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处理及制版原理.
- 格式:doc
- 大小:1.31 MB
- 文档页数:15
图像处理算法的原理与实现方法分析图像处理算法是计算机视觉领域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涉及到对图像的数字化、增强、复原、分割和识别等方面的处理。
本文将针对图像处理算法的原理和实现方法进行详细的分析。
一、图像处理算法的原理1. 图像的数字化图像的数字化是将连续的图像转换为离散的数字图像,主要包括采样、量化和编码三个步骤。
- 采样:将连续图像在时间和空间上进行离散化,获取一系列采样点。
- 量化:采样得到的连续强度值需要转换为离散的灰度级别,常用的量化方法包括均匀量化和非均匀量化。
- 编码:将量化后的灰度值用二进制码表示,常见的编码方法有无损编码和有损编码。
2. 图像增强算法图像增强算法旨在改善图像的视觉效果,提高图像的质量和清晰度。
常用的图像增强算法包括灰度变换、直方图均衡化、滤波和边缘增强等。
- 灰度变换:通过对图像的灰度级进行变换,实现图像的对比度增强和亮度调整。
- 直方图均衡化:通过对图像的像素直方图进行变换,使得图像的像素分布更均匀,增强图像的对比度。
- 滤波:利用滤波器对图像进行平滑处理或者去除噪声,常用的滤波器有均值滤波器、中值滤波器、高斯滤波器等。
- 边缘增强:通过检测图像中的边缘信息,突出图像的边缘部分并增强其边缘对比度。
3. 图像复原算法图像复原算法主要用于修复经过变形、模糊或受损的图像,使其恢复原有的清晰度和细节。
- 噪声去除:通过滤波等方法消除图像中的噪声干扰,常用的去噪方法有中值滤波、小波去噪和自适应滤波等。
- 模糊恢复:对经过模糊的图像进行复原,常用的模糊恢复方法有逆滤波、维纳滤波和盲复原等。
4. 图像分割算法图像分割是将图像划分为若干个具有相似特征的区域或对象的过程,常用于图像识别和目标提取等任务。
- 阈值分割:根据图像中像素的灰度值,将图像划分为不同的区域。
- 区域生长:根据像素的相似性,将具有相似特征的像素进行合并,形成具有连续性的区域。
- 边缘检测:通过检测图像中的边缘信息,将图像分割为不同的物体或区域。
印刷制版工艺原理
印刷制版是将原稿图像转化成印刷网点形式的过程,是印刷的关键环
节之一、印刷制版工艺原理主要包括图像获取、图像处理、制版材料和制
版工艺。
1.图像获取
图像获取是指获取印刷原稿图像的过程,一般有拍摄、扫描和数字文
件等方式。
在图像获取过程中,需要注意选择恰当的光源和背景干净平整,以确保原稿图像的质量。
2.图像处理
图像处理是指对原稿图像进行处理和修饰,以提高图像的质量和适应
印刷要求。
常用的图像处理方法包括调整亮度、对比度、色彩平衡,去除
噪点和修复细节等。
图像处理的目的是使原稿图像更加逼真和清晰,同时
满足印刷的要求。
3.制版材料
制版材料是指用于制作印刷版的材料,常见的制版材料包括金属版材、聚合物板材和光敏材料等。
金属版材常用于长版和柔版印刷,具有良好的
耐久性和稳定性;聚合物板材适用于短版和柔版印刷,具有较高的精度和
复原性;光敏材料则适用于光刻和丝网印刷,具有高分辨率和优异的印刷
质量。
4.制版工艺
制版工艺是指使用制版材料制作印刷版的过程,主要包括物理制版、
化学制版和数码制版等。
物理制版是通过机械或激光雕刻等方式在板材表
面刻画出印刷网点形态,适用于金属版和聚合物板材;化学制版则是利用光敏材料在曝光和显影的过程中形成印刷网点,适用于光刻和丝网印刷;数码制版是利用数码打印技术将原稿图像直接印刷在印刷版上,适用于数码印刷和喷墨印刷等。
图像处理第一章1.印刷复制工艺过程分为:印前处理、印刷、印后加工三个阶段。
2.印前处理是指:为印刷过程的实施,在印刷开始之前,对原始图文信息进行处理,生成用于印刷的成像信息或由此成像信息制作出印版实体的过程。
3.印前信息处理主要承担了两类信息处理工作:第一类是按照印刷产品的样式和规格要求,进行信息的转换和处理;主要处理有:文字输入和排版、图形绘制、生成和处理、图像的采集、编辑\创意性变换、品质增强校正、分色转换、文字、图形、图像的页面组合处理、多个页面的印刷版面组合处理。
第二类是:将符合样式\规格要求的页面和版面图文信息转换成可以用于记录成像的信息。
包括:文字和图形的栅格化处理、图像加网。
4.对于数字化的文字信息处理而言,需要两个基础条件,即:文字的编码和文字字形的描述。
5.图形是由人工或由计算机构造的、具有某种形体特征的二维和三维视觉信息体。
6.图形的形体特征可以用直线、曲线、曲面等数学函数加上相关的参数进行描述。
7.图像是自然界存在或由人工制作的、一般由大量微小像素组成的二维和三维视觉信息。
图像具有很强的真实感。
8.文字和图像的联系有区别。
区别在于:文字这种特殊图形具有含义,与语言紧密相关,非文字的一般图形虽然也可能具有某种标示和象征意义,但通常与语义的联系不如文字直接和紧密,不同的字符具有各异的形状;同一字符的造型也会因字体不同而有差异,表现了字体分格的多样性。
9.凸印版和胶印版具有二值性。
第二章1.加网的技术可分为:调幅加网、调频加网、调频或调幅混合加网、光学密度调制型、面积率\光学密度双调制型2.调幅加网的特点:网点面积随图像的深浅变化,网点出现的空间频率固定,网点按行列排布。
3.调频加网的特点:网点面积固定,网点出现的空间频率随图像的深浅变化,网点在微观上呈现随机分布。
4.调频调幅混合加网:网点面积和网点出现得空间频率都随图像深浅变化。
5.加网线数的选择:应根据产品质量等级要求:印刷幅面尺寸、承印材料的质量和印刷设备的状况进行合理的选择产品质量要求高、幅面尺寸低、承印材料质量高、印刷设备精良且状态较好时,可以选择高加网线数:而幅面尺寸大、承印材料质量低、印刷设备精度不高,应选择较低的加网线数,避免网点面积率扩大过高、小面积率网点丢失,造成图像的层次损失。
图像处理技术的原理和应用图像处理技术是现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对图像进行分析、处理和改变,使之更符合人类的认知和需要。
这项技术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从日常生活到医学、工业以及军事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介绍图像处理技术的原理和应用,从整体上掌握这一重要技术。
图像处理技术的原理图像处理技术的原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数字图像处理基础数字图像是由离散的像素点组成的,像素是图像处理的基础单位。
数字图像处理是指对离散的像素点进行分析、处理、解释和改变,它是图像处理技术的基础。
数字图像处理包括数字化、信号处理和计算机图形学三个部分。
数字化将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信号处理对数字信号进行分析和处理,计算机图形学则是利用计算机来实现图像处理操作。
2. 图像处理算法图像处理算法是指对数字信号进行图像处理操作的方法和技术。
常用的处理算法包括图像增强、图像复原、图像分割和图像识别等。
图像增强是对图像进行明暗、色彩、对比度等方面的调整。
图像复原则是针对图像的退化和损伤情况进行处理,使之重现原貌。
图像分割则是将图像分成若干部分以便进一步的分析和处理。
图像识别则是通过对图像的分析和特征提取来识别物体、人脸等。
3. 图像处理软件图像处理软件是指一些专门用来进行数字图像处理的软件。
通常包括图像编辑、图像处理、图像分析和图像识别等功能。
常见的图像处理软件包括Adobe Photoshop、GIMP、ImageJ等。
图像处理技术的应用图像处理技术的应用非常广泛,下面将介绍其中的几个方面。
1. 医学图像处理医学图像处理是将医学图像数字化,并应用图像增强、分割、姿态测量等算法,对医学图像进行分析和处理。
这项技术在医学诊断、手术操作和病情监测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放射科医学中,医疗人员可以对X光、CT、MRI等图像进行观察和分析,以便准确诊断病情。
2. 工业图像处理工业图像处理是对工业产品及设备进行检测和分析的技术。
图像处理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图像处理是指对数字图像进行处理的技术与方法。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数字图像应用的广泛使用,图像处理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将介绍图像处理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一、图像处理的基本原理1. 数字化过程数字图像是由若干个像素点组成的,每个像素点都有一个对应颜色的数值。
数字图像的处理首先需要进行数字化,将图像转换成由数字表示的形式。
数字化的过程需要使用数码相机、扫描仪等将图像电子化,将不同的像素点转换为对应的数值。
2. 图像增强图像增强是指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增强数字图像的质量,包括清晰度、对比度、色彩等方面。
常用的图像增强方法有直方图均衡化、滤波、锐化等方法。
直方图均衡化是将图像的颜色分布均匀化,以使整个图像的对比度更好,从而使图像更加清晰。
滤波是通过对图像进行低通滤波或高通滤波,去除噪点或增强某些细节,以达到对图像进行增强的效果。
锐化是通过对图像进行增强,使得边缘更加明显,图像更加清晰。
3. 图像分割图像分割是指将数字图像分为若干部分的过程。
图像分割的目的是将不同目标从一个图像中分离出来。
图像分割的方法有很多种,比如基于阈值、边缘检测、形态学等。
4. 物体识别物体识别是指通过计算机对数字图像中的目标进行自动识别。
物体识别可以基于特征信息,也可以使用深度学习技术。
物体识别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包括图像分类、人脸识别等。
二、图像处理的应用1. 医疗图像处理医疗图像处理是指对医学图像进行处理的技术与方法。
医疗图像处理主要应用于医学诊断、设备监测等方面。
医疗图像处理技术主要包括:医学图像增强、医学图像的分割和医学图像的识别等。
2. 人脸识别人脸识别是指通过计算机对人脸图像进行自动识别的技术。
人脸识别的应用非常广泛,包括门禁系统、人脸支付、考勤管理等。
3. 视觉追踪视觉追踪是指对视频图像进行实时处理,通过跟踪目标实现对目标的观察和分析。
视觉追踪的应用非常广泛,包括工业自动化、智能交通等。
4. 计算机视觉计算机视觉是指计算机通过分析数字图像和视频图像来模拟人类视觉过程的技术。
图像处理及制版原理要点第一章1.刷品上的图文信息分为三类:图像、图形和文字。
2.图像(Image)是利用摄影或类似的技术,获得灰度或颜色深浅连续变化的自然景观影像,如果是彩色图像,其色彩也是连续变化的。
3.图形(Graphics)通常是由人工创作绘制或由计算机软件设计绘制生成,它是由一个个相互独立的点、线、面、体几何元素和填充色组成。
4.印前文字处理的主要内容:(1)选择字体(2)选择合适的字大(3)版面设计与排版规格5.传统印前文字处理技术(手工为主):1.活字排版2.照相排版6.色光加色法: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色光同时反映于人眼,视觉会产生另一种色光的效果,这种色光混合产生综合色觉的现象称为色光加色法。
7.色光减色法:白光中减去某种色光得到另一种色光的效果。
例:颜料和染料的呈色原理。
8.色光三原色:红(R)、绿(G)、蓝(B)。
色料三原色:黄(Y)、品红(M)、青(C)。
9.传统照相分色技术中,颜色空间转换过程是在滤色镜分色照相的过程中完成的。
以红滤色镜为例:1.允许红光通过,吸收红光的补色光—青光,在这种状态下拍摄的感光片上,凡是对应原图的青色部位都因为青色光被滤色镜吸收而无法感光形成影像,因此形成青分色阴片;2.拷贝成阳片后正好相反,凡是对应原图的青部位都有影像,所以获得了青阳片。
10.对于印刷复制方式来说,如果要表示深浅连续变化的图像阶调,有两种方法:(1)墨层的厚薄变化(2)单位面积内着墨面积率的变化11.网目调图像,也称为半色调图像,指加网处理之后的加网图像,它利用单位面积内着墨面积率的变化模拟图像深浅的连续变化。
12.图形印前处理的过程中,色彩信息也必须经历“分解”和“合成”过程..13.传统印前图形处理技术例子:1.小狗是由红色(嘴)、黑色(耳朵和轮廓)、以及淡黄色三种颜色组成―(制作)―红色、黑色、淡黄色三种颜色的分色印版,印刷的过程中分别将油墨配制成这三种颜色-(套印)-还原小狗原稿的颜色。
图像处理及制版原理实验一图像扫描仪和数字照相机的操作和设置一、实验名称:图像扫描仪和数字照相机的操作和设置二、实验目的和要求:本实验适用于印刷工程、包装工程专业的《图像处理及制版原理》、《图文复制技术》及其他专业的类似课程。
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通过本实验的教学活动,学生应进一步认识扫描仪和数字照相机的基本构成和工作原理,熟悉扫描仪和数字照相机的基本操作技能,掌握扫描软件的设置方法,认识不同的图像设置对所获得图像的作用和影响。
根据教学安排和需要,可以将图像和数字照相机的实验内容分开实施,或有所取舍。
三、实验基本内容:1.扫描仪的操作和扫描软件的设置;2.数字照相机的操作,照相机设置。
四、实验设备:1.桌面型平面扫描仪及扫描软件:Microtek公司ScanMaker 6700、ScanMaker I700等;扫描软件:ScanWizard。
Microtek SanMaker 6700 Microtek I 7002.专业平面扫描仪:Screen公司彩仙(Cézanne)及其扫描软件ColorGenius。
Screen Cézanne3.紧凑型数字照相机:Panasonic公司的LUMIX FX 8、Canon公司的IXUS 400等。
Panasonic Lumix FX 8 Canon Ixus 400五、实验原理:(一) 扫描仪和数字照相机的工作原理:1.平面型扫描仪:图像原稿放置在扫描平台上,扫描仪的线状光源逐行照射原稿,扫描仪的光学/电子单元从原稿获取图像信息。
从原稿上反射或透射的图像光线经光学系统成像在光电转换器件(CCD)上。
由于光电转换器件上具备红/绿/蓝三种滤色片,从原稿来的光线先被分解成红/绿/蓝光,再经光电转换器件转换成红/绿/蓝模拟电信号。
随后,模/数转换器将模拟电信号转换成红/绿/蓝模拟电信号。
经过扫描软件和相关硬件的图像处理,得到数字图像数据。
数字图像数据经接口传送到计算机内,最终存储成数字图像文件。
图像的处理原理有哪些
图像的处理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数字图像的表示:数字图像由若干个像素构成,每个像素有其特定的灰度值或颜色值。
图像处理就是对这些像素进行各种操作,并根据需要对它们进行重新排列组合等处理。
2. 图像的预处理:对图像进行预处理,可以使图像更加可靠、便于处理。
例如可以对图像进行平滑、增强、噪声去除,以及变换等操作。
3. 图像的特征提取:对图像进行特征提取,可以将图像中的信息转换为数值量,以便进行计算机处理。
例如可以提取图像中的轮廓、纹理、颜色等信息,以便使用各种计算方法进行分析。
4. 图像的分割:图像的分割是将图像中的对象与背景分离出来,以便进行进一步处理。
分割可以根据颜色、亮度、纹理、形状等特征进行,也可以基于阈值、边缘、区域生长等算法进行。
5. 图像的匹配与识别:图像的匹配与识别是将目标图像与参考图像进行比较,从而实现目标的自动检测、分类、识别等目的。
通常需要使用模板匹配、特征匹配、分类器等相关算法。
6. 图像的重建与计算机辅助设计:通过图像重建技术,可以从图像中重建三维模型、曲面、底纹等形态信息。
计算机辅助设计则是将图像处理技术应用于工业制造、装配、测量、检测等领域,以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简答题想得到一个较大幅面的高精度胶片,在外滚筒型、内滚筒型和绞轮型激光照排机中,应选择哪种类型?请说明理由。
答:选用外滚筒型激光照排机。
外滚筒与内滚筒比可以有更大的幅面,与绞轮型比精度高。
印前分色时黑版有几种类型?分别用于哪些类型的图像?答:分别有无、较少、较多、很多和全黑版。
无、较少黑版多用于彩色调丰富的图像;较多、很多用于饱和度较大的彩色图像;全黑版用于线条图。
请简述在四色印刷中分别复制暖色调、冷色调为主的图像时,如何设置网线角度及其理由。
答:暖色调中CMYK分别为15,45,90,75;冷色调中 CMYK分别为45,15,90,75。
为避免龟纹和突出主色调。
简述调幅与调频网点的特点。
答:在每个网格内放置一个网点,网点自身的光学密度相同,由网点排列构成的网线,其空间频率固定,网点形状自由,网点面积则可以随图像的阶调值的不同而变化。
调频加网以其避免干扰条纹,细节再现性好,适应超四色复制特性。
但其网点扩大严重,高光区网点易损失,制版印刷要求高的缺点也阻碍了其广泛发展。
扫描仪中光学分辨率和最大分辨率有何不同?答:光学分别率是物理分辨率,最大分辨率是通过插值实现。
圆形网点和方形网点在网点增大过程中,何时进行搭角?这两种网点分别适用于哪些原稿?答:圆形网点在增大过程的78.5%、方形在50%的时候发生搭角。
圆形适合用在亮中调区域细腻柔和,暗调层次少的图像;方形网点因强调反差,需要阶调跳跃最好是出现在中间调区适用在风景图像中。
在印刷中,网点一定会扩大,有哪几种网点扩大的方式?答:光学扩大和机械扩大。
彩色印刷中的玫瑰斑是如何形成的?玫瑰斑和龟纹有何不同?答:在常规的四色网线角度下,网点常会包围成花斑状,被称为玫瑰斑。
一般有两种:中心玫瑰斑和空心玫瑰斑。
为防止网点严重扩大应避免中心玫瑰斑,可将其向空心玫瑰斑转移达到细腻的复制效果。
滚筒扫描仪优于平面扫描仪的特点是哪些?答:首先是光电转换器件的不同,滚筒扫描仪是PMT,平面扫描仪是CCD,而PMT是最灵敏的光电检测器件;其次是滚筒扫描仪因有光孔可实现逐点扫描,比平面扫描仪的线扫描精度高出很多。
图像处理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图像处理是指使用计算机对图像进行编辑和修饰的过程。
其中,PhotoShop软件作为一款功能强大的图像处理工具,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了解图像处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使用PhotoShop软件进行图像编辑和修饰。
一、图像处理的基本原理1. 像素:图像由一个个像素组成,每个像素表示一个图像的单元。
每个像素包含RGB(红、绿、蓝)三种颜色通道的数值,通过这些数值的组合可以表示出不同的颜色。
2. 分辨率:图像的分辨率表示单位长度内的像素数量。
分辨率越高,图像越清晰。
在PhotoShop软件中,可以通过调整图像大小来改变分辨率。
3. 色彩空间:不同的设备对颜色的表示方式不同,而色彩空间用于描述颜色的范围和变化。
在PhotoShop软件中,常用的色彩空间包括RGB、CMYK等。
4. 图像滤波:图像滤波是图像处理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应用不同的滤波器,可以实现图像的平滑、锐化等效果。
在PhotoShop软件中,可以使用滤镜来实现各种滤波效果。
二、图像处理的基本方法1. 调整亮度和对比度:在PhotoShop软件中,可以通过调整曲线和级别来改变图像的亮度和对比度。
曲线调整允许用户自定义调整图像中不同亮度级别的像素,而级别调整则可以通过调整输入和输出范围来控制亮度和对比度的变化。
2. 色彩平衡:色彩平衡用于调整图像中不同颜色通道的平衡程度,以达到需要的颜色效果。
在PhotoShop软件中,可以通过色阶调节来实现对图像的色彩平衡调整。
3. 图像修复:PhotoShop软件提供了各种修复工具,用于去除图像中的噪点、划痕、污渍等不良因素。
其中,修复画笔工具、克隆图章工具和修补工具是常用的图像修复工具。
4. 选择和剪裁:选择和剪裁是图像处理中常用的操作之一。
在PhotoShop软件中,可以使用各种选择工具选择图像中需要处理的区域,然后使用剪裁工具进行裁剪。
此外,还可以使用磁性工具和快速选择工具等辅助工具进行更精确的选择。
计算机图像处理的基础原理和算法计算机图像处理是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利用各种算法和原理对图像进行获取、处理、分析和识别的一门学科。
本文将详细介绍计算机图像处理的基础原理和算法,包括图像获取、图像处理和图像分析三个方面。
一、图像获取1. 传感器和光学系统:图像获取的第一步是通过传感器和光学系统获得图像。
传感器负责将光信号转化为电信号,光学系统负责聚焦和成像。
2. 采样与量化:获得连续的模拟图像后,需要进行采样将其转化为离散的数字图像。
采样过程中需要确定采样率,同时还需要进行量化处理将连续的灰度值转化为离散的数字值。
3. 彩色图像获取:对于彩色图像,除了采取类似于灰度图像的获取方式外,还需要使用不同的滤色片或者传感器来获取RGB三原色通道的信息。
二、图像处理1. 空域图像处理:空域图像处理是在图像的像素级别进行操作的一种处理方式。
常见的空域图像处理算法包括灰度变换、直方图均衡化、滤波以及边缘检测等。
2. 频域图像处理:频域图像处理是通过对图像进行傅里叶变换将其从空间域转换到频率域来进行处理的一种方法。
在频域中,可以对图像进行滤波、增强和去噪等操作。
3. 数学形态学:数学形态学是一种采用结构元素进行基本形态操作(如膨胀和腐蚀)的图像处理技术。
它可用于图像分割、形态学重建等任务。
4. 图像压缩:图像压缩是为了减小图像文件的存储空间或传输带宽,通过去除冗余信息和压缩编码等技术对图像进行处理的过程。
常见的图像压缩方式包括无损压缩和有损压缩。
三、图像分析1. 特征提取:图像分析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提取图像中的特征以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识别。
特征可以包括颜色、纹理、形状、边缘等。
常用的特征提取方法包括SIFT、HOG和深度学习等。
2. 目标检测与跟踪:目标检测与跟踪是通过对图像进行分析和处理,找到图像中感兴趣的目标并跟踪其运动的过程。
常用的目标检测与跟踪方法包括Haar特征、HOG+SVM和卡尔曼滤波等。
3. 图像分割:图像分割是将图像分割成具有一定独立性的区域的过程。
图像处理技术的原理及实践例子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图像处理技术逐渐被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例如医疗、通信、安防等领域。
那么,图像处理技术是如何实现的呢?接下来,我们将从原理和实践两个方面来介绍图像处理技术的应用。
一、图像处理技术的原理图像处理技术是指对各种类型的图像进行分析、处理和优化,从而使其更符合人们的需求。
图像处理技术的原理基于图像的基本特性,如亮度、颜色、纹理、形状等。
下面我们将介绍图像处理技术的一些核心原理。
1、滤波滤波是图像处理中最常见的一种方法。
其基本思想是在图像中运用滤波器,通过加权平均或去除异常点的方式来消除噪声和增强图像的一些细节。
常见的滤波器有高通滤波器和低通滤波器。
高通滤波器可以保留图像的高频信号,用于边缘检测和锐化图像;低通滤波器则用于平滑图像,消除噪声。
2、变换变换是图像处理中最重要、最基础的技术之一。
变换可以将图像从一个颜色空间转换到另一个颜色空间,这有助于处理和分析图像数据。
根据需要,可以使用不同的变换方法,如傅里叶变换、小波变换、离散余弦变换等。
3、特征提取特征提取是图像处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步骤。
特征提取可以提取图像中的某些特定特征,例如角度、形状、纹理等。
这些特征通常与图像内容和意义相关联,可以用于图像分类、目标检测和识别。
4、分割图像分割的目的是将图像分为不同的区域,这些区域可以表示不同的图像特征,如颜色、纹理等。
分割技术可以通过像素间的相似性来实现,例如区域增长、阈值分割、分水岭分割等。
二、图像处理技术的实践除了原理,图像处理技术的实践也非常重要。
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些图像处理技术的实践例子,并说明其应用场景和效果。
1、图像增强图像增强是图像处理中最常见的技术之一,可以提高图像的质量、对比度和细节。
例如在医学领域,对图像进行增强可以帮助医生更准确地诊断和治疗疾病。
在通信领域,图像增强可以帮助提高图像质量和清晰度,增强对图像细节的识别。
2、目标检测目标检测是图像处理中广泛应用的一种技术,可以用于识别和定位图像中的目标对象。
计算机视觉技术的图像处理原理与方法图像处理是计算机视觉技术中的关键环节,它通过各种算法和方法对图像进行处理、分析和识别,以提取出有用的信息。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计算机视觉技术中的图像处理原理和方法。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图像的构成。
图像是由像素组成的二维矩阵,每个像素包含了对应位置的亮度或颜色信息。
图像处理的目标是改善图像的质量、增强图像的细节或从图像中提取特定的信息。
一种常见的图像处理方法是空域处理,它是在图像的像素级别上进行操作的。
常见的空域处理方法包括灰度化、平滑、锐化和边缘检测等。
其中,灰度化是将彩色图像转化为灰度图像的过程,通过将彩色像素的红、绿、蓝通道的值加权求和得到灰度值。
平滑是减少图像噪声的方法,常用的平滑滤波器有均值滤波和中值滤波。
锐化是增强图像边缘的方法,常用的锐化滤波器包括拉普拉斯算子和Sobel算子。
边缘检测是寻找图像中物体边界的方法,常用的边缘检测算法有Canny算法和Sobel算子。
除了空域处理,频域处理也是图像处理的重要方法之一。
频域处理是将图像从空域转换到频域进行处理的过程。
常见的频域处理方法包括傅里叶变换、滤波和反傅里叶变换。
傅里叶变换可以将图像转换为频谱图,它展示了图像中不同频率的成分。
滤波是通过选择特定频率的成分或去除不需要的频率成分来实现图像处理的目的。
常用的滤波方法有低通滤波和高通滤波。
反傅里叶变换可以将经过频域处理的图像转换回空域,得到经过处理的图像。
除了空域处理和频域处理,图像处理还涉及到图像增强和图像分割等方法。
图像增强是通过调整图像的对比度、亮度和色彩等参数来改善图像质量的方法。
常见的图像增强方法包括直方图均衡化和自适应增强等。
图像分割是将图像分割成若干个具有独立特征的区域的方法,它是图像分析和目标识别的关键步骤。
常见的图像分割方法有阈值分割、边缘分割和区域生长等。
除了传统的图像处理方法,深度学习在计算机视觉领域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深度学习通过建立深度神经网络模型,可以自动学习图像的特征和规律。
图像处理及制版原理实验一图像扫描仪和数字照相机的操作和设置一、实验名称:图像扫描仪和数字照相机的操作和设置二、实验目的和要求:本实验适用于印刷工程、包装工程专业的《图像处理及制版原理》、《图文复制技术》及其他专业的类似课程。
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通过本实验的教学活动,学生应进一步认识扫描仪和数字照相机的基本构成和工作原理,熟悉扫描仪和数字照相机的基本操作技能,掌握扫描软件的设置方法,认识不同的图像设置对所获得图像的作用和影响。
根据教学安排和需要,可以将图像和数字照相机的实验内容分开实施,或有所取舍。
三、实验基本内容:1.扫描仪的操作和扫描软件的设置;2.数字照相机的操作,照相机设置。
四、实验设备:1.桌面型平面扫描仪及扫描软件:Microtek公司ScanMaker 6700、ScanMaker I700等;扫描软件:ScanWizard。
Microtek SanMaker 6700 Microtek I 7002.专业平面扫描仪:Screen公司彩仙(Cézanne)及其扫描软件ColorGenius。
Screen Cézanne3.紧凑型数字照相机:Panasonic公司的LUMIX FX 8、Canon公司的IXUS 400等。
Panasonic Lumix FX 8 Canon Ixus 400五、实验原理:(一) 扫描仪和数字照相机的工作原理:1.平面型扫描仪:图像原稿放置在扫描平台上,扫描仪的线状光源逐行照射原稿,扫描仪的光学/电子单元从原稿获取图像信息。
从原稿上反射或透射的图像光线经光学系统成像在光电转换器件(CCD)上。
由于光电转换器件上具备红/绿/蓝三种滤色片,从原稿来的光线先被分解成红/绿/蓝光,再经光电转换器件转换成红/绿/蓝模拟电信号。
随后,模/数转换器将模拟电信号转换成红/绿/蓝模拟电信号。
经过扫描软件和相关硬件的图像处理,得到数字图像数据。
数字图像数据经接口传送到计算机内,最终存储成数字图像文件。
2.数字照相机:被摄景物的光线进入照相机的镜头,成像在附带滤色片的光电转换器件(CCD或CMOS)上。
分光的成像光线被转换成模拟电信号,再经模/数转换器,将其分别转换成数字图像信号。
数字照相机内置的图像处理芯片对采集到的数字图像信号进行处理、压缩和编码,最终将数字图像数据以文件形式存储到存储器件中。
(二) 实验相关的技术原理:1.扫描仪的操作及设置:扫描仪的基本操作分为:原稿整理和放置、预扫描、扫描区域选择、图像处理设置、正式精细扫描等步骤。
A)原稿的整理和放置:清除原稿和扫描平台表面的灰尘、污点等,将原稿以合适的方向放入扫描平台。
原稿的成像层(乳剂等)应朝向光源;在可能的情况下,应使图像的短边平行于扫描仪的副扫描方向,以节省扫描时间。
B)图像预扫描(Preview/Pre-scan):扫描仪以低分辨率扫描整个原稿平台并进行预示,以方便操作者选择扫描区域。
C)扫描区域选择:用鼠标器框选需要扫描的图像区域。
若预示图像过小,可以进行针对选区的扫描(分辨率高于预扫描)。
D)扫描及图像处理设置:扫描相关的基本设置有:扫描模式(透射/反射)、颜色模式设置(RGB/CMYK/灰度/纯黑白/加网)、分辨率设置、图像翻转设置等。
图像处理设置有:高光/暗调点设置(动态范围设置)、图像层次曲线调节、色彩校正调节、亮度/对比度调节、滤镜处理、去网设置等。
相关的图像处理原理参见教材。
E)正式精细扫描:按照操作者所设置的图像分辨率,正式扫描所选区域图像,进行文件存储。
2.数字照相机的操作和设置:数字照相机的基本操作步骤为:基础设置、模式设置、曝光设置、取景、对焦、构图、拍摄。
A)基础设置:分辨率(像素数)设置、图像存储格式及图像质量设置、感光度设置、闪光方式设置、测光区域设置、白色平衡设置、色彩管理设置、色彩效果设置、防抖动模式设置等。
·像素数设置:决定了拍摄所获得图像的像素行列数。
常用的图像文件格式有:JPEG、TIFF、RAW等。
其中,JPEG格式有“精细”和“一般”之分。
·感光度设置:决定了照相机对较弱光线的敏感程度。
一般在ASA50至400之间,一些数字照相机的感光度可以达到ASA3200。
设置的感光度越高,对微弱光线的识别能力越强,适宜夜景等弱光拍摄,但会在图像中出现较多颗粒性“噪音”干扰。
故在可能的条件下,应尽量采用较低的感光度,使图像细腻精致。
·闪光方式:一般有:强制闪光、不闪光、需要时自动闪光、防红眼闪光等。
·测光区域设置:一般有“点测光”(中心微小区域测光)和“普通测光”。
“点测光”模式保证某个微小区域曝光正确,可以获得特殊的拍摄效果;“普通测光”的面积稍大,甚至可以做到多区域综合分析,可以获得较为正常的整体曝光。
·白色平衡设置:决定某种光源条件下,图像中性灰色的再现状况。
一般有:日光、阴天、日光灯、白炽灯、自定义、自动设置等。
一般而言,根据拍摄时的外部光源条件,选择对应的白色平衡设置,可以达到较为满意的效果。
在较为复杂的光源条件下,可以采用“自定义(评测)白平衡”。
若追求特殊拍摄效果,诸如:强化夜景天空的暗蓝色,则可以选择“白炽灯”模式,使天空偏向深蓝色而非蓝灰色。
·色彩管理设置:一些数字照相机可以进行色彩特性文件设置,如:Adobe RGB、sRGB 等。
·色彩效果设置:一般有“冷色调”、“暖色调”、“鲜艳”、“黑白”等,其实质是对图像进行处理,使其具有某种风格。
·防抖动设置:通过防抖动技术,可以在相当程度上减小相机机身不稳定造成的图像模糊。
一般有两种模式,即:持续补偿和拍摄瞬间补偿。
前者具有连续防抖动的作用,但耗电较多;后者仅在按下快门时进行防抖动补偿,耗电较为节省。
B)模式设置:按照照相机的预先设定,选择“普通”、“人像”、“风景”、“夜景”、“近摄”等模式,选择某种模式即对照相机进行了某种成套的参数设置。
C)曝光设置:对拍摄模式(光圈优先/速度优先/程序)选择,或者在“手动”模式下分别进行光圈和快门速度的设置。
一些照相机仅有“程序自动设置”而不具备单独控制光圈和快门速度的能力。
D)取景:确定需要拍摄的景物的大致范围,通过改变镜头焦距和位置移动,将需要拍摄的景物纳入显示器取景框。
E)对焦:将对焦区域的中心对准主体,半按下快门,使图像清晰成像。
F)构图:保持半按下快门状态,调整图像的构图,使其符合美学结构。
G)拍摄:完全按下快门,拍摄景物影像。
六、实验步骤:1.图像扫描实验步骤:A)打开扫描仪电源开关,启动扫描软件;B)将一张彩色原稿图片进行整理后,正确放入扫描仪的平台;C)预扫描;D)选择扫描区域。
必要时,进行选区扫描;E)扫描参数设置:F)正式扫描,将此图像作为基准图像文件存储。
*单位:dpi (ppi)H)比较8个图像的差异。
I)将图像处理设置全部恢复成“无/缺省”;J)采用“灰度”模式,300dpi,扫描灰色梯尺,存储文件;K)其他选项保持“无/缺省”状态,关闭扫描仪的“色彩管理/匹配”,再次扫描灰色梯尺,存储文件。
2.高档平面扫描仪实验步骤:由教师进行高档平面扫描仪操作及设置的演示。
3.数字照相机实验步骤:B)白色平衡:改变数字照相机的(日光/阴天/荧光灯/白炽灯/自定义),对准在标准光源观察箱内的彩色图片,观察颜色的变化,记录颜色状况。
C)感光度:将数字照相机的感光度分别设置成100和400,白色平衡设置为自动,拍摄标准光源观察箱内的彩色图片。
七、实验注意事项:1.扫描仪原稿平台应保持清洁,避免坚硬物体的划伤,还应避免油污沾染;2.勿用手指触摸数字照相机镜头,开机状态下不得插拔存储卡和电池;3.如需移动扫描仪,应先由教师进行光学系统锁定保护;4.扫描的图像文件应保存在自己命名的文件夹中,以免混乱;5.不得删除计算机中原有的文件、软件等数据;6.实验用的原稿图片和其他物品应在使用后归还实验教师。
八、思考题:1.扫描分辨率50dpi与300dpi的图片有何差别?2.缩小“动态范围”时,扫描得到的图像有何变化?为什么?3.如果原稿图像偏蓝,色彩又不够鲜艳,应在扫描仪软件中如何校正?4.全部缺省设置、USM1、USM2三个图像有何差别?5.写出数字照相机白色平衡设置改变时,显示的色彩效果有何不同?6.在Photoshop软件中,观察感光度100和400的图像,两者有何差别?7.在Photoshop软件的信息板中,读出扫描仪实验第K)和L)两步得到的灰度梯尺文件上各梯级的灰度值数据,填表。
以密度值为横坐标,灰度值为纵坐标(如下图),绘出两条层次曲线,说明两者的差别。
D九、对实验报告的要求:1.按要求填写实验报告的各项目;2.回答上述思考题;3.实验报告应书写清晰,内容和数据完整,回答问题明确。
实验二栅格图像处理和图文记录输出一、实验名称:栅格图像处理和图文记录输出二、实验目的和要求:本实验适用于印刷工程、包装工程专业的《图像处理及制版原理》、《图文信息处理》及其他专业的类似课程。
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通过本实验的教学活动,学生应进一步理解页面描述语言及栅格图像处理的原理,认识激光照排机的基本构成和工作原理,掌握栅格图像处理器的基本设置方法。
三、实验基本内容:1.图文页面的打印及页面描述语言的生成;2.栅格图像处理器的设置;3.分色胶片的激光照排记录输出。
四、实验设备:1.计算机系统及图文处理软件;2.栅格图像处理系统:方正公司的PSP-NT世纪RIP或类似系统。
3.激光照排机:科雷公司的CRON 3604H++或类似设备。
(CRON 3604H++的技术参数:最大记录幅面645 457毫米、8束氦氖激光、外滚筒型结构、附带连线显影机)科雷公司CRON 3604H++激光照排机五、实验原理:1.图文的页面描述的生成:通过图文处理软件的“打印”功能,在选择恰当打印设备的条件下,可以生成图文的页面描述,以页面描述语言的形式存储在文件中,或者直接形成页面描述语言信息流,送往栅格图像处理系统。
为了满足印刷复制的需求,在“打印”时,需要进行必要的设置:·输出设备选择;·输出幅面尺寸;·附加标记设置:套准线、裁切线、印刷控制的色标、梯尺等;·分色和加网设置;·页面描述语言设置:级别、符合DSC;·图像压缩和代换(DCS/OPI)设置;·色彩特性文件设置。
2.栅格图像处理:页面描述信息生成后,必须经过栅格图像处理器(RIP)解释并栅格化以后,才能形成记录信息。
将记录信息发送到输出设备上,最终将图文记录到材料上。
RIP的正常工作依赖于正确的设置。
主要的设置项目有:·记录设备选择:保证RIP输出的信息流正确地送到相关输出设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