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济失调型脑瘫的康复治疗方法
- 格式:doc
- 大小:64.50 KB
- 文档页数:4
脑瘫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脑瘫患者。
一、脑瘫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诊断:第一诊断为脑性瘫痪(ICD-10:G80。
901)。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中国康复医学第二版)(1)出生前至出生1月内有致脑损伤得高危因素;(2)在新生儿及婴儿期出现脑损伤得早期症状;(3)有脑损伤得神经学异常,如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反射异常;(4)常同时伴有智力低下、言语障碍、惊厥、感知觉障碍等多种异常; (5)排除其她进行性疾病所致得中枢性瘫痪及正常儿得一过性运动发育滞后、2。
鉴别诊断(1)进行性中枢性瘫痪例如遗传性痉挛性截瘫、脑白质营养不良、颅内及脊髓肿瘤等。
这些疾病所致得中枢性瘫痪应与痉挛型脑瘫鉴别。
由于此类疾病所致得瘫痪有进行性加重得特点,结合各自得临床特征,不难鉴别、(2)锥体外系变性病如苍白球黑质变性、震颤麻痹综合征、亨廷顿舞蹈病等,应与手足徐动型或其她类型得以锥体外系症状为主得脑性瘫痪鉴别、但此类疾病起病一般较晚、病程呈进行性发展等特征与脑性瘫痪明显不同。
(3)婴儿型脊髓性肌萎缩症与肌张力低下型脑性瘫痪一样,表现为肌张力低下。
但前者得腱反射消失、肌萎缩发生较早且明显、常伴肌束颤动等特点与脑性瘫痪不同。
(4)婴儿进行性脊髓性肌萎缩症进行性脊髓肌萎缩症于婴期起病,肌无力呈进行性加重,肌萎缩明显,腱反射减退或消失,常用呼吸肌功能不全而反复患呼吸道感染,肌肉活组织检查可助确诊。
(5)异染性脑白质营养不良又名硫酸脑苷酯沉积病。
患儿出生时表现为明显得肌张力低下,随病情得发展逐渐出现四肢痉挛、肌张力增高、惊厥、共济失调、智力进行性减退等、基与脑瘫得鉴别要点在于病情呈进行性发展,检测血清、尿或外周血白细胞中芳香硫酸酶A得活性可确诊。
(6)与孤独症相鉴别有些孤独症小儿行走时使用脚尖着地,有时误认为就是脑瘫痉挛型。
但体检可发现跟腱不挛缩、足背屈无障碍,腱反射不亢进,无病理反射,这些特点都可与脑瘫鉴别。
脑瘫患儿康复训练方法脑瘫是一种常见的儿童运动障碍疾病,其主要特征是运动和姿势的异常。
对于脑瘫患儿来说,康复训练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他们改善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脑瘫康复训练方法。
1. 物理治疗:物理治疗是脑瘫康复训练的核心内容之一。
通过运动和功能活动的练习,物理治疗可以帮助患儿改善肌肉力量、平衡能力和运动协调性。
常见的物理治疗包括肌肉拉伸、平衡训练、步态训练等。
2.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在脑瘫康复训练中起到辅助作用。
一些药物可以帮助控制痉挛和肌肉僵硬,减轻疼痛,提高患儿的运动能力。
但是,药物治疗并不能治愈脑瘫,只能缓解症状。
3. 言语治疗:言语治疗主要针对脑瘫患儿的言语和语言能力进行训练。
通过发音练习、听觉训练和口腔肌肉训练等,可以帮助患儿改善说话的流利度和清晰度,提高沟通能力。
4. 职业治疗:职业治疗主要关注脑瘫患儿的日常生活技能和自理能力。
通过日常生活技能训练、手部功能训练和认知训练等,可以帮助患儿提高自理能力和独立生活能力。
5. 功能电刺激:功能电刺激是一种通过电流刺激肌肉,促进神经肌肉再生和恢复的方法。
通过电刺激,可以帮助患儿增强肌肉力量和运动控制能力,改善运动功能。
6. 脑瘫康复辅助器具:康复辅助器具可以帮助脑瘫患儿改善姿势控制和运动能力。
常见的辅助器具包括矫形器、助行器、轮椅等。
选择合适的辅助器具可以提高患儿的康复效果。
7. 水疗:水疗是一种通过水的浮力和阻力来进行康复训练的方法。
水疗可以减轻患儿的身体负荷,提供良好的运动环境,促进肌肉放松和运动协调。
在水中进行各种运动和活动,可以帮助患儿锻炼肌肉和改善运动能力。
8. 脑瘫康复游戏:康复训练可以通过游戏的形式进行,增加患儿的兴趣和参与度。
例如,使用游戏化的训练器材、进行团队合作的康复游戏等,可以激发患儿的积极性,提高康复效果。
脑瘫患儿的康复训练方法多种多样,需要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和康复目标进行个体化的设计和实施。
通过综合运用物理治疗、药物治疗、言语治疗、职业治疗、功能电刺激、康复辅助器具、水疗和康复游戏等方法,可以帮助脑瘫患儿改善运动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脑瘫儿童康复训练计划脑瘫是一种常见的儿童运动障碍疾病,对患儿的生活和发展会产生严重影响。
因此,制定一套科学的康复训练计划对于脑瘫儿童的康复非常重要。
康复训练计划需要综合考虑患儿的年龄、病情严重程度、家庭环境等因素,以期达到最佳的康复效果。
首先,针对不同年龄段的脑瘫儿童,康复训练计划需要有针对性地制定。
对于幼儿期的脑瘫儿童,重点应放在基本动作的训练上,如翻身、爬行、站立等。
对于学龄期的脑瘫儿童,则需要更加注重日常生活技能的训练,如自理能力、学习能力等。
对于青少年期的脑瘫儿童,需要着重进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以便他们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
其次,康复训练计划需要根据脑瘫儿童的病情严重程度来制定不同的训练内容和强度。
对于轻度脑瘫儿童,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物理训练和康复理疗,以促进他们的肌肉力量和关节灵活性。
对于中度脑瘫儿童,需要加大训练强度,可能需要借助辅助器具进行训练。
对于重度脑瘫儿童,训练内容可能更多地侧重于功能训练和日常生活辅助技能的培养。
此外,康复训练计划还需要充分考虑脑瘫儿童的家庭环境因素。
家庭是脑瘫儿童最主要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家庭成员的支持和配合对于康复训练的效果至关重要。
因此,康复训练计划需要将家庭成员纳入其中,让他们了解训练内容和方法,以便在日常生活中给予患儿更多的关爱和支持。
总的来说,脑瘫儿童康复训练计划需要综合考虑患儿的年龄、病情严重程度、家庭环境等因素,制定科学合理的训练内容和方法。
通过持续的康复训练,可以帮助脑瘫儿童改善运动功能障碍,提高生活质量,促进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希望每位脑瘫儿童都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康复训练,健康快乐地成长。
共济失调的治疗方法共济失调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常常会出现姿势不稳、步态不稳、动作不协调等症状。
治疗共济失调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采取多种方法进行治疗,以期达到最佳的疗效。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共济失调治疗方法。
首先,药物治疗是治疗共济失调的常见方法之一。
对于一些症状较轻的患者,可以通过使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
例如,一些镇定剂和抗焦虑药物可以帮助患者减轻焦虑和紧张情绪,从而改善共济失调症状。
此外,一些神经调节药物也可以帮助患者恢复神经系统的功能,改善共济失调症状。
其次,物理治疗也是治疗共济失调的重要手段之一。
物理治疗师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训练方案,包括平衡训练、肌肉力量训练、步态训练等。
通过定期的物理治疗训练,患者可以逐渐恢复肌肉力量和平衡能力,改善共济失调症状。
另外,心理治疗也对共济失调患者的康复起着重要作用。
共济失调症状会给患者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甚至导致抑郁和焦虑等心理问题。
心理治疗师可以通过与患者进行心理沟通和心理疏导,帮助患者调整心态,增强康复的信心和毅力,从而更好地应对共济失调带来的种种困难。
最后,饮食调理也是治疗共济失调的重要环节。
科学合理的饮食可以帮助患者增强身体的抵抗力,改善症状。
例如,多摄入一些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有助于改善神经系统的功能,对共济失调的康复有一定的帮助。
综上所述,治疗共济失调需要综合运用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心理治疗和饮食调理等多种方法,以期达到最佳的疗效。
同时,患者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也需要保持乐观的心态,积极配合医生和康复师的治疗,相信在医生和自己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够战胜共济失调,重拾健康。
小儿脑瘫康复临床路径 LG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LGA16H-LGYY-LGUA8Q8-LGA162】脑瘫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脑瘫患者。
一、脑瘫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诊断:第一诊断为脑性瘫痪(ICD-10:)。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中国康复医学第二版)(1)出生前至出生1月内有致脑损伤的高危因素;(2)在新生儿及婴儿期出现脑损伤的早期症状;(3)有脑损伤的神经学异常,如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反射异常;(4)常同时伴有智力低下、言语障碍、惊厥、感知觉障碍等多种异常;(5)排除其他进行性疾病所致的中枢性瘫痪及正常儿的一过性运动发育滞后。
2.鉴别诊断(1)进行性中枢性瘫痪例如遗传性痉挛性截瘫、脑白质营养不良、颅内及脊髓肿瘤等。
这些疾病所致的中枢性瘫痪应和痉挛型脑瘫鉴别。
由于此类疾病所致的瘫痪有进行性加重的特点,结合各自的临床特征,不难鉴别。
(2)锥体外系变性病如苍白球黑质变性、震颤麻痹综合征、亨廷顿舞蹈病等,应与手足徐动型或其他类型的以锥体外系症状为主的脑性瘫痪鉴别。
但此类疾病起病一般较晚、病程呈进行性发展等特征与脑性瘫痪明显不同。
(3)婴儿型脊髓性肌萎缩症与肌张力低下型脑性瘫痪一样,表现为肌张力低下。
但前者的腱反射消失、肌萎缩发生较早且明显、常伴肌束颤动等特点与脑性瘫痪不同。
(4)婴儿进行性脊髓性肌萎缩症进行性脊髓肌萎缩症于婴期起病,肌无力呈进行性加重,肌萎缩明显,腱反射减退或消失,常用呼吸肌功能不全而反复患呼吸道感染,肌肉活组织检查可助确诊。
(5)异染性脑白质营养不良又名硫酸脑苷酯沉积病。
患儿出生时表现为明显的肌张力低下,随病情的发展逐渐出现四肢痉挛、肌张力增高、惊厥、共济失调、智力进行性减退等。
基与脑瘫的鉴别要点在于病情呈进行性发展,检测血清、尿或外周血白细胞中芳香硫酸酶A的活性可确诊。
(6)与孤独症相鉴别有些孤独症小儿行走时使用脚尖着地,有时误认为是脑瘫痉挛型。
穴位埋线对共济失调型脑性瘫痪患儿站位平衡及步行能力的影响赵伊黎;金炳旭;赵勇;何双菲;候书灵;周园【摘要】目的:评价穴位埋线治疗共济失调型脑瘫患儿的临床疗效.方法:30例共济失调型脑瘫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15例,对照组予常规康复治疗,包括运动疗法、健脾益肾通督按摩和头针疗法,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施以穴位埋线疗法,穴取百会、脑户、脑空、环跳、承扶、伏兔、足三里和肾俞,每次选6~8个穴位.以GMFM(D、E能区)、足底压力测试、GMFC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为观察指标评价临床疗效.两组患儿均于治疗前、治疗结束时由专业评估人员各评估1次.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儿GMFM(D、E能区)、足底压力测试结果均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GMFCS分级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0.00%和9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埋线疗法对共济失调型脑瘫患儿的站位静态平衡能力和步行能力有促进作用.【期刊名称】《针灸临床杂志》【年(卷),期】2018(034)011【总页数】4页(P38-41)【关键词】共济失调型;脑瘫;穴位埋线;站住平衡能力;步行能力【作者】赵伊黎;金炳旭;赵勇;何双菲;候书灵;周园【作者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南海妇产儿童医院,广东佛山528200;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南海妇产儿童医院,广东佛山528200;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南海妇产儿童医院,广东佛山528200;怀化市第一人民医院,湖南怀化418000;湛江市妇幼保健院,广东湛江524000;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南海妇产儿童医院,广东佛山5282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46.4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简称脑瘫,是最常见的儿童运动障碍性疾病[1],患儿运动障碍类型、严重程度与脑损伤部位和面积有关[2]。
共济失调康复训练方法
共济失调康复训练是一种通过特定的运动训练和康复技术来改善共济失调症状的方法。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共济失调康复训练方法:
1. 平衡训练:包括站立平衡训练和步行平衡训练。
可以使用平衡板、固定物体等辅助工具进行训练,通过不断练习来提高平衡能力。
2. 眼球追踪训练:通过观察移动的物体,如手指或移动的球,来训练眼球追踪能力,以提高运动的协调性。
3. 手眼协调训练:通过进行一些需要手眼协调的活动,如抛接球等,来提高手部和眼部之间的协调能力。
4. 肌肉力量和灵活性训练:通过进行肌肉强化和伸展运动,以提高肌肉力量和灵活性,从而改善共济失调症状。
5. 转移和移动训练:通过进行各种转移和移动活动,如从床上起立、行走等,来提高身体控制和平衡能力。
6. 负重训练:通过使用负重设备,如负重背心或负重袋,来增加训练的难度,以进一步提高运动的协调性和平衡能力。
这些方法通常需要在专业医疗机构或康复中心进行指导和监督,根据个体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训练计划。
此外,患者在进行训练时应遵循专业人员的指导,注意安全,并逐渐增加训练的难度和强度。
共济失调吃什么药文章目录*一、共济失调吃什么药*二、共济失调的典籍偏方*三、共济失调的护理知识共济失调吃什么药共济失调型脑瘫药物治疗:口服或注射有关药物:脑神经营养药、肌肉松弛药、活血药等。
1、筑和修复脑组织(细胞)的药物,如卵磷脂(包含磷脂酰胆碱、脑磷脂、鞘磷脂等),每次0.1g/1片,每日三次,能修复因外伤、出血、缺氧造成的脑细胞膜损害,保护神经细胞,加快神经兴奋传导,改善学习与记忆功能。
2、进脑细胞DNA合成,促进脑细胞对氧的利用率,改善脑细胞能量代谢,增强脑功能,供给脑组织修复再生所需的各种氨基酸,调节脑神经活动的药物,如古立西(脑酶水解片),每次1-2片,每日三次,螺旋藻片(胶囊)每次1-2片每日三次。
3、充多种维生素,如21-金维他,每次1片,每日1-2次。
4、条件的医院的可交替选择如下注射针剂(作用与片剂一样):脑活素,脑多肽,乙酰谷酰胺,胞二磷胆碱等。
共济失调的典籍偏方食疗方:1、猪脑枸髓汤配料:猪脑1具、猪脊髓15克、枸杞子10克、调料适量。
制法:将猪脑猪髓洗净,放碗中,纳入枸杞子、食盐、味精、料酒、酱油等,上笼蒸熟服食。
2、双耳炖猪脑配料:白木耳、黑木耳各10克、猪脑1具、调料适量。
制法:将黑木耳白木耳发开洗净,猪脑洗净同置锅中,加鸡清汤适量;文火炖至烂熟后,加入食盐、味精、料酒、椒粉等调味,再煮一二沸服食。
3、胡桃龙眼鸡丁配料:胡桃仁元肉各10克、鸡肉250克、调料适量。
制法:将鸡肉洗净切丁,用料酒、淀粉、酱油拌匀;锅中热油将姜葱爆香后,下鸡丁煸炒变色,而后下胡桃仁及元肉、葱、姜、椒等,炒至熟时,加食盐、味精调服。
4、桂圆猪髓鱼头汤配料:桂圆10克、猪脊髓100克、鱼头1个、调料适量。
制法:将猪脊髓、鱼头洗净,同置锅中加清水适量煮沸后,下桂圆及葱、姜、椒、蒜、料酒、米醋等;文火炖至烂熟后,加食盐、味精调味,下苏叶、香菜、再煮一二沸即成。
共济失调的护理知识多注意饮食,注意生活起居。
脑瘫患儿康复训练
脑瘫患儿的康复训练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患儿改善身体功能和生活质量,提高生活质量。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脑瘫患儿康复训练方法:
1. 运动疗法:运动疗法是脑瘫患儿康复训练的重要方法之一,可以帮助患儿改善身体控制能力、协调能力和运动能力。
2. 言语疗法:言语疗法可以帮助脑瘫患儿改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提高社交能力和生活质量。
3. 心理治疗:心理治疗可以帮助脑瘫患儿克服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增强自信心和自我认同感。
4. 家庭护理:家庭护理是脑瘫患儿康复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长需要协助医护人员对患儿进行日常护理和康复训练。
5. 教育疗法:教育疗法可以帮助脑瘫患儿提高认知能力、学习能力和社交能力,为日后的生活和学习打下基础。
除了以上常见的脑瘫患儿康复训练方法外,还有一些特殊的康复训练方法,如物理疗法、化学疗法、营养疗法等。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脑瘫患儿改善身体功能和生活质量,提高生活质量。
脑瘫患儿的康复训练需要综合考虑患儿的病情、身体状况、心理和社会因素等多方面因素,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训练方案。
同时,康复训练需要长期坚持,不断调整和改进,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成人脑瘫康复训练方法成人脑瘫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其特点是肌张力紊乱、肌力减退和运动协调障碍等。
对于成人脑瘫患者而言,康复训练是提高生活质量和功能能力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成人脑瘫康复训练方法,帮助患者改善运动功能和生活能力。
一、物理治疗物理治疗是成人脑瘫康复训练的基础,通过运用各种物理手段来改善患者的肌力、肌张力和运动协调能力。
常见的物理治疗方法包括按摩、牵引、热敷、冷敷、电疗和运动疗法等。
按摩可以缓解肌肉紧张和疼痛,牵引可以改善关节活动度,热敷和冷敷可用于缓解肌肉痉挛和炎症。
电疗可以通过电流刺激来激活肌肉,运动疗法可以帮助患者提高肌力和运动协调能力。
二、功能训练功能训练是指通过模拟日常生活活动来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
例如,对于肢体功能受限的患者,可以进行手部功能训练,包括握力、捏力和灵巧性训练。
对于步行困难的患者,可以进行平衡和步态训练,以提高行走能力。
功能训练可以帮助患者恢复自理能力,提高独立生活能力。
三、认知训练成人脑瘫患者在认知能力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障碍,如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等。
认知训练可以通过各种认知任务和游戏来提高患者的认知能力。
例如,通过解谜游戏可以锻炼患者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记忆游戏可以提高记忆力。
认知训练可以帮助患者改善思维能力和注意力,提高学习和工作能力。
四、辅助器具使用对于成人脑瘫患者而言,辅助器具的使用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进行康复训练和日常生活。
例如,步行架可以帮助患者练习行走,矫形器可以纠正姿势畸形,轮椅可以提供移动支持。
辅助器具的使用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选择和调整,以达到最佳的康复效果。
五、心理支持与社交训练成人脑瘫患者常常面临心理压力和社交困难,因此心理支持和社交训练也是康复训练的重要内容。
通过心理咨询和心理疏导,帮助患者缓解情绪压力,建立积极的心态。
社交训练可以通过各种社交活动和角色扮演来提高患者的社交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心理支持和社交训练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融入社会,提高生活质量。
脑瘫患儿的康复训练指南一、脑瘫的基本概念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简称脑瘫)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一种残疾。
(一).脑瘫的定义脑瘫是指患儿出生前到出生后一个月内,大脑在尚未成熟阶段受到了损伤,而出现的以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
由于受损害的一般是控制肌肉和身体运动部分的大脑,所以患儿以运动障碍为主要表现,但如果影响到大脑的其他部分,可能同时出现智力、语言、听觉、视觉等多方面的问题。
大脑的损伤是无法完全治愈的,但经过康复训练,患儿的功能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甚至达到完全独立的生活能力。
(二).脑瘫发生的原因1.遗传因素:家族中曾有脑瘫、智力低下、先天畸形患者,染色体异常;2.妊娠时因素:母亲怀孕时有宫内感染、妊娠中毒症、一氧化碳中毒、受过量X线辐射等;3.分娩时因素:早产、低体重儿,新生儿窒息等;4.出生后因素:新生儿惊厥、颅内出血、核黄疸、新生儿感染等。
以上因素可能造成大脑发育不全或颅脑损伤,产生脑性瘫痪;而大脑缺血缺氧,是导致新生儿大脑损伤的关键环节。
(三).脑瘫主要表现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
1)运动发育迟缓:患儿到了一定的年龄,却不出现应有的运动能力和表现;2)运动模式异常:运动时非常缓慢、动作不协调、不能控制的怪异表情和动作。
3)姿势异常:全身僵硬或特别松软,4个月以后两侧身体不对称、头偏向一侧,四肢屈曲或伸直僵硬,双手不能拿到身体的中线,双手握拳、拇指内收,双腿并拢或交叉、脚尖朝下;坐位时上身屈曲或仰头向后,站立时下肢屈曲、脚尖着地。
有的孩子则无法维持稳定的姿势,身体扭曲变动。
4)姿势变化减少:经常处于某种固定的姿势,很难自己调整。
伴随表现5)感觉障碍:孩子可能伴随有视觉、听觉、触觉等障碍;6)智力障碍:约占60-70%伴有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碍;7)癫痫:约占40%8)进食和吞咽障碍:可出现咀嚼吸吮困难、吞咽障碍,致营养吸收障碍等问题。
9)语言障碍:语言发育迟缓、失语,因构音障碍表现为口吃、发音不清或完全不能发音。
脑瘫患儿康复训练内容
针对脑瘫患儿的康复训练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 运动功能训练:通过各种运动活动,如游泳、跑步、球类运动等,帮助患儿改善肌肉协调、稳定性和运动控制能力,提高肌肉力量和柔韧性,促进身体的整体发展。
2. 平衡训练:通过站立平衡练习、单脚站立、坐立平衡训练等,帮助患儿提高平衡感和身体控制能力。
3. 智力训练:通过认知游戏、问题解决、记忆训练等,培养患儿的注意力、记忆力、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日常生活技能训练:包括如何独立进食、穿衣、洗漱等日常生活技能的训练,以提高患儿的自理能力。
5. 语言和沟通训练:通过言语表达、语音训练、交流训练等,帮助患儿改善语言和沟通能力。
6. 社交训练:通过与其他儿童进行互动、团队活动等,帮助患儿发展社交技能和建立人际关系。
7. 器械辅助训练:如康复器械、正畸器械等,通过正确使用这些辅助工具,帮助患儿进行特定肌肉的力量和运动控制训练。
8. 家庭参与训练:强调家庭的积极参与,通过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员的辅助和鼓励,加强儿童的康复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脑瘫患儿的康复训练应根据患儿的情况和程度进行个体化设计,并由专业的康复团队进行指导和监督。
同时,康复训练应持续进行,并与其他医疗治疗措施相结合,以获得最佳的康复效果。
小儿脑瘫的康复小儿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ay)简称脑瘫,是一组在小儿早期即发病的非进行性症候群,表现为非阵发性的中枢性随意肌功能受累,如肢体痉挛,姿势控制异常和不随意运动等并可同时伴有癫痫、智力低下、语言和视觉障碍、认识和行为异常,从而造成治疗上的困难。
一、分类(一)痉挛性脑瘫,是脑瘫中最常见的类型1.痉挛性偏瘫,瘫痪侧肢体自发运动减少,上肢受累多较下肢重,1岁前即可发现患侧手及拇指指甲生长迟滞,肢体显著痉挛,踝部跟腱挛缩导致马蹄内翻畸形,多呈足尖着地行走。
25%的病儿有认知功能异常,智力低下。
2.痉挛性双瘫,这种双下肢痉挛性瘫患常在婴儿开始爬行时即被发现,在爬行时双臂呈正常相互交替姿势向前,但其双腿则被拖拉向前,髋部内收,患儿行走延迟,双足呈马蹄内翻状,步行时足尖着地,托起小儿双腋可见双下肢呈剪刀状交叉,本型智力发育多正常。
3.痉挛性四肢瘫,是脑瘫中最严重的类型,四肢运动严重受累,合并智力低下和惊厥者最多;伴语言发育障碍和视觉异常者甚多,也可伴手足徐动。
(二)手足徐动型脑瘫,该型已较少见,患儿多有肌张力降低,抬头无力,喂哺困难,常表现舌头伸出口外及流涎,1岁后徐动逐渐明显,因咽肌受累,呈显著语言困难,说话时语句含糊,声调调节也受累,惊厥不多见,多数患儿智力尚可,二、康复原则1.“三早”的原则对于脑瘫的康复,早发现、早确诊和早治疗的的“三早”原则尤为重要,其原因是中枢神经系统(CNS)随着年龄增长不断成熟分化,从而不断地产生新的功能,最后形成多种功能的专一化,大脑在3岁以前发育最快,早期治疗能促使脑瘫患儿CNS在不断成熟和分化的过程中,使受损的脑组织得到较完好部分的有效代偿。
年龄增大,CNS的各种功能都将基本定型,此时再进行康复治疗比较困难。
另外,如治疗过晚,不对称的异常姿势和病理性原始反射就会较顽固地存在,肌肉的痉挛状态就不可能得到改善,最后不可逆的挛缩和畸形将无法避免。
关于早期的时间大多数专家认为应在6个月以前。
一、定义:共济失调是由于神经系统损伤而引起的运动不协调和平衡障碍。
协调是指平稳、准确和控制良好地完成动作的能力。
平衡是指由于各种原因使身体重心偏离稳定位置时,通过自发的、无意识的或反射性的活动以恢复重心稳定的能力。
二、类型类型病灶病因
1小脑型小脑、脑干(与小脑联络的通路)小脑肿瘤、炎症、血管病和变性病2深感觉障碍型末梢神经、神经根、后索、丘脑、神经及神经根炎、脊髓痨、压急顶叶性联合变性、遗传性共济失调、顶叶或丘脑病
3前庭型前庭及神经和核前庭神经炎和脑干病变,链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等中毒
4额叶型额叶前部(额-桥-小脑束;齿额叶肿瘤、炎症、血管病和变网状核-红核-丘脑-皮质束)性病
三、常见表现
(一)协同不良
(二)辨距不良
(三)眼震
(四)意向震颤
(五)失平衡
四、共济失调的治疗
以康复医学临床中较常见的小脑型共济失调为主叙述共济失调的康复治疗。
(一)治疗目的
对小脑型共济失调的治疗目的包括以下诸方面。
(1)改善患者运动的姿势基础①增强近端稳性②改善平衡调节,使患者学会小范围的运动。
(2)改善主动肌、协同肌、对抗肌的协同,使患者的运动变得平稳和流畅。
(3)在抗重力的位置上,让患者体验有目的的抗重力运动。
(4)改善视固定和眼、手协调,使患者能利用视觉帮助稳定。
(5)在患者的运动中,引入旋转的成分,减轻患者因害怕失调而不自主地或自主地对其运动的限制。
(6)训练患者恢复正常的中线感和垂直感,以使他们在运动中有返回中线的参考点。
(二)治疗的原则
(1)起初训练患者作小范围的平稳而又流畅的运动。
范围随着患者的控制改善而逐渐加大。
(2)治疗应集中在训练患者在正常支持基底上(即站立时两足距离正常而不是患者由于害怕不稳定而使两足的距离加大)和在抗重力的位置上训练平衡。
(3)发展在抗重力位置上的平衡,第一步是使位置尽量稳定,其法是增加为提高稳定而设的固定点(如为了站稳可用手扶桌面等)和进行压缩,如在支撑于桌或床上的上肢的肩部向下或在站位上通过骨盆向下进行的压缩。
先一部分一部分地进行,直到患者能能控制其身体的单个部分、并对近端的姿势调节和平衡有一些控制为止。
(4)随着治疗的进展,治疗师减少其控制,并慢慢地用下述方法引导。
①减少压缩的压力;
②减少稳定性固定点的数目;
③增大运动的范围,增加患者对平衡的需要;
④从远端处理患者,迫使他去控制其较近端的部位;
⑤让患者由慢到快地增加运动的速度,然后再降低之;
⑥让患者反复尝试发起和停止运动,变换运动的方向,在不失去控制的情况下再发起运动。
(5)在近端加重量200g-2kg以增加躯干和近端的稳定性以降低远端运动的错误。
但需注意,近来有些学者认为对于像深感觉型共济失调那样的患者,加重量是有效的;但对于本体感完好的小脑型共济失调患者,效果不甚显著。
(6)以后治疗集中在促进患者的稳定和在特殊位置上的运动控制。
(7)要注意的几点:
①在改善姿势稳定和平衡中,负重、压缩、交替轻拍、肢体的空间定位和控住等促进技术是有用的,可以结合情况应用。
②对这类患者应用震颤是不适宜的。
③PNF中的节律性稳定不适于用来建立这类患者的姿势和近端稳定,因患者的问题是要通过微细的肌控制以调节运动,而不是激发运动单位或保持固定的位置。
④在患者仍缺乏姿势稳定和平衡时,不宜在水中运动池中作直立运动,因浮力会加重失平衡。
治疗的方法
(一)改善坐位的姿势稳定
(1)患者坐在低的治疗床上,背部不支持,足平放地板上,手扶前方桌上,让他伸展脊柱、前倾骨盆,同时尝试用视固定使头在空间定向。
一旦能正确地完成,治疗师通过对他的肩、骨盆、膝和踝的分别压缩帮助他了解其身体部位和位置。
(2)在(1)的位置上,练习向各个方向转移体重,练习骨盆的运动,进而让他抬起一手,并探取物品。
但仍要保持躯干稳定、骨盆前倾和脊柱伸直。
(3)一旦患者能不用支持地稳坐片刻,就轻轻地推或拉他,使他的重心轻微地移位,以激发他的自动平衡反应适应后,治疗师逐步增大其重心的位移程度,但要防止过大,致使其反应过剧而失去控制。
(4)一旦患者能使双上肢游离地进行其他功能活动,治疗师就要利用让患者将上肢在空间的不同地方定位、控住和交替轻拍,促进他对肩胛带的控制,患者以后必须练习向各个方向探取物体,抓放物体,持物作关节全范围的运动。
(5)一旦患者双上肢能游离地活动而无需支持,就要准备作站起的练习:前倾骨盆,伸直脊柱,身体在骨盆上前倾,先作小范围的活动,获得控制后再增大活动范围。
(6)治疗师在患者前方一定距离处竖立一根体操棒,上端持在治疗师手中,下端立于地板上。
患者坐在低治疗床上,背部不支持,双足平放地板上,双上肢伸直向前,双手握住体操棒,治疗师通过将棒向患者方向轻轻地推而对他的上肢和肩胛带进行压缩,促进这些部位的稳定。
然后再让他前倾骨盆,伸直脊柱,使躯干在骨盆上作向前、向后和向侧方的小范围活动,获得控制后再逐步增大活动范围。
进而让将双手放自己膝上,继续上述的练习,如感不够稳定,可让他用双手向下对双膝加压。
(7)让患者坐在一个高度与椅子相近、并由治疗师稳定住的体操球上,双上肢支持在前方小桌上,在保持骨盆前倾和脊柱伸直的情况下,利用球的灵活性练习向各个方向转移体重。
起初活动范围要小,治疗师控住球以进行帮助。
以后减少对球的控制,并让患者一手离桌放于自己膝上,继续练习,改善后再将另一手也离桌放于膝上练习。
(8)患者的起始位置同(7),让患者把注意力集中在球上,治疗师较大范围地活动球,患者适应后,他的上肢的变化同(7)。
室内骑电动马和室外的骑马慢跑同样是练习坐位平衡的有用方法。
(二)改善站和走时的姿势稳定
小脑型共济失调患者站和走时的主要问题有:骨盆在双下肢上不稳定;在适当地伸髋站着时平衡有困难,原因是他们倾向于轻屈髋、躯干倾向前而使体重后倾地站着;步行时由于骨盆侧向不稳定,为避免跌倒而加宽步行的基底,即两足的左右距离加宽。
对这类患者,整个站立期必须在适当的位置和排列上练习对髋伸肌和外展肌的控制,伸髋时他必须感知骨盆在站直的双下肢上的运动。
此外,他还必须学习在关节活动范围很小时的精细控制,如控制骨盆的每侧距中线5cm的活动等,后者与骨盆的侧向运动有显著关系。
对上述问题,治疗人员可进行如下的训练。
(1)在站立中期,即一下肢在前另一在后地站着时,体重移向站立的下肢,在此情况下要练习对髋伸肌和外展肌的控制,其法如下。
1)双上肢前平举,轻外展、外旋,掌心向前方,抵在站在前面的治疗师的双掌上,治疗师通过患者伸直的双上肢施加压缩以建立其上躯干的稳定和控制,并使患者能集中在控制骨盆在站立腿上向前运动上。
2)患者双上肢前平举,轻外展外旋,双手握住治疗师竖于其前方的两根长棒上,治疗师再次通过推动棒对患者进行压缩,目的同1)。
3)患者双上肢前平举,轻外展外旋,双手分放于治疗师双肩上,但不应靠在治疗师身上。
治疗师引导患者躯干和骨盆在站立腿上方向前运动。
一旦患者姿势已正确,可进行下列活动:①通过患者负重站立腿侧的骨盆和髋向下压缩;②猛击髋外展肌以获骨盆的侧向稳定;③猛击髋伸肌以获骨盆的前后方稳定和对髋伸肌的控制。
(2)为发展在直立位重新获得和保持平衡的能力,治疗师可在各个方向上应用交替的轻拍。
①患者双足平行地站着;
②患者在站立中期的位置上站着(可两腿轮流向前)。
(3)为练习在窄基底上行走和使步距对称,患者可在地板上预先标好的脚印上行走练习。
(4)为练习对称的步行,可用下面方式踏步:
①与节拍器或音乐同步;
②与治疗师的计数同步;
③与患者自己的计数同步;治疗师控制患者的肩,使肩活动与正常走路的姿势同步。
(5)为使患者有在站立腿上平衡的感觉,治疗时单膝跪在患者前方,患者将迈步腿屈髋、屈膝、背屈踝地将足放在治疗师股上,治疗师沿站立腿的骨盆和髋向下压缩。
一旦姿势正确,为进一步增加稳定性,治疗师可通过迈步腿的膝向下压缩。
(6)为时患者有正常向前踏步的感觉,治疗师可将患者放在自己股上的足移到正常足根着地时的位置以引起相应的平衡反应,此时患者的站立腿必须仍保持于伸髋位。
(8)为训练步行和推进步态活动,可让患者:
①走和越过障碍物;
②弯腰拾物或探取物品以改变重心的高度。
(三)改善协调
为改善协调可进行Frenkel体操(Frenkel exercise),现以上肢的抓握、下肢的步行和本体感受损或小脑功能障碍引起的共济失调为例来说明具体的训练方法。
(1)抓握抓握这种复杂的动作要求手指有众多肌肉的协调。
抓时拇、示中指像抓卡盘一样抓住物体,这种方式及其变型占所有抓握动作的70%;用四指接近大鱼际部的方式及其变型占20%;用拇指接近示指桡侧或另一指尖的方式再次之。
所有手指的这些动作都是以已经再神经系统中形成并且已事先编定程序的印迹或记忆印迹为基础的,如果没有形成这些印迹,即使每条原动肌都能动作,动作也不会协调。
印迹是预编程序的某条肌肉的活动形式的神经过程,一旦形成将像记忆那样能够保留,并且每次兴奋时能使有关肌肉产生相同的运动形式。
为掌握不同形式的抓握动作,要求婴儿和儿童通过长时间的练习才能形成多根肌肉的协调印迹。
婴儿在8个月时还不能用拇、示指夹捏,此后再训练几个月才达到初步的协调;儿童需2年多的练习才能握住一根铅笔和绘一简单的直线,如要临摹一个三角形,还要再训练3个月。
正常成人形成多块肌肉协调运动的印迹需要几百万次重复才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