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说课稿
- 格式:doc
- 大小:237.50 KB
- 文档页数:53
最新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全套苏教版小学语文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是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
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与策略、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步骤向大家详细地讲解我对这节课的安排。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是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六册第()单元第()个课题,是一篇读课文。
在此之前我们学习了这为本节课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后面我们还要学。
可见本节课在整个教材体系中也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同时本节课也是由理论转变为实际的桥梁,在生活实际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说学情)三年级的学生具有好奇、爱探索、易感染的心理特点,容易被新鲜的事物和动态的东西所吸引,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教学时要注意充分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实践活动,提高教学效益。
三、说教学目标根据大纲要求和本单元训练重点,结合教材本身的特点及学生实际,按新课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求拟定以下教学目标:这就是我们的教学目标,下面我们来说说我们教学的重难点。
四、说教学重难点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以及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基本规律,我会设计如下教学重难点:1.重点2.难点五、说教法教师始终都站在引导者和组织者的位置,启发和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得兴趣,应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将情教学法贯穿教学始终,并辅以重点词语突破,图文结合,感情朗读,读中悟情,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同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完成本课教学。
六:说学法课堂是学生活动的舞台,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综合运用已经学过的读书方法,通过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画一画、写一写等方法学习本课。
说完了教学法,下面来说说我的教学过程。
七:说教学过程1.导入:(创设情境,激情导入)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会)宜采用间接导入的方法导入课题。
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基调。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说课稿《只拣儿童多处行》说课稿一、教材简析《只拣儿童多处行》是苏教版第十册第五单元的第二篇文章,这是冰心写的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
“给世界爱和美”,这是冰心老人为“冰心奖”所作的题词,其实这正是冰心老人一生的真实写照。
《只拣儿童多处行》全文字里行间饱含了她对真爱和美的追求。
这篇文章以欢快的笔调描写了生机勃勃的“赶春”的儿童和春天里充满旺盛生命力的花儿,流露出作者对儿童的喜爱,对未来的美好希望,这篇散文宛如一首诗,一首吟诵蓬勃向上的生命力的诗歌;宛如一幅画,泼洒生机和快乐的油彩画;宛如一首歌,歌唱着鲜花与少年,歌唱着爱的主旋律,全文读来令人十分欢畅!这一单元的三篇文章,都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主题,即:感受童心、感受儿童的世界、感受儿童的智慧。
联系具体的语言文字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一定的情感熏陶,这应该是这一单元的训练重点。
二、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和苏教版这一类文章的特点,结合我班学生的具体认知水平,我拟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基础性的目标:1、学会本课8个生字,6个只识不写,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背诵第五至第九自然段。
创新性的目标:1、通过朗读、揣摩、讨论,联系具体内容体会文中一些重点语句的含义及写法的精妙。
2、在朗读、品味的基础上,感受春天的生机勃勃,感受儿童的朝气与活力,产生愉快的阅读体验,发现生活中的美,热爱生活中的美。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朗读,联系具体内容去感悟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的爱与美难点:引导学生自主的阅读,能及时、到位的点拨、引导学生在与文本对话中的生成,让学生形成个性化的阅读感受。
四、教学准备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需要将文中部分精彩段落制作成课件,以便在教学时及时地呈现。
五、教法与学法“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根据本课特点及本班学生的特点,遵循“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在具体实施时,我想主要抓这样几个词语:1、疑问。
1、《春光染绿我们的双脚》说课稿一、说教材:《春光染绿我们双脚》是第十册的一首现代诗歌,它主要描绘了植树活动给荒山带来的巨变,表达了少年儿童以实际行动改造荒山野岭的决心。
全诗共有八个小节,分三个部分来写:第一小节为第一部分,主要讲“我们”踏着春风向荒山野岭进军。
第二至七节为第二部分,主要写了“我们"用双手为荒山披上绿装,使动物有了家园,让环境变得更加美丽。
第八小节为第三部分,主要写了“我们”踏着春风向荒山野岭进军,显示出了“我们”要绿化祖国山山岭岭的决心和情怀.《春光染绿我们双脚》这首诗歌和以往的诗歌存在着不同点,它的意象比较明确,语言的跳跃性不大,没有使用一些比较深奥的修辞手法,这就为理解带来了方便。
但是诗歌的教学不能仅仅满足于理解诗歌的意思。
在这篇诗歌的教学中,应该抓住重点词语(如“林涛”“煎熬"),意象(如“小鸟”、“松鼠”、“小兔”、“小猴”)展开想象,进行情境设置,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森林美丽的景色、小动物们快乐的生活,动物与自然、人与自然、动物与人和谐相处的美好氛围.二、说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和苏教版这一类文章的特点,结合我班学生的具体认知水平,我拟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字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春光染绿我们的双脚”的意思,体会作者绿化祖国、美化自然的豪情,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我把教学点重点定为知道“春光染绿我们双脚"的意思.难点定为能读出绿化祖国、改造自然的壮志豪情。
三、说教法学法《春光染绿我们双脚》是一首现代诗歌,文字优美。
学诗歌最重要,也是最好的方法,便是读。
因此教学本课时,我把读贯穿课堂始终:朗读—-读中感悟;诵读——读中生情;诗歌朗诵——以诵立志。
四、说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主要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理清诗歌的脉络。
同时引导学生分析1、8小节,体会诗歌首尾呼应的特点,从而拎出“荒山野岭“青山碧岭"两个重点词语,为第二课时做好准备。
最新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全册精品说课稿第一单元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十)1春光染绿我们双脚说课稿说教材分析:这是一首诗歌。
描写了少年儿童在春天里植树造林,绿化环境的情景,表现了少年儿童为绿化祖国贡献力量的决心。
说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九个生字,两条绿线中的两个字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春光染绿我们双脚”的意思。
4、通过朗读、想象,感受植树前后的巨大变化,体会到植树带来的好处,和诗歌中的小朋友一起分享植树的快乐。
说教学重点:围绕植树前后的巨大变化,引导学生通过对比、想象等方法,感受到自然的和谐;理解春光染绿我们双脚的含义。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进一步朗读课文,体会课文所表达的中心思想,理解“春光染绿我们双脚”这句诗的含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课文录音教学过程一、从整体入手感知课文:1、上节课,我们通过朗读课文,初步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知道了植树前后的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
板书:植树前——荒山野岭植树后——青山碧岭2、请展开丰富的联想,想象一下植树前,荒山野岭是一幅怎样的画面?3、再想象“青山碧岭”呢?你脑海又会浮现出怎样的画面?4、让我们打开书本,看看诗人用他手中的笔为我们描绘出一幅怎样的“青山碧岭”画面吧!二、合作探究,学习三-七自然段:1、自由读。
告诉大家,你都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链接)2、学生朗读,教师、学生共同评价,教师点拨。
(1)谁来读(3)读得太好了!3、什么是“煎熬”?植树前荒山是什么样子?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4、什么是“林涛”?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5、是呀,植树造林使千年的荒山变得郁郁葱葱,枝繁叶茂,谁再来读?把你感受到的通过你的朗读表现出来。
6、读得太好了!板书:裸露煎熬——林涛7、植树造林后,动物们得到哪些好处?8、学习小组内同学互相提问题,互相解答。
五年级语文说课稿3·《只拣儿童多处行》说课稿一、教材简析《只拣儿童多处行》是苏教版第十册第五单元的第二篇文章,这是冰心写的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
“给世界爱和美",这是冰心老人为“冰心奖”所作的题词,其实这正是冰心老人一生的真实写照。
《只拣儿童多处行》全文字里行间饱含了她对真爱和美的追求。
这篇文章以欢快的笔调描写了生机勃勃的“赶春"的儿童和春天里充满旺盛生命力的花儿,流露出作者对儿童的喜爱,对未来的美好希望,这篇散文宛如一首诗,一首吟诵蓬勃向上的生命力的诗歌;宛如一幅画,泼洒生机和快乐的油彩画;宛如一首歌,歌唱着鲜花与少年,歌唱着爱的主旋律,全文读来令人十分欢畅!二、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和苏教版这一类文章的特点,结合我班学生的具体认知水平,我拟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基础性的目标:1、学会本课8个生字,6个只识不写,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第五至第九自然段.创新性的目标:1、通过朗读、揣摩、讨论,联系具体内容体会文中一些重点语句的含义及写法的精妙.2、在朗读、品味的基础上,感受春天的生机勃勃,感受儿童的朝气与活力,产生愉快的阅读体验,发现生活中的美,热爱生活中的美.三、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朗读,联系具体内容去感悟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的爱与美难点:引导学生自主的阅读,能及时、到位的点拨、引导学生在与文本对话中的生成,让学生形成个性化的阅读感受。
四、教学准备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需要将文中部分精彩段落制作成课件,以便在教学时及时地呈现。
五、教法与学法“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根据本课特点及本班学生的特点,遵循“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在具体实施时,我想主要抓这样几个词语:1、疑问。
古人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让学生逐步懂得在阅读中怎么思考,怎么发问,寻找作者的思路。
2、研读。
阅读过程是学生在阅读时对课文相关信息的提取、加工、分析和处理,是对与课文相关的生活经历、认知经验的联想与沟通。
小学语文说课稿模板 (2)全册教材总目标教学设计 (4)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设计 (5)第一单元 (6)1.春光染绿我们双脚教学设计 (7)《春光染绿我们双脚》说课稿 (8)《春光染绿我们双脚》说课二 (10)2、只拣儿童多处行教学设计 (11)《只拣儿童多处行》说课稿 (14)《只拣儿童多处行》说课二 (16)3.早教学设计 (20)《早》说课稿 (22)4.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25)《游园不值》说课.................................................................................................................................. 错误!未定义书签。
《宿新市徐公店》说课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习作1《二八月,看巧云》教学设计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练习1教学设计......................................................................................................................................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单元.......................................................................................................................................................... 错误!未定义书签。
最新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全套苏教版小学语文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是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
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与策略、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步骤向大家详细地讲解我对这节课的安排。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是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六册第()单元第()个课题,是一篇读课文。
在此之前我们学习了这为本节课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后面我们还要学。
可见本节课在整个教材体系中也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同时本节课也是由理论转变为实际的桥梁,在生活实际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说学情)三年级的学生具有好奇、爱探索、易感染的心理特点,容易被新鲜的事物和动态的东西所吸引,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教学时要注意充分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实践活动,提高教学效益。
三、说教学目标根据大纲要求和本单元训练重点,结合教材本身的特点及学生实际,按新课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求拟定以下教学目标:这就是我们的教学目标,下面我们来说说我们教学的重难点。
四、说教学重难点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以及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基本规律,我会设计如下教学重难点:1.重点2.难点五、说教法教师始终都站在引导者和组织者的位置,启发和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得兴趣,应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将情教学法贯穿教学始终,并辅以重点词语突破,图文结合,感情朗读,读中悟情,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同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完成本课教学。
六:说学法课堂是学生活动的舞台,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综合运用已经学过的读书方法,通过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画一画、写一写等方法学习本课。
说完了教学法,下面来说说我的教学过程。
七:说教学过程1.导入:(创设情境,激情导入)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会)宜采用间接导入的方法导入课题。
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基调。
第一单元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十)1春光染绿我们双脚说课稿说教材分析:这是一首诗歌。
描写了少年儿童在春天里植树造林,绿化环境的情景,表现了少年儿童为绿化祖国贡献力量的决心。
说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九个生字,两条绿线中的两个字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春光染绿我们双脚”的意思。
4、通过朗读、想象,感受植树前后的巨大变化,体会到植树带来的好处,和诗歌中的小朋友一起分享植树的快乐。
说教学重点:围绕植树前后的巨大变化,引导学生通过对比、想象等方法,感受到自然的和谐;理解春光染绿我们双脚的含义。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进一步朗读课文,体会课文所表达的中心思想,理解“春光染绿我们双脚”这句诗的含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课文录音教学过程一、从整体入手感知课文:1、上节课,我们通过朗读课文,初步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知道了植树前后的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
板书:植树前——荒山野岭植树后——青山碧岭2、请展开丰富的联想,想象一下植树前,荒山野岭是一幅怎样的画面?3、再想象“青山碧岭”呢?你脑海又会浮现出怎样的画面?4、让我们打开书本,看看诗人用他手中的笔为我们描绘出一幅怎样的“青山碧岭”画面吧!二、合作探究,学习三-七自然段:1、自由读。
告诉大家,你都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2、学生朗读,教师、学生共同评价,教师点拨。
(1)谁来读(3)读得太好了!3、什么是“煎熬”?植树前荒山是什么样子?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4、什么是“林涛”?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5、是呀,植树造林使千年的荒山变得郁郁葱葱,枝繁叶茂,谁再来读?把你感受到的通过你的朗读表现出来。
6、读得太好了!板书:裸露煎熬——林涛7、植树造林后,动物们得到哪些好处?8、学习小组内同学互相提问题,互相解答。
例如:“小鸟到这里搭窝筑巢开心吗?”“小松鼠快乐吗?”“小兔、小猴的生活又有哪些变化?”9、同学们提的问题真好!把老师想问的问题都想到了,老师好高兴啊!谁来读读,把这种快乐、安全、衣食无忧的感觉读出来,你们现在就扮演小鸟、松鼠、小兔、小猴,分角色朗读。
五年级语文说课稿3·《只拣儿童多处行》说课稿一、教材简析《只拣儿童多处行》是苏教版第十册第五单元的第二篇文章,这是冰心写的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
“给世界爱和美",这是冰心老人为“冰心奖"所作的题词,其实这正是冰心老人一生的真实写照。
《只拣儿童多处行》全文字里行间饱含了她对真爱和美的追求。
这篇文章以欢快的笔调描写了生机勃勃的“赶春”的儿童和春天里充满旺盛生命力的花儿,流露出作者对儿童的喜爱,对未来的美好希望,这篇散文宛如一首诗,一首吟诵蓬勃向上的生命力的诗歌;宛如一幅画,泼洒生机和快乐的油彩画;宛如一首歌,歌唱着鲜花与少年,歌唱着爱的主旋律,全文读来令人十分欢畅!二、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和苏教版这一类文章的特点,结合我班学生的具体认知水平,我拟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基础性的目标:1、学会本课8个生字,6个只识不写,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第五至第九自然段。
创新性的目标:1、通过朗读、揣摩、讨论,联系具体内容体会文中一些重点语句的含义及写法的精妙。
2、在朗读、品味的基础上,感受春天的生机勃勃,感受儿童的朝气与活力,产生愉快的阅读体验,发现生活中的美,热爱生活中的美。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朗读,联系具体内容去感悟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的爱与美难点:引导学生自主的阅读,能及时、到位的点拨、引导学生在与文本对话中的生成,让学生形成个性化的阅读感受。
四、教学准备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需要将文中部分精彩段落制作成课件,以便在教学时及时地呈现.五、教法与学法“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根据本课特点及本班学生的特点,遵循“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在具体实施时,我想主要抓这样几个词语:1、疑问.古人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让学生逐步懂得在阅读中怎么思考,怎么发问,寻找作者的思路。
2、研读。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说课稿一、教材分析《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是小学五年级下学期的语文课本,共分为六个单元,涵盖了诸多经典文学作品和现代文体,并包括了多个学科交叉的话题。
本课是第三单元的课文《神笔马良》,是一篇描写神笔马良故事的古代传说的文章。
本课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阅读故事,领会故事主旨和寓意,品味民间传说,模仿古代文体等。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认识和了解古代传说《神笔马良》的故事情节,理解并感受故事中的情感和寓意。
2.能力目标:通过阅读故事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间文化。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认识和描述《神笔马良》的故事情节,领会和感受故事中的情感和寓意。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模仿古代文体写作,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的形式,让学生了解古代文明,引领学生步入古代传说世界。
第二步:整体阅读1.先请学生大声读一遍课文,注意发音和感情表现。
2.老师朗读后,让学生自己在课本上阅读,了解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
第三步:词汇解析对于生词和生硬词语进行解释,例如:“神笔”、“朝廷”、“众口一词”等。
第四步:理解故事1.老师通过讲解、提问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故事。
2.学生可以小组合作或班级讨论,进行故事情节分析和理解。
第五步:品味民间传说1.学生可以就故事中的人物和事件进行分组讨论,加深对故事的理解。
2.老师可以根据教材配套的学案,进行互动问答等方式,让学生更深度地了解民间传说。
第六步:模仿古代文体1.老师通过示范、指导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叙事和赋诗的古代文体。
2.学生可以尝试仿写,将自己的故事情节和想象用古代文体表达出来。
第七步:课堂练习1.老师可以上黑板,出题让学生练习。
2.学生可以完成课本上的相关习题。
第八步:课堂总结1.老师对这节课的教学进行概括和总结,回答学生提问。
五年级语文说课稿3·《只拣儿童多处行》说课稿一、教材简析《只拣儿童多处行》是苏教版第十册第五单元的第二篇文章,这是冰心写的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
“给世界爱和美”,这是冰心老人为“冰心奖”所作的题词,其实这正是冰心老人一生的真实写照.《只拣儿童多处行》全文字里行间饱含了她对真爱和美的追求.这篇文章以欢快的笔调描写了生机勃勃的“赶春"的儿童和春天里充满旺盛生命力的花儿,流露出作者对儿童的喜爱,对未来的美好希望,这篇散文宛如一首诗,一首吟诵蓬勃向上的生命力的诗歌;宛如一幅画,泼洒生机和快乐的油彩画;宛如一首歌,歌唱着鲜花与少年,歌唱着爱的主旋律,全文读来令人十分欢畅!二、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和苏教版这一类文章的特点,结合我班学生的具体认知水平,我拟定了如下教学目标.基础性的目标:1、学会本课8个生字,6个只识不写,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第五至第九自然段。
创新性的目标:1、通过朗读、揣摩、讨论,联系具体内容体会文中一些重点语句的含义及写法的精妙。
2、在朗读、品味的基础上,感受春天的生机勃勃,感受儿童的朝气与活力,产生愉快的阅读体验,发现生活中的美,热爱生活中的美。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朗读,联系具体内容去感悟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的爱与美难点:引导学生自主的阅读,能及时、到位的点拨、引导学生在与文本对话中的生成,让学生形成个性化的阅读感受.四、教学准备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需要将文中部分精彩段落制作成课件,以便在教学时及时地呈现。
五、教法与学法“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根据本课特点及本班学生的特点,遵循“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在具体实施时,我想主要抓这样几个词语:1、疑问。
古人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让学生逐步懂得在阅读中怎么思考,怎么发问,寻找作者的思路。
2、研读.阅读过程是学生在阅读时对课文相关信息的提取、加工、分析和处理,是对与课文相关的生活经历、认知经验的联想与沟通.本节课的设计着重让学生经历这种阅读的过程,让学生在扎扎实实的自主研读实践活动中,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在研读过程中,感悟真情,回味真情,体验真情。
1.《春光染绿我们双脚》说课稿 (2)2.《暖流》说课稿 (4)3《只拣儿童多处行》 (6)4《早》 (9)5《古诗两首》《游园不值》 (10)《宿新市徐公店》 (12)6《梦圆飞天》说课稿 (13)7《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 (14)8《神奇的克隆》说课稿 (16)9《海伦.凯勒》说课稿(第二课时) (17)10《二泉映月》 (18)11《郑和远航》说课稿 (19)12《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说课稿 (22)13《精读与略读》说课稿 (24)14《秦兵马俑》说课稿 (25)15《埃及的金字塔》说课稿 (27)16.《音乐之都维也纳》说课稿 (28)17爱如茉莉》说课稿 (30)18《月光启蒙》说课稿 (31)19.《我和祖父的园子》说课稿 (33)20 <<谈礼貌>>说课稿 (35)21《七律长征》说课稿 (36)22《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说课稿 (37)23《大江保卫战》 (38)24.《古诗两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40)《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41)25《望月》 (43)26《灰椋鸟》 (44)27.《水》说课稿 (45)1.《春光染绿我们双脚》说课稿一、教材简析苏教版的教材从中年级开始,每一册的开始都是以一首现代诗歌打头,非常有新意。
孩子们也爱读。
第十册的第一篇课文也是一首现代诗歌《春光染绿我们双脚》,它主要描绘了植树活动给荒山带来的巨变,表达了少年儿童以实际行动改造荒山野岭的决心。
全诗共有八个小节,分三个部分来写:第一小节为第一部分,主要讲“我们”踏着春风向荒山野岭进军。
第二至七小节为第二部分,主要写了“我们”用双手为荒山披上绿装,使动物有了家园,让环境变得更加美丽。
第八小节为第三部分,主要写了“我们”踏着春风向荒山野岭进军,显示出了“我们”要绿化祖国山山岭岭的决心和情怀。
《春光染绿我们双脚》这首诗歌和以往的诗歌存在着不同点,它的意象比较明确,语言的跳跃性不大,没有使用一些比较深奥的修辞手法,这就为理解带来了方便。
1.《春光染绿我们双脚》说课稿 (2)2.《暖流》说课稿 (4)3《只拣儿童多处行》 (6)4《早》 (9)5《古诗两首》《游园不值》 (10)《宿新市徐公店》 (12)6《梦圆飞天》说课稿 (13)7《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 (14)8《神奇的克隆》说课稿 (16)9《海伦.凯勒》说课稿(第二课时) (17)10《二泉映月》 (18)11《郑和远航》说课稿 (19)12《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说课稿 (22)13《精读与略读》说课稿 (24)14《秦兵马俑》说课稿 (25)15《埃及的金字塔》说课稿 (27)16.《音乐之都维也纳》说课稿 (28)17爱如茉莉》说课稿 (30)18《月光启蒙》说课稿 (31)19.《我和祖父的园子》说课稿 (33)20 <<谈礼貌>>说课稿 (35)21《七律长征》说课稿 (36)22《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说课稿 (37)23《大江保卫战》 (38)24.《古诗两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40)《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41)25《望月》 (43)26《灰椋鸟》 (44)27.《水》说课稿 (45)1.《春光染绿我们双脚》说课稿一、教材简析苏教版的教材从中年级开始,每一册的开始都是以一首现代诗歌打头,非常有新意。
孩子们也爱读。
第十册的第一篇课文也是一首现代诗歌《春光染绿我们双脚》,它主要描绘了植树活动给荒山带来的巨变,表达了少年儿童以实际行动改造荒山野岭的决心。
全诗共有八个小节,分三个部分来写:第一小节为第一部分,主要讲“我们”踏着春风向荒山野岭进军。
第二至七小节为第二部分,主要写了“我们”用双手为荒山披上绿装,使动物有了家园,让环境变得更加美丽。
第八小节为第三部分,主要写了“我们”踏着春风向荒山野岭进军,显示出了“我们”要绿化祖国山山岭岭的决心和情怀。
《春光染绿我们双脚》这首诗歌和以往的诗歌存在着不同点,它的意象比较明确,语言的跳跃性不大,没有使用一些比较深奥的修辞手法,这就为理解带来了方便。
五年级语文说课稿3·《只拣儿童多处行》说课稿一、教材简析《只拣儿童多处行》是苏教版第十册第五单元的第二篇文章,这是冰心写的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
“给世界爱和美”,这是冰心老人为“冰心奖”所作的题词,其实这正是冰心老人一生的真实写照。
《只拣儿童多处行》全文字里行间饱含了她对真爱和美的追求。
这篇文章以欢快的笔调描写了生机勃勃的“赶春”的儿童和春天里充满旺盛生命力的花儿,流露出作者对儿童的喜爱,对未来的美好希望,这篇散文宛如一首诗,一首吟诵蓬勃向上的生命力的诗歌;宛如一幅画,泼洒生机和快乐的油彩画;宛如一首歌,歌唱着鲜花与少年,歌唱着爱的主旋律,全文读来令人十分欢畅!二、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和苏教版这一类文章的特点,结合我班学生的具体认知水平,我拟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基础性的目标:1、学会本课8个生字,6个只识不写,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背诵第五至第九自然段。
创新性的目标:1、通过朗读、揣摩、讨论,联系具体内容体会文中一些重点语句的含义及写法的精妙。
2、在朗读、品味的基础上,感受春天的生机勃勃,感受儿童的朝气与活力,产生愉快的阅读体验,发现生活中的美,热爱生活中的美。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朗读,联系具体内容去感悟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的爱与美难点:引导学生自主的阅读,能及时、到位的点拨、引导学生在与文本对话中的生成,让学生形成个性化的阅读感受。
四、教学准备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需要将文中部分精彩段落制作成课件,以便在教学时及时地呈现。
五、教法与学法“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根据本课特点及本班学生的特点,遵循“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在具体实施时,我想主要抓这样几个词语:1、疑问。
古人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让学生逐步懂得在阅读中怎么思考,怎么发问,寻找作者的思路。
2、研读.阅读过程是学生在阅读时对课文相关信息的提取、加工、分析和处理,是对与课文相关的生活经历、认知经验的联想与沟通。
五年级上册说课稿1.《师恩难忘》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一课《师恩难忘》,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进行说明。
首先分析教材,《师恩难忘》是“园丁之歌”这个主题单元的首篇,是一篇深情而又朴实的记叙文,作者是著名作家刘绍棠。
作者通过对小学一年级时一位教学有方的田老师的回忆,抒发了对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
同时,教学时正逢教师节临近,也是一篇对学生进行尊师教育的好文章。
根据教材特点,落实《课标》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教学过程中能互动交流,乐于表达,清楚表达自己的思想。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同时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结合教材理解需要和自己的教学经验,更为了尊重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教法采用读书指导法和讨论法,学法采用自主读书、讨论交流法。
鉴于以上理解,对本课的教学决定通过以下三个环节进行。
教学过程依次为:复习导入、整体感知精读品悟拓展延伸特别说明本课时的教学是在学生充分熟练自读课文的基础上进行的,要让学生有整块的读书时间,真正走进文本,与文本自主对话。
说教学过程:复习导入,整体感知。
首先出示词语:娓娓动听、引人入胜、身临其境、戛然而止指生认读,认读中注意“戛”的读音。
然后让学生用上其中的任一词,联系课文内容进行说话。
《课标》在第三学段明确提出,阅读叙事性文章,要了解故事梗概,能简要概括文章内容,叙述自己印象深刻的场景、细节。
向我们强调了课文整体感知的重要性,用词语联系课文说话,正是对这一要求的落实,同时也是对学生语言运用的一个训练。
精读品悟这里由课文的最后一自然段导入教学,分为“教诲之恩”“终生难忘”“我来表达”三个层次。
出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老师的教诲之恩,我终生难忘!”(最后一自然段)指生读齐读。
有人说,数学是清清楚楚一条线,语文是模模糊糊一大片。
语文作为思想传承的载体,的确具有一定的模糊性,教学中,我们老师应该努力寻找教学的主线,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变得清晰简洁,因此寻找这条主线展开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希望给学生一个清晰的思路。
教诲之恩1.师引导提问:老师的教诲之恩是课文的哪部分?生自由读课文,找到1——7自然段。
2.有人说,会读书的人能把厚书读薄,把几段话读成一段话,把一段话读成一句话,谁能用一句话说一说课文具体写了哪件事?(田老师教我背古诗,给我讲故事。
)3.生齐诵古诗,复述故事。
以上练习的设计,希望学生能养成概括主要内容的习惯,同时也是对学生语言进行积累内化,有效表达的练习。
4.田老师的课对我有哪些影响和教育?(这是本课的教学重难点)首先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老师引导抓住文中的古诗、故事中的“后来这儿成了一个大花园”展开思考,学生能理解田老师给了我知识,让我明白了道理,在我心中播下了文学的种子。
然后练习说话:“我在田老师那里学习了四年,听了上千个故事,得到了,得到了,得到了。
”5.田老师是个怎样的人?阅读尊重学生的自主感悟,我们提倡多元解读,在前面细致学习过后,学生不难得出田老师是个教学有方、和蔼可亲等等正面的解答。
6.感情朗读第7自然段,感情升华,结束本环节教学。
朗读是语文学习最有效的手段,我们学习课文,不是把每篇课文分析透,而是要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感,不断提升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
有感情的朗读,透射着阅读者对文本的理解,文字在唇齿间流淌,冷暖自知。
终生难忘再读:“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老师的教诲之恩,我终生难忘!”1.生自由朗读8自然段,交流那个地方感受到对老师的尊敬。
2.是引导抓住重点词句:“仍然像四十年前的小学生那样”“恭恭敬敬”●理解“仍然像四十年前的小学生那样”时,师补充此时刘绍棠的身份,毕业于北京大学,曾在团中央工作,中国作协理事,代表作《京门脸子》、《蒲柳人家》等,蜚声国内文坛。
●理解“恭恭敬敬”,先说一说它的意思,然后让学生到台前来表演一下。
《课标》在第三学段的词语教学中关于词语教学提到三点与之前学段的不同,一是能联系生活经验和上下文推想词语的意思,二是能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三是能体会词语的表达效果。
也就是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更侧重于体会词语表情达意的作用。
所以,我们要着意训练学生通过重点词句理解感情的能力。
3.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这一段。
我来表达再读:“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老师的教诲之恩,我终生难忘!”1.教师节将至,你代刘绍棠发个短信给田老师,你会说什么?2.你对自己的老师说什么?(师推荐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阅读不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它是一种手段,我们希望通过阅读,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学生的生活态度,影响学生的生命状态。
拓展延伸阅读刘绍棠的《京门脸子》前半部分和魏巍的作品《我的老师》课文是例子,它引导者我们从课内走向课外,引领学生走向阅读更广阔的舞台。
板书设计师恩难忘(围成心字形)师:教诲之恩生:终生难忘爱斯霞老师说,板书是微型教案,希望通过我的板书能浓缩课文内容,显露文章中心。
2陶校长的演讲“教什么比怎样教更重要”,这是被广泛认同的理念。
也就是说,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需要在深度解读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实际,确定自己的上课内容,语文教学强调的是语文的东西,要确保阅读课是进行实实在在的语言训练,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力,训练学生在语文实践中的综合能力。
语文课堂上,绝不能为了热闹,为了形式,而丢失了语文的根本性学习,语文是所有学科的基础,是个人发展的基础,是一切实践的基础。
这比单纯的强调,在课堂教学中应该采用多种不同的教法,重要的多。
其实,所谓的教法和学法,无非是启发式、探究式、自主式等等,学法也不外乎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主流方式,即使还有,那也不过是一些名词的变化,我们大可不必每天盯着这些方式方法,而应该用更多的精力,去研究该教给学生哪些更适合于他们的内容。
所以,强调教什么,这是抓到了语文教学的脉搏,这种理念会促使语文教师不断学习和思考,会促使教师有更多的创造性思维,也会促进语文教学的最优化和最有效。
下面就以《陶校长的演讲》谈谈我的这种理念,在备课和上课中的具体落实。
1、教材分析《陶校长的演讲》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一单元的第二课,是陶行知先生的一篇演讲稿,要求学生每天从健康、学问、工作,道德四方面问一问自己,以此激励和鞭策自己不断进步。
这篇演讲稿辞真意切,情感上富有鼓动性和感染力;结构上,按“总----分----总”方式谋篇,以“问什么,为什么问,怎么做”的说理结构进行演讲的。
我感觉这篇课文应该是“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结合”的典型范例,因为课文语言浅显易懂,表面的思想教育意义十分明显,不仔细解读,往往会认为它的“人文性”应该大于其“工具性”,但是作为语文教学,我们要始终注重语言的训练,始终落实语文是“工具性”学科。
这是我思考本课设计的出发点。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材的编写意图、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语文学习情况,我认为围绕落实“工具性“和”人文性“应该进行从以下几个方面落实目标和训练:(1)认知目标:学会本课的9个生字,理解生词,初步了解演讲稿的特点。
(2)技能目标: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和复述课文;了解语句之间的相互联系,会使用一些关联词语;进行读写结合的拓展训练。
(3)情感目标:通过朗读和复述课文,明白为什么要做到“每天四问”,并自觉养成“每天四问”自己的习惯,以激励和鞭策自己每天都有进步。
(4)教学重点:理解“每天四问”的重要意义,进行复述。
(5)教学难点:体会句子间的联系,学会使用关联词语。
3、教法与学法“教是为了不教”,教是示范,是启发,是解疑,是为了激发学生更多的学习兴趣,学到更多巧妙地方法,并进而具备一定的创造力。
但是我认为“先学后教”是一种有效的方式,我们要让学带着问题去学习,去思考,从而以学定教,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学力和思考力。
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强调读书的训练,强调语言文字的综合实践运用,鼓励学生以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方式,调动多种感官,参与这样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在自我时间的过程中体验语言,领悟语言的魅力,习得言语的精要。
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潜能,展示他们的创造力,最终达到激发兴趣、感悟积累、启迪心智、陶情冶性的多重效果。
4、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激趣揭题,质疑定标。
揭题板书后,首先从质疑入手,“疑,思之始,学之端”,可以对学生发问:“看到题目,你有哪些问题?”根据学生的疑问,适时介绍陶校长其人。
2、整体感知,初读思考。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因此,在指导学生初读课文、学习字词、感知文章主要内容的环节中,我们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读后再讨论演讲稿及演讲的特点。
通过反复朗读“每天四问”部分,促使学生做到在读中知大意、明脉络;在读中练习认生字,学习掌握生字词的书写,进而达至会灵活运用,以巩固基础性知识。
同时要特别强调学生的写字训练,要在第一课时留足练字的时间,让学生写好字,记住字形,养成认真作业的好习惯。
第二课时为了实现“不教”的目的,全面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我紧扣着“第一问”展开教学,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先自主学习,再以学定教,指导学生在读中悟理,在读中悟法,在读中习得。
可以进行必要的示范指导,再结合学法总结,促使学生有所领悟。
1、指导精读“第一问”,进行学法指导(1)问的什么问题?(2)为什么要问?(3)希望怎么做?(4)用了哪个关联词语?你会用它说一句话吗?(5)记住了“问”的内容了吗?说说。
(6)还有什么疑问吗?让学生分小组学习,分别交流汇报。
教师引导交流时要灵活处理,确保每个过程要简洁流畅。
2、其它“三问”,按照以上方法,由学生分小组自学完成,师生交流,解决重点、难点及其它疑问,练习朗读和复述。
其间要加强关联词语的知识性训练。
3、读写结合,进行拓展。
以再提出“一问”仿照课文的写法,进行仿写训练。
比如:今天读书了吗?今天写字有进步吗?等等,结合学生的实际进行话题训练,能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
当然,也可以就陶校长的问话,逐一进行回答,以检验自己是不是真的进步了。
第三课时总结迁移,形成积淀。
在学生从思想上得到启发,从自主学习中,得到能力的提高,并具体完成了阅读教学的预期目标以后,教师要进一步帮助学生进行理性的总结:谁来说说这节课有什么收获?然后,进行迁移性训练:我认为阅读课文不是最终的目的,还要延展到写的训练上,我布置学生结合对课文的学习和理解,再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提出新的“一问”,或者结合“四问”,围绕某一天进行回答,以促使学生在饶有趣味的思维练习中进行写作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