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科母婴同室新生儿管理质控标准
- 格式:xlsx
- 大小:12.08 KB
- 文档页数:4
母婴同室管理制度
1.严格执行陪探视制度,非本室工作人员,无特殊情况不得入内。
2.帮助产妇在新生儿出生后的30分钟内进行皮肤接触,按需哺乳。
3.指导产妇加强营养及注意休息,坚持24小时母婴同室,若有医疗处置或沐浴要分开时,不能超过一小时。
4.加强巡视,注意观察婴儿反应、吸吮及大小便情况,按时测量体温、检测黄疸指数,认真做好评估和记录,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5.婴儿每日或隔日沐浴一次,测量体重,做好婴儿脐部、眼部、臀部等皮肤护理。
6.健康教育做到“六教会四指导”提倡母乳喂养。
六教会:教会产妇正确的哺乳方法、挤奶、换尿布、婴儿沐浴、婴儿抚触、新生儿母乳喂养及补奶。
四指导:产妇“科学坐月子”、科学喂养婴儿、预防婴儿意外伤害、新生儿黄疸观察及促退黄疸指导。
7.严格执行母婴同室有关制度,健康教育制度、消毒隔离制度等。
8.加强风险管理与安全宣教,履行告知义务,防范婴儿错抱及被盗等不良事件的发生。
母婴同室新生儿安全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和依据】为了保障母婴同室新生儿的安全,维护企业内部的秩序和稳定,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订立本规章制度。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企业内部全部母婴同室的新生儿管理工作,包含新生儿抚养、喂养、保健等各个环节。
第三条【工作原则】在母婴同室新生儿管理工作中,本制度将坚持以下原则: 1. 保证新生儿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2. 敬重孕妇和新生儿的个人权益;3. 供应专业化的管理和服务;4. 强调团队协作和信息共享。
第二章人员管理第四条【母婴同室人员对象】1.企业内怀孕的女性员工,符合政策规定的怀孕月份条件。
2.已生育的女性员工,符合政策规定的产假期限。
3.合法抚养新生儿的家庭成员,符合政策规定的条件。
第五条【入住申请及审批】1.符合母婴同室条件的人员可提出入住申请,需供应相应证明料子和医生的看法书。
2.经企业法务部门审核通过后,报企业主管部门批准后方可入住。
3.如发现供应虚假料子或不符合条件者,将取消其入住资格并追究相应责任。
第六条【新生儿身体情形监测】1.建立新生儿身体情形监测机制,每日进行身高、体重、体温等指标的测量记录,并定期通报。
2.如发现新生儿存在身体异常情况,及时通知相关医护人员进行诊治,并立刻报告上级主管部门。
第三章安全防护第七条【睡眠安全】1.睡眠环境应保持安静、温暖、通风良好,减少异味、噪声和强光干扰。
2.床铺应选用符合相关标准的婴儿床,配备安全的围栏和床垫。
3.确保孩子睡觉时有一名成年人在旁照看,禁止婴儿单独留在床上。
第八条【喂养安全】1.母亲在喂养新生儿前应保证双手清洁,并及时消毒乳房。
2.母亲应采取舒适且正确的喂养姿势,避开造成乳房疼痛或乳房堵塞。
3.母亲在喂养过程中,禁止服用含有毒害物质的药品。
第九条【洗浴安全】1.新生儿洗浴应选用无刺激性的婴儿洗液和洗浴用品,确保清洁和安全。
2.洗浴时要防止滑倒和烫伤,确保水温适合,同时注意保持洗浴区域的干燥。
一、总则为保障母婴健康,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我院产科病房、新生儿科及相关辅助科室,适用于所有入住母婴同室的产妇和新生儿。
三、母婴同室管理制度1.母婴同室病房设置(1)母婴同室病房应设置独立的母婴护理区域,保证母婴隐私。
(2)母婴同室病房面积应满足母婴生活、护理需求,室内设施齐全,环境舒适。
2.母婴同室护理原则(1)母婴同室期间,医护人员应遵循科学、规范、个体化的护理原则。
(2)产妇和新生儿的生活、护理、治疗等工作,应由专业医护人员负责。
3.母婴同室护理内容(1)产妇护理1)产后2小时内,医护人员应密切观察产妇生命体征,包括心率、血压、呼吸、体温等。
2)协助产妇进行产后检查,如伤口、宫缩、阴道出血、排尿情况等。
3)指导产妇进行母乳喂养,确保母乳喂养成功。
4)为产妇提供心理、生理、营养等方面的咨询和指导。
(2)新生儿护理1)产后2小时内,医护人员应密切观察新生儿生命体征,包括心率、呼吸、体温、体重等。
2)协助新生儿进行新生儿筛查、洗澡、脐带护理等。
3)指导家长进行新生儿日常护理,如换尿布、喂奶、洗澡等。
4)对新生儿进行生长发育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
4.母婴同室探视制度(1)探视时间:每日上午8:00-10:00,下午2:00-4:00。
(2)探视人数:每名产妇每日限探视2人,探视者需出示身份证及产妇家属证明。
(3)探视要求:探视者应穿着整洁,佩戴口罩,保持病房安静、卫生。
四、母婴同室感染预防与控制1.严格执行手卫生制度,医护人员进入母婴同室前应洗手或使用速干手消毒剂。
2.加强母婴同室环境卫生管理,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定期进行消毒。
3.对患有传染病的产妇和新生儿,应采取隔离措施,防止交叉感染。
4.定期对母婴同室进行环境卫生学监测,确保环境安全。
五、附则1.本制度由我院产科病房、新生儿科及相关辅助科室负责解释。
母婴同室管理制度
(一)母婴同室要有保暖和防暑降温设备,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
(二)实行产科医生三级查房,必要时产科、儿科医生、护士长联合查房。
(三)实行整体护理,及时完成母婴的医疗护理工作。
护理人员在母婴入室后2小时内每半小时观察、记录母婴情况一次,以后1-2小时巡视母婴一次。
(四)医护人员应帮助和指导母亲进行母乳喂养;对有医学指征的新生儿可遵医嘱添加配方奶、其奶瓶、奶头及奶粉由病房提供并管理,并做好记录。
(五)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防止发生院内感染。
(六)加强医护员工的安全教育,落实安全措施,提高安全防范能力,确保母婴安全。
(七)产妇出院前,医护人员对其进行出院指导,并将母婴转入产妇休息所在地的妇幼保健机构进行访视。
(八)设立母婴喂养咨询门诊和咨询热线电话,提供母乳喂养咨询服务,并有记录。
母婴同室病房管理制度
第一条母婴同室住院病房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将母亲及婴儿均安排在
一个病房内的住院安排方式。
第二条母婴同室住院是一种模式,尽量使母亲和婴儿在一起,让婴儿
在母亲的爱护下享受到舒适的环境,尊重婴儿的心理需要,使病情及恢复
更加顺利,也是对母子健康的保养。
第三条对于母婴同室住院病房的设置条件应当满足以下几点:
1.母婴同室住院的病房应当有足够的宽敞空间,有利于母亲和婴儿
的身体活动和健康发育;
2.母婴同室病房内应该设置有足够的设施和一定的设备,如护理用品、床、桌、椅、洗漱用品等;
3.母婴同室病房应当设有完善的护理服务,专业的护士、护士长和
护士全支持护理;
4.为安全起见,应当根据母婴同室的病情,设置有相应的安全设施,如护栏、防护装置等;
5.母婴同室住院病房应当不定期消毒,以保证空气卫生;
第四条母婴同室住院除了要配备足够的设施和一定的设备外,还要注
意以下几点:
1.母婴同室住院的病房应当有足够的安全标准,只有符合安全条件
的病房才可以进行母婴同室住院;
2.在母婴同室住院过程中。
产房、母婴同室、新生儿监护室医院感染管理制度(一)产房医院感染管理1.相对独立,布局合理,周围环境清洁,无污染源。
与产科新生儿病房相邻。
分娩室内产床配备数量与使用面积符合规定,室内无死角。
2.配备外科洗手设施,洗手水池,采用非手触式水龙头,接产前严格执行外科洗手。
3.诊疗过程中落实标准预防措施,有体液、血液暴露风险时应戴防护面罩隔离衣及防护鞋套。
4.产前应做血清学检测。
产妇进入待产室更换专用拖鞋。
对患有或疑似传染病的产妇,应安置到隔离分娩室,采取相应隔离措施,所有物品严格按消毒灭菌要求单独处理尽量使用一次性物品。
5.无菌物品标识明确、规范,按灭菌日期及有效期存放。
6.各种仪器设备清洁无污迹、血迹,胎心监护仪探头及绑带一人一用一消毒。
7.患有或疑似感染性(传染)疾病胎盘按病理性医疗废物处置,胎儿遗体、婴儿遗体纳入遗体管理。
(二)母婴同室医院感染管理1.病房空间与设置布局合理,产妇病床和婴儿床使用面积符合规定。
2.母婴一方患感染性(传染)疾病时,须与正常母婴隔离。
产妇在感染性(传染)急性期应暂停哺乳。
3.产妇哺乳前应行手卫生与乳头清洁。
4.婴儿用品须一婴一用,需消毒的一用一消毒。
隔离儿用具应单独使用和清洗消毒。
5.保持室内环境清洁、空气清新、通风良好,每日定时通风、消毒。
每月实施一次空气、物体表面和医务人员手的微生物监测。
6.医院感染暴发、流行时,严格执行易感人群隔离管理要求。
7.工作人员患化脓性皮肤疾病及其他感染性(传染)疾病期间,不得与婴儿接触。
8.加强探视人员管理,严格控制陪护率和探视人员,应着清洁服装,手卫生清洁后方可接触婴儿。
严禁患有传染病及上呼吸道感染或其他传染病的家属探视或陪护,探视时间应控制在30分钟以内。
9.母婴出院后,其床单位、保温箱等用品、用具应彻底清洁和终末消毒。
(三)新生儿监护室医院感染管理1.布局规范,医疗区、辅助区分区合理,病室床位设置符合规定,每个房间至少设置1套非手触式手卫生设施。
母婴室同室医院感染管理制度(一)人员管理l.工作人员衣着整洁。
2.工作人员患有急性呼吸道感染、腹泻、皮肤渗出性病灶者,应暂时调离。
3.严格执行探视制度,控制探视人员,探视者应着清洁服装,洗手后方可接触婴儿。
在感染性疾病流行期间,禁止探视。
(二)卫生保洁措施1.母婴同室每组母婴床位面积应不少于6-7.5m2,每个婴儿应有独立的床位。
2.母婴同室应保持清洁,空气清新,定时开窗通风,每日≥2次,每次30min。
必要时进行空气消毒。
室内温度在22—26度,湿度50-60%。
3.病房湿式清扫,一床一巾,地面、床头柜等物体表面每天清洁擦拭1次,遇有污染时应立即清洁和消毒。
抹布一桌一用,用后清洗消毒,晾干备用。
4.被服每周更换,使用被服袋和被服车收集脏被服,避免污染环境。
5.清洁工具应分区使用,颜色标记,用后清洗消毒、悬挂晾干备用。
(三)消毒隔离1.产妇的安置准绳:患者有特殊熏染或传抱病的产妇,应按传抱病的有关规定实行隔离或转院;同种病可同居一室,特殊熏染者应单室隔离,并根据疾病的流传路子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
2.医护人员上班时应衣着整洁,进、出母婴同室应洗手或卫生手消毒。
3.母婴有一方患有感染性疾病时应隔离,产妇在传染病急性期,应暂停哺乳。
4.产妇哺乳前应洗手、清洁。
哺乳用具一婴一用一消毒。
隔离婴儿的用具应单独使用,用后及时清洗消毒。
5.眼药水、油膏、沐浴液、浴巾、治疗用品等,应一婴一用,避免交叉使用。
6.患有化脓性及其他感染性疾病的工作人员,不得接触婴儿。
7.被服一人一用一调换,住院时间超过一周应每周调换,遇有污染时应随时调换。
禁止在病房、走廊清点脏污被服。
母婴出院后,其床单位及用品等,应完全清洁和消毒。
8.发现传染病人应及时按我院传染病管理的有关规定上报,并采取相应的消毒隔离措施。
9.新生儿疫苗接种室及疫苗的管理符合相关规定,接种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和手卫生制度。
10.每季度对环境卫生及消毒效果进行监测,物体表面和工作人员手不得检出沙门菌。
一、制度目的为保障母婴同室新生儿的安全,提高护理质量,确保母婴健康,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所有母婴同室的新生儿护理工作。
三、组织架构1. 设立母婴同室新生儿安全管理小组,负责制定、修订和完善本制度,监督实施,并对违反制度的行为进行处罚。
2. 母婴同室新生儿安全管理小组由产科、新生儿科、护理部、感染管理科等相关科室负责人组成。
四、管理措施1. 母婴同室环境要求:(1)病房布局合理,通风良好,温度、湿度适宜。
(2)配备必要的护理设备,如新生儿护理床、温箱、监护仪等。
(3)定期对病房进行清洁、消毒,保持环境整洁。
2. 护理人员要求:(1)护理人员在进入母婴同室前,需接受专业培训,掌握新生儿护理知识、技能。
(2)护理人员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防止交叉感染。
(3)护理人员应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关心、爱护新生儿,耐心解答产妇及家属的疑问。
3. 新生儿护理要求:(1)观察新生儿生命体征,包括呼吸、心率、体温、肤色等,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2)做好新生儿脐带护理,保持脐部干燥、清洁。
(3)按时喂奶,观察新生儿吸吮、消化情况,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4)定期为新生儿进行沐浴、抚触,促进新生儿生长发育。
(5)做好新生儿预防接种工作,按时完成疫苗接种。
4. 产妇护理要求:(1)观察产妇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心率、体温、宫缩等,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2)指导产妇进行母乳喂养,帮助产妇解决哺乳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观察产妇产后出血情况,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4)做好产妇心理护理,关注产妇情绪变化,提供心理支持。
5. 家属管理要求:(1)家属进入母婴同室需遵守相关规定,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新生儿护理。
(2)家属应保持病房环境整洁,不乱扔垃圾。
(3)家属不得在病房内吸烟、大声喧哗。
五、监督检查1. 母婴同室新生儿安全管理小组定期对护理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2. 护理人员应自觉遵守本制度,如有违反,将按相关规定进行处理。
产科母婴同室新生儿管理建议(完整版)产科母婴同室是一个高风险的区域,由母亲陪伴新出生婴儿,家长缺乏观察、护理经验,且新生儿病情变化快,无任何行为和语言能力,不可预见性的不安全因素多。
随着我国政府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各级助产机构分娩量剧增,高危孕产妇数量随之增多,产科新生儿管理压力增大。
因此,产科与新生儿科如何共同协作,管理好母婴同室新生儿,避免医疗事故的发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
迄今为止,我国尚无关于母婴同室新生儿管理的指南和标准。
国外由于人口少,分娩量小,相对医疗资源丰富,医护人员配备充足,因此其相关指南不适用于国内。
为了保障母婴同室新生儿安全,同时针对近年来母婴同室新生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由中国妇幼保健协会新生儿保健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新生儿科医师分会牵头,组织国内部分相关专家,根据目前我国母婴同室管理的现状制订了《产科母婴同室新生儿管理建议》,以规范母婴同室新生儿管理,供各级助产机构新生儿科和产科医护人员参考。
一、适用对象产科母婴同室的新生儿。
二、管理模式建议产儿科协作共同管理。
儿科医生负责管理产科母婴同室的新生儿,包括每日常规查体、高危儿管理、常见问题处理等,人员归属根据各医院实际情况决定。
三、医护人员资质及职责1.医生资质:取得《执业医师资格证书》的新生儿科/儿科医生,建议具备新生儿科相关工作经历,定期参加专业培训并接受考核,具备新生儿复苏的能力。
2.医生职责:负责产科高危孕妇分娩的待产工作,必要时及时进行新生儿复苏;负责母婴同室新生儿查房,完成相关医疗文件;履行新生儿分诊、转科职责;负责对家长进行新生儿健康知识宣教,并沟通新生儿情况。
3.护理人员资质:取得《护士资格证书》,具备新生儿常规护理、窒息复苏及危急处理能力。
进行疫苗接种的护士应取得相应证书,掌握疫苗接种的操作规范、流程及应急预案。
4.护理人员职责:负责新生儿的所有护理工作、病情观察及宣教指导,及时与新生儿科医生沟通了解治疗方案及处理措施;贯彻落实爱婴医院相关制度,做好产妇母乳喂养知识和技巧的宣教,特别是指导和帮助母婴暂时分离的产妇挤奶、保持泌乳,贮存和运输母乳到新生儿科;向人工喂养的新生儿产妇宣教并指导人工喂养相关知识;及时发现并处理不良事件,落实医院感染控制、消毒隔离和职业防护工作。
母婴同室新生儿管理常规
1.正常新生儿娩出半小时内进行皮肤早接触、早吸吮。
入母婴同室后护士对产妇进行宣教指导,按需哺乳。
2.新生儿科医师对初生新生儿完成详细的体格检查,填写表格式新生儿出生纪录,对有出生缺陷的婴儿填写“出生缺陷表”。
新生儿出院前再做体检,填写出院纪录。
3.新生儿科医师每日逐一查视,填写新生儿查体表,发现异常及时处理,必要时入高危新生儿室观察、治疗。
4.护士随时巡视病房,对异常情况及时通知儿科医师处理。
5.对新生儿常规采足跟血做新生儿筛查。
注射维生素K1。
对胎膜早破、羊水胎粪污染的新生儿常规注射氨苄青霉素3天。
产房、母婴同室质量标准
1、严格执行医疗规章制度和护理技术操作规程,有预防护理过失和缺陷的预案,做到安全无缺陷或过失。
2、组织分工严密,各级人员职责明确,有工作程序,质量标准及检控方法。
3、无菌技术管理严格,消毒隔离制度健全,器械、敷料消毒合格率为100%,有预防产褥感染及婴儿皮肤感染的具体措施;对 HBsAg 阳性及 ASL 高的产妇(包括性病)婴儿应进行隔离;奶具做到一婴一瓶,一用一消毒;每周对工作人员的手指、咽部做一次细菌培养°,咽部培养有致病菌生长者,应暂调离工作岗位进行治疗,医护人员的手指不得检出沙门氏菌。
4、观察产妇、婴儿的异常情况,做到三及时:报告医师及时,抢救处理及时,护录及时。
三无:无漏产,无红臀,无抱错婴儿。
对体温不升或体重不足者,有可靠的保暖措施,喂养及护理符合要求,记录准确及时。
5、急救药品,器材齐备,性能良好,分类放置,急救药品、器材准备合格率为100%。
6、婴儿记录、床头牌、足印、手腕条填写完整正确,与其母亲床号、姓名、住院号一致。
7、环境管理达到清洁、整齐、有序,室内布局合理,
陈设规范,严格区分无菌区、清洁区、污染区,有定期清扫制度。
每月进行一次空气微生物监测,有监测登记。
8、正常分娩的婴儿,母乳喂养率≥90%。
9、产房、婴儿室质量达标率≥90%。
新生儿安全管理制度新生儿安全管理制度1一、二级以上医院和妇幼保健院,应当安排至少1名掌握新生儿复苏技术的医护人员在分娩现场。
分娩室应当配各新生儿复苏抢救的设备和药品。
二、产科医护人员应当接受定期培训,具各新生儿疾病早期症状的识别能力。
三、新生儿病房(室)应当严格按照护理级别落实巡视要求1无陪护病房实行全天巡视。
四、产科实行母婴同室,加强母婴同室陪护和探视管理:住院期间,产妇或家属未经许可不得擅自抱婴儿离开母婴同窒区。
因医疗或护理工作需要,婴儿须与其母亲分离时,医护人员必须和产妇或家属做好婴儿的.交接工作,严防意外.五、严格执行母乳喂养有关规定。
六、新生儿住院期间需佩戴身份识别腕带,如有损坏、丢失,应当及时补办,并认真核对,确认无误。
七、新生儿出入病房(室)时,工作人员应当对接送人员和出入时间进行登记,并对接收人身份进行有效识别。
八、规范新生儿出入院交接琉程。
新生儿出入院应当由医2人员对某陪护家属身份进行验证后,由医护人员和家属签字确认,并记录新生儿出入院时间。
九、新生儿病房(窒)应当加强医院感染管理,降低医院感染发生风险。
十、新生儿病房(室)应当制定诮防应急.预案,定期开展安全隐患排查和应急演练。
十一、对于无监护人的新生儿,要按照有·关规定报告公安和民政等部门要善安葺,并记录安置结果。
十二、对于死胎和死婴,医疗机构应当与产妇或其他监护人沟通确认,并柙强管理;严禁按医疗废物处理死胎、死婴。
对于有传染性疾病的死胎、死婴,经医疗机构征得产妇或其他监护人等同意后,产妇或其他监护人等应当在医疗文书上签字并配合办珲相x手续。
医疗机构应当按照《传染病防治法》、《殡葬管珲条例》等妥善处理,不得交由产妇或其他监护人等自行处理。
违反《传染病防治法》、《殡葬管理条例》等有关规定的单位和个人,依法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新生儿安全管理制度2为新生儿病室工作人员严格遵守各项管理规定,保障新生儿住院期间的安全而应遵循的制度。
母婴同室新生儿安全管理制度1. 管理标准1.1 目的本规章制度旨在确保母婴同室期间新生儿的安全以及供应良好的早期亲子关系环境,保障新生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1.2 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公司的母婴同室期间的新生儿安全管理。
1.3 安全条件要求1.母婴同室的房间必需经过严格的消毒,确保无细菌感染的风险;2.房间内必需配备充分数量的婴儿床、床垫、被褥、宝宝用品等,且定期进行检查和维护;3.房间内应保持适合的温湿度,以确保新生儿的舒适度和健康;4.房间内应设置适当的照明,以保证工作人员能够清楚地察看新生儿的情况;5.母婴同室期间,房间内不得存放任何有害物质,特别是对新生儿有潜在不安全的物品;6.室内通风必需良好,以保持空气新鲜,减少细菌繁殖的可能;7.母婴同室的房间应隔离于其他环境,以减少外界噪音对新生儿的影响。
1.4 人员要求1.负责照料新生儿的人员必需经过专业的培训,并持有相关证书;2.照料人员必需经过健康体检,确保不存在传染性疾病或其他威逼新生儿健康的疾病;3.照料人员必需遵守公司和相关法律法规对于新生儿照护的要求;4.照料人员应具备擅长沟通的本领,能够与新生儿的家人进行有效的沟通;5.照料人员必需遵守保密协议,对母婴同室期间产生的信息和数据进行保密;6.照料人员有责任及时报告任何发生在新生儿身上的异常情况或意外事件。
1.5 安全防护1.必需为新生儿佩戴符合标准的安全防护用品,如帽子、手套、鞋套等;2.新生儿在床上必需固定好,以防止滑落或摔伤;3.耐用设施应定期检查和维护,确保设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4.定期对婴儿床、床垫、被褥等进行清洗和消毒,以防止细菌繁殖;5.定期对房间内的空气质量进行检测,确保新鲜度和无有害气体;6.照料人员必需定时察看新生儿的情况,包含呼吸、体温、饮食等方面;7.房间内必需设有灭火器等应急设备,并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8.照料人员必需熟识适应不同情况下的急救处理程序,如窒息、中毒等。
母婴同室管理制度母婴同室管理制度11、母婴同室医护人员必须经过18学时的系统母乳喂养知识的`学习培训,考试合格者方可上岗,并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强化母乳喂养的新知识。
2、母婴同室要保持空气清新、安静、舒适、温度、适度适宜,为母婴创造一个良好的修养环境。
3、每日紫外线照射2次,每次1小时,每月做细菌培养一次。
4、医护人员要热情接待孕产妇,介绍爱婴医院基本知识,对孕产妇进行细致的心理护理,强化宣教,禁止产妇及家属使用代乳品及奶瓶、奶嘴。
5、产妇产后入母婴同室2小时内要协助并教会产妇哺乳的姿势、体位、方法及婴儿含接姿势,做到充分有效地吸吮,接需哺乳。
6、护理人员定时巡视母婴同室,密切观察母婴情况,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处理。
7、对母婴同室的婴儿进行晨护及预防接种等工作时,母婴分离不能超过1小时。
8、非本室工作人员不得随便进入母婴同室,要严格执行探视制度,在规定时间内探视,每次不能超过1人。
9、母婴出院前,医护人员要向产妇及家属进行母乳喂养、计划生育、产褥期保健知识的宣教,安排产妇出院后的随诊工作并进行登记。
10、母婴出院时,主班护士应清点室内和床上用物是否丢失并将污物送往洗衣房,同时进行必要的室内清洁消毒。
母婴同室管理制度21、工作人员以“儿童优先母亲安全”为宗旨,对产妇婴儿进行科学护理。
2、对产妇、婴儿进行责任护理,做好交接班工作。
3、严格宣教制度,进行产褥期保健及母乳喂养、新生儿护理知识等健康宣教,教会每位产妇掌握母乳喂养基础知识和操作技巧。
4、及时了解产妇的心理活动,进行心理咨询,实施恰当的心理护理,帮助其树立母乳喂养的.信心。
5、每天给婴儿沐浴一次,隔天称体重,定时更换尿布,观察大小便情况并记录,定时测体温等。
6、每天有医生查房,及时发现和处理母婴异常情况。
7、认真做好出院宣教工作,将分娩后的产妇介绍给当地母乳喂养支持组织,并告知母乳喂养支持组织的随访时间和产妇与支持组织联系的方法。
8、母婴同室病区应安静、整齐、清洁、禁止吸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