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衣军团第二师湖南道县突围记
- 格式:pdf
- 大小:151.73 KB
- 文档页数:2
2022.10岁月人生•史海1905年1月,陈树湘出生在湖南省长沙县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陈树湘少时给地主当小长工,后随父到长沙城郊种菜结识了毛泽东、何叔衡等人。
在他们的影响下,陈树湘加入革命队伍,并于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育,尤其是军事教育,但他的确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军事人才。
从北伐战争到湘赣边界秋收起义,从投身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到积极参与中央苏区反“围剿”战争,陈树湘历战无数,以勇敢著称,屡建奇功,从一名小战士成长为一名红军高级指挥官。
1934年10月,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率领中央红军主力8.6万人踏上战略转移的漫漫征程,开始了伟大的长征。
红军接连突破敌人在赣、粤、湘设置的三道封锁线,挺进到广西湘江地域时,蒋介石已调集二十五个师数十万大军,分五路前堵后追,企图消灭红军于湘江之侧。
1934年11月25日,中革军委决定红军在广西全州、兴安间抢渡湘江。
时任红五军团第三十四师师长的陈树湘接到上级命令,要他率领红三十四师担任全军后卫,确保红军主力部队安全渡过湘江。
抢渡前,红五军团军团长董振堂专门召开了红三十四师团以上干部会议。
会上,董振堂通报了国民党在潇水至湘江这个盆地上布下了一个袋形阵地形成第四道封锁线的情况,并指示陈树湘等红三十四师干部,既要完成中革军委人截断孤军作战的准备!听完军团长的指示,陈树湘带领全师与会干部庄严宣誓:“请军团长放心,我们一定为军团争光!请转告朱总司令、周总政委,红三十四师一定会完成阻击任务凯旋的!”散会后,陈树湘赶紧回到师部,就在他布置湘江东岸阻击任务时,最后一支渡江的部队红八军团赶到了湘江东岸。
陈树湘与红八军团军团长周子昆、政委罗荣桓紧急协商后决定,仍由红三十四师在后面阻击,红八军团则快速向江边急进。
经过艰难的突围,红八军团冲破封锁,从敌人将要合围的大网边缘钻了出去,渡过湘江跟上了大部队。
而负责阻击掩护任务的红三十四师却被敌人阻断在湘江东岸。
血战湘江作者:暂无来源:《新长征》 2016年第10期兵临赣水狼烟滚,苦战湘江腥雨倾。
记者来到湘江战役纪念馆,天空下起绵绵的阴雨,仿佛是上苍在为湘江战役中壮烈牺牲的5.6 万英灵而哭泣。
可以说,湘江战役是中央红军突围以来最壮烈、最关键的一仗。
1934 年11 月,从中央苏区向西进行战略转移的中央红军突破了国民党军的3 道封锁线,继续西行,向湘桂边境挺进。
蒋介石则拼凑起第 4 道封锁线,企图将中央红军消灭于湘江以东。
自此,湘江战役蓄势待发,此役中的三大阻击战更是从历史的长河中脱颖而出,它将战场分割为3 个部分,描绘出了一场英雄儿女流血牺牲的壮丽诗篇。
界首阻击战界首位于广西兴安县城以北15 公里的湘江西岸,是中央红军过湘江时最重要的渡河点。
当时,红三军团 4 师发动当地民众,在江面上搭建了一些浮桥,方便军委纵队和后续部队过江。
1934 年11 月27 日,红一军团2 师4 团抢占界首。
红4 团抢占界首后,奉命增援脚山铺,遂将界首防务移交三军团4 师。
三军团4 师先头部队到达界首后,开始架设浮桥。
就在这时,天空响起阵阵轰鸣,红军战士抬头望去,只见是敌桂军侦察机飞临界首上空,侦查机上的机枪火舌窜动,对红军战士集中处进行扫射,无数战士中弹倒在血泊中,但红军却毫不畏惧,不顾扫射继续架桥。
敌侦察机由于弹药补给问题,几轮扫射后便退去,红军战士经过大半天的努力,用鲜血架起了半座浮桥,眼看胜利在即。
怎知这时,桂军多架轰炸机飞临界首渡口,将红军临时架起的浮桥全部炸毁,红军战士们的心血付之东流。
夜幕降临,红军战士趁着夜色,不点火把,在昏暗中收集船只和断木,再次架桥,一切紧锣密鼓地进行。
次日清晨,刚刚架好的浮桥又被敌机再次炸毁,硝烟滚滚,弹片横飞,红军损失惨重,无数战士倒下后再也没有站起来。
但是,红军战士望着浮桥残片,没有被击倒,敌人越强,他们的劲头就越足。
红三军团政治部主任袁国平协助朱德总司令指挥部队奋战数小时,凭着百折不挠的精神,再次将浮桥修通。
突破四道封锁线作者:来源:《红岩春秋》2016年第11期在中央红军突围的前进道路中,蒋介石指挥广东的陈济棠、湖南的何键和广西的白崇禧等先后布置了四道封锁线,妄图阻止以至消灭红军。
但红军英勇奋战,突破一道道险阻,使蒋介石的如意算盘全部落空。
处处是险境1934年10月21日,中央红军的先头部队红一军团2师在江西信丰、安远间的版石圩打响了第一仗,击溃广东守敌。
1师又占了新田,渡过信丰河,进入广东境内。
因前有协议,未经大的战斗,红军部队顺利通过敌人的第一道封锁线。
敌人的第二道封锁线设在湖南桂东、汝城至广东城口一带山上。
筑有很多碉堡,碉堡之间有壕沟相通,火力相连。
这一线的守军,保安队居多,战斗力不强。
他们没料到红军来得这样快。
11月2日晚,红一军团2师6团在团长朱水秋、政委王集成率领下,以奇袭方式夺取城口,消灭守敌,生俘100多人,突破了敌人的第二道封锁线。
敌人的第三道封锁线设在湖南郴州、宜章之间。
这是粤汉铁路经过的地方,当时铁路还未修通,只局部通车,有许多工人正在赶修。
公路是畅通的,所以湖南、广东的敌人都利用公路加紧调兵设防,沿途修了很多碉堡。
为了迅速突破第三道封锁线,11月8日,野战军司令部发布命令:军委决定三军团于良田、宜章间突破封锁线,其先头师约于10日可到宜章地域。
一军团监视九峰、乐昌之敌,并迅速于宜章、坪石之间突破封锁线,军委第一、第二纵队及五、八军团在三军团后跟进,九军团则于一军团后跟进。
紧接着,又命令一军团派一支部队控制粤汉铁路东北10多公里的高地九峰山,防止粤敌从乐昌出来袭击我军,以掩护中央纵队从九峰山以北安全通过。
但红一军团军团长林彪以粤敌还未到乐昌为由,不执行命令。
经过政治委员聂荣臻的批评,并证实敌人已到乐昌后,林彪才派部队奔赴九峰山,控制了有利阵地,保障了中央纵队安全通过封锁线。
10日,红三军团攻占了良田,11日,又攻占了宜章城。
中央红军大部队于13日至15日从宜章、坪石间通过了敌人的第三道封锁线。
湘江战役--- 鲜血与生命写就的英雄史诗湘江之战:红军长征时期最惨烈、最悲壮的历史湘江战役(1934年11月27日-12月1日),是第一次国共内战中,双方的一次战役。
1934年11月下旬,蒋介石调集25个师沿湘江构筑了对红一方面军“长征”的第四道封锁线。
林彪统一指挥红一军团、红三军团、红4师参与了这场战役,红一军团在脚山用阵地战硬顶着国军湘军的进攻,损失6000人。
湘江战役的结果使中央红军由10余万锐减为4万余人,董振堂、陈云之红五军团损失过半,刘少奇、罗荣桓的红八军团和少共国际师于此役几乎覆没。
红军突破四道封锁线(1934年10月10日-12月10日) 湘江战役简介: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中央红军苦战五昼夜,从广西全州、兴安间抢渡湘江,突破了国民党军的第四道封锁线。
湘江之战是关系中央红军生死存亡的一战。
突破湘江,粉碎了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
但是,中央红军也为此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
中央红军由10余万锐减为4万余人,董振堂、陈云之红五军团损失过半,刘少奇、罗荣桓的红八军团和少共国际师于此役几乎覆没。
战前概况:1934年11月中旬,从中央苏区向西进行战略转移的中央红军突破了国民党军的三道封锁线,继续西行,向湘桂边境前进。
蒋介石则拼凑第四道封锁线,企图将中央红军消灭于湘江以东。
湘江战役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爆发的。
湘江战役前,根据蒋介石的安排,湘军刘建绪的第1纵队,开赴广西东北部的全州,与广西第15军夏威部切取联系,组成拦截红军的正面防线;中央军吴奇伟的第2纵队,由薛岳指挥,沿湘桂公路祁阳、零陵、黄沙河一线进行侧击,保持机动,防止中央红军北上与二、六军团会合;中央军周浑元的第3纵队、湘军李云杰的第4纵队、湘军李韫珩的第5纵队从东面将中央红军压向湘江防线。
1934年11月16日,湘桂军阀达成堵截中央红军的“全州”协议。
湘军刘建绪与桂军夏威防区的划分以湘桂边界的黄沙河为界,桂军担任兴安、全州、灌阳至黄沙河(不含)一线的防御;湘军担任衡阳、零陵、东安至黄沙河一线的防御。
长征:红二方面军在湖南作者:向佐柏来源:《新湘评论·上半月》2016年第08期1934年8月7日,原在井冈山地区坚持革命斗争的红17、18两个师约9000余人,根据党中央及中央军事委员会指示,组成红六军团,于江西遂川横石出发,10日突破封锁和包围,到达湖南桂东寨前圩,12日召开军团西征誓师大会,开始西征。
红六军团的西征,既为党中央及红一方面军的万里长征拉开了帷幕,迈出了第一步,也为红二方面军的万里长征当了先锋。
其实,红二方面军是由红二军团、红六军团及红32军3支武装集团组成。
同时,这三支武装集团又分别来自三个不同的战略区域。
红二军团是战斗在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有生力量,红六军团是来自江西革命根据地,战斗在党中央及毛泽东身边的雄师劲旅,红32军是党中央根据革命之需从红四方面军调入,没有在湖南战斗过。
记述红二方面军在湖南的长征,主要是记述红二、六军团在湖南的战斗历程。
红六军团的突围西征,使蒋介石极为震惊,立即调兵遣将进行堵截。
但红六军团经过80来天的浴血奋战,终于在贵州木黄,实现了红二、六军团的会师,从而打破了敌人对红二、六军团分隔阻拦和各个击破的企图。
不仅胜利完成了红六军团自身的战略转移任务,而且为党中央及红一方面军的长征起到了侦察、开路的先遣队作用。
在中国军事史上,红二、六军团的会师,是胜利的会师,团结的会师,模范的会师。
来自两个战略区域的红军,八千健儿,铁臂钢拳,结成了一个新的战斗集体,成了策应党中央及红一方面军长征和进一步发展湘鄂川黔边新根据地的强大战略突击力量。
这不仅是红二、六军团史上的大事,而且是两军团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点。
其战略任务也成功地由先遣探路向策应与配合转变。
红二、六军团会师时,中央红军已从中央苏区开始长征,准备到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
在这种情形下,红二、六军团最紧迫的战略任务,就是从大局出发,积极行动起来,挺进湘西,发动“湘西攻势”,大量吸引敌人,以减轻党中央及红一方面军的军事压力。
麒麟山突围——红军长征从失败走向胜利的新起点湖南省麒麟山自然保护区采风创作团队执笔:陆改强( 摄影陆奇勇)长征初期,中央红军的既定战略方针是去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以期建立新的革命根据地。
湘江战役,红军虽然突破了第四道封锁线,但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中央红军和军委纵队,已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到3万多人。
血的事实,宣告了“左”倾军事路线的彻底破产,使广大红军指战员对王明路线的怀疑、不满以及强烈要求改变领导的情绪达到了顶点。
此时,蒋介石加紧了兵力部署,一方面调集五六倍于中央红军的兵力在湖南省通道县东北的城步、绥宁、武冈、通道县正北面靖州、会同、洪江、黔阳、芷江一带,部署了一道严密的袋形防线。
一方面电令湘、桂、黔地方军阀分兵堵截合围,企图全歼中央红军。
(摄影陆奇勇)在这万分危急的关头,中央红军从湘桂边境分左、中、右三路翻越麒麟山进入湖南通道县境内。
右路为红一军团(军团长林彪,政委聂荣臻)的二师(政委刘亚楼)、十五师(师长彭绍辉,政委萧华)、和红九军团(军团长罗炳辉,政委蔡树潘)。
12月9日从城步出发,经长安营翻越麒麟山东端进入通道木脚,经临口、下乡、菁芜洲到达县溪,进而向靖州新厂进军。
左路为三军团,12月10日从广西龙胜县的广南出发,分两路前进。
一路从广南翻越麒麟山的西端进入通道的传素、长安堡,一路从广西的普团、西腰翻越麒麟山西端进入通道的陇城、坪坦,经马龙、黄土、双江、牙屯堡、团头、大高坪、独坡、地阳坪到达播阳所,向贵州黎平挺近。
中路为中央一、二纵队(即红星纵队和红章纵队)和一军团一师及军团部。
一军团的一师和军团部于12月10日从广西的广南、平等出发,翻越麒麟山中部广西壕,进入黄沙岗草场,沿着通道坪溪的官道进入雷团、流源地域,后经双江、牙屯堡、大高坪、地阳坪进入播阳所。
12月11日,中央一纵队(即红星纵队)沿一军团和军团部的行军路线翻越麒麟山中部进入通道的坪溪、雷团,行到流源宿营。
同日,中央二纵队(红章纵队),从广南出发,翻越麒麟山中部的凉伞界进入传素,经长安堡至马龙辰口宿营。
喋⾎湘江闽西魂长征期间,由6000多名闽西⼉⼥组成的红三⼗四师作为红军的后卫部队,担任着在长征路上掩护红军主⼒部队突围的任务。
1934年12⽉,为突破国民党军的第四道封锁线,红三⼗四师与数⼗倍之众的国民党军浴⾎奋战于湘江东岸。
湘江战役是中央红军撤出中央苏区以来损失最惨重的⼀仗。
1934年12⽉2⽇,当红三⼗四师赶到湘江边时,红军主⼒已渡过湘江,渡江点已被湘、桂军控制,红三⼗四师的退路被完全切断。
敌⼈对红三⼗四师发起了猛攻,战⾄傍晚,红三⼗四师伤亡⼤半,陷⼊四⾯受敌的绝境。
师政委程翠林、师政治部主任蔡中、第100团政委侯中辉、第102团团长吕宫印相继牺牲。
红三⼗四师师长陈树湘清醒地意识到,红三⼗四师只能突围。
当晚,他断然下令:毁弃⽆弹的⽕炮、枪⽀,突围到湘南开展游击战,万⼀突围不成,誓为苏维埃流尽最后⼀滴⾎。
夜幕低垂,红三⼗四师开始了突围战⽃。
但⾯对湘军刘建绪部、中央军周浑元部和漫⼭遍野的地⽅民团,突围没有成功,⼜损失了千余⼈。
陈树湘只得率领剩下的700余⼈折回东岸继续坚持⽃争。
⽆奈环境不熟,⼜没有群众基础,红三⼗四师伤亡⼈数不断增加,没过⼏天就已不⾜500⼈。
最后,陈树湘决定和师参谋长王光道率师部及第101、第102团剩余的300多⼈为先锋,从濯江突围,命令第100团团长韩伟带100多⼈断后。
等陈树湘他们进⼊湘南地区时,只剩下140多⼈。
12⽉11⽇,陈树湘在抢渡牯⼦江时遭当地民团伏击,腹部负重伤,肠⼦都流了出来。
为不当俘虏,他命令警卫员补上⼀枪。
警卫员流着眼泪为师长包扎好伤⼝,抬着他且战且⾛。
紧急关头,陈树湘命令王光道率领仅存的百⼗号⼈上⼭躲避,把⾃⼰藏匿于洪东庙疗伤,不幸被搜捕红军伤病员的道县保安队抓获。
在被敌⼈⽤担架抬着去邀功请赏时,陈树湘乘敌不备猛地撕开绷带,⽤尽最后⽓⼒把肠⼦扯断,壮烈牺牲,年仅29岁。
陈树湘死后,敌⼈割下了他的头颅,装在篾笼⾥,悬挂在他的家乡湖南长沙⼩吴门外中⼭路⼝⽯柱上⽰众。
陈树湘英雄事迹感言(陈树湘浩气长存)陈树湘烈士墓。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宋莉/摄一支英雄的部队,从诞生之日到退出红军战斗序列,只有3年多时间。
一位传奇英雄,断肠明志,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年仅29岁。
战士血洒在湘江。
那是红军长征的关键一战。
这是后卫师的英雄壮歌!1934年9月,中央红军被压缩在瑞金、兴国、于都、宁都、石城、会昌、宁化、长汀等8个县城和周围狭小的地带。
10月9日,红五军团第三十四师奉命秘密在于都县鲤鱼坝设防,掩护中央机关和主力红军从瑞金、兴国县向于都集结。
红军第三十四师,前身为福建地方红军部队,战士主要来自福建闽西的长汀、宁化。
不管是配合兄弟部队,还是独立战斗,这支部队都以骁勇善战闻名,因屡立战功,被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机关报誉为“钢铁之师”。
1934年10月16日,中央红军从于都向西突围,实行战略大转移。
由1.12万名闽西子弟组成的红三军团第四师和红五军团第三十四师,分别担任最艰巨的前卫和后卫任务。
1934年11月25日,前卫红军第四师渡过湘江,在湘江西岸界首渡河点以南的光华铺布防阻击攻敌,7天6夜与敌厮杀,虽然歼敌数千,但自损近半,至12月1日,突破敌军第四道封锁线,掩护军委第一、第二纵队渡过湘江,1934年11月27日至29日,后卫红军第三十四师在广西灌阳县的文市至水车一线布防阻击追敌。
红五军团军团长董振堂、参谋长刘伯承在湖南道县蒋家岭村召开会议,并对师长陈树湘等同志说:“在重兵压境的情况下,把军团的殿后任务交给你们师,这个担子很重啊!你们既要完成军委赋予的任务,又要有万一被截断后孤军作战的准备!”12日1日,红军主力已于晨时渡过湘江。
红三十四师引得敌军更加疯狂地“围剿”,“挖地三尺,找出来予以歼灭。
”红三十四师一直在寻找合适的位置和时机渡湘江西进。
12月4日晚,为了摆脱敌人,陈树湘师长作出两项决定:第一,从敌人薄弱部位突围出去,到湘南坚持游击战争;第二,万一突围不成,誓为苏维埃新中国流尽最后一滴血。
湘江战役(2):中央红军的突破安排和具体突破展开全文今天来大致描绘一下中央红军突破湘江第四道封锁线的安排和具体突破过程。
三、突破安排1934年11月22日,中革军委决定,继续打击尾追之敌,迅速开辟西进道路,为进军广西,准备突破第四道封锁线。
11月22日,桂军从全州、兴安、灌阳撤防,将全州、兴安、灌阳之守军撤至恭城,全州至兴安30公里无守军。
中央红军未获悉这一情报,三天后,也即1934年11月25日下午五时,中革军委才正式发布突破湘江地四道封锁线的作战命令,将中央红军分为四路纵队进入湘江上游区域,具体行进路线是:红一军团主力为第一纵队,沿道县、蒋家岭、(广西灌阳)文市向全州前进;红一军团一个师、军委第一纵队以及红五军团(缺一个师)为第二纵队,经雷口关或永安关及文市以南前进;红三军团、军委二纵队及五军团一个师为第三纵队,经小坪、邓家源向灌阳山道前进,相机占领该城,以后则向兴安前进;红八、九军团为第四纵队,经永明、三峰山向灌阳、兴安县道前进。
同日,中共中央和红军总政治部发布《关于野战军进行突破敌人第四道封锁线战役渡过湘江的政治命令》,命令强调:“为着胜利的进行这次战役,要求野战军全部人员最英勇坚决而不顾一切的行动,进攻部队应最坚决果断的粉碎前进路上一切抵抗,并征服一切天然和敌人设置的障碍,掩护部队应不顾一切阻击及部分的扑灭尾追之敌......政治工作人员应以不疲倦的政治宣传与鼓动及个人的模范,克服战斗员中之疲倦落伍与各种动摇,应与指挥员一起征服为完成胜利任务上之一切客观困难,并最高限度的提高全体红色人员的战斗精神,顽强抗战其及坚决性......当前战役的胜利,是将决定着我们突破敌人最后的封锁线,创造新的大块苏区,协同其他红军部队(二、六军团,四方面军),一致进行全线的总反攻与彻底粉碎敌人五次'围剿’。
”12月1日凌晨一点半,中革军委向全军下达紧急作战命令,令主力消灭由兴安、全州向界首进攻之敌,钳制桂军及由东尾追而来的周浑元部,保证后续部队于2日早通过湘江。
徐祖铉红一军团第二师湖南道县突围记由于博古、李德(共产国际军事顾问)的错误指挥,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最终未能取得成功。
主力红军要继续呆在中央革命根据地已不可能了。
1934年10月,中共中央做出如下决定:一是项英、陈毅等1.6万人及部分党政工作人员继续留在中央苏区根据地,坚持游击战争,掩护主力红军突围长征。
二是在中央苏区的主力红军,即第一方面军,下辖第一、第三、第五、第八、第九5个军团,连同中央机关纵队(主要是中央机关干部、勤杂人员及家属)共约8.6万余人突围长征。
为了冲破敌人的前堵后追,确保中央机关纵队的安全,第一、第九军团为左翼,第三、第八军团为右翼,第五军团(宁都起义的董振堂部队)断后。
长征出发时,第一军团辖第一、第二、第十五师,军团长是林彪。
第二师师长陈光、政委刘亚楼、政治部主任符竹庭。
政治部还有3个编制:汤光恢是组织干事;青年干事在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二炮副政委,中将军衔;还有一位科长,在攻打腊子口时牺牲了。
1934年12月,第一军团第二师到达湖南道县。
这时汤光恢任师独立侦察大队政委,是独立营编制,有侦察一连、侦察二连、工兵连、通讯连。
师部指示侦察大队立即派出前哨侦察道县情况,时间是两天两夜,待中央纵队通过道县,再接受新的任务。
汤光恢亲率侦察一连隐蔽在离城约10华里的深山密林中,用望远镜可以看到道县城里行人来往,侦察一连就地修了简单工事,同时派出侦察员化装成农民、小商贩进城摸情况。
他们在小茶店里、小市场上和当地人聊天,发现城里老百姓很平静,也没看到城里有驻军。
有的老百姓说:“听说很快要来部队,家家户户接到通知,国军来时要放鞭炮欢迎。
”有的商贩对侦察兵说:“如果要做生意,从道县到广西边界只有几十里路,但只有一条公路可走,公路两边都是山,不太方便。
”两天过去了,仍未见中央纵队经过道县。
汤光恢请示师部并建议:趁道县城里没什么武装,占领道县很容易,而且占领道县后对掩护中央纵队突围更有利。
师部回复:中央不同意占领道县,在中央纵队未完全突围前,必须继续留在山上隐蔽监视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