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梁祝和罗密欧与朱丽叶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7
热情似火之红,低调内敛之蓝——《罗密欧与朱丽叶》和《梁山伯与祝英台》爱情悲剧比较0引言戏剧作为一门古老的艺术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同样它也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明得失”,戏剧作为认识历史的一种方式,不同的戏剧都会反映出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思想潮流。
在璀璨的戏剧长河中《罗密欧与朱丽叶》(以下简称《罗》)和《梁山伯与祝英台》(以下简称《梁》)作为流传久远的两部爱情悲剧,前一部出自英国戏剧大师莎士比亚之手,后一部是我国从南北朝时期就一直以不同形态的艺术形式传播着的民间四大传说之一,分别在东西方两个不同的文化中心散射光芒,以它们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1摘要《罗》和《梁》,这两支中西哀艳的爱情悲歌,世代传唱,经久不衰,其对于人性中真挚爱情的追求留给人们永恒的美的享受。
西方的罗密欧和朱丽叶对爱情的忠贞执着、以身殉情的决绝方式与东方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十分相似。
然而,前者的爱情大胆、热烈、率性、热情似火,后者的爱情婉约、束缚、无奈、低调内敛。
前者为了追求爱情可以不顾一切地走进教堂秘密举行婚礼,后者却只能同赴墓穴,化蝶而去。
这些都反映出了中西方社会环境和文化传统的差异,本文试从作品的主线、主人公性格、背景、表现手法这四个方面来探讨两部作品之间的异同,并以此来了解中西方文化审美的不同。
关键字:罗密欧与朱丽叶,梁山伯与祝英台,主线,主人公性格,背景,表现手法,审美观2《罗》和《梁》简析2.1《罗》和《梁》的主线——自由的爱情两部作品故事都是以男女主人公的自由相爱作为开端。
《罗》中,来自蒙太古家族的罗密欧在一次宿仇凯普莱特家族举办的宴会上对美丽的朱丽叶一见钟情,当即上前表达了爱慕之情。
之后两人明知有阻力,仍然无法抑制住彼此的爱恋,并在神父的帮助下结成了夫妻。
在一次意外中,罗密欧杀死了凯普莱特家族的提伯尔特,这使得两人的爱情面临着更大的考验。
面对父母的责难和逼迫,朱丽叶仍然对罗密欧不离不弃,甚至为了逃避父母为她选择的婚姻而在神父的帮助下服下一种可以让人假死的毒药,以求取得与罗密欧远走高飞的机会。
《罗密欧与朱丽叶》和《梁祝》之比较作者:赵伟杰来源:《新高考·新世纪智能·语文学习》2019年第10期一、作品的相同之处1.背景相同——封建社会《罗密欧与朱丽叶》创作于文艺复兴时期,当时的欧洲正处于封建时期,文艺复兴提倡“人文主义”。
罗密欧、朱丽叶作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代表,他们的爱情体现了对这种生活观、理想观、价值观的追求。
然而封建势力根深蒂固,他们只能将自己的爱情埋葬。
《梁祝》的故事则是发生在东晋,从剧中我们不难看出,这个时代封建制度存在的痕迹很明显。
例如婚姻制度、礼法制度和社会风气等等,处处表现出封建制度的专制、压迫思想。
在剧情中,祝英台明明是一个生性活泼的少女,其母却命她走小碎步,甚至在她两脚间绑绳,借此达到目的。
另外,东晋社会流行化妆,男人尤其喜好擦粉。
祝英台的父亲是其中的代表,他化妆的目的却是攀比,权贵之间以此互相炫耀,这是一种不正常心理。
总之,这一时代背景预示了悲剧性的结局。
2.原因的相同——家长的阻挠《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罗密欧在堂兄的怂恿下参加化装舞会,结识了朱丽叶,并对她一见钟情。
当时他们两家是门第相当的巨族,累世的宿怨激起了新争。
在父母的强烈干涉下,朱丽叶被告知,只能嫁给派里斯,最后她只好以自杀来收场。
而《梁祝》中祝家因为女儿即将要嫁入太守马家,便将其女送往“崇绮书院”学习琴棋书画。
不料祝英台却遇上了梁山伯,两人从此便相交相知。
作为同窗好友,他俩相看相望,事事关心,日久生情。
在梁山伯离开书院参加考试时,祝英台却被家人告知回家成亲。
在同学的帮助下,梁山伯最后还是赶回书院相送。
两人在山上互诉情衷,最后祝英台交待梁山伯一定要去她家提亲。
然而梁山伯提亲未成,反被祝英台家的家丁恶打一顿,最终郁郁而终,祝英台殉情,两人双双化蝶。
3.起因相同——自由恋爱爱情是幸福的起点,是生命的延续。
两个故事都源于主人公的自由恋爱罗密欧因为参加华丽的化装舞会,遇见了美丽的朱丽叶,一见钟情,他情不自禁赞叹道:“今晚我才知道什么是绝色佳人!”而细心的观众一定还记得,在这之前,罗密欧为了一名叫做“罗瑟琳”的女子伤心失意。
《梁山伯与祝英台》与《罗密欧与朱丽叶》之比较摘要:《梁山伯与祝英台》与《罗密欧与朱丽叶》都是以男女主人公的爱情为主线展开故事叙述的,虽然国别不同,但是在对爱情这一人类母题的描写上有诸多相同之处。
本篇文章将抛开时代背景,以文本为依据,从爱情产生的原因、爱情阻碍以及结局三方面分析论述《梁山伯与祝英台》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异同。
关键词:爱情原因阻碍结局一、爱情产生的原因梁与祝爱情的进入是循序渐进的,带有中国特有的含蓄温婉的特点。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以祝英台女扮男装入杭州万松书院为始。
带有中国古代传统才子佳人小说的味道。
梁山伯与祝英台在草亭相遇,两人话语投机,义结金兰,结伴而行。
两人初次见面便情投意合,为后文祝英台以男儿之身与梁山伯同窗三载未被发觉奠定基调。
当祝母以家书为由令祝归家,祝英台虽然怀疑家书内容的真实性,但仍毅然决然选择离开梁山伯,归家视母。
但当她做出这个决定后,又舍不得离开朝夕相处的梁山伯,在亲情与爱情之间犹豫不定之际,她想到了一个万全之策,向师母求救。
当梁与祝十八里相送时,她托以九妹之名与梁山伯做媒,而此时梁并不知祝英台的女儿身份。
因而从梁山伯的角度来看,此时梁与祝之间还并非是爱情,而是友情,直到楼台相见,祝英台亲口寿命事情原委,梁才恍然大悟,彼此才真正进入爱情的情境中。
而由友情到爱情的铺垫,从故事的叙述时间上来看,用了三年,而相比之下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只是五天,同梁祝相对而言,可谓是一见钟情。
《罗密欧与朱丽叶》在故事叙述上要比 《梁山伯与祝英台》简单的多。
罗密欧本来陷入对罗瑟琳单恋的苦恼中,终日唉声叹气,闷闷不乐,无法摆脱无益的思恋之情。
一天晚上,他和一些朋友化妆参加和他家有着世仇的凯普莱特家的舞会。
本意是要看看他所思念的人将在会上怎样大放光彩,却不料遇上凯普莱特的女儿朱丽叶,两人一见钟情,互相倾慕。
由于两家有仇,两人秘密结婚。
罗与朱的爱情是典型的西方式。
2、 爱情阻碍梁与祝之间与罗与朱之间爱情的共同阻碍是女方已有婚约,但同中有异。
041[摘 要] 随着戏剧的发展,越来越多优秀的戏剧作品呈现在大众的视野。
当今社会正处于戏剧发展的繁荣阶段,大众对戏剧作品的要求越来越高。
欣赏戏剧不仅是对生活的消遣与解压,而且能给大众带来更多对人生的思考。
《梁山伯与祝英台》与《罗密欧与朱丽叶》作为两部经典的戏剧作品,受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时代背景的影响,角色的生存环境与人物性格有许多不同之处,所体现出的表达事物的语言方式、做事方法、观点也有许多不同,所以两部作品呈现出的创作方法也截然不同。
通过对两部作品组织事件方式、塑造人物手段和营造情境方式的对比,探索研究两部作品创作方法的不同,提高对剧本文学性进行分析的能力。
[关 键 词] 《梁山伯与祝英台》;《罗密欧与朱丽叶》;创作方法中外戏剧创作方法的异同——以《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例李泇黎一、组织事件方式不同《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两部优秀的戏剧作品,故事都发生在封建社会,戏剧作品以爱情开始,以殉情结尾,让人们对封建制度压迫下的爱情有了更深刻的沉思,也为他们的结局而感到惋惜。
《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一作品,属于中国古代民间四大爱情故事之一,被称为爱情的千古绝唱。
《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英国著名的剧作家威廉·莎士比亚创作的戏剧作品。
西方文艺理论家认为,悲剧完美的结局应是单一的结局,剧情的转变 “不应由逆境转入顺境,而应由顺境转入逆境 ”。
西方悲剧作家在揭露悲剧的社会现实时往往习惯按事物的本来面目来处理结局,有时甚至不惜让主人公惨死或失败以表明他们所代表的新生力量同敌对腐朽势力之间矛盾的不可调和性[1]。
东方娓娓道来,由逆境最终转为顺境,变成一个完美和谐的结局。
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二人虽一开始就知道他们的家族有世仇,两家不予交往,但他们相爱,一起共同面对,使这对相爱的恋人从永生不可相见的处境转为可以相伴一生。
大家都在与传统礼教抗争,与命运抗争,在一切大方向都是顺利的时候,因为罗密欧得知的假消息比神父的真实情报早了一步,导致所有的事情极速转向逆境,最终酿成悲剧。
简论中西悲剧的审美差异———《梁山伯与祝英台》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审美比较黄 晶 赵云峰 悲剧是戏剧的重要形式。
中西在戏剧发展中都产生过许多著名的悲剧,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和中国的《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中西方两个经典爱情悲剧,而且两个故事的主题和情节都有惊人的相似,但其美学观念、审美心理等不可避免的打上民族的烙印。
下面以这两个悲剧为例分析一下中西悲剧的审美差异。
一、相似的社会背景,不同的审美观念《罗密欧与朱丽叶》产生于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取材于意大利的一个古老传说,并参照了英国诗人亚瑟・勃洛克根据传说改写的长诗《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是体现文艺复兴时代精神的著名剧作。
当时新型的资产阶级力量已经比较强大,他们生气勃勃,不满现状,勇于改革,对前途充满信心,追求个性解放和爱情自由。
一般认为,梁祝故事起始于东晋,其后1600多年间,这个故事情节不断繁富、思想内容也不断复杂化,表现形式亦不断丰富多采,至越剧和小提琴协奏曲《梁祝》,集民间故事之大成,作了加工、提高,升华为艺术精品。
纵观这些作品,其基本的情节、人物和追求爱情自由的主题是一致的。
梁祝故事的产生不是偶然的,魏晋时期是一个独特的历史时期。
汉末以来,由于战争频繁、社会动荡,多种文化思想兴起,儒家的传统思想受到了严重冲击,人们的思想呈现出解放势头,社会呈现出开放化和多元化的趋向,女性生活出现了罕见的潇洒、自由、放达的局面。
所以宗白华先生曾说:“魏晋时代人的精神是最哲学的,因为是最解放、最自由的。
”①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才有祝英台的女扮男装,梁祝的自由恋爱。
所以两个悲剧的社会背景有相似之处。
但中华文明起始于自给自足小农经济,中国人是以整体和谐为美之极至,以道德修养促内在完善为基本特色的价值观念。
这一特征虽然有利于中国社会长治久安,但也在需要创造更新的历史进程中,抑制了中国公众自我人格的声张和抗争命运的力量。
祝英台正是在“父母之命不能违”的观念下,寻求协调,答应了婚事。
《梁山伯与祝英台》VS《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听后感
什么是音乐?可能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
有人认为它是一种情感的寄托,而有的人却把音乐当成自己的生命,但有的人同样也只是消遣时间而已。
但无论怎样音乐都与人的关联有着千丝万缕的因素,就像音符音节的不同对人的心理共鸣也不同。
这次通过听《梁山伯与祝英台》、《罗密欧与朱丽叶》并进行比较,我有了一些感触。
我在很早之前就听过《梁山伯与祝英台》,但那时我还小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感受与理解,但这次我能听出一些不同之处。
首先是梁祝的曲调整体比较平缓,除了个别部分外,它不像《罗密欧与朱丽叶》那样始终听起来比较宏大。
作为两个爱情悲剧,他们在悲剧的部分都显得十分悲伤,在男女主角爱情萌发时是那么的欢快。
这不由的让人想起他们爱情的故事以及爱情的潮起潮落,也让人想起人生的大起大落。
爱情是让人着迷的,音乐是让人沉醉的。
音乐的魅力巨大,而音乐的思想是无止境的。
通过对《梁山伯与祝英台》《罗密欧与朱丽叶》的鉴赏,我感受到了爱情的巨大力量,它可以让人们不顾一切,哪怕与世界为敌。
但我想《梁山伯与祝英台》《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思想可能不止这些,但作为一个非音乐专业的学生,我对音乐的了解不是很多,我的感悟只有这些。
中西方爱情悲剧之比较以《梁祝》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例一、本文概述爱情,作为人类情感中最为深沉且复杂的一种,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都成为了文学作品中最受欢迎的主题之一。
尽管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大相径庭,但爱情的力量却总能在不同的故事中引发共鸣。
本文旨在通过比较中西方两部经典爱情悲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简称《梁祝》)和《罗密欧与朱丽叶》,来探讨中西方爱情悲剧的共性与差异。
两部作品都以悲剧结尾,展现了爱情在社会束缚和个人命运之间的冲突与挣扎,成为了各自文化中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从文化背景、悲剧成因、表现手法以及悲剧意义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以期深化对中西方爱情悲剧的理解和认识。
通过这一研究,我们不仅能够看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爱情悲剧的共同点,还能更加深入地理解各自文化中的独特之处,从而丰富我们对爱情这一永恒主题的理解。
二、背景分析《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两部爱情悲剧虽然跨越了东西方的文化界限,但它们所根植的社会背景却各具特色,为这两部作品的情感深度和悲剧色彩提供了独特的土壤。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发生在中国的古代社会,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在那个时代,封建礼教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婚姻往往是由父母和家族来安排的,个人的情感和意愿往往被忽视或压抑。
在这样的背景下,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就显得尤为珍贵和悲壮。
他们两人虽然情深意重,但却无法抗拒来自社会和家庭的巨大压力,最终选择了殉情。
他们的爱情悲剧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整个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束缚和压迫的写照。
相比之下,《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则发生在欧洲从中世纪向资本主义过渡的时期。
这个时期的社会变革带来了许多新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人们对爱情和婚姻的看法也开始发生变化。
尽管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仍然面临着来自家庭和社会的阻碍,但他们更加敢于追求自己的幸福,敢于反抗权威和传统。
他们的爱情悲剧更多地体现了人性的冲突和矛盾,以及个人在追求幸福时所面临的困境和无奈。
■罗密欧与朱丽叶》和《梁祝》之比较深#□赵伟杰一、作品的相同之处—封建社会1.背景相同—《罗密欧与朱丽叶》创作于文艺复兴时期,当时的欧洲正处于封建时期,文艺复兴提 倡“人文主义”。
罗密欧、朱丽叶作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代表,他们的爱情体现了对这种生活观、理想观、价值观的追求。
然而封建势力根深蒂固,他们只能将自己的爱情 埋葬。
《梁祝》的故事则是发生在东晋,从剧中我们不难看出,这个时代封建 在的痕。
、风气等等,处处表现出封建 的专、压迫思想。
在剧情中,祝台是一个生活的,,在,的。
,东晋 ,人 。
祝台的是中的代表,他 的的是,,这是一种正理。
总,这 时代 了 剧 的 。
—家长的阻挠2.原因的相同—《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罗密欧在 的 ,了朱丽叶,对她情。
当时他们 是 当的 ,的 了 。
在 的下,朱丽叶 ,只能 ,只 自杀来收场。
而《梁祝》中祝因为儿即将要入太守马,便将 送往“崇绮书院”学习琴棋 书画。
料祝台遇上了梁山伯,两人从便相交。
作为同窗友,他俩看望,事事关,日久生情。
在梁山伯离开书院 考试时,祝台人 回成。
在同学的帮助,梁山伯 还是赶回书院送。
两人在山上诉情衷,祝台交待梁山伯定要去提。
然而梁山伯提未成,反祝英台家的丁恶打顿,终郁郁而终,祝英台殉情,人双双蝶。
—自由恋爱3. 起因相同—爱情是幸福的点,是生的延续。
个故事都源于主人公的自由恋爱罗密欧因为 华丽的 ,遇见了美丽的朱丽叶,情,他情不自禁赞叹道“今晚我才道什么是绝色佳人!”而细的观众一定还记,在这 ,罗密欧为了罗 ”的 。
而朱丽叶的“理想”对是上公。
是就在人遇时,在 的神出的爱情火花。
他们忘了 仇恨,只记月光美的约。
在《梁祝》中,祝台女扮男装上“崇绮书院”学习琴棋书画,遇上梁山伯,两人一见如 故,同窗友,日久生情。
4.结局相同---双双殉情,生死相随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罗密欧 为爱人已经死去,于是服毒死在朱丽叶墓里。
朱丽叶复活后见爱人服毒自杀,殉情而死。
探讨《罗密欧与朱丽叶》和《梁山伯与祝英台》呈现出的文化异同点【摘要】《罗密欧与朱丽叶》和《梁山伯与祝英台》作为两部代表性的爱情文学作品,展现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爱情故事。
本文将通过剧情异同比较、人物性格对比、文化价值体现、表现形式对比和情感色彩对比来探讨这两部作品之间的一些文化异同点。
在剧情方面,《罗密欧与朱丽叶》体现了西方浪漫主义,而《梁山伯与祝英台》则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相思之情。
人物性格上,罗密欧与朱丽叶表现出的激情与悲剧比较突出,而梁山伯与祝英台则更着重于传统的忠贞与坚贞。
在文化价值体现、表现形式和情感色彩等方面也有诸多差异。
通过对这些异同点的探讨,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爱情观念,以及文学作品在文化传承与碰撞、艺术表现手法差异以及文学作品的价值与影响等方面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罗密欧与朱丽叶》、《梁山伯与祝英台》、文化异同点、剧情、人物性格、文化价值、表现形式、情感色彩、文化传承、艺术表现手法、文学作品的价值。
1. 引言1.1 背景介绍《罗密欧与朱丽叶》和《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世界文学史上两部不朽的爱情经典,它们分别代表了西方和东方文化传统中最引人注目的爱情故事。
《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之一,描绘了两个年轻人因宗族仇恨而命运悲剧般相爱相杀的故事,展现了爱情的悲壮与浪漫。
而《梁山伯与祝英台》则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经典之作,描写了两个青梅竹马、相互深爱却最终因命运的安排无法在一起的爱情故事,讴歌了爱情的纯真和坚贞。
这两部作品在情感的传达、文化的表达、表现形式等方面有着显著的异同点,通过对二者的比较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爱情观念、文学风格和艺术表现等方面的差异。
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这种跨文化比较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间的差异,推动文化交流与合作,促进世界文化繁荣与发展。
2. 正文2.1 剧情异同比较《罗密欧与朱丽叶》和《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两部文学作品都是经典的爱情故事,各具特色。
婚纱摄影中消费者最要在意的是费用问题,希望大家一定要注意。
1化妆怎么收费?假睫毛多少钱?安瓶多少钱一瓶?你们会给我用几瓶?如果我不使用的话,是否可以?
2使用项链耳环收费么?
3使用假花收费么?使用真花怎么收费?是否为干净的?我可以使用几套?
4我相中其他款式的服装是否收费?多少钱?
5入册的照片是否为整幅?底片数据是否收费?给到手的是否为修整过的数据?购买套系外版权收费多少?是否洗出照片?多少寸?或者是购买多少张版权可以再入册?再入册每张照片多大?再做册子是否加钱?多少?
6.出外景的话车费谁出,去景点的门票费、拍摄费谁出,全天拍摄的话午餐费谁出,标准时多少。
7.拍摄不满意,重拍是否要收取额外费用等等。
/frame.asp
中西方爱情绝唱的对比研究——《梁山伯与祝英台》与《罗
密欧与朱丽叶》异同之处
作者:徐红艳, 马蕊, 张小倩
作者单位:河北农业大学
刊名:
山花
英文刊名:MOUNTAIN FLOWERS
年,卷(期):2010,(14)
被引用次数:0次
参考文献(4条)
1.Zhang.Congyi A Comparative Study of Western and Chinese Cultures 2004
2.乐黛云比较文学与中国--乐黛云海外演讲录 2004
3.朱光潜悲剧心理学 1987
4.阿尼克斯特莎士比亚的重要创作 1985
本文链接:/Periodical_sh201014034.aspx
授权使用:吕先竟(wfxhdx),授权号:5287118b-49e9-4684-8c25-9e6800deaafe
下载时间:2011年1月11日。
《罗密欧与朱丽叶》和《梁山伯与祝英台》爱情观之对比作者:胡松黄显威来源:《西部论丛》2017年第08期摘要:爱情,作为人类社会中最为耀眼也最为复杂的一个词,在不同的文化中对于爱情观的塑造也是不同的。
《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罗密欧与朱丽叶两人为了爱情双双殉情,以此来反对西方的封建礼教,其鲜明地表达了剧中人物奔放开朗的性格,希望唤起人们对社会的反思。
《梁山伯与祝英台》则运用了细腻如流水般的写作方式,通过对中国封建社会的精细的描写,展示出了梁祝二人的美满结局。
本文从中西方两个地区的文学著作《罗密欧与朱丽叶》和《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爱情观进行比较,并进一步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关键词:爱情原因封建一、引言爱情,是人类的社会中至关重要并且最纯洁无瑕的感情,同时他也是人类延续生存下去的基础。
本文引用西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和中国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以揭示中西方对于爱情观的异同点。
二、《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所展示的爱情观(一)悲惨的结局《罗密欧与朱丽叶》其呈现出了男女双方对爱情的追求和历经磨难的曲折过程,剧中鲜活的个人形象在经过历史的淬炼后广为人知,并且被许多崇尚爱情自由的观众和读者们所津津乐道。
但是其结局却并不是特别美好,虽说在他们死后其大两家族也化解仇怨,且为二人塑起雕像以见证他们的爱情,可雕像毕竟是雕像,它们不再拥有人性的光辉,再也无法如生前那般自由追求爱情了。
(二)现实主义般的爱情无论是从结局还是从开头来看,《罗密欧与朱丽叶》都必将是一部悲剧。
这部著作产生于文艺复兴时期,当时的欧洲也并非是像如今的欧洲那般自由和开放,而是处在中世纪的没落时期,对于当时的人来说,冲破社会腐朽僵化的思想是最重要的事情,因此在这部剧作中才处处体现了堕落封建社会的黑暗以及罗密欧与朱丽叶两人想要打破这礼教束缚的精神,这不仅是他二人的抗争,更是当时整个欧洲广大人民的内心深处的挣扎和反对现实的需要。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人在剧中有着很大的作用,那就是神父,为罗密欧和朱丽叶他们充当证婚人的角色见证二人的爱情,后来还在罗密欧逃亡,朱丽叶面临危机的时候,毅然挺身而出为朱丽叶出谋划策,蕤说后来因为意外导致二人并未向计划中的那样重逢,但身为宗教的代表,连他自己都来为这大胆追求爱情的二人铺平道路,这也显得封建礼教的堕落与衰败。
对比《梁祝》和《罗密欧与朱丽叶》关键词:爱情悲剧相似性差异性文化差异摘要:本文对《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进行了对比分析,既分析了两剧在情节和主题的相似性,也分析了两对主人公对待爱情的不同并分析了造成不同的社会和文化背景。
爱与死,是文学创作的一个永恒的主题。
莎士比亚的著名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与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的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所选择的就是这样一个超载时代,超越国界,超越民族的共同主题。
《罗密欧与朱丽叶》和《梁山伯与祝英台》是有着相似之处的。
它们的相似性首先体现在情节上,两者都讲述了一对青年男女从相知到相爱,从相爱到相许,然而他们的爱情遭受到家庭的阻力,几经波折,最后双方双双殉爱与死,是文学创作的一个永恒的话题.莎士比亚的著名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与中国民间情的故事。
除去情节的相似性,这两个爱情悲剧的主题也是一致,它们都歌颂了至死不渝的忠贞的爱情。
罗密欧与朱丽叶以及梁山伯与祝英台都是生死相随,一方死去,另一方绝不独活,纷纷殉情,它们都歌颂了人类最美好的情感境界。
但在这里我主要想谈论的是两者的差异性。
首先,我们来谈谈主人公对待爱情的差异性。
梁山伯与祝英台是在前往学府求学的途中相识,女扮男装的英台与山伯志趣相投,结为兄弟,两人同窗三载,日久生情。
而罗密欧与朱丽叶则是在一次假面舞会上偶然邂逅,一见钟情,进而山盟海誓,并且从相识到殉情一切都发生在一个星期内.英台与山伯的爱情是细水长流,而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则是轰轰烈烈。
在我看来,我更为欣赏梁祝的爱情,他们的爱情更为细腻也更加成熟。
虽说爱情是有眼缘成分在内,但一见钟情还是过于草率,我更加看重心与心的契合,渴望找到一位灵魂伴侣,细雨润万物,无声又无息,这种细腻而又浓厚的感情能够给人的心灵带来宁静和平和。
其次主人公表达爱情的方式也不相同.《梁山伯与祝英台》中两位主人公在爱情的表达上显得矜持含蓄.英台对山伯心生爱意,却一直深埋与心底羞于表白。
《罗密欧与朱丽叶》和《梁山伯与祝英台》作为流传久远的两部爱情悲剧,一部出自英国戏剧大师莎士比亚之手,一部被列入中国民间文学四大悲剧,分别在东西方两种不同的文化土壤生根并开枝散叶,以它们独特的魅力而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当我们仔细考量中西这两部享誉世界文苑的悲剧之时,即可发现两者之间所存在的异同之处。
第一个交叉点:爱情国度的自由追求爱情是幸福的起点,是生命的延续,是文学作品中一个常见的主题。
两部作品故事的发生就都是因为男女主人公的自由恋爱。
《罗密欧与朱丽叶》中,作为世仇家族双方的子女,结合的可能性已经几乎为零,再加上提伯尔特被罗密欧杀死,可谓仇上加仇。
两人的爱情虽面临层层的阻碍,双方的爱情却没有因此停止蔓延。
相反,面对罗密欧被放逐,父母的反对逼迫和乳媪的态度转变,朱丽叶先是痛骂乳媪,然后喝“毒药”拒婚,爱情的力量使他们经受住了可怕的考验,并通过朱丽叶窗下的互诉衷肠、劳伦斯神父寺院里的秘密婚礼、朱丽叶喝毒药装死和双方一起殉情等种种途径去跨越这些障碍,来实现自己对爱情的追求。
《梁山伯与祝英台》中,梁祝经过草桥结拜、书馆谈心、十八相送、楼台会,双方的爱情已经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但当爱情面对婚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门当户对的传统、祝父的反对、马家的财势和官官相护的现实等诸多因素阻挠的情况下,通过玉扇坠两人私定终生,祝英台的避婚、骂媒、哭坟,梁山伯相思病亡到最后的哭坟合葬,自由恋爱的两人最终也在“化蝶”这一神话情节中追求到自己渴望的爱情。
情之所起是一往而深。
通过比照,两部作品为爱情而进行,为爱情而抛开一切、不懈追求努力追求的情节,可以说完全是在同一条轨道上活动,并以此形成了二者的第一个交叉点。
第二个交叉点:青春生命的绝唱如果说作为两部作品的第一个交叉点是男女主人公对爱情自由的追求并由此引发故事进行的话,那么男女主人公的双双殉情作为两部作品的共同结果,则形成中西这两部著名悲剧的第二个交叉点。
当罗密欧看着“死去”的朱丽叶而喝下毒药倒在她身边后,“复活”的朱丽叶也毅然用短剑来结束自己年轻生命,和罗密欧拥抱着爱情一起升入天国。
《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比较爱情故事自古流传,有喜有悲。
对于爱情悲剧而言,《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中西方爱情的绝唱的代表。
这两部流传久远的爱情悲剧,一部是中国民间文学四大悲剧之一,一部出自英国戏剧大师莎士比亚之手。
两部作品分别在东西方两种不同的文化土壤生根开枝散叶,以它们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中国的民间传说,与《白蛇传》、《孟姜女》、《牛郎织女》并称中国古代四大民间传说。
讲述了是我国西晋时期的一个美丽、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
梁山伯在离家求学的途中遇女扮男装的祝英台,两人一见如故,结拜为兄弟。
在书院学习时两人朝夕相处,感情日深。
三年后,英台返家,山伯十八里相送,二人依依惜别。
山伯到祝家求婚遭拒绝,回家后不治身亡。
英台闻山伯为己而死,悲痛欲绝。
不久,马文才前来迎娶,英台被迫含愤上轿。
行至山伯墓前,英台下轿哭拜亡灵, 在祝英台哀恸感应下,风雨雷电大作,坟墓爆裂,英台翩然跃入坟中,墓复合拢,风停雨霁,彩虹高悬,梁祝化为蝴蝶,在人间蹁跹飞舞。
《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英国著名戏剧家莎士比亚的一部悲剧作品,故事说的是两个有宿仇的家族凯普莱特与和蒙太古的子孙罗密欧与朱丽叶之间的爱情故事。
二人于舞会一见钟情后方知对方身份,最后二人为了在一起,朱丽叶先服假毒,醒来发现罗密欧自尽,也相继自尽。
罗密欧朱丽叶的一段悲剧结局换来了两家的消除积怨,他们的故事也成为了一段佳话。
两部作品有很多共同之处。
首先,两个爱情故事都是男女人追求的自由的爱情。
对于梁祝而言,生活于封建时代的青年男女是不允许恋爱婚姻自由的,那是一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时代,儿女的婚姻大权都掌握在父母手中。
祝英台是一个追求自由生活和反对封建婚姻的英勇形象,具有追求婚姻自主的愿望和奋斗精神。
梁祝都处于被压迫和被统治的地位,故而梁山伯祝英台对于自由婚姻的追求是对封建礼教、包办婚姻制度的反抗,他们的的纯洁爱情故事,也表达封建社会青年男女追求婚姻自主的愿望与理想。
摘要:对《梁山伯与祝英台》与《罗密欧与朱丽叶》这耳熟能详的两部爱情经典故事进行对比和探析,管中窥豹.以示坚贞爱情的矢志不移。
在这两部作品中作者都明确地把悲剧的根源归咎于陈旧的封建意识,从而把爱情题材和当时的社会矛盾联系起来,把批判的锋芒指向了腐朽而野蛮的伦理观念和落后而顽固的封建势力。
他们的爱情故事均饱含着爱与痛的双重火焰的烧灼与锤炼。
关键词:反封建;忠贞;爱情在书院读书时,马文才屡屡与梁山伯、祝英台作对。
当他窥探到英台是女的且已爱上梁山伯时,他耍尽阴谋,发誓欲夺英台为妻。
祝英台不喜欢马文才的桀骜,她最爱梁山伯的憨厚。
三载同窗,耳鬓厮磨,几番误会消除,几度生死相随,英台爱上了山伯。
而马文才从中作梗,使得两人从结缘到结拜、结怨、结恨,再到相知、相爱、相送、相许、相误、相会、相怨、相逼、相抗,直至最后相殉、化蝶,全剧演绎了一段曲折离奇、温馨浪漫、凄艳绝美的传奇爱情故事。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永久地留在了中国人情感的伊甸园里。
那种坚贞不屈的爱,不是来自一方,而是双方,彼此珍爱,互不背叛,永远信守着海誓山盟。
这是中国古代爱情故事里的经典之作。
朱丽叶本是一位温顺天真的纯情少女,但为了专一的爱情,她跟家庭、环境、习惯决裂,最终选择了死亡,成为一个为爱情献身的女中豪杰。
而剧中的罗密欧本是一个既懂事又有品德的青年,但对爱情却是毅然而决然,所以目睹朱丽叶的“尸体”后,殉情便成了他的必然归宿。
殉情不但表现出罗密欧追随所爱于地下的至诚心性。
更表现了他对封建道德的强烈反抗和控诉。
《罗密欧与朱丽叶》两位主人公对爱情的坚贞集中反映了反封建精神。
他们一经相爱,就把自己的一切交给了对方,面对封建的藩篱、家族的世仇、世俗的偏见,他们毫无顾忌地冲破了这些不可逾越的障碍.走到了一起。
他们的爱是那么大胆、那么热烈、那么真诚,他们不但以身相许,而且心心相印。
罗密欧误认为因药力而昏睡的朱丽叶已经死去,就拔剑自刎.醒后的朱丽叶也只好相随而去。
对比《梁祝》和《罗密欧与朱丽叶》
关键词:爱情悲剧相似性差异性文化差异
摘要:本文对《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进行了对比分析,既分析了两剧在情节和主题的相似性,也分析了两对主人公对待爱情的不同并分析了造成不同的社会和文化背景。
爱与死,是文学创作的一个永恒的主题。
莎士比亚的著名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与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的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所选择的就是这样一个超载时代,超越国界,超越民族的共同主题。
《罗密欧与朱丽叶》和《梁山伯与祝英台》是有着相似之处的。
它们的相似性首先体现在情节上,两者都讲述了一对青年男女从相知到相爱,从相爱到相许,然而他们的爱情遭受到家庭的阻力,几经波折,最后双方双双殉爱与死,是文学创作的一个永恒的话题。
莎士比亚的著名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与中国民间情的故事。
除去情节的
相似性,这两个爱情悲剧的主题也是一致,它们都歌颂了至死不渝的忠贞的爱情。
罗密欧与朱丽叶以及梁山伯与祝英台都是生死相随,一方死去,另一方绝不独活,纷纷殉情,它们都歌颂了人类最美好的情感境界。
但在这里我主要想谈论的是两者的差异性。
首先,我们来谈谈主人公对待爱情的差异性。
梁山伯与祝英台是在前往学府求学的途中相识,女扮男装的英台与山伯志趣相投,结为兄弟,两人同窗三载,日久生情。
而罗密欧与朱丽叶则是在一次假面舞会上偶然邂逅,一见钟情,进而山盟海誓,并且从相识到殉情一切都发生在一个星期内。
英台与山伯的爱情是细水长流,而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则是轰轰烈烈。
在我看来,我更为欣赏梁祝的爱情,他们的爱情更为细腻也更加成熟。
虽说爱情是有眼缘成分在内,但一见钟情还是过于草率,我更加看重心与心的契合,渴望找到一位灵魂伴侣,细雨润万物,无声又无息,这种细腻而又浓厚的感情能够给人的心灵带来宁静和平和。
其次主人公表达爱情的方式也不相同。
《梁山伯与祝英台》中两位主人公在爱情的表达上显得矜持含蓄。
英台对山伯心生爱意,却一直深埋与心底羞于表白。
直到英台被父亲叫回家,在梁山伯十八里相送的路上,她才鼓起勇气吐露心声,然而也只是借助大胆的比喻去暗示梁山伯。
在著名的十八相送桥段中,英台自比水中并游的鹅,井中的娇颜,在佛前对拜的夫妻,反复向山伯暗示自己就是家中的小九妹,奈何梁山伯天生愚钝不解风情,根本就没有往情爱方面去想。
而《罗
密欧与朱丽叶》中两位主人公在爱情的表达上就显得尤为的大胆和火热。
罗密欧在假面舞会上一见钟情后晚上便来到了朱丽叶的花园中,碰巧听到了朱丽叶在阳台上独自自言自语对他的爱意,于是罗密欧立刻现身回应朱丽叶的感情,赞美朱丽叶无与伦比的美貌,表达对其深深的爱慕之情,两人在花园隔着阳台互诉衷肠,山盟海誓。
这两对青年男女表达爱情的方式与他们当时生活的时代背景是息息相关的。
中国文化在对待情感与理性之间的矛盾冲突时,重理性,强调伦理道德对情的调节,规范,制约作用,使情感的抒发不逾越伦理关系的范畴。
封建礼教中的“男女授受不亲”,使得青年男女们的爱情表达往往形近于暗示和偷窥,单相思与私奔。
所以英台只能这般含蓄地对山伯示爱。
而罗密欧与朱丽所生活的时期是西方文艺复兴运动时期,个性解放,爱情自由,婚姻自主的思想传播迅速,封建思想受到猛烈冲击,西方新兴的资产阶级追求摆脱宗教的“禁欲主义”和封建的伦理道德的束缚,所以他们爱得狂热,爱得像火山爆发一般喷泄而出。
再次主人公捍卫爱情的方式也截然不同。
山伯与英台是反抗他们的命运的,但其行为是消极被动的,是极其痛苦的,采取忍受退让的方式接受两人的爱情悲剧。
英台回家后得知马家逼婚,誓死不从,然而除了对父母进行抗议后也没有多余的动作,梁山伯前来探望英台求亲时,得知已经名花有主,也没有与英台商量解决的办法,没有公开地为真爱斗争,而是积郁成疾,郁闷而死。
反观,罗密欧与朱丽叶,他们二人则是积极主动地与他们的命运相抗争。
朱丽叶得知要被迫嫁
人时,巧妙地骗过母亲,与罗密欧私奔,并找到神父为他们主持婚礼秘密结婚。
而当罗密欧因杀人而被驱逐出城,父亲强硬逼婚时,她再次向神父寻求帮助,为了捍卫自己的爱情,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喝药假死。
罗密欧也在擦出爱的火花后毫不顾忌的爱,他们为了爱情采取了行动,勇敢地为爱情付出了一切。
主人公截然不同的捍卫爱情的方式,除了自身的性格因素以外,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文化也是脱不了关系的。
儒家重视婚姻仪式的规范作用,强调“明媒正娶”,通过媒聘的办法进行嫁娶。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成为男女结合的必经方式。
记下了孔子的论述“故男女无媒不交,无币不相思,恐男女之无别也。
”孟子也说:丈夫生而愿为有室,女子生而愿为有家,父母之心,人皆有之,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血隙,逾墙相从,则父母因人皆贱之。
”作为生活在汉代孔孟故里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皆是知书达理之人,在其受教育过程中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所以尽管硬体对山伯有爱慕之心,但她努力控制自己内心的欲望,自觉遵守封建的礼教,在当时的社会,她做出这样的选择是无可厚非的,也是完全应该的。
再者,儒家讲究“百善孝为先”和“在家从父”,因此作为一名孝顺的女儿,英台是不能够违背父母的意愿的。
而在文艺复兴时期,新兴的资产阶级追求个性解放和爱情婚姻自由,因此,罗密欧和朱丽叶可以毫无心理负担地反抗自己的家庭追求自己的爱情。
在西方社会,人们注重个性店解放,自我的发展,尊崇爱情至上,为了追求自身的幸福和爱情,人们是可以不顾一切的。
两剧主人公的死亡方式也不尽相同。
虽然两剧都是以悲剧收尾,主人公也都以死亡的方式来为美好的爱情殉葬,但两剧主人公的具体死亡方式是不同的,而这种差异承担了不同的民族文化所蕴含的深刻意义。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结尾,祝英台在梁山伯的坟前哭泣,充满了对山伯的思念以及对社会的愤恨。
于是上天为英台的深情所感动,风雨雷电大作,坟墓爆裂英台翩然跃入坟中,墓复合拢雨霁彩虹高悬,花蝶飞舞,以“花蝶”这种相知性的团圆为结局,爱情悲剧并没有以生命的消亡为结局,而以生命的开始,升华为结局,有意识的使观众的心灵得到慰藉和通融,呈现一种凄柔之美。
其实这个结局也不算真正意义上的悲,因为无论如何,英台与山伯最终还是相聚在一起或不分离了。
而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两个青年先后死去却是要现实和沉重得多,丝毫没有半点浪漫可言,如果双方死前的真情告白除去不算的话。
罗密欧饮毒而亡而朱丽叶则是用爱人的匕首刺入自己的胸膛。
于是我们在悲痛之中,突然涌起一阵热烈的赞美之情,突然为心灵的伟大而感到荣耀。
(阿尼克斯特,1985)“把最有价值的东西掰碎,所造成的冲击变是悲剧。
”西方文化中关于“死”的沉重表现,是他们的价值观念的一种必然反映。
正因为如此,西方歌颂的是“死”价值。
而且充满浪漫主义风格的死亡方式,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好人有好报”“得道多助”的观念的结果,是关于相信人有“来世”的一种向往的具体体现。
正因为中国人不希望美丽的爱情死去,所以它才以浪漫的形式歌颂它的永生。
(靳惠玲,秦伊楠,2007)
最后,两局主人公自由爱妻失败的根本原因也是具有一定的差异性的。
“罗朱”是事件的偶然性及个人失误造成的失败,而“梁祝”则是社会伦理深沉影响注定的悲剧。
罗密欧与朱丽叶在盛大华丽的宴会上一见钟情既而两人相爱并秘密结婚,是意外导致劳伦斯的信没有送到罗密欧手中,让罗密欧误认为朱丽叶已死,从而在朱丽叶尸身旁服毒身亡并导致朱丽叶随后殉情。
罗密欧与朱丽叶两人的爱情悲剧固然与封建世仇和封建家长的专制分不开,但与罗密欧的急躁也不无关系,可以说不幸结局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主人公自身的某些弱点造成的,偶然的成分占了很大的比重。
因此,罗密欧在杀死提伯尔特后不得不说:“我是受命运玩弄的人。
”所以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所谓的悲剧实际是性格悲剧。
而在《梁山伯与祝英台》中,自由爱情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存活的:梁祝的自由爱情在人间没有结果,最终也只能通过以死“化蝶”的浪漫色彩来收尾。
在典型的封建社会背景下,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死已经成为一对代表思想和社会传统背道而驰的小人物同整个具有根深蒂固封建意识的社会集体之间的较量,并且以小人物的失败而形成结局,是一种社会悲剧。
”(闫彩霞,2008)
参考文献:
1.阿尼克斯特,《莎士比亚的重要创作》,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5年
2.靳惠玲,秦伊楠,爱支撑的文化天堂——《罗密欧与朱丽
叶》和《梁山伯与祝英台》(《社会科学论坛》2007年第5期)
3.闫彩霞,东方绝唱西方神话——《罗密欧与朱丽叶》和《梁
山伯与祝英台》之比较(《文学语言学研究》2008年第24期)
4.孔子,《礼记·场记》,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