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13课《诗词三首》水调歌头
- 格式:doc
- 大小:36.00 KB
- 文档页数:6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诗词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精选4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条据文书、策划方案、心得体会、演讲致辞、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trinal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insight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诗词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精选4篇】古体诗格律自由,不要求对仗、平仄,押韵较自由,篇幅长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和杂言体,也说古风、古诗。
《水调歌头》教课设计教课目的:1、知识目标:认识苏轼的相关文学知识及本文写作背景。
掌握要点实词,并能正确翻译课文。
2、能力目标:培育学生朗诵能力,.经过频频朗诵领会感情。
指引学生理解本文要旨。
3、感情目标:培育学生踊跃、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课要点:掌握要点实词,并能正确翻译课文。
培育学生朗诵能力, .经过频频朗诵领会感情。
教课难点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怀在词中的表现。
教课方法:解说、合作、研究教课时数: 1 课时教课思路:一、导入。
二、复习:1、课题。
2、作者。
三、介绍写作背景。
1、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眉山(今属四川)人。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宋仁宗朝进士,官至礼部尚书。
一世历尽宦途崎岖,起伏不断。
谥文忠。
苏轼学问广博,多才多艺。
散文如行云流水,汪洋畅达,代表了宋代散文的最高成就,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立意新奇,机趣横溢,开一代之大观。
词一扫绮靡旧习,雄健遒劲,又以诗入词,开辟词境,开豪迈派新风。
是宋朝最为有名的作家,诗、词、文皆独步一时。
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
2、( 1)思乡:苏轼原是四川眉隐士,此时被贬官至山东密州,远离家乡,相隔千里之遥,自然少不了对家乡家人的想念。
(2)思人:苏轼与弟弟苏辙(子由)兄弟情深,苏辙在山东为官,苏轼为了能离弟弟近些,因此上书皇帝要求从杭州调任至密州,可即使相隔不远,但兄弟俩依旧不可以常相见,因此孤单之余东坡难免伤感嗟叹。
(3)宦途崎岖:苏轼因为朝庭党争,被排斥出中央政府,几经崎岖,宦途其实不喜悦,在这中秋月夜,怎不勾起他的悲伤、想念。
四、初步感知:1、正音。
2、指导朗诵。
五、疏导全文:1、小序。
(1)要点词语解说:达旦子由(2)指导翻译。
(3)作用。
2、上阕。
(1)要点词语解说:把天上宫阙何年琼楼玉宇不胜清影何似(2)指导翻译。
3、下阕。
(1)要点词语解说:朱阁绮户无眠恨何事全婵娟(2)指导翻译。
六、合作、研究:1、怎样理解词的上阕?2、怎样理解词的下阕?3、试剖析这首词的写作特点。
第13课《诗词三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作者】苏轼【朝代】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朗读节奏划分】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què),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qióng)楼玉宇,高处/不胜(shēng)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qǐ)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cháng)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chán )娟(juān)。
【注释】⑴丙辰:指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
这一年苏轼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任太守。
⑵达旦:到天亮。
⑶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与其父苏洵、其兄苏轼并称“三苏”。
⑷把酒:端起酒杯。
把,执、持。
⑸天上宫阙(què):指月中宫殿。
阙,古代城墙后的石台。
⑹乘风:驾着风;凭借风力。
归去:回去,这里指回到月宫里去。
⑺琼(qióng)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仙宫。
⑻不胜(shèng,旧时读shēng):经不住,承受不了。
胜:承担、承受。
⑼弄清影: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
弄:玩弄,欣赏。
⑽何似:何如,哪里比得上。
⑾转朱阁,低绮(qǐ)户,照无眠:月儿移动,转过了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
朱阁:朱红的华丽楼阁。
绮户:雕饰华丽的门窗。
⑿不应有恨,何事长(cháng)向别时圆:(月儿)不该(对人们)有什么遗憾吧,为什么偏在人们分离时圆呢?何事:为什么。
⒀此事:指人的“欢”“合”和月的“晴”“圆”。
⒁但:只。
⒂千里共婵(chán )娟(juān):只希望两人年年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赏这美好的月光。
共:一起欣赏。
婵娟:原指美好的事物。
本次指月亮。
【译文】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
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
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今天晚上是何年何月。
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
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里比得上人间?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
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遗憾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
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主题思想】《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公元1076年中秋在密州时所作。
这首词以月起兴,与其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又表现出作者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诗歌鉴赏题】《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阅读问题及答案】1.这首词开篇发问,起笔不凡。
画横线的句子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思?(2分)答:中秋对月,抒发了强烈的思亲之情,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和对人生的感慨。
2.这首词,历来被认为是中秋词里最好的一首,《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你认为这首词为什么会获得如此高的评价?(3分)答:(1)词人借与明月的对话,探讨人生的意义(抒发人生感慨),富有哲理;(2)诗的意境豪放而阔大;(3)情怀乐观而旷达;(4)想象丰富,富有浪漫色彩;(5)语言如行云流水。
(意思相近即可,以上五点答对其中三点即给3分。
)(3)下列对《水调歌头》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A.这首词上阕写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和对人间生活的热爰,下阙写词人在月下对亲人的怀念和祝福,自始至终洋溢着乐观向上、积极奋进的情绪。
B.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一句,抒发思念亲人的感情,表面看来,好像是对月有怨恨之意,其实是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C.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句话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对自然和社会作了高度概括,很有哲理意味。
D.全词情景交融,意境豪放阔大,描写虚实结合,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和浪漫的情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4.谈谈你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情圆缺,此事古难全一句的认识。
(2分)答案:世界上不可能有永远圆满的事情,人生有欢聚,也必然有离别为;正与月亮有圆时,也总有缺时一样,原本是自然的规律。
5、对这首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B )A、上阕写词人把酒问月,萌生了乘风归去的奇想,而天上的高寒使他转向对人间的喜爱。
B、下阕写词人望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为对离人的祝福。
在词人眼里,月圆人团圆是一种自然常理。
C、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明情意的相通不受时空阻隔,这是对一切经受离别之苦的人们的祝福。
D、全词以明月贯穿,咏月兼怀亲人,表达了词人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6、对这首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A 这首词上阕写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和对人间生活的热爱,下阕写词人在月下对亲人的怀念和祝福,自始至终洋溢着乐观向上、积极奋进的情绪。
B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一句,抒发思念亲人的感情。
表面看来,好像是对月有怨恨之意,其实是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C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句话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对自然和社会作了高度概括,很有哲理意味。
D 全诗情景交融,意境豪放阔大,描写虚实结合,充满了丰富的想像和浪漫的情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7、赏析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答:人月无常,自古皆然,人的悲欢离合同月的阴晴圆缺一样,都是自然的常理,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
也正因为认识到了这一点,作者由伤感转入理智,化悲怨为旷达,阐明了人生的哲理。
8、赏析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答:最后这两句是作者的进一步自我解脱。
他的不羁的才情与超脱达观的个性,很好地化解了他的苦闷与惆怅,并最终发出了唤起人类普遍情感体验的名句,道尽了千载离人之情。
终于释却离怨,从美好的想象中得到人生的慰藉。
阅读练习二:1.这首词中,诗人选取了 _____________为题材来表达自己复杂的情怀。
(2分)2.解释词中的加点的词语。
(每空2分)(1)把 ( ) (2)不胜( )(3)何似( ) (4)何事( )3.解说上阕中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一句话。
(4分)4.解说下阕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句话。
(5分)5.简要评析这首词运用的艺术手法和风格。
(5分)【参考答案】1.中秋佳节对远方不能团聚的弟弟的怀念。
2.(1)拿着 (2)受不住 (3)哪里赶得上 (4)为什么3.这是经过比较得出的结论,所以放弃了升到月宫去的想法,而在月影中翩翩起舞,让清朗的身影伴随着自己的舞姿而闪动。
4.只希望人人年年平安,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这美好的月光。
5.全词以月贯穿始终,展开丰富的想像,表现复杂的情怀,胸襟开阔,风格豪迈。
6.下列对本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2分)A.首句作者把酒问月,表现出对明月的赞美与向往,彰显出豪放的气魄和浪漫的情怀。
B.上片一个我欲、一个又恐、一个何似,情感波澜起伏,含蓄地写出了诗人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
C.下片无眠指的是因欣赏中秋明月而不想入睡的人。
D. 下片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一句蕴含深刻的哲理:世上难有十全十美的事,不必为暂时的不完美感到忧伤,表现了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
7. 诵读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一千古名句时,我们应该用的语气,原因是。
(3分)8.这首词表现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变化?(2分)9.试分析这首词流传千古的原因。
(提示:可从思想内容或艺术构思方面简要分析)(2分) 【参考答案】7.答:舒缓而深情本句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以及对天下离人的美好祝愿。
8.(2分)上阕中作者表现了厌倦尘世生活的倾向,我欲乘风归去,但思虑过后,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转而放达开阔。
或,作者的感情从抑郁惆怅到乐观豁达。
9.(2分)示例:思想内容上:作品情感曲折变化,作者对人生别离的思考,激起各类读者的共鸣;词中对美好生活的祝愿成为一切热爱幸福生活的人的共同希望,情怀乐观、豁达。
艺术构思上:结构精巧,想象奇特。
融写景叙事议论抒情为一体,天上人间虚实并述,以自然的深远澄净映衬自己胸怀的超脱开朗,并将抽象的人生哲理具体化、形象化。
阅读练习三:(1)这首词中,诗人选取了中秋佳节对远方不能团聚的弟弟的怀念为题材来表达自己复杂的情怀。
(2)解释词中的加点的词语。
①把(拿着) ②不胜(受不住) ③何似(哪里赶得上) ④何事(为什么)(3)解说上阕中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一句话。
[答]这是经过比较得出的结论,所以放弃了升到月宫去的想法,而在月影中翩翩起舞,让清朗的身影伴随着自己的舞姿而闪动。
(4)词的上片问天;下片问月;但归根结底是问人生。
(5)词中直接写明月的词句是: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6)此事古难全里的此事指: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7)简要评析这首词运用的艺术手法和风格。
[答]全词以月贯穿始终,展开丰富的想像,表现复杂的情怀,胸襟开阔,风格豪迈。
(8)苏轼的《水调歌头》中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名句,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和美好的祝愿。
王建的《十五夜望月》中也表达了对亲人浓浓的思念之情的句子是: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9)词中作者俯仰古今变迁,感慨宇宙滚转,提示人生哲理的句子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阅读练习四1、词的上片描写作者在天上、人间的徘徊、矛盾。
下片对月抒怀,结尾以积极乐观的旷达情怀作结。
2、赏析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婵娟指美好的样子,这里指月亮,这两句表明了情意的相通不受空间的阻隔,这是对一切经受离别之苦的人们的美好祝福,表达了词人乐观旷达的情怀,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3、这首诗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词的上片叙述了词人的身世之感和思想矛盾,下片抒发对兄弟的怀念之情。
这首词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情感,一方面都对现实的不满,另一方面又对理想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