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西医巫闾山变质核杂岩构造系统及其对金矿的控制
- 格式:pdf
- 大小:375.47 KB
- 文档页数:7
辽宁省义县罗匠沟金矿区地质特征作者:冷文芳王天一陈羽翘关树野罗建民来源:《中国科技博览》2012年第26期[摘要]:通过对罗匠沟金矿区矿床进行典型矿床研究、韧性剪切带、绿岩带研究和成矿预测、资源评估等,使本区地质工作程度大幅度提高,为本区的地质找矿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罗匠沟” “地质特征” “地球化学特征”中图分类号:TE122.1+13 文献标识码:TE 文章编号:1009-914X(2012)26- 0478 -011.区域地质特征工作区位于辽宁西部阜新~锦州地区,大地构造位置为中朝准地台燕山台褶带辽西台陷北镇凸起。
工作区是我省太古宙表壳较为活跃的区域之一,大面积出露的太古宙花岗—绿岩地体(也称太古宙变质深成岩—变质上壳岩区)组成了早前寒武纪结晶基底。
区内盖层不发育,仅在北镇凸起的东西两侧有中元古界长城系上部层位和蓟县系下部层位零星出露。
凌源上升后,本区隆起为陆地,使本区内缺失晚元古代和古生代地层。
受北东东向断裂控制,本区东北部形成白垩纪八道壕盆地,堆积中酸性火山岩及含煤岩系和红层。
1.1地层及含矿性呈规模不等的包体形式零星分布于新太古宙变质深成岩中。
为一套硅~铁~镁质岩石组合,岩性以斜长角闪岩、磁铁石英岩、变粒岩和浅粒岩为主。
该组合岩石经变质作用后,岩石地层条带多与区域片麻理走向一致。
受后期韧性变质变形作用成为糜棱岩类岩石。
区内中上元古界以长城系常州沟组(Chc)、串岭沟组(Chcl)、团山子组(Cht)、大红峪组(Chd)、高于庄组(Chg)为主;蓟县系雾迷山组(Jxw)和青白口系景儿峪组(Qnj)次之,且区内仅见于北部。
区内中生界主要为侏罗~白垩系,包括义县组(JKy)、沙海组(K1S)、阜新组(K1f)、孙家湾组(K2S)和大兴庄组(K2dx)等。
其中,义县组(Jky)主要分布于北镇凸起两侧的中生代陆相火山盆地中,岩性以火山岩、火山碎屑岩为主;而沙海组(K1s)、阜新组(K1f)、孙家湾组(K2s)和大兴庄组(K2dx)主要分布于阜新、八道壕两中生代湖相盆地中。
医巫闾山变质核杂岩南段韧性变形与流变特征梁琛岳;刘永江;李伟民;杨书艳;温泉波;李婧;米晓楠;张丽【期刊名称】《岩石学报》【年(卷),期】2016(032)009【摘要】医巫闾山变质核杂岩南段张家堡地区出露两套花岗质岩石:太古代花岗质片麻岩,含有黑云斜长片麻岩包体,以及晚期侵位钾长花岗片麻岩与花岗岩脉.详细宏微观构造分析发现,花岗质岩石遭受了两期变形事件:晚侏罗世高温韧性剪切和早白垩世低温韧性剪切变形.早期韧性变形温度约550~600℃,高绿片岩相-低角闪岩相,此次韧性变形以单剪作用为主,岩石为L=S和LS构造岩,具有右行剪切特征.晚期韧性变形温度约400~450℃,绿片岩相,变形以纯剪切为主的一般剪切,岩石以L=S 构造岩为主,具有左行剪切特征.利用动态重结晶及亚颗粒粒径估算岩石流变学参数,结果表明高温剪切带具有较低差异应力,较高应变速率,低温剪切带恰好相反.早期晚侏罗世韧性伸展变形与伊泽那崎板块和法拉隆板块NNW向俯冲共同作用于欧亚大陆东缘相关,进入早白垩世伊泽纳崎板块向欧亚大陆俯冲深部板块后撤(Roll-back),导致华北岩石圈发生大规模减薄,医巫闾山地区发生晚期低温韧性伸展变形.【总页数】21页(P2656-2676)【作者】梁琛岳;刘永江;李伟民;杨书艳;温泉波;李婧;米晓楠;张丽【作者单位】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长春130061;吉林大学东北亚矿产资源评价国土资源部重点实验室,长春130061;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长春130061;吉林大学东北亚矿产资源评价国土资源部重点实验室,长春130061;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长春130061;吉林大学东北亚矿产资源评价国土资源部重点实验室,长春130061;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29;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长春130061;吉林大学东北亚矿产资源评价国土资源部重点实验室,长春130061;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长春130061;山东莱克工程设计有限公司,东营257000;沈阳地质矿产研究所,沈阳11003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42【相关文献】1.医巫闾山变质核杂岩早白垩世伸展变形 [J], 李刚;徐仲元;刘正宏;李永飞;李世超;董晓杰2.医巫闾山变质核杂岩中金矿的稳定同位素特征 [J], 孟宪刚;邵兆刚;曲玮;王津;朱大岗3.医巫闾山变质核杂岩构造特征 [J], 马寅生;崔盛芹;吴淦国;吴珍汉;朱大岗;李晓;冯向阳4.华北克拉通北缘医巫闾山韧性剪切拆离带的运动学涡度与韧性减薄量 [J], 李建波;郭磊;鲁勇花;曾涛5.医巫闾山变质核杂岩核部晚中生代花岗岩成因及地质意义 [J], 梁键婷;欧阳志侠;张莹;李建波;曾涛;周智超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医巫闾山变质核杂岩构造特征X马寅生1) 崔盛芹1) 吴淦国2) 吴珍汉1)朱大岗1) 李 晓1) 冯向阳1)(1)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北京;2)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摘 要 经过野外宏观观测、室内显微分析及同位素年龄测定,基本厘定医巫闾山是一个白垩纪时形成的变质核杂岩。
变质核杂岩中心为晚燕山期的医巫闾山二长花岗岩体,周围是由代表地壳深部变形特点的太古宇变质岩组成的变质核。
变质核北面和东面以拆离断层与盖层下部中新元古界相接触,并为中新元古界组成的韧性流变的中间层所环绕。
变质核西面以阜新盆地东南缘边界正断层(孙家湾-稍户营子正断层)与盖层上部以脆性变形为特征的白垩纪碎屑岩相邻。
变质核杂岩的变形片理、线理及运动指向说明该变质核杂岩为对称型变质核杂岩。
关键词 变质核杂岩 医巫闾山/变质核杂岩0一词是由一些学者于70年代研究美国西部科迪勒拉造山带时提出,是指/近圆形或椭圆形的由强烈变形变质的岩石组成的孤立隆起,隆起中间有岩体侵入,隆起或者被变形变质远比核部岩石轻的岩石所覆盖(1型),或者被拆离并远距离运移的盖层所覆盖(2型)0[1~3]。
宋鸿林等根据北京西山房山变质核杂岩的研究提出,在变质核杂岩的变质核和盖层之间存在一中间层)))叠褶层[4~8]。
医巫闾山变质核杂岩位于辽宁省北宁市(原北镇县)以西,医巫闾山山脉中段。
构造位置处于燕山造山带东端,辽河盆地西缘O 。
前中生代,这一地区属于华北克拉通北部边缘,以太古宇结晶岩系为基底,中新元古代属燕辽坳拉槽的东北端,长城系、蓟县系、青白口系沉积巨厚;古生代地质具典型的地台特征;中生代发生了强烈的构造-热事件。
1996年崔盛芹教授在分析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提出医巫闾山可能是一个变质核杂岩。
随后,经过作者的实地调查,发现前人提到的阜新盆地东侧NE 走向的韧性剪切带[9]、环绕医巫闾山花岗岩体四周均有分布,医巫闾山花岗岩体和其周围的太古宇变质岩、中新元古代、中生代地层一同组成一变质核杂岩(图1、图2)。
茅山断裂带结构和构造混杂岩带及磨砾岩之发现
胡连英;孙寿成
【期刊名称】《地震学刊》
【年(卷),期】1989(000)002
【摘要】笔者在地质调查和前人研究资料基础上,将茅山断裂带内部结构划分为北东向的多字型构造、北北东向推覆构造和北北东向压扭断裂构造.并对与推覆构造相伴生的构造混杂岩和北北东向压扭断裂构造的构造岩分带现象进行具体划分和研究.笔者根据上述研究结果,认为茅山断裂带的最新活动以左旋压扭为主,并兼有快速剪切运动特征.
【总页数】8页(P6-13)
【作者】胡连英;孙寿成
【作者单位】不详;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315.2
【相关文献】
1.辽西医巫闾山变质核杂岩拆离断裂带金矿成矿构造物理特征 [J], 孟宪刚;邵兆刚;曲玮;王津;朱大岗
2.基于遥感、重磁多源信息研究茅山断裂带构造特征 [J], 付萍杰;张景发;王鑫;高敏;王冬雷;刘军
3.江苏茅山断裂带中段重力异常多尺度分析及其构造识别 [J], 滕龙;邸兵叶;张俊
4.茅山断裂带新构造与现代构造运动特征 [J], 胡连英
5.龙门山彭灌杂岩体中梭坡店断裂带显微构造及变形环境分析 [J], 林仿;余团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