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物监测在水环境污染监测中应用

生物监测在水环境污染监测中应用

生物监测在水环境污染监测中应用
生物监测在水环境污染监测中应用

生物监测在水环境污染监测中的应用

【摘要】本文介绍了生物监测的原理和特点,阐述了水污染的生物监测方法,探讨了水生动物水质监测上的应用。

【关键词】生物监测水污染监测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生物监测的原理和特点

利用生物的组分、个体、种群或群落对环境污染或环境变化所产生的反应,从生物学的角度,为环境质量的监测和评价提供依据的监测方法,称为生物监测。生物监测的理论基础是生态系统理论。从微观到宏观,生物监测涉及生物分子(如dna、rna、蛋白质)、细胞器(如核糖体、线粒体、叶绿体)、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等不同的生物学水平。污染物进入环境后,会在生态系统中的各级生物学水平上产生影响,引起生态系统固有结构和功能的变化。例如,在分子水平上,会激活或抑制酶活性,抑制dna、rna、蛋白质的合成;在细胞水平上,引起细胞膜结构和功能的改变,破坏线粒体、内质网等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在个体水平上,导致死亡,行为改变,抑制生长发育与繁殖等;在种群和群落水平上,引起种群数量的改变,结构和物种比例的变化。生物监测,正是利用生命有机体对污染物的种种反应,来直接地表征环境质量的好坏及所受污染的程度。

相对于理化监测,生物监测有以下特点:(1)反映长期的污染效

环境污染对生物影响课程设计

环境污染对生物影响课程设计 [教学目标 ] 1.以酸雨为例,说明人类的破坏性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危害。 2.设计并完成酸雨对生物的影响的探究实验。 3.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创新实践、发散思维、合作交流等多种能力。 4.提高环保意识,增强关心爱护生物圈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设计并完成酸雨对生物的影响的探究实验。 2.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增强环保意识,加深关心爱护生物圈的情感。[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 (1)搜集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对生物影响的图片、资料,有关酸雨的成因、危害的图片、资料,有关废电池的危害的图片资料。(2)预习探究实验,小组成员合作,初步拟定本组探究方案。 2.教师准备 (1)搜集由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的图片、资料,有关酸雨的知识、成因、危害的图片、视频资料,有关废电池的资料。(2)设计并制作课件(图片、资料、酸雨形成动画、废电池造成危害的动画、探究提示、问题设置、诗句欣赏)。 (3)录像片段(国外有关酸雨的情况报道及治理方法)。

(4)为探究实验提供的材料用具(不同pH(pH=3.4.5)的模拟酸雨,清水,培养皿,标签,活小鱼。 [教学方法]探究解决式教学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两分钟课前“热身” 利用两分钟课前准备时间,多媒体以新闻纪实方式展现一组对比强烈的图片或视频(美丽的地球家园和人为破坏情况),然后呈现“只有一个地球”的警示语,并伴有音响效果。通过视、听的感官刺激,一方面使学生认识到人类改变地球面貌已经成为毋庸置疑的事实,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愿望,尽快进入学习状态,另一方面为本节课的探究主题创造意境。 (二)创设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1)通过学生交流展示课前搜集的有关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的图片、资料,提高了学生主动搜集信息、表达交流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关心爱护生物圈、关注社会的情感。教师予以评价、鼓励。学生通过观察、辨析,达成共识:环境污染有多种类型(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它们已经对生物造成了不同程度的伤害。2)利用被腐蚀的佛像放大与原型的比较及佛像拟人化的问题“伤害我的元凶是谁”,创设了质疑情境,激发了学生探究酸雨对生物影响的浓厚兴趣。

环境污染的生物监测

环境污染的生物监测 班级:土木102班 姓名:普艳琼 学号:2010111216

环境污染的生物监测 Biological monitoring --作者普艳琼 土木工程102班摘要 生物监测(biologcal monitoring)又称生态监测(ecological mornitoring),是以活的生物作为指示器监测水质状况,评价其对生物生存的优劣程度。从理论上说,环境的物理、化学过程决定着生物学过程,环境质量的变化对生物和生态系统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反过来,生物学过程的变化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环境的物理、化学变化。从某种意义上说,有环境质量变化引起的生物学过程变化能够更直接地综合反映出环境质量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比用理化方法监测得到的数据更具有说服力,我们可以通过对生物的观察来评价环境质量的变化。因此,生物监测与化学检测,物理检测一样,被广泛运用与环境保护。 Biological monitoring say again ecological monitoring, is a living creature as indicator monitoring water quality conditions, to evaluate its the bad or good degree of biological survival. In theory, the environment of physical, chemical process determines the biological processes, the change of the environment quality of biological and ecological system has direct influence; In turn, the

生物技术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的应用

生物技术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的应用 摘要:生物工程研究的内容是生命科学,生物技术在环境污染治理中具有效率高、成本低、无二次污染等显著优点。因此,应用生物技术解决目前日益严重的大气污染、水质污染、固定物污染有着无可比拟的作用,特别是在自然生态修复中发挥了巨大功效。本文简述的就是近年来生物技术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的发展及应用和生态修复中的作用。 关键词:生物技术、环境污染,治理应用 在经济腾飞的几十年,由于忽视了发展中的环境保护,导致环境污染极为严重,我国也成为世界上环境污染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近年来,随着细胞融合技术、基因工程技术、分子生物技术等的发展,现代生物技术和环境工程技术相结合的环境问题凸现密切联系,特别是对于寻求低成本解决环境问题的发展中国家具有极大的潜力。 1、生物技术概况 现代生物技术是利用生命有机体来发展新产品或新工艺的一种技术体系。目前生物技术应用到农业、医药、卫生、食品工业和化学工业的发展,并在解决人类面临的粮食危机、环境污染和能源危机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利用生物技术治理环境污染的方法与化学、物理等其它技术比较,生物技术具有效率高、成本低、反应设施简单,以及无二次污染

等显著优点,能有效的遏制生态恶化趋势,促进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生物技术是最安全和最彻底消除污染的方法。同时还可以增强自然环境的自我净化能力,是有机废物“资源化”的首选技术,将有机物转化为沼气、酒精、有机材料和蛋白等,能改造传统生产工艺,实现清洁生产过程的生态化或无废化。 2、生物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2.1生物技术在废气净化处理中的应用 目前采用的方法有生物过滤,生物洗涤和生物吸附法等,国内外运用现代生物技术对废气净化处理得到了较为理想的效果。如美国学者利用微生物代谢净化工业性恶臭气体效果显著,而且不产生二氧异臭;德国研究者利用生物膜过滤处理含硫化氢的气体,硫化氢去除率90%;我国科研人员利用生物膜填料塔对橡胶再生脱硫过程所产生的低浓度有机废气处理试验结果表明:生物膜填料塔处理工业有机废气是可行的,当运行条件控制适当时,净化效率可保持在90%以上,能够实现达标排放,且投资省,运行费用低。 2.2生物技术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利用微生物的生命活动过程对废水中的污染物进行转移或转化作用,从而使废水得到净化的处理方法,被认为是一种经济有效的污水处理手段,它不但融合了生物自身的特点,如吸附性好、沉降性好和降解能力强等,而且符合生态学及可持续发展的观点。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污染状况的加剧,环境标准的不断提高,使废水生物处理技术取得了很大进展,如吸附——降解生物处理技术,厌氧拆流板反应器生物处理技术,间歇式活性污染法生物处理技术,二步法厌氧消

第六章-环境污染的生物监测-思考题及答案-修正版

第六章环境污染的生物监测思考题 一、简答题 1.简述生物监测环境质量的重要性(有哪些优势)。 生物监测是一种既经济、方便,又可靠准确的方法。实践证明,长期生长在污染环境中的抗性生物,能够忠实的“记录”污染的全过程,能够反映污染物的历史变迁,提供环境变迁的证据;而对污染物敏感的生物,其生理学和生态学的反应能够及时、灵敏地反映较低水平的环境污染,提供环境质量的现时信息。因此生物监测是利用生物对特定污染物的抗性或敏感性来综合地反映环境状况,这是任何物理、化学监测所不能比拟的。 2.植物监测大气污染的优势。 有些植物对大气污染的反应极为敏感,在污染物达到人和动物的受害浓度之前,它们就显示出可察觉的受害症状。这些敏感生物的生存状况可以反映其生存介质的环境质量,用来监测环境。植物还能够将污染物或其代谢产物富集在体内,分析植物体的化学成分并可确定其含量。同时,植物本身的不可移动性、便于管理等特征,使它成为重要的大气污染监测生物。 3.简述监测生物的筛选原则。 (1)受污染后,是否有典型的受害症状(尤其是急性的受害症状); (2)/ (3)受污染后,生物的生理生化指标是否有较为明显的变化; (4)在污染环境中,生物体内代谢产物是否有较为明显的变化。 4.在环境质量的生物监测中,如何利用生物的抗性作用 将生物放置于污染条件下,通过抗性指数来分析污染前后生物性状的比值。如在污染条件下的植物的根。根伸长被抑制的程度越小,抗性指数越大。 5.如何区分指示生物和监测生物 指示生物是指对环境中的污染物能产生各种定性反应,植物环境污染物的存在。监视生物不仅能够反应污染物的存在,而且能够反映污染物的量。他们的区别就在于监测生物能够反应污染物的量,而指示生物不能。 6.简述生态监测的特点。 (1)能综合地反映环境质量状况;

生物技术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的应用研究进展剖析

北华大学 化学与生物学院 生物技术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班级:生物10级2班17号 姓名:齐爽 指导教师:徐镜羚

生物技术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摘要: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成为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障碍。如何解决环境问题,是摆在政府与科技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随着环境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生物技术在治理环境污染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文章重点介绍了生物技术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的应用。 1 前言由现代生物技术和环境工程技术相结合的环境生物技术,是20世纪80年代诞生于欧美地区[1]。环境生物技术是21世纪国际生物技术的一大热点领域,它已在环境治理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环境生物技术产生、发展及演变与一系列的环境污染问题有着密切的联系.近年来,随着细胞融合技术、基因工程技术、分子生物技术等的发展,环境生物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2]。因此生物技术在环境领域的应用有着深远的发展前景,特别是对于寻求用低成本解决环境问题的发展中国家具有极大潜力。 2 环境生物技术的产生和发展环境生物技术是一门现代生物技术与环境工程相结合的新兴交叉学科,主要由生物技术、工程学、环境学和生态学组成,涉及多种学科,它的产生和发展反映了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同时也体现了工程科学开拓出来的新技术和新工艺,代表了环境工程技术的发展方向[3]。在环境工程研究领域,一般将19 世纪末生物滤池的出现和1914年w. T. Locket t 和E. Arden

发明“活性污泥法”作为环境生物技术的开端。20世纪50~60 年代,随着工农业的快速发展所带来的环境污染,尤其是水污染的加剧,直接刺激和促进了环境生物技术的发展;70 代,Chakrabaty 等人成功构建了含有多种降解质粒的“超级细菌”,为80 年代环境生物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81 年,欧洲生物技术联盟(EFB) 首次将环境生物技术用于设立环境生物技术专门机的名称,并将控制污染的生物技术概称为环境生物技术;1983年,美国在西雅图召开了首届“利用基因控制污染”的环境生物技术专题会议。进入90年代以后,环境生物技术更是引起了更多的注意并得到了充分的发展。1994年美国生物工业组织(BIO) 和白宫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共同组织的可持续环境中生物技术大会上提出了基因工程微生物、优选微生物和生物传感技术中可利用菌类等3大最新发展技术领域;1995 年,美国国家科学和技术委员会发表的为《2l 世纪生物技术新方向》的蓝皮报告中将环境保护和环境生物技术列在了很重要的地位;1996 年在美国和2000 年在日本召开的两届国际环境生物技术大会上,也都充分展现了界各国对环境保护和环境生物技术研究的重视[4.5]。 3 环境生物技术的研究内容与特点国外学者认为生物技术中的三个部分属于环境生物技术范畴:一是在环境中应用的生物技术,二是涉及到环境中的某些可看作为一个生物反应器部分的生物技术,三是作用于一些必定要进入环境的材料的生物技术。从国内外的研究可以发现,目前环境生物技术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四个方面:降解污染物的工程菌和抗污染型转基因植物的相关研究;环境友好

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资料

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 环境污染是指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以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环境污染有不同的类型,按环境要素可分为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和土壤污染。 造成环境污染的污染物发生源称之为污染源。污染源又可分为工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交通运输污染源、生活污染源等。其中工业污染源是指在原料生产、加工过程、燃烧过程、燃烧过程、加热冷却等过程中所使用的生产设备都有可能成为工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对环境造成有害影响的农田和各种农业设施。交通运输污染源是指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的交通运输设施和设备。这类污染源是运行中发出噪声引起振动、运载的有害物的泄露、汽油柴油煤油燃料燃烧等。生活污染源主要是城市化造成的,由于城市人口密集,是人类消费活动集中地。消费能源排出废气可以造成大气污染,排出的生活污水(包括粪便)可以造成水体污染,城市排出的厨房垃圾、废塑料废纸、金属、煤灰可以造成环境污染。 污染物排入环境后经过环境的迁移、分布、扩散、转化,并通过不同的途径进入生物机体。污染物进入生物机体后,经过生物体内的代谢,一些污染物被代谢成无毒的物质排出体外,另一些污染物或一些污染物的代谢产物通过在生物体内浓缩积累和放大,对生物产生不利影响。污染物对生物机体的最早作用是从生物大分子开始的,然后逐步在细胞----器官----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各个水平上反

映出来。 (1)污染物在生物化学和分子水平上的影响 ①污染物对生物体酶的影响 ◆污染物对酶辅助因子的影响 一些污染物能与酶的辅助因子相互作用,从而使辅助因子失活,影响到酶的活性。例如氰化物等能与细胞色素酶中的铁离子相互结合,形成稳定的络合物,而抑制细胞色素的酶活性,使其不能传递电子,则细胞内的氧化代谢过程中断,使机体不能利用氧,出现窒息性缺氧。 ◆对酶活性中心的影响 污染物还能和酶的其他活性基团结合。例如,汞和砷与某些酶的活性基团结合就很牢固,从而使酶失去活性。 ◆破坏酶的结构 有些污染物能取代酶分子中的某些成分,从而使酶失去活性。 ◆与酶激活剂作用 有些酶需要激活剂才能表现出活性,酶激活剂往往是金属离子,凡是能与激活剂作用的污染物都能抑制酶的活性。 ◆污染物与基质竞争同种酶而抑制酶的作用 污染物与底物具有相似的结构,也能和酶形成复合物。从而与底物竞争没得活性中心。 ②污染物对生物大分子的影响 污染物对生物大分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浅谈微生物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的作用

浅谈微生物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的应用 我国是世界上环境污染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大气、河流、湖泊、海洋和土壤等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当前我国社会经济仍然保持着高度发展的态势,环境保护的压力将进一步加重,由人类活动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环境质量的恶化已成为制约我国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障碍。如何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控制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以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之目标是我国目前及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微生物技术在处理环境污染物方面具有速度快、消耗低、效率高、成本低、反应条件温和以受无二次污染等显著优点,加之其技术开发所预示的广阔的市场前景,受到了各国政府、科技工作者和企业家的高度重视,从根本上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 应用微生物的高效降解、转化能力治理环境污染,在污水治理、固体废弃物处理、重金属降解、化合物分解、石油修复等方面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其治理过程分为:①高效生物降解能力和极端环境微生物的筛选、鉴定;②污染物生物降解基因的分离、鉴定和特殊工程菌的构建;③生物恢复的实际应用和工程化。 一、污水治理 环境中的污染物,在自然界中经过迁移、转化,绝大多数将归入水体,引起水体不断受到污染的胁迫。尤其是高浓度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大量倾入,使水体富营养化现象日趋严重。通常情况下,只要这种污染不超过阀值,污染的水体在物理、化学和生物的综合作用下,是可以得到净化的,这种净化主要源于水体中的微生物能直接或间接地把污染物作为营养源,在满足微生物生长需要的同时,又使污染物得以降解,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 二、固体废弃物治理 固体废弃物污染严重影响我国的环境质量。我国同体废弃物年产量数目极大。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达千亿元以上。目前我国处理城市垃圾的方法主要是填埋、堆放和焚烧。填埋、堆放既占用土地资源,又会使有害物质渗漏、扩散,造成二次污染。固体废弃物焚烧产生的二嚼英等有害物质会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与生产。利用微生物分解固体废弃物中的有机物,从而实现其无害化和资源化,是经济而有效的处理同体废弃物方法。微生物技术治理同体废弃物的优势是:可以有选择地浓缩或去除污染物:节省运营和投资成本:废物总体积显著降低:可以将废弃物转化为再利用资源。其缺点在于反应速度慢,某些同体废弃物难以降解。尽管如此,人们相信生物降解中存在的问题会随着对微生物研究的深入很快得到解决.

微生物在环境治理中的应用

微生物在环境治理中的应用 微生物是一类形态微小、结构简单、必须借助显微镜才能看清它们面目的生物。“微生物”不是分类学上的概念,而是一切微小生物即个体小于0.1毫米生物的总称。 目前已确定的微生物种数还只有10万种左右,但近些年来由于分离培养方法的改进,微生物新种的发现正在以很快的速度增长。也许在将来的某一天,微生物的总数可能会超过目前动、植物种数之和。 凡自然界存在的有机物,都能被微生物利用、分解。有些微生物还能利用有毒物质如酚、氰化合物作为营养,同时将有毒物质转化、分解为简单化合物如水、二氧化碳等。在治理环境污染中,致力于生物环保技术的专家们采用科学的分离、培养方法,寻找和培养出了用于处理各种污染物质的微生物菌种。 生物降解的巨大潜力 迄今为止已知的环境污染物达10万之多,其中大量的是有机物。所有的有机污染物,可根据微生物对它们的降解性,分成可生物降解,难生物降解和不可生物降解三大类。 作为一个整体,微生物分解有机物的能力是惊人的。可以说,凡自然界存在的有机物,几乎都能被微生物所分解。环境微生物在环境污染治理中,至少可以在以下几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1、修复污染生态环境 运用环境微生物手段既可以修复受污染天然水体生态,尤其是富营养化湖泊、河道和港湾,也可以修复污染土壤生态,尤其是残留农药污辱的农田土壤和油田开采过程中被原油污染的土壤。给水体投加除碳(有机碳)、除氮菌株,正成为一项消除水体富营养化的可行技术措施。给土壤添加除油(矿物油)菌株,已成为一项成熟的修复油污土壤的技术措施。 2、处理污水及固体废弃物 事实证明,污染物降解菌在环境治理工程中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它无论在污染物降解的专一性,还是在污染物降解活性的强度和持久性,尤其在降解那些难降解有机化合物方面,均比以往任何一种生化处理工艺占有绝对的优势,具有不可替代性。当筛选出强势目标化合物降解菌,配以合理的工艺流程和工程设备,就能得到意想不到的处理效果。 对于生活垃圾、禽畜粪便、农业废弃物等非有毒有害固体废弃物来说,微生物的作用更是其它生化治污手段所望尘莫及。同样是堆制发酵,投降解菌和不投降解菌的效果大相径庭。投菌者,污染物去除率高、发酵温度高、发酵周期短。 对于有毒有害工业固体废弃物来说,投加有专性降解功能的菌株,更是不可缺少的技术措施。由于缺乏其它有效的生化处理手段,专性降解微生物的作用就显得格外重要。 在污染物的生物毒性检测方面,微生物也有着独特的功能,多种污染物敏感菌,均可供作检测环境污染物毒性之用。其中,发光细菌法,已被定为国家标准(GB)方法和世界标准(ISO)方法。 空气、水体和土地资源的污染越来越严重,不但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甚至已威胁到人类的健康、智力乃至生存,因此全球各国近几年都在寻找新

第六章 环境污染的生物监测 思考题及答案 修正版资料讲解

第六章环境污染的生物监测思考题及答案 修正版

第六章环境污染的生物监测思考题 一、简答题 1.简述生物监测环境质量的重要性(有哪些优势)。 生物监测是一种既经济、方便,又可靠准确的方法。实践证明,长期生长在污染环境中的抗性生物,能够忠实的“记录”污染的全过程,能够反映污染物的历史变迁,提供环境变迁的证据;而对污染物敏感的生物,其生理学和生态学的反应能够及时、灵敏地反映较低水平的环境污染,提供环境质量的现时信息。因此生物监测是利用生物对特定污染物的抗性或敏感性来综合地反映环境状况,这是任何物理、化学监测所不能比拟的。 2.植物监测大气污染的优势。 有些植物对大气污染的反应极为敏感,在污染物达到人和动物的受害浓度之前,它们就显示出可察觉的受害症状。这些敏感生物的生存状况可以反映其生存介质的环境质量,用来监测环境。植物还能够将污染物或其代谢产物富集在体内,分析植物体的化学成分并可确定其含量。同时,植物本身的不可移动性、便于管理等特征,使它成为重要的大气污染监测生物。 3.简述监测生物的筛选原则。 (1)受污染后,是否有典型的受害症状(尤其是急性的受害症状); (2)受污染后,生物的生理生化指标是否有较为明显的变化; (3)在污染环境中,生物体内代谢产物是否有较为明显的变化。 4.在环境质量的生物监测中,如何利用生物的抗性作用? 将生物放置于污染条件下,通过抗性指数来分析污染前后生物性状的比值。如在污染条件下的植物的根。根伸长被抑制的程度越小,抗性指数越大。 5.如何区分指示生物和监测生物?

指示生物是指对环境中的污染物能产生各种定性反应,植物环境污染物的存在。监视生物不仅能够反应污染物的存在,而且能够反映污染物的量。他们的区别就在于监测生物能够反应污染物的量,而指示生物不能。 6.简述生态监测的特点。 (1)能综合地反映环境质量状况; (2)具有连续监测的功能; (3)具有多功能性; (4)监测灵敏度高。 7.简述利用群落多样性指数法和生物指数法监环境污染的方法。 群落多样性指数法又称差异指数,是根据生物多样性理论设计的一种指数。包括简便多样性指数、Willams多样性指数、Margalef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多样新指数的最大优点是具有简明的数值概念,可以直接反映环境的质量。指数值越大,表示多样性越高,生态环境状况越好。 生物指数法有Beck法、Back-Tsuda法和硅藻生物指数法。Beck法与1955年提出以生物指数来评价水体污染程度。公式为BI=2A+B(A代表敏感钟,B代表耐污种)。BI≥10,属清洁,水质较好;BI越小,水体污染越严重。Beck-Tsuda法的计算方法与Back法相同。但水质评价标准为:BI≥20属清洁水体;10≤BI<20,属轻度污染水体;6≤BI<10,属中度污染水体;0≤BI<6,属重度污染水体。硅藻生物指数法公式为XBI=(2A+B-2C)/(A+B-C)×100(A代表不耐污种类数;B代表广谱性种类数;C代表仅在污染区出现的种类数)。XBI值在0~50时为多污带,50~100为α-中污带,100~150为β-中污带,150~200为轻污带。 二、名词解释

高中生物知识梳理复习 环境污染的危害

第二节环境污染的危害 教学目的 1.环境污染对生物的不利影响(C:理解)。 2.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的关系(C:理解)。 教学重点 环境污染对生物和人体健康的不利影响。 教学过程 【板书】 大气污染的危害 水污染的危害 环境污染的危害土壤污染的危害 固体废弃物污染的危害 噪声污染的危害 【注解】 一、大气污染 (一)类型:煤炭型污染(我国) (二)主要污染物:烟尘及SO2 温室效应 (三)主要污染问题酸雨 臭氧层破坏 二、水污染 (一)生物富集作用:环境中的污染物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大量积累的过程 (二)富营养化 1.原因:水体中N、P等植物必需元素含量过多,导致藻类等植物大量繁殖,并引起水质恶化和鱼群死亡现象 2.具体现象:水华(淡水)、赤潮(海湾) 三、土壤污染 (一)概念: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产生的污染物进入土壤,污染物的数量超过了土壤的容纳和承受能力,使土壤重量下降 (二)实例:“镉米”事件 四、固体废弃物污染的危害 (一)概念:人类生产生活中丢弃的的固体物质往往含有多种对人和其他生物有害的物质,如不及时加以利用,长期堆放越积越多,污染环境 (二)固体废弃物的再利用:固体废弃物只是在某一过程或某一方面没有使用价值,实际上往往可以作为另一生产的原料 损伤听力 干扰睡眠 五、噪声污染诱发多种疾病 影响心理健康 【例析】 .在下列实例中,通过食物链而引起的生态危机是(C) A.酸雨 B.温室效应 C.汞镉等有毒物质的积累和浓缩 D.臭氧减少,臭氧层出现空洞

【同类题库】 环境污染对生物的不利影响(C:理解) 大气污染 .科学家认为:人类活动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逐年增加,造成温室效应,对气候和人类活动产生一定的影响。请问:导致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是(D) A.动物数量增加 B.很多物种的灭绝 C.水源被污染 D.森林被大量砍伐.在一个以燃煤供暖和取得动力的大城市,附近没有地衣生长,原因是大气中何种物质含量过多(B) A.CO2B.SO2 C.NO D.CO .下列哪项不是近几十年来大气中CO2浓度增加的原因(C) A.砍伐热带雨林 B.燃烧大量的石油产品 C.世界范围内初级生产量的增加 D.非洲撒哈拉沙漠的扩展 .当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增多时,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A.一定会形成“温室效应” B.生物吸收会显著增多 C.沉积的碳酸钙会显著增多 D.海洋吸收的二氧化碳会显著增多 .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和缓解全球温室效应危机的重要措施分别是(A) A.煤、石油、天然气大量燃烧;营造森林绿地 B.SO2等有毒气体的大量产生;种植夹竹桃等能大量吸收SO2的植物 C.人造含氟制冷剂的泄漏;采用无氟制冷剂 D.汽车和工厂排放的废气和烟尘;收取排污费,限令整改 水污染 .海洋污染对海洋生物造成严重威胁,日本水湾鱼体内甲基汞含量高达50ppm,比周围水内含量大3000倍,甲基汞进入鱼体的主要途径是(D) A.通过饮水 B.通过鳃交换气体 C.通过皮肤的主动运输 D.通过食物链.今年我国东海多次发生赤潮,给海水养殖业带来重大损失.从生态学角度分析,产生赤潮的原因是(B) A.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增多 B.工业和生活废水大量排入海洋 C.树木的大量砍伐 D.海洋石油的开采 .近年来赤潮在我国时有发生,当赤潮发生时,海水中某些微小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使水体呈红紫等颜色,并对海洋生物造成灾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D) A.赤潮是水体富营养化的结果 B.含磷洗涤剂广泛使用与排放是发生赤潮的主要原因之一 C.在封闭的海湾更容易发生赤潮 D.赤潮的发生与人类活动无关 .随着环境污染的加剧,可能引起海洋表层的浮游植物大量死亡,其后果将是(A) A.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加,从而进一步加剧温室效应 B.导致海洋表层二氧化碳增加,与温室效应无关 C.导致大气中臭氧增加,紫外线大量进入大气圈 D.留出大量生活空间,导致浮游动物大量增加 .“富集”是指(D) A.某些生物在人体内大量积累 B.某些物质在生物体内大量积累 C.生物从食物链中大量积累某些物质

环境污染治理技术

环境污染治理技术 一、废水治理技术 (一)废水的物理处理 1.均衡和调节 2.沉淀法 沉淀法:沉淀法也称澄清法,它是利用废水中悬浮物 比重比水大,可惜借助重力作用产生下沉的原理而达 到固液分离摸底的一种处理方法。 3.隔油 废水中油的状态:浮油、分散油、乳化油、溶解油。 4.隔滤法 根据悬浮物颗粒的大小和性质,可以选用格栅、筛网、 滤布、粒状滤料及微孔管等过滤介质。 5.磁力分离 磁力分离是利用磁场力截留和分离废水中污染物的方 法,主要用于去除废水中磁性及非磁性悬浮物和重金 属离子,同时对废水中的有机物,油类物质和生活污 水中的细菌和病毒也有一定的去除作用。 (二)废水的化学处理法 1.化学混凝法 混凝法的优点:设备费用低、处理效果好,操作管理 简单。

缺点:要不断的向废水中投加混凝剂,运行费用较高。 混凝处理工艺的操作过程:药剂的制备、投加、混凝、 絮凝、沉淀分离。 2.中和法 酸性废水和碱性废水的中和处理,都是中和反应。 3.氧化还原法 氧化还原法是利用氧化还原反应将废水中的有害物质 转化为不溶解的或无毒的新物质,达到无害化的目的。 4.化学沉淀法 利用某些化学物质为沉淀剂,使其与废水中的某些可 溶性污染物发生化学反应,生成难溶于水的化合物从 废水中沉淀处理的水处理的方法。该法多用于去除废 水中重金属离子及含硫、氰、氟、砷的有毒化合物。 5.电解法 主要适用于处理含重金属离子、含油废水的脱色。 6.高级氧化技术 (三)废水的物理化学处理法 1.吸附法 吸附法是利用多孔性固体吸附剂来处理废水的方法。 吸附剂有很强的吸附能力,可以把废水中的可溶性有 机物或无机物吸附到它的表面而除去,对废水中的细 菌、病毒等微生物也有一定的去除作用。

七年级生物下册 第二节 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教案

第二节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 教学设想: 在“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中安排了模拟探究——“酸雨对生物的影响”,为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提供了空间。模拟探究中有相关的背景资料和探究提示,既创设了问题的情境,又为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初步设计探究方案提供了指导和帮助。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研究酸雨和废电池对生物的影响,充分认识到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危害。 2、通过设计两个探究实验的方案,进一步提高探究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创新思维、合作交流、语言表达等多种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同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提高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1.设计并完成模拟酸雨对生物的影响的探究实验。 2.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增强环保意识,加深关心爱护生物圈的情感。 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 (1)搜集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对生物影响的图片、资料;有关酸雨的成因、危害的图片、资料。

(2)预习探究实验,小组成员合作,初步拟定本组探究方案。 2.教师准备: (1)搜集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的图片、资料;有关酸雨的知识、成因、危害的图片、资料。 (2)探究实验提供的材料用具:以食醋和清水为材料配制pH=4的模拟酸雨、清水、培养皿、标签、喷壶、菜豆种子。 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课前“热身”。 利用两分钟课前准备时间,通过教师讲解环境污染方面的材料,一方面使学生认识到人类改变地球面貌已经成为毋庸置疑的事实,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愿望,尽快进入学习状态,另一方面为本节课的探究主题创造意境。 二、创设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1.你说我说大家说。 通过学生交流展示课前搜集的有关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对 生物的影响的图片、资料,提高了学生主动搜集信息、表达交流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关心爱护生物圈、关注社会的情感。教师予以评价、鼓励。

hjt3542007水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验收技术规范

水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验收技术规范 HJ/T 354-2007 1 适用范围 1.1本标准规定了水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的验收方法和验收技术指标。 1.2本标准适用于已安装于水污染源的化学需氧量(CODCr)在线自动监测仪、总有机碳(TOC)水质自动分析仪、紫外(UV)吸收水质自动在线监测仪、pH水质自动分析仪、氨氮水质自动分析仪、总磷水质自动分析仪、超声波明渠污水流量计、电磁流量计、水质自动采样器、数据采集传输仪等仪器的验收监测。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标准内容引用了下列文件中的条款。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有效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6920水质 pH值的测定玻璃电极法 GB 7479水质铵的测定纳氏试剂比色法 GB 7481 水质铵的测定水杨酸分光光度法 GB 11893水质总磷的测定钼酸铵分光光度法 GB 11914水质化学需氧量的测定重铬酸盐法 GB 50093-2002 自动化仪表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GB 50168-92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缆线路施工及验收规范 HBC 6-2001 环境保护产品认定技术要求化学需氧量(CODCr)在线自动监测仪HJ/T 15-1996超声波明渠污水流量计 HJ/T 70高氯废水化学需氧量的测定氯气校正法 HJ/T 96-2003 pH水质自动分析仪技术要求 HJ/T 101-2003氨氮水质自动分析仪技术要求 HJ/T 103-2003总磷水质自动分析仪技术要求 HJ/T 104-2003总有机碳(TOC)水质自动分析仪技术要求 HJ/T 191-2005紫外(UV)吸收水质自动在线监测仪技术要求 HJ/T 212-2005污染源在线自动监控(监测)系统数据传输标准 JB/T 9248-1999电磁流量计 ZBY 120工业自动化仪表工作条件温度、湿度和大气压力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水污染源在线监测仪器 指在污染源现场安装的用于监控、监测污染物排放的化学需氧量(CODCr)在线自动监测仪、总有机碳(TOC)水质自动分析仪、紫外(UV)吸收水质自动在线监测仪、pH水质自动分析仪、氨氮水质自动分析仪、总磷水质自动分析仪、超声波明渠污水流量计、电磁流量计、水质自动采样器和数据采集传输仪等仪器、仪表。

生物技术水污染治理

生物技术在水污染环境领域中的应用 随着工业的高速发展,水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环境,制约着社会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水污染控制成为全世界共同关注的问题。目前的水处理技术中,生物处理法已成为世界各国控制水污染的主要手段,尤其是现代生物技术将成为水污染控制领域重点开发和应用的技术手段,主要应用于废水处理、生物修复以及微生物水处理剂等方面。 环境生物技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一百多年前的活性污泥工艺的发展,其理论和实用技术,在这一百多年来得到不断发展和进步,并得到广泛应用,对控制环境污染和改善环境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环境生物技术是由现代生物技术与环境工程相结合的新兴交叉学科, 是应用生物圈的某部分使环境得以控制, 或治理预定要进入生物圈的污染物的生物技术。广义的环境生物技术涉及面很广, 凡自然环境中涉及环境控制的一切与生物技术有关的技术, 都可归纳为环境生物技术。包括环境中污染物的生物减少、污染场地的生物修复(和无害化、无污染生物产品如生物可降解材料的开发应用等等。 废水生物处理是利用微生物的生命活动过程,对废水中的污染物进行转移和转化,从而使废水得到净化的处理方法。生物处理环境污染,是中国新世纪面临的重大课题。以环境污染的生物处理为主,中国已开展了环境微生物学的基础和应用方面的研究,为含重金属废水、石油废水、印染废水、油脂废水、农药废水以及城市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等的处理,提供了效果好、投资省、运行成本低的生物处理技术和设备。废水生物处理技术发展迅速,好氧法、厌氧生物法以及生物发酵法已趋于成熟,所以这里只介绍固定化等新兴技术。 1.固定化微生物技术 固定化微生物技术,是生物工程领域中的一项新技术。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国内外开始应用这种具有独特优点的新技术,来处理工业废水和分解难生物降解的有机物质,一些具有特异性的优势菌种不断得到改造或创造,将这些高效专性菌,如脱色菌、脱氮菌、脱磷菌、假单胞菌等进行固定化后,菌体密度提高,大大提高了处理效率,尤其是对难降解有毒物质具有明显优势。国内有人利用新研制的聚集- 交联固定化细胞技术,将筛选的高效优势脱色菌种固定在活性污泥上,投加于“厌氧- 好氧- 生物滤池”工艺流程中处理印染废水,结果表明:出水色度极低,处理后的水可回用。 2.生物强化处理技术 为了提高废水处理的效果,而向废水中投加从自然界中筛选的优势菌种,或通过基因组合技术产生的高效菌种,以去除某一种或某一类有害物质。主要强化方法有: (1)高浓度活性污泥法。以高污泥浓度和长泥龄来促进对难分解物质的处理,加快反应速度。日本采用该法处理难分解的聚乙烯醇和粪便污水,取得显著效果。(2)生物- 铁法。在普通活性污泥中加入无机盐,多用铁盐(氢氧化铁或氧化铁粉)形成生物铁絮凝体活性污泥,具有高浓度活性污泥法的特点,主要用来提高除磷效果。(3)生物- 活性炭法。综合利用微生物氧化能力和活性炭良好的吸附能力,使二者产生协同增效作用。在该系统中,每1 g活性炭可去除1~3gCOD,分解废水毒性能力明显增强,同时提高脱氮水平。 3.生物反应器技术 生物反应器技术,是现代生物技术发展的一个主要方向。现代化的新型生物

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二节《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授课人:汪云 课题: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探究酸雨对小麦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尝试设计并完成酸雨对生物影响的探究实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酸雨的危害为例,说明环境污染对生物的不良 影响,认同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提高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人类的破坏性活动造成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危害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如何对探究实验的过程进行设计。通过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步骤,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从而学会设计实验。 教具准备PH试纸、食醋、废电池、水、烧杯、种子、花盆、土壤、喷瓶、 教学方法讲授法,分析讨论法,实验法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改进 导入(3min) 1.同学们好,我是今天给你们上课的老师, 我叫汪云。现在我们开始上课。 2.上课之前我用(废水的排放;滥砍乱发; 废气的排放。)这几张图片帮助同学们回忆 一下上节我们讲的内容。这几张图片直观 的反映了人类活动影响生态环境的后果。 也让同学知道了人类的许多活动正在破坏 生态,造成环境污染。今天所讲的内容将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究 竟有什么影响? 3.请同学们翻开书第108页,让我们来学习 第二节内容《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 1.学生和老师 一起板书。 核辐射 1.人类的活动严重的影响着环境,那环境的 污染又会怎样影响人类了?我们通过一则 新闻来了解一下。 2.图片上红色地带显示的是日本福岛核电 站,在这里发生了什么了?2011年3月, 日本东部发生特大地震,地震导致福岛核 电站放射性物质泄漏。由此引起严重的核 污染。为此核电站周边几十公里内的居民 被疏散,只留下抢险人员。 3.这张图片上的工作人员就当时站在一线 的抢险人员,当时他们被称为“敢死队员”3.学生思考 4.学生做出反应,表示惊讶。

水污染监测方案

为了进一步掌握松花江水污染事件后期流域环境质量状况及其变化趋势,跟踪污染物对环境的影响,确保当地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用水安全,请你们两省继续开展松花江水污染事件的后期环境监测。为进一步规范监测工作,现将《松花江水污染事件后期环境监测技术方案》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一、监测目的 为了掌握松花江水污染事件后期流域环境质量状况及其变化趋势,跟踪污染物对环境的影响,确保当地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用水安全,特制定本环境监测技术方案。 二、监测内容 1、地表水监测 (1)监测断面(15个) 吉林省境内(5个):东10#线入江口、白旗、松花江村、松原自来水、泔水缸。 黑龙江省境内(10个):肇源、朱顺屯、呼兰河口下、大顶子山、佳木斯上、佳木斯、江南屯、同江、街津口、抚远。 (2)监测项目 苯、硝基苯及苯胺。 (3)监测时间与频次 吉林省境内的东10#线入江口、白旗、松花江村、松原自来水及泔水缸,黑龙江省境内的肇源、朱顺屯、佳木斯、同江及抚远共10个断面按以下时间与频次进行: 3月15日之前(封冰期):每周一次。 3月15日~4月15日(化冰期):每日一次。 4月15日以后:每周一次。 其他断面每月一次。 (4)其他 若监测结果超标,要求立即通报下游城市,并启动应急监测方案,即每50公里设立1个断面,超标期间采样频次为每两小时一次,达标后恢复到正常频次。 每月1~5日期间,在松原自来水、朱顺屯及同江断面采集水样和冰样进行全分析(常规29项、苯系物、硝基苯、苯胺)。

3月1~10日和8月1~10日,吉林省境内的东10#线入江口、白旗、松花江村、松原自来水及泔水缸和黑龙江省境内的肇源、朱顺屯、佳木斯、同江及抚远共10个断面,分别采集两次沉积物样和水生生物样,分析苯、硝基苯及苯胺。 2、地下水环境监测 (1)监测断面 松花江干流事故发生点下游沿江1公里内具有代表性的浅层地下水为饮用水源的主要水井。 (2)监测项目 苯、硝基苯及苯胺。 (3)监测频次 每两周一次。 (4)其他 沿江可能受影响的松原、哈尔滨和佳木斯市在2006年8月1~10日进行一次地下水分析,监测项目为苯、硝基苯及苯胺。 3、土壤、农产品 吉林、长春、松原、哈尔滨和佳木斯市在沿江采用江水灌溉的农田,分别于春耕之前、第一次农灌之后和第一次农业收获之后采集典型农业用地土壤,并在第一次农业收获之后采集经济类农产品样品,监测苯、硝基苯及苯胺,完成三次监测调查报告。 4、环境空气监测 吉林、长春、松原、哈尔滨和佳木斯市要在辖区内沿江地带优化布点,分别于5月、8月各采集两次环境空气样品分析苯和硝基苯,完成两次监测调查报告。 三、环境监测报告 黑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站、吉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分别组织省内有关监测站开展监测工作,分别负责汇总黑龙江省、吉林省各断面的监测结果,并实时将监测结果报送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统一汇总后及时报送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根据水质的监测结果,由中国环境监测总站请示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后决定是否终止环境监测工作。

谈谈现代生物技术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的应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4a5378077.html, 谈谈现代生物技术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的应用作者:徐龙英 来源:《商情》2016年第09期 【摘要】随着生物技术研究的进展和人们对环境问题认识的深入,人们已越来越意识到,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为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提供了无限的希望。我们要在污染环境修复、污染环境治理、废弃物的循环再生过程中应用生物技术,其中应用最广泛的是酶工程技术,微生物工程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基因工程。 【关键字】生物处理,废水,生物技术 1.引言 1.1环境保护已成为当前国际关系、经贸合作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也日益严重地影响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我国过去几十年的经济发展中,由于忽视了发展中的环境保护,目前环境状况十分严峻。 1.2 当前我国社会经济仍然保持着高度发展的态势,环境保护的压力将进一步加重,由人类活动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环境质量的恶化已成为制约我国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障碍。如何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控制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以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之目标是我国目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1.3现代生物技术不但在净化环境,减少污染和改造传统产业等方面发挥出重要的作用,还可以为保护人类生存环境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在环境治理中,生物技术因其投资少,处理效率高,运行成本低等优点而得到广泛的应用。 2. 现代生物技术的概况 2.1现代生物技术是应用现代生物科学以及某些工程原理,如酶工程,基因工程,微生物工程等,利用生命体(从微生物到高级动物)及其组成(含器官,组织,细胞,细胞器,基因)来发展新产品或新工艺的一种技术体系。一般认为,生物技术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和发酵工程四个方面。 2.2生物技术直接关系到与人民生活,卫生,健康密切相关的医药卫生,食品工业,化学工业,农业的发展。可以在粮食危机,能源危机,环境污染中发挥巨大的作用,并且还可以从基因的角度治愈人类的遗传病。因此,现代生物技术已经被世界各国列为重点项目。 2.3环境生物技术是一门由现代生物技术与环境工程相结合的新兴交叉学科。直接或间接利用完整的生物体或生物体的某些组成部分或某些机能,建立降低或消除污染物产生的生产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