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泉水行业标准
- 格式:docx
- 大小:29.37 KB
- 文档页数:39
欧盟天然矿泉水标准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欧盟天然矿泉水标准作为欧盟对矿泉水质量和安全的监管标准,对矿泉水生产、包装、销售等各个环节都有着严格的规定。
这些标准旨在确保消费者能够喝到高质量、安全的矿泉水,同时促进欧盟内矿泉水行业的健康发展。
在本文中,我们将详细介绍欧盟对天然矿泉水的标准要求和监管机制。
欧盟对天然矿泉水的定义是指未经任何人工处理的天然水,在水源处即达到终端用户处符合人体饮用标准的无菌水。
这就要求矿泉水源头的环境必须保持清洁、无任何污染,水质必须符合人体饮用标准的相关要求。
只有符合这些条件的水才能被认定为天然矿泉水,才能被欧盟允许销售。
欧盟对天然矿泉水的包装和标识也有着详细的规定。
包装材料必须符合欧盟的食品安全标准,不能对水质造成任何污染。
矿泉水瓶上必须标有矿泉水的来源地、成分、生产日期、保质期等信息,以提供给消费者准确的信息。
欧盟还对矿泉水的生产过程、储存条件、运输环境等各个环节都有着严格的要求,以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欧盟对矿泉水的标准和监管并非仅限于产品质量的要求,还涉及到经营者的法律责任和义务。
生产矿泉水的企业必须获得相关的生产许可和认证,每年都要接受相关部门的检查和评估。
一旦发现矿泉水产品不符合标准,相关企业将面临处罚,产品也会被召回。
欧盟天然矿泉水标准的实施,有利于提升欧盟矿泉水行业整体的形象和品质水平。
消费者可以更加放心地选择这些经过严格监管的产品,不必担心水质、包装等方面存在隐患。
也有助于促进行业内的良性竞争,推动行业的持续发展。
欧盟对天然矿泉水的标准要求和监管机制是非常严格和细致的,旨在保障消费者的权益,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只有遵守这些标准和规定,生产商才能在欧盟市场上获得信任和认可,为消费者带来高质量的矿泉水产品。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更好地了解欧盟对矿泉水行业的监管标准,也能更加关注和重视矿泉水的质量和安全。
第二篇示例:欧盟天然矿泉水标准源自欧盟法规,是欧盟对矿泉水质量和安全的一系列规定。
饮用天然泉水标准
饮用天然泉水的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pH值:天然泉水的pH值应介于6.5至8.5之间,符合人体生理范围。
2. 微生物指标:天然泉水应符合国家卫生行业标准中规定的饮用水微生物指标,如大肠菌群、总大肠菌群、沙门氏菌等微生物指标应达到合格标准。
3. 重金属含量:天然泉水中的重金属含量应低于国家卫生行业标准中规定的限量值,如铅、砷、汞等。
4. 其他物质含量:天然泉水中其他物质的含量应符合国家卫生行业标准中的相关规定,如硫酸盐、氯酸盐、硝酸盐等。
5. 天然泉水的来源应该是地下水或者山泉水,不含任何人工添加物。
以上是一般饮用天然泉水的标准,不同国家和地区可能会有一些细微的差异,所以具体标准还需根据当地相关法规和标准进行确认。
国家天然矿泉水标准国家天然矿泉水标准是指对天然矿泉水质量和卫生安全的要求和规定。
天然矿泉水是指从地下水层中自然涌出,含有丰富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的水。
由于其天然纯净的特性,天然矿泉水备受消费者青睐,因此国家对其质量标准进行了严格规定,以保障消费者的健康和权益。
首先,国家对天然矿泉水的水质要求严格。
天然矿泉水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饮用水卫生标准,不得含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如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
此外,天然矿泉水中的微量元素和矿物质含量也受到严格控制,以确保其符合国家规定的营养成分标准。
其次,天然矿泉水的包装和标识也受到国家的严格要求。
包装材料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食品包装卫生标准,不得对水质造成污染。
此外,包装上必须清晰标注产品的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企业名称、生产地址等信息,以便消费者了解产品的来源和质量。
另外,国家对天然矿泉水生产企业的生产环境和生产工艺也有相应的要求。
生产企业必须具备相应的生产设备和生产条件,确保生产过程中不会对水质造成污染。
同时,生产工艺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卫生标准,确保产品的卫生安全。
此外,国家还对天然矿泉水的销售和流通环节进行了规范。
销售商必须在产品销售过程中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不得销售过期或变质的产品。
同时,销售商也要对产品进行储存和运输,确保产品的质量不受损害。
总的来说,国家天然矿泉水标准的制定和执行,旨在保障消费者的饮用水安全和健康权益。
只有严格执行标准,加强监督检查,才能确保天然矿泉水的质量和安全,让消费者放心饮用。
同时,生产企业也应当严格遵守相关标准,提高产品质量,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天然矿泉水产品。
矿泉水国标
矿泉水国家标准是指针对矿泉水的生产、质量及安全等方面,由国家标准化委员会制定的国家标准。
该标准规定了矿泉水的组成、质量、卫生等方面的各项要求,旨在确保消费者饮用的矿泉水的安全、卫生和营养价值。
矿泉水国家标准的制定过程十分严格,需要经过多个委员会的审查和讨论,并听取相关领域的专家和企业的意见。
标准的内容包括矿泉水源地的选定和管理、生产加工流程、矿泉水成分和营养含量、质量检测和监督等。
通过制定国家标准,可以提高矿泉水行业的规范化水平,保障消费者权益,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目前,国家已制定了多项矿泉水国家标准,分别适用于不同种类的矿泉水产品。
作为消费者,购买矿泉水时应注意查看产品的标签和质量安全证书,选购符合国家标准的产品。
同时,生产企业也应该严格遵守国家标准,加强产品质量控制,保证生产出的矿泉水达到国家标准的要求。
桶装饮用水生产行业相关标准桶装饮用水,是指GB10789《饮料通则》定义的密封于符合国家有关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食品级塑料或玻璃等材料制成的可循环使用的容器内,可供直接饮用的包装饮用水。
全自动净化水设备为进一步提高桶装纯净水行业整体素质,加强行业自律,保证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中国饮料工业协会特别提出本自律文件。
桶装饮用水产品应当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及有关产品标准,相关标准如下:GB 8537-2008《饮用天然矿泉水》;GB 17323-1998《瓶装饮用纯净水》;GB17324-2003《瓶(桶)装饮用纯净水卫生标准》;GB 19298-2003《瓶(桶)装饮用水卫生标准》;地方标准及备案有效的企业标准。
全自动净化水设备桶装饮用水生产场所需符合国家相关的卫生规范要求。
1、设立独立的空压机房、水处理车间、灌装间、检测实验室、回收桶贮存及空桶检验预洗间、空桶清洗消毒间、包装区域。
2、具有独立的原辅材料及包装材料仓库,至少具有存放2天产成品量的贮存空间,加强货龄管理。
3、车间入口、灌装间入口安装手的清洗消毒设施及鞋靴消毒场所(或洁净鞋靴更换场所),车间入口需设立更衣室,灌装间入口要求设立二次更衣间,灌装间空气洁净度应达到10000级且灌装局部应达到100级,或整体洁净度达到1000级。
4、回收桶不得露天存放。
5、设备及车间的布局与工艺流程衔接合理,减少迂回往返,避免人流、物流交叉污染。
6、车间、仓库应设置有效地防鼠、防蚊蝇、防尘、防飞鸟、防昆虫的侵入、隐藏和孳生的设施。
桶装生产水所需设备与设施需具有与生产的产品品种、数量相适应的生产设备和设施。
1、水处理设备、灌装线、输水用管材、管件和储水器以及用于水处理、灌装和其他设施消毒的设备是经监管部门许可的产品。
2、应按QS认证及产品质量控制标准要求配备相关的检测仪器并定期校验合格。
3、生产设备应包括:(1)水处理设备:粗滤设备(如碳缸、砂缸等)、精滤设备、杀菌/除菌设备(如臭氧发生器及混合设备、紫外杀菌设备等)、纯净水产品还应具备反渗透设备或蒸馏设备及其他去离子设备等。
矿泉水行业的质量标准与产品检测体系矿泉水是一种被广泛饮用的饮用水产品,具有天然、纯净的特点,其质量标准和产品检测体系对于保障消费者的健康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矿泉水的定义、质量标准和产品检测体系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矿泉水的定义矿泉水是指从地下自然产生的水源中取得的,具有一定特定矿物质和药用价值,经检验合格后在原地包装封闭销售的水。
矿泉水的地下来源使得它具备了天然、纯净的特点,适合直接饮用和保健。
二、矿泉水的质量标准为了确保矿泉水的品质稳定和消费者的安全,各国都制定了一系列的矿泉水质量标准。
这些标准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外观和色泽:矿泉水应呈现透明、无色或者微带色,无悬浮物和浑浊现象,保持良好的外观。
2. 气味和味道:矿泉水应无异味或有轻微的矿物质气味,不应有混浊、腐败等不良气味,并保持适宜的味道。
3. 外来物质和矿物质含量:矿泉水中的外来物质如铁、锌、铜等应符合国家食品安全标准,并在适宜范围内。
4. 微生物指标:矿泉水中的大肠菌群、霉菌和酵母菌等微生物指标应符合国家食品卫生标准,确保矿泉水的卫生安全。
5. 放射性物质含量:矿泉水中的放射性物质如铀、钍等应保持在合理范围内,不应超过国家标准。
三、矿泉水的产品检测体系为了确保矿泉水的质量稳定和合格,矿泉水行业建立了完善的产品检测体系,可分为三个环节:原料检测、生产过程中的检测和成品检测。
1. 原料检测:矿泉水的原料主要是地下水,原料检测的目的是确定地下水的来源和水质。
这个环节主要包括水源地勘察、地下水取样和综合分析等步骤,确保原料水的卫生和质量。
2. 生产过程中的检测:生产过程中的检测主要是对矿泉水生产过程中的关键环节进行监测,确保矿泉水的质量符合标准。
这个环节主要包括原料水的处理过程检测、生产设备的清洁和消毒检测、生产环境的卫生检测等。
3. 成品检测:成品检测是针对包装好的矿泉水样品进行的检测,主要检查其外观、气味、味道和微生物指标等。
这个环节确保矿泉水在销售前符合质量标准,消费者可以放心购买和饮用。
真正的矿泉水执行标准
真正的矿泉水执行标准可以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法律、行业规定以及相关国际组织的标准来制定。
以下是一般性的矿泉水执行标准的要求:
1. 源水质量要求:矿泉水应源自天然水源,如地下水或山泉水。
源水应无污染,符合国家或地区的饮用水质量标准。
2. 水质化学指标:矿泉水要求含有适量的矿物质,如钙、镁、钠、钾等,并且矿物质的含量应符合国家或地区的规定。
此外,矿泉水的pH值、溶解性固体、氧化还原电位等指标也需要符
合相应的标准。
3. 微生物指标:矿泉水应经过严格的处理和消毒,以保证微生物的安全性。
常见的微生物指标包括总大肠菌群、大肠杆菌以及其他致病性菌的检测,这些指标通常根据国家或地区的法规来确定。
4. 包装要求:矿泉水应采用符合卫生要求的包装材料,并且在生产过程中应遵循严格的卫生要求,以确保产品的安全性和质量。
总之,真正的矿泉水执行标准可以根据国家或地区的要求有所不同,但一般都包括源水质量、水质化学指标、微生物指标以及包装要求等方面的要求。
这些标准的目的是确保矿泉水的安全、健康和高质量。
桶装饮用水生产行业相关标准桶装饮用水,是指GB10789《饮料通则》定义的密封于符合国家有关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食品级塑料或玻璃等材料制成的可循环使用的容器内,可供直接饮用的包装饮用水。
全自动净化水设备为进一步提高桶装纯净水行业整体素质,加强行业自律,保证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中国饮料工业协会特别提出本自律文件。
桶装饮用水产品应当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及有关产品标准,相关标准如下:GB 8537-2008《饮用天然矿泉水》;GB 17323-1998《瓶装饮用纯净水》;GB17324-2003《瓶(桶)装饮用纯净水卫生标准》;GB 19298-2003《瓶(桶)装饮用水卫生标准》;地方标准及备案有效的企业标准。
全自动净化水设备桶装饮用水生产场所需符合国家相关的卫生规范要求。
1、设立独立的空压机房、水处理车间、灌装间、检测实验室、回收桶贮存及空桶检验预洗间、空桶清洗消毒间、包装区域。
2、具有独立的原辅材料及包装材料仓库,至少具有存放2天产成品量的贮存空间,加强货龄管理。
3、车间入口、灌装间入口安装手的清洗消毒设施及鞋靴消毒场所(或洁净鞋靴更换场所),车间入口需设立更衣室,灌装间入口要求设立二次更衣间,灌装间空气洁净度应达到10000级且灌装局部应达到100级,或整体洁净度达到1000级。
4、回收桶不得露天存放。
5、设备及车间的布局和工艺流程衔接合理,减少迂回往返,避免人流、物流交叉污染。
6、车间、仓库应设置有效地防鼠、防蚊蝇、防尘、防飞鸟、防昆虫的侵入、隐藏和孳生的设施。
桶装生产水所需设备和设施需具有和生产的产品品种、数量相适应的生产设备和设施。
1、水处理设备、灌装线、输水用管材、管件和储水器以及用于水处理、灌装和其他设施消毒的设备是经监管部门许可的产品。
2、应按QS认证及产品质量控制标准要求配备相关的检测仪器并定期校验合格。
3、生产设备应包括:(1)水处理设备:粗滤设备(如碳缸、砂缸等)、精滤设备、杀菌/除菌设备(如臭氧发生器及混合设备、紫外杀菌设备等)、纯净水产品还应具备反渗透设备或蒸馏设备及其他去离子设备等。
农夫山泉标准农夫山泉的国家标准?农夫山泉执行的《瓶装饮用天然水》(DB33/383-2005)是浙江省质监局在2002年组织制定、2005年进行修订的产品质量标准。
作为瓶装饮用天然水的地方标准,该地方标准在2005年修订时,其中卫生指标执行《瓶(桶)装饮用水卫生标准》(GB19298-2003)。
2008年,国家分别在1月和9月批准发布了《瓶(桶)装饮用水卫生标准》(GB19298-2003)的两次修改单。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实施条例》第十六条第三款的规定“地方标准在相应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实施后,自行废止。
”的精神,《瓶装饮用天然水》(DB33/383-2005)产品标准中的安全相关指标必须和国家标准相一致。
水的执行标准号代表什么?纯净水的标准代码GB17323——1998瓶装饮用纯净水,GB17324——2003瓶(桶)装饮用纯净水卫生标准。
GB19298——2003瓶(桶)饮用水卫生标准。
标准有4个国家标准:《饮用天然矿泉水》(GB 8537)、《瓶(桶)装饮用水卫生标准》(GB19298)、《瓶装饮用纯净水》(GB17323)、《瓶(桶)装饮用纯净水卫生标准》(GB17324)。
这4个国家标准分别由卫生部、国土资源部等部门出台,这些标准都属于卫生(安全)标准。
目前纯净水和矿泉水都有国家标准,即执行“GB”开头的标准号,天然水由于暂无国家标准,所以执行各地制定的以“DB”开头的标准。
瓶装水是用什么保质的?普通的瓶装水,未开封保质期为12个月,在一个无菌的车间,消毒过的器皿,消毒过滤的蒸馏水,放上12个月没有问题。
瓶装水算快速消费品。
根据包装饮用水新国标GB19298-2014,一般瓶装饮用水是一年的保质期。
清江尚品的瓶装定制水就是一年保质期。
0目次前言 (II)引言 (III)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1)4 竣工验收的内容 (2)5 竣工验收工作的组织 (3)6 竣工验收工作的依据 (3)7 竣工验收的工作程序 (4)8 申请竣工验收的项目必备条件与时间要求 (5)9 竣工财务决算的编制 (6)10 竣工验收的主要文件 (7)11 竣工验收不合格的建设项目处理 (7)12 档案管理 (7)附录A (规范性附录)气象建设项目竣工验收申请书 (9)附录B (规范性附录)预验收确认书格式 (13)附录C (规范性附录)单项验收鉴定书格式 (16)附录D (规范性附录)竣工验收鉴定书格式 (18)附录E (规范性附录)竣工验收应提交的主要报告 (22)附录F (规范性附录)验收提供的资料参考目录 (27)前言本标准根据近几年来气象建设项目的实践和未来气象建设项目竣工的需要,参照GB/T 50326-2001《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范》的规定编制。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附录D、附录E、附录F都是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气象局提出。
本标准由中国气象局政策法规司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气象局计划财务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刘扬、郑荣然、潘正林、李毅、陈昭艳。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引言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气象事业快速发展的需要,认真贯彻增收节支的方针和国务院提出的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国发[2005]21号),进一步做好气象建设项目资金的监督管理工作,强化气象建设项目支出预算及财务管理,提高气象建设项目资金的使用效益,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气象部门的实际,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是以国家和有关气象建设项目财务管理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为基础,将中国气象局以往下发的有关气象建设项目管理办法、项目库暂行规定和项目执行检查办法等规定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的。
通过实施本标准,使气象部门建设项目的管理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
气象建设项目竣工验收规范化、标准化管理有利于合理组织气象建设项目资金供应,有利于降低建设成本、节约资金,有利于保证工程质量,有利于监督检查,有利于提高项目建设投资效益,有利于全面了解各类项目的执行情况,提高项目的决策水平和管理水平。
本标准为气象行业标准,不违背现行相关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
气象建设项目管理在竣工验收时除应遵守本标准外,还应符合国家法律、行政法规以及有关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气象建设项目竣工验收规范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气象建设项目竣工验收的依据、要求、验收工作的组织、验收程序和内容、竣工决算的编制和对竣工验收文件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使用国家或地方财政资金以及使用其他资金的气象建设项目的竣工验收工作。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50326-2001 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范DA/T 28-2002 国家重大建设项目文件归档要求与档案整理规范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气象建设项目 meteorological construction project使用国家或地方财政资金以及使用其他资金用于气象建设项目。
3.2大中型项目large- or medium-scale project总投资额在3000万元及以上的气象建设项目。
3.3小型项目 small-scale project总投资额在3000万元以下的气象建设项目。
3.4限额 quota基本建设投资的规定数额。
本标准所适用的限额为1000万元。
3.5工程价款结算 project price settlement对建设工程的发承包合同价款进行约定和依据合同约定进行工程预付款、工程进度款、工程竣工价款结算的活动。
3.6竣工财务决算 finacial settlement of the completed project凡是新建、改建和扩建或单项工程,在工程竣工后,必须由建设单位编制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建设成果和财务状况的总结性文件,该文件作为办理交付使用、正确核定新增固定资产价值、考核建设成本的依据。
3.7验收准备 preparation for project assessment and acceptance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前,以建设单位为主,组织施工单位、设计单位、勘察单位、监理单位和审计单位、质检单位为竣工验收做的准备工作。
3.8预验收 pre-assessment and acceptance在验收准备工作的基础上,由建设单位组织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审计单位、使用单位及有关单位进行的验收工作。
3.9正式验收 official project assessment and acceptance竣工验收三个阶段的最后阶段,其验收内容与3.11的竣工验收相同。
3.10单项验收 assessment and acceptance of project item整个项目工程中一个独立的项目或工程已按设计要求建设完成,并能满足用户要求或具备运行条件,且实施单位和监理工程师已初验通过,在此条件下进行的验收。
3.11竣工验收 assessment and acceptance of completed project气象建设项目完工后,按照规定的程序和要求,由主管部门组织进行的整体验收。
4 竣工验收的内容4.1 项目的完成情况项目建设总体完成,是否按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初步设计的内容建成,并具备交付使用条件。
少量不影响整体使用的未完成的附属项目应具有未完成一览表,包括工程量、预算造价、完成时间等。
4.2 项目质量项目质量是否达到设计质量要求和标准,并具有包括由质检、环保、消防、安全、劳动、卫生和土地等部门的鉴定意见,其中不能提供鉴定意见的应具有原因说明材料。
4.3 项目技术性能设备或业务系统的性能指标是否达到设计和合同指标要求,满足业务运行需求,安全性、可靠性和经济性应达到设计要求。
4.4 运行准备情况试运行情况是否达到正式业务运行要求,各项管理制度、运行规程已建立,人员及技术保障能力满足要求。
4.5 用户使用情况项目是否交付用户使用且应能满足用户要求。
4.6 项目资金到位及使用情况资金到位及使用是否符合国家有关投资、财务管理规定,项目建设资金实际落实情况,资金支出范畴及结构情况,项目资金管理情况以及各项支出的合理性。
4.7 项目投资使用及效益分析包括投资估算、设计概算、施工图预算、竣工结算、财务决算、投资效益分析、经费使用自查情况。
4.8 固定资产固定资产登记造册,固定资产构成情况,并附有固定资产交接表、固定资产证书,编制固定资产卡。
4.9 档案资料建设项目档案资料是否齐全,并装订成册,且按档案管理规定存档。
4.10 项目组织管理情况及其他需要验收的内容。
5 竣工验收工作的组织5.1 大中型气象建设项目由国家级主管部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科技部)组织或由其委托有关部门组织验收。
5.2 限额及限额以上小型建设项目由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或由其委托有关部门组织验收。
5.3 限额以下建设项目由省级气象部门或地方主管部门组织验收,也可由其委托有关部门组织验收,具体额度和范围由省级气象部门自行制订。
视情况中国气象局也可对此类项目组织验收。
5.4 竣工验收工作受理部门由气象主管部门组织的项目竣工验收工作,均由其相应的计划财务管理机构负责受理竣工验收申请和组织开展竣工验收工作。
6 竣工验收工作的依据6.1 气象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应以相关文件、标准、规范和合同资料为主要依据。
应包括:上级主管部门批准的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或实施方案),建设项目总概算、年度投资计划,设计变更报告及核定单、建设单位现场签证、概算调整,招投标文件、施工合同、建设项目财务决算报告、建设项目竣工结算审计报告、开工报告批准书以及其他文件和规定。
6.2 气象建设项目的设计文件。
应包括:施工图纸、设计说明书、竣工图纸、设计变更签证,各种设备、产品、材料的技术说明书及相关资料。
6.3 现行国家、行业技术标准、规范及相关技术文件。
6.4 建设项目的勘察、设计、施工、监理、设备、材料的招投标文件及其合同。
6.5 引进技术或成套设备还应出具国外提供的相关文件资料。
7 竣工验收的工作程序7.1 竣工验收工作程序分验收准备、预验收和正式验收三个阶段。
7.2 视建设项目的规模大小、复杂程度可分为单项验收和项目的全部验收。
7.3 单项验收是整个项目全部验收的组成部分,也可视为全部验收的验收准备和预验收工作。
单项验收时,要填写单项验收鉴定书(格式见附录C)。
7.4 验收准备由建设单位组织施工、设计、监理、勘察、审计、质检等单位,做好下述验收准备工作。
7.4.1 核实项目的完成情况,列出已完成工程和未完成工程一览表(包括工程量、预算造价、完成时间)。
7.4.2 提出竣工决算报告。
7.4.3 检查建设项目质量,查明须返工或修补的工程,提出竣工时间。
7.4.4 收集、整理、汇总建设项目的档案资料,分类编目,绘制好工程竣工图,并装订成册。
7.4.5 登载固定资产,编制固定资产构成分析表。
7.4.6 落实项目投入使用的准备工作,提出业务试运行考核情况报告。
7.4.7 业务项目在正式验收前应通过有关部门(一般为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业务验收,并提交业务测试报告、运行情况报告和业务验收报告。
7.4.8 编写竣工验收报告。
7.5 预验收7.5.1 验收准备完成后,进行预验收。
7.5.2 检查、核实竣工项目准备移交使用单位的所有档案资料的完整性、准确性和符合档案归档要求的情况。
7.5.3 核查项目建设标准和项目质量,是否符合相关标准、设计文件,对存在的隐患和遗留问题提出处理建议。
7.5.4 检查财务帐表是否齐全、数据是否真实、开支是否合理,是否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7.5.5 检查试运行情况和投入业务使用准备工作的进展情况。
7.5.6 协调项目各有关单位,排除存在的争议问题。
7.5.7 督促返工工程、补做工程、收尾工程的完工。
7.5.8 填写预验收确认书(格式见附录B)。
7.5.9 编写项目竣工预验收报告和移交业务使用准备情况报告。
7.6 正式验收7.6.1 预验收合格后,项目建设单位填报竣工验收申请书(格式见附录A),向上级主管部门提出正式验收申请,经审核后,组织进行正式验收。
7.6.2 视建设项目的重要性、规模大小和隶属关系组成验收委员会(或验收组)进行正式验收。
在进行正式验收时,对已进行单项验收合格的项目可以将单项验收报告作为正式验收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