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舞蹈教学情感训练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7
中职舞蹈教学中培育学生情感表现力的方法探究【摘要】本文探讨了中职舞蹈教学中培育学生情感表现力的方法。
在文章介绍了背景和研究意义。
接着在分别讨论了理论基础和培育情感表现力的重要性。
然后,详细介绍了三种培养学生情感表现力的方法:情感体验训练、角色扮演训练和情感表达技巧训练。
这些方法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展现情感,并提升舞蹈表演的质量。
在结论部分总结分析了以上讨论内容,并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为中职舞蹈教学提供有效的培养学生情感表现力的方法,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关键词】中职,舞蹈教学,情感表现力,培育,方法,情感体验训练,角色扮演训练,情感表达技巧训练,理论基础,重要性,总结分析,未来展望。
1. 引言1.1 背景介绍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可能有多方面的因素,比如学生的自身情感表达能力不足、缺乏情感体验的机会、对舞蹈作品角色的理解不够深入等等。
如何在中职舞蹈教学中有效地培育学生的情感表现力,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在中职舞蹈教学中培育学生情感表现力的方法,希望通过研究和实践,为中职舞蹈教师提供一些可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促进学生在舞蹈表演中更好地展现自己的情感。
1.2 研究意义研究意义:培育学生情感表现力在中职舞蹈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
情感表现力是舞蹈艺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能够使舞蹈作品更具感染力和表现力。
通过培养学生的情感表现力,可以提升其舞蹈表演的质量,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传达舞蹈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情感表现力的培养也有助于学生在舞蹈表演中更好地体验和表达自我情感,增强其个性魅力和舞台魅力。
通过训练学生的情感表现力,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舞蹈作品的内涵和情感,并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达到与观众情感共鸣的效果。
研究中职舞蹈教学中培育学生情感表现力的方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教育意义。
2. 正文2.1 理论基础在中职舞蹈教学中培养学生情感表现力,首先需要建立在相关的理论基础之上。
理论基础是培养学生情感表现力的重要依托和指导。
中职舞蹈教学过程中“舞感”的培养舞感是指舞蹈学习者能够通过感觉、直觉和表现能力,准确地理解和表达舞蹈的节奏、形态和情感。
舞感的培养对于舞蹈学习者的发展和成长至关重要,下面将介绍中职舞蹈教学过程中培养舞感的方法和步骤。
要培养学生对音乐和节奏的敏感性。
教师可以通过播放不同类型的音乐,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节奏与情感,并进行动态和静态的身体表现。
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合唱团、乐团或音乐剧等活动,增强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
要培养学生对舞蹈形态的理解。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和模仿不同舞蹈作品中的形态的变化,包括舞姿、舞步和肢体表达等。
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身体基本功的训练,提高学生的柔韧性和身体协调性,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表达舞蹈形态。
要培养学生对舞蹈情感的表达能力。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舞蹈动作和肢体表达情感,例如通过身体的轻重缓急、舞蹈的节奏快慢等手段,传达不同情感的内涵。
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进行情感表达的练习,例如在舞蹈作品中表达个人的情感和体验。
要培养学生的舞蹈创新能力。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舞蹈编创的实践,例如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创作,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和创造力进行舞蹈的编排和表演。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观看、分析和评价不同舞蹈作品,从中培养学生对舞蹈的创新和审美能力。
在中职舞蹈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舞蹈感知能力和创造力,以及对舞蹈形态和情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教师应该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如音乐欣赏、舞蹈表演和编创等,来帮助学生全面发展舞感。
教师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舞蹈素养和自信心,让学生在课堂和舞台上能够自如地表达自己的舞蹈感悟和情感体验。
中职舞蹈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方法探讨舞蹈教育是美学教育中一个很重要的分支部分,舞蹈表演旨在通过舞蹈演员婀罗多姿、优美曼妙地动作形态给观众带来一场视听盛宴。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为了让舞蹈表演赢得满堂喝彩,舞者们往往在身体和心理上都需要承受很大的压力和磨难,这也就需要学生拥有一个更强大的内心世界来支撑她们坚持走下去。
因此在舞蹈教育中实施情感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作为老师不仅要帮助学生锻炼出良好的筋骨和形体,更要让学生拥有一个健康向上的心态。
接下来就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探讨如何在舞蹈教学过程中实施情感教育。
一、为人师表,熏陶感悟1.作为舞蹈老师要不断自我提升、树立良好的榜样。
来中职学校学习舞蹈的学生,大多是对舞蹈很有兴趣的。
所以当他们看到老师流风回雪、曼妙轻盈的舞姿时自然会心跳加速血液沸腾,激起他们的求学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舞蹈的热忱会引领学生自觉主动地去领悟和学习舞蹈的真谛,也会为了练好舞蹈付出更多的努力。
为了在课堂上向同学们展示更优雅标准的舞蹈动作,舞蹈老师不仅要做好授课准备,更要通过学习优秀舞蹈视频、向优秀舞者学习动作等方法不断地提升自己,让自己的舞蹈动作看上去更加优美、流畅、轻盈,做学生更好的模范。
2.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劳逸结合。
舞蹈练习必然会伴随着汗水和泪水,为了让身体更加灵巧纤细,动作更加轻盈飘逸,舞蹈老师只能狠下心去要求学生做更多的去伸展和拉筋。
但是身体在疲惫状态下不仅受伤的机率会增大而且练习下来收效甚微,反而会增加学生的抵触情绪。
这个时候就需要老师们做一个正确的判断,在大部分学生身体已经处于疲软状态的时候及时喊停稍作调试。
在休息间隙可以给学生放一段优美动听的音乐让她们放松心情,也可以让学生欣赏一段金星老师的《这么近那么远》、刘岩老师的《胭脂扣》或者是杨丽萍老师的《孔雀舞》,在舞蹈结束的时候跟学生分享一下这些名人背后付出地不为人知的努力和汗水,让学生知道努力不一定有收获,但是不努力一定不会有收获。
高校舞蹈教学中提高学生情感表现力的有效策略舞蹈作为一种综合性艺术形式,既需要技巧的支撑,也需要情感的表达。
在高校舞蹈教学中,如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情感表现力,是每位舞蹈教师都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探讨高校舞蹈教学中提高学生情感表现力的有效策略。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认识能力情感认识能力是指学生通过自我感受和体验,充分理解所要表达的情感内涵,进而将情感转化为舞蹈动作的能力。
在高校舞蹈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情感认识能力是提高情感表现力的关键。
具体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实现:1、注重情感认识教育舞蹈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情感认识的教育,让学生理解每一种不同的情感所代表的内涵、意义以及表现形式。
可以选择一些感性的教材,利用文字、音乐和影像等多种媒介形式,让学生在情感认识上得到深入的体验和理解。
2、关注学生情感体验在高校舞蹈教学中,教师不仅仅是传授技能的人,更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认知。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度思考,让学生通过情感体验、情感表达等方式,更好地理解所要表达的情感内涵,从而更好地完成情感表达的要求。
二、积极培养学生的表现技巧情感表现力的提高,除了需要情感认识能力的支撑,还需要熟练的技巧表现能力。
在高校舞蹈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表现技巧,提高舞蹈技术实力和动作精准度,从而更好地完成情感表达的任务。
具体可以通过以下两个方面实现:1、加强技巧训练技巧是舞蹈表演的基础,良好的技巧水平是完成情感表达任务的前提。
在高校舞蹈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技巧的训练,帮助学生掌握舞蹈技术,提高动作精准度和调动性,达到更好的情感表达效果。
2、注重形体锻炼形体是舞蹈表演的基础,良好的形体素质是完成情感表达任务的前置条件。
在高校舞蹈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学生形体的锻炼,帮助学生提高柔韧性、体能素质、腹肌力量等表现技能,从而更好地完成情感表达的任务。
三、营造适合情感表达的氛围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往往是受环境影响较大的。
中职舞蹈教学中培育学生情感表现力的方法探究一、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要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就必须先从其基础开始,即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身体素质是舞蹈学习的基础,只有身体素质好的学生才能更好地表现出情感,体现出舞蹈的艺术魅力。
在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的身体训练,包括柔韧性、力量、耐力等方面的训练,帮助学生建立稳定的身体基础。
通过舞蹈基本功的训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身体的各种动作和姿势,从而为后续的情感表达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的技术训练,包括舞蹈动作的规范和技巧的细节等方面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动作水平和舞蹈技术。
除了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还需要通过丰富多彩的舞蹈节目和情感体验,来激发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在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给学生创造各种情感体验的场景和氛围,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舞蹈的情感内涵。
可以通过音乐、灯光和道具等手段,来打造具有情感维度的舞蹈作品,让学生在演绎舞蹈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表达出内心的情感。
要注重对学生的情感培养,通过培养学生对音乐和舞蹈的情感理解力,使其更好地理解和表现出舞蹈的情感内涵。
三、激发学生的自我情感表达可以通过对学生的艺术感悟力和创作力的培养,来激发学生的自我情感表达能力。
在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的艺术感悟力和创作力的培养,帮助学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更好地展现舞蹈的情感内涵。
中职舞蹈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需要一系列的方法和手段来配合。
首先要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通过技术的训练和基本功的打磨,帮助学生建立稳固的身体基础。
其次要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具有情感维度的舞蹈中,更好地表达出内心的情感。
要激发学生的自我情感表达能力,通过对学生的情感内核的引导和艺术感悟力的培养,使学生更好地展现出自己的情感和情绪。
希望通过这些方法和手段的综合运用,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艺术素养,为中职舞蹈教学注入更多的活力和时代的魅力。
中职舞蹈教学中培育学生情感表现力的方法探究
一、给予学生充分的情感引导
舞蹈是一门需要表达情感的艺术,而情感的表达需要情感的引导,教师在授课的时候要给予学生充足的情感引导,使学生能够通过舞蹈表达自己的情感,感染观众。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感受到教师的情感表达,逐渐理解情感表达的重要性,从而掌握情感表达的技巧。
二、培养学生的音乐感
音乐是舞蹈的灵魂,学生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应该深入学习音乐理论知识,了解不同风格音乐的特点。
同时,教师可以通过音乐课程来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帮助他们更好地体会音乐的情感表达,从而能够更好地在舞蹈中表达情感。
三、提高技巧水平
在人们的情感表达中,动作与表情的协调性非常重要,学生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技巧水平,在动作方面做到熟悉舒展,相互配合;在表情上做到形神兼备,以“动静相宜”的方式,在表达自己的情感的同时不失美感。
四、促进学生的自我认知
学生需要理解自己情感表达的不足和优点,能够客观地评价自己表现的水平。
教师可以通过录像和反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客观评价,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在情感表达上的不足,并对其进行改进,从而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总之,在中职舞蹈教学中,情感表达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课题,教育工作者需要通过多种方式,切实提高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让学生在舞蹈表演中真正表达出自己的情感与灵性,传递积极向上的信息给观众。
中职舞蹈教学过程中“舞感”的培养在中职舞蹈教学中,舞感的培养是非常关键的一环。
所谓舞感,即舞蹈的感受和理解能力。
学生通过培养舞感,能够更好地理解舞蹈的基本元素和风格特点,从而更好地表现舞蹈作品。
那么,在中职舞蹈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舞感呢?以下是几点建议:一、注重感受力的培养舞蹈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强调的是情感和感觉的表现。
在教学中,我们需要引导学生注重自己的感受力,尤其是对音乐和舞蹈动作的感受。
可以通过教学中的配乐、美术环境、身体语言等手段,来引导学生的感受力。
同时,在学习舞蹈动作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在老师的示范下,尝试去感受舞蹈动作的内在意义,探究舞蹈动作背后的情感表达。
二、注重比较分析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是非常重要的。
比如,比较不同舞蹈风格的动作区别,比较不同手臂、手指、肢体等的姿势区别,以及通过比较不同舞者同一个动作表现的差异等等。
通过比较分析,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舞蹈的特点和内涵,有助于他们培养自己的舞感。
三、注重身体意识的培养身体意识是指舞蹈者对自己身体的感知和掌控能力。
在教学中,我们需要引导学生重视自己身体的感知和掌控能力,通过身体的感受,来表现舞蹈。
可以通过放松训练、呼吸训练、核心肌群训练等方式,来提高学生的身体意识。
同时,在舞蹈动作的教学中,我们需要让学生重视自己的肌肉运动控制和身体感觉,培养出良好的身体意识。
舞感的培养需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培养。
舞蹈不仅仅是动作的表演,更需要表现出舞者的个性特点和独特魅力。
在舞蹈教学中,我们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魅力,让他们在表演中展现出自己的个性特点。
可以通过舞蹈编排、表演训练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个性潜力,从而培养出他们的舞感。
总之,舞感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不断地引导和培养。
在中职舞蹈教学中,我们需要通过多种手段,来引导学生注重感受力的培养、比较分析、身体意识和个性培养等方面的训练,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舞感水平。
中职舞蹈教学过程中“舞感”的培养在中职舞蹈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舞感”是非常重要的。
舞感是指学生对舞蹈艺术的理解、感受和表达能力,是舞蹈教学的核心要素之一。
下面是中职舞蹈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舞感”的一些方法和措施。
培养学生对舞蹈的兴趣和热爱。
舞蹈是一门艺术,学生只有对舞蹈有浓厚的兴趣和热爱,才能真正去感受和理解舞蹈。
教师可以通过播放精彩的舞蹈视频和现场观摩等方式,激发学生对舞蹈的兴趣,让学生对舞蹈产生浓厚的兴趣。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和理解能力。
音乐是舞蹈的灵魂,学生只有对音乐有准确的感知和理解,才能更好地把握舞蹈的节奏和情感。
教师可以通过教授基本的音乐知识,如乐理、音阶等,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和理解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经常播放不同类型的音乐,让学生能够感受到不同音乐所表达的情感和气氛。
培养学生对舞蹈动作的敏感度。
舞蹈是一种身体语言,学生只有对舞蹈动作具有敏感度,才能准确地表达出舞蹈所要传达的意境和情感。
教师可以通过一些专门的训练方法,如舞者训练和形体训练,提高学生的身体灵敏度和协调能力。
教师还可以通过教授舞蹈基本动作和技巧,让学生能够准确、流畅地表达出舞蹈动作。
培养学生对舞蹈形象和表演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舞蹈不仅仅是身体的动作,还需要学生具备对舞蹈形象和表演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舞蹈欣赏、分析和解读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和表达舞蹈作品所传达的意境和情感。
在舞蹈创作和演出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创意和感受,提高学生对舞蹈形象和表演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的“舞感”是中职舞蹈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通过培养学生对舞蹈的兴趣和热爱,对音乐的感知和理解能力,对舞蹈动作的敏感度,以及对舞蹈形象和表演的理解和表达能力,可以提高学生的“舞感”,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欣赏、理解和表达舞蹈艺术。
希望以上内容对您有所帮助!。
中职舞蹈教学过程中“舞感”的培养
舞蹈是一门艺术,是通过各种舞蹈技巧和舞步来表现人类情感与思想的一种形式。
作为中职舞蹈的教师,我们需要培养学生的舞感,让他们用自己的身体去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舞感,即对于舞蹈的感性认识。
在中职舞蹈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舞感尤为重要。
第一,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
学生只有对舞蹈感兴趣,才能够愉悦地去表现舞蹈。
因此,老师要善于利用各种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通过音乐,影视作品等来引导学生理解舞蹈的内涵,使学生感受到舞蹈带来的美好和快乐。
第二,注重身体素质的培养。
身体素质是学生学习舞蹈的基础,在教学中,老师要注重学生身体各项素质的培养,如灵活度、协调性、力量等,通过训练和练习来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使其能够更好地表现舞蹈。
第三,注重对形态美的掌握。
舞蹈美是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职舞蹈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形态美的重要性,并通过教学方法来帮助学生掌握形态美的要素,如舞姿、身段、手势等,使学生在舞蹈表演中能够更好地表现出形态美。
总之,中职舞蹈教学中“舞感”的培养是提高学生舞蹈素养的重要环节。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体会舞蹈的内涵,注重身体素质、形态美及情感表达的培养,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舞蹈水平。
中职舞蹈教学中培育学生情感表现力的方法探究中职教育作为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重要阶段,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在中职舞蹈教学中,如何培育学生情感表现力成为重要课题之一。
通过对相关理论的探究和教学实践的总结,可以找到有效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情感表现力。
一、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力情感是舞蹈表演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只有深刻的情感体验才能让舞蹈作品更加生动和感染力。
首先需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情感体验课程设计和教学环节设置,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情感表达,比如人的行为、言语、表情等,培养学生对情感的敏感度和感知能力。
还可以利用音乐、戏剧等艺术形式,让学生参与情感体验的过程,从而深入理解情感的表达方式和内涵。
教师可以通过导入情感表达的教学内容和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学习如何感知、体验和表达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观察、感受身边事物,帮助他们逐渐建立起对情感的感知和理解。
在实际的教学中,可以通过分组合作、小品创作、情感表达练习等形式,激发学生对情感表现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逐步培养学生情感体验能力。
二、引导学生通过技巧训练提升表现力在培养学生情感表现力的过程中,技巧训练也是不可或缺的环节。
舞蹈的表演和情感表达是密不可分的,而技巧训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将情感表达与舞蹈技巧相结合,提升表现力。
在技巧训练中,教师可以通过分解、传授和示范等方式,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舞蹈技巧,突出情感表达的同时提高表现力。
教师还可以通过个别辅导和小组讨论等形式,及时指导学生在技巧训练中遇到的问题,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提高舞蹈表现力。
在技巧训练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结合实际演出情境,模拟舞台表演,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感知和表现情感。
三、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良好的教学氛围是培养学生情感表现力的关键之一。
在舞蹈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加强班级管理、建立互信互助的师生关系,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力。
高职院校舞蹈教学的情感训练探究摘要:舞蹈教学是艺术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舞蹈是运用有韵律的肢体动作语言表达内心情感与思想的艺术,是人类抒发情感最直接的一种表现方式。
本文就高职院校的舞蹈教学如何对学生进行情感训练、如何让学生深刻细致地体会舞蹈作品中的情感内涵,做到“以情带舞、以舞传情”,提高学生的舞蹈表现力。
关键词:舞蹈教学;情感训练;情感内涵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9-0284-02在当今高职校园各种文艺汇演中,经常会出现一些立意新颖、构思巧妙的舞蹈作品,可往往学生们表现得不尽如人意。
他们只注重了线条、姿态、形象服装、道具等方面的外在形式美,而忽略了对角色性格、内心活动的体验,缺乏舞蹈作品情感的表现,以及音乐节奏与动作技巧的准确展示,使舞蹈表演难以产生“以情带舞”、“以舞传情”的效果,常常是场面壮观“气势恢宏”激不起热情,“悲欢离合”却加重了场内的喧嚣。
出现这种现象,主要因为表演舞蹈的学生都是一群没有接受或很少接受过舞蹈专业训练的学生,他们考进高职院校的音乐(学前)教育专业,只是靠入学后简单的基本训练和强化舞蹈作品排练来学习舞蹈。
而许多教师在舞蹈教学和排练中主要精力集中在给学生做示范、教动作,要求学生准确地模仿动作、反复练习动作技巧,却忽视了给学生创作发挥的机会,忽视了让学生们进行舞蹈作品分析、了解作品所表现的内容及情感,所以学生们的表现力欠缺,形神不能兼备。
而舞蹈是一种人体动作的艺术,是经过提炼、组织和美化了的人体动作,是人们运用有韵律的肢体动作语言表达内心情感与思想的艺术,是表现语言文字或其他艺术表现手段所难以表现的人们的内在深层的精神世界,是人类最直接的情感表达方式。
大文豪闻一多说:“舞蹈是生命情调最直接、最实质、最强烈、最尖锐、最单纯而又最充足的表现。
”可见情感训练是舞蹈教学中的重要内容。
那么在舞蹈教学中应该如何引导学生学习舞蹈,做到“以情带舞,以舞传情”,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舞蹈作品的分析、理解与研究舞蹈是由动作、情感和音乐组成的,每一个舞蹈作品都要表达一定的生活、内容和情感。
教师是学生学习、模仿、尊敬的对象与榜样,教师要做到率先示范、以身试教。
所以首先教师要加强对舞蹈作品的研究与分析,认真备课,仔细研究教学中舞蹈作品的编排意义、舞蹈作品的主题动作、主体背景、题材表现、音乐与情感。
深入研究和体会舞蹈作品的动作内涵、思想内涵。
体验舞蹈作品所要表现的细腻的情感、深刻的思想、鲜明的性格,为舞蹈教学做好充分的基础准备工作。
其次教师在舞蹈教学中,利用一切可行的教学手段:例如多媒体教学、视频展示等,要向学生全面分析讲解舞蹈作品的主题思想、作用意义、思想内涵、情感氛围,应给学生一个整体的感受。
以舞蹈《黄河愤》为例,作品表现了在日寇的铁蹄下,黄河儿女顽强的斗争精神,诉说了那段苦难的历史。
在教学训练之前,先让学生聆听音乐,看老师示范,让他们感受作品所表现出的三种截然不同的画面:如诗如画的家园——背井离乡的哀痛——不屈不挠的抗争,体会情感的变化。
舞蹈自心生,因此在舞蹈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们对舞蹈作品思想感情和主题上的深刻了解,激发学生们的内心情感、自我感染,所以教师要加强舞蹈作品的分析、理解与研究并发挥其作用,做到舞蹈教学中“以情动情、以情动人”。
二、加强舞蹈教学中的眼神训练眼神的训练与表现是舞蹈教学训练中重要的环节之一,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俗话说“眼睛会说话”,的确作为舞蹈演员的眼睛一定要会说话,它是一种比声音更富有内涵的情感,尤其是在舞蹈艺术表达中,舞蹈的表现形式注定了舞蹈表演者不能像歌手、像戏曲演员等张口就能表达自己的情感,而眼神是舞蹈表演者向观众传递情感的一个重要媒介。
因此,眼神的表现可以看出一个舞蹈表演者的素质,眼神的表现对于完整表达舞蹈的意境具有重要意义。
一部好的舞蹈作品正是通过舞蹈表演者带有情感的眼神去完成艺术形象的塑造,并使观众产生共鸣。
例如:著名编导张继刚的作品《千手观音》,是让全国乃至世界非常震撼的舞蹈,领舞邰丽华的成功表演正是因为能深刻而准确地把握住观音菩萨这一艺术形象。
她在眼神的处理上做得非常到位,观音的魂灵、观音的情感、观音的境界,从她的眼睛中流露出的端庄慈祥,使观众看了不禁联想到佛教圣地:山西的云冈石窟、敦煌、西藏等很多地方千手观音的艺术形象。
试想如果邰丽华的眼神苍白无力、呆滞或者做作或者过于流动灵活,那观众看了一定会觉得不伦不类,没有了观音菩萨的亲切与慈祥,也就不会达到理想的艺术美感。
正是因为眼神的表现力充分完整表达了舞蹈的意境,才能产生台上、台下的情感交流和艺术互动,使舞蹈与观众形成共鸣,产生强烈震撼的艺术效果。
每一段舞蹈都在讲一个故事,表达一段情意,如果跳几种不同的舞蹈都是一种眼神和表情,那就会让人感到单一、乏味。
因此,如何用眼睛去表现情感,如何做到眉目传情,这些都需要舞蹈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进行强化训练。
笔者经常在舞蹈课的开始部分,用表现不同风格、不同情感的音乐对学生进行眼部表演的训练。
不同的眼神有不同程度的感应力,学生只有通过这些训练,利用“眼神”细微而别致地向观众传达出特有的“神韵”,掌握理解并能表现出灵活机智的眼神、敦厚稳重的眼神、自信的眼神、善感的眼神、优雅的眼神、朦胧的眼神、热情的和奔放的眼神等等,使眼神与动作有机结合,真正体现舞蹈作品的风貌及其审美的精髓,做到“形神兼备,内外统一”。
三、加强舞蹈教学中的表情训练表情是提高舞蹈艺术表现力的关键,舞蹈表情是由舞蹈的全部动作和全身心的动态来体现的。
它对揭示人物的内在心理活动、表现多种情绪的变化具有重要的作用,是通过表演者的面部表情语言和身体姿态表情语言来统一表达舞蹈作品的内在思想情感。
表演者在舞蹈过程中,情感表现贯穿始终,是整个舞蹈艺术形象的灵魂所在。
在舞蹈教学中要让学生认识到,只有面部表情与肢体动作表情两者统一协调,相互融合、相互促进,舞蹈的表现才能更加精彩、更加完美。
面部表情的展示是发自内心的,学生只有完全融入到舞蹈作品中,理解舞蹈动作要领,对舞蹈所表现的情感与风格进行合理拿捏,把自己融入到舞蹈作品的情感中,面部表情自然是生动而丰富多彩的。
肢体动作表情在课堂中的韵律练习部分和不同风格舞蹈组合练习部分是拓展肢体表情的手段,强调这部分的训练以达到舞蹈的美感、激发出愉悦的肢体表情。
这样学生在舞蹈中才能做到形神兼备,所谓“观其舞,看其功,查其色,鉴其貌”。
那么如何使学生正确地表现出舞蹈作品所需的内在思想与情感,这就需要教师在教授舞蹈动作的同时,给学生讲授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的动作情感。
在舞蹈教学训练过程中,要注重学生舞蹈情感的培养,引导学生流露出真情实感,所以,在教学舞蹈作品时应要求学生内外统一、形神兼备。
动作是舞蹈的基础,情感是舞蹈的灵魂,情感又能使动作升华。
因此,在舞蹈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但要训练学生的基本舞蹈技能,使他们掌握一定的基本动作与技能技巧以及相关的舞蹈基础知识,更要着重强调舞蹈中的情感表现,注意学生们内心的情感培养,通过丰富而美好的情感体验使学生们能深入地了解情感在舞蹈表演中的作用,在舞蹈训练过程中就会养成这样良好的习惯:讲究动作的过程,达到一种神形兼备、以情带舞的最高境界。
舞蹈的情感是细腻的,它所创造出来的意境亦是独特的。
舞蹈不仅仅是舞蹈技巧和动作的组合,而且是以情感为主线,能与观众进行情感交流的一种艺术形式。
作为教师便要发挥自身的作用,运用多种手段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做到“以情动人、以情带舞”。
四、加强舞蹈教学中的乐感训练舞蹈、音乐都应成为“震动人们灵魂的艺术”(著名舞蹈家吴晓邦语),早已被人们认同,音乐与舞蹈的关系显而易见是非常密切的。
舞蹈动作的节奏变化、情感表现及舞蹈动作的连续都有赖于音乐。
东汉文学家傅毅说:“闻歌以咏言,舞以尽意。
”的确,音乐是通过节奏、旋律与和声来表现作品主题、思想与情感,而舞蹈动作的编排与表现则依赖于音乐情感所提示的,用学生的肢体动作、眼神和面部表情来传情达意。
在音乐旋律的流淌中帮助学生完成舞蹈作品动作的同时,会使学生对舞蹈动作的表现与理解展示得更准确、更完美。
通过美妙的音乐语汇,促使舞姿更优美、抒情,富于表现力。
如《黄河愤》第一部分音乐表现了黄河两岸的祥和宁静,那么动作就应该做得轻柔舒展,可见,音乐的节奏与旋律——也就是音乐情感体现在舞蹈作品表演中对舞蹈动作的提示、情感的变化都起着积极重要的作用。
因而,学生的动作也由此在质感上发生着变化,所以说,在训练学生掌握舞蹈动作要领的同时加强舞蹈教学中的乐感训练,对学生进行音乐感觉的培养是不容忽略的。
这就要求教师在舞蹈课堂教学中和课后练习时,多给学生观看一些中外舞蹈名著、名篇,让学生多听一些经典音乐,给学生讲解乐感与舞蹈动作的关系,更好地运用和掌握乐感去塑造优美的舞蹈形象。
乐感的培养与训练,归根结底是舞蹈艺术素质的基础训练,教师在舞蹈教学中要注重乐感的训练让学生在音乐的滋养下,做到乐中有舞、舞中有情。
总而言之,通过以上训练,学生意识到舞蹈内心情感的重要性,而不是浅显的表现动作与技巧。
由于理解了作品,化身于角色中,因而作品有了神采,舞蹈动作成了情感宣泄的语言,做到了“以舞传情”,与观众产生了共鸣。
这样,舞蹈艺术才真正起到歌颂社会、生活的作用,显示了社会价值。
所以在舞蹈教学中,注重学生的“以情带舞、以舞传情”教学与训练,不仅有助于作品内涵的提升,更有助于学生的成长以及今后更高层次的学习与发展。
参考文献:[1]隆荫培,许尔冲,欧建平.舞蹈知识手册[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2]吕艺生.舞蹈学导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3]庄虔华.谈身韵训练中的形与神[j].齐鲁艺苑,1998,(2).[4]袁媛.眉目传情中国舞蹈艺术的灵魂——浅析中国舞蹈艺术中“眼神”训练的意义[j].时代报告:学术版,2011,(8).[5]张青.培养学生的“乐感”至关重要[j].舞蹈,2002,(3).[6]王建军.舞蹈教学中舞蹈表情的训练方法探究[j].大众文艺,2010,(7).[7]王红梅.浅谈舞蹈教学中的情感发展[j].新课程,2011,(7).[8]殷广乐.试论舞蹈教学中的情感表现力[j].大舞台,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