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电影中的江苏方言文化传播
- 格式:docx
- 大小:10.90 KB
- 文档页数:1
浅析江苏民歌《无锡景》在电影《金陵十三钗》中的运用作者:秦焕然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4年第03期摘要:清末北方《侉侉调》传入南方后与当地音乐和方言结合,被填以不同风格的歌词,而且随着时间的流逝,由吴语演唱的《无锡景》被广泛的传播了下去,使《无锡景》成为了吴歌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从清末传遍大江南北,可见其时调历史悠久、传唱地域广阔,后《无锡景》经改编用于电影《金陵十三钗》中,其鲜明的时代特征、对环境、人物性格的塑造,尽显秦淮艺妓的风情也彰显影片的特色,成为影片一大亮点。
本文对该曲和其在电影中的运用进行简要分析并从中得到些许启示。
关键词:无锡景;金陵十三钗;民歌;电影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8-0108-02一、江苏民歌《无锡景》在清朝末期的时候,之前在北方广泛传播的江苏民歌《无锡景》通过《侉侉调》而在南方广为盛传,民歌的流传经常伴随着变异,有时候会因时因地不断的变化,当遇到地方性语言的传染之后就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影响,导致民间音乐的题材和风格发生变化,同时音乐还在其他因素上适当的进行的变动,广泛流传于江浙沪一带,尤其是以吴语演唱的《无锡景》流传最为广泛。
《侉侉调》在南方流传过程中,“曲调的…侉味‟逐步变…糯‟,越发苏南化了。
”①已与当地音乐风格与色彩融合,吴岫明在《中国民歌赏析》中提出的观点是江苏民歌《无锡景》和南方的多个民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中包括《蒋老五侉侉调》、《上海景》、《杭州景》、《南京景》和《苏州景》。
《侉侉调》在北方变体中则较适合于叙事,周青青在《中国民歌》中也提到了这种看法,他认为与“无锡景调”同曲异词的北方民歌还有很多,其中包括《盼五更》、北方的《照花台》和河北获鹿民歌《探清水河》等。
江苏一带的民歌大致上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民歌的风格曲调接近北方的北方方言区,这一部分指的是徐州一带,这一带与皖、鲁、豫等地有着很大的影响;第二部分指的是南北民歌的交叉地带,也就是说的广大苏北平原地区,这一带属于江淮方言区,因此是北方与南方吴语区的进行民歌过渡的地方,这一部分可以遍布到全省三分之二的市、县;第三部分指的是苏南的苏州、无锡、常州一带,也就是吴语区。
一、昆曲的改良与传播(一)昆曲的改良王国维在其《宋元戏曲考序》里指出,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之一代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
元末明初,蒙元贵族的封建统治崩溃,元杂剧也相应的随之没落,以“传奇”为主要剧本的南戏乘机复兴,而汉族士大夫为主的上层人士也逐渐将艺术爱好转移到南戏,演唱南戏传奇的声腔以浙江的海盐腔与余姚腔,江西的弋阳腔影响力最大。
昆山腔并非一夜之间萌发,也非一开始就独擅曲坛的,昆山腔从萌发到发展壮大有着曲折的发展历程。
昆山腔起初只是流行于苏州、太仓一带的清曲,明中期隆庆、万历年间,曲艺家魏良辅寄居太仓,以原昆山腔为主体,在博采海盐、余姚各声腔优点和北曲经典唱法的基础上,形成了轻柔婉转、格调新奇的“水磨腔”,集北曲南戏之大成。
这时的昆山腔只是清唱,还未与剧本结合于舞台表演。
隆庆末年,昆山戏曲作家梁辰鱼编就了传奇《浣纱记》,这也是第一部昆腔剧本,它将传奇文学和昆山腔及表演艺术糅合在一起呈现于舞台,使得昆山腔的文化影响力大增,成为与海盐腔、弋阳腔、余姚腔并称的四大声腔。
(二)昆曲的传播随着昆山腔的声名鹊起,其表演传播及影响范围也由原苏州、太仓一带逐步向外扩散,到了明神宗万历年间,昆山腔已传播到江南运河沿岸的无锡、常州、镇江等城市及吴江、常熟、宜兴、松江、上海等近运河城市;向南传播到杭嘉湖平原上的杭州、嘉兴、湖州等运河城市。
万历中期,昆山腔终于由明清两大戏曲重镇之一的苏州传播到另一重镇的扬州,繁荣的漕运和盐业经济催生了众多以习唱昆山腔为业的戏馆班子,福建、江西、湖北、广东、河南、河北、湖南等地也逐渐有昆山腔传播,到了万历末年,昆山腔已沿运河北上到了北京,由此直到清朝中叶,昆山腔一直是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呈现了“四方歌曲必宗吴门”的盛况。
清乾隆年以后,昆山腔的戏曲界统治地位虽被京剧摧毁,但昆山腔因其强大的艺术生命力而始终屡衰不绝。
[1](三)昆曲的传播属性昆曲的传播过程即是创作者、传播者将自己的审美趣味、价值取向、艺术观点推介到受众方的过程,其传播有其特定的属性。
81品 评电影音乐《秦淮景》中的民歌元素蒲 晶本文以苏南民间小调《无锡景》为研究方向,深入探讨了电影《金陵十三钗》插曲《秦淮景》中的民歌元素。
全文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首先是认识本曲“前世今生”的发展过程,并通过谱面分析结合方言与评弹的演唱技法,塑造歌曲的形象与情感基调。
其次深入探究每一句的气息咬字、强弱快慢、发声方法、歌曲处理等演唱思维方式,并将之融合进中国地方小调的传统旋律色彩,从而能够使演唱者更加严谨细腻、贴切生动地演绎与诠释歌曲的意境色彩。
第二部分旨在探究中国传统民间音乐在电影艺术及新媒体中的运用,带给人们保护传统文化的新思考,在符合观众审美的同时又体现了古为今用、传承与发展的民歌新潮流。
《秦淮景》是作曲家陈其钢根据江南小调《无锡景》改编而来,选本歌为研究主题,一是旨在加强对江南小调及苏州评弹的学习,因为小调及曲艺对于民歌演唱者来说具有重要的借鉴与参考价值,是民歌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二是探究中国传统民间音乐在电影艺术中的运用,使人重新思考如何保护传统文化,做到既符合观众审美,又顺应古为今用、传承与发展的民歌新潮流。
研究的主要问题是演唱技巧,一是从谱面入手,歌词采用吴侬软语的江苏方言演唱,结合苏州评弹“说噱弹唱”的行腔走字,初步探索歌曲的强弱、快慢、衬词的演唱方式;二是从情感角度入手,把握歌曲的艺术风格,将自己带入歌曲之中,着重把握感情基调,更完美地诠释歌曲。
一、《无锡景》的概况与演唱技巧分析(一)《无锡景》的来源与发展现状《无锡景是江浙一带极具代表性的民间小调之一。
其母调为“无锡景调”,在南方又被称为“侉侉调”,清末时经优伶、戏子盛演,方言声韵皆极具讲究,口口相传,在江南地区几乎家喻户晓。
音乐内容多为歌唱地方民俗风情,传入无锡后,将无锡当地的风景填入歌词中,便出现了“无锡景调”的代表性民间小调《无锡景》。
到了清末,“无锡景调”已传遍我国大江南北,尤其在苏锡、华北、安徽、湖南、湖北等地流传甚广,但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风俗迥异,其在传播过程中不断发生异变,产生了许多不同的曲调,较出名的有湖南民歌《侉侉调》、扬州小调《卖油郎》《五更歌》等。
微信环境下苏州滑稽戏的传承与创新作者:朱壹来源:《价值工程》2017年第31期摘要:滑稽戏(苏州滑稽戏)因“冷峻幽默,甜润爽口,滑而有稽,寓戏于理”的艺术风格风靡一时,并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只是在新媒体文化的冲击下,观众流失、市场萎缩,该剧种逐渐失去活力。
而苏州滑稽剧团正尝试借助微信等新媒体手段,化危机为契机,若能在保留艺术特性的基础上推动其实现转型,将对该剧种的传承与创新产生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苏州滑稽戏;非物质文化遗产;新媒体;微信1忆往昔,誉满艺坛滑稽戏起源于苏州,流行于江浙沪吴语地区。
2009年6月,滑稽戏(苏州滑稽戏)被列入江苏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5月,该剧种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苏州滑稽戏有着百年历史,产生过张幻尔、顾芗、张克勤等一大批知名艺术家,传承下来的优秀剧目更是多次获得大奖:例如《一二三,起步走》、《顾家姆妈》等作品曾获“文华大奖”、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以及文化部“优秀保留剧目”等殊荣。
苏州滑稽戏是在文明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海派”、“浙派”滑稽戏不同,它更注重人物塑造和机构的完整性。
“借鉴了成熟剧种话剧的关目安排、情节烘托、角色塑造等,使其完全脱离了旧社会纯粹招笑的卖艺形式,成为一个集思想性、艺术性、娱乐性于一体的全新剧种。
”该剧种独特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冷峻幽默,甜润爽口,滑而有稽,寓戏于理”的艺术风格,其中各类优秀剧目也都在弘扬积极向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而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与社会意义。
例如许多苏州人的童年记忆《一二三,起步走》通过山村女孩安小花进城上提高班转而当钟点工挣钱给住院的老师治病的情节,展示了主人公积极向上、关心他人的美好品质;《顾家姆妈》则用保姆收养房主弃婴的故事,展现了超越亲情的大爱。
除了拥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极强的社会现实意义之外,苏州滑稽戏还是珍贵的“地方文化宝库”、“苏州乡音博物馆”。
2011年5月山东社会科学SHANDONG SOCIAL SCIENCES收稿日期:2011-04-23作者简介:夏璠(1982—)女,重庆师范大学传媒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电影学运用方言增强影片艺术性的研究夏璠(重庆师范大学传媒学院,重庆400047)[摘要]什么是影片的艺术性?是艺术情节的生动性和曲折性?是艺术结构的严谨性和完整性?是艺术语言的准确性和鲜明性?还是艺术形象的鲜明具体性和典型性?在电影中使用方言是限制了电影的发展还是丰富了电影中艺术性的鲜明特点?在电影中运用方言能否增强影片的艺术性?本文对此给出了笔者个人看法。
[关键词]方言;电影;艺术性[中图分类号]J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45[2011]专辑-0050-022011年初,由姜文导演的国产电影《让子弹飞》以“半个月破五亿”的成绩既赢得口碑又赢得了票房,成为国产电影的翘楚。
同时,这部备受热议的电影也再一次在学术界和民间掀起关于方言电影的大讨论。
《让子弹飞》首次尝试发行普通话版和方言版两个版本的电影,普通话版《让子弹飞》与方言版《让子弹飞》除了剧中人物所使用的语言不同而外,几乎是完全一样的,并且这两个版本的电影还在西南地区同步上映。
这是一次关于方言电影所属商业性和艺术性的试验。
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这次实证再一次为方言电影,或者说为电影中使用方言这一形式正名。
《让子弹飞》取得了成功,方言版的《让子弹飞》获得了比普通话版《让子弹飞》更多的关注。
我们可以说,它是同一部电影的两个不同版本,我们也可以说是两部电影,因为这两部影片虽然内容一样,但是风格却是不同的。
让我们仔细的品味两部影片,我们能品出两部影片不同的艺术性来———普通话版的《让子弹飞》幽默中透着低调平实,影片相比方言版则显得深沉许多;方言版的《让子弹飞》同样的故事却有着更浓郁的黑色荒诞风格。
对制片方来说普通话版的《让子弹飞》能够保证电影在全国的票房,避免一些地域因为语言不通而产生理解问题;而方言版的《让子弹飞》即使申报手续繁杂、播放区域受到限制仍然是制作团队坚持的版本。
中国音乐创作中江苏民歌元素的地域文化特点研究【摘要】江苏民歌作为中国音乐创作中重要的元素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和丰富的地域文化特点。
本文从江苏民歌的历史渊源、音乐特点、在中国音乐创作中的地位、现代音乐创作中的应用以及地域文化特点等方面展开研究。
通过对江苏民歌元素在中国音乐创作中的重要性、地域文化保护和传承的启示以及未来研究方向的展望进行探讨,旨在进一步挖掘和传承江苏民歌的价值,促进地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本文旨在为中国音乐创作中江苏民歌元素的地域文化特点提供新的视角和研究思路,以期推动中国音乐创作的多样化发展。
【关键词】江苏民歌、音乐创作、地域文化特点、历史渊源、现代音乐、传承、重要性、江苏、中国、研究、应用、保护、启示、未来、方向、文化1. 引言1.1 研究背景研究背景:江苏是一个拥有丰富地域文化的省份,其中的民歌文化代代相传,承载着历史的沧桑和人民的情感。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文化的碰撞,江苏民歌元素在中国音乐创作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关注。
对于江苏民歌元素在音乐创作中的地域文化特点的系统研究还比较缺乏。
有必要深入探讨江苏民歌元素在中国音乐创作中的地域文化特点,从而更好地把握这一文化资源的传承和发展。
通过对江苏民歌的历史渊源、音乐特点以及在现代音乐创作中的地位进行研究,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这一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也为地域文化保护和传承提供有益启示。
本研究旨在从地域文化的角度出发,深入研究江苏民歌元素在中国音乐创作中的表现形式和地域文化特点,探讨其在现代音乐创作中的应用价值及未来研究方向。
1.2 研究意义江苏民歌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特色和深厚的历史渊源。
对江苏民歌元素进行研究,不仅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江苏地区的音乐文化,还可以探讨中国音乐创作中的地域元素融合和发展规律。
通过对江苏民歌元素在现代音乐创作中的应用进行分析,还可以为中国音乐创作提供新的创作思路和灵感,促进中国音乐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第34卷第6期 2021年03月Vol.34 No.6March 2021艺术科技1…当代大学生手机依赖现象的调查分析及影响随着科技的发展,手机成为人们必不可少的工具,任何地方都可以看到低头玩手机的人。
现在,大学生成为使用手机的重要群体之一,手机在带给大学生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容忽视的困扰。
十几年前就有人提出要警惕手机,今天更有不少文献分析大学生的手机依赖现象,也提出了许多可参考的解决措施。
手机从通信工具变为功能齐全的设备,越来越多的人沉浸于虚拟世界当中,打游戏、刷视频成了大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过去受技术限制,人们的娱乐生活较单调,而现在网络媒体的兴起,使我们在面临机遇的同时面临挑战[1]。
手机不像电视必须固定在一处,它可随身携带,作为网络传播的重要渠道之一,手机在给使用者带来多样的媒介信息的同时,也埋下了巨大的隐患。
此次调查分析南京林业大学学生的手机使用情况,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共收到有效问卷101份。
结合我们观察到的信息,每日使用手机8小时及以上的同学近30.3%,而44.43%的同学使用手机时长在5~8小时。
不难看出,南京林业大学学生大量的时间被手机占据。
诚然,大学生的课业缺不了手机,但调查问卷显示,手机套餐流量超额的同学占31.68%。
仅完成日常学习任务,流量怎会超额?同时,大部分学生会为手机电量的流失焦虑,所以南京林业大学学生的手机依赖症十分严重。
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人的需求共分为五层,其中第三层、第四层、第五层的需求分别为社交需求、尊重需求以及自我实现的需求。
基于马斯洛需求理论分析大学生的手机依赖现象,学生在现实中无法完全满足自己的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及自我实现需求,于是投向虚拟世界。
网络世界的虚拟性就像保护伞[2],能够使他们获得美好的幻想与精神的满足[3],认为自己能在网络世界不受束缚地徜徉。
然而,其并未平衡好自身的需求与手机的使用,也高估了网络世界的安全性,从而迷失在虚拟世界,忽略了周围的一切。
三、电视剧《漫长的季节》该剧讲述了出租车司机王响和妹夫龚彪在联手调查套牌车的过程中,再度触发十八年前一桩悬案的记忆,王响儿子的离世正与此案有关。
两人决定查找真相,并请出当年侦办此案的退休警官马德胜协助,三个老伙计由此踏上一场人生救赎之旅的故事。
视角一:真正打动人的,一定是“人”的故事。
剧中的东北话、钢铁厂、暖水瓶、拌桔梗等生活细节和普通人,尤其是东北人的集体记忆悄然重合。
即使地域不同,人们也能从剧中找到有同感的瞬间。
那些对于生活丝丝入扣的描摹,聚焦塑造角色,着力讲好故事,让作品也有了生活之根、文化之本、现实之基。
视角二:遗忘与原谅共享着同一个解法:放过自己。
当面对近乎家破人亡的命运,“王响们”要如何处理这样重的心伤?面对无法回避的痛苦,“当尘埃落下来时,普通人做到‘往前看’,就是对各自头顶大山的抵抗。
”如此创伤性的经验,之于后疫情时代的人们来说,是一种心灵创伤的共同治愈。
运用示例好故事要有烟火气。
俗世烟火,是人物喜怒哀乐的源泉,有了烟火气,才能与读者产生共鸣。
但仅有烟火气,文字又不免流于琐碎,还得有高于烟火气的东西——总得有那么一些人和事超脱于俗世。
电视剧《漫长的季节》就把这二者完美地结合了起来:剧作从家庭化、日常化、生活化这些烟火气十足的视角切入,娓娓道来,让人在五味杂陈的岁月与人生里回望感慨。
同时,小人物身上那种不屈不挠的“大能量”,在烟火气中呈现出极大的张力。
由此可见,故事要“能下”,更要“能上”。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热门影视剧中的优质素材(二)□江苏省盐城市大冈中学李凤成22四、电影《茶啊二中》《茶啊二中》讲述了发生在东北中学的青春校园故事:初三三班调皮的男同学王强和班主任石老师由于一次意外身体互换,双方通过体验彼此的生活,不仅理解到了对方,而且突破重重困难合力完成了英语公开课。
05SONG OF YELLOW RIVER 2023/ 12北方与当地风土人情融合,经过广大人民群众及艺人的二次创作,衍生出曲调“探清水河”。
该曲调广泛流传于北方地区,形成众多同曲异词的民歌,如北京、东北地区的《探清水河》以及《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北京卷·怀柔》中记载的《李方巧得妻》等。
根据1933年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出版的《北平俗曲略》可知,在曲调“探清水河”广为流传的同时,在青楼还被改编成了“窑调”(即妓院的“窝娼调”)。
②《明实录》中“教坊司乐艺着卍字顶巾……不许与民妻同。
”对妓院从业者佩戴“万”字头巾进行了规范,而唱词“起了个乳名儿,荷花万字叫大莲”中的“万字”是其曾为“窑调”的印记。
同时赵俊良版本唱词中“四更鼓儿敲,被窝里闹嘈嘈,鸡叫狗咬,眼看天要亮了。
”也可以看到其“窑调”的性质。
人民性是我国民间音乐重要特点之一,其口传心授的传播方式使《探清水河》的具体形成时间就像其他民间音乐形式一样无法确认。
但根据唱词中“两口子卖大烟”“京西蓝靛厂火器营”以及1933年艺人郭筱霞录制的《探清水河》唱片可知,《探清水河》形成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当今德云社将《探清水河》原词中体现窑调的部分进行改编与修正,使其适应当代社会精神文明与大众审美情趣,并将这一北京民歌小曲带上相声曲艺舞台,促成民间歌曲及说唱艺术相互融合,共同发展的新局面。
二、南北“无锡景调”唱词差异原因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同一“无锡景调”在我国南北流传时其唱词产生了鲜明差异,纠集其原因是在多方条件共同作用下引起的。
故在这里借用“五态”(即地理状态“地态”、心理状态“心态”、历史状态“史态”、语言状态“语态”、音乐状态“乐态”),对南北“无锡景调”流传过程中产生唱词差异的原因进行分析。
③(一)地态及心态在我国近现代开始大规模技术革命前,绝大地区还处于传统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农耕社会中,在这一阶段人的各种行为受自然制约,劳作受天气制约、交通受地形制约……于是在各种自然环境影响下,人们认识到自身力量与生命的有限性无法同自然世界的无限性抗衡,故“靠天吃饭”“向天祈福”“顺应自然”等一系列思想观念产生,这也就是“环境决定人物”“地态决定心态”的原理。
艺坛漫笔94长三角地区戏曲艺术在新时代的传播■罗怀臻长三角地区文化地缘相近,文化传统相通,文化风俗相融,在中国文化版图上有着鲜明而独特的色谱。
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地区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观念优势,率先在经济上崛起,城市化与现代化的发展步伐也越来越快,与此同时,依附在长三角地区的地域传统文化特别是地方戏曲艺术也正经历着时代审美的转型。
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最终体现为人的生活方式和文明意识的进步,在越来越尊重中华传统文化的新的时代背景下,应当重新审视长三角地区戏曲艺术的发展历史与生存现状,以促进更为自觉的协调发展和区域联动,进而推动长三角地区戏曲艺术的新的繁荣。
长三角地区戏曲艺术传播的历史富庶繁华的长三角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戏曲的发源之地,南戏发源于浙江永嘉,昆曲发源于江苏昆山,安徽安庆的大批徽班艺人进京直接导致了京剧的诞生,上罗怀臻剧作家海则催生了代表着现代戏曲品格的越剧和海派京剧。
江浙沪三地除了都拥有具有全国性流播范围的剧种京剧、昆剧、越剧外,各地还拥有丰富多样的方言剧种,如江苏的锡剧、淮剧、扬剧、苏剧、淮海戏、柳琴戏、梆子戏、泗州戏等;浙江的绍剧、婺剧、瓯剧、甬剧、姚剧、杭剧等;上海的沪剧、滑稽戏等,以及安徽的徽剧、庐剧、黄梅戏、池州傩戏和凤阳花鼓戏等。
这些地方剧种虽然各自的发源地不同,但在江浙沪皖地区的传播却不受方言流行区域的限制,而成为共同欣赏的表演艺术。
以上海为例,20世纪中期以前,上述起源于江苏、浙江、安徽的各地方剧种不但经常来到上海演出,多数剧种还在上海建有职业剧团,有的则是在当地发端、在上海成熟乃至正式确定剧种名称。
如越剧,起源于浙江嵊州,进入上海之前被称为“的笃班”“小歌班”“绍兴文戏”,进入上海并站稳脚跟后才被称之为“越剧”。
江浙的大多数剧种直到20世纪50年代在上海仍拥有职业剧团,如扬剧、锡剧、甬剧、姚剧等,而今天作为一个剧种仅存一个剧团的宁波甬剧,20世纪50年代在上海市区活跃着的职业剧团就有11家之多。
本土文化与方言电影摘要:本土文化与整个社会的主流文化不同或为其分支。
本土文化中有非常适宜于电影表现的元素,方言、本土风情可以作为方言电影的有力辅助工具,方言电影在挖掘本土文化的同时,最重要的是在叙事、表现风格、发掘现实社会和刻画人物上下功夫。
关键词:本土文化;方言电影中图分类号:I2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8A-0158-01 生活在不同地域的人们有自己一整套的生活方式,就是其有自身特色的原生态的本土文化,其范围有限,与整个社会的主流文化不同或为其分支。
本土文化中诸多元素土生土长,历史悠久,鲜活有趣,像方言、风情、习俗等多种元素。
反映到电影中,会成为非常有意味的形式,对于特定人群的能引起他们的集体关注和记忆、共鸣;对于经受了后现代多元文化熏陶洗礼的大众,进入其视野,他们会进行有距离感地进审视,解颐,舒缓神经。
一、鲜活的方言方言是一个地方本土文化的象征。
方言是还原真实的一个很重要的手段,在电影中运用方言的元素,远比用普通话来表达人物个性提升影片质感要有趣的多。
如果一个陕西人说普通话,就没有脾气、没有个性。
只有这个陕西人说到“俄”的时候,才会让人觉得人物活起来了。
当电影中的主人公们操着各地方言诉说着他们的生活时,会鲜活自然地传达出各方水土和各色人等的性格、习俗、生态、底蕴、趣味。
方言在内容和情感的表达上更准确,更能体现出人物的文化背景和性格特征。
比如《有话好好说》里姜文的京腔儿,《疯狂的赛车》里的山东话、《高兴》里吼出的西北风情令人物个性更加丰润。
英国导演盖·里奇的《两杆大烟枪》和《偷拐抢骗》两部黑色幽默电影里的小人物,说的都是伦敦平民区里的口音,但在全世界都被认同和喜爱。
法国08年的国内票房冠军《欢迎来北方》也充斥着法国北方的方言。
对电影人来说,选择最熟悉的方言拍戏,在表演和控制节奏上遇到的障碍是最少的。
当电影镜头越来越贴近当代社会特定地域内的小人物生活时,方言有着普通话难以比拟的亲和力和凝聚力。
艺术电影中的江苏方言文化传播
江苏方言是中国方言中的一种,主要分布在江苏省及周边地区。
在艺术电影中,江苏方言文化的传播可以体现在多个方面。
在艺术电影中使用江苏方言可以塑造生动的人物形象。
江苏方言独特的发音和词汇使角色更加鲜活有趣。
《胭脂扣》这部电影中,女主角使用江苏方言表达自己的情感,这样的表演更加真实质朴,让观众更容易产生共鸣。
在江苏方言中融入当地的文化元素,可以增强电影的地域性和民族性。
江苏方言有着丰富的民间诗歌和谚语,这些可以作为电影台词的一部分出现在剧情中,既能展现江苏方言文化的独特性,又能增加电影的艺术感染力。
电影《小城之春》就用江苏方言诠释了当地的饮食文化、婚俗风情等,使观众更加感受到江苏的独特魅力。
江苏方言还可以用于展现社会历史的变迁。
江苏是中国的经济发达地区,通过江苏方言的使用,可以展现社会变革带来的影响。
《活着》这部电影中,通过江苏方言的运用,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社会的生活场景和人们的困境,既展现了江苏方言的独特魅力,又让观众了解到时代发展对人们生活的冲击。
在艺术电影中运用江苏方言文化的传播,不仅能够增加作品的艺术性和可看性,还可以让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江苏方言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当地的历史风貌。
这种传播还能够促进地方文化的发展和传承,为江苏方言文化的传统传承和创新发展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