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小学语文五五年级上册六单元“单元整体教学回顾拓展”课例《走进父母的爱》课文汇报交流课
- 格式:doc
- 大小:34.00 KB
- 文档页数:6
父母之爱【设计理念】以“从不同描写中体会父母的爱”为指导,让学生在充满情味、语言味的课堂中培养语文素养。
【教学内容】1.部编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六单元:《慈母情深》、《父爱之舟》、《“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2.群文阅读(语文新课程1+x读本):《大地的耳朵》、《苦瓜》、《有太阳味的童年》【教学重点】1. 品读第六单元三篇文章中的句子,从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体会父母之爱。
2. 用梳理出的方法自学《大地的耳朵》、《苦瓜》、《有太阳味的童年》体会父母之爱。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实录】一、主题回顾1、出示ppt 天下的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从孩子呱呱坠地的那天起,他们就倾注了无私的爱。
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第六单元主题,学生齐读板书父母之爱2、出示ppt(三篇课文插图)师:请同学们再次快速阅读这三篇文章,说说哪个场景你最难忘。
生:慈母情深我最难忘的场景是母亲给“我”钱买书……3、下面我们回到《慈母情深》那些难忘的场景师: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生(读):ppt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凑到缝纫机板上。
师:我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脊背?生: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的脊背师:以前母亲的脊背是怎样的?生:挺拔直直的。
师:什么原因使母亲的脊背变得瘦弱、弯曲?生:工作劳累,工作辛苦,工作时间长,师:母亲为什么这样辛苦工作?生:我们家很穷,那时我家的破收音机已经买了,被我和弟弟吃进了肚子里。
师;我们家这么穷,母亲这么辛苦,但当我伸手向她要钱买书时,生(读):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手里了,大声回答那个女人“谁教我们是当妈的呀!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师:你从这些句子体会到了什么?生:我从“塞”体会到妈妈动作迅速。
生:给我钱毫不犹豫。
师:妈妈塞到“我”手里的只是钱吗?生:不!师:那是什么?生:那是爱,那是期盼。
师:你还体会到了什么?生:我还体会到母亲对我读书的支持。
师:从哪里体会到的?生:母亲的语言。
师:读给大家听听。
最新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口语交际父母之爱》教案及反思【教学目标】1.能选择恰当的材料支持自己的观点。
2.能尊重别人的观点,对别人的发言给予积极回应。
【教学重难点】能选择恰当的材料支持自己的观点。
【教学准备】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课前搜集资料,根据自己的观点选择恰当的材料。
【教学课时】 1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再现情境1.回顾课文:有人说父爱如山,母爱如水。
这个单元我们学习了《慈母情深》《父爱之舟》《“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三篇课文,相信大家对父母之爱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下面我们一起来交流读后的感受。
2.交流感受:结合某篇课文,着重谈谈自己的深刻体会。
(1)梁晓声的母亲:贫穷辛劳的母亲不顾同事劝阻,毫不犹豫地给钱让“我”买书。
(2)吴冠中的父亲:父亲借船送“我”报考、上学,途中他一路尽量节省开支,却处处为“我”着想。
(3)巴迪的父母:母亲的夸奖,父亲的批评,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使“我”健康成长。
3.小结:课文中的父母之爱很令人感动,看来同学们的感受也很深刻。
是啊,这些父母并没有说出“我爱你”,但我们可以通过父母与孩子之间相处的场景和细节,感受到父母深沉的爱。
今天我们这节口语交际课的主题就是——父母之爱。
(板书:父母之爱)【设计意图】从已学的课文入手,旨在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阅读经验,自读自悟,学生互相补充,再现情境。
二、阅读材料,发表见解1.引导:这里有三位深爱着子女的父母,看看他们是怎样做的。
2.出示材料一,思考问题。
课件出示:材料一:李强的学习成绩忽高忽低,考得不好时,爸爸会严厉批评他。
批评完之后,爸爸对李强说:“我们爱你,所以这么严格要求你。
”(1)读一读材料,你觉得李强的爸爸是爱李强的吗?说说你的理由。
(2)你认为李强的爸爸应该怎么做更好一些?3.出示材料二和材料三。
课件出示:材料二:王小雅的妈妈每天帮她收拾房间,整理书包,还陪她写作业。
有一次,妈妈连续几天不在家,王小雅不是忘了带文具盒,就是忘了带作业本,自己的房间也是乱七八糟的。
教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六单元整体教学读懂父母的爱部编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父母的爱,体会到父母对自己的关心和付出。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式,培养学生感悟父母之爱,提升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内容:本单元围绕“读懂父母的爱”的主题,选择了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相关课文,包括《母鸡》、《背影》、《台阶》等,通过阅读这些经典的课文,让学生深入体会父母的爱,感受家庭的温暖。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通过课文阅读,让学生理解父母的爱,学会感恩。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课文中体会到父母的爱,并将其转化为自己的行动。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PPT,引入本单元的主题“读懂父母的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父母的爱。
3. 课堂讲解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详细讲解,引导学生从课文中体会到父母的爱。
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从课文中感受到的父母的爱,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5. 写作练习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写一篇关于父母之爱的作文,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6. 课堂小结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应简洁明了,突出本节课的主题“读懂父母的爱”,可以采用流程图、关键词等形式进行设计。
作业设计:作业设计应与课堂内容相结合,让学生在课后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可以布置一篇关于父母之爱的作文,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表达出对父母的爱和感恩之情。
课后反思:课后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检查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和改进,以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在课堂的开始,教师可以通过展示PPT上的图片、视频或音频资料,引入本单元的主题“读懂父母的爱”。
例如,可以展示一些父母和孩子在一起的温馨画面,或者播放一段关于父母之爱的感人的音乐或视频。
通过这些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引发他们对父母之爱的思考。
“整合阅读·主题阅读”五年级上册第六组教材“父母的爱”单元教学整体规划一、单元教材分析本组课文是以“父母之爱”为专题讲述了生动,感人的故事,从不同角度反映了父爱,母爱的深沉与宽广,崇高与无私,令人震撼。
教学本单元需要对三本教材进行重新整合,合并成一个大单元。
大单元主题阅读与传统单元教学最大的不同在于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量,以“与主两翼”的单元教学模式进行整体施教,突出“与主两翼”的课程体系,在阅读教学中我们把人教版教材定为阅读理解课,把《新语文主题阅读》定为阅读交流课,把《经典诵读》设计为欣赏诵读课。
教学时注重指导学生反复诵读,感受人物思想品质,体会作者表达方法。
对于精彩片段,引导和鼓励学生熟读成诵,积累优美的词句。
教材中编排了两篇精读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两篇略读课文《慈母情深》《学会看病》,一个“口语交际·习作”和“回顾拓展”。
具体内容分析如下:《地震中的父与子》讲述了1994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时,一位父亲在废墟中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救出儿子的传奇故事。
《慈母情深》讲述了贫穷辛劳的母亲不顾同事的劝阻,毫不犹豫地给钱让“我”买《青年近卫军》,满足了我读书的强烈愿望。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记叙了父母亲对一个七八岁孩子写的第一首诗的不同评价,以至于影响孩子健康成长的故事。
《学会看病》中的母亲,为了培养孩子将来独自面对生活的能力,在感冒时让他自己上医院,学会了看病。
这几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父爱、母爱的深沉与宽广,崇高与无私,令人震撼,让人感动,引人思考。
语文园地中的“口语交际”和“习作”,紧扣“父母之爱”的专题安排,让学生正确认识父母的爱,加强与父母的沟通。
为凸显本学期我校语文科的“主题单元”课题研究,突出“一主两翼”的研究特色,我们特别增加了《新主题阅读》《经典诵读》两本教材,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安排了7篇主题为“父母之爱”的阅读文章和7篇诵读文章。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口语交际:父母之爱》教学设计及反思一. 教材分析《口语交际:父母之爱》是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课主要通过两个发生在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感人故事,让学生了解父母对子女的关爱,培养学生热爱父母、尊敬父母、孝敬父母的美德。
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口语表达能力,但对父母之爱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们已经掌握了一些口语交际的基本技巧,如倾听、表达、交流等。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引导他们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体验父母之爱,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父母之爱的伟大,学会通过口语表达感谢父母、关心父母、孝敬父母的心愿。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听、说、议、演等环节,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父母之爱,培养学生热爱父母、尊敬父母、孝敬父母的美德。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在口语交际中表达自己对父母的爱和感激之情。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内心感受父母之爱,并在口语交际中自然地表达出来。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各种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会与人交流、表达。
2.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情感共鸣。
3.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4.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故事材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讲述和讨论。
2.准备一些关于父母之爱的图片,用于展示和引发学生思考。
3.准备录音机、音响等设备,以便播放相关音频材料。
4.准备黑板,用于板书重点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音频材料播放一首关于父母之爱的歌曲,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入课堂。
随后,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关注父母之爱。
小学语文统编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口语交际:父母之爱》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一、教材分析本单元的口语交际主题是“父母之爱”,紧扣单元人文主题,旨在引导学生围绕父母对自己的爱这一话题展开交流讨论。
教材通过呈现不同形式的父母之爱,如鼓励式的爱、严格要求的爱等,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分享自己感受到的父母之爱,同时也鼓励学生表达对父母之爱的理解以及在相处过程中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更能深化学生对亲情的认知,引导他们正确对待父母的爱,促进良好亲子关系的发展。
学情分析二、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在生活中充分体验到了父母之爱,对父母为自己所做的各种事情有着深刻的记忆和感受。
他们具备了一定的口语表达基础,能够较清晰地讲述简单的事情,但在有条理、有深度地表达自己对父母之爱的复杂情感以及在众人面前自信、流畅地阐述观点方面,还需要进一步锻炼。
此外,部分学生可能由于性格等原因,不太善于主动分享自己的内心想法,需要教师营造宽松、安全的交流氛围来鼓励他们积极参与。
教学目标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围绕“父母之爱”这一主题,清楚、连贯地讲述自己生活中感受到的与父母相处的故事,表达真情实感。
学会认真倾听他人发言,能抓住要点,并适时进行补充、提问或评价。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回忆生活点滴、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形式,引导学生有条理地组织语言,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在交流互动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总结生活现象的能力,深化对父母之爱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深刻体会父母之爱的深沉与多样,懂得珍惜父母的爱,学会感恩父母。
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父母不同形式的爱,尝试换位思考,增进与父母之间的情感沟通与理解。
教四、教学重难点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打开思路,回忆生活中父母关爱自己的具体事例,并用生动、具体的语言讲述出来,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让学生在倾听他人发言后能准确抓住关键内容,进行恰当的回应和互动。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口语交际父母之爱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口语交际《父母的爱》教学设计设计理念:《父母的爱》这一课程单元,作为人教版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六部分的重点教学内容,旨在通过真实的生活情境和温馨的亲子话题,引领学生们深入感受父母之爱的伟大与深沉。
我们坚信,这样的教学内容不仅能够触动学生们的心弦,更能培养他们在实际生活中的交际能力和表达能力。
在教学设计中,我们始终贯彻《语文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强调“倾听、表达、应对"三位一体的口语交际能力。
我们鼓励学生们在课堂上大胆发言,勇敢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和见解,避免空洞的假话和套话,力求让每一次交流都充满真情实感。
通过本次教学设计,我们期望能够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使他们在与同学的互动中学会倾听、理解和尊重,从而更好地融入集体生活,享受成长的快乐。
教学目标:1. 通过深入且真诚的交流与沟通,我们能够更加全面地理解父爱与母爱的深刻内涵,进而为父母们提供实用而贴心的沟通建议。
2. 掌握积极且有效的沟通技巧,我们不仅乐于参与各类讨论,更能勇敢地表达出自己的独特见解。
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我们始终坚守尊重与理解的原则。
3. 我们的表达应该清晰而有条理,语气语调恰到好处,以确保信息的准确传达和高效接收。
4. 在倾听他人的言论时,我们应当全心全意、耐心细致地倾听,以展现出我们对对方的深深尊重与真挚关心。
教学重难点:1. 通过深入的互动与对话,我们深入领悟了父爱与母爱的深刻内涵。
我们鼓励父母们持续优化教育子女的方式,让爱的传递更为流畅和温馨。
2. 掌握积极沟通的技巧,勇于参与讨论,坦诚表达自我观点,这不仅是个人成长的标志,更是对他人尊重与理解的体现。
在交流中,我们倾听彼此,携手共进,实现共同成长。
课前准备:1. 教师与学生携手,共同搜集丰富多样的“父母的爱”相关素材,旨在深入探讨这一主题,挖掘其内涵与深意。
2. 教师用心筹备多媒体课件,为课堂注入更多生动活力与互动性,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收获知识。
《读懂父母的爱》教学设计教学内容:统编版教材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课外选文《我的母亲》和《考零分也难》。
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脉络。
通过对文中场景和细节描写的体会,感受爱的不同表达方式。
2.学会主动与人沟通,乐于参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理解什么是真正的父爱母爱。
3.能够用充满感情的语言表达对父母的情感,培养爱父母的情感。
教学重点:通过阅读这几篇文章,引导学生学会把握主要内容,学习作者是怎样通过场景和细节描写表现父母之爱的。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开展群文阅读,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材分析:本单元的课文主要围绕“舐犊之情,流淌在血液里的爱和温暖”这一主题来编排。
由《慈母情深》《父爱之舟》《“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三篇文章组成。
目的是通过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父母对自己爱的不同表达方式,感受来自父母的爱。
如《慈母情深》中,通过介绍自己思想斗争、详细介绍母亲的工作环境以及母亲对别人的不理解的回答,体现出母亲对孩子的支持和爱;《父爱之舟》中,通过写父亲和“我”住店、带“我”逛庙会、背“我”上学、送“我”上学等事情,体现出父亲对孩子的爱;《“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中,通过介绍父亲用“糟糕透了”和母亲用“精彩极了”对孩子的不同评价方式,体现来自父母的不同的爱。
注意体会场景和细节描写中蕴含的感情,学习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学情分析:步入五年级,有四分之一学生很喜欢学习语文,大部分学生比较喜欢学习语文。
从完成课外阅读作业时间与学习知识检测来看,两极分化距离较大。
阅读面广的孩子有很强的表现欲望,积极性高涨;而阅读面窄的孩子对于有一定难度的知识,就会望而生畏,表现出无能为力的态度。
语文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一个极为复杂极为艰巨的工程。
同理,学生语文能力的获得也是一个漫长的学习过程,任何一个学生的语文能力的形成不可能由一个教师完成。
最新部编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口语交际父母之爱》教案及反思【教学目标】1.能选择恰当的材料支持自己的观点。
2.能尊重别人的观点,对别人的发言给予积极回应。
【教学重难点】在交际与沟通中理解怎样的表达方式才是真正的父爱、母爱。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回忆生活中父母对自己关爱的具体事例。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回顾课文,切入话题。
1.展示本单元课文,包括课题和每课的主要内容,利用课文切入话题。
导语:同学们,我们在父母的爱中长大。
有人说,父母的爱是慈祥的笑容,是亲切的话语,是热情的鼓励,是严格的要求。
读了《慈母情深》《父爱之舟》《“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三篇课文,也许大家对父母之爱有了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和感受。
现在我们就一起来聊聊读了课文后的收获吧。
2.组织学生交流阅读感受。
预设:学生以“父母的爱是(慈祥的、严格的、宽容的、纵容的、感人的……)”为中心,自由地交流阅读感受。
先是小组内交流,然后全班自由表达见解。
明确:学生可从总体上来讲,也可结合某一篇文章,或某一个片段、某一个细节来谈谈自己的阅读感受。
交流示例:我读了《“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篇课文后深有感触。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两种极端的评价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父母对他的爱。
所以,巴迪是幸运的。
但是,如果这些爱是片面的,母亲的话会让巴迪沾沾自喜,骄傲自大,以至目中无人;而父亲的话则会使巴迪对写作失去信心。
我的父母,则和文中的父母所扮演的角色恰好相反。
我的爸爸十分宠爱我,给我买好吃的东西,为我买漂亮的衣服。
当我考试考砸时,他总是细心地给我讲解,鼓励我;在我闷闷不乐时,爸爸会悄悄地走到我的身边,给我讲幽默故事来安慰我。
而妈妈,则对我的学习要求严格,只要我犯了错误,总是逃不出妈妈的火眼金睛。
妈妈严厉地批评教育我,像鸡蛋里挑骨头,不放过一点小小的错误。
但妈妈不顾白天的劳累,每天晚上督促我写作业。
我像一棵成长的小树苗,父亲鼓励的爱恰似阳光雨露,助我成长;母亲的爱如同雷电利斧,催我奋进。
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父母的爱》教学设计一、单元教材解读:本单元围绕“父母之爱”这一主题,编排了精读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略读课文《慈母情深》、《学会看病》4篇文章。
这些课文,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父爱、母爱的深沉与宽广,崇高与无私,令人震撼,让人感动,引人思考。
二、单元教学设计思路:以“单元主题”为主线,以“单元主题阅读教学法”策略为指导,以“以读代讲、批注式阅读”为重点,在分享阅读的基础上,唤起学生对“父母之爱”这一主题的领悟与理解,使学生认识到:父爱、母爱的深沉与宽广,崇高与无私。
并学会用言行来表达自己对父母的关爱之情。
从中体会作者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反映人物的思想品质和人物情感的表达方法。
三、单元教学目标:1. 掌握本单元28个生字,会正确读写25个。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了解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对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和表达作者情感方面的作用。
3. 品读课文并联系生活实际,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4. 激发学生理解父爱、母爱的深沉与宽广,崇高与无私。
《父母的爱》整体预习课教学设计(2课时)第一课时自主预习【学习内容】语文课本《地震中的父与子》、《“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慈母情深》、《学会看病》【学习目标】1、能正确读写文中词语,并能准确运用。
2、能正确流利朗读四篇课文,粗知课文大意。
【学习流程】一、故事导入老师看过一本图画书,特别有意思,今天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
同学们,下面把你的眼神交给我,把你的耳朵交给我,让我把美丽的图片带给你,把温暖的故事带给你。
题目是《我爸爸》,这是一本图画书。
听完后,请同学们说说自己的感受吧。
我们的第六单元就给我们讲了几个不同的父母,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做的事情,或大或小,都是源于对孩子的爱。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第六单元,去感受父母之爱。
二、学词语1、多种方式认读词语。
2、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记词语。
口语交际《父母的爱》教学活动设计及总结反思设计意图:《父母的爱》是小语人教版第九册第六组教材积累•运用中口语交际的训练内容。
这次“口语交际•习作”是本组教材“父母之爱”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同学生生活联系非常紧密。
让学生在交际与沟通中理解什么是真正的父爱母爱,是这次“口语交际”的编排意图。
同时通过活动提高孩子们口语表达的自信心和口语交际能力。
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交际与沟通中理解什么是真正的父爱母爱,建议父母改进方法。
2、学会主动与人沟通的方法,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与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对方。
3、表达要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
4、倾听他人说话要认真,有耐心。
教学重难点:1、在交流与沟通中理解什么是真正的父爱母爱,建议父母改进方法。
2、学会主动与人沟通的方法,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与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对方。
教学方法:教师引导、点拨,小组合作、自主交流。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感受爱1、师导入:同学们,我们在父母的爱中长大。
父母的爱是慈祥的笑容,是亲切的话语,是热情的鼓励,是严格的要求。
读了本组四篇课文,大家对父母之爱一定有了更深刻的感受。
2、生结合本组课文谈感受。
二、阅读片段,评说爱1、导入:是啊,每位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但爱的方式却不尽相同。
请大家阅读下面三则小故事,然后我们一起来谈谈自己的理解和看法。
2、生自由读三则小故事。
3、小组交流三则故事中的父母之爱。
(师提醒同学们结合本组课文中的父母之爱评价文中的三个小故事。
同时要求小组长组织各组员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做好记录。
)4、全班交流。
教师应在交流过程中穿针引线,引导学生对三个故事谈看法,广开言路,畅所欲言,充分交流。
同时,注意引导学生认真倾听,比较集中地围绕某主题进行交流,互相补充,发表见解,甚至可引导学生对某一观点进行辩论。
三、联系实际,讨论爱1、导入:你在生活中也有类似的事吗?把自己与父母之间发生的小故事讲给同学听,并说说当时怎么想的?现在呢?2、学生互说生活中的小故事,引导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听后提出自己的看法。
小学语文五五年级上册六单元“单元整体教学回顾拓展”课例《走进父母的爱》课文汇报交流课
人教版小语五上第六单元“单元整体教学回顾拓展”课例
《走进父母的爱》
【设计理念】
本课是新课标人教版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的第六单元《父母的爱》学完之后的课文方法的梳理、巩固与拓展的课例。
课例设计体现三个层次,第一个话题:归纳写法走进爱。
第二个话题:走进生活体会爱。
第三个话题:指导方法表达爱。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倡导阅读学习个性化,交际、表达注意“倾听、应对,做到说真话,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
本文设计力求体现《语文课程标准》的这种精神,突显学生的归纳与交际能力。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课文表达方法的梳理中再次感悟真正的父爱、母爱。
2、引导学生学会作者的表达方法,写出有一定真情实感的作文。
【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梳理与交流中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学会表达对父母的爱,写出有真情实感的习作。
【课前准备】
1、学生复习“父母的爱”单元课文内容。
2、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课前交流:背诵古诗,展示语文素养,活跃上课气氛。
一、导入
师:老师想起了一首诗《慈母吟》慈母手中线——
这是一首赞美()的古诗。
是呀,母爱似水般温柔,又像太阳般热烈而温暖;父爱如山般伟岸,又像大海般深沉而含蓄。
在汤老师的引领下,我们已经学完习了第六单元《父母的爱》,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体会了课文蕴含的情感。
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进父母的爱,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学会表达对父母的爱。
二、回顾、总结
活动一:走进爱,梳理文章写作方法
师:首先,让我们回顾课文走进爱。
(板书:走进爱)
师:了解一下,我们平时都是怎么学课文的?对,抓住课文的重点语句或段落来体会课文蕴含的情感,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
现在我们再看这些句子或段落,看他们是通过什么样的描写方式来表达父母对孩子的爱的。
课件出示:
大声读出体现父母对孩子的爱的句子,并说出自己的体会。
师:在本组课文中,你觉得哪些语句最能体现父亲对孩子的爱?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师:你是从17课中找到的。
说一说,哪些词语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你想到了什么?谁再来读一读?哪些词语深深打动了你的心?这是什么描写?(课件)
是的,形象的外貌描写能加强语言的表达效果,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师:在本组课文中,还有哪些语句体现了父亲对孩子的爱?
19“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糟糕透了。
”
师:读一读,感受到什么?父亲不爱儿子吗?他为什么这样做?这是一种看似严厉,实则深沉的爱。
与之相对应是什么样的爱?最打动我们的就是一句:
“精彩极了!”
读一读,感受到什么?
男女同学根据自己的理解,大声读读这两个句子。
师:这是什么描写?(课件)是呀,就是这样两种方式不同的爱让作者获得了成功,课文以这两句对比鲜明的语言为线索贯穿课文,让我们体会到父母之爱的真正含义。
18《慈母情深》
师:在18课展示给我们的又是一种什么样的爱呢?
☆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
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
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
☆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师:这组慢动作和快动作的对比让我们更深刻地感受到母亲的劳累和艰辛,在其中也让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母亲对于儿子的那种无私的、伟大的爱。
20《学会看病》
师:相对于《慈母情深》里母亲的无私,《学会看病》里的母亲又向我们展示了一种什么形式的爱呢?
时间艰涩地流动着,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
两个小时过去了,儿子还没有回来。
虽然我知道看病是件费时间的事,但我的心还是疼痛地收缩成一团。
师:在这段心里活动的描述中,我们深深体会到母亲那种担心、犹豫、矛盾、甚至自责的种种复杂心理,而这种心理透露给我们的是她那种看似冷漠实则理性超出一般母爱的更高层次上的爱。
写法总结:
师:课上到这,我们思考一下,我们是怎样回顾课文的?
师:小组交流,说说收获。
(课件)
本组课文通过对人物()、()、()、()的描写,字里行间透露出父母对孩子的( )、( )和( )的爱,同时表达出子女对父母的( )和( )之情。
师:根据我们的学习,我写了一首小诗:
•爱是爸爸坚守的诺言
•爱是妈妈忙碌的身影
•爱是爸爸严格的教导
•爱是妈妈鼓励的话语
•爱是妈妈看似无情的行为呀
•爱是无数难言的细节
•严厉的爱,温柔的爱
•无私的爱,深沉的爱
•用语言描述,用动作展示
•用心理陈述呀,用爱心描绘
•爱是孩子用心灵奏响的乐章
师:读一读,评价评价!
你看,学法总结的方式也有很多。
学而不思则罔,反思提升智慧,学会总结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学习。
回顾课文走进爱,让我们深刻感受到父母之爱的伟大与崇高。
活动二:体会爱理解爱的方式
师:有人说,父母就是那个一边唠叨你乱花钱,一边又掏钱给你的人,父母是那个因为你犯错一边教训你,一边又偷偷流眼泪的人。
文章凝练生活,思想滋润人生。
现在让我们走出课文,走进生活,观看几幅图片,体会父母对你的爱。
课件:(图片)
师:说一说你想到了什么?
师:让我们以这样的方式说出父母对我们的爱。
课件(配乐):
当我过马路的时候, 爸爸牵起我的手
我知道,这是爸爸对我的爱。
当我有不会的题的时候, 妈妈耐心地给我解
我知道,这是妈妈对我的爱。
当我______的时候, _______________
我知道,这是____对我的爱。
师:温馨的画面连成一片,不断在我们的脑海里翻飞,这是让我们多么幸福的爱呀!让我们用诗一般的语言赞美她吧!
父母的爱
•是慈祥的笑容
•是亲切的话语
•是。
•是
是爸爸牵着我过马路的手
是妈妈给我做好的早饭
是
是
活动三:表达爱运用习得的方法
师:是呀,父母对我们的爱是如此多,如此细密!身处其中,我们感到无比幸福。
如果我们能用学到的方法把这些画面用文字展示出来,让读到的人都认识我们的父母,借此表达对父母的感激,那就更好了。
课件:用自己擅长的方式写出最想对父母说的话,表达对父母的理解与感谢。
1、一首小诗。
2、一件印象深刻的事。
(注意用上语言、动作、外貌、心理活动等描写方法。
)
师:我们交流我们的习作。
课件:
交流爱
交流要求:
1、大声读出自己对父母的爱。
2、认真倾听同学的习作,发现他们的亮点,提出善意的建议。
(学生评价注意三方面:习作主要写了哪些方面内容?印象最深的句子有哪些?建议是?)
本课小结:
师:爱是一个圆,爱是一颗心。
爱的故事说不完。
走进爱,体会爱,表达爱,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回报爱。
回报父母,我们如何做?师:我相信同学们一定能说到做到。
本课快结束的时候给同学们布置两个任务:
1、继续完善自己的习作,并把习作交给汤老师讲评。
2、读书点燃智慧,经典滋润人生。
课下读《论语》中关于孝的部分,在经典中学会献出爱。
板书:
走进父母的爱
走进爱体会爱表达爱
回报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