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6学年下学期高二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3)
- 格式:doc
- 大小:82.50 KB
- 文档页数:17
长沙市第一中学 2024—2025 学年度高二第一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检测语文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人们的认识,不论对于自然界方面,还是对于社会方面,也都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即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
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大家对于社会的历史只能限于片面的了解,这一方面是由于剥削阶级经常歪曲社会的历史,另一方面,则是由于生产规模的狭小,限制了人们的眼界。
人们能够对于社会历史的发展作全面的历史的了解,把对于社会的认识变成科学,这只是到了伴随巨大生产力——工业而出现近代无产阶级的时候,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
实际的情形是这样的,只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物质生产过程中,阶级斗争过程中,科学实验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时,人们的认识才被证实了。
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
人们经过失败之后,也就从失败取得教训,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适合于外界的规律性,人们就能变失败为胜利,所谓“失败者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这个道理。
辨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把实践提到第一的地位,认为人的认识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排斥一切否认实践重要性、使认识离开实践的错误理论。
列宁这样说过:“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但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辩证唯物论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一个是它的阶级性,公然申明辩证唯物论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再一个是它的实践性,强调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
判定认识或理论校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
江西省宜春市丰城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第I卷( 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抗生素以前被称为抗菌素,事实上它不仅能杀灭细菌而且对霉菌、支原体、衣原体等其它致病微生物也有良好的抑制和杀灭作用,近年来通常将抗菌素改称为抗生素。
抗生素可以是某些微生物生长繁殖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物质,用于治病的抗生素除由此直接提取外;还有完全用人工合成或部分人工合成的。
通俗地讲,抗生素就是用于治疗各种细菌感染或抑制致病微生物感染的药物。
我国是滥用抗生素情况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抗生素的使用存在“不用对的,只用贵的;需要时用,不需要时也用;超时或超量使用”等问题。
人类在治疗疾病时使用抗生素,同时也锻炼了细菌的耐药能力。
当这些细菌再次传染的时候,就对原来应用的抗生素产生了一定的耐药性,如此反复,最终就会使其对这种药物不再敏感。
世界卫生组织的一份相关资料显示,中国国内住院患者的抗生素使用率高达80%,其中使用广谱抗生素和联合使用的占到58%,远远高于30%的国际水平。
更令人触目惊心的是,我国每年有8万人直接或间接死于滥用抗生素,因此造成的肌体损伤以及病菌耐药性更是无法估量。
自从本世纪40年代青霉素问世以来,很多抗生素在各种常见细菌性疾病[来源:学科网]的治疗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在许多情况下,抗生素的功效可以说是神奇的,说它们"药到病除"、"起死回生",一点也不算夸张。
正因如此,抗生素就成了临床各科医师最常用的一类药物。
几十年来,用抗生素救活的人不计其数。
因此可以说,抗生素济世救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然而,抗生素也会害人。
特别是在使用不当例如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时,抗生素会引起种种不良反应,有的还相当严重。
例如,链霉素、卡那霉素可引起眩晕、耳鸣、耳聋;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多粘菌素、万古霉素、杆菌肽可损害肾脏;红霉素、林可霉素、强力霉素可引起厌食、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反应;环丙沙星可有轻度的胃肠道副作用;氯霉素可引起白细胞减少甚至再生障碍性贫血。
2015—2016年下学期高二第一次月考1.B 2.D 3.C【解析】1.试题分析:“海绵城市”不是“重大举特”,应该是指“海绵城市建设”。
2.试题分析:“建设规模已达万亿”和文中“甚至有人预计未来海绵城市的建设规模”不符。
3.试题分析:因分析以偏概全4.C 5. D 6.C7.(1)浙西李绮请求朝见皇帝,随后又推称有病,想要拖延朝见的日期。
(2)这个时候,蜀地刚刚平定,高崇文作为节度使,不懂地方官员的管理,皇帝难以找到替代他的人。
【解析】4.试题分析:先通读文句,根据上下文确定文意;再根据语感大致断句;再抓标志词,如固定用语,名词,代词等断句。
“少顷,马逸还第,中外乃审知。
有司以闻,帝震惊,罢朝。
坐延英见宰相,哀恸,为再不食。
赠司徒,谥日忠愍。
”5.试题分析:徒御在古时指驾取马车的人。
6.试题分析:原文中未提及顺宗对武元衡的器重。
7.试题分析:⑴“觐”,朝见皇帝;“称疾”,推称有病;“赊”,拖延;各1分,句意2分。
⑵“新定”,刚刚平定;“治”,管理;“难其代”注意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前置各1分,句意2分。
8.开头两句是说杜鹃和猿的叫声并不悲切,但实际上在一般人听来,这两种声音都是最典型的悲切之声,作者这样说,是使用烘托(“衬托”“反衬”“对比”“比较”)的手法,有力地突出下句所写砧声的悲切。
9.主要表达了游子思乡的感情。
听到捣衣声,诗人想到故乡的亲人可能也在捣衣,头发不禁为之愁白。
进而设想这令人肠断的捣衣声,也许并不是为了捣衣,而是专门捣给游子听的,好让他早点回家。
秋夜月下,一听一想,虚实结合,抒发了游子思乡的无限哀伤。
10、略11.(5分)E,3分,A,2分,D,1分,B、C不给分12.①起线索作用。
这些内容反复出现在“我”的梦境中,贯穿全篇,使情节更加集中,紧凑,连贯;②暗示小说主题。
无论是一根普通的香蕉,在城市里很难出现的大象,还是二十多年未见面的姨妈,都在梦中给“我”以紧张、焦虑的感觉,它们的反复出现,象征着压力的难以摆脱和排遣(压力大、重)。
贵溪市实验中学高中部2020-2021学期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二三校生语文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分值150分命题人:一、(24分,每小题3分)1、下列各组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憎恶(zèng)给(jǐ)予顶礼膜拜(mó)酝酿(liàng)B.菜畦(qí)提防(dī)戛然而止(gá)挫折(cuò)C.甑屋(zèng)惩罚(chéng)义愤填膺(yīng)谬赞(miù)D.追溯(sù) 肖像(xiào)猝然长逝(cuì)粗犷(guǎng)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哀声叹气光阴荏苒朔风吹撼鸦鹊无声B.贪脏枉法鬼鬼祟祟碎琼乱玉余音绕梁C.应接不遐交头接耳毕恭毕敬黄天厚土D.素不相识吃饭防噎人才荟萃厚颜无耻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阳春三月,肉明几净,肉外野花竞相开放,姹紫嫣红....、给小屋增添了许多生机。
B我想象金先生坐在平板三轮上东张西望....,那情景定非常有趣。
C.学生提的问题深浅不一....,金先生有问必答。
D.读汪曾棋先生的文意,真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
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我给他画了几个青头菌、牛肝菌,一根大葱,两头蒜,还有一块很大的宣威火腿。
——火腿是很少入画的。
B.种菜是细致活儿,“种菜如绣花”;认真干起来也很累人,就劳动量来说,“一亩园十亩田。
”C.除了文学院大一学生必修逻辑,金先生还开了一门“符号逻辑”,是选修课。
D.林徽因死后,有一年,金先生在北京饭店请了一次客,老朋友收到通知,都纳闷:老金为什么请客?到了之后,金先生才宣布:“今天是徽因的生日。
”5.依次填入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作曲家多年积淀的质朴纯实与崇高宽阔的胸怀相,充满了纯朴的人性之美。
②他对我有很深的,以致在我提出合理的建议时也常常反对。
雅礼集团2024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高二语文时量:150分钟分值: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们不可像霍布斯那样,因为人没有任何善的观念,便认为人天生是恶人;因为人不知道什么是美德,便认为人是邪恶的;人从来不对他的同类效劳,因为他认为他对他们没有任何义务;人自认为他有取得自己所需之物的权利,因此便以为他自己是整个宇宙的唯一的主人。
诚然,霍布斯看出了现今的人们对自然的权利所作的种种解释的缺点,然而从他自己所作的解释中得出的结论就可看出,他的解释的着眼点也是错误的。
既然这位作者是根据他自己提出的原则进行推理的,他的论点就应该这样来表述:我们在自然状态中对保护我们自己的生存的关心,是丝毫不妨碍他人对保护他自己的生存的关心的,因此这个状态是有利于和平的,是适合于人类的。
然而他在书中所说的话却恰恰相反,因为他把为了满足许许多多欲望而产生的需要,与野蛮人为了保护自己的生存而产生的需要混为一谈了;其实,这些欲望乃是社会造成的,而且,正因为人的欲望丛生,才使法律成为必需的东西。
既然霍布斯认为恶人是一个强壮的孩子,那我们就要问:野蛮人是否也是一个强壮的孩子?如果我们承认他是一个强壮的孩子,那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呢?如果这个人强壮的时候也像他柔弱的时候那样依赖他人,那么,什么过分的事他干不出来呢?他的母亲如果不及时喂他奶,他就会打她;如果他觉得他的弟弟招他讨厌,他就会掐死他:如果别人碰撞了他或打扰了他,他就会咬别人的腿。
说自然状态中的人是强壮的,与说自然状态中的人需要依赖于人,这两种说法是矛盾的。
人只有在处于依赖状态的时候才是柔弱的:如果他无拘无束,不依赖他人的话,他早就是很强壮的了。
霍布斯没有看出:我们的法学家所说的阻碍野蛮人使用理智的原因,正好就是霍布斯本人所说的阻碍野蛮人滥用他们的官能的原因。
因此,我们认为野蛮人之所以不是恶人,其原因恰恰在于他不知道什么是善,因为防止他们作恶的,既不是智慧的发达、也不是法律的约束,而是欲念的平静和对恶事的无知:他们从对恶事的无知中得到的益处,比别人从对美德的认识中得到的益处多得多。
“四地六校”联考2015—2016学年下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二语文试题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1、B项有效信息在第一段:“当时写诗的人太多了,即使是李白,也可能就是在盛唐被歌唱了一些年。
在晚唐大概唱不过小李杜和温庭筠吧?”从这句话中不能得出李白的诗歌晚唐就不再流行了。
本小题逆推错误。
2、D [析]A项原文在第二段:“从这个意义上说,三十年来中国内地流行歌词的长盛不衰是值得欣喜的。
”句中的“这”指代上一段末所说的即使是李杜的诗歌,流行也有时代性。
“值得欣喜”的不是将唐诗为宋词元曲取代与流行歌词长盛不衰比较而言的。
此题张冠李戴。
B项信息源在第二段:“人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着经历着,悲欢冷暖,酸甜苦辣,都会感动在心,用心去歌唱。
”据此,“感动在心”的是人的生活、经历而不是“流行歌词”。
C项信源在第二段末:“还有北京奥运会主题歌《我和你》和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相比,也是不见逊色的。
”此项言过其实。
3、C项信息源在第一段末:“杜甫的诗,可能文本些,难以流行;杜甫的崇高地位,在他死去数十年后才建立,应该和唐诗本真的歌词性质有关。
”此项张冠李戴和强化因果。
二、古代诗文阅读(52分)(一)课内文言文部分(12分)4、B(后:名词作动词,走在后面,最后出。
)5、D(D.之:助词,的。
A.以:介词,凭借;连词,来。
B.已:已而,然后;已经。
C.于:介词,在;介词,与)6、C(例句为宾语前置句。
C.宾前句;A.省略句:使(其)有;B. 状语后置句;D.被动句)7、A (徙,改任官职,多指一般的调职。
)(二)课外文言文,9—12小题。
(19分)8、D (A 除:授官; B嘉:赞赏;C赞成:帮助完成)9、A10、A(当时尚未委以重任:“在官岁余,未见知。
”“拜大行台左丞”后才“尽其事能。
”)11、(1)等到伯父叔父们分了家,在室内外设置了许多小门和墙壁,到处都是。
(迨:等到,1分;异爨:分了家,1分;内外,名词作状语,在内外,1分:往往:到处,1分;句意通顺1分。
古田一中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高二月考语文试题(满分150分,150分钟完卷)一、基础知识(每题2分,共16分)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注音都正确的一项是()A.掊(pǒu)譬如(bì)户牖(yǒu)五石之瓠(hù)B.八佾(yì)文质彬彬(bīn)复辟(bì)埏埴(shān zhí)C.淬炼(cuì)怵惕(shù)车毂(gǔ)呺然(xiāo)D.其脆易泮(bàn)恻隐(cè)寒噤(jìn)跋涉(shè)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①我世世为洋滁觥(从事)《诗》可以兴,可以观(激发人的感情)②今一朝而鬻技百金(买)自矜者不长(怜惜)③贼其君者也(伤害)文胜质则史(虚饰,浮夸)④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要求)安而后能虑(忧虑)⑤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怎么)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知晓,明白)⑥天下归仁焉(回归)恶得不禁恶而劝爱(劝说)⑦若此则天下治(治理)复众人之所过(弥补、补救)A.①③⑥ B.②④⑥ C.②③⑦ D.②④⑤3.下列句子中,不全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九层之台,起于累土B.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当察乱何自起C.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若火之始然D.其脆易泮故盗贼有亡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其“恕”乎犹其有四体也 B.人而不仁,如礼何死而不亡者寿C.夫子固拙于用大矣治之于未乱 D.不失其所者久复众人之所过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活用情况一致的一项是()A.不贵难得之货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B.其坚不能自举故亏父而自利C.克己复礼为仁朝闻道,夕死可矣 D.不足以事父母我树之而实五石6.下列文言句式,完全不相同的一组是()A.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请买其方百金B.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C.当察乱何自起是以圣人无为D.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7.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和教育原则等,与《大学》《诗经》《孟子》合称“四书”。
现代高级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现代文阅读(共36分)(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古籍今译是一项在现实生活中发挥广泛作用的工作,近百年来,成果丰硕。
从宏观上讲,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或影响上层建筑,使其对经济基础产生反作用,从而调节或改变人的现实生存条件,间接地参与对经济基础的巩固或变革;从细节上看,它以其认识功能影响人的意识,进而影响人的行为,达到影响社会生活的目的。
这类工作不可能像衣食住行那样来得直接,也不具有强制性,它就像杜甫说的春雨那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地浸润人们心田,陶冶情操。
它虽不能与国计民生活动并驾齐驱,但从生存发展的意义上讲,社会是受益于它的。
在翻译方式方法的探索上,清末思想家严复提出的“信、达、雅”的标准,受到人们的推崇。
我们现在沿用“信、达、雅”三个词,并赋予它们以新的含义。
“信”是指忠实地反映原作的内容,包括思想、风格、精神等。
“达”是译文要畅达明白,用现代汉语将原作的内容准确地表达出来。
“雅”是规范、典雅。
雅是有条件的,原作雅,译文才能雅。
“信、达、雅”之间,信是基础,是第一位的,达与雅是第二位的。
没有信,达与雅就失去了基础。
达是信的翅膀,没有达,信也就失去了凭借。
雅是达的发展,没有达,不可能有雅。
今译的过程是一个矛盾运动的过程,这里存在古今汉语表达形式之间的矛盾,原作的思想内容与译者的理解之间的矛盾等。
当译者将原作的内容用规范的现代汉语忠实地、准确地表达出来,达到了信达雅的统一,上述这些矛盾基本上解决了,今译也就完成了。
翻译界历来有直译和意译之说,有人主张直译,有人主张意译,双方进行了长期的争论。
主张直译的人批评意译随意胡译、乱译。
主张意译的人批评直译逐字呆译、死译。
实践证明,直译、意译都是行之有效的今译方法。
直译与意译具有共同性,亦有差异性。
共同性是都要求忠实于原作。
差异性主要表现在方法上,前者强调按原文的结构、语序翻译。
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10月月考高二语文试卷命题人:高二年级语文组一.基础知识(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3分)A.翼轸.(zhěn)潦.水(liáo)雕甍.(méng)命途多舛.(chuǎn)B.出岫.(xiù)轻飏.(yáng)一稔.(rěn)棹.孤舟(zhào)C.夭阏.(è)蓬蒿.(gāo)晦朔.(shuò)决.起而飞(xuè)D.险衅.(xìn)陨.首(yǔn)拔擢.(dí)宠命优渥.(wò)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3分)A.庭柯流憩日薄西山襜帷暂住B.睇眄宗悫泠然善也夙遭悯凶C.瓯越耘耔棨戟遥临天高地迥D.榆枋扶摇彩彻区明舸舰迷津3.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3分)A.南京的首场古董挂表拍卖会结果差强人意....,美国收藏家协会会员项明华收藏的23款古董挂表昨天仅仅拍出了一块——华生1906年产的银壳钻挂表以底价1300元拍出。
B.姚明本赛季不仅能内线强打得分,而且也能外线投篮命中,表现近乎完美。
他能取得今天的成功,并不是一挥而就....的,而是与他过去几个赛季的努力分不开的。
C.这位姑娘天生就眼睛深凹,鼻梁挺直,头发卷曲,身材苗条,好似芝兰玉树....,在黄皮肤黑眼睛的国度里,很容易被人认出。
D.日本著名的作家川端康成有着浓厚的崇拜女性的审美情趣,他塑造的女性形象几乎个个给人以美的感受,但他笔下的男性形象就相形见绌....了。
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A.波士顿马拉松赛的两声爆炸,无疑给大型体育比赛的安保工作敲响了警钟,如何确保赛事安全,成为组织方必须面对的新难题。
B.对那些刻苦训练的年轻运动员,即使他们在比赛中偶尔有发挥失常的情况,依然应该受到爱护,绝不能一棍子就把人打到。
河北武强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苏东坡十一岁时,进入中等学校,认真准备科举考试。
为应付考试,当时的学生必须读经史诗文,经典古籍必须熟读至能背诵。
最努力苦读的学生会将经书和正史抄写一遍。
苏东坡读书时也就是用这种方法。
若对中国诗文朴质的经典,以及正史中常见的名称、世故、暗喻等典故稍加思索,那么这种读书方法,自有其优点。
因为将一本书逐字抄写之后,对那本书所知的深刻,绝非仅仅阅读多次所能比。
这种用功方法,对苏东坡的将来大有好处。
苏东坡与弟弟苏辙正在这样熟读大量的文学经典之时,他父亲赶考铩羽而归。
苏洵对功名并未完全死心,自己虽未能考中,但他以纯粹而雅正的文体教儿子,教儿子深研史书为政之法。
这样的家庭气氛,正适于富有文学天才的青年的发育。
(摘编自林语堂《苏东坡传》)材料二:苏轼生活在佛教传播相当发达的四川,处在峨眉佛教文化圈之中,苏轼家庭的宗教气氛也十分浓厚,其父苏洵是云门宗四世圆通居讷皈依弟子,其母程夫人是优婆夷,其弟和其继妻都信佛,这对他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从苏轼的经历看,他刚开始虽受社会和家庭的影响对佛教抱有好感,然而并没有真正信奉佛教,乌台诗案后,四十三岁的苏轼被贬黄州团练副使,政治上的挫败使他开始反省,重新思考人生的价值意义,并借佛老的方法来净化自心。
这一时期,他审视自己的经历以及处世态度,重新寻找心灵的支撑点,开始思考人生的真谛,开始接受佛教思想。
谪居黄州以来,苏轼躬耕东坡,作诗赋词,向世人展现了一个极富魅力的“东坡居士”形象。
黄州词如此丰产的数量也预示着它内容的丰富性,其中有对美好理想的追求,有在被贬后旷达心情的抒发,有登高临水、吊古伤今,有对亲戚朋友的思念,也有对世间丑恶的讥讽;既有火树银花的都市,也有静谧祥和的乡村……题材之广泛已然突破了前人。
宁夏育才中学学益学区高二年级月考语文试卷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从审美的角度来看,龙无疑是古人的一种艺术创造。
它是从鱼、鳄、蛇和云、电、虹等一个个具体物象而来,经过由众多人参与的模糊集合,形成一个建立在各个具体物象之上,又涵蕴着各个具体物象的新的形象。
它的形成过程,是“美”的因素集纳的过程,用一句人们常说的话,就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其间渗透着、灌注着古人的神话猜想、宗教体味、审美快感和艺术情趣。
图腾(Totem),原为美洲印第安鄂吉布瓦人的方言词汇,意思是“他的亲族”。
图腾崇拜的核心是认为某种动物、植物或无生物和自己的氏族有血缘关系,是本氏族的始祖和亲人,从而将其尊奉为本氏族的标志、象征和保护神。
世界各国不少学者,都对图腾崇拜这一既古老又奇特的文化现象做过考察和研究,普遍认为世界上许多民族都曾经有过图腾崇拜,其残余在近现代一些民族中还可以看到。
最早提出龙图腾说的是闻一多。
闻先生在他的一篇专门谈论龙凤的文章中这样说道:“就最早的意义说,龙与凤代表着我们古代民族中最基本的两个单元-——夏民族和殷民族,因为在‘鲧死……化为黄龙,是用出禹’和‘天命玄鸟(即凤),降而生商’两个神话中,人们依稀看出,龙是原始夏人的图腾,凤是原始殷人的图腾(我说原始夏人和原始殷人,因为历史上夏殷两个朝代,已经离开图腾文化时期很远,而所谓图腾者,乃是远在夏代和殷代以前的夏人和殷人的一种制度兼信仰),因之把龙凤当作我们民族发祥和文化肇端的象征,可说是再恰当没有了。
”那么,龙图腾是如何形成的呢?闻先生在他的名篇《伏羲考》中说:龙这种图腾,“是只存在于图腾中而不存在于生物界中的一种虚拟的生物,因为它是由许多不同的图腾糅合成的一种综合体”;是“蛇图腾兼并与同化了许多弱小单位的结果”。
龙图腾说由20世纪40年代起步,至今流衍不衰,一度还成为占统治地位的观点。
到了20世纪80年代,一些学者开始质疑龙图腾说,并出现一些否定性观点。
如:“无论如何,图腾物总是自然界中实有的物体。
因为说到底,图腾制体现的也正是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
因此,如果依据通行的理论和被学界接受的材料,龙作为一种图腾同时又不存在于自然界中是难以令人接受的。
”(阎云翔)“迄今为止,考古学、历史学均无可信资料证明在中国历史上曾有过一个强大的以蛇为图腾的氏族部落,至于兼并与融合其他以马、狗、鱼、鸟、鹿为图腾的氏族部落的说法更是完全出于臆想。
”学者们还指出,将中国古文物上出现的动物造型或纹饰视作图腾的表现形式,也是非常错误的。
因为考古学中的某一类型文化与社会学中某一氏族部落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从时空范围上讲,前者比后者大得多。
因此,某一类型文化中的某种纹饰与某一氏族的图腾划等号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还有的学者从图腾文化的基本特征提出悖论,如:图腾是氏族群体成员崇敬的对象,是不得损伤、杀害和食用的,而在中国的古代典籍和神话传说中,不乏贬龙、辱龙、斗龙、斩龙以及食龙的载述。
(节选自《中华文艺·龙文化》)1.根据文意,下列有关“图腾”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图腾崇拜这一既古老又奇特的文化现象曾经存在于世界上许多民族中,其残余在近现代一些民族中还可以看到。
B.闻一多认为龙是原始夏人的图腾,龙同凤一样是我们民族发祥和文化肇端的象征。
C.龙图腾说一度成为主流观点,到了20世纪80年代,才被学术界否定。
D.有学者认为图腾物总是自然界中实有的物体,图腾制体现的也正是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龙图腾是建立在鱼、鳄等具体物象之上,又涵蕴着各个具体物象的一种艺术创造,它的形成渗透着古人的神话猜想、宗教体味、审美快感和艺术情趣。
B.闻一多认为龙是只存在于图腾中而不存在于生物界中的一中虚拟的生物,龙图腾是在蛇等图腾基础上糅合而形成的。
C.迄今为止,没有可信资料证明在中国历史上曾有过一个强大的以蛇为图腾的氏族部落。
D.一些学者认为,以蛇为图腾的氏族部落逐渐兼并与融合了许多其他弱小的以马、狗、鱼、鸟、鹿为图腾的氏族部落的说法是出于臆想。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句子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图腾崇拜的核心是认为某种动物、植物或无生物和自己的氏族有血缘关系,是本氏族的始祖和亲人,故将其尊奉为本氏族的标志、象征和保护神。
B.有的学者认为图腾物总是自然界中实有的物体,龙作为一种图腾同时却又不存在于自然界中是难以令人接受的。
C.因为考古学中的某一类型文化与社会学中的某一氏族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所以,有的学者认为某一类型文化中的某种纹饰与某一氏族的图腾划等号,可能是错误的。
D.有的专家认为在中国的古代典籍和神话传说中,不乏贬龙、辱龙、斗龙、斩龙以及食龙的载述,这与图腾文化的基本特征是相悖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38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龚胜字君宾,楚人也。
少好学明经,著名节,为郡吏。
州举茂才,为重泉令,病去官。
大司空何武、执金吾阎崇荐胜,哀帝自为定陶王固已闻其名,征为谏大夫。
胜居谏官,数上书求见,言百姓贫,盗贼多,吏不良,风俗薄,灾异数见,不可不忧;制度太奢,刑罚太深,赋敛太重,宜以俭约先天下。
为大夫二岁余,迁丞相司直,徙光禄大夫,守右扶风。
数月,上知胜非拨烦吏,乃复还胜光禄大夫。
胜言董贤乱制度,由是逆上指。
后岁余,丞相王嘉上书荐故廷尉梁相等,尚书劾奏嘉“言事恣意,迷国罔上,不道”。
下将军中朝者议,左将军公孙禄等十四人皆以为嘉应迷国不道法。
胜独书议曰:“嘉资性邪僻所举多贪残吏位列三公阴阳不和诸事并废咎皆繇嘉迷国不疑今举相等过微薄。
”日暮议者罢。
明旦复会,左将军禄问胜:“君议亡所据,今奏当上,宜何从?”胜曰:“将军以胜议不可者,通劾之。
”博士夏侯常见胜应禄不和,起至胜前谓曰:“宜如奏所言。
”胜以手推常曰:“去!”后数日,复会议可复孝惠、孝景庙不,议者皆曰宜复。
胜曰:“当如礼。
”常复谓胜:“礼有变。
”胜疾言曰:“去!是时之变。
”常恚,谓胜曰:“我视君何若,君欲小与众异,外以采名,君乃申徒狄属耳!”莽既篡国,遣五威将帅行天下风俗,将帅亲奉羊、酒存问胜。
明年,莽遣使者即拜胜为讲学祭酒,胜称疾不应征。
后二年,莽复遣使者奉玺书,太子师友祭酒印绶,即拜。
使者欲令胜起迎,久立门外,胜称病笃,辄推不受,曰:“吾受汉家厚恩,无以报,今年老矣,旦暮入地,义岂以一身事二姓,下见故主哉?”语毕,遂不复开口饮食,积十四日死,死时七十九矣。
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嘉资性邪僻/所举多贪残吏/位列三公/阴阳不和/诸事并废/咎皆繇嘉/迷国不疑/今举相等/过微薄B.嘉资性邪僻/所举多贪残吏位列/三公阴阳不和诸事/并废/咎皆繇嘉/迷国不疑/今举相等/过微薄C.嘉资性邪僻/所举多贪残吏位列/三公阴阳不和/诸事并废/咎皆繇嘉/迷国不疑/今举相等/过微薄D.嘉资性邪僻/所举多贪/残吏位列三公/阴阳不和诸事/并废/咎皆繇嘉/迷国不疑/今举相等/过微薄5.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汉代设置这一科,为儒生进入仕途提供了渠道。
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B.茂才:即“秀才”。
西汉时,为了避讳光武帝刘秀的名字,将“秀才”改为“茂才”,后来有时也称“秀才”为“茂才”。
C.迁、徙:迁,调动官职,一般指提升官职。
左迁,指降低官职,也说下迁。
汉代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
右迁,指升任官职;徙,指一般的官职调动。
D.印绶:旧时称印信和系印的丝带。
古人印信上系有丝带,佩带在身。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龚胜好学通经,名重一时。
年轻时被举荐为秀才,后又被何武、阎崇推荐,连哀帝对他也早已闻名;王莽篡位后也多次召他为官。
B.龚胜为官刚正,敢于直言进谏。
他关心民生,担任谏官时多次上书批评时弊,提倡俭约,揭露权臣董贤扰乱朝纲,因此得罪皇帝。
C.龚胜敢于坚持己见,不愿随波逐流。
在讨论王嘉误国乱法及是否恢复孝惠、孝景祠庙问题时,他表达不同意见,甚至与人发生争执。
D.龚胜忠于汉朝,坚决不事二主。
王莽篡汉后,他屡次称病,拒不接受新朝授予的高官,最终绝食而亡,以死明志,令人感佩。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我视君何若,君欲小与众异,外以采名,君乃申徒狄属耳!(5分)(2)吾受汉家厚恩,无以报,今年老矣,旦暮入地,义岂以一身事二姓,下见故主哉?(5)(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8-9题。
新年作①刘长卿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
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
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
已似长沙傅②,从今又几年。
【注】①作者贬南巴尉时作。
②长沙傅:贾谊,他曾被贬为长沙王太傅。
三年后被召回长安,为梁怀王太傅。
8. 诗歌尾联运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什么深意?请简析。
(5分)9. 诗人为什么独自流泪?请结合诗歌的内容简要回答。
(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8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每空1分,共6分)(1)杜牧在《阿房赋》中,用“,”表现了秦人搜刮钱财的斤斤计较,但使用起来却视如敝履的状态。
(2)《将进酒》一诗的主旨句是“,”表达了李白对权贵的蔑视和自己的愤慨之情。
(3)南唐后主李煜在《虞美人》一词中,借自然的永恒和人事的沧桑,抒发国土更姓,山河变色的感慨的两句是“,”。
(4),石破天惊逗秋雨。
岁暮阴阳催短景,。
乙选考题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
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作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牛黄孙万友牛黄,中药名,黄牛或水牛的胆囊结石。
性凉,味甘苦。
功能清热、解毒、定惊。
牛黄分多种,有葡萄黄、米碜黄、鸡心黄。
最宝贵的为“人头黄”,黄大如人头,价值昂贵。
疯癫如狂的患者沏上一杯牛黄茶灌了,当即就可清醒。
“人头黄”为稀世珍宝,一般人极少见到。
陈州解三,就曾得到一颗“人头黄"。
解三以宰牛为生,也靠牛黄发财。
平常买牛,多买瘦牛。
牛胆结石,是永远吃不肥的。
有一日,解三购得一头老牛,剥开一看,脏内如黄花盛开,解三第一次目睹“人头黄”,简直有点儿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不禁失声叫道:“人头黄!”不料隔墙有耳,被邻家夏二听了去。
夏家与解家只一墙之隔,墙上爬满丝瓜秧。
夏二搬梯爬墙,把脸匿在丝瓜秧里,一下子看了个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