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民俗文化[1]
- 格式:doc
- 大小:46.50 KB
- 文档页数:9
陕西民俗文化摘要陕西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周、秦、汉、唐等十多个朝代或重要政权先后在这里建都,又是革命圣地延安的所在地,典籍丰富、文化遗存也多,许多风俗习惯多有可供追寻的历史渊源。
地域上:东面黄河、西望关陇;北临塞外草原,南接巴蜀水乡,横跨陕北高原、渭水盆地和秦巴山区。
有着丰富多彩古朴独特的乡土文化、民风民俗既源远流长、根深叶茂,又争奇斗艳,异彩纷呈。
关键词:陕西民俗文化表现形式措施保护产业一、什么是民俗文化民俗文化,是指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
也泛指一个国家、民族、地区中集居的民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
是在普通人民群众(相对于官方)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物质的、精神的文化现象。
它具有普遍性和传承性和变异性。
民俗既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又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产。
早在《汉书·王吉传》一书中就有“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的记载。
《礼记·王制》云:“岁二月,东巡守。
至于岱宗,柴而望祀山川。
觐诸侯,问百年者就见之。
命太师陈诗,以观民风”。
这里说的王者巡守之礼,就是国君深入民间,对乡村社会的民情风俗进行一番调查研究。
太师是掌管音乐及负责搜集民间歌谣的官吏,他把民间传承的民歌(国风)呈递给国君。
国君通过这些民歌,“观风俗,知得失”,制定或调整国家的方针政策。
我国古代诗歌总集《诗经》中的《风》,就是古代各民族之间流传的民歌。
这些民歌,反映了古代人民的风俗习惯,包含着大量的古代民俗事象,对研究我国古民俗具有重大价值。
就比如《水浒传》中的江湖文化、侠义文化都属于民俗文化意识范畴。
研究民俗事象和理论的学科称为民俗学。
“民俗学”是社会科学中一门独立的学科,“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学科有着极其密切的亲缘关系,如考古学要借助民俗学揭开古代社会神秘的面纱,民俗学要借助考古学提供古代传承文化的实证。
二、陕西民俗文化的地域划分民俗的地域划分为:关中地区、陕北地区和陕南地区。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课程论文课程名称:中华文化概说分校(工作站) 开放学院大众科培教学点专业会计学(本科)学号学生姓名2015年1月陕西民俗文化摘要陕西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周、秦、汉、唐等十多个朝代或重要政权先后在这里建都,又是革命圣地延安的所在地,典籍丰富、文化遗存也多,许多风俗习惯多有可供追寻的历史渊源。
地域上:东面黄河、西望关陇;北临塞外草原,南接巴蜀水乡,横跨陕北高原、渭水盆地和秦巴山区。
有着丰富多彩古朴独特的乡土文化、民风民俗既源远流长、根深叶茂,又争奇斗艳,异彩纷呈。
关键词:陕西民俗文化表现形式措施保护产业一、什么是民俗文化民俗文化,是指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
也泛指一个国家、民族、地区中集居的民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
是在普通人民群众(相对于官方)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物质的、精神的文化现象。
它具有普遍性和传承性和变异性。
民俗既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又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产。
早在《汉书·王吉传》一书中就有“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的记载。
《礼记·王制》云:“岁二月,东巡守。
至于岱宗,柴而望祀山川。
觐诸侯,问百年者就见之。
命太师陈诗,以观民风”。
这里说的王者巡守之礼,就是国君深入民间,对乡村社会的民情风俗进行一番调查研究。
太师是掌管音乐及负责搜集民间歌谣的官吏,他把民间传承的民歌(国风)呈递给国君。
国君通过这些民歌,“观风俗,知得失”,制定或调整国家的方针政策。
我国古代诗歌总集《诗经》中的《风》,就是古代各民族之间流传的民歌。
这些民歌,反映了古代人民的风俗习惯,包含着大量的古代民俗事象,对研究我国古民俗具有重大价值。
就比如《水浒传》中的江湖文化、侠义文化都属于民俗文化意识范畴。
研究民俗事象和理论的学科称为民俗学。
“民俗学”是社会科学中一门独立的学科,“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学科有着极其密切的亲缘关系,如考古学要借助民俗学揭开古代社会神秘的面纱,民俗学要借助考古学提供古代传承文化的实证。
民俗事象1、生活民俗①宗亲,村落,民间组织关中地区城镇及规模较大的村落,其道路多呈棋盘状,并设有连通住户的小巷。
关中传统民居的平面布局及空间处理都比较严谨,多数为传统的四合院和三合院,但院落层次较多,一般为两进院或三进院。
房屋多呈对称布置,中轴明确。
②饮食在陕西关中,可见一种独特的生活景观和风俗习惯,就是无论乡人或市井,人们饮食行为中喜欢并习惯使用瓷制的大碗。
岐山臊子面岐山臊子面即大肉浇汤面,在陕西以其经济可口而深受顾客的青睐,在关中农村为逢年过节、婚丧嫁娶的待客主食。
羊肉泡馍饺子对于饺子产生的年代,据我国二十世纪的两次考古发掘,可以证明饺子在我国约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最少应该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
③服饰服饰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也是人类独有的特殊技巧。
服饰具有两重民俗性格,一是保护身体,二是装饰。
服饰有其自身的古老传承,既有历史的继承性,又有不同时代的革新与创造。
汉服汉服即中国汉族的传统民族服饰,又称为汉装、华服。
唐装④民居陕北窑洞肉夹馍肉夹馍是在西北地区民间广受欢迎的一种小吃,以陕西地区的“腊汁肉夹馍”(猪肉)和宁夏地区的“羊肉肉夹馍”为主。
腊汁肉夹馍是陕西省西安市著名小吃。
宁夏的肉夹馍为羊肉菜馅。
核桃馍核桃馍是北依秦岭,南枕巴山的宁强地区美食中历史最悠久、身份最特殊的小吃。
清光绪26年慈禧避难时作为贡品,后流传于民间,代代兴旺。
以面粉、核桃焙制而成,小如瓷盖,色金黄,入口香酥,放置累日逾旬色味如初。
宁强王婆麻辣鸡相传最早出自王婆夫家前辈所雇一成都厨师之手。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在宁强城内悄然兴起,八十年代末开始在宁强城乡普及。
五十年代初,宁强逐渐知名的小吃——王婆麻辣鸡。
特色方言年轻,奏是骚青,有时,也是木乱,噶达马西的爱,冲向瓷马二楞的我,木囊着时间;扑稀赖亥的小草,向泥土里格丢,每个尔子,好像都是马达;有时,生活并不日踏,不仅仅,充满着皮干和扎式,只是,我们没有像香蕉一样,在成长中学会转弯;窝耶的人生,需要克里马擦,再宝瓷到雾达,谝闲传,额站在制达,看着雾达,额的心到底在阿达?。
陕西民俗文化作文介绍其历史现状高中示例文章篇一:《陕西民俗文化,魅力无限!》嘿!朋友,你知道陕西吗?那可是个充满魅力的地方,尤其是它的民俗文化,简直让人着迷!就说那热闹非凡的安塞腰鼓吧!一想起那场面,我的心就激动得怦怦直跳。
一群陕北汉子,头裹白羊肚手巾,腰系红绸带,在黄土地上尽情地跳跃、击打。
那鼓点,像骤雨一样急促;那身姿,像旋风一样飞扬;那呐喊,像炸雷一样响亮。
这哪里是在打鼓啊,这分明是生命的狂欢,是力量的喷发!难道你能想象得到那种震撼人心的场景吗?还有那巧夺天工的剪纸艺术。
奶奶们坐在炕上,手里拿着剪刀,不一会儿,一张张普通的红纸就变成了栩栩如生的花鸟鱼虫、人物故事。
那细致的线条,那巧妙的构思,就像是有魔法一样。
我曾经问过奶奶:“奶奶,您怎么这么厉害呀?”奶奶笑着说:“这是咱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不能丢!”可不是嘛,这剪纸艺术不就是我们陕西人的心灵手巧的见证吗?陕西的面食文化也是一绝!什么油泼面、臊子面、biangbiang 面,每一种都让人垂涎欲滴。
就说那油泼面吧,宽宽的面条,撒上葱花、蒜末、辣椒粉,再用滚烫的热油一浇,“呲啦”一声,香味瞬间弥漫开来。
吃上一口,那劲道的面条,那浓郁的香味,哎呀,美得很!难道你不想尝尝吗?再说那秦腔,那可是陕西人的精神寄托。
在田间地头,在村头巷尾,总能听到那高亢激昂的唱腔。
演员们一板一眼,唱得声情并茂。
台下的观众们听得如痴如醉,时不时还跟着哼上几句。
这秦腔,不就像我们陕西人的性格一样,豪爽、大气!不过,现在的陕西民俗文化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年轻人都不太愿意去学习这些传统技艺了。
就像我们班的同学,好多都不知道安塞腰鼓怎么打,剪纸怎么剪。
这可怎么办呢?难道我们要让这些宝贵的民俗文化就这样消失吗?不,绝对不行!我们应该让更多的人了解陕西民俗文化,让它传承下去。
学校可以开设相关的课程,让我们从小就学习;政府可以举办各种民俗文化活动,吸引大家的参与;我们自己也要主动去学习、去传承。
陕西民俗文化阅读题及答案(三篇)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窗花耿翔①在大雪封山的日子里,是这些贴得红堂堂的窗花告诉我,在被雪埋得很深很死的山坡上,还有人家。
或许是命里有缘,每次到陕北,都能遇上一些让我动心的剪纸人,并且在回城后很长的时间里,都一心想着她们的面容。
就是这次踏雪北上,在除了雪的白色几乎无别的色泽可寻的时候,也有一些生动极了的窗花,会突然从一个极不显眼的地方,亮在一条村道上。
②说句真话,最初让我倾倒,并把窗花看得神物似的,是在好奇地抓住一位剪纸老人的双手的那一次。
现在坐下来,坐在这一目了然的雪塬上,用没有尘土的心想一想,我迎着风的脊背,也会冒出一层很热的汗来。
那时,我就等在她的对面,看她像侍弄土地一样,在一块红纸上剪些什么。
一剪一剪,随着一阵嚓嚓的剪刀之声,红粉似的纸屑,落了一怀。
她每动一次剪刀,我的心都会收缩一次。
在陕北,能让心一次次收缩的东西太多了。
细数一下,有一路冲刷出来的壶口瀑布,有震动整面山坡的安塞腰鼓,有躺在沙漠中的红石峡,有悬在黄河上的白云山,还有绥德的狮子,清涧的石板,以及从每一道沟里,甚或每一块庄稼地里,都会随时响起来的信天游。
而唯一让我的心收缩得发疼的,是她为我剪一幅窗花的全过程。
守在她安详的神态里,我最初的浮躁,也像多余的纸片,被一剪一剪地铰去了,剩下的,正如在她手上成形的窗花,完全是一种艺术化了的东西。
我不想说破,她剪给我的那一对窗花叫什么,但我要说,那里面一定藏着一个很美的传说。
那是在陕北的山坡上,比荞麦和苜蓿花还开得热烈的传说呵。
那传说中的主角,正盘腿坐在一方土炕上,内心热烈如火,亦平淡如水地为我铰着她的故事……③看着窗花,我突然想起,陕北人在如此严实的窑洞里,为什么要安这么大的窗子这么大的门?在这么大的门窗上,为什么要贴这么多的窗花?应该这样说,他们守望的几孔窑洞,仅仅是家园的一部分,而更广大的,还有他们一生躬耕着的土地。
他们住在窑洞里,土地上一年的收成,不能把他们送入梦乡。
西安民俗文化范文
西安位于陕西省,地处中国的中部,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形成了独特的西安民俗文化。
一、民俗宗教
西安民俗宗教以崇拜黄帝文化为主,以祭祀天地、日月等神灵为主要活动,以祭祀黄帝、尧舜等祖先为特色活动,并有祭祖、祭山、祭河、祈雨、祭天、祭灶、祭鬼、祭神等独特活动。
除此之外,还有纪念祖先、祭拜灶神、祈求丰收等传统活动。
二、民间艺术
西安民间艺术以“陕北花鼓”为代表,以马头琴、笛子、琨子、马头琴、胡琴等乐器演奏为主,还有曲艺表演、歌舞表演、象棋比赛等活动,传承着西安人的文化传统。
三、生活习俗
西安古城中,载歌载舞,特色的街头小贩,人来人往,在这里,悠久的历史与凝重的民俗是融为一体的,如祭祖、祭天、守岁、会亲、祭神等传统习俗贯穿于整个古城之中。
四、传统体育
西安的传统体育活动以投掷“把把脚”和“跷跷板”为主,算是西安最流行的民族体育活动,当地人称其为“越位”和“跳跳”,是中华文明古老的国粹之一,至今仍有把把脚、跷跷板、跳龙门等活动出现在守岁、会亲、祭神等活动中。
五、传统节日。
延安当地民俗特色简短介绍引言延安市是中国陕西省的一个地级市,位于陕北地区,素有“红色圣地”和“中国革命圣地”的美誉。
由于长期以来是中国革命的发源地和中央革命根据地,延安的民俗文化充满着浓厚的革命情怀和独特的地方特色。
本文将深入探讨延安当地民俗的特色,介绍延安的传统习俗、民间艺术、特色美食以及民众的生活方式。
传统习俗1. 忠诚祭祀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延安市民会举行盛大的忠诚祭祀活动,以纪念延安的革命先烈。
人们会到延安的革命纪念碑前献花,进行庄严的祭祀仪式。
这一传统习俗是对革命烈士的深切怀念和敬意的表达,也是延安人民对于革命传统的传承和发扬。
2. 踩小五台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延安市的民众会集体踩小五台。
小五台是延安一座历史文化景点,踩小五台是一种传统的民间活动。
人们会穿着盛装,手持鲜花,沿着五台山上的蜿蜒山路,踏着节奏踩踏的舞步,表达对五台山神灵的敬意和祝福,同时也体现了延安人民的勤劳、友爱和向上向善的生活态度。
3. 传统婚俗延安的传统婚俗独具特色,尤其是在农村地区。
婚礼前,新郎要先到新娘家求婚,进行“闻声”和“闻香”两道仪式。
婚礼当天,新郎要骑着一匹良马去迎接新娘,一路上还会遭遇一些取买亲友们的欢笑和挑逗。
婚宴上,还有许多传统的娱乐形式和各种道具,如喜糖、喜帖、喜酒等,给婚礼增添了喜庆和热闹的氛围。
民间艺术1. 扎染织锦延安地区的染织工艺在中国乃至世界上都享有盛誉。
延安的扎染织锦以其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风格而闻名于世。
扎染织锦的制作工艺复杂,需要经过刷胶、揉染、扎筋、涂胶、定型等多道工序才能完成。
扎染织锦制品不仅色彩鲜艳、图案精美,还具有良好的耐久性和实用性,在延安地区被广泛应用于装饰、服饰和礼品制作。
2. 曲艺表演延安的曲艺表演是一种流传已久的民间艺术形式。
曲艺以歌唱和相声为主要表演形式,通过歌曲和诙谐幽默的对话,表达人们对生活的思考和情感的宣泄。
延安的曲艺表演常常融入了革命题材和当地特色,让观众在欢笑中感受到生活的乐趣和智慧。
陕西民俗文化阅读题及答案(三篇)窗花在大雪封山的日子里,红色的窗花告诉我,在被雪覆盖的山坡上,还有人家。
每次到陕北,我都能遇到一些让我动心的剪纸人。
在除了白色的雪之外,也有一些生动的窗花,会从不显眼的地方亮起来。
最初让我倾倒,并把窗花看成神物的,是在抓住一位剪纸老人的双手时。
现在,我坐在雪地上,想起那时的情景,也会感到热汗涌出。
那时,我站在她的对面,看她像侍弄土地一样,在红纸上剪出一幅窗花。
每一次剪刀的动作,都让我的心收缩。
在陕北,让人心收缩的东西太多了。
但是,她为我剪窗花的全过程,是唯一让我心收缩得发疼的。
窗花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传说。
我不知道她为我剪的窗花叫什么,但我知道里面一定藏着一个很美的传说。
那是在陕北的山坡上,比荞麦和苜蓿花还开得热烈的传说。
那传说中的主角,正盘腿坐在一方土炕上,内心热烈如火,亦平淡如水地为我铰着她的故事……陕北人为什么要在窑洞里安装这么大的窗子和门,贴上这么多的窗花呢?因为窑洞仅仅是家园的一部分,更广大的是他们一生躬耕着的土地。
他们住在窑洞里,但土地上一年的收成,不能把他们送入梦乡。
只有这些贴在窗户上、囊括各种风物的窗花,才会让他们觉出,日子在这片贫瘠之乡,还过得很瓷实。
因此,再不讲究的人家,也不会忘记在贴得拥挤的窗棂上,再添些新窗花上去。
4.我虽不是地道的陕北人,但我深刻地记得,许多剪纸艺人只要握起剪刀,就会进入一种半发狂的状态。
有些人甚至会剪到入迷,一两天不吃不喝。
有些人边剪边唱,嘴里唱的是些无意义的歌。
看着她们,你一定会想,真正的艺术在哪里?真正的大师又是谁?对于这些以食为天的人来说,剪刀的重要性会比镰刀还要重吗?5.在陕北,这些在剪刀下出现的俗物,能让人一眼望出一条吐纳百川的文化之河。
因此,我在对这些窗花惊叹之余,最看重的是创造这种艺术的工具:一把普通的剪子。
在这些婆姨们手中,一把剪子就是一个大千世界,它能真实或夸张地铰出存在于陕北的所有物象。
谁会相信,这些很抽象的窗花是出自一群文化水平极低的陕北女人之手?有时,我更愿意这样说:窗花是一种与人同在的艺术。
陕西饮食民俗第一章 关中特色篇关中地区位于陕西中部、渭河两岸,南依秦岭、北眺北山、古称“八百里秦川”。
土地肥沃,气候资源丰富,属大陆性季风区,半湿润半干旱气候,是我省粮食、油料、棉花、苹果、烤烟等的主要生产地,人们生活富足、安逸、、、、、、探究与思考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关中自然、经济、交通以及人们目前的生活状态?学习指南本篇里面介绍了哪些关中美食?你还知道哪些?一、石子饼制作方式古老,经久耐贮,携带方便。
食用时油酥咸香,营养丰富。
主要原料:精面粉。
简要介绍:石子饼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又称干馍或砂子馍,唐代称“石傲饼”,其特点是:经久耐贮、携带方便。
食用时油酥咸香、营养丰富。
如今,石子饼已进入西安高级饭店,成为食用及馈赠佳品。
关中一农民有冤,地方不能伸,携此饼一袋,步行赴京告状。
正值暑天,行路人干粮皆坏,见其饼不馊不腐,以为奇。
至京,坐街食之,市民不识何物,农民便售饼雇人写状,终于冤案大白。
农民感激涕零,送一饼为其明冤者存念。
问:何饼?说:石子饼。
其饼存之一年,完好无异样,遂京城哗然。
此饼制作方法:上等白面,搓调料、油、盐,饼胚为铜钱厚薄。
洗净的小鹅卵石在锅里加热,饼胚置石上,上再盖一层石子,烘焙而成。
其色如云,油酥咸香。
二、羊肉泡馍牛羊肉泡馍(英文名:Pita Bread Soakedin Lamb Soup)羊肉泡馍,古称"羊羹",宋代苏轼有"陇馔有熊腊,秦烹唯羊羹"的诗句。
羊肉泡馍的烹饪技术要求很严,煮肉的工艺也特别讲究。
其制作方法是:先将优质的牛羊肉洗切干净,煮时加葱、姜、花椒、八角、茴香、桂皮等佐料煮烂,汤汁备用。
馍,是一种白面烤饼,吃时将其掰碎成黄豆般大小放入碗内,然后交厨师在碗里放一定量的熟肉、原汤,并配以葱末、白菜丝、料酒、粉丝、盐、味精等调料,单勺制作而成。
牛羊肉泡馍的吃法也很独特,有羊肉烩汤,即顾客自吃自泡:也有干泡的,即将汤汁完全渗入馍内。
西安的传统风俗西安的传统风俗丰富多彩,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以下是一些西安的传统风俗:1.赛神船:赛神船是陕西省西安市的一种民间信仰活动,起源于唐代,主要流行于渭水沿岸地区。
每年五月,村民们会举行赛神船活动,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2.破五:破五是西安民间传统节日,即农历正月初五。
这一天,人们会进行打扫庭院、贴春联、放鞭炮、猜灯谜等活动,以祈求新的一年里万事顺利。
3.西安秦腔:秦腔,又称西安腔,是陕西省的地方戏曲剧种。
在西安,秦腔是一种非常受欢迎的传统表演艺术。
4.吃饺子:西安人民酷爱吃饺子,尤其在春节期间。
家家户户都会包饺子,以庆祝团圆、祈愿好运。
饺子的馅料丰富多样,如三鲜、羊肉、牛肉等。
5.踩高跷:西安民间有踩高跷的习俗。
在节庆活动中,高跷表演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踩高跷象征着吉祥如意,也是民间艺人展示技艺的好机会。
6.元宵节灯会:元宵节是西安民间传统佳节。
在元宵节期间,市区街头巷尾到处是五彩缤纷的花灯,人们会聚集在灯会中观赏花灯、猜灯谜,共度团圆佳节。
7.关中皮影:关中皮影源于汉代,最初用纸板制作,宋代以后开始用牛、羊、驴皮制作。
皮影戏是陕西的一种地方戏,以皮影为表演形式,用灯光照射镂刻精美的皮影映出影像,配以唱腔和乐器伴奏。
8.西安鼓乐:西安鼓乐是千百年来流传在西安及周边地区的民间大型鼓乐。
它以磅礴的气势、鲜明的节奏、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风格,赢得了国内外音乐爱好者的喜爱和研究者的高度评价。
9.蓝田普化水会音乐:蓝田普化水会音乐流传在西安蓝田县普化镇一带专门用于佛事、善事、祭祀的民间吹打音乐。
这种音乐分为行乐和坐乐两类,因演奏所涉事由严肃、庄重,故从不用于喜庆婚俗场合。
10.西安都城隍庙民俗:位于西安市西大街中段的都城隍庙是西安市重要的古建筑群之一,也是中国民族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有着600多年的历史。
这里每逢农历初一、十五日都有庙会,前来烧香祈福的市民游客成群结伴而来,为的是抢个头香,而四月初八则有大型祭祀盛会。
柞水渔鼓渔鼓在历史上又称渔鼓道情或道情渔鼓,它既是本艺术表现形式所用的乐器名,又是本艺术的称谓,柞水当地简称为渔鼓筒子。
它与本民族其它各类乐器在外形制作上有较大的区别,打击节奏较为简单,取材十分便利,制作工艺简单,普及性、大众化功能强。
渔鼓因演唱时所用乐器而得名,它属于说唱艺术,有别于戏曲、舞蹈、民歌。
渔鼓历史悠久,柞水渔鼓是终南山道教文化的产物。
据有关史料记载和传说,自唐朝开国,李唐王朝大兴道教,柞水境内道人打渔鼓、唱道情,宣传道家教义之风盛行,尤其到清代以后,渔鼓演唱更为流行。
柞水地处我国南北地理分界线,黄河长江流域分水岭之秦岭南麓。
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独具特色的柞水渔鼓道情。
柞水渔鼓经历传承、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柞水渔鼓特点,形成了以柞水方言语音为音调基准,以柞水民歌小调为基本唱腔形式,融合南渔鼓主要传统唱腔特点的柞水渔鼓形式,柞水渔鼓是江汉移民文化融入本土文化而衍生出的具有浓郁陕南特色的说唱艺术,兼民间歌舞。
柞水渔鼓用柞水“下湖”腔语音念唱。
柞水渔鼓表演和伴奏形式丰富多样,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合唱,以及载歌载舞等多种形式。
柞水渔鼓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文化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
柞水渔鼓已于2007年初成功申报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柞水渔鼓节目多次参与省内外重大演出展示活动,扩大了柞水渔鼓知名度和柞水的影响力,以柞水渔鼓为主的地方文化活跃在城乡舞台,成为群众文化娱乐的重要形式。
柞水汉调二簧汉调二簧又称汉二簧、山二簧、土二簧,还有人称南路秦腔,解放后改称汉剧,是陕西仅次于秦腔的第二大板腔剧种。
汉调二簧在我国四大声腔体系中属皮黄声腔系统,唱腔以西皮、二簧两大曲调为主,关于它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是源于汉代而得名,一是源于湖北的黄陂、黄冈,成型、发展、流行于汉江流域,故称汉调二簧。
柞水是“五方杂处”之区,颇具五方乡音,多种乡音长期交融,形成了独具风格的柞水语音,汉调二簧流传到此,结合柞水当地的方言语音和民歌,形成了有柞水特色的汉调二簧派别。
陕西传统文化陕西是中华民族文化发祥地之一,陕西历史悠久、民风质朴,从古至今流传并继承了许多灿烂的文化艺术产物,民俗文化丰富而独特,其丰厚的历史底蕴,孕育了多姿多彩、瑰丽奇特的民俗文化。
秦腔、皮影戏、眉户、唐三彩,这些都是陕西日积月累的历史文化结晶。
1、陕西·秦腔秦腔也称为“乱弹”,是陕西地方戏的主要剧种,也是我国现存戏曲艺术中最古老的剧种,是京剧、豫剧、川剧、河北梆子等剧种的鼻祖,其唱腔、道白、脸谱、身段、角色、门类和演技均自成体系。
其特点是慷慨激昂,宽音大噪。
2、陕西·皮影戏皮影戏是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道具戏之一,通过灯光把雕刻精巧的皮影戏映照在屏幕上,由艺人们在幕后操动影人,伴以音乐和歌唱,是一种深受人民喜爱的古老而又奇特的戏曲艺术。
陕西是中国皮影戏的发源地,其皮影之盛行至今仍为全国之冠。
皮影陕西皮影戏起源于汉代以前,鼎盛于唐代,又称“影戏“影子戏”,流传于民间,保留着民间说书的历史痕迹,是近代陕西诸种戏曲的前身。
其唱腔数十种,以老腔、碗碗腔、阿宫腔、弦板腔、秦腔五大调较为普遍,辅之陕北、陕南及关中各种道情。
皮影戏的传统剧目有《游西湖》《哪吒闹海》《古城会》《会阵招亲》等。
陕西皮影不仅唱腔种类繁多,表演技术高超,而且影人的雕刻技艺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华县是皮影的发源地,华县皮影不仅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古老的艺术品种,同时也是被国内外皮影界公认的所有中国地方皮影乃至世界皮影艺术种类之集大成者。
中国皮影的国际正式名称叫“华剧”,即华县皮影戏曲之意。
2006年,“华县皮影”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陕西·眉户眉户在陕西关中地区最为流行,它是由民歌脱胎发展而来的。
盛行于华阴、华县地区的称东路眉户,西路眉户最早盛行于眉县及户县,唱腔委婉细腻,优美动听。
眉户的唱腔音乐有50多个曲牌,可以表现人物在舞台上丰富的情感和曲折的剧情。
4、陕西·唐三彩唐三彩主要分布在西安和洛阳两地,在西安的称西窑。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课程论文课程名称:中华文化概说分校(工作站)专业学号学生姓名年月略谈陕西民俗文化论文摘要陕西具有丰富多彩古朴独特的民俗文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民俗文化失去其生存的土壤,因此它的传承和保护就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对其现状的了解,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期待陕西民俗文化健康有序的发展。
关键词:陕西民俗文化民俗开发陕西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周、秦、汉、唐等十多个朝代或重要政权先后在这里建都,又是革命圣地延安的所在地,典籍丰富、文化遗存也多,许多风俗习惯多有可供追寻的历史渊源。
地域上:东面黄河、西望关陇;北临塞外草原,南接巴蜀水乡,横跨陕北高原、渭水盆地和秦巴山区。
民风民俗既源远流长、根深叶茂,又争奇斗艳,异彩纷呈。
一陕西民俗文化的地域划分和秦、汉时期的发展陕西民俗的地域划分为:关中地区、陕北地区和陕南地区。
关于关中地区的地理特点、历史地位、早期经营及至西汉初期的尚农遗风,《史记·货殖传》说:“关中自千雍以东至河华,膏壤沃野千里,自虞夏之《贡》以为上田。
而公刘适邠,太王王季在岐文王作丰,武王都镐,故其人犹有先王遗风,好稼墙,殖五谷。
”关于陕北地区新的人文风貌的出现、地域特点与习尚,《册府元龟》说:“秦始皇遗蒙恬攘却匈奴。
得其河南造阳之北千里地甚好,于是筑城郭,徙民居之,名曰…新秦‟。
”《汉书·地理志》说:“安定、北地、上郡、西河、皆迫近戎翟,修习战备,高尚气力,以射气力,以射猎为先。
”这一背景,与陕北腰鼓的声象相联系是可以相互印证的。
关于陕西地区的早期风习,《汉中府志》说:“汉中府,其俗强劲质朴,力农习射。
武都氏叟多羌戎之民,其人半秦,多勇戆;土地险隘,其人半楚,风俗略与荆州、沔州郡同。
”《寰宇记》说:“汉高祖发巴蜀,伐三秦,迁蜀七姓于商洛,其俗多猎山伐木,深有楚风。
”《宁强州志》也说:“宁强州”风气兼南北,语言杂秦、蜀。
都充分显示着相邻地区风习的相互影响作用和风习的地域特点。
关于对先秦风习的评价,《薛思庵(野录)》说:“读《秦风》喜得无淫奔之诗,见得秦俗好。
”显现出对岐周良好风习传承的渊源。
至秦亡汉兴,汉高祖刘邦进军商洛、途经霸上,西入咸阳,南屯汉中;回击三秦,建都长安,关内关外风习会合,使民风民俗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关于秦地风习的变迁、特点及其重大意义,宋代理学家朱熹在《朱子诗传》中有段颇为深切的概括和论述。
谨转录如下:“秦之俗,大抵尚气概,先勇力,忘生轻死。
然本其初而论之,岐丰之地,文王用之以兴,…二南‟之化,如彼其忠且厚也。
秦人用之,未几而一变其俗,则悍然有招八州而朝同列之气。
何哉?雍州土厚水深,其民厚重质直,无郑卫骄惰、浮靡之习。
以善导之。
则易于兴起,而笃于仁义;以勇驱之,则其强毅果敌之资,亦足以强兵力农而戌富强之业,非山东诸国所及也。
”这段评论,是对历史发展的概括和总结,也对认识以后的历史发展有重大借鉴作用。
二、魏晋南北朝至唐宋陕西民风民俗及生产习俗的发展汉、魏、两晋这一历史阶段,方土游侠、道教、佛教活动,先后在社会上出现,对民俗文化产生相应影响,对社会生活不同程度上增添了新的因素,习俗产生相应变化。
方土游侠至汉时,已渐与民间游艺融合或以民间游艺形式出现,在都市已颇为多见。
《随书·地理志》说:“汉中之人,质朴无文,不甚趋利,性嗜口腹,多事田渔。
虽蓬室柴门,食必兼味。
好祀鬼神,尤多忌惑,家人有死,辄离其故宅。
崇重道教,犹有张鲁贵焉!”当地习俗的特色,还是浓烈的;道教和佛教的影响也是明显的。
至唐,民风民俗与官府的关系也至为密切。
《秦中岁时记》说:“唐上已日,赐宴曲江,都人与江头禊饮,践踏青草,谓之…踏青‟。
”《辇下岁时记》说:“长安每岁诸陵,常以寒食荐汤饼鸡毯等,又荐雷子车;至清明上食,内园官小儿于殿前钻火,先得火者进。
上赐帛三匹,金碗一口,都人并在延兴门看内人出城洒扫,车马喧嚣。
新进士则于月灯阁置打毯之宴,或赐宰臣以下酴糜酒,即重酿酒也。
”盛唐,物阜年丰,丝绸之路畅通,长安商贾云集,八方荟萃。
饭店、酒楼、茶肆林立,在繁荣的饮食市场,胡风烹调,胡姬酒肆也频增风采,蔚为民俗大观。
李白《少年行》曾抒写当时情况说:“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
”当时,胡姬学习用面食作有自己民族特点的胡饼,也闻中全国。
白居易就有“胡饼饼样学京都”的诗句。
据考,现在的芝麻烧饼,即由当时的胡饼演变而来。
而面食则是陕西人自古迄今的传统主食。
这同陕西的农业生产也是密切关联的。
陕西农业,源远流长,生产习俗也在社会历史发展中不断向前发展着。
关中地区,人们群众赞颂水车的谜语,谜面的文字是:“曹操独坐中原,身披八挂衣衫,领兵千千万万!”至于陕南水乡,生产习俗则更有一番景象。
《城固县志》说:“小满前后,农各插秧,谚曰:…水执秧苗插野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稻,退步原来是向前!‟”则创造并反映了另一相当高的精神境界。
其所含哲理与表现的艺术手法也是令人叹服并值得深入体味的。
也由此可见,人民群众的创造力也的确是无穷的,值得重视学习的。
三陕西民俗中与生产生活相关的一些习俗的内涵与作用(一)陕西与生产习俗相关的有祈富求福迎神赛会等活动。
如《天禄阁识禄》说:“秦俗以二月二日携鼓乐郊外,朝往暮返,谓之…迎富‟”。
我国古代以社、稷为土、谷神,立社(祠)祀奉,“春祀秋尝”,祈赐丰收。
(二)与伦理有关的习俗也很多。
“慎终追远”,敬礼祖先方面,有清明节扫墓、夏暑“奠墓”“清暑”“中元,麻姑献祖”十月一日送寒衣,冬至与“腊日”祭先等。
在敦崇伦常、和睦乡里、重视姻亲方面的习俗也比较多。
对骨肉至亲,除元旦合家拜尊长、拜弟史、叔(媳)拜嫂,除夕合家守岁,对童稚有“压岁钱”外,出嫁女儿、女婿、外甥、外甥对母家、岳家、舅家逢春节、麦熟、忙罢、中秋要拜年,“看麦熟”“看忙罢”“送(中秋)节”;母家、岳家、舅家则对女儿、女婿、外甥逢灯节、暑夏、端午、重阳要“送灯”“探夏”“送(端午)节”“送(重阳)糕”!另外在和睦乡里方面,也形成了许多“善里亲邻”的风习。
春节时,家拜之后就是出拜、相互邀约饮宴。
《咸宁县说》;“元旦,士大夫风兴吉服拜祖先毕,以次拜父史,出拜师长、新族;齐民亦然。
”此外,关中地区,新婚后还有“新婚妇拜户”的习俗。
(三)健康卫生文体活动习俗方面,腊月二十三祭灶后要“扫舍”、迎接新春,各地很普遍。
冬尽春至,妇女适时外出活动,以增进健康,各地也多类同。
冬尽春至,妇女适时外出活动,以增进健康,各地也多类同。
冬尽春至,少年士女、全民分别以各种名目、形式作文体活动,以娱悦身心,增进健康,且各有特色。
(四)岁时节令中,慰孤,施舍和开展公益活动的习俗也有许多。
如清明节的拜扫孤坟、无主坟。
逢节舍饭,各地也比较多。
(五)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省内外、国内外文化交流的增多和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传说中的故事、人物、历史人物以至域外人物也逐步进入民俗生活,以至于专门立会,进行追念。
其中如:①追念女娲氏“炼石补天”的“补天补地”,就很普遍,且产生较早。
②二月二日是药王庙大会:《西乡县志》记述说:“二月二日高坪寺药王大会,男女毕至,踏青选胜,采野菜供食”。
其他如耀县药王山等地都有此会,传说二月二日是孙思邈生日。
③清明寒食扫墓,除注入纪念介子推的意义外,也扫军墓。
④端午节,吃棕子,赛龙舟,饮雄黄酒,除前者注入了纪念屈原的意义后者因有了“白蛇娘娘和许官人”的《白蛇传》故事,更加印证了饮雄黄酒祛邪避灾的效应,而使这一习俗更加深入人心。
许多地方端午节竞渡,也极热烈。
目录: 通过自己亲身体验以及相关陕西民俗文化资料的了解,首先对现状加以分析发现其中潜在的未被开发利用的资源;其次,总结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切合实际的解决方案,使陕西民俗文化广为人知,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被更多的人所接纳和欣赏。
引言:民俗文化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忽略民俗文化的存在,忽视民俗文化的收集整理和创新,就不可能有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
作为当前社会发生急剧变迁的结果,民俗文化在此程度上出现了程度不同,内容复杂的变迁;作为被开发的对象,民俗文化尽管创造了一定的经济价值,但受到的破坏远远大于保护,作为被保护的对象,民俗文化受到的关注还处在人造声势的阶段,保护口号远远多于实际的措施,但已经表现出充满希望的前景。
一.陕西民俗文化现状1.陕西民俗旅游文化资源特色1.1原生态文化保存完整,原真性强,具有极高的旅游体验价值来过陕西的人都知道,陕西的地理环境特点之一是山地较多,这使得陕西的两大区域形成相对封闭的地理空间,从而使一些原生态的民俗文化得以较完整的保护下来,以至于产生到这里旅游活动的动机。
1.2资源类型丰富,文化兼容性浓烈,风俗的古老性明显陕西民俗文化囊括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所划分的所有类型。
有口头传说和表达,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知识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这五个方面。
同时又是13个古代王朝的所在地,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因此在文化兼容方面表现尤为突出,并且表现出极强的历史悠久性和风俗古老性。
1.3陕西民俗文化在“知”和“娱”方面表现尤为突出。
陕西民俗文化常常与历史文化交叉并举,这使得民俗民俗展现的地区地理环境和历史环境较好的融合。
特点总结:民俗文化独具特色,其中某些例如陕北民歌集中体现了高原的自然景观,社会风貌和陕北人的精神世界,极具原发性特点;其中还可以听到“陕西十八怪”,一些手工艺制作等等形象夸张,生动可爱,乡情浓郁,色彩鲜艳;古老性也不能忘记,陕西方言是中国古文字的活化石,现在陕西方言中至今还保留着古香古色的腔调和文字;最后一个要属多样性了,文化内容丰富种类繁多,尤其在传统表演上呈现出异彩纷呈的多样性特点,比如说皮影艺术,不仅是表演道具也是独具风格的艺术品,正月的社火也是一种靠扮演造型获胜的艺术,通过高难度的动作和严密的构思,让演员扮演历史人物和现代人物,形成一个个故事组合,给人一种高屋建瓴惊险迭出的艺术感染力,例子数不胜数。
2.陕西民俗文化的现状2.1戏曲文化景观。
戏剧种类繁多,除了著名秦腔戏外,还有一些地方戏,比如说眉户,花鼓戏,紫阳民歌,延安秧歌剧等等。
2.2工艺美术景观。
剪纸俗称窗花,它保留了黄河流域古老的文化传统,渗透了这里人民的纯朴与勤劳,因而形成了古朴粗犷,简明茁壮的独特艺术风格。
2.3节庆习俗景观。
节庆在我国北方大多相近,为婚丧孝敬有些特色。
自己有幸参加了一场葬礼,亲眼目睹了别具特色的一幕幕场景,有火居道士主持葬礼,并有唱孝歌,打丧鼓等等习俗。
2.4起居饮食风俗。
虽然陕菜不是八大菜系之一,但也有自己的特色,特有的饮食品种繁多,比如说我吃过的印象比较深的:西安羊肉泡馍,岐山哨子面。
现在想起来都直流口水,真的值得一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