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十四校2018届高三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 含答案(1)
- 格式:doc
- 大小:456.00 KB
- 文档页数:9
历史试题 第1页(共4页) 历史试题 第2页(共4页)绝密★启用前|2018年第二次全国大联考【新课标Ⅰ卷】文科综合·历史(考试时间:50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本卷共12小题。
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自武王以后,周共灭九十九国,降服六百五十二国。
上述国数未必可信,但灭多数小国,建立较大的侯国,使遵守周朝制度、向周王朝贡,则是事实。
这表明西周初年 A .出现新旧并存的政治制度 B .推行分封制是巩固统治的需要 C .沿袭商朝分封诸侯的传统D .实行的政治制度强调血缘关系25.《宋辽金元史新编》中说道:“这一时代(宋代)里中国人并重理想与现实,兼备雅与俗的口味。
”出现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理学和商品经济发展影响 B .士大夫阶层追求大雅意境 C .宋代的审美观发生了变革D .国家主要统治思想的转变26.民间机户明初即已存在,明中叶以后数量大增,不仅存在于城市,也存在于乡村,并促使一批丝织业市镇的形成。
这说明 A .丝织业最先出现雇佣关系 B .民营丝织业技术发生变革 C .明代民营手工业发展迅速D .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27.金田起义后,太平军所到之处,尽扫孔庙和孔子牌位,并将儒家经书斥为“妖书”。
孔子在当时中国人心中的崇高地位和儒学不可动摇的权威受到了严重的冲击。
太平天国的这一做法旨在 A .推进反清斗争 B .巩固新生的天国政权 C .打击儒家思想D .树立拜上帝教的权威28.某学者说:“华夏文明的实力已经消残殆尽……没有承担起继承并发扬光大历史文明的责任,甚至对悠悠历史文明予以了不可原谅的打击和破坏,是出现文明断层的根本原因。
科目:历史(试题卷)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
第Ⅰ卷1至7页,第Ⅱ卷7至15页,共300分。
注意事项:1.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写在答题卡上。
考生要认真核对答题卡上粘贴的条形码的“准考证号、姓名、考试科目”与考生本人准考证号、姓名是否一致。
2. 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第Ⅱ卷用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作答。
在试题卷上作答,答案无效。
3. 考试结束,监考员将试题卷、答题卡一并收回。
姓名准考证号绝密★启用前湖南省长沙市高考模拟试卷(二模)长沙市教科院组织名优教师联合命制本试题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l5页。
时量l50分钟,满分30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140分)一、选择题:本卷共3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汉高祖刘邦进入咸阳时曾与关中百姓“约法三章”,但他并未悉除秦法,甚至连秦的苛法也没有完全废除,以致到孝惠、高后和文帝时,还在废除秦的妖言令等苛法……高祖元年至高祖十一年之间的法律,是全部继承秦律的汉律。
据此可知:A.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在于法律过于严苛B.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在于没有得到关中百姓的支持C.汉朝统治者对关中百姓采取了适应民情的政策D.汉朝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而实行宽刑仁政25.图1为大运河的开凿,下列选项与之所起的历史作用最接近的是:(图1)A.隋朝创立科举制B.唐朝设立节度使C.隋唐确立完善三省六部制D.元朝设中书省替代三省26.明清之际有学者提出:“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日新。
……日之有昼夜,犹人之有生死,世之有鼎革也。
纪世者以一君为一世,一姓为一代足矣。
”以下属于他的主张的是:A.反对以孔子是非为标准B.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C.主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D.物质发展变化有规律可循27.下图为外国在华铁路直接投资估计表,据此可知:A.甲午战后外国加强了对华商品输出B.甲午战后外国对华铁路投资是为了巩固在华势力范围C.甲午战后外国对华铁路投资是为了帮助中国发展经济D.甲午战后外国侵华以修筑铁路为主28.据统计,整个抗日战争日军死伤有60%是枪伤所致,而苏德战场上德军伤亡中炸伤却占了70%。
XXX2018届高三第二次联考文综-历史试题扫描版含答案XXX2018届高三第二次联考参考答案及评分说明历史24.C【解析】XXX、XXX为民族团结使者。
XXX“凿空”,西域纳入汉版图。
25.C【解析】直接从材料得出,A、B、D材料无体现。
26.B【解析】少实、狭收、少好、勤耕多壅体现精耕细作。
A、C、D材料无体现。
27.A【解析】明长城有“边界”意义,岭北行者为元设,盟旗制度是清朝控制蒙古上层贵族的政治制度。
28.C【解析】马关条约的巨额赔款使清帝国的财政陷入困境,修改值百抽五、提高关税。
29.B【解析】政府计划直接体现,A、C、D不符史实。
30.C【解析】XXX是南宋抗金女英雄;XXX,是抗击柔然的民族女英雄;桃花扇,总结明亡经验。
31.A【解析】从材料直接得出结论。
32.D【解析】D项可以体现,A、B、C无法反映。
33.B【解析】法国大革命深受发蒙思想影响。
34.D【解析】通过语言知晓日本国民思想。
35.B【解析】两个组织均体现协作。
40.(25分)1)主张:墨家:俭朴,反对奢靡,谴责战争;法家:利己,张扬私欲,以法治国。
(6分)为何成为主流:墨家强调“兼爱”“非攻”,爱无差等,在等级森严的阶级社会中难以推行。
(2分)法家:偏重功利,严刑峻法容易激化矛盾(如回答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两千多年封建统治阶级的正统思想可给1分)。
(2分)儒家,既讲德治,也讲功利,又吸收法家思想,是偏于道德的中庸政治;经西汉XXX改造后更加符合君主专制需要,并经XXX认可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
(6分)2)要素:理性、智慧、求善、守法、人生而平等。
(答出两点给4分)不同点:价值取向不同。
儒家:以个人为本位,追求道德完善,主张德治;西方:存眷个人的利益和权利,追求理性,主张法治。
(5分)41.(12分)示例一:二战以来,世界经济向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
(3分)阐述:吸取大危机和二战的惨痛历史教训,二战以来在国际经济领域,出现了制度性协调机制。
绝密★启用前|2018年第二次全国大联考【新课标Ⅱ卷】文科综合·历史(考试时间:5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第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从战国时期商鞅管制粮食贸易的“使商无得籴,农无得粜”,到汉武帝时期实行盐铁官营和均输平准的政策,反映了A.国家保护和发展国营商业B.官府放宽盐铁和粮食交易C.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D.战国与汉期经济政策一致25.有学者指出,中国选择皇位继承人的主要原则是“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从而常常把不能胜任君主这一“至圣至明”角色的幼童、白痴和昏庸无能之徒推上皇位。
这段话揭示了A.君主政体的缺陷B.皇位世袭制的弊端C.宗法制度的桎梏D.中央集权制的危害26.下表是唐朝官修六史(唐太宗时期共修订八部史书,另外两部为私人修撰)及主要作者简表。
据此可知A.官修史书利于私家史学发展B.唐太宗通过修史来借鉴历史C.官修史书真实客观反映历史D.官修史书修撰方式的多样化27.古代中国农业的发展往往围绕具体的“事”与“术”展开,徐光启等中国古代科学家也往往侧重于研究农业的基本操作方法,专注于农业发展之“用”与“术”的学说。
这说明中国古代农业科技A.重视逻辑推理B.重视对经验的总结C.注重实用性D.注重对事物本质的探索28.鸦片战争爆发前夕,林则徐认为“夷兵除枪炮之外,击刺步伐俱非所娴,而腿足裹缠,结束严密,屈伸皆所不便,若至岸上更无能为,是其强非不可制也”。
湖南省衡阳市2018年高三第二次联考(二模)文综试题历史部分1. 分封制下的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天子一诸候一一卿大夫一一士”的等级;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士与卿大夫合二为一,出现了“士大夫”的称谓,并越来越成为官僚、贵族和有名望的知识分子的统称。
这一现象说明A. 分封制瓦解推动社会各阶层双向流动B. 学家积极入仕扩大了国家统治基础C. 宗法制构建的社会结构发生根本变D. 土大夫成为旧的社会解体的主要力量【答案】C点睛:紧扣材料关键信息“大夫或士大夫越来越成为官僚、贵族和有名望的知识分子的统称”,联系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和社会变革的重大影响分析解答即可。
2. 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唐初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A. 唐高祖为百姓考虑而称臣突厥B. 唐高祖曾经称臣于突厥C. 唐高祖倚仗突厥支持夺取政权D. 唐高祖起事为后世诟病【答案】B【解析】根据“太上皇(唐高祖)以百姓之故,称臣于突厥”“又称臣于突厥”“依仗突厥,屈礼称臣”可知,三种史籍都有唐高祖曾经称臣于突厥的记载,B正确;A只符合《旧唐书·李靖传》的记载,排除;C只符合《唐鉴》《十七史商植》的记载,排除C;D只符合《唐鉴》的记载,排除D。
3. 封驳就是封还君主失宜的诏令而不下行,驳正臣下有误的奏章而不呈递。
北宋前期,机密公文、皇帝的诏命、宰相和枢密的公文都要经过银台封驳司的审查,才能发放有关部门执行。
古代封驳制度A. 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君主专制B. 降低了行政效率C. 有利于促进权力运行程序化D. 限制了皇权滥用【答案】C【解析】根据“封驳就是封还君主失宜的诏令而不下行,驳正臣下有误的奏章而不呈递”“机密公文、皇帝的诏命、宰相和枢密的公文都要经过银台封驳司的审查,才能发放有关部门执行”可知,古代封驳制度纠正皇帝不恰当的诏令,驳回臣下有错误的奏章,对各部门重要公文进行审查,有利于公文权力运行的程序化,提高决策的正确性,C正确;A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古代封驳制度提高决策的正确性,B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封驳制度有利于制约皇权滥用,但不能全面反映材料,排除D。
长铁一中2018届高三第二次阶段测试历史试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
)1.“上古三代时期,商朝人将统御天下的权力看作是天帝的眷顾,并且这种眷顾是持久存在的。
而当周人取代了商人成为华夏共主之后,周人首次提出了天命的迁徙,统治者有可能因为失德而被天命所抛弃,取而代之者则会成为新的宠儿。
”材料表明,上古三代时期( )A.政治制度带有神权与王权结合的特点 B.权力的传承必须凭借个人德行C.最高执政集团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D.血缘关系成为王朝更迭的依据2. 据《西周的政体:中国早期的官僚制度和国家》,周初所封诸侯多集中于王畿东北部、东部和东南部边远地区,而在统治中心渭河流域则几乎没有封侯情况。
其主要目的是A.监督商族残余势力 B.防范诸侯坐大割据 C.利于文化远播天下 D.扩展王朝四周疆域3.《管子·大匡》载:“赋禄以粟,案田而税,二岁而税一,上年什取三,中年什取二,下年什取一,岁饥不税。
”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 B.赋与税都是以田为征收对象C.承认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D.改革赋税制度发展农工商业4.西汉御史指出国家盐铁官营的目的是“大夫各运筹策,建国用,笼天下盐铁诸利,以排富商大贾,……损有余,补不足。
以齐黎民,是以兵革东西征代,赋敛不征而用足。
”据此分析,下列关于盐铁官营的表述,正确的是( )A.政府可获取经济与政治的双重利益 B.基本解除了百姓赋税负担C.以垄断经营排斥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D.目的就是要解决军费问题5.唐太宗说,“尚书省,天下纲维,百司所禀,若一事有失,天下必受其弊者。
”材料反映了唐代尚书省A.组织整齐严密,是各机构的典范B.在中枢行政机构中位高权重C.掌侍进奏表章、草拟诏旨制敕D.经常根据皇帝的意旨草拟圣旨6.宋神宗熙宁时,长安商税每年八万余贯,北方其他州商税超过八万贯的只有高密、历城、东平、沧州等处。
机密★启用前株洲市2018届高三年级教学质量统一检测(二)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班级: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准考证号:_________________一、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5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24.《左传·昭公七年》载:“天有十日,人有十等。
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
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
”材料反映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是A.神权与王权相结合B.“国”与“家”相结合C.实行嫡长子继承制D.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25.桑弘羊为汉武帝施行平准法,没收了富商大贾囤积居奇之所得,认为“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
雍正帝推行“摊丁入亩”,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按土地多少单一标准收税。
由此可见,桑弘羊与雍正帝都A.实现了减轻税赋的目的B.注意税赋征取的正义性C.废除了地主阶级的特权D.无法切实解决财政困难26.20世纪60至70年代,围绕《兰亭集序》是否为王羲之真迹的论辩在学界展开。
下列各项中,最有可能证明《兰亭集序》非王羲之真迹的证据是27.当代许多学者比较推崇宋代文化。
以下排列中,最能凸显宋文化特质的是A.文官政治—平民社会—尚武进取—词曲吟唱B.平民社会—义理涵养—书卷风流—词曲吟唱C.义理涵养—尚武进取—书卷风流—文官政治D.平民社会—文官政治—义理涵养—书卷风流28.明清传世著作颇多,有《本草纲目》、《农政全书》和《天工开物》;也有《徐霞客游记》和《天下郡国利弊书》;还有文学名著《三国演义》与《红楼梦》。
这些著作体现了A.君主专制制度走向衰落B.封建文明进入总结阶段C.儒学渗透社会各个方面D.明清社会的繁荣与危机29.在《辛丑条约》签订之前,清朝日常政务主要归六部等分理,没有外交部,对外关系一直都由类似于藩务、夷务和商务机构来承接。
外交部之所以出现很晚,主要是因为A.“闭关锁国”政策排斥对外关系B.儒家“天下一统”的意识惯性C.中央机构叠床架屋的权力体系D.内阁与军机处涵盖了外交事务30.如下,是1949—1987年间大学教授出生地与工作地的统计分布图(按每百万人口占有比例计算)。
【街水金卷】2018届高三四省大联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1.有学者认为商周祭祖动机不同,前者出于对祖先神秘而伟大的神性力量的尊崇和敬艮,祈求得到祖先的保佑:而西周祭祖既是为了得到祖先福佑,也是为了敬宗睦族,张扬孝德。
该学者认为从商到周祭祖动机的变化反映了A.商代政治具有王权与神权相结合的神秘色彩B.西周的祖先崇拜具有世俗化特点C.西周的祖先崇拜已经取代了商代的神灵崇拜D.商、周两朝都崇尚对祖先的崇拜【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西周春秋祭祖既是为了得到祖先福佑.也是为了敬宗睦族.张扬孝德,'结合所学宗法制可知,西周的祖先崇拜具有显著的宗法性、道德性,这说明西周的祖先崇拜具有世俗化的特点。
故B项正确。
A项本身正确,但不能说明商周祭祖动机的变化本质,排除。
西周的祖先崇拜是发展了商代的神灵崇拜,故C项“已经取代了”说法错误,排除。
材料强调的是商周祭祖动机的不同,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2.董仲舒曾就商鞅“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
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建议汉武帝“限民名01(名由,占Hl也……)以赡不足,塞并兼之路,然后可善治也二这说明董仲舒A.以百姓利益为出发点来出谋划策B.认为商鞅变法导致土地兼并C.基于儒家民本思想反思商鞅变法D.否定了帝王之制和商鞅变法【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了萤仲舒认为商鞅变法后,随着土地私有、土地买卖的进行,秦朝出现了土地兼并、贫富悬殊严垂的后果,所以建议汉武帝限制土地兼并。
根据材料“贫者无立锥之地”“以赡不足,塞并兼之路,然后可善治也”可知董仲舒是基于儒家民本思想反思商鞅变法的危害,故C项正确。
萤仲舒以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为出发点来出谋划策,故A项错误。
B项只体现了材料的前半部分,排除。
从材料可以看出董仲舒不完仝赞同商鞅变法,但不能得出堇仲舒否定了帝王之制,故D项错误。
点晴:A项属于史实错误,B项没有全面体现材料的主旨,D项过于绝对化。
3.卜表是不同时期的学者对唐太宗形象的历史叙述和评价:唐太宗形象出处“较汉文,汉武之恢弘,彼多惭德。
24.周朝建立,大肆分封。
如封功臣姜尚于齐、都临淄(今山东临淄);封颛顼后代熊绎于楚,都丹阳(今河南淅川县);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
分封A.推动了西周政治的稳定与巩固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25.据刘响《旧唐书》记载:(元和十三年,户部侍郎、判度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皇甫镈)以巧媚自固,奏减内外官俸钱以赡国用。
敕下,给事中崔祐封还诏书,其事方罢。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给事中在一定程度上构成对滥用皇权的制约B.给事中有审议权C.给事中有否决权D.给事中的意见是否被采纳,完全取决于皇帝26.下表为北宋某时期赋税变化表,据此可知A.此时期北宋农业生产有减弱趋势B.非农业税的增长反映工商业的发展C,非农业税逐渐超过农业税表明重农抑商政策名存实亡D.此时期农业不再占据主导地位27.徽商是明着时期著名的商帮,他们讲究诚信,吃苦耐劳,将棉布、粮食、食盐进行大区域的贩运,积累了巨额的财富,但很多徽商致富后或“弃贾从儒”,或买田置地。
这说明当时①商品经济较为繁荣②农本思想依然占主导地位图③传统四民观念对微商影响很深④商人社会地位显著提高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②③28.1879 年以前,福州船政局所造之船均“派拨各省,并不索取原价分文”;此后造船所用材料费由用船方拟付,采取“协造”方式生产。
这种变化反映了A.军用工业由官办转为商办B.洋务企业遇到了经费问题C.军工产品市场化趋势明显D.近代轮船制造业走出困境29.下表为某时期田赋、厘金、关税占清政府年收入百分比据此可推知这一时期A.全国田赋总额越来越少 B 政府提高了关税税率C.民族商业发展受到政府极大阻碍D.财政收入越来越倚重商品流通30.1940年3月23日,中共中央书记处发出《关于对敌人经济斗争的指示》,明确规定不放任和禁绝日货输入及土货输出,各抗日根据地必须以抗战的利益为贸易政策的出发点,反对只图目前或局部利益。
湖南省(XXX)、江西省(XXX)等十四校2018届高三第二次联考数学(理)试题+Word版含答案2018届高三·十四校联考第二次数学(理科)考试第Ⅰ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个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设集合A={x|x≥2},B={x|1<−x≤2},则A∩B=()A。
(-4,+∞) B。
[-4,+∞) C。
[-2,-1] D。
[-4,-2]2.复数z=xxxxxxxxxxxxxxxxi的共轭复数为()A。
3+i B。
-i C。
+i D。
-i3.下列有关命题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
设a,b∈R,则“a>b”是“aa>bb”的充要条件B。
若p∨q为真命题,则p,q中至少有一个为真命题C。
命题:“若y=f(x)是幂函数,则y=f(x)的图象不经过第四象限”的否命题是假命题D。
命题“∀n∈N,f(n)∈N且f(n)≤n”的否定形式是“∃n∈N*,f(n)∉N*且f(n)>n”4.已知不等式ax+1/x+2<0的解集为(-2,-1),则二项式(x+2)(ax-2)展开式的常数项是()A。
-15 B。
15 C。
-5 D。
55.若函数f(x)=3sin(π-ωx)+sin(5π+ωx/2),且f(α)=2,f(β)=3,α-β的最小值是π,则f(x)的单调递增区间是()A。
(2kπ-5π/3,2kπ-π/3) (k∈Z)B。
(2kπ-,2kπ+) (k∈Z)C。
(kπ-,5π/3+kπ) (k∈Z)D。
(kπ-π/3,5π/3+kπ) (k∈Z)6.某几何体的三视图如图所示(单位:cm),则该几何体的表面积(单位:cm)是()A。
40+125 B。
40+245 C。
36+125 D。
36+2457.甲、乙、丙、丁、戊五位同学相约去学校图书室借A、B、C、D四类课外书(每类课外书均有若干本),已知每人均只借阅一本,每类课外书均有人借阅,且甲只借阅A类课外书,则不同的借阅方案种类为()A。
24.周朝建立,大肆分封。
如封功臣姜尚于齐、都临淄(今山东临淄);封颛顼后代熊绎于楚,都丹阳(今河南淅川县);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
分封A.推动了西周政治的稳定与巩固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25.据刘响《旧唐书》记载:(元和十三年,户部侍郎、判度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皇甫镈)以巧媚自固,奏减内外官俸钱以赡国用。
敕下,给事中崔祐封还诏书,其事方罢。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给事中在一定程度上构成对滥用皇权的制约B.给事中有审议权C.给事中有否决权D.给事中的意见是否被采纳,完全取决于皇帝26.下表为北宋某时期赋税变化表,据此可知A.此时期北宋农业生产有减弱趋势B.非农业税的增长反映工商业的发展C,非农业税逐渐超过农业税表明重农抑商政策名存实亡D.此时期农业不再占据主导地位27.徽商是明着时期著名的商帮,他们讲究诚信,吃苦耐劳,将棉布、粮食、食盐进行大区域的贩运,积累了巨额的财富,但很多徽商致富后或“弃贾从儒”,或买田置地。
这说明当时①商品经济较为繁荣②农本思想依然占主导地位图③传统四民观念对微商影响很深④商人社会地位显著提高A. ①②B. ②③C. ②④D. ①②③28.1879 年以前,福州船政局所造之船均“派拨各省,并不索取原价分文”;此后造船所用材料费由用船方拟付,采取“协造”方式生产。
这种变化反映了A.军用工业由官办转为商办B.洋务企业遇到了经费问题C.军工产品市场化趋势明显D.近代轮船制造业走出困境29.下表为某时期田赋、厘金、关税占清政府年收入百分比据此可推知这一时期A.全国田赋总额越来越少 B 政府提高了关税税率C.民族商业发展受到政府极大阻碍D.财政收入越来越倚重商品流通30.1940年3月23日,中共中央书记处发出《关于对敌人经济斗争的指示》,明确规定不放任和禁绝日货输入及土货输出,各抗日根据地必须以抗战的利益为贸易政策的出发点,反对只图目前或局部利益。
下列做法不能体现这一精神的是A.凡对于抗战必需品准许入口B.凡抗战非必需品收重税或禁止入口C.准许一些适当的土产品出口D.商人可自由进行进出口贸易31.伯罗奔尼撒战争期间,雅典发生了瘟疫,情况艰难,雅典人开始谴责伯利克里,把所有的愤怒都转移到他身上。
伯利克里在民众会议上说“你们正在攻击我,因为我曾主张战争;同时也攻击你们自已,因为你们自己也表决赞成战争。
”最终伯利克里被废期和罚款。
这反映了A.伯利克里应该为艰难情况负责B.公民大会的决定具有最终效力C.瘟疫是导致伯利克里下台的根本原因D.伯利克里与公民之间存在冲突32.运用结构示意图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
如图可以用来说明A.教皇和教会失去了作用B.新教信仰不再需要宗教仪式C.新教信仰方式发生变化D.无论天主教、新教,信徒地位没有变化33.学者亨廷顿认为:美国是个将都铎式(地方政府权重,依赖民兵,行政与立法和司法职能的混合,国王和议会的互相制衡等)的政治制度和大众参与融于一个政治制度之中的国家;而在欧洲,权威的合理化和机构的分离却明显的先于政治参与的扩大。
该学者意作表明A.美国现代政治制度深受英国的影响B.欧美的政治制度是两条不同的发展道路C.美国的政治制度优于欧洲国家D.现代欧洲国家政体更能体现民权34.在欧洲,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初,有着成千上万雇佣工人的现代工厂迅速取代家庭或小型的作坊,产业工人阶级作为人数最多的社会阶层进人现代社会。
下列情况不可能出现的是A.导致欧洲初步踏入工业社会B.价格低廉的餐馆在城市越来越多C.政府经常为工人的游行示威问题烦恼D.产生了某些“巨无霸”的企业35.有学者认为,迄今为止的经济全球化仅仅是资本运动的全球化,而非经济福音的全球化。
西方资本的大规模跨国运动将世界的生产和交换活动迹为一体,但是从世界性的生产和交换活动中产生的经济利益,却没有在全球合理分配。
这一观点旨在强调经济全球化A.并未给世界经济带来福音B.加快了全球资本流动C.加速了世界的生产和交换活动D.并本使全球经济平衡发展41.(2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不平等条约产生的那一刻起,清政府便开始了反抗斗争,但收效甚微。
1917年8 月,中国政府对德国和奥匈帝国宣战,并宣布在此之前中国与德、奥两国所有条约以及国际协议无效。
1921年在华盛顿会议上,中国坚持斗争,加上美英反对日本独占中国的企图,日本同中国在会外签订了《中日解决山东悬案条约》及其《附约》,由此,山东问题终得以解决。
苏俄政府因外交孤立,意欲拉拢中国,从1919 年7月起,先后三次发表对华宣言。
1924 年在平等条件下中苏两国重订了新约,恢复了一定的平等权益。
20年代中后期的北伐和国民革命的民族主义高涨,中国政府收回了汉口、九江等租界,和主要西方国家以及日本签订了关税新约,收回了关税自主权。
不久,南京政府便首次自主地修订颁布了《海关进口新税则》。
大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正式对德、意、日宣战,同时宣布废止中德、中意、中日间所有旧条约。
1943年,中国同英、美等签订了《关于取消在华领事裁判权及处理有关问题之条约》,之后陆续与其他在华享有各种特权的国家签订了类似的条约。
至此,一百年来中国与西方国家所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皆告废止。
——摘编自王建朗《中国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历史考察》等材料二日本废除不平等条约分为四个时期:一、酝酿期:明治政府向列强表达修约意愿,并派使团赴欧考察和修约,但遭到拒绝。
二、胶着期:19世纪70年代寺岛外务卿把修约重点放在修改关税上,因列强反对,进展缓慢。
1880年井上馨出任外务卿后,把修约的重点放在治外法权上,关税仅是修改现行税率。
并推行欧化政策和媚外外变,遭到民权人士的反对而下台。
三、基本完成期:1888年新任外相大隈重信则采取较强硬的外交策略,以美、德、俄作为修约谈判的突破口,提出在与美、俄等国签订新约的5年后,废除领事裁判权,得到美、德、俄三国的同意。
19世纪90年代,国际局势发生重大变化,英国对日政策发生根本性变化。
1894年7月,日本同英国签订了《通商航海条约》,废除了领事裁判权,并部分收回了关税自主权。
此后,其他列强先后同日本签订了类似的条约。
四、最终完成期:1910年日本向各国发出修约通知,1911年美国带头与日本签订新条约,随后有关国家也纷纷与日本签订条约,表示放弃关规协定权。
至此,日本修改不平等条约的任务宣告完成。
——摘编自牛淑萍《近代日本修改不平等条约述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能够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原因,(10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日两国修约特点有何异同? 分析废除不平等条约给两国带来的意义。
(15分)42.(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0 世纪部分时期中外历史大事年表——根据中国近代史就世界近代现代史》等整理表格为20世纪部分时期的中外历史事件简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子以阐述。
(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12分) 45.(15分)【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唐代户籍分“良民”与“贱民”,前者为自由民,后者包括依附于官府的役户和门阀的家丁、奴婢。
中唐之后,均田制解体,宋代“不抑兼并”,允许产权自由流动,“贫富无定势”,世家大族进一步削弱;另一方面、两税法使古代赋税制度由“舍地税人”到“舍人税地”方向发展。
基于此,宋代废良贱户籍制,根据居城或居乡,划为“坊郭户”与“乡村户”,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城市居民户口。
又根据居民有无不动产,划分“主户”与“客户”,再以家庭财产之多寡,将主户划为不同户等。
上等户纳税多,下等户纳税少,客户由于没有田产,则不用缴税,更不会被束缚在土地上,“一失抚存,明年必去而之他”。
……此外,宋代立法规定:一个人移居到一个地方生活一年以上,便可获得当地户口。
这样,大量商人、佣工、流民涌入城市。
——据吴钧《户口册上的中国》(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户籍制度改革的背景。
(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户籍制度改革的积极作用。
(9分)46.(15分)【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同答问题。
材料1932年8月,国民政府参谋本部首次提出把“地处沿海前沿”和“靠近前沿”的兵工厂内迁,并立即付诸实施。
1937年7月21日、南京国民政府由何应钦主持召集有关各部会议,讨论内迁总动员、组成工厂迁移监督委员会、在内迁法律政策上,国民政府陆续颁布了《工业奖励法以《工矿业赞助条例》等。
1937年10月,国民政府正式决定迁都重庆,这场内迁被誉之为中国的“敦刻尔克大撤退”,从1937-1910年,共内迁工厂450家,机器材料近12万吨。
其中以钢铁业、机械工业、电力及电气工业、煤矿业等行业之器材为最多。
到1940年夏,后方已形成8个新工业区。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的“敦刻尔克大撤退”的特点。
(9分)(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的“敦刻尔克人撤退”的意义。
(6分)47.(15分)【历史-选修4:中国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梁启超认为,实行法治必须立“善法”、制“良法”。
如果法的主旨是为了“求国民最多数之最大幸福”,“循所谓最多数最大幸福之正鹄”,就是“善法”“良法”。
……还必须强调法的严肃性,坚次认真贯彻执行,做到令行禁止,取信于民。
……中国“因事势,从民欲”,迫切需要设立一个独立、专门的立法机构,“立制改变,以利国民”。
……“司法之权若与立法权或与行法权同归于一人或同归于一部,则亦有害于国人之自由权。
盖司法权与立法权合,则国人之性命及自由权必至危殆。
——摘编自邱远猷《梁启超的法治思想》材料二国者何? 积民而成也。
国政者何? 民自治其事也。
爱国者何? 民自爱其身也。
敌民权兴则国权立,民权灭则国权亡。
……爱国必自兴民权始。
——梁启超《爱国论》(1)根据材料一,概括梁启超的法治思想,(6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梁启超的民主思想,分析其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9分)24-25:AC 26-30:BDBDD 31-35:BCBAD41.(1)原因:利用一战、二战的契机;利用国际会议列强之间的矛盾;抓住苏联急需获得承认而放弃在华特权的机会;民族主义情绪和国人的支持;中国人民的浴血抗战和英美为鼓励中国人民继续抗战。
(每点2分.其他合理答案也可酌情给分.但不超过10分)(2)不同:中国废约持续时间长,日本时间短;中国先关税主权,后治外祛权(领事裁判权),日本先治外法权,后关税主权。
(每点2分.其他合理答案也可酌情给分,但不超过4分) 相同:中日两国政府的修约努力;利用有利的国际形势修约;两国人民的斗争迫使政府重视修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