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分项工程tb10424-2010
- 格式:doc
- 大小:512.22 KB
- 文档页数:36
******技术人员培训考试题(铁路混凝土施工质量验收标准)姓名:职务:分数:1、混凝土应采用自动化拌合站进行集中生产。
2、工程使用的原材料,构配件,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应按照标准规定检验。
3、混凝土工程可以划分为模板及支架、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四个分项工程。
砌体工程为一个分项工程。
4、分项工程根据与施工方式相一致且便于控制施工质量的原则,按工作班、施工缝或施工阶段划分为若干检验批。
5、检验批质量验收包括:实物检查、资料检查和质量责任确认。
6、分项工程应由监理工程师组织施工单位分项工程技术负责人等进行验收。
7、梁模板安装中的轴线偏差为5mm,相邻两板表面高差为2mm。
预留孔洞中心为允许偏差为10mm,预埋件中心位置允许偏差3mm。
8、悬臂梁(板)结构跨度小于2m,拆除承重模板应在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标准值的75 % 。
8、同牌号、同炉罐号、同规格的钢筋,每60t为一批,施工单位每批抽检一次,监理单位按照施工单位抽检次数的10%进行见证检验。
9、钢筋加工受拉热轧光圆钢筋末端应做成180度弯钩,受拉热轧带来钢筋末端做成直角形弯钩,施工单位按钢筋编号各抽检10%。
10、钢筋接头应该设置在承受应力较小处,并分散设置,焊接接头在受弯构建的受拉区不得大于50%,轴心受拉构件不得大于25%。
“同一连接区段”长度:焊接接头为35d,且不小500mm,绑扎接头为1.3倍搭接长度且不得小于500mm。
11、构件底面和侧面的钢筋保护层垫块数量不得小于4个/m2,钢筋安装中的分布筋间距允许偏差为±20mm,检验方式为尺量连续3 处。
12、混凝土中的粗骨料应采用二级或多级级配骨料混配而成,细骨料应选择天然中粗河砂、也可选择人工砂,但严禁使用海砂。
13、混凝土运输、浇筑以及间隙的全部时间不应超过混凝土的初凝时间,除水下混凝土外,混凝土应分层浇筑,不得随意留有施工缝。
14、当昼夜气温连续3d 低于+5°或最低气温低于-3°应采取冬季施工措施,当昼夜温差高于30°,应采取夏季施工措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TBTB 10424-2010 铁路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Standard for Constructional Quality Acceptanceof Railway Concrete Engineering2010—12—08 发布2010—12—08 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发布目次1 总则 (1)2 术语 (3)3 基本规定 (7)3.1一般规定 (7)3.2工程施工质量验收单元划分 (8)3.3工程施工质量验收内容和要求 (9)3.4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程序和组织 (10)4 模板及支(拱)架分项工程 (14)4.1一般规定 (14)4.2模板及支(拱)架安装 (14)4.3模板及支(拱)架拆除 (16)5 钢筋分项工程 (18)5.1一般规定 (18)5.2原材料 (19)5.3钢筋加工 (21)5.4钢筋连接 (23)5.5钢筋安装 (25)6 混凝土分项工程 (27)6.1一般规定 (27)6.2原材料 (29)6.3配合比设计 (42)6.4混凝土施工 (46)7 预应力分项工程 (53)7.1一般规定 (53)7.2原材料 (54)7.3制作和安装 (56)7.4张拉或放张 (57)7.5压浆和封锚(端) (59)8 砌体分项工程 (62)8.1一般规定 (62)8.2原材料 (63)8.3砌体砌筑 (65)9 特殊混凝土(砂浆) (68)9.1一般规定 (68)9.2纤维混凝土 (68)9.3喷射混凝土 (70)9.4特细砂混凝土 (72)9.5补偿收缩混凝土 (73)9.6无砂透水混凝土 (76)9.7气密性混凝土 (77)9.8纤维增强砂浆(活性粉末混凝土) (78)9.9桥梁支座砂浆 (80)10 混凝土实体质量核查 (83)附录A 环氧涂层钢筋的涂层检验和修补 (84)附录B 钢筋接头技术要求和外观质量 (86)附录C 粗骨料CL-含量试验方法 (93)附录D 混凝土的耐久性指标 (95)附录E 硬化混凝土气泡间距系数检测方法(直线导线法) (97)附录F 胶凝材料抗硫酸盐侵蚀性能快速试验方法 (101)附录G 矿物掺和料及外加剂抑制碱—骨料反应有效性试验方法 (104)附录H 砌体工程所用石料的类别、规格和质量要求 (108)附录J 砂浆配合比设计、试件制作、养护及抗压强度取值 (109)附录K 喷射混凝土强度检查试件制作方法 (114)附录L 混凝土透气系数测定方法 (115)本标准用词说明 (119)《铁路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条文说明 (120)1 总则1.0.1为加强铁路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统一铁路混凝土与砌体工程施工质量的验收标准,保证工程质量,制定本标准。
标准
文案主控项目
13.3.3 接触网支柱基础的基坑开挖方法应符合设计和施工技术方案的要求,不得影响路基安全、稳定。
检验数量: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全部检查。
检验方法:观察。
13.3.4接触网支柱基础的基坑全部用混凝土灌注密实后,支柱基础表面应与路基表面衔接平顺。
检验数量: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全部检验。
检验方法:观察。
13.3.5接触网支柱基础混凝土强度的检验应符合本标准第11.2.18条的规定。
13.3.6 预埋件数量、位置、型号和综合接地应符合设计要求。
检验数量: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全部检验。
检验方法:观察,尺量。
一般项目
13.3.7接触网支柱距线路中心线位置、沿线路纵向位置、截面尺寸、埋置深度的允许偏差、检验数量及检验方法应符合表13.3.7的规定。
表13.3.7接触网支柱距线路中心线位置、沿线路纵向位置、截面尺寸、
埋置深度的允许偏差、检验数量及检验方法
序号检验项目允许偏差施工单位检验数量检验方法
1 距线路中心线位置0,+20mm
按接触网支柱数量的
10%抽样检验尺量
2 沿线路纵向位置±10mm 仪器测量
3 形状尺寸(截面尺寸) 0,+50mm 尺量
4 埋置深度不小于设计值值仪器测量。
TB10424-2010铁路混凝土施工质量验收标准摘录6.2.3细骨料的技术要求和检验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1 细骨料应选用级配合理、质地均匀坚固、吸水率低、空隙率小的洁净天然中粗河砂,也可选用专门机组生产的人工砂,不得使用海砂。
2细骨料的颗粒级配(累计筛余百分数)应符合表6.2.3-1的规定。
表6.2.3-1 细骨料的累计筛余百分数(%)注:除5.00 mm和0.63 mm筛档外,细骨料的实际颗粒级配与上表所列的累计筛余百分率相比允许稍有超出分界线,但超出总量不应大于5%。
3细骨料的砂浆棒膨胀率宜小于0.10%。
当细骨料的砂浆棒膨胀率大于等于0.20%且小于0.30%时,除混凝土的碱含量应满足表6.3.2的规定外,还应采取掺加矿物掺和料等抑制碱—骨料反应的技术措施,并经试验证明抑制有效。
当细骨料的砂浆棒膨胀率为0.30%及以上时,不得使用。
对于梁体、轨道板和轨枕等重要结构,细骨料的砂浆棒膨胀率应小于0.20%。
细骨料不得具有碱—碳酸盐反应活性。
细骨料的碱活性应按TB/T2922进行检验,首先对骨料的矿物组成和类型进行检验,当无碱—碳酸盐反应活性时,应采用砂浆棒法检验碱—硅酸反应活性。
4细骨料的其它技术要求应符合表6.2.3-2的规定。
表6.2.3-2 细骨料的技术要求注:1 冻融破坏环境下,细骨料的含泥量应不大于2.0%。
2当砂中含有颗粒状的硫酸盐或硫化物杂质时,应进行专门检验,确认能满足混凝土耐久性要求时,方能采用。
5 细骨料的检验数量和检验方法应符合表6.2.3-2和表6.2.3-3的规定。
表6.2.3-3 细骨料的检验要求6.2.4粗骨料的技术要求和检验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1 粗骨料应选用粒形良好、质地均匀坚固、线胀系数小的洁净碎石或碎卵石,C40以下混凝土也可采用卵石。
2 粗骨料的颗粒级配应符合表6.2.4-1的规定。
注:1粗骨料的最大公称粒径不宜超过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的2/3(在严重腐蚀环境条件下不宜超过1/2),且不得超过钢筋最小间距的3/4。
《铁路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424—2010的变化一。
钢筋分项工程:1。
增加了钢筋原材料进场时,必须对其质量指标进行全面检查,按批检查其直径、每延米重量.明确了监理单位按施工单位抽检次数的10%进行见证试验。
2.明确规定了钢筋焊接接头和机械连接接头的质量必须分别符合国家现行标准《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JGJ18和《铁路混凝土工程钢筋机械连接技术暂行规定》的规定和设计要求。
3。
增加了机械连接接头的见证频率及检测要求。
二。
混凝土分项工程;1.删除了混凝土工程应采用质量密度为2200—2550Kg/m3的混凝土.2。
对水泥的要求删除了不宜使用早强水泥。
3.对细骨料的要求删除了不宜使用山砂。
4。
对粗骨料明确了对无抗拉和抗疲劳要求的C40以下强度等级混凝土也可采用符合要求的卵石。
5。
修改了混凝土配合比应根据设计使用年限、环境条件和施工工艺等进行设计。
增加了耐久性能试验标准养护试件养护龄期为56d.6。
增加了对含气量要求大于等于 4.0%的混凝土,必须采用减水剂和引气剂双掺方式进行配制。
7。
对首盘混凝土的水胶比进行测试改为对匀质性进行测试。
8.提出了水下混凝土不能分层浇筑。
9.增加了在冬期施工期间,混凝土在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40%之前不得受冻,浸水冻融条件下的混凝土开始受冻时,其强度不得小于设计强度的75%。
三。
原材料:1.明确了硅酸盐水泥和普通硅酸盐水泥的性能符合10424-2010的规定,其他品种水泥的性能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通用硅酸盐水泥》GB175的规定。
2。
水泥:①。
明确了比表面积300—350m2/Kg。
②.增加了在氯盐环境条件下,混凝土宜采用低氯离子含量的水泥,不宜使用抗硫酸盐硅酸盐水泥。
在硫酸硫化学侵蚀环境条件下,混凝土应采用低C3A含量的水泥,且胶凝材料的抗蚀系数(56d)不得小于0.80。
③。
水泥进行全项检验由“使用同厂家同出厂编号的水泥达三个月及出厂日期达三个月的水泥”改为“使用同厂家、同编号的水泥达六个月”.抽样检验增加了“水泥出厂日期达三个月。
6 混泥土分项工程6.1 一般规定6.1.1混凝土工程施工前,施工单位应根据设计要求、工程性质、结构特点、环境条件等,制定严密的施工技术方案。
6.1.2水泥宜选用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混合材宜为矿渣或粉煤灰。
不宜使用早强水泥。
C30以下混凝土,可采用矿渣硅酸盐水泥、粉煤灰硅酸盐水泥和复合硅酸盐水泥。
水泥进场后不得露天堆放,不同种类的水泥应分类存放。
水泥由于受潮或其它原因而变质时不得使用。
6.1.3 矿物掺和料应选用品质稳定的产品。
在运输和存贮过程中应有明显标志,严禁与水泥等其它粉状材料混淆。
6.1.4 细骨料应选用级配合理、质地均匀坚固、吸水率低、空隙率小的洁净天然中粗河砂,也可选用专门机组生产的人工砂。
不得使用海砂。
6.1.5粗骨料应选用级配合理、粒形良好、质地均匀坚固、线胀系数小的洁净碎石,无抗拉和抗疲劳要求的C40以下强度等级混凝土也可采用符合要求的卵石。
粗骨料应采用二级或多级级配骨料混配而成,粗骨料应分级采购、分级运输、分级堆放、分级计量。
6.1.6外加剂应选用质量稳定的产品,外加剂与水泥及矿物掺和料之间应具有良好的相容性。
当将不同功能的多种外加剂复合使用时,外加剂之间以及外加剂与水泥之间应有良好的适应性。
6.1.7不同原材料应按品种、规格和检验状态分别标识存放。
骨料含泥量超标是必须采用专用设备处理合格方可入仓,严禁不合格骨料与合格骨料混放。
6.1.8 混凝土中宜适量掺加符合技术要求的粉煤灰、磨细矿渣粉或硅灰等矿物掺和料。
不同矿物掺和料的掺量应根据混凝土的环境条件、拌和物性能、力学性能以及耐久性要求通过试验确定。
6.1.9混凝土配合比应根据设计使用年限、环境条件和施工工艺等进行设计。
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标准养护试件养护龄期应符合第6.4.11条的规定,耐久性能试验标准养护试件养护龄期为56d。
配合比选定试验应提前进行,以留出足够的时间进行配合比调整及长期耐久性能试验。
6.1.10 当混凝土原材料和施工工艺等发生变化时,必须重新选定配合比。
当施工工艺和环境条件未发生明显变化、原材料的品质在合格的基础上发生波动时,可对混凝土外加剂用量、粗骨料分级比例、砂率进行适当调整,调整后混凝土的拌和物性能应与原配合比一致。
6.1.11对含气量要求大于等于4.0%的混泥土,必须采取减水剂和引气剂双掺方式进行配制。
6.1.12 混凝土拌制前,应测定砂、石含水率,并根据测试结果和理论配合比,确定施工配合比。
应对首盘混凝土的坍落度、含气量、泌水率、均质性和拌和物温度等进行测试。
6.1.13混凝土应采用强制式搅拌机集中搅拌,计量系统应定期检定。
搅拌机经大修、中修或迁移至新的地点后,应对计量器具重新进行检定。
每一工班正式称量前,应对计量设备进行检查。
6.1.14混凝土运输设备的运输能力应适应混凝土凝结速度和浇筑速度需要,保证浇筑过程连续进行。
6.1.15混凝土运输、浇筑及间歇的全部时间不应超过混凝土的初凝时间。
6.1.16 除水下混凝土外,混凝土应分层浇筑,不得随意留施工缝。
6.1.17 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应及时对混凝土进行振捣并保证其均匀密实。
6.1.18应制定明确的方案,对混凝土浇筑时的模板温度、混凝土拌和物的入模温度、混凝土拆模时的温度及养护过程中的温度进行控制。
6.1.19当工地昼夜平均气温连续3d低于+5℃或最低气温低于–3℃时,应采取冬期施工措施;当工地昼夜平均气温高于30℃时, 应采取夏期施工措施。
冬期施工期间,混凝土在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40%之前不得受冻;浸水冻融条件下的混凝土开始受冻时,其强度不得小于设计强度的75%。
6.1.20 除不溶物、可溶物可不作要求外,混凝土养护用水的技术要求应与拌和用水一致。
不得采用海水养护混凝土。
6.1.21混凝土拆模后,在混凝土强度低于设计强度75%或龄期不足7d时,新浇混凝土不得与流动水接触。
对海洋浪溅区及浪溅区以下的新浇筑混凝土,在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前或在规定的养护期内,混凝土不得受海水与浪花的侵袭。
6.1.22混凝土强度应按铁道部现行标准《铁路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TB10425)进行检验评定, 且混凝土强度试件的试验龄期应符合第6.4.11条的规定。
混凝土其它技术指标的检验评定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和本标准的规定,其结果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6.2 原材料主控项目6.2.1 硅酸盐水泥和普通硅酸盐水泥的技术要求应符合表6.2.1-1的规定。
其它品种水泥的技术要求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通用硅酸盐水泥》(GB175)的规定。
检验数量和检验方法:应符合表6.2.1-1及表6.2.1-2的规定。
表6.2.1-1 水泥的技术要求注:1 当骨料具有碱—硅酸反应活性时,水泥的碱含量不应超过0.60%。
C40及以上混凝土用水泥的碱含量不宜超过0.60% 。
2 在氯盐环境条件下,混凝土宜采用低Cl-含量的水泥,不宜使用抗硫酸盐硅酸盐水泥。
3 在硫酸盐化学侵蚀环境条件下,混凝土应采用低C3A含量的水泥,且胶凝材料的抗蚀系数(56d)不得小于0.8。
胶凝材料抗蚀系数按附录F规定的方法检测。
表6.2.1-2硅酸盐水泥的强度要求表6.2.1-3 水泥的检验要求6.2.2 矿物掺和料的技术要求应符合表6.2.2-1~表6.2.2-3的规定。
检验数量和检验方法:应符合表6.2.2-1~表6.2.2-4的规定。
表6.2.2-1 粉煤灰的技术要求注:在冻融破坏环境下,粉煤灰的烧失量不宜大于3.0%。
表6.2.2-2 磨细矿渣粉的技术要求表6.2.2-3 硅灰的技术要求注:硅灰掺量一般不超过胶凝材料总量的8%,且宜与其它矿物掺和料复合使用。
表6.2.2-4 矿物掺和料的检验要求6.2.3细骨料的技术要求和检验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1 细骨料应选用级配合理、质地均匀坚固、吸水率低、空隙率小的洁净天然中粗河砂,也可选用专门机组生产的人工砂,不得使用海砂。
2细骨料的颗粒级配(累计筛余百分数)应符合表6.2.3-1的规定。
表6.2.3-1 细骨料的累计筛余百分数(%)注:除5.00 mm和0.63 mm筛档外,细骨料的实际颗粒级配与上表所列的累计筛余百分率相比允许稍有超出分界线,但超出总量不应大于5%。
3细骨料的碱活性应先按《铁路混泥土用骨料碱活性试验方法岩相法》(TB/T2922.1)对骨料的矿物组成和类型进行检验,再按《铁路混泥土用骨料碱活性试验方法快速砂浆棒法》(TB/T2922.5)对骨料的快速砂浆棒膨胀率进行检验。
细骨料的快速砂浆棒膨胀率应小于0.30%。
当细骨料的快速砂浆棒膨胀率大于等于0.10%且小于0.20时,混泥土的碱含量应满足表6.3.2的规定;当细骨料的快速砂浆棒膨胀率大于等于0.20%且小于0.30时,除混泥土的碱含量应满足表6.3.2的规定外,还应对混泥土采取抑制碱-骨料反应的技术措施,并经试验证明抑制有效。
梁体、轨道板、轨枕、接触网支柱等构件中使用的细骨料的快速砂浆棒膨胀率应小于0.20%。
4细骨料的其它技术要求应符合表6.2.3-2的规定。
表6.2.3-2 细骨料的技术要求注:1 冻融破坏环境下,细骨料的含泥量应不大于2.0%,吸水率应不大于1%。
2当砂中含有颗粒状的硫酸盐或硫化物杂质时,应进行专门检验,确认能满足混凝土耐久性要求时,方能采用。
5 细骨料的检验数量和检验方法应符合表6.2.3-2和表6.2.3-3的规定。
表6.2.3-3 细骨料的检验要求6.2.4粗骨料的技术要求和检验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1 粗骨料应选用粒形良好、质地均匀坚固、线胀系数小的洁净碎石或碎卵石,无抗拉和抗疲劳要求的C40以下混凝土也可采用卵石。
2 粗骨料的颗粒级配应符合表6.2.4-1的规定。
表6.2.4-1 粗骨料的颗粒级配注:1粗骨料的最大公称粒径不宜超过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的2/3(在严重腐蚀环境条件下不宜超过1/2),且不得超过钢筋最小间距的3/4。
2 配制强度等级C50及以上混凝土时,粗骨料最大公称粒径不应大于25mm。
3粗骨料的压碎指标值应符合表6.2.4-2的规定。
表6.2.4-2 粗骨料的压碎指标值(%)注:1 沉积岩(水成岩)包括石灰岩、砂岩等,变质岩包括片麻岩、石英岩等,深成的火成岩包括花岗岩、正长岩、闪长岩和橄榄岩等,火成岩包括玄武岩和辉绿岩等。
2 压碎指标值不符合规定时,应通过试验,建立岩石抗压强度与压碎指标值的对应关系,确认岩石抗压强度与混凝土强度等级之比不小于1.5且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及耐久性能满足要求后,方可使用。
4粗骨料的碱活性技术要求应符合第6.2.3条的规定。
粗骨料的碱活性应先按《铁路混泥土用骨料碱活性试验方法岩相法》(TB/T2922.1)对骨料的矿物组成和类型进行检验,若骨料含有碱硅酸反应活性矿物,则采用《铁路混泥土用骨料碱活性试验方法快速砂浆棒法》(TB/T2922.5)对骨料的快速砂浆棒膨胀率进行检验。
若骨料含有碱碳酸盐反应活性矿物,则采用《铁路混凝土用骨料碱活性试验方法岩石柱法》(TB/T2922.4) 对骨料的岩石柱膨胀率进行检验。
粗骨料的快速砂浆棒膨胀率应小于0.30%。
当粗骨料的快速砂浆棒膨胀率大于等于0.10%且小于0.20时,混泥土的碱含量应满足表6.3.2的规定;当细骨料的快速砂浆棒膨胀率大于等于0.20%且小于0.30时,除混泥土的碱含量应满足表6.3.2的规定外,还应对混泥土采取抑制碱-骨料反应的技术措施,并经试验证明抑制有效。
梁体、轨道板、轨枕、接触网支柱等构件中使用的细骨料的快速砂浆棒膨胀率应小于0.10%。
5粗骨料的其它技术要求应符合表6.2.4-3的规定。
表6.2.4-3 粗骨料的性能注:干湿交替或冻融破坏环境下,粗骨料的吸水率应小于1%。
6粗骨料的检验数量和检验方法应符合表6.2.4-3和表6.2.4-4的规定。
表6.2.4-4 粗骨料的检验要求6.2.5高效减水剂的性能应符合表6.2.5-1的规定,聚羧酸系减水剂的性能应符合表6.2.5-2的规定。
减水剂的匀质性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混凝土外加剂》(GB8076)的规定。
当使用其他新型外加剂时,应是先按有关规定进行试验验证并经申定通过后方可采用。
表6.2.5-1 高效减水剂的技术要求注:1 检验减水率、含气量、泌水率比、抗压强度比、凝结时间之差、收缩率比时,混凝土坍落度宜为80mm±10mm。
2 抽检试验用水泥宜为工程用水泥。
表6.2.5-2 聚羧酸系减水剂的技术要求注:1 检验减水率、含气量、泌水率比、抗压强度比、凝结时间之差、收缩率比时,混凝土坍落度宜为80mm±10mm。
2 抽检试验用水泥宜为工程用水泥。
检验数量和检验方法:应符合表6.2.5-1~表6.2.5-3的规定。
表6.2.5-3 减水剂的检验要求6.2.6引气剂的技术要求应符合表6.2.6-1的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