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昌硕的北京,齐白石的上海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8
近代篆刻名家近代因考古学的兴盛,加之西泠印社的建立,篆刻的创作异常活跃。
当时有吴昌硕、丁辅之(鹤庐)、陈衡恪(师曾)、赵石(古泥)、齐白石(濒生)、赵时棡(叔孺)、乔大壮(曾劬)、王禔(福庵)、邓散木(粪翁)、钱瘦铁(叔厓)、来楚生(然犀)等诸家知名于世。
然论其流派风格影响深远者,当推齐白石、赵时棡、王禔三家。
近代篆刻继承了明清文人篆刻的传统,然而在技巧上更精能,取材上更宽大,境界上也更奇伟。
总之,近代篆刻使篆刻艺术蔚然独立,而且使其更加波澜壮阔。
齐璜(1864--1957)字濒生,号三百石印富翁、借山吟馆、寄萍堂主人、老萍、借山吟馆主者、杏子坞老民、木人、木居士等。
白石是借用湖南湘潭老家村庄的名字。
是一位木匠出身而又诗、书、画、印均卓绝出众的艺术家。
他自认为篆刻第一,诗词第二,书法第三,绘画第四。
在近代篆刻艺术史上是继吴昌硕、黄士陵之后又一位能开宗立派的巨人。
他的篆刻初学浙派中的丁敬、黄易。
后学赵之谦、吴昌硕。
从汉《祀三公山碑》得到启发,改圆笔的篆书为方笔;从《天发神谶碑》得到启发而形成了大刀阔斧的单刀刻法;又从秦权量、诏版、汉将军印、魏晋少数民族多字官印等受到启发,形成纵横平直,不加修饰的印风。
他在艺术见解上最推崇“独造”,并且身体力行,曾说:“刻印,其篆法别有天趣胜人者,唯秦汉人。
秦汉人有过人处在不蠢,胆敢独造,故能超出千古。
余刻印不拘古人绳墨,而时俗以为无所本,余尝哀时人之蠢,不思秦汉人,人子也,吾亦人子也,不思吾有独到处,如今昔人见之,亦必钦仰”。
由此可见,他对自已的独创充满着自信。
齐白石的篆刻作品章法强调疏密,空间分割大起大落,单刀切石,大刀阔斧,横冲斜插,极富猛利狂悍、痛快淋漓,创造出一种“写意篆刻”的独特风格。
江南布衣大匠之门借山门客偷得浮生半日闲八砚楼中国长沙湘潭人也落红白石寄苹吟屋人长寿钱瘦铁(1896一1967)名厓,字叔厓,号瘦铁。
江苏无锡人。
能书善画,草书学孙过庭,隶书取法“张迁”、“石门”和汉简,篆书宗石鼓及秦诏版,参以草书笔意,沉逸潇洒,独具面目。
吴昌硕画价为何高不过齐白石作者:暂无来源:《公关世界·下半月》 2018年第9期当下,谈起书画收藏和拍卖,绕不开两位艺术大师,这就是吴昌硕和齐白石;同时,也绕不开一个话题,为什么吴昌硕的画价没有齐白石高?就业内人士来看,吴昌硕的艺术综合素质和作品质量高于齐白石,这是不争的事实,就连齐白石也曾自言“一生没有画(超)过吴昌硕”。
作为吴昌硕的学生,齐白石当时寓居北平,尚未成名,为求吴昌硕写润格,他曾写下流传至今的“走狗诗”:青藤雪个远凡胎,老缶衰年别有才。
我愿九泉为走狗,三家门下轮转来。
诗中齐白石把吴昌硕与徐谓、朱耷两位前辈大画家并列,并愿意为其门下“走狗”。
做人低调的齐白石,市场却很“任性”。
就在他写下“走狗诗”两年后的1922 年,在东京府厅工艺馆的中日绘画联合展览会上,齐白石作品卖出220 银元高价,远超吴昌硕的最高价100银元。
此后,齐白石的价格扶摇直上,吴昌硕说过一句话“北方有人学我皮毛,竟成大名”,这句话应该是直指齐白石。
而齐白石也借石涛的一句诗“老夫也在皮毛类”,刻成印章。
斗转星移。
2017 年北京保利十二周年秋季拍卖会的重头戏——“中国书画版块”的夜场拍卖在北京四季酒店举槌。
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吴昌硕一生中最重要的扛鼎巨制《花果十二屏》和齐白石一生中最着名的作品《山水十二屏》。
结果是,齐白石《山水十二屏》以9.315 亿元成交,创中国最贵艺术品世界纪录。
而吴昌硕《花果十二屏》仅以2.093 亿元成交,只相当于他学生作品价格的四分之一。
2017 年是吴昌硕逝世90周年。
北京保利特别在秋拍推出《花果十二屏》,用心良苦。
该十二屏为牡丹、水仙、石榴、荷、松、梅、竹、菊、兰、紫藤、玉兰、白菜,原为日式六屏一双,属吴昌硕存世最巨型的绘画作品。
以往收藏吴昌硕作品的官方机构和私人收藏均未见相近规模之作品。
在2004 年,该十二屏即以1650 万元成交价,创当年吴昌硕画作拍卖纪录。
而如今却以落寞收场。
画法:工笔、写意、兼工带写隋唐花鸟画(工笔形态为主)唐花鸟:唐薛稷:画鹤始创“屏风六扇鹤样”、“薛公十一鹤,皆写青田真”唐边鸾:花:折纸花卉鸟:穷羽毛之变化,夺花卉之芳妍牛:唐韩滉:善画:牛《五牛图》传世作品最早的纸本中国画唐戴嵩画牛《斗牛图》马:唐曹霸(师)“斯须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唐韩幹(徒)《牧马图》、《照夜白图》唐韦偃庞大的马群《牧放图》简答题:花鸟画兴起于唐的原因是什么五代(工笔形态为主)(两种对立风格)简述徐黄异体五代黄筌西蜀口诀:泉溪=筌西题材:珍禽瑞鸟、奇花怪石用笔:笔致工细、双钩填彩赋色:画风富丽、设色鲜明《写生珍禽图》“黄家富贵”五代徐熙南唐口诀:糖稀=唐熙题材:汀花野竹、水鸟渊鱼用笔:重在用墨、兼勾带染赋彩:略加色彩《雪竹图》“徐熙野逸”“装堂花”、“铺殿花”简答题、客观、主观题考点:黄家富贵,徐熙野逸北宋院体工笔北宋黄居寀(黄筌之子)“黄家富贵”作品分析考点《双喜图》北宋崔白打破了黄家富贵风格画法:兼工带写《双喜图》《双喜图》作者:北宋花鸟画家崔白画面内容:两只山喜鹊,向一只野兔鸣叫示警的画面艺术手法:工谨与粗放相结合山喜鹊:工笔双钩填彩山坡、树木:写意手法意义:崔白创作了兼工带写打破了黄家富贵给当时画坛带来清新之风北宋徐崇嗣“没骨法”(花鸟画)“墨骨法”(人物画)北宋赵佶(宋徽宗)工笔形态《芙蓉锦鸡图》、《瑞鹤图》《宣和画谱》、《宣和书谱》“瘦金体”文人水墨小写意作品分析考点:《墨竹图北宋文同墨竹“湖州竹派”画法:“成竹之胸”《墨竹图》《墨竹图》作者:北宋文同画面内容:用水墨画倒垂竹枝艺术特色:构图S形技法挑、撇顿、点用墨浓淡墨区别正反竹叶意义: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正面正直的气节、虚心的品质和纯洁的思想感情北宋苏轼《枯木怪试图》金人画家北宋华光和尚梅(释仲仁)“花光和尚”首创墨梅画《华光梅谱》南宋(了解)院体工笔形态李迪《枫鹰稚鸡图》马远《层叠冰绡图》、《梅石溪凫图》文人水墨小写意南宋杨无咎梅字补之《墨梅图卷》、《雪梅图》南宋赵孟坚兰《墨兰图》法常元代(蒙古)文人画高峰期工笔形态元钱选《浮玉山居图》文人水墨小写意竹子李衎“分”字造型高克恭少数民族柯九思富贵竹类似管道升书法入画(赵孟頫之妻)兰花元郑思肖“无根兰”字“忆翁”(南宋遗民)《墨兰图》梅花元王冕《墨梅图》作品分析考点:王冕《墨梅图》《墨梅图》作者:元代王冕画面内容:描绘了一枝含苞欲放的梅花横斜在画幅中间,繁华满枝的形象艺术特色:构图一枝梅花横贯画面用墨花朵淡漠、花蕊加墨重点勾瓣点蕊意义: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马元龚开画马《瘦马图》明清(水墨大写意形态)明代宫廷院体画(了解)院体工笔:边景昭、林良、吕纪、孙隆明孙隆:彩笔粗墨点染水墨大写意简答题考点:青藤白阳青藤白阳:成就最高青藤(徐渭)、白阳(陈淳)口诀:胃疼=渭腾纯白=淳白明代陈淳:《花卉册》、号白阳山人擅写意花卉,淡墨散逸明代徐渭:独创“泼墨大写意花鸟画风”号青藤《墨葡萄图》作品分析题考点:墨葡萄图《墨葡萄图》作者:明代徐渭表达了画家的狂放洒脱和愤世嫉俗画面内容:图绘水墨葡萄一枝,串串果实倒挂枝头,水鲜嫩欲滴形象生动艺术特色:构图奇特以水墨画葡萄画藤条纷披错落,向下低垂意义:独创泼墨大写意花鸟画风,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清朝考点:朱耷的艺术特色清朱耷:继承徐渭“八大山人”“白眼”“哭之笑之”风格:奇:画面中物体形象奇特、简:画面构图简约空灵、寄:以象征、寓意、夸张的手法,抒发愤世嫉俗之情和国亡家破之痛作品分析题:答上朱耷的艺术风格特点清恽寿平《秋海棠》、创新“没骨画法”创立没骨画法=徐崇嗣清高其佩:用手指画画创立“指头画”新技法简答题考点:扬州八怪的艺术特点扬州八怪(从属扬州画派):三类:丢官后到扬州卖画的文人画家:二李一郑(郑燮、李鱓shan、李方膺)厌弃官场的文人画家:金农、高翔、汪士慎文人修养的职业画家:黄慎、罗聘、华喦yan清郑燮:竹郑板桥《墨竹图》“竹中痩叶”“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清金农:梅“漆书”书法入画扬州八怪之首扬州八怪特点(名词解释):师造化、抒个性、用我法、专写意、重神似、端人品、博修养口诀:师叔用砖中端博=师抒用专重端博清外籍郎世宁:中西合璧《百骏图》(中西结合)《嵩献英芝图》近现代名词解释、简答题考点:海派海派(上海/海上画派):早期:(海上三任:任熊、任熏、任颐)中晚期:吴昌硕未定居上海:赵之谦、虚谷任颐:任伯年设色淡雅吴昌硕:“金石”书法入画西泠社社长墨色浓重用笔奔放《三千年结实》“西洋红”个人艺术特色考点:吴昌硕、任颐简答题考点:简述:“上海画派”或怎样评价(作答时带个人成就)名词解释考点:岭南画派岭南画派创立者(二高一陈: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陈树人、经享颐、何香凝组织“寒之友社”(岁寒三友)居氏兄弟居氏兄弟:居廉、居巢创“撞粉、撞水”法北京画派齐白石:“衰年变法”“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人民艺术家”称号《蛙声十里出山泉》:描绘的蝌蚪,描写的青蛙《群虾图》“南吴北齐”(吴昌硕、齐白石)“学我者生,似我者死”李苦禅:花鸟、鹰考点:如何理解“妙在似与不似之间”、齐白石艺术特点江浙画派潘天寿:善用浓墨和泼墨《达摩》、《记写雁荡山花》作品分析考点:记写雁荡山花魏晋南北朝山水画萌芽早期山水画比较密隋唐隋代名词解释考点:青绿山水、水墨山水作品分析考点:展子虔《游春图》展子虔“唐画之祖”开创了青绿山水画端绪《游春图》:作者:隋代展子虔背景内容:描绘了江南二月桃杏争艳时人们春游的情景。
当齐白石遇上吴昌硕愿为其门下“走狗”吴昌硕齐白石《枫叶寒蝉》设色纸本20年代作逝去的时光是可寻的,有时只需要一首歌。
藤井郁弥的一首《True Love》,一下子就把我拉回到了东京街头。
那一年,我29岁。
我对吴昌硕的最初认识是在东京的一家中华料理店,这家店具体在东京什么位置,已经记不清了,只记得老板是一位60多岁的上海人,话不多,每天都会在佛龛前虔诚地拜上一阵子。
在自己的店里,这位老板有着国王般的威严,店里的员工许多是他的亲戚,这些人就是通过老板的担保和运作才来到日本的。
在刚刚打开国门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出国留学、打工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事,难度极大,对于没有经历过那个时间段儿的人来说难以想象。
初到东京,为了练习口语,再者还可以增加些收入,经朋友介绍,我来到这家餐馆打工。
工作是给客人上菜。
可时间不长,便证实了,在这里上班收入不会增加多少因为工资实在比较低,比一般日本人开的店要少将近一半左右。
另外,语言也学不到什么,在这儿做服务员的除了几位老板的中国亲戚外,记忆中还有一位胖胖的上海留学生姑娘,平日里大家交谈,叽里呱啦说的全是上海话,对我而言比听日语还难。
来店里吃饭的也基本上是附近的华侨,大家说的也是中国话。
但是在这里,于我最大的收获是第一次接触到了吴昌硕作品。
餐厅的一面墙被制作成了一个完整的大橱窗,里面悬挂着若干幅吴昌硕的大幅作品,有牡丹、玉兰、松、竹、梅等等,整整齐齐,干干净净,这位华人老板一定是挚爱吴昌硕的。
每天上班闲暇的时刻,我就端详着眼前的这些名作,笔力老辣,气势雄强是我对这些作品的第一直观感觉。
在这个店工作不到半年时间我就离开了,但是吴昌硕竟成了第一位我认真观看原作的美术大师,那个时候也完全不曾想到自己未来的生活会与美术大师们联系那么多。
吕立新早年留日时留影齐白石与吴昌硕是从未见过面的。
他们一个生活在上海,一个在北京。
吴昌硕大齐白石20岁,他们是属于同一时代的两辈人。
但是,他们两个人的交集实在很多,尤其对齐白石而言,如果没有吴昌硕的影响,他后来的艺术还真说不定会变到哪去。
绘画大师齐白石简介齐白石是中国著名画家齐璜的笔名,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在世界画坛上都有极大的影响,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绘画大师齐白石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绘画大师齐白石简介齐白石,原名原名纯芝,字渭青,号兰亭,后改名为璜,字濒生,号白石、老萍、饿叟等,近现代中国绘画大师,世界文化名人。
1864年,齐白石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潭,六岁从外祖父周雨若开始读书,常用习字本和账簿纸作画,1878年师从周之美学习雕花木工,1888年从民间艺人萧芗陔学习画肖像,曾拜胡沁园、陈少蕃、湘潭名士王闿运为师学习诗文。
齐白石早年曾为木工养家,后以卖画为生,五十七岁之后定居在北京。
齐白石晚年曾获世界和平理事会授予的国际和平奖金,曾担任过北京中国画院名誉院长,1957年在北京医院逝世。
作为中国绘画大师,齐白石的绘画理论以及画作对中国画坛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其绘画理论主要包括本质论、造型论、构成论及思维论,主张艺术“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衰年变法。
齐白石擅长画花鸟、虫鱼、山水、人物,尤其以虾最为出名,他画虾通过毕生的观察,将虾的形神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
除了绘画,齐白石还书工篆隶,篆刻自成一家,善写诗文。
齐白石的代表作有《蛙声十里出山泉》、《墨虾》等。
绘画大师齐白石绘画风格浓厚的乡土气息,纯朴的农民意识和天真浪漫的童心,富有余味的诗意,是齐白石艺术的内在生命,而那热烈明快的色彩,墨与色的强烈对比,浑朴稚拙的造型和笔法,工与写的极端合成,平正见奇的构成,作为齐白石独特的艺术语言和视觉形状,相对而言则是齐白石艺术的外在生命。
现实的情感要求与之相适应的形式,而这形式又强化了情感的表现,两者相互需求、相互生发、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齐白石的艺术生命,即齐白石艺术的总体风格。
主张齐白石主张艺术“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衰年变法,形成独特的大写意国画风格,开红花墨叶一派,尤以瓜果菜蔬花鸟虫鱼为工绝,兼及人物、山水,名重一时,与吴昌硕共享“南吴北齐”之誉;以齐白石纯朴的民间艺术风格与传统的文人画风相融合,达到了中国现代花鸟画最高峰。
关于吴昌硕的介绍关于吴昌硕的介绍(1844-1927)吴昌硕,浙江省孝丰县鄣吴村(今湖州市安吉县)⼈。
吴昌硕与虚⾕、蒲华、任伯年齐名的“清末海派四杰”。
吴昌硕是晚清著名画家,书法家、篆刻家,为“后海派”中的代表。
杭州西泠印社⾸任社长。
初名俊,⼜名俊卿,字昌硕,⼜署仓⽯、苍⽯,多别号,常见者有仓硕、⽼苍、⽼⽸、苦铁、⼤聋、⽯尊者等。
清道光⼆⼗四年(1844)8⽉1⽇⽣于浙江省孝丰县鄣吴村⼀个读书⼈家。
幼时随⽗读书,后就学于邻村私塾。
10余岁时喜刻印章,其⽗加以指点,初⼊门径。
咸丰⼗年(1860年)太平军与清军战于浙西,全家避乱于荒⼭野⾕中,弟妹先后死于饥馑。
后⼜与家⼈失散,替⼈做短⼯、打杂度⽇,先后在湖北、安徽等地流亡数年,21岁时回到家乡务农。
耕作之余,苦读不辍。
同时钻研篆刻书法。
同治四年(1865)吴昌硕中秀才,曾任江苏省安东县(今涟⽔县)知县,仅⼀⽉即去,⾃刻“⼀⽉安东令”印记之。
同治⼗⼀年(1872),他在安吉城内与吴兴施酒(季仙)结婚,浙江归安县(今属吴兴县)菱湖镇⼈。
结婚后不久,为了谋⽣,也为了寻师访友,求艺术上的深造,他时常远离乡井经年不归。
光绪⼋年(1882),他才把家眷接到苏州定居,后来⼜移居上海,来往于江、浙、沪之间,阅历代⼤量⾦⽯碑版、玺印、字画,眼界⼤开。
后定居上海,⼴收博取,诗、书、画、印并进;晚年风格突出,篆刻、书法、绘画三艺精绝,声名⼤振,公推艺坛泰⽃,成为“后海派”艺术的开⼭代表、近代中国艺坛承前启后的⼀代巨匠。
⼆⼗⼆年被举为安东(今江苏省连⽔县)县令,到任⼀个⽉便辞官南归。
三⼗年夏季,与篆刻家叶为铭、丁仁、吴⾦培、王等⼈聚于杭州西湖⼈倚楼,探讨篆刻治印艺术,1913杭州西泠印社正式成⽴,吴昌硕被推为⾸任社长,艺名益扬。
七⼗岁后⼜署⼤聋。
中国近代杰出的艺术家,是当时公认的上海画坛、印坛领袖,名满天下。
民国16年⼗⼀⽉(1927年11⽉6⽇),吴昌硕突患中风,⼗⼀⽉初六(1927年11⽉29⽇)病逝沪寓,享年84。
清代国画家吴昌硕生平简介吴昌硕(1844.8.1—1927.11.29),初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硕。
晚清民国时期著名国画家、书法家、篆刻家,“后海派”代表,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长,与任伯年、蒲华、虚谷合称为“清末海派四大家”。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清代国画家吴昌硕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吴昌硕简介要介绍吴昌硕简介,主要就是介绍吴昌硕的一生和他的成就。
想必大家对于这个名字并不陌生吧,他是我国“诗、书、画、印”四绝的一代宗师。
那么下面就让我们具体来了解一下吴昌硕简介吧。
吴昌硕,1844年出生在浙江孝丰县鄣吴村,也就是今天的湖州安吉人。
他的原名叫俊,字昌硕,是我国晚清时期著名的国画家、书法家。
吴昌硕是中国近现代在书画艺术发展过度时期的中国人物。
他与任伯年、蒲华、虚谷一起被称为"清末海派四大家"。
吴昌硕艺术的尊贵之处是因为他的创作,他最擅长的也是写意。
吴昌硕之所以有这样的成就,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受到了他父亲的熏陶,在他父亲的潜移默化下,吴昌硕也喜欢作书、刻印。
他很擅长模仿,其中他的楷书,楷书的时候是学颜鲁公,后来学钟元常;而他的隶书开始是学汉石刻等等。
吴昌硕也很擅长于绘画,而他的绘画中最善长的便是写意花卉,这个他是受徐渭和八大山人的影响,因为他有深厚的书法和篆刻的功底,所以在学绘画时更是容易,而且他把他书法的笔法融入到了绘画之中,使他的画具有他自己独特的韵味。
吴昌硕在诗文方面也很有成就,他在诗人施愚山、郑板桥等的影响下,感受到了他们诗中所反映出的现实社会已经他们的思想感情。
作为一个受过浓厚知识熏陶的人,吴昌硕会在诗文方面有所成就也是在意料之中。
吴昌硕有著名的诗文代表作《缶庐集》。
吴昌硕作品吴昌硕,字昌硕,是晚清民国时期著名国画家、书法家、篆刻家。
他衔接了中国近现代的书画艺术,是发展过渡时期的重要人物。
吴昌硕最擅长写意花卉,他的艺术别辟蹊径,有创意独特的味道。
他将书法的柔美,篆刻的运刀,章法融入绘画,形成了他独有的柔中带刚的独特画风。
海派书画领袖一代宗师——吴昌硕书画艺术海派书画领袖一代宗师——吴昌硕书画艺术集雅斋书画艺术吴昌硕吴昌硕(1844.8.1 —1927.11.29),原名俊,字昌硕,别号缶庐、苦铁、老缶、缶道人等等,浙江湖州人。
晚清民国时期著名国画家、书法家、篆刻家,与任伯年、蒲华、虚谷合称为“清末海派四大家”。
绘画题材以花卉为主,亦偶作山水。
前期得到任颐指点,后又参用赵之谦画法,并博采徐渭、八大、石涛和扬州八怪诸家之长,兼用篆、隶、狂草笔意入画,色酣墨饱,雄健古拙,亦创新貌。
其作品重整体,尚气势,主张“奔放处不离法度,精微处照顾气魄”,富有金石气。
讲求用笔、施墨、敷彩、题款、钤印等的疏密轻重,配合得宜。
吴昌硕热心提携后进,齐白石、王一亭、潘天寿、陈半丁、王个簃、沙孟海等均得其指授。
吴昌硕作品集有《吴昌硕画集》、《吴昌硕作品集》、《苦铁碎金》《缶庐近墨》、《吴苍石印谱》、《缶庐印存》等,诗作有《缶庐集》。
【字画作品拍卖价格】2012年春季拍卖会上,共拍出吴昌硕画作品179件,成交129件,成交率72%,总成交价格1.28亿元。
其中,吴昌硕大师的画作《花卉立轴》以600万起拍,最终以1552万元的价格成交,又是突破了壹仟万元的大关口啊。
《五合图》以150万元的价格起拍,最终以352万元的价格成交。
目前拍卖价格最高的是2014年北京保利拍卖的1917年作的《花》,成交价格3852万。
现在拍卖均价在2000万左右。
根据历年拍卖纪录,我们可以看出吴昌硕作品价格,吴昌硕受徐渭和八大山人影响,最擅长写意花卉,他书法、篆刻功底深厚,他把书法、篆刻的行笔、运刀及章法、体势融入绘画,形成了富有金石味的独特画风,他常常用篆笔写梅兰,狂草作葡萄。
所作花卉木石,笔力老辣,力透纸背,纵横恣肆,气势雄强,布局新颖,构图也近书印的章法布白,或作对角斜势,虚实相生。
吴昌硕很多的作品是由其弟子照样摹临的,吴昌硕题款的。
故收藏吴昌硕的作品朋友要注意了,根据研究,吴昌硕的画伪题真者是不少的,一定要慎之又慎。
吴昌硕的北京,齐白石的上海2011年12月19日出版的《东方早报·艺术评论》刊登有《大师不了情》一文,文章作者对吴昌硕和齐白石二人一段所谓的佳话应是杜撰。
文章说,1921年秋天,齐白石慕名到上海专访吴昌硕,本来要拜师的,吴昌硕不许,谦虚的吴昌硕为之写了《齐白石润格》。
并且,二人合作了一幅《竹石双寿》图。
齐白石比吴昌硕小20余岁,其大写意花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民国年间就有“南吴北齐”之盛誉,上世纪90年代以来,又逐渐固定成“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四大家”的美术史范式。
因为齐白石多次在诗文里提到吴昌硕,敬佩有加,颇有五体投地的味道,并且,当年刚刚定居北京的齐白石,的确是通过“染仓室”主人陈师曾的指点和帮助,认识和学习吴画开始“衰年变法”而成功的,所以,好事者不少下工夫考证和钩稽二人的关系。
可是,过去许多资料琐碎而不清楚,尽管曾有人捕风捉影,但是,湖南省政协编辑的《齐白石研究大全》,关于画家与他同时代的人列出不少单篇,而独没有《齐白石与吴昌硕》的文章。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诚然,《齐白石研究大全》的—1—主纂者头脑是清醒的。
因为,老辈胡佩衡、王森然,与齐白石交往最多,对他的人际关系即人脉,着力梳理最用功。
而胡佩衡先生明确说过齐白石,“对他影响最大的画友是陈师曾,使他最崇拜而没有见过面的画家是吴昌硕。
”(《齐白石画法与欣赏》)作为海派宗师,吴昌硕去过北京吗?去过,他至少去过两次。
先生文孙吴长邺所著《我的祖父吴昌硕》(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年)“年谱简编”中记载:1894年,51岁的吴昌硕,二月在北京,以诗及印谱手赠相国翁同龢。
三月,治“迟云仙馆”印一方,边跋曰“甲午三月,薄游京师,下榻倩寓斋,临别刻此。
昌硕”。
当年中日战争爆发,他随吴大澂督师北上辽东。
第二次是1910年夏天,67岁的吴昌硕由寓居地苏州辗转到武汉,再走京汉铁路过郑州黄河铁桥去北京,诗以记之,“抵京后,下榻友人张弁群(查客)家,遍游名胜古迹,极诗酒之雅、诙谐之乐……又为期仲跋毛公鼎拓本。
”夫子再去北京还有个插曲。
《陈半丁年表》说,原来在上海随吴昌硕学画的陈半丁,40岁后应金北楼之邀赴京,先寄食于显贵之家。
他为肃王府主人画像后,开始京师鬻画生涯。
万事开头难,陈半丁在场肆之间颇艰难,吴昌硕这次到北京,就是来亲自为弟子“把场”的。
他在琉璃厂当众为陈半丁书写—2—润格,借以壮声威,打开销路。
时在1910年,与吴长邺的记载吻合。
再说齐白石。
这时候,齐白石壮游天下的“五出五归”始结束,才回到长沙不久。
接下来,从1917年55岁开始,齐白石为避乡乱去北京,二年后选择定居,这已经是吴昌硕第二次去北京之后的事情了。
齐白石上海之行如何?考齐白石行踪,他一生去过上海三次。
1946年到南京、上海办画展不说,1927年吴昌硕去世前,齐白石曾经两次去过上海。
画家在上海,是否如李白杜甫相见欢,他访过吴昌硕吗?1902年,得友人之助,40岁的齐白石首次出湘,开始壮游天下,先去了西安。
1903年随友人夏午诒第一次到北京,这时的齐白石,既怕赏识他的樊山来京述职时,将被如约举荐为慈禧太后的代笔画家,同时又回绝了夏氏为其捐县丞的美意,执意要回老家,遂告别友人,离京由天津坐轮船过上海回湖南,是为“一出一游”。
他在北京就颇困惑,不习惯,很鄙视洋人在前门一带街头横行霸道,对我平民肆意打骂。
而“天津一带皆洋房,举目所视,轮船铁路洋房外,无不寂寥。
不畏洋人者,惟白日清风”。
(1903年日记,六月十九日)接着到上海,人生地不熟,见临水洋房更多,兴趣索然,他隔日即买船离开了。
—3—1909年,齐白石先至广西后到广东,在广州乘海轮到香港,过福建、宁波而再到上海。
这时正值八月中秋前后,《寄园日记》记事:廿日平明,到上海,寓陈江木桥长发栈。
是夜携贞儿之同春园观剧。
廿一日巳刻,买小轿船之苏州,黄昏始开行。
廿二日午后,到苏州,寓穿珠巷宾鸿栈,即使刘汉湘问汪颉荀官于何处。
于藩台衙。
余与汉湘之伊公馆问之,其门房书纸告伊为:上海新洋务总办,其局在新马路市浜桥,问汪公馆。
苏州儿女多美丽者,前年以来偶有所闻,果然矣。
廿三日,夕阳搭轮船返上海。
廿四平明即到,即之汪六处。
……汪六即归,一见如故,不胜其喜,请少勾留一二月……自廿七日以后,无夜不观剧,余事繁不胜记。
(九月)廿五日,今日起行返湘。
画家此行,因有“钦廉兵备道”道台郭葆生的书信介绍,得上海新洋务局总办汪颉荀殷勤安排。
齐白石作为贵客,在汪公馆住了月余时间,遍游了大上海。
这次在沪,他广搜石印名画,以开眼界,但是没有和海上画家接触交流的记载。
后来,齐白石创作八大风格的水墨四条屏,上边用何绍基体题跋:“余尝客海上,搜罗石印古迹,独八大山人画无多,见—4—有小册画一虾,今经四年,尚未忘也。
”(此画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这两次齐白石游上海,根本没有关于拜谒吴昌硕的记载。
而1909年,吴昌硕还居苏州。
1921年,已经移居上海的吴昌硕78岁,本年他去过杭州西泠印社,时间很短;而定居北京的齐白石,这一年匆匆往返于京湘与保定之间,既为兵乱不断中的家人着急,又要受命在曹锟府上做西席,很是仓皇。
吴齐两位大家,都不在上海,哪来的交会时间?《北京画院藏齐白石全集》的《综合卷》,收录齐白石卖画的三张润格,两张是樊山的,一张是吴昌硕的。
吴昌硕所拟笔单如是:“齐山人濒生为湘绮高弟子,吟诗多峭拔语。
其书画墨韵孤秀磊落,兼善篆刻,得秦汉遗意。
曩经樊山评定,而求者踵相接,更觉手挥不暇。
为特重订如左……庚申岁暮,吴昌硕,年七十七。
”时为公元1920年。
越一年,齐白石《辛酉日记》:三月初二日……得吴缶老为定润格。
此件南湖所赠也。
南湖即政客胡鄂公,齐白石好友。
此人不仅卖画肯出大价钱,为齐白石出大名四处张罗,且为了齐白石所画的一纸《篱豆花》,不惜将随身婢胡宝珠赠与白石者也。
倒是第二年,吴昌硕长公子吴东迈到北京,由陈半丁带着他访齐白石,齐白石又回访并请客。
齐白石《壬戌日记》:四月廿六日,吴缶老后人东迈与陈半丁访余。
后余至兵部洼半壁街五十六号邱—5—养吾家,访东迈也。
见邱家有缶老画四幅,前代已无人矣。
他写了关于吴昌硕的几首诗。
《白石诗草二集·卷三》有《见吴缶庐画忆星塘》:“少年不识重归期,愁绝于今变乱时。
老屋此生能见否,菜根香处最相思。
”另一首最有名,为答复天津美术馆征诗文《略以古今可师不可师者以示来者》:“青藤雪个远凡胎,老缶衰年别有才,我欲九泉为走狗,三家门下轮转来。
”胡佩衡还特别说到,在齐白石定居北京之前,南北画坛已经有吴昌硕、王一亭、陈师曾、陈半丁、王梦白、姚华等名家了,他初来北京,不受欢迎。
故而,顺时变通,听从陈师曾的肺腑建议,齐白石果断开始了“衰年变法”,参考学习吴昌硕,使用西洋红,大胆作墨叶红花。
陈师曾在《中国画小史》里说:“近时吴缶翁昌硕,画名震于海内外,其初受法于任伯年,后乃出入于青藤、雪个、白阳、复堂诸家,亦扬州八怪之后,不守绳墨者。
而设色浓丽,盖从撝叔得来。
但撝叔尚取姿媚,缶翁则苍古出之,秾丽既寓于苍古之中,其刺激感情之强度,可与近世西洋印象派相类,即可谓之中国画之印象派矣。
将来之中国画如何变迁?不可预知。
总之有人研究,必有无穷境界可开辟。
”吴东迈著《吴昌硕》,引白石画语:“余见缶庐六十岁前后画花卉,追海上任氏,得名天下。
后参赵氏法而用心过之。
放开笔机,—6—气势弥盛,横涂竖抹,鬼神亦莫测之。
于是天下当叹服矣!”可见,齐白石的话,直接从陈师曾来。
齐白石通过陈师曾而接近了吴昌硕画迹,开始学一些吴昌硕的墨色和笔法。
陈师曾从日本留学归来,短期在江西,接着到南通师范学校任教,此地去上海方便,拜师吴昌硕,得吴真传,遂有“染仓室”雅号。
陈半丁是吴的弟子不说了,还有王梦白——王雪涛的老师,原来是上海钱庄一学徒,好学画,废寝忘食,被钱庄开除,潦倒中拜了吴昌硕,吴为其书润格曰:“梦白王君嗜画成癖,古意横溢,活泼生动。
”(王雪涛的回忆)王梦白后转到北京,认识了陈师曾,陈建议他多学别家。
场面之上,王梦白不久也结识了齐白石。
梅兰芳也是齐白石接近吴昌硕绘画艺术的一个媒介,梅兰芳在上海直接拜过吴昌硕。
而齐白石好看戏,最领梅兰芳的人情。
在这样的圈子与氛围里,佩服吴昌硕的齐白石,虽然没有见过吴昌硕的面,但得到吴画的气息与真精神不难。
也由于这些活跃于南北之间给吴昌硕执弟子礼,同时又是齐白石好友的诸位名流传话递消息,吴昌硕对齐白石当然是耳熟能详。
故而有吴东迈去北京,顺访齐白石之举。
齐白石敬老尊贤崇拜吴昌硕,虚心听取朋友劝导,师吴手迹师吴心胸,由此谱写了现代画坛的一段佳话。
这对当下浮躁的画界启示深刻。
—7—两位大画家虽没有见过面,吴画齐跋倒的确有。
有一件,是在1984年出版的《吴昌硕作品集·绘画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与西泠印社编辑)里,吴80岁所作的《观瀑图轴》,此幅有齐白石题跋“此老平生山水画绝少,今年八十一矣,此幅犹题学石涛,其不多画山水可见”云云,认为因此而更为难得。
但专家丁羲元指出:“可惜当时齐白石所见吴昌硕作品不多,疏于鉴定,殊不知此‘不多画山水’乃一赝虎也。
今人又因有齐白石之题跋在先,因而存而无疑,以致以假乱真……”不料,在如今“关公战秦琼”、“直把杭州作汴州”的纷乱的拍卖市场上,另有赝虎频出,一纸破绽明显的假画竟然卖出了2000万元的天价来!如何说——那张所谓的《竹石双寿图》,齐白石的边款是“吴缶老之画不易得也。
啸天将军藏玩。
九十一岁……白石”。
91岁的齐白石,当是1951年。
(作者:何频,本文载于2012年2月27日《东方早报·回音》)—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