文,详为注释,以供参考。
拯救之法,妙用者针。
杨继洲云:劫病之功,奠捷于针灸,故素问诸书,为之首载;“缓”“和”“扁”“华”,俱以此称神医。
盖一针中穴,病者应手而起,诚医家之所先也。
近世此科,几于绝传,良为可叹!经云: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恶于夜石者,不可与言至巧;此之谓也。
又语云:一针二灸三服药。
则针灸为妙用可知。
业医者,奈之何不亟讲乎!瘦燕按:针灸一科,古称十三科之首。
以针不烦汤药,减轻病者负担;且穷乡僻壤,医药设备简单,而针灸尤属适合。
一针中穴,沉立起,非但减轻负担,且功效确实迅速,尤为他科所不及。
近则世界各国对于针灸研究不遗余力,认为神经系脊髓系诸病,现代医药犹未发明特效治法,而针灸可以治之,且功效确实;既经试验,均无闲言。
故此科处此中西汇通之时,可作桥梁,以为媒介;因对中西之学说均无格格不相人之处。
西医之病源病状,俱有凭证,绝无空谈;而针灸之治迹,更非虚妄。
故余不辞辛苦,埋头苦干,于中国针灸界或稍有贡献也。
察岁时于天道。
杨继洲云:夫人身十二经,三百六十节,以应一岁十二月,三百六十日。
岁时者,春暖、夏热、秋凉、冬寒,此四时之正气。
苟或春应暖而反寒,夏应热而反凉,秋应凉而反热,冬应寒而反暖,是故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春伤于风,夏必飨泄,夏伤于暑,秋必痿疟;秋伤于湿,上逆而咳。
岐伯曰:凡刺之法,必侯日月星辰,四时八正之气,气定乃刺焉。
是故天温日阳,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故血易泻,气易行;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江而卫气沉;月始生,则气血始清,卫气始行;月廊满,则气血实,肌肉坚;月廓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是以因天时而调血气也。
天寒无刺,天温无灸,月生无泻,月满无补,月廓空无治;是谓得天时而调之。
若月生而泻,是谓脏虚;月满而补,血气洋溢,络有留血,名曰重实;月廓空而治,是谓乱经;阴阳相错,真猬不别,沉以留士,外虚内乱,淫邪乃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