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主义和集体主义典型国家
- 格式:ppt
- 大小:3.41 MB
- 文档页数:19
从跨文化交际角度看《我的盛大希腊婚礼》关键词:我的盛大希腊婚礼;文化差异;文化融合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11-0137-01一、美国和希腊的文化差异影片中主人公来自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一个是美国男教师伊恩,象征着独立自由;一个是家庭餐馆的女服务生图拉,象征着保守和集体主义。
图拉和她的庞大家族生活在一起,亲戚来往密切。
而伊恩非常独立,独自生活,偶尔与父母来往。
图拉的家庭对伊恩有很多意见。
而伊恩的父母对婚礼的事几乎不插手。
这反映了美、希的文化差异,两个家庭的价值观不同。
(一)个体主义—集体主义从衡量价值观的四个尺度之一的个体主义——集体主义来说,学者hofstede计算出美国和希腊在这一项上的指数分别为91和35,可见相距甚远。
从这个数值看,美国是个体主义方面的代表。
美国文化宣扬的价值观即是个人独立、自由平等和个人权利。
伊恩的恋爱之前不需要通过父母的同意,在伊恩的婚事中,他的父母很少提出意见,婚礼上也只是父母两人出席。
而希腊是集体主义占主导的国家,希腊人非常重视家族和婚姻对家族兴衰的影响。
图拉需要经过长辈的同意才能恋爱,她的婚礼也是整个家族一同操办,这体现了希腊人的“集体行为”。
而婚礼之前,图拉的祖母将代代传承的花冠交给图拉,这细节有将家族传统世代延续下去的意图,也体现了希腊人以“家庭”为核心的观念。
(二)对自己国家文化的态度不同影片中,图拉的父亲常说“每一个英语单词都来自于希腊语”,他还多次提到陶艺、舞蹈这些伟大的艺术都来源于希腊,这可以看出他对自己国家的文化非常崇尚。
反映了希腊人对自己的文化有非常强烈的自豪感,认为“世上只有两种人,一种是希腊人,一种是想成为希腊人的人”。
他们在同族中传承希腊传统,对外族他们极力地推崇希腊文化。
而美国家庭较提及自己的文化,并不是说美国没有文化,而是美国人在生活中并不强调他们文化的伟大,这一方面是因为美国没有悠久的历史,多样的文化多是“舶来品”,缺少历史渊源。
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东西方文化的一个显著差异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家庭、社会的关系上。
西方文化强调个人意识、个人行为、个人发展和个人实现。
心理学家们把这种以个人为中心的主流意识和行为统称之为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
而东方文化强调个人服从大局、顾全大局,统一意识和行为,心理学家们把这类文化特征称之为集体主义(collectivism)。
心理学家们又认为,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差别,主要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上。
比如说,人在社会中总是在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在家庭中他可以是丈夫和父亲,在单位上他是一个工厂的工程师,在业余社会活动中他是围棋学会的会员,等等。
在西方文化中,个人主义的特征是:这个人在各个组织中与他人的关系都是松散的,也就是说人与人之间的相互距离比较远,他在各个组织中扮演的角色都是以他个人的兴趣、爱好和个人的发展为前提的。
而东方文化则不然。
虽然同样一个人参加同样的组织或担任同样的工作,但他的个人的活动和发展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受到这些组织和单位的影响和制约。
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说,西方文化认为人就是个人本身,不应当也不应该受制于任何其他的人和组织。
东方文化认为,人是群体的一部分,应该而且必须受到别人或组织的影响和制约。
美国心理学家在上世纪80年代初曾对世界上40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作了实验性的比较研究。
他们发现文化上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对完成工作目标的过程上。
以强调群体目标为主的文化,大多对工作环境的个人自由度有更多的限制,比如个人工作的时间长,主要限制于完成企业和单位的具体指定的任务中,而很少有个人发展的时间和空间。
以强调个体目标为主的文化则相反。
个人发展的空间比较大,个人需要不断地进取以适应工作的挑战。
在所比较的国家和地区当中,美国是一个典型的以个人目标为主的文化,而中国则是一个典型的以群体目标为主的文化。
跨文化的比较研究结果进一步表明,东方文化,包括中国大陆、香港、台湾及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比西方文化更强调统一与和谐,强调牺牲个人利益服从群体利益,强调群体目标而非个人目标。
从《孙子从美国来》看中美文化差异[摘要]电影《孙子从美国来》讲述了中国皮影戏艺人老杨头和洋孙子布鲁克斯之间发生的故事。
老杨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崇拜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孙悟空;布鲁克斯则是美国文化的代表,崇拜西洋文化中的蜘蛛侠。
受中美文化差异的影响,他们之间发生了一系列的对抗和冲突。
经过曲折的碰撞和相互之间的包容,最终变对立为友情,变冲突为融合。
本文从语言形式、饮食习惯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剖析这部电影中所反映的中美文化差异,尤其是文化冲突与融合,以期促进中美跨文化交际。
[关键词]《孙子从美国来》;中美文化差异;冲突;融合电影《孙子从美国来》讲述的是一个中国皮影戏艺人老杨头和一个美国小男孩布鲁克斯之间的故事。
老杨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崇拜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孙悟空;布鲁克斯则是美国文化的代表,崇拜西洋文化中的蜘蛛侠。
当布鲁克斯的妈妈和老杨头的儿子杨栋梁赴西藏可可西里参加藏羚羊保护行动时,杨栋梁偷偷地给父亲留下一封信,委托老杨头照顾布鲁克斯。
在此期间,他们在语言形式、饮食习惯以及价值观等方面出现了一系列的对抗和冲突,经过曲折的碰撞和相互之间的包容,最终变对立为友情,变冲突为融合。
老杨头和布鲁克斯成为老少朋友,彼此关爱对方,较好地体现了中美文化差异,尤其是文化冲突和融合。
文化是同一人群一代又一代共享、获得和传承的信仰、习俗、价值、行为、制度以及思维模式的总和。
无论是语言形式、饮食习惯还是价值观都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美两国作为集体主义文化和个体主义文化的典型代表,在语言形式、饮食习惯、价值观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差异,甚至是冲突,但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美交际日益频繁,文化冲突逐渐转化为文化融合。
在这部电影中,中美文化的冲突和融合被这一老一少两位演员演绎得淋漓尽致。
一、语言形式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语言是指人们进行沟通交流时使用的一系列沟通符号、表达方式与处理规则的总和。
语言和文化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东方集体主义与西方个人主义的差异——以屠呦呦获诺奖为例摘要:不同的文化背景赋予人们不同的价值观。
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作为中美不同文化的产物,集中体现了东西方价值观念的差异,因此是理解东西方社会文化的关键。
2015年,屠呦呦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药学奖,这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关注。
很多人就奖项应归屠呦呦个人所有还是属于整个研究小组争论不休,这就牵涉到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问题。
本篇文章对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定义及其产生的社会文化根源进行了大概的辨析,这将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掌握英语,而且能更准确地理解西方社会文化,从而减少东西方跨文化交际的障碍。
最后以屠呦呦教授获得国外的拉斯克奖以及诺贝尔奖为例,揭开这件事背后所隐藏的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交锋,使我们对这种差异有一个更为鲜明和清晰的理解。
关键词:集体主义个人主义屠呦呦诺贝尔奖一、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是东西方社会的不同基础。
就像不同的土壤会滋生出不一样的花草树木,东方和西方由于政治、历史、地理环境和经济形态等众多领域的差别,人们的价值观也有很大不同,其中以东方的集体主义和西方的个人主义为最。
所谓集体主义(collectivism),简而言之,指的是一种强调集体和国家的重要性,强调集体利益应该凌驾于个人利益之上的文化价值观念。
它认为,人是集体中的一员,离开集体,个人几乎无所作为或者作用很小,因此社会中的每一个人必须重视合作和集体的力量,任何事情必须多为他人考虑。
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与此相反,认为个人虽然离不开社会集体,但是正是由于个人对自我利益和幸福的不断追求才最终推动了社会的前进,因此在社会事务中应首先考虑个人的幸福和需要。
(《科技信息》,2010年第21期,第167页,“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中美社会文化差异理解的关键”,作者王雪、顾相菊)但是,尽管集体主义强调集体的重要性,个人主义看重个人的作用,我们也不能笼统地认为前者就是忽略个人作用的混合体,也不能偏执地认定后者就是崇尚自私自利。
中西友谊观对比人处在社会中,不能独自生活,必须和社会接触,必须结交朋友,须得到他人的赞同,须得到别人的关怀。
因此,朋友在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甚至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扮演了一个举足轻重的角色。
对友谊的需求是全人类普遍存在的现象,无论对于中国人还是美国人,朋友都是非常重要的人际关系,正如我们中国人的一句友谊格言所说:“没有真挚朋友的人,是真正孤独的人!”美国人对待友谊的看法也有类似的格言:“Without a friend, the world is a wilderness.(没有朋友,世界成了荒野)。
”由此可见,朋友对于任何人而言有多么地重要。
但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在对待交朋结友这件事上,中国人的友谊观与美国人的友谊观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今天,我最主要从以下六个方面来谈谈中美友谊观中存在的差异:一、从定义看新华字典中对于朋友的解释为“同学,志同道合的人或特指恋人”,由此可知,中国人内心里对“朋友”的界定非常明确,内心有一把非常清楚的尺。
而美国人的“朋友”概念却相对宽松。
在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七版中对“朋友”一词的定义为“喜欢的人、支持者,不是敌人,讨厌的人”等,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对于友谊美国人相比较中国人而言更加开放更加随性。
有个留学生曾经概括说:“当一个美国人称某人为‘朋友’,大多数情形下他只是在表示礼貌友好,而不是真的要跟他建立一种友谊。
”二、“友谊”持续时间在中国,友谊往往是坚固、稳定甚至是终身的。
就算是分别两地,朋友之间往往都会相互联系,或许是通过打电话或是聚会等,两者的友谊并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逝。
外国人对友谊并不一定追求“永恒”,美式友谊就有些“速溶咖啡”的味道了,朋友交得快,忘得也快。
美国是全世界流动性最大的一个国家,这种流动性使得美国人的人际关系相对淡薄。
美国人对朋友的热情很快能从一个人转移到另一个人。
因此,在美国,朋友之间如果一段时间内不联系、不见面,他们的友谊就会迅速地枯萎甚至死亡。
中国两代之间的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031111108 潘沈怡依据郝夫斯特的文化维度理论,我们了解到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这两者的文化差别,他将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定义为“人们关心群体成员和群体目标(集体主义)或者自己和个人目标的程度(个体主义)。
”这二者在对自我这个概念上的理解和定义大相径庭。
个体主义是将自我看成独立的个体,可以脱离他人而存在,而且为了将自己和他人区别开来,可以特立独行,与众不同,别人的看法往往对自己起不了很大的影响,自我的定义更为重要。
相反集体主义者是将自己看作是某个群体中的一员,如同“蚁族”,是一种群居的动物,具有强烈的群体归属感,与他人有着相互依存的关系,如果找不到“组织”,会有失落感,别人的评价常常会影响自身。
这里讨论的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自私自利行为与关心集体行为的对立,而是一种文化传统上的差异。
简言之,个人主义认为个人是社会的单元,是判断价值标准的出发点,而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集体主义认为,群体才是社会的单元,是判断价值标准的出发点,社会是由群体组成的,个人是群体的一部分,必须服从群体的利益。
这两种主义并没有好坏之分,但却代表的是两种文化以及价值取向的差异。
在大量的文献当中,美国和日本这两个国家都是被当作上述两种主义的典型代表。
根据郝夫斯特的研究发现,美国人在个体主义上的得分最高,居世界之冠,说明美国是典型的个人主义国家,而日本则是奉行集体主义的样板。
美国的个人主义是源自与这个国家的文化传统—自由,美国人信奉自由,崇尚言论自由、信仰自由;在美国人眼里,人人生而平等。
无论在企业中或上升到政治范畴,上下级的等级差别并不明显,他们认为每个人拥有同等的权利与机会,所以他们善于利用自己的权利和机会积极争取自己想要的东西,他们相信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在人群中脱颖而出取得成功。
在解决集体问题时,往往通过投票来获取多数人意见。
与美国相反,日本是个有很长封建主义传统的国家,人的等级观念根深蒂固。
郝夫斯特的文化维度理论提纲:一、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着眼于个体还是集体的利益);1.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定义2. 美国和日本3. 工作午餐4. 当前中国文化的特征5. 中国企业文化中的集体主义6.中日“社区自治”文化差异简单的解释一下郝夫斯特的文化维度理论,就是从国家的层次上,来衡量不同的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价值取向的一个标准。
文化维度理论是跨文化理论中至今最具影响力的一个理论,由荷兰管理学者郝夫斯特(Hofstede,1980,1991)提出。
该理论被广泛应用与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等国际商业领域。
这个理论由Hofstede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主要认为文化包括四个维度,到了20世纪80年代后期,郝夫斯特又重复了10年前的研究,但这次包括了更多的国家和地区,总数超过60。
这次的研究不仅再次证实了这4个跨文化维度的存在,同时又发现了一个新的维度。
Hofsdede的文化理论是他在调查了70多个国家的IBM的员工的基础上形成的,他认为,文化是“在人们头脑中形成的能将不同群体或类别的成员区别开来的集体模式”。
文化主要从国家的层面而不是个体的层面来研究,尽管某一社会中的个体的性格千差万别,但从国家层面而言,总有一些共同的、持久的性格特点。
从国家的层面将文化划分为以下五个维度:(1) 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着眼于个体还是集体的利益);(2) 权力距离(人们对社会或组织中权力分配不平等的接受程度);(3) 不确定性回避(对事物不确定性的容忍程度);(4) 事业成功与生活质量(追求物质还是强调人际和谐)。
(5) 长远导向与短期导向(着眼于现在还是放眼于未来)。
(1)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
郝夫斯特将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定义为“人们关心群体成员和群体目标(集体主义)或者自己和个人目标的程度(个体主义)”。
他的研究发现,美国在个人主义上得分最高92分,居全世界之冠;而有中华文化背景的群体如新加坡人,中国香港人,中国台湾人在个人主义上得分很低29分。
中美文化中的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在跨文化交际研究领域,中美两国的差异和碰撞都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无论是从意识形态还是还是从传统价值观的角度来看,两国之间都存在着诸多不同。
而在这其中,我个人认为,中美核心价值观的不同很大程度上源于美国的个人主义思想和中国的集体主义思想。
这里的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collectivism vs。
individualism),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自私自利行为与关心集体行为的对立,而是一种文化传统上的差异.简言之,集体主义则认为,群体才是社会的单元,是判断价值标准的出发点,社会是由群体组成的,个人是群体的一部分,必须服从群体的利益.个人主义认为个人是社会的单元,是判断价值标准的出发点,而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这里的个人主义跟自私自利是不能划等号的,它往往是指有别于他人思想的独到见解,是个性的体现和张扬,是个人意志的表现形式。
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曾经说过:“个人主义是一种成熟的冷静的情感,这种情感促使社会中的每个成员与他人分割开。
"“集体”的概念深深烙印在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之中,融入每个中国人的灵魂之中。
对于“集体主义”的想法概念甚至可以追溯到先秦之时,儒家思想便是集大成者。
儒家文化一直对集体主义推崇备至,在儒家看来,人的价值可分为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只有实现了自身的社会价值,才能最大程度地彰显自我价值,儒家把处处以群体价值为重看成是培养理想人格的主要途径与标准.孟子曾尖锐地提出,如果全国上下都追逐人的个体价值,则这个国家就要灭亡了,即所谓“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所以当个体价值与群体价值发生冲突的时候,必须牺牲前者以保存后者。
千百年来,儒家文化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每一个中国人无不受着这样的思想的教化。
同时,我们可以在诸多文学作品中找到“集体主义”的影子。
《三国演义》中,即便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的一代枭雄曹操也要“挟天子以令诸侯”,给自己的行为冠上“光复汉室"的名号,把自己纳入一个所谓名正言顺的集体之中。
简答题:1、关于文化的界定:英国人类学家泰勒认为:文化是一个社会的成员所获得的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习俗及其他能力的综合体。
赫斯科维茨(荷兰)认为:文化是一切人工创造的环境,即除了自然生态之外,所有由人添上去的东西可称之为文化。
2、文化的特征文化的习得性、文化的群体性、文化的差异和共性、文化的约束力3、文化层次论表层文化:外在直观事物,通过外在物品表现。
往往给人以强烈的直接冲击,让人感受到文化存在和力量。
中层文化:由表层文化所折射出的社会更深的理念。
即社会规范和价值观。
核心文化:存在的基本假设,是一个社会共同的关于人为什么存在的假设,它触及到该社会中人们最根深蒂固不容置疑的东西。
比如人与生俱来的权力、人存在的价值、个人与他人的关系。
涉及到社会文化核心理念这类问题,生活在该文化中的人往往很少关注,他们视为理所应当的事情,却很难被生活在另一个社会中的人所完全理解。
三层之间有着不可分的联系:核心层驱动影响中间层,中间层又驱动影响表层文化。
我们平时能观察到的通常是表层文化,理解中间层与核心层文化才是理解文化学好跨文化心理学的关键。
4、什么是跨文化心理学?赛格尔等的观点:是对人类行为及其传播的科学研究,探讨社会和文化力量形塑和影响行为的途径或方式。
该定义要求人们注意两个方面:世界上人的行为之差异和个体行为与它发生于其中的文化语境的联系。
川迪斯等认为:跨文化心理学包括对来自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文化中的人的研究,使用相同的测量方法,测定在一般心理学理论所保持的范围内的限度和修正这些理论以使他们更具普遍性的类别。
5、研究中的等值性(1)概念等值:是指在所研究的不同文化中,人们对特定概念的理解是一致的。
这是跨文化比较研究的第一步:验证核心概念是否等值。
(2)功能等值:是指问题让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产生同样类似的反应。
有时不同的问题会带来同样的反应。
(3)语言等值:是指如果在研究中用到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语言,所用调查问卷、访谈等口头和书面语要有语言意义上的相等。
中德跨国婚姻中的文化差异研究——以龚琳娜《自由女人》为例摘要:本文基于Hofstede文化价值维度理论和Hall高低语境理论,以龚琳娜个人随笔集《自由女人》为例,分析中德跨国婚姻中的文化差异与文化冲突,从跨文化视角解读龚琳娜与老锣的成功跨国婚姻的影响因素,并对跨国婚姻中可能出现的跨文化交际问题给予建议和指导。
关键词:文化差异;文化价值维度;跨文化交际;跨国婚姻一、引言龚琳娜是中国女歌唱家,老锣是德国男音乐人、作曲家。
二人相识于北京,相恋于德国,在德国乡村居住五年,育有二子。
在龚琳娜的首部随笔集《自由女人》中,讲述了她与老锣相遇后冲破束缚、发现自己、寻获自由的故事。
本文将以Hofstede文化价值维度理论和Hall高低语境理论为框架,以《自由女人》为例,详细分析龚琳娜与老锣的成功跨国婚姻案例中所体现的跨文化现象,并对跨国婚姻中可能出现的文化差异与文化冲突给予建议和指导。
二、Hofstede文化价值维度20世纪七八十年代,Hofstede建立了关于国家文化差异的四个价值维度:个体主义/集体主义、不确定性规避、权力距离和阳刚气质/阴柔气质。
后来在加籍香港学者彭迈克研究的基础上又补充了第五个维度:长期/短期导向,使得这一理论更趋完善。
下面文章将基于Hofstede文化价值维度理论,对中德跨国婚姻中的文化差异与文化冲突进行分析。
2.1 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人与人之间联系松散的社会称为个体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紧密联系,且对所在群体绝对忠诚的社会称为集体主义社会(Hofstede. G. & Hofstede. G.J.,2010)。
从Hofstede的“个体主义指数表”①中可以得出:中国大陆是较为典型的集体主义国家,德国是较为典型的个体主义国家。
龚琳娜“从小就怕说错话,每说一句话都要在心里想十遍”②;“从小就把别人的评价看得太重,把结果看得太重,不敢做决定,患得患失,怕不能成功。
”这显著体现了集体主义文化中重集体荣誉、重面子的群体取向和他人取向。
基于文化价值维度理论分析日本价值观摘要:日本作为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其背后的文化价值观值得深究。
本研究基于霍尔的高低文化语境理论,霍夫斯泰德的价值维度理论,对日本进行多维度的文化价值分析,发现日本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结合了东方和西方国家的价值观。
作为高语境文化国家,日本强调集体主义,具有高不确定性规避,注重长期导向。
关键词:霍夫斯泰德价值维度,霍尔高低文化语境理论,日本价值观引言霍夫斯泰德的价值维度理论,霍尔的高低语境文化理论是跨文化交际中十分具有影响力的理论,它们根据不同的价值维度概括不同国家的价值观倾向。
基于以上维度理论进行分析,可以帮助更好地了解日本的价值观,有利于发展共感,发展双向沟通,解决中日跨文化交际冲突,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
一、相关文化维度理论对于日本价值观的分析主要是从以下三个理论维度展开,包括霍尔的高低语境文化理论,霍夫斯泰德的价值维度理论以及明科夫的文化维度理论。
(一)霍尔的高低语境文化理论霍尔认为,高语境文化中的人进行交流时,颇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说话者的谈话方式委婉含蓄,一般不直接地表达自己真正的意思。
听者需要结合语境来了解说话者真正想表达的意思;而低语境文化中的人进行交流时,大多数说话者会直接表明自己的想法,没有言外之意。
(王巍,李静宇,2021)(二)霍夫斯泰德的价值维度理论霍夫斯泰德的价值维度理论是通过对11.5万人的调查结果进行量化分析,从个人与集体主义、男性与女性气质、权利差距、不确定性规避四个维度提出了不同民族文化间的差异(王玥,2012)。
1.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这一维度主要指个人与群体之间的紧密程度。
倾向于集体主义的国家,每个人倾向于考虑他人的利益,成员对组织往往具有精神上的服从和忠诚,群体归属感极强。
个体主义的国家强调人自身的权力、价值和需要。
因此,个人主义文化下的人们比较注重个人的感受 , 而集体主义的国家比较注重家庭、团队的感受。
2.男性与女性气质这一维度是针对某个国家倾向于男性气质还是女性气质提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