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群数量的变化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37.50 KB
- 文档页数:2
(完整版)《种群数量的变化》学案第4章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学案制作人:柴丹 2018-04—18一、构建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P65)1.建立数学模型的一般步骤?二.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P66—67)项目“J"型曲线“S"型曲线坐标曲线前提条件理想状态下:①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②气候适宜、③没有敌害等。
现实状态下:①食物、空间有限②各种生态因素综合作用数学模型N t=N0λt无K值有无有K值无K值种群增长率曲线种群增长速率曲线联系两种增长曲线的差异主要是由于环境阻力的有无造成的三、关于“S”型曲线的分析1. “S”型曲线的成因三图中(1)t1之前,种群数量小于K/2,由于资源和空间相对充裕,种群数量增长较快,当种群数量为K/2时,出生率远大于死亡率,种群增长速率达到最大值。
(2)t1~t2,由于资源和空间有限,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斗争加剧,天敌数量增加,种群增长速率下降。
(完整版)《种群数量的变化》学案(3)t2时,种群数量达到K值,此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增长速率为0。
2。
不同续签模型中“K”值与K/2值图中A、B、C、D时间所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值A'、C’、D’时间所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2值3.曲线示意图中几个特殊点的应用(1)渔业捕捞应保证剩余量在K/2左右。
(种群增长率大。
这样既能获得较大的捕鱼量,又能使鱼类资源可持续发展。
)而害虫防治则尽可能在K/2之前进行,避免过快增加。
获得最大的“日捕获量”应在K时(2)对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措施:如对于大熊猫,要保护其生活环境,减少环境阻力,增大K值.对有害生物的防治措施:如对于家鼠,要封存粮食、清理垃圾等,增大环境阻力,降低K值。
(3)不能认为“S”型曲线的开始部分就是“J”型曲线,只能表述为“近似"或“相当于”(4)种群数量变化包括增长、波动、稳定、下降等,而“J”型曲线和“S”型曲线只研究了种群数量增长的规律4。
第4章 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预习导航一.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1.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____________。
建立数学模型的一般步骤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数学模型的表现形式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种群增长的J 型曲线1.概念:自然界确有类似细菌在__________条件下种群增长的形式,如果以________为横坐标,_____________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曲线则大致呈“J”型。
2.曲线:3.模型假设:在__________充裕、气候适宜、没有__________等条件下,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是第一年的数量的________倍。
4.建立模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模型中各个参数的意义:N 0代表____________;Nt 代表_____________________;λ代表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种群增长的S 型曲线1.概念:种群经过一段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____________的增长曲线,称为“S”型曲线。
2. 曲线:3.在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_____________数量,称为环【学习目标】1.说明构建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2.尝试构建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3.用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学习重点】尝试构建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并据此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学习难点】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境容纳量,又称______值。
四.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在自然界,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有很多,如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因此,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__________中,在不利的条件下,种群数量还会______________甚至____________。
种群数量的变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种群数量变化的原因和影响因素;2.掌握种群数量变化的计算方法;3.理解种群数量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1.种群数量的定义;2.种群数量变化的原因;3.种群数量变化的计算方法;4.种群数量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1.种群数量变化的原因;2.种群数量变化的计算方法。
四、教学难点种群数量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五、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种群数量的定义、种群数量变化的原因和计算方法,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2.实验法:通过实验观察种群数量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让学生深入理解种群数量变化的重要性。
六、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种群数量的定义和种群数量变化的原因。
2. 讲授(30分钟)(1)种群数量的定义种群数量是指某一物种在某一地区或某一生态系统中的个体数量。
(2)种群数量变化的原因种群数量变化的原因有以下几种:•出生率:指单位时间内新生个体的数量;•死亡率:指单位时间内死亡个体的数量;•迁移率:指单位时间内从其他地区迁移来的个体数量;•消失率:指单位时间内从该地区消失的个体数量。
(3)种群数量变化的计算方法种群数量变化的计算方法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种群数量变化量 = 出生率 - 死亡率 + 迁移率 - 消失率(4)种群数量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种群数量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有以下几种:•影响物种多样性:种群数量的增加或减少会影响生态系统中的物种多样性;•影响食物链:种群数量的变化会影响食物链的稳定性;•影响生态平衡:种群数量的变化会影响生态系统的平衡。
3. 实验(40分钟)通过实验观察种群数量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让学生深入理解种群数量变化的重要性。
实验步骤:1.准备一片草地和一些蚂蚁;2.记录下蚂蚁的数量;3.在草地上放置一些食物,观察蚂蚁的数量变化;4.记录下蚂蚁的数量变化;5.分析蚂蚁数量变化的原因。
4. 总结(10分钟)通过总结,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加深对种群数量变化的理解。
种群数量的变化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种群数量变化的概念和重要性。
2. 让学生掌握种群数量变化的数学模型和原理。
3. 培养学生运用种群数量变化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种群数量变化的概念和重要性2. 种群数量变化的数学模型:Logistic方程和Gompertz方程3. 种群数量变化的原因和影响因素4. 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际应用案例5. 种群数量变化的监测和预测方法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入实际案例,如人口增长、渔业资源利用等,引发学生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关注。
2. 种群数量变化的概念和重要性的讲解:介绍种群数量变化的定义、特点和重要性。
3. 数学模型的介绍:讲解Logistic方程和Gompertz方程的原理和应用。
4. 种群数量变化的原因和影响因素的分析:探讨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5. 实际应用案例的讨论:分析种群数量变化在实际应用中的具体案例,如物种保护、生态平衡等。
6. 种群数量变化的监测和预测方法的介绍:讲解常用的监测和预测方法,如样方调查、数学模型预测等。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种群数量变化的概念、数学模型和原因等理论知识。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应用案例,引导学生运用种群数量变化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种群数量变化的原因、影响因素和监测方法等,促进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
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种群数量变化概念和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3.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合作能力。
六、教学资源:1. 教材:种群生态学教材或相关课程教材。
2. 案例材料:提供一些实际的种群数量变化案例,如物种灭绝、生态灾害等。
3. 数学模型软件:如MATLAB、Python等,用于演示种群数量变化的数学模型。
4. 网络资源:查找相关的学术文章、新闻报道、视频资料等,用于丰富教学内容和拓展学生视野。
种群数量的变化教案
种群数量的变化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种群数量的变化原因和影响因素;
2.掌握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
3.能够分析种群数量的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4.培养科学思维和实验技能。
二、教学重点
掌握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
三、教学难点
分析种群数量的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
1.引入导入(10分钟)
教师通过展示图片或相关视频引起学生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兴趣,提出问题:在现实生活中,你们观察到过哪些动植物种群数量的变化?
2.知识讲解(10分钟)
教师简要讲解种群数量的变化原因和影响因素,如生死率、迁移率、出生率和死亡率等。
3.示范实验(20分钟)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一次简单的种群数量变化的示范实验。
将一定数量的果蝇放入一个玻璃瓶中,观察并记录果蝇的繁殖情况和寿命,通过实验数据分析种群数量如何变化。
4.讨论分析(15分钟)
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实验数据,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确定果蝇的种群数量是如何变化的。
5.概括规律(10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和归纳种群数量变化的规律,如初期种群数量的急剧增加,后期趋于稳定等。
6.应用拓展(15分钟)
教师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其中的种群数量变化,如疾病传播、食物链中的关系等。
7.小结(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小结,并强调种群数量变化的重要性和影响。
五、教学评价
通过学生的实验报告、课堂讨论和应用拓展的答题情况,评价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标。
第四章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学案一、学习目标1.说明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2.通过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3.用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学习重难点:1.教学重点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并据此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2.教学难点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二、学习过程预习检测: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①产生条件:②增长特点:③量的计算公式:公式中各字母代表的含义?探究一: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1.尝试建立一个数学模型:细菌种群的增长曲线将数学公式(Nn=2n)变为曲线图思考:曲线图与数学方程式比较,优缺点?2.自然界确有类似的细菌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形式,如果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曲线大致呈J型.预习检测: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①产生条件:②增长特点:探究二: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1.生态学家高斯的实验得出一个大草履虫种群的增长曲线。
思考:“S”型曲线在生产中有哪些应用?同一种群的K值是固定不变的吗?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都能在K值维持稳定吗?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应当采取什么措施?从环境容纳量的角度思考,能得到什么启发?探究三: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东亚飞蝗种群数量的波思考: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有哪些?种群数量变化的类型有哪些?探究四: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思考:怎样进行酵母菌的计数?本探究实验需要设置对照吗?如果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计数,应当采取怎样的措施?三、反思总结1.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2.种群增长曲线3.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四、当堂检测1.在下图中,表示种群在无环境阻力状况下增长的是 ( )2.海洋渔业生产中,合理使用网眼尺寸较大的网具进行捕捞,有利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下列不正确解释是()A.更多幼小的个体逃脱,得到生长和繁殖的机会B.减少捕捞强度,保持足够的种群基数C.维持良好的年龄结构,有利于种群数量的恢复D.改变性别比例,提高种群出生率3.下列有关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的叙述,错误的是()A.通常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曲线最终呈S型B.达到K值时种群增长率为零C.种群增长受自身密度的影响D.种群的增长速率逐步降低课后练习与提高1.在营养和生存空间等没有限制的理想条件下,某细菌每20 min 就分裂繁殖一代。
种群数量的变化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种群数量变化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掌握种群数量变化的基本模型和因素。
3. 学会分析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因素,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种群数量变化的概念与意义。
2. 种群数量变化的基本模型:指数增长模型、对数增长模型、逻辑斯蒂增长模型。
3. 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因素: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年龄结构、空间限制。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举例说明种群数量变化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引发学生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种群数量变化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3. 讲解种群数量变化的基本模型,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4. 分析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因素,引导学生思考实际问题。
5.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种群数量变化的理解和看法。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种群数量变化的基本模型和影响因素。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种群数量变化。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种群数量变化概念的理解。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 小组报告:评估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表现,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资源:PPT、案例资料、练习题、报告模板等。
教学时长:45分钟。
六、教学活动1. 实例分析:通过分析某个具体种群的数量变化案例,让学生了解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际情况。
2. 模型构建:引导学生根据实际案例,构建种群数量变化的数学模型,并解释模型的意义。
3. 计算机模拟:利用计算机软件模拟种群数量变化的过程,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种群数量变化规律。
4. 数据分析:让学生收集和分析现实中的种群数量变化数据,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七、教学策略1. 问题驱动:提出与种群数量变化相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2. 循序渐进:从简单到复杂,逐步引导学生掌握种群数量变化的知识。
3.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观点,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与讨论。
[3、利用表格中的数, !据,以时间(或繁殖!!代数)为横轴,细菌! [数量为纵轴,竺试在! !右图中画出细菌种!;群增长的曲线。
:70650细菌起始数量为12 3 4 5 6繁殖代数第四章种群和群落 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学习目标】知识目标:说明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能力目标:1、通过讨论细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2、用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情感目标: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重点难点】学习重点: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并据此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学习难点: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学习过程】一、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数学模型探究一:在营养和生存空间没有限制的情况下,某种细菌每20分钟就通过分裂繁殖一次。
1、如果在营养和生存空I'可等条件都适宜的情况下,1个细菌会增殖为多少?时间(niin )2040 60 80 100 120 140 160180细菌数量2、如果我们用N 表示细菌数量,n 表示细菌繁殖的代数,请尝试写出细菌种群增长的公式。
数学方程式:N =40302010知识归纳1.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的形式。
2.研究方法或步骤:(见课本65页)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T提出 T根据实验数据,用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T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C方程式优点: ____________3.表达形式,〔曲线图优点:能更地反映出种群数星的增长趋势。
第〔代种群数量数学方程式:Nt二知识归纳1.概念: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的曲线,称为“S”型曲线。
2.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又称—值。
3.条件:资源和空间有限,受其他生物制约。
(自然种群)4-形成原因:「种内斗争 ____ 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_____ t]璃谷*料『I捕食者数重出生率死亡率T出生率约死亡率T二、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探究二:1、如果种群的起始数量不是1个,而是No2、如果每经历一个繁殖期后,子代种群数量是原来的人倍.3、如果繁殖一代的时间是确定的,繁殖代数用t代替n知识归纳1.概念:在条件下的种群,以为横坐标,为纵坐标画出的曲线图,曲线大致呈型。
种群数量的变化教案教案标题:种群数量的变化教案目标:1. 了解种群数量的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2. 掌握种群数量变化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3. 能够分析和解释种群数量变化的模式和趋势。
4. 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察和数据分析能力。
教案步骤:引入活动:1.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不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例,例如狼群、鱼群或鸟群的数量变化。
2. 引发学生的思考:你认为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些种群数量的变化?这些变化对生态系统有什么影响?知识讲解:3. 讲解种群数量变化的原因,包括生物因素(如繁殖率、死亡率、迁移等)和非生物因素(如资源可用性、环境变化等)。
4. 介绍种群数量变化的模式和趋势,如指数增长、S型曲线等。
实验活动:5. 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观察种群数量变化的模式。
例如,将一群果蝇放入一个封闭的容器中,观察其数量随时间的变化。
6. 让学生记录观察结果,并绘制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的图表。
7.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讨论种群数量变化的模式和趋势。
案例分析:8. 提供一些真实的案例,让学生分析种群数量变化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例如,研究一些动物种群在人类活动干扰下的数量变化。
9. 学生小组讨论并呈现他们的分析结果,包括可能的解决方案和保护措施。
总结与评价:10. 总结种群数量变化的重要性和影响。
11. 评价学生对种群数量变化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可以进行小组讨论或个人写作的形式。
延伸活动:12. 鼓励学生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了解不同种群数量变化的案例,并撰写报告或展示他们的发现。
13. 组织一次生态系统参观活动,让学生亲身观察和记录不同种群数量的变化。
教学资源:- 图片或视频展示种群数量变化的实例- 实验用的果蝇和封闭容器- 种群数量变化的案例研究资料- 学生记录和绘图的工具教学评估:- 学生对种群数量变化原因的理解和解释能力- 学生对种群数量变化模式和趋势的分析能力- 学生对种群数量变化案例的分析和解决方案提出能力- 学生的观察记录和图表绘制能力。
第4章 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一、【学习目标】①知道“种群数量增长”数学模型的表达形式(公式、图表等)。
②理解 “J ”和“S ”型增长的特点和成因。
③知道引起种群数量变动的因素。
二、【课内探究】探究点一、构建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例题1、在营养和生存空间没有限制的情况下,某种细菌每20min 就通过分裂繁殖一代。
完成下列表格 思考:(1)如果用M 表示细菌数量,n 表示细菌繁殖的代数。
请根据表中数据变化的特点,推出该细菌种群的数量公式?(2)请以时间为横坐标,以细菌数量为纵坐标,绘制该细菌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
(3)、若种群的起始数量不是1而是用N 0表示,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λ倍,则t 年后种群数量Nt 为________________。
归纳:建立数学模型的一般步骤:探究点二、种群增长的“J ”型曲线1.含义:在 条件下的种群,以 为横坐标,以 为纵坐标画出的曲线图,曲线大致呈“J ”型。
2.“J ”型增长数学模型:(1)模型假设:条件:在 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 数量变化:种群的数量每年以 增长,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 倍。
(2)建立模型:t 年以后种群的数量表达式为: 各参数含义:N 0表示 ;N t 表示t 表示 ;λ表示3、画出种群增长的“J ”型曲线图4、画出“J ”型曲线增长率的变化曲线图时间(min ) 020 40 60 80100 120 …… 繁殖代数 0 1 2 3 456…… 细菌个数1……探究点三、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1.含义:种群经过一定时间增长后,数量的曲线,称为“S”型曲线。
2.产生原因: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数量也会,这就会使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
当种群的死亡率与出生率相等时,种群就稳定在一定的水平。
3.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又称值。
种群数量的变化》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种群增长模型的建构方法。
2.研究“J”型曲线和“S”型曲线的特点,分析其产生的条件和数量计算方法。
3.掌握种群数量变化的波动原因和能够调节种群数量变动的因素。
4.认识研究种群数量变动的意义,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重难点:1.重点: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并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2.难点: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教学过程:一、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种群数量变化规律是通过建构数学模型来描述的。
建构模型的方法包括:确定前提条件、选取合适的增长率和时间单位、确定增长率的变化规律等。
二、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J”型曲线是一种数量连续增加、保持稳定的曲线。
它的产生条件是环境资源无限,例如食物、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
数量变化规律可以用公式Nt=Nλt来计算,其中λ为增长率。
三、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S”型曲线是一种数量增加先慢后快再慢,最终达到环境条件允许的最大值后停止增长,保持相对稳定状态的曲线。
它的产生条件是环境资源有限。
数量变化规律可以用公式Nt=K/(1+ae^-rt)来计算,其中K为最大数量,a为初始数量,r为增长率,t为时间。
四、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包括天敌的入侵、环境的变化、疾病的传播等。
能够调节种群数量变动的因素包括繁殖率、死亡率、迁移率等。
总结:通过本节课的研究,我们了解了种群数量变化的规律和建构数学模型的方法,掌握了“J”型曲线和“S”型曲线的特点和数量计算方法,认识了种群数量变化的波动原因和能够调节种群数量变动的因素,以及研究种群数量变动的意义和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种群数量的变化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种群数量变化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让学生掌握种群数量变化的常见因素。
3. 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模型分析种群数量变化。
4.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种群数量变化的概念2. 种群数量变化的常见因素3. 种群数量变化的数学模型4. 种群数量变化实例分析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种群数量变化的概念、常见因素和数学模型。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实例,让学生理解种群数量变化的特点。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4. 实践操作法:让学生运用数学模型分析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或教参:《生物学》、《生态学》等。
2. 课件或黑板:展示种群数量变化的图形、表格和实例。
3. 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计算机软件:用于数据处理和模型分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或现象,引发学生对种群数量变化的思考。
2. 讲解种群数量变化的概念,让学生理解种群数量变化的含义。
3. 讲解种群数量变化的常见因素,让学生了解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各种因素。
4. 讲解种群数量变化的数学模型,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模型分析种群数量变化。
5. 分析实例,让学生通过具体案例理解种群数量变化的特点。
6. 小组讨论:让学生围绕实例展开讨论,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7. 实践操作:让学生运用数学模型分析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9. 布置作业:让学生通过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评价目标:检查学生对种群数量变化概念、因素和模型的理解,以及运用模型分析问题的能力。
2. 评价方法: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基本概念的理解。
练习题:评估学生对种群数量变化模型的应用能力。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评价其合作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课后作业:通过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其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拓展1. 生态学相关知识:介绍生态学中与种群数量变化相关的其他概念,如生态位、物种多样性等。
《种群数量的变化》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理解种群数量变化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
2、解释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
3、探讨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
二、学习重难点重点:1、种群数量变化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的产生条件和特点。
2、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难点:1、“J”型曲线和“S”型曲线数学模型的构建和应用。
2、对种群数量变化的综合分析和应用。
三、知识梳理(一)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1、“J”型增长曲线(1)条件: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
(2)数学模型:Nt =N0λt (其中 N0 为该种群的起始数量,t 为时间,Nt 表示 t 年后该种群的数量,λ 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
2、“S”型增长曲线(1)条件: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
(2)特点: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增长速率先增加后减少。
(二)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1、影响因素: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
2、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中,在不利的条件下,种群数量还会急剧下降甚至消亡。
(三)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1、合理利用和保护野生生物资源。
2、防治有害生物。
四、问题探究1、比较“J”型增长曲线和“S”型增长曲线的异同。
2、分析“S”型增长曲线中,K 值(环境容纳量)的含义和应用。
3、如何根据种群数量变化的规律来制定合理的渔业捕捞策略?五、典例分析例1:在一个玻璃容器内,装入一定量的符合小球藻生活的营养液,接种少量的小球藻,每隔一段时间测定小球藻的个体数量,绘制成曲线。
能正确表示小球藻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趋势的曲线是()A B C D解析:在玻璃容器内,营养物质有限,小球藻种群数量增长符合“S”型曲线。
在“S”型曲线中,增长速率先增加后减少。
答案:D例2:某草原上野兔种群数量的变化如图所示,在第5 年时经调查,该野兔种群的年龄组成如图所示。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 第 1 年至第 5 年,野兔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B 第 4 年时,野兔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C 第 5 年时,野兔种群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D 第 5 年时,野兔种群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第 1 年至第 3 年,野兔种群数量增长较快,第 3 年至第 5 年种群数量增长缓慢,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
种群数量的变化教案设计第一章:引言1.1 课程背景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种群数量变化的基本概念、原因和影响因素。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分析实际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1.2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描述种群数量变化的含义和重要性;解释种群数量变化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和小组讨论法进行教学。
第二章:种群数量变化的基本概念2.1 种群数量的定义介绍种群数量的定义,解释种群数量变化的含义。
2.2 种群密度的概念解释种群密度的概念,阐述种群密度与种群数量变化的关系。
2.3 种群数量变化的类型介绍种群数量变化的类型,包括增长、稳定和下降。
2.4 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包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第三章:种群数量变化的原因3.1 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分析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包括食物、天敌、疾病等。
3.2 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分析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包括气候、人类活动等。
3.3 种群数量变化的内在因素介绍种群数量变化的内在因素,如出生率、死亡率、迁移等。
第四章: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4.1 种群数量变化对生态系统的的影响分析种群数量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包括物种丰富度、生态位等。
4.2 种群数量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分析种群数量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如粮食安全、疾病传播等。
4.3 种群数量变化的生态伦理意义讨论种群数量变化的生态伦理意义,强调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第五章:案例分析5.1 案例一:城市化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分析城市化进程中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以动物为例进行具体阐述。
5.2 案例二:气候变化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分析气候变化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以植物为例进行具体阐述。
5.3 案例三: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分析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以渔业资源为例进行具体阐述。
5.4 案例四:生物多样性保护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分析生物多样性保护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以自然保护区为例进行具体阐述。
种群的数量变化一、种群的数量变化 1、“J ”型曲线(1)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
(2)特点:种群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大。
(3)数学模型:指数函数型。
(4)两种情形:①实验室条件下;②当一个种群刚迁入一个新的适宜环境时。
2、“S ”型曲线(1)原因:自然环境条件是有限的,如资源、空间、天敌等的制约。
(2)特点:种群达到环境条件所能允许的最大值——环境容纳量(即K 值)后有时停止增长,有时在K 值上下波动。
(3)意义:反映或体现达尔文自然选择中的生存斗争。
3、种群数量变化形式:增长→波动→稳定→下降。
【热点难点全析】一、“J ”型增长曲线与“S ”型增长曲线的分析 1、曲线比较2、列表比较3、联系:两种增长曲线的差异主要是因环境阻力大小不同,对种群增长的影响不同。
因而有:“J ”型曲线因环境阻力增大而成“S ”型曲线。
4、K 值变动的示意图及应用 项目 “J ”型曲线 “S ”型曲线 前提条件 环境资源无限 环境资源有限 种群增长率 保持稳定 随种群密度上升而下降 K 值的有无无有曲线形成的原因 无种内斗争,缺少天敌 种内斗争加剧,天敌数量增多(1)同一种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在环境不遭受破坏的情况下,K值会在平均值附近上下波动。
(2)当环境遭受破坏时,K值下降;当生物生存环境改善时,K值上升。
(3)应用:当环境中种群数量大于K/2值时,即可采取适当捕捞等手段合理利用,但捕捞后数量应为K/2值,因为此时种群增长率最大,有利于提高生物利用的总量。
【例】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曲线增长(如图甲曲线);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曲线增长(如图乙曲线)。
下列有关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A.若该图表示草履虫种群增长曲线,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增长速率为0B.种群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d点之后C.若该图表示蝗虫种群增长曲线,则对害虫的防治应在c点之后D.K值是环境的最大容纳量,不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析】选A。
高一生物BCA教学案时间密封前一阶段,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为()2、右图中表示在良好的生长环境下,“小球藻分裂繁殖的细胞数量”,“鸡产蛋数量(每天产一枚)”和“竹子自然生长的高度”这三个现象与时间的关系依次是()A.乙.甲.丁B.甲.丙.乙C.丙.甲.乙D.丁.乙.丙迁移训练3、若某个鼠种群有亲代成年鼠a只,每只雌鼠一生平均产仔16只。
假设各代雌雄比例均为1:1,子代幼鼠均发育成年,且所有个体的繁殖力均相等,则从理论上计算,第代产生的子代鼠应为()只B.a×8n+1只C.a×8n只.a×8n-2只4、右图表示田鼠种群的理想增长曲线和在某自然环境中的实际增长曲线,关于曲线的叙述不正确的()区域(图中阴影部分)可以代表环境阻力的大小.严密封储粮食,保护田鼠天敌等措施可以使e点向下移动.食物最可能成为鼠群繁殖速度的限制因素是de段.人工灭鼠时要将田鼠数量控制在c点5、在南海岛上迁入某种动物,那里土地肥沃,气候宜人,生存环境优越。
若干年后,岛上该动物种群数量增长如下图曲线所示,请回答:(1)该岛在m年内,该动物增长是_____________型曲线,当该动物数量接近n线时,环境阻力越来越大,n是该岛环境条件_____________。
(2)当该动物数量强行增长到O点时,就会很快下降至P点,原因是该动物剧增后,岛上生活资源发生短缺,各种因素使.150吨小组成员交流学习体会,就存独立完成下列练习题。
年紫茎泽兰侵入我国四川凉山地区后,泛滥成灾,其增长曲线近似“J”型学案14 4-2 种群数量的变化答案【预习学习内容】一、1、种群密度2、(1)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2)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提出合理的假设;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二、时间种群数量N t=N0λt三、种内竞争出生率死亡率1、数量趋于稳定2、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种群最大数量K四、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消亡【预习自我检测】1-5 A A D B C【课堂合作探究】迁移训练1-4 C C C D迁移训练5:(1)J型允许最大值(K )(2)生态环境种内斗争(3)承载能力生态平衡规律【课堂自我检测】1-4 B D B C 5、(1)S (2)J (3)环境容纳量K值2500个【课后延伸训练】1-5 BBCAD6.(1)a 过度繁殖(2)b 通过生存斗争被淘汰的个体数量(3)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4)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7. (1)取样先后的顺序为:2、4、1、3。
高中生物必修3种群数量的变化学案
【学习目标】
1.说明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2.通过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3.用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4.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并据此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2.教学难点
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自主学习】
一、构建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数学模型
1.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的形式。
2.研究方法或步骤:
提出问题→提出→根据实验数据,用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检验或修正
3.表达形式
例:在营养和生存空间没有限制的情况下,某种细菌每20分钟就通过分裂繁殖一次。
(1)用数学方程式表示:n代以后细菌的数量N
(2)请将该细菌产生的后代在不同时期的数量填入下表,并画出细菌的种群增长曲线:
数学方程式的优点:科学、准确;
曲线图的优点:能更地反映出种群数量的增长趋势。
二、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
1.含义:在条件下的种群,以为横坐标,以为纵坐标画出的曲线图,曲线大致呈“J”型。
2.“J”型增长数学模型:
(1)模型假设:
条件:在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
数量变化:种群的数量每年以增长,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倍。
(2)建立模型:t年以后种群的数量表达式为:
各参数含义:N
0表示;N
t
表示
t表示;λ表示
三、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1.含义: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的曲线,称为“S”型曲线。
2.产生原因:
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数量也会,这就会使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
当种群的死亡率与出生率相等时,种群就稳定在一定的水平。
3.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又称值。
四、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
1.影响因素
(1)自然因素:、食物、、传染病等。
(2)人为因素:人类活动的影响
2.数量变化
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中,在不利条件下,种群的数量还会急剧甚至。
3.研究意义
有害动物、野生动物资源的和利用,濒危动物的拯救和。
【主干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