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法制和分封制的概念
- 格式:docx
- 大小:36.62 KB
- 文档页数:1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教版)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一、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1、分封制(1)概念:分封制又叫封邦建国,周王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各诸侯国必须承认周王的权威,承担各种义务。
即所谓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2)目的:巩固统治。
(3)分封对象: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还分封功臣、姻亲、殷商降族。
(4)作用:①周人的势力范围扩大;②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巩固了统治;③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2、宗法制(1)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内容:周王、诸侯还是卿大夫、士都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度(宗法制的核心)。
嫡长子为大宗,其他嫡长子的其他兄弟(次子、庶子)为小宗。
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
如诸侯对于周王为小宗,但在本国为大宗。
(3)作用:①确立了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②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国”和“家”密切的结合在一起。
二、列举从汉到明清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1、汉武帝集权:西汉的中、外朝制度; 东汉“虽置三公,事归台阁”皇帝总揽大权2、唐朝三省六部制:(1)结构:①三省——中书省(起草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门下省(封驳审议)②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2)作用:提高了办事效率;相权一分为三,有利于加强皇权。
3、宋初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要注意分割相权、与削弱地方权力两方面)(1)措施:①收精兵:原则是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三衙(统兵)、枢密院(调兵)。
②削实权:在中央把相权一分为三(实行二府三司制,设枢密院分割宰相的军权;设中书门下作为宰相的办公机构,用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权);在地方上州郡直属中央,州郡长官之下设通判,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
宗法制分封制和中心集权制1、宗法制与分封制在古代中国的政治效力宗法制就是宗族法规,属于一种权力继承制度,将权力的继承用嫡长子继承的形式确定下来,以完善和巩固分封制,防止贵族之间因为权力的继承问题发生纷争。
宗法制度下的等级尊卑观念特别严格,等级森严,尊卑有序。
它以关系为纽带,以君臣关系为纲纪,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维护了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防止了内部纷争,强化了西周的王权。
由此可见,宗法制度通过血缘关系,建立起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安排与继承制度,保障了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从而把“国”和“家”亲密地结合起来,与世袭制、分封制共同构成了西周政治制度的主体。
西周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对地方的限制,扩大了统治的区域,起到了巩固西周统治的作用,但在春秋战国时期,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分封制本身的局限性日益显露:诸侯驾驭了封疆内的用人、行政、军事、财政大权,在自己领地内有相当大的独立性,随着其实力的渐渐扩大,最终导致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国家分裂的后果。
分封制和宗法制互为表里,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详细表现形式,两者紧密结合,既防止贵族之间因为权力的继承问题发生纷争,又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既强化中心限制实力,又促进地方之间的联系。
2、退出历史舞台的缘由①各诸侯国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具有相对的独立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周王与地方诸侯王之间的血缘关系越来越疏远,依靠血缘亲疏关系实施的分封制越来越难于推行。
②井田制的破坏,使分封制失去了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
③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各诸侯国力力的发展,各诸侯国对土地和人口的争夺日趋激烈,周王与诸侯王之间的联系纽带丢失。
④世袭制的更替方式,使得贵族们享有“世卿世禄”的特权,弱化了进取心,不能适应时代改变和发展的须要。
3、宗法制、分封制与礼乐制度的关系宗法制、分封制与礼乐制度是西周的基本政治制度,三者之间相辅相成,共同维护了西周政局的稳定。
高一历史宗法制必备知识点
宗法制
定义:宗法制是依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统治的一种社会制度。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互为表里。
影响: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拓展延伸:分封制必备知识点
分封制
目的:巩固国家政权
内容:①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的贵族,②受封者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③受封者权利——职位世袭、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作用: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
②扩大了统治区域,开发了边远地区;
③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④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但诸侯国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埋下分裂割据的隐患。
中央与地方机构必备知识点
秦至清的中央与地方机构
朝代中央机构特点中央机构地方机构
秦传承开创三公九卿郡县制
汉汉承秦制中朝外朝(三公九卿) 郡、国并行隋唐承前启后,有所创新三省六部道州县三级宋进一步加强二府三司路州县三级
元有新发展一省二院行省制
明空前加强废丞相、设内阁省府县
清达到顶峰设军机处省府县。
宗法制与分封制宗法制度宗法制度是由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是王族贵族放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以便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
其特点是宗族组织和国家组织合而为一,宗法等级和政治等级完全一致。
确立于夏朝,发展于商朝,完备于周朝,影响于后来的各封建王朝。
按照周代的宗法制度,宗族中分为大宗和小宗。
周王自称天子,称为天下的大宗。
天子的除嫡长子以外的其他儿子被封为诸侯。
诸侯对天子而言是小宗,但在他的封国内却是大宗。
诸侯的其它儿子被分封为卿大夫。
卿大夫对诸侯而言是小宗,但在他的采邑内却是大宗。
从卿大夫到士也是如此。
因此贵族的嫡长子总是不同等级的大宗(宗子)。
大宗不仅享有对宗族成员的统治权,而且享有政治上的特权。
后来,各王朝的统治者对宗法制度加以改造,逐渐建立了由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组成的封建宗法制。
夏、商、周被史学家称作“三代”。
夏、商两代的国家最高元首称“帝”。
夏朝的帝位由儿子接任,偶尔也有传给兄弟接任的。
商朝的帝位大多传给弟弟,最后由最年幼的弟弟再传给长兄的长子,或以行传给自己的儿子。
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灭商建周,都于镐京,并改“帝”为“王”。
周王朝的王位明确规定只传长子,而且是“传嫡不传庶,传长不传贤”。
周王朝的这一制度就是“宗法制”,它的内涵对中国姓氏有着直接的关系。
宗法制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制度,其主要精神为“嫡长继承制”,这是一种以父系血缘关系为准绳的“遗产(包括统治权力、财富、封地)继承法。
其具体办法是:一、周王朝的国王以都城镐京为中心,沿着渭水下游和黄河中游,划出一大片圭地,建立由周王直接统治的中央特别行政区,此谓之“王畿”。
二、王畿以外的全国所有土地,划分为大小不等无数块,分封给各路诸侯。
但这些封国面积很小,实质上都是一个个城堡式的军事据点,以此为中心对四周地方加以控制,大概二三十个封国加起来的面积也没有王畿大。
这就保证了中央对封国的绝对控制权,诸侯国象群星捧月似的,环绕拱卫着王畿。
1、同姓封国:凡是姬姓的周王室亲族,每人都可分到一块土地,在那里建立封国,此即同姓诸侯国。
我国古代宗法制的内容
宗法制的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
1、宗法制和分封制,都可以看作是家族性因素在氏族共同体中的表现。
分封体制下天子及嫡传后代相对封国而言是大宗,封国国君相对于天子是小宗;诸侯国君及嫡传后代在本国是大宗,卿大夫为小宗,依此类推,形成等级、主从明确的亲族关系。
小宗服从大宗,诸弟服从嫡长兄。
小宗有义务向大宗纳贡、帮助出兵征伐;大宗有义务保护小宗,调解小宗之间的纠纷。
2、宗法又不单单涉及王位,在封建社会中,还包括各级官位,封建时期的官阶既爵位的世袭。
以及各母系外戚的地位问题。
在中国,具体表现为祭祀祖宗的权力。
在传统中国的意识形态里,第一代的建国英雄们因为有功于民,所以获得本地土地上的统治权,这些人以诸侯、大夫、卿士等封建领主的形式获得相应的封建等级统治地位,在他们死后,人民相信这种政治能力是可以遗传的,所以拥戴他们的子嗣继承他们的位子。
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简介分封制和宗法制都是古代社会的一种政治制度,对于社会的组织和权力分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展开探讨,分析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一、分封制的定义与特点分封制是指国家在一定的领土范围内,将领土分成若干封地,由国王或皇帝将封地赐予亲信的贵族或将领,借以维持政权的稳定。
在分封制下,封地的所有者可以独立拥有土地和势力,并向国家纳税和提供军队。
分封制的特点主要包括:1.封地的赋予是国王或皇帝的权力,具有明确的等级和顺序。
2.封地的所有者需向国王或皇帝效忠,并向其提供军事和经济支持。
3.分封制保障了封地所有者的世袭权,使得封地可以代代相传。
4.分封制下的封地具有一定的自治权,可以自行管理土地和人民。
二、宗法制的定义与特点宗法制是一个基于血缘关系和家族纲举的制度,根据家族的世代相传的规则和原则来进行社会组织和权力分配。
在宗法制下,权力和资源主要由家族长老和家族成员共同管理和分配。
宗法制的特点主要包括:1.宗法制的权力继承是基于家族成员之间的血缘关系和亲属关系。
2.宗法制注重家族的延续和家族纲系的维护,重视家族内部的团结和秩序。
3.宗法制下的权力分配主要由家族长老和家族议事会决定,是一种集体决策的形式。
4.宗法制的权力传承和资源分配是相对稳定和持久的,有利于家族的长久发展。
三、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尽管分封制和宗法制有一些共同点,比如都是建立在家族血缘关系之上,都是一种权力分配和社会组织的方式,但二者在实质上有一些区别。
首先,分封制注重的是国家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强调封地所有者对国王或皇帝的忠诚。
而宗法制则更加注重家族内部的关系和权力分配,家族的延续和团结是宗法制的核心。
其次,分封制下的封地所有者享有一定的自治权,有独立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
而宗法制下的权力分配是由家族长老和家族议事会决定的,是一种集体决策的形式。
最后,分封制的封地是由国家统一分配的,具有明确的等级和顺序,而宗法制的权力和资源主要由家族长老和家族成员共同管理和分配。
分封制和宗法制的主要内容
1. 分封制呀,就好比是一个大家长把自己的家业分给孩子们一样!比如周朝的时候,周天子就把土地分封给诸侯,这诸侯不就跟孩子们分到家业一个道理嘛!哎呀!
2. 宗法制呢,那可是按照血缘关系来规定继承顺序的哟!就像家里的长辈总是要把重要的东西优先给自己亲生的后辈一样,这多明确呀!你说是不是?
3. 分封制下,诸侯们有了自己的领地,那他们不就得好好管理嘛,就像你有了一间属于自己的屋子,不得精心布置呀!哼!
4. 宗法制强调嫡长子继承制,这就好像一场比赛,嫡长子就是那个预定的冠军呀,其他人只能眼巴巴看着!咋滴啦?
5. 分封制让各个诸侯国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这不跟同学之间既各自学习又一起玩耍差不多嘛!嘿嘿!
6. 宗法制可是维系家族稳定的重要制度呀,一个家族要是没了这个,那不就乱套了,跟没了主心骨似的!对吧?
7. 想想看分封制下的那些诸侯,他们享受着权力,不也得承担责任嘛,就跟你工作领工资得干活一个样!哎呀呀!
8. 宗法制伴随了我们好长一段时间呢,影响深远呀!它就像一条无形的线,把家族的人都串起来了呢!
我觉得分封制和宗法制在古代社会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们对政治、社会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呀!。
1.如何理解西周的分封制与宗法制?
西周灭商和东征以后,曾分封同姓和功臣为诸侯,以为藩屏。
诸侯的君位世袭,在其国内拥有统治权,但对天子有定期朝贡和提供军赋、力役等义务。
战国时,各国仍多分封侯军,但侯君已多不掌握封地的政权和军权,而且封地缩小,多不世袭。
秦始皇统一全国,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汉初又兼采之。
七国之乱平定之后,封国的官吏全由中央任免,诸侯只征收租税,封国名存实亡。
魏晋以后,历代王朝也还有分封制,其性质不全相同。
西周以嫡庶来划分宗族系统的制度。
宗法制的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继承父
亲的宗主地位,庶子分封。
按照宗法制的规定,周王的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余的嫡子和庶子
应分封到地方去当诸侯;诸侯的嫡长子继承国君位,其余诸子分封为卿大夫;卿大夫的嫡长
子即位,其余诸子分封为士。
宗法制只适用于同姓贵族之间,与异性贵族之间的关系则以婚
姻为纽带联结起来。
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确定了贵族的亲疏、等级、分封和世袭的关
系,保证了嫡长子继承王位,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诸子、诸弟的继承权争端,成为巩固分封
制的重要手段。
分封制是西周分封诸侯的制度,宗法制是与分封制密切相关的政治制度,分封制与宗
法制最突出的特点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宗法制是分封制实行的基础,分封制是宗法制的具
体体现,它们互为表里,相互依存,成为维系统治阶级内部关系,加强奴隶主贵族世袭统治的工具的工具。
层层的分封,形成森严的等级,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宗法关系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的结合在一起。
易错易混点1、分封制与宗法制错因归纳:对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及二者的侧重点认识不清。
释疑解惑1.分封制与宗法制是周朝的重要政治制度,体现了其家国一体、注重血缘宗族的统治特色。
从“国”的角度上看即为分封制,从“宗族”或者“家”的角度上看即为宗法制,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等级秩序的一种制度保障。
2.史料中凡是涉及“家谱、宗祠、族规”“血缘亲疏”“嫡庶之辨”“祭祖”“亲属称谓”“落叶归根”“追根认祖”“重男轻女”等信息时先要考虑与宗法制的关联;凡是涉及“授民授疆土”“朝觐述职”“等级森严”等信息时,先要考虑与分封制的关联。
真题突破1.(2019·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24)“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 )A.宗法制 B.禅让制 C.郡县制 D.察举制【解析】“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里面的“孝”“悌”“乐”“礼”都是宗法制的内容和服务于宗法制的内容,故选A项;“禅让制”更强调继任者的“才”,不强调“血缘”,不会突出“孝”“悌”,排除B项;“郡县制”是一种中央对地方管理制度,和伦理道德无关,排除C项;“察举制”里的一项内容是“孝”,但其制度本身是服务于君主专制即服务于宗法制的,排除D项。
【答案】A2.(2018.4·浙江高考·1)有学者在研究中国早期国家时注意到:周“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
”这表明( )A.官僚体制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宰 B.素养不同的人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C.以分封制构架国家垂直管理地方形式 D.国家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答案】D【解析】官僚体制开始于秦朝,周实行贵族政治,故A项错误;B项属于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材料没有反映出分封对象的素养差异,故B项错误;垂直管理地方形式开始于秦朝郡县制,周实行地方分权,故C项错误;分封对象包括“昆弟甥舅”,国家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故D项正确。
1. 宗法制:概念:宗法制是由父权家长制演变而来,以宗族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族制系统,与国家制度相结合,家国一体化的宝塔式的政治组织世袭制度。
原则:分封制,嫡长继承制。
目的:通过血缘关系亲疏远近的划分来确定政治权利与财产再分配,避免内讧,稳定奴隶主统治。
宗法制与嫡长继承制:宗法制是嫡长继承制的基础和核心,整个宗法制是由嫡长继承制原则,按照血缘关系来决定政治等级的高低,来形成以父系,父权,父治的特征的世袭制度。
宗法制与分封制:宗法制是分封制原则,促进分封制的巩固与发展,分封制是宗法制在国家政权组织上的体现,两者相结合,形成等级特权制度。
2. 同姓不婚:西周时期的婚姻原则之一,提倡族外婚,反对族内婚。
“男女同姓,其生不蕃”——不利于民族的发展。
“附远厚别”——加强与异姓贵族的联系,巩固家天下与宗法制度。
3. 七出三不去:西周时期婚姻解除,七出:不顺父母、无(儿)子、淫、妒、恶疾、多言、盗窃。
三不出:有所娶而无所归、与更三年丧、前贫贱后富贵。
4. 五听:西周时期证据制度之一,辞听,色听,气听,耳听,目听。
说明西周时已注意到司法心理问题并将其运用到审判实践中,但容易主观唯心武断。
5. 公室告与非公室告:秦律把杀伤人、偷盗等危害封建统治的犯罪,列为严惩对象,这类犯罪称为“公室告”,官府对此必须受理。
把“子盗父母,父母擅刑、髡子及奴妾”等引起的诉讼,称为“非公室告”。
对“非公室告”,官府不予受理。
子女强行告诉的,还要给予处罚。
6. 亲亲得相首匿:汉宣帝时期确立。
主张亲属间首谋藏匿犯罪可以不负刑事责任。
来源于儒家“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的理论,反映出汉律的儒家化,并且一直影响后世封建立法。
7. 汉代刑制改革:文帝的改革,从法律上宣布了废除肉刑,具有重要意义。
但改革中也有由轻改重的现象,班固称其为“外有轻刑之名,内实杀之”。
改革存在不少缺陷,有待进一步完善。
在法制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8. 春秋决狱:汉代司法制度之一, 特点是依据儒家经典《春秋》等著作中提倡的精神原则审判案件,而不仅仅依据汉律审案。
【拓展延伸】分封制(权力分配形式)1.含义:分封,就是“封邦建国”的意思。
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周王把王畿以外地区的土地和人口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后代,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2.目的:巩固统治,拱卫王室3.被封对象:同姓(亲族、王族)、异姓(功臣、姻亲、先代贵族、古代帝王后代)姬姓封国:晋燕鲁卫吴功臣:齐殷商贵族:宋古代帝王后代:许陈楚杞4.权利与义务:权利-诸侯建立诸侯国(土地、物资、武装和人口等)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5.弊端:诸侯强大,威胁中央,埋下春秋战国分裂割据的祸根。
6.发展历程:确立于西周,瓦解于春秋,废除于战国(被郡县制取代)。
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建立郡县制,废除了分封制。
7.瓦解原因: A、分封制有很大的局限性,诸侯有诸多大权,具有相对的独立性,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诸侯国实力不断的增强。
B、根本原因: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瓦解8.特点:①分封对象多元化;②世袭制;③各诸侯国有很大的独立性;④周天子是最高统治者,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⑤权利和义务的统一;⑥层层封授。
9.作用:建立新国,疆域扩大(有利于边远地区的开发)统治加强,天下共主(“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层层分封,等级序列10.现实影响:(1)地名:鲁(山东)、晋(山西)(2)姓氏:宋、鲁、郑、陈注:分封制和井田制的关系:1.分封制是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井田制是其经济制度;分封制建立在井田制基础之上,没有井田制就没有分封制。
2.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分封制是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
3.两种制度都适应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使西周走向强盛。
11.辨析:西周的分封制又称“封建制”,指“封邦建国”(“封建亲戚,以藩屏周”)是分封诸侯国的意思,和马克思主义所指的社会发展阶段中的封建制度不同【拓展延伸】宗法制(权力分配原则)1.目的:巩固分封制秩序,解决继承上的矛盾2.核心:嫡长子(即宗子)继承制度3.体系:大宗和小宗4.特点:①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②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③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相辅相成④大小宗的相对性5.作用:①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②有利于统治集团的稳定和团结,巩固分封制;强化王权,保证“世卿世禄”③影响深远,宗法观念成为传统思想内容之一(皇位继承制、家谱、祭祖)④对家族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
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是什么?解题关键:深刻理解分封制和宗法制这两个概念。
思路引领:①分封制和宗法制是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带有浓厚的宗族色彩。
②细心审题,逐问作答。
答案提示:分封,就是封邦建国的意思。
周王把王畿以外的地区分封诸侯,让他们建立诸侯国,镇守疆土,保卫王室。
诸侯对周王承担纳贡和朝聘的义务,并随周王参与出征、祭祀、吊丧庆贺等事项。
周王是全国最高统治者,是诸侯们的共同主子,自称为上天之子,故又称天子。
诸侯是周王的臣属,必须服从于周王的命令。
特点是层层分封,带有宗族统治的色彩。
宗法制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它的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
即嫡长子继承父亲的宗主地位,庶子进行分封。
嫡长子与分封下去的众子有双重关系,在亲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又是君臣关系。
特点是依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分配政治权力和规定等级秩序。
比较西周的分封制,分析秦朝郡县制对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解题关键:这是一道比较分析题,解答好此题需要一定的知识储备,即准确理解分封制和郡县制这两个历史概念,以及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知识。
解题关键在于精心审题,明确试题的考查范围和重点,以及答题的要求。
思路引领:首先要概括指出分封制的特点,其次要从比较郡县制与分封制不同的角度,分析秦朝郡县制对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答案提示:西周分封制主要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实行的,受封的诸侯爵位世袭,拥有领地,可以设置官吏、建立军队、征派赋役,具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甚至危及中央政权。
秦朝郡县制是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按地域划分的地方行政机构,郡县官吏由皇帝任免调迁,官位概不世袭,没有封地,必须服从中央。
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是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秦朝通过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学习延伸想一想,人们对长城的看法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反差?你怎么看秦修长城?解题关键:本题旨在培养学生解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重在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形成探究式学习方法。
宗法制和分封制的概念
宗法制是典型的中世纪萨克森王国政体,又称萨克森王国宗法。
宗法
制是一种权利和责任分「三个等级」的制度,主要特征是继承制度、以君
臣关系维护政治秩序与法律的有效性。
宗法制的基本原理是:宗主(君主)拥有一切统治权利和责任;宗主决定宗室(宗室公爵、贵族)的权力,比
如给予他们土地、封赋、运用王权给予宗室专有的权利等;由宗室人持有
的家族土地,由他们运作家族经济体,这叫分封制。
宗法制主要扶持宗室隶属于宗主的利益,它为宗室代表提供了一定的
持久性,宗室可以从中获得权利和财产,以确保宗主的统治。
分封制是一种以政治权力为基础的分配制度,它由宗室人获得的土地,构成一个独立但宗室隶属于宗主的主体。
分封制的特征是由宗室统治,而
不是由宗主统治。
它不仅控制土地的使用,还控制受其保护的贵族社会的
秩序,贵族作为宗室的有力建设者,为宗主创造政治和经济上的利益。
它
使宗室成员得以继承父辈的土地并获得宗主的护航,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
宗主对宗室的支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