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添加剂第五章调味剂
- 格式:pptx
- 大小:2.76 MB
- 文档页数:102
食品添加剂和调味料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对食品添加剂和调味料的管理,保障食品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食品添加剂和调味料的生产、经营、使用、监管等活动。
第三条食品添加剂和调味料的生产、经营、使用单位应当依法取得相应的许可证,并按照许可证规定的范围从事生产、经营、使用活动。
第四条食品添加剂和调味料的生产、经营、使用单位应当建立健全质量安全管理体系,保证食品添加剂和调味料的质量安全。
第五条食品添加剂和调味料的监管应当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实行生产、经营、使用全程监管,确保食品安全。
第二章生产管理第六条食品添加剂和调味料的生产单位应当依法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并按照许可证规定的范围从事生产活动。
第七条食品添加剂和调味料的生产单位应当建立健全生产记录制度,记录生产过程的相关信息,包括原料来源、生产工艺、生产日期、保质期等。
第八条食品添加剂和调味料的生产单位应当对其生产的食品添加剂和调味料进行质量检验,确保符合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
第九条食品添加剂和调味料的生产单位不得生产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添加剂和调味料。
第三章经营管理第十条食品添加剂和调味料的经营者应当依法取得食品经营许可证,并按照许可证规定的范围从事经营活动。
第十一条食品添加剂和调味料的经营者应当建立健全进货查验制度,验明食品添加剂和调味料的合格证明和产品标识。
第十二条食品添加剂和调味料的经营者不得经营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添加剂和调味料。
第十三条食品添加剂和调味料的经营者应当建立销售记录制度,记录食品添加剂和调味料的名称、规格、数量、销售日期等。
第四章使用管理第十四条食品添加剂和调味料的使用单位应当依法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或者食品经营许可证,并按照许可证规定的范围从事生产或者经营活动。
第十五条食品添加剂和调味料的使用单位应当建立健全使用管理制度,明确食品添加剂和调味料的使用范围、使用量、使用方法等。
食品添加剂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1、安全性评价:对食品添加剂进行安全性或毒性鉴定,以确定该食品添加剂在食品中无害的最大限量,对有害的物质提出禁用或放弃的理由。
毒性:某种物质对机体造成损害的能力。
危险性:在预定的数量和方式下,使用某种物质而引起机体损害的可能性。
安全性:使用这种物质不会产生危害的实际必然性2、最大无作用剂量(MNL):指动物长期摄入该受试物而无任何中毒表现的每日最大摄入量,单位mg/kg半数致死量(LD50):即动物的半数致死量,是指能使一群试验动物中毒死亡一半的投药剂量,以mg/kg表示。
它是判断食品添加剂安全性的第二种指标,值越大,毒性越小。
每日允许摄入量(ADI ):依据人体体重,终身摄入一种食品添加剂而无显著健康危害的每日允许摄入的估计值。
单位mg/(kg/BW),即每千克体重允许摄入的毫克数。
3、ADI的计算(书P18,要会计算)4、FAO——世界粮农组织;WHO——世界卫生组织;JECFA——食品添加剂专家委员会CAC——食品法典委员会(知道其缩写含义)5、“复合”:⑴不同功能的添加剂“复合”在一起起到多功能、多用途的作用;⑵同功能的添加剂“复合”在一起发挥“协同、增效”的作用第二章:食品乳化剂1、食品乳化剂:⑴概念:添加于食品后可显著降低油水两相界面张力,使互不相溶的油(疏水性物质)和水(亲水性物质)形成稳定乳浊液的食品添加剂。
(美国FDA定义:能使某乳浊体中的组成相,改变表面张力,使成为均匀分布成乳状液的物质)⑵作用:在分散相表面形成保护膜;降低界面张力;形成双电层2、界面张力:使物体保持最小表面积的趋势3、乳化剂分子结构特点乳化剂是一类具有亲水基团(极性的、疏油的)和疏水基团(非极性的、亲油的)的表面活性剂,而且这两部分分别处于分子的两端,形成不对称的结构。
衡。
表示乳化剂的亲水性,HLB值越高表明乳化剂亲水性越强,反之亲油性越强。
5、乳化剂的分类⑴离子型乳化剂:阴离子乳化剂:指带有一个或多个官能团,在水溶液中能形成带负电荷的表面活性剂。
食品添加剂安全使用手册第一章食品添加剂概述 (3)1.1 食品添加剂的定义与分类 (3)1.2 食品添加剂的作用与意义 (4)第二章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原则 (4)2.1 遵循法律法规 (4)2.2 保证食品添加剂安全有效 (5)2.3 遵循适量原则 (5)第三章食品添加剂的审批与监管 (5)3.1 食品添加剂的审批流程 (5)3.1.1 申请材料提交 (5)3.1.2 材料审查 (6)3.1.3 安全性评价 (6)3.1.4 公开征求意见 (6)3.1.5 审批决定 (6)3.2 食品添加剂的监管体系 (6)3.2.1 法律法规体系 (6)3.2.2 监管机构 (6)3.2.3 监管手段 (6)3.2.4 信息公示 (6)3.3 监管部门的职责与权限 (6)3.3.1 国家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职责 (7)3.3.2 地方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职责 (7)第四章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范围与限量 (7)4.1 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范围 (7)4.2 食品添加剂的限量标准 (7)4.3 食品添加剂的标签标识 (8)第五章食品添加剂的安全风险与防范 (8)5.1 食品添加剂的安全风险来源 (8)5.1.1 原材料污染 (8)5.1.2 生产工艺问题 (8)5.1.3 使用不当 (9)5.1.4 标签标识不清 (9)5.2 食品添加剂安全风险的防范措施 (9)5.2.1 原材料质量控制 (9)5.2.2 生产过程监管 (9)5.2.3 使用规范 (9)5.2.4 标签标识管理 (9)5.3 食品添加剂安全事件的应对策略 (9)5.3.1 监测预警 (9)5.3.2 应急处置 (9)5.3.3 信息发布 (9)5.3.4 法律法规完善 (10)第六章食品添加剂与人体健康 (10)6.1 食品添加剂与营养健康 (10)6.2 食品添加剂与过敏反应 (10)6.3 食品添加剂与慢性疾病 (10)第七章食品添加剂的检测方法 (11)7.1 食品添加剂的化学检测方法 (11)7.1.1 光谱法 (11)7.1.2 色谱法 (11)7.1.3 电化学法 (11)7.2 食品添加剂的生物学检测方法 (11)7.2.1 微生物法 (12)7.2.2 酶联免疫吸附法 (12)7.2.3 生物传感器法 (12)7.3 食品添加剂的快速检测技术 (12)7.3.1 光学快速检测技术 (12)7.3.2 质谱快速检测技术 (12)7.3.3 便携式检测设备 (12)第八章食品添加剂的生产与质量控制 (12)8.1 食品添加剂的生产工艺 (12)8.1.1 原料的选择与处理 (12)8.1.2 生产过程控制 (13)8.1.3 产品精制与包装 (13)8.2 食品添加剂的质量控制指标 (13)8.2.1 理化指标 (13)8.2.2 微生物指标 (13)8.2.3 毒理学指标 (13)8.3 食品添加剂的生产许可与认证 (13)8.3.1 生产许可 (13)8.3.2 认证 (13)第九章食品添加剂的国际标准与法规 (14)9.1 国际食品添加剂标准概述 (14)9.1.1 国际食品添加剂标准的重要性 (14)9.1.2 国际食品添加剂标准制定机构 (14)9.1.3 国际食品添加剂标准的主要内容 (14)9.2 国际食品添加剂法规体系 (14)9.2.1 国际食品添加剂法规的构成 (14)9.2.2 国际食品添加剂法规的特点 (14)9.2.3 国际食品添加剂法规的实施 (14)9.3 我国食品添加剂与国际标准的对接 (14)9.3.1 我国食品添加剂标准现状 (14)9.3.2 我国食品添加剂法规现状 (15)9.3.3 我国食品添加剂与国际标准的对接措施 (15)第十章食品添加剂的合理使用与消费者教育 (15)10.1 食品添加剂的合理使用指导 (15)10.1.1 遵守法规标准: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应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保证其使用范围、用量和使用方式符合规定。
第一章食品增添剂概括1.食品增添剂:为改良食品质量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学合成或许天然物质。
(书 P3)2.营养加强剂:为加强营养成分而加入食品中的天然的或许人工合成的属于天然营养素范围的食品增添剂。
(书 P3)第二章防腐剂3.防腐剂:主假如利用化学的方法来杀死有害微生物或克制微生物生长,进而遏止腐败或延缓腐败时间的食品增添剂。
(书 P22)第三章抗氧化剂4.抗氧化剂:是能阻挡或延缓空气中氧气对食品中油脂、脂溶性成分等的氧化作用,进而提升食品的稳固性和延伸食品的保质期的食品增添剂。
(书 P66)5.增效剂:两种或以上的抗氧化剂共同使用时,能产生共同效应,抗氧化成效加强,此中,抗氧化能力衰的被称为增效剂。
(书 P70)第四章着色剂、护色剂和漂白剂6. 着色剂:是使食品着色和改良食品色彩的食品增添剂。
(书 P126)7.生色团:凡是有机分子在紫外及可见光区内( 200~800nm)有汲取锋的基团都称为生色团。
(书 P128)8.助色团:有些基团的汲取波段在紫外区,不行能发色,但与发色团相连后,可使整个分子对光的汲取向长波方向挪动,此类基团被称为助色团。
(书 P128)9. 色淀:是由水溶性色素积淀在允许使用的不溶性基质(往常为Al 2O3)上所制备的特别着色剂。
(书P129)10. 天然等同色素:化学合成的,可是在化学构造上与自然界发现的完整同样的色素,如β-胡萝卜素。
(书 P129)11.坚牢度:是指被染色物质的色彩稳固性或色素对四周环境变化的抵挡能力。
(书P133)12.护色剂:又称发色剂,是能与肉及肉制品中呈色物质作用,使之在食品加工、收藏过程中不致分解、损坏,体现优秀色彩的物质。
(书 P168)13. 漂白剂:是损坏、克制食品的发色要素,使其退色或使食品免于褐变的物质。
(书 P175)第五章调味剂和增香剂14.味感:是食品在人的口腔内对味觉器官化学感系统的刺激并产生的一种感觉。
食品添加剂和调味料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食品添加剂和调味料的使用和管理,保障食品安全,提高食品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我国各类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包括食品加工、餐饮服务、食品销售等。
第三条食品添加剂和调味料的使用应当遵循安全、合法、合理的原则,不得滥用、超量使用。
第四条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应当建立健全食品添加剂和调味料管理制度,加强对食品添加剂和调味料采购、储存、使用、废弃等环节的管理。
第二章采购管理第五条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应当从具有合法资质的供应商采购食品添加剂和调味料。
第六条采购食品添加剂和调味料时,应当查验供应商的营业执照、生产许可证、产品合格证明等资质证明文件,并留存复印件备查。
第七条采购食品添加剂和调味料时,应当索取并留存购货凭证,购货凭证应当包括商品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厂家、供应商名称等内容。
第八条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应当对采购的食品添加剂和调味料进行质量检验,确保其符合国家食品安全标准。
第三章储存管理第九条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应当设立专库或专柜储存食品添加剂和调味料,并实行分类管理。
第十条食品添加剂和调味料应当按照规定的条件储存,保持干燥、通风、避光、防潮、防虫、防鼠、防污染。
第十一条食品添加剂和调味料的储存期限不得超过保质期。
过期或者变质的食品添加剂和调味料不得使用。
第十二条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应当定期对储存的食品添加剂和调味料进行检查,及时清理不符合储存条件的食品添加剂和调味料。
第四章使用管理第十三条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应当建立食品添加剂和调味料使用记录制度,记录内容包括商品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日期、使用日期、使用对象、使用人员等。
第十四条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应当严格按照国家食品安全标准和使用规定使用食品添加剂和调味料,不得超量、超范围使用。
第十五条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应当对使用食品添加剂和调味料的食品进行质量检验,确保其符合国家食品安全标准。
第一章概述一、单项选择题1、()是现代食品工业的重要支柱。
A、食品安全B、食品添加剂C、食品卫生D、食品营养强化剂2、毒理学评价通常分为()个阶段的不同试验。
A、3B、2C、5D、43、N001属于()。
A、酶制剂B、合成香料C、天然香料D、食品营养强化剂二、多项选择题()属于食品添加剂功能分类。
A、天然食品添加剂B、防腐剂C、乳化剂D、甜味剂三、填空题1、LD50是指()。
2、ADI是指()。
3、FAO/WHO是()。
4、FDA是指()。
四、判别题()1、食品营养强化剂属于食品添加剂。
()2、食品添加剂按安全评价分为A、B、C三类。
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B2、D3、C二、多项选择题B.C.D三、填空题1、半数致死量2、每日容许摄入量3、联合国食品与农业组织/世界卫生组织4、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四、判别题1、×2、√第二章防腐剂一、单项选择题1、防腐剂是属于()防腐方法。
A、化学B、物理C、增效D、加热2、糖渍、腌渍是属于()防腐方法。
A、化学B、物理C、增效D、加热3、()防腐效果最好。
A、对羟基苯甲酸甲酯B、对羟基苯甲酸乙酯C、对羟基苯甲酸丁酯D、对羟基苯甲酸庚酯二、多项选择题1、()属于食品防腐剂。
A、苯甲酸B、山梨酸C、没食子酸丙酯D、乳酸链球菌素2、()属于生物防腐剂。
A、乳酸链球菌素B、苯甲酸钠C、苯乳酸D、纳他霉素三、判别题()1、苯甲酸钠可用作肉制品防腐剂。
()2、苯甲酸钠的毒性低于山梨酸钾。
()3、对羧基苯甲酸乙酯的防腐效果不受pH限制。
()4、乳酸链球菌素可抑制革兰氏阳性菌的生长。
四、简答题简要阐述食品防腐剂的作用机理。
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A2、B3、D二、多项选择题1、A.B.D2、A.C.D三、判别题1、×2、×3、×4、√四、简答题答:食品防腐剂的作用机理可简单地概述为:1)干扰微生物细胞壁和细胞膜的功能2)干扰微生物的遗传机制3)蛋白质变性4)干扰微生物细胞内部酶的活力第三章抗氧化剂一、多项选择题1、()是抗氧化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