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初中生物七上《光合作用》教案_16
- 格式:doc
- 大小:84.50 KB
- 文档页数:4
第1节《光合作用》【教材分析】“光合作用”是七年级上册第3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中第5章《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方式》的第一节,“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属于新课标十大主题之一,而“光合作用”是它其中一个二级主题。
初中生物教学中,光合作用是第一个复杂而抽像的概念,它是初中生物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教学目标】1、能正确书写光合作用的反应式,利用公式概述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场所,并归纳光合作用的概念。
2、理解光合作用的实质和意义。
3、利用光合作用原理,分析、解决在生活、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光合作用的概念、实质和意义2、光合作用原理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教学难点】1、光合作用的概念、实质和意义2、光合作用原理在生产中的应用【设计思路】关于光合作用,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抽象而复杂,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我通过学生熟悉的做饭,并写出做饭公式,反映出原料、场所、条件的重要性,归纳做饭的概念,引导学生归纳光合作用的相应公式,化抽象为具体。
之后整节课以光合作用的公式为主线来推导归纳—光合作用的概念,光合作用的实质,光合作用的意义,光合作用的应用”,在前6个课时,通过对光合作用发展史的学习和有关光合作用的实验,学生对光合作用的定义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
因此,本节应当对前6节的内容进行总结,并提升。
本节主要采用启发式的教学,用一个公式贯穿全节课。
【教学过程】【教学板书】光合作用1、光合作用的反应式:光二氧化碳+水——>淀粉等有机物(储存能量)+氧气叶绿体2种原料 2个必要(条件和场所) 2种产物2、光合作用的概念: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贮存能量的有机物要(主要是淀粉),并且释放氧气的过程。
3、光合作用的实质:合成有机物,储存能量光合作用过程(包含两种变化):物质转变:无机物——>有机物(主要是淀粉)能量转化:光能——>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4、光合作用的意义:1)食物来源2)能量来源 3)氧气来源5、光合作用原理应用:1、合理密植、2、间作套种3、提高光照强度4、延长光照时间5、提高二氧化碳的浓度等等。
第5章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方式第1节叶是植物体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教案通过本章学习,你应该能够:1.探究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和场所,阐明光合作用的实质和意义,举例说明光合作用原理在生产上的应用。
2.探究呼吸作用过程中物质和能量的变化,阐明呼吸作用的实质和意义,举例说明呼吸作用原理在生产上的应用。
3.说明根毛的结构,列举植物生活需要水分和无机盐的实验证据。
4.列举茎输导水分、无机盐和有机物的实验证据。
5.描述植物通过气孔蒸腾水分的过程和意义。
通过学习本章希望你能认识到:尝试制作叶片表皮临时装片,进一步熟练显微镜操作。
运用给定的材料制作叶片的结构模型,推测叶片的结构与功能之间联系,认同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在观察活动中,养成细致严谨、善于思考的科学品质。
1.教材地位:《叶是植物体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是北师大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3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第5章第1节《光合作用》中的一部分知识。
2.教材内容:通过光合作用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糖类等有机物,是绿色植物生活的最大特点;所以本章首先讲述植物的光合作用。
在《光合作用》一节中,先介绍光合作用有发现史,让学生阅读和讨论对光合作用形成初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对通过不同类型的实验活动,引导学生学生探索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和场所;然后,指导学生用显微镜观察叶的徒手切片,识别叶片的结构,利用制作模型讲解叶片的结构,最后,总结归纳领悟叶片与光合作用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3.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叶片与光合作用相适应的结构特点;2、制作叶片的结构模型。
教学难点:叶片与光合作用相适应的结构特点1、心理和生理特征:七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敢于质疑和讨论,对于生物学这门课有一定兴趣。
2、知识现状:七年级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已经有2月的时间,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生物学基础知识,在生活中,学生对光合作用现象虽熟悉,但对叶片与光合作用相适应的结构特点,只停留在表面现象,尤其叶片的结构和功能,学生更是不了解。
2016~2017学年下学期漳平市南片教研协作片教研活动公开课教案时间:二○一七年三月九日科目:生物开课老师:漳平市永福中学李华庆复习课:光合作用学校:漳平市永福中学开课人:李华庆班级:永福初级中学八年级(4)班时间:2017年3月15日上午第三节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阐明光合作用的实质和意义;2、举例说明光合作用原理在生产上的应用。
解释有关的实际问题。
3理解光合作用的原料和产物;4.理解光合作用的条件场所和产物;5。
验证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叶绿素;6。
验证绿叶在光下能造淀粉;能力目标1。
锻炼学生对试验现象的分析讨论能力;2。
正确分析观察实验现象,并得出相关结论;3。
使学生学会观察和记录植物生理实验现象的基本方法,明确从现象到本质的科学思维方式。
情感目标1。
通过光合作用在生产上的应用的教学,使学生意识到生物科学的价值,增强其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2。
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材分析初中生物教学中,光合作用是第一个复杂的概念,在实验基础之上,对光合作用的概念加以总结,让学生尝试用关系式的形式描述光合作用,并用语言加以描述。
本课时中的内容之间相互联系,前后连续性强,每个实验在解决某个问题的同时,又发现和提出新问题,为整个光合作用提出新课题教学重点光合作用的概念和实质。
光合作用原理在生产上的应用。
验证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
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和叶绿素等实验。
学情分析学生此之前,已初步了解了光合作用的发现史;通过不同类型的实验探究活动,形成了对光合作用的初步认识。
在此基础上,总结归纳光合作用的实质和意义,通过联系生产实际使学生体会光合作用的实践意义。
教法学法适合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和思维能力。
讲练结合,导学,归纳总结。
复习上节知识1。
植物体的结构层次:2。
动物体的结构层次:3。
动物结构层次多了什么?4。
植物体由六大器官组成,根、茎、叶、营养器官。
花、果实、种子生殖器官。
考向聚焦1、题型分析:以选择题形式考查光合作用的原理及过程。
北师大版七上第1节《光合作用》教案第一节光合作用(单位:焦陂职高学科:七年级生物学教师:张殿刚日期:2013-10-25)课题一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从柳苗生长之谜说起教学目标:①说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发现的过程。
②通过几个经典实验的图示,培养学生对图示进行分析,归纳的能力,初步领悟科学家研究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①使学生领悟到光合作用的发现是许多科学家智慧的结晶和不懈努力的结果。
②使学生领略科学家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方式,接受科学素质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1、说出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
2、解释发现光合作用实验的原理。
3、说明光合作用发现的意义。
教学难点:阐明发现光合作用实验的原理。
验证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的实验。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引题】拿出准备好的一盆花和几粒种子,问学生种子是怎么长成高大的植物的?谁知道光合作用是怎么发现的?是哪些人发现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从柳苗生长之谜说起。
【教授新课】一、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1、学生分组组讨论学习分析其中三个实验的基本过程 (1)海尔蒙特他在90kg干燥的细粒土壤中,种了一棵2.3kg重的柳树,然后往盆里浇纯净的的雨水,但不供给他其它营养物质。
五年后,他发现柳树的增重74.5kg,土壤仅减少0.057kg。
提出质疑:柳苗增加的74.5kg从哪儿来呢?首先不可能来自泥土,因为仅少0.057kg的干泥土变不出来74.5的柳苗树来。
而整个实验中施加的唯一的东西只有水,通过对实验数据分析,可以得出结论什么?如果你是海尔蒙特,你会得出什么结论?结论:植物生长所需的物质是水不是土。
植物生长需水作为原料。
过渡:海尔蒙特当时还不知道光合作用是怎么回事。
这为后人留下一个问号。
(2)时光推移到十八世纪,有一位科学家对气体非常感兴趣,他就是普利斯特利。
我们来观察他的实验,在一个玻璃罩中放了一支蜡烛,过一会儿,熄灭了,在一个玻璃罩中放了一只小白鼠,结果很快也死去了。
第5章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方式
第一节光合作用
一、教材分析
教材先介绍光合作用的发现史,让学生通过阅读和讨论,对光合作用形成初步认识。
在此基础上,通过几个不同类型的活动,引导学生对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和场所进行探讨。
然后,指导学生用显微镜观察新鲜树叶的徒手切片,认识叶片与光合作用相适应的结构。
最后,对光合作用的实质和重要意义进行总结归纳,通过与生产实际相结合,使学生能体会光合作用的实践意义。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识别叶片的结构,说出叶片与其光合作用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2.概述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和场所,阐明光合作用的实质意义,举例说明光合作用
原理对作物种植的指导意义。
●能力目标:
独立完成验证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的实验操作,尝试制作叶的徒手切片,使用显微镜观察叶片的结构。
●情感目标:
1.通过探索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和场所等各种实验活动,初步领会生物科学探究的
一般方法,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认识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在生物界乃至自然界的意义,养成爱护一草一木的生态意识。
三、重难点:
●重点:
1.探索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和场所的实验。
2.叶片与光合作用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3.光合作用的实质和意义。
●难点:
1.探究叶绿素在光下形成的实验。
2.制作和观察叶徒手切片。
四、教学:7
五、教学过程:
一.引题为什么绿色植物的叶和一些茎会是绿色呢? 那是因为它们含有一元素叫叶绿体,这个叶绿体它有什么作用呢?用处可大了,它能利用光能,把植物吸收的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贮存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淀粉), 同时释放氧气,由此我们说叶绿体的作用非常巨大,植物少了它就不能存活,在这里,我们把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贮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
植物的光合作用的发现,促进了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那么,植物光合作用是怎样发现的呢?
二.教授新课(一)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 1.学生四人一组讨论:材料一、17世纪,范·海尔蒙特的实验材料二、18世纪,普利斯特来的实验材料三、20世纪,希尔的实验
2.分析上述三个实验的基本过程(1)范海尔蒙特他在100kg干燥的细粒土壤中,种了一棵 2.5kg重的柳树,然后往盆里浇水,但不供给他其它营养物质。
五年后,他发现柳树的重量为82.5kg.
(2)在光照下,普利斯特莱让一只蜡烛在内有薄荷枝条的玻璃罩里燃烧至熄灭。
十天后,薄荷枝条仍是繁茂的。
当普利斯特莱重新点燃熄灭的蜡烛时,蜡烛又重新明亮的燃烧起来。
(3)希尔巴植物的叶片烘干后,碾成粉,然后把叶绿体和叶绿素一起提取出来。
他把这些叶绿体和叶绿素与不同的铁化合物相混合。
当他把光照射在这个培养的混合物上时,出现了气泡。
当光照停止后,氧气流也停止了。
3.归纳每个实验可以得到的结论,并在书上图64中用文字或符号表示出来。
(由学生自己归纳)(二)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发现的意义
(由学生自己归纳)
三、练习(思考题)
上新课前,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叶片的哪些细胞含有叶绿体?
回答:叶肉细胞和保卫细胞中含有叶绿体。
师:很好,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那我们如何去验证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做实验证明。
(一)解疑导拔,合作探究
实验指导:
1、剪取你所喜欢的形状的黑纸片(小于叶片从上下两面将处理过的天竺葵叶片遮盖起来,然
后放于光下照射30分钟。
2、摘下叶片,去掉黑纸片(观察叶片的颜色的变化把黑纸片放入盛有适量酒精的小烧杯里,
水浴加热,观察叶片的颜色变化。
3、用自来水冲洗叶片,再向叶片滴加碘液。
4、稍停片刻,用自来水冲洗碘液,观察叶片的颜色变化。
请同学们根据实验现象,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1、为什么要把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昼夜?
2、水浴加热后,叶片变为什么颜色?
3、加碘液后,叶片变为什么颜色?能否判断叶在光下制作的是什么物质?
学生实验
回答1:把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昼夜,将用于实验的植物叶片中的淀粉除去。
不至于影响实验想象。
师:很好,在黑暗处叶片不能再进行光合作用,叶片中原有的淀粉一部分通过叶脉运输到其它部位,还有一部分被呼吸作用消耗掉。
回答2:水浴加热后,叶片变为白色。
师:为什么变为白颜色呢?
回答:略。
师:由于酒精溶解了叶绿素,从而去除了叶片中的绿色。
回答3:加碘液后,叶片四周变为了蓝色,而被纸片遮住的地方颜色没变,从这可以判断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是淀粉。
师:淀粉遇碘液变蓝色是我们判断淀粉存在的有力证据。
那为什么有上面现象产生呢?
回答:因为叶片被黑纸片遮住后,就不能接受光进行光合作用了产生淀粉,所以加碘液后四周显蓝色,而中间不显蓝色。
(三)明理强化,实践探究
师:很好,从今天的实验我们能得到什么结论?
回答:光合作用能产生有机物,有机物主要是淀粉。
师:淀粉是一种贮藏大量能量的有机物,玉米、小麦、水稻等种子含有大量的淀粉。
引深探究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能提出什么新的问题呢?
回答:1、二氧化碳和水是怎样形成淀粉的?
2、光合作用能否产生其它有机物?
师: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回去思考,并查找有关资料去探究。
我们知道,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贮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
植物光合作用的发
现,促进了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那么,光合作用的
场所在什地方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植物光合作用的场所。
T:光合作用需要光,那我们来想一想,在植物中哪一部分能吸收大量的光呢?
S:叶子在植物体中能吸收大量的光。
T:那光合作用应在什么地方进行的呢?
S:在植物的叶子里进行的。
T:哪我们就知道叶子中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
下面我们来共同学习叶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
(一)、叶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
参天大树拔地而起,枝繁叶茂:纤纤小草茁壮成长,生生不息。
绿色植物一般具有叶,中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
我们来看一下几种植物的叶子。
看看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让学生看几种植物的叶子。
S:它们都有一个长长的柄和叶片。
T:我们反长长的柄叫做叶柄。
T:同学们,你认为光合作用是在什么地方进行的呢?
S:光合作用是在叶片地方进行。
叶片是叶子和主要器官,下面我们研究一下叶片和结构。
学生实验:
请大家来练习一下徒手做切片,并且识别一下叶片的结构。
1、学生4人一组,先观察绿叶。
2、制作叶片切面的玻片标本,
●把绿叶放在载玻片上,用手把绿叶按平。
●用刀片慢慢的切绿叶,绿叶切的越薄越好。
●把切好的绿叶放入有水的培养皿中,使叶片的切片散开。
●在培养皿中选择最薄的切片放在载玻片上,然后盖好盖玻片。
3、将制好的玻片标本,入在显微镜的低倍镜下观察,说出叶片和结构
如书上P71图
绿色植物的叶片一般包括表皮、叶肉、和叶脉三部分。
表皮位于叶片的最外层,分为上表皮和下表皮。
表皮细胞的外壁常有一层角质层,可以保护叶片不受病菌侵害,防止叶内的水过度散失。
表皮上有一种成对存在的肾形细胞,叫做保卫细胞。
保卫细胞之间的空隙,叫做气孔。
气孔是叶片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的门户。
叶肉位于上表皮与下表皮之间,一般分为栅栏层和海绵层。
栅栏层的细胞排列比较整齐,细胞里含有较多的叶绿体。
海绵层的细胞排列比较疏松,细胞里含有较少的叶绿体。
叶脉分布在叶肉之间。
叶脉具有输导水、无机盐和有机物的功能,还具有支持叶片的功能。
(二)、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叶片的叶肉细胞和保卫细胞中含有叶绿体,叶绿体中又含叶绿素。
叶绿素能够吸收光能,为光合作用提供能量。
在生命活动旺盛的绿叶细胞中,叶绿素的含量很多。
学生实验
观看绿叶细胞中的叶绿体
学生4人一组,把标本放在显微镜下观察,注意细胞中的绿色部分。
讨论:叶片为什么呈现绿色?
叶绿体中的叶绿素,是叶片呈现绿色的主要原因。
叶绿中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没有叶绿,绿钯植物就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也需要光。
只有在地定强度的光照下,植物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满足自身生长发育的需要。
光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来源。
叶绿素也只有在光下才能形成。
因此,生产实践中,可以利用“叶绿素的形成需要光”的原理生产韭黄。
一、小结
植物的叶是光合作用的器官,叶中的叶绿体中光合作用的场所,叶绿体中含有叶绿素,叶绿素使叶子呈现绿色。
二、社会实践
1、在生活中寻找不是绿色的植物。
2、到农村菜农家学习如何生产韭黄。
三、答案
一、思考题的答案
1、判断(1)╳(2)√
2、选择(1)B (2)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