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和挂车后下部防护装置使用现状分析及改进对策
- 格式:pdf
- 大小:370.56 KB
- 文档页数:5
汽车后下部防护装置碰撞相容性因素分析与结构改进马瑞雪;周从荣;王欣【摘要】分析确定追尾事故中碰撞相容性的影响因素,对某商用货车的后防护装置进行碰撞性能仿真分析,通过TOSCA拓扑优化软件设计新型后下部防护装置。
通过CAE仿真分析和实车试验表明,改进后的后下部防护装置满足GB 11567.2-2001的动态试验要求,其阻挡及吸能功能有显著提高。
%The authors analyze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impact compatibility in the rear-end crash, simulate the col-lision performance of a truck rear underrun protection device, and through the TOSCA topology optimization software to design a new type of rear underrun protection device. The simulation analysis and the real vehicle test show that the improved rear underrun protection device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GB 11567.2-2001, and its block and energy absorption functions are also improved obviously.【期刊名称】《客车技术与研究》【年(卷),期】2015(000)005【总页数】4页(P26-28,33)【关键词】后防护装置;碰撞相容性;仿真分析;优化设计【作者】马瑞雪;周从荣;王欣【作者单位】重庆车辆检测研究院国家客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重庆 401122;重庆车辆检测研究院国家客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重庆 401122;重庆车辆检测研究院国家客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重庆 40112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U467.1+4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道路交通事故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跑车防护装置使用现状及建议斜井提升是煤矿开采不可缺少的设施。
也是煤矿生产材料、设备设施的运输和人员上下的主要通道。
在运行过程中,由于超负荷提升、司机操作不当、连接装置产品质量问题、维护检修等原因,造成钢丝绳和连接装景断裂或脱钩,发生跑车事故。
由于斜巷没有灵敏可靠、齐全有效的跑车防护装置而酿成严重事故。
《煤矿安全规程》规定:倾斜井巷内使用串车提升时必须安设能够将运行中断绳、脱钩的车辆阻止住的跑车防护装置。
跑车防护装置必须经常关闭,放车时方准打开。
兼作行驶人车的倾斜井巷,在提升人员时,倾斜井巷中的挡车装置和跑车防护装置必须是常开状态,并可靠地锁住。
因此安装灵敏可靠的斜巷跑车防护装置,对于一旦发生跑车事故。
可有效地在最小范围内将跑车拦住,防止事故扩大,减轻事故损失,避免酿成重特大事故,对于保障提升运输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1、目前国内跑车防护装置简介目前国内跑车防护装置品种繁杂形式多样,按工作方式分有手动式、机械式、电磁感应式、位置探测式、雷达测速式、光电传感器式及综合式等:按工作状态分有常开式和常闭式两种。
下面按工作状态简要介绍几种常用的自动式跑车防护装置。
1.1常开式主要产品有陕西航泰电气有限公司生产的XPF—A型磁场感应式、徐州煤电配套设备厂生产的KHG4一A型电子监测式、连云港双星科技研究所生产的SRC-102型雷达测速式等自动跑车防护装置。
主要由缓冲器、挡车栏、传感、控制器、执行机构等部件组成。
工作原理:该装置在正常工作时。
挡车栏为开启状态(既挡车栏升起),当绞车启动矿车运行时,安装在轨道上或巷道里的传感器将感应到的信号通过专用电缆传至控制器,控制器对信号进行检测辨识,并根据车辆行驶速度判断是否跑车。
一旦检测出矿车处于跑车状态,就会自动给出动作信号,启动执行机构放下带有缓冲装置的挡车栏,捕捉矿车,直至车辆停住为止.特点:设施简单,性能可靠,投资少,安装维护简单,实现了挡车栏的自动开启,柔性捕车,制动平稳。
谈车辆后下部防护摘要:车辆后下部防护是车辆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本文探讨了车辆后下部防护的意义、现有技术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通过研究发现,车辆后下部的防护可以有效减少因地形或设施碰撞造成的车辆损坏、人员伤害等事故发生率。
同时,在当前技术层面上,车辆后下部防护装置的研究已取得重要成果,这些成果包括防护材料的科技进步、结构设计的改进以及智能化控制技术的应用等。
未来,随着人们对车辆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车辆后下部防护将会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关键词:车辆安全、车辆后下部防护、防护装置、智能化控制技术、发展趋势正文:一、车辆后下部防护的意义在现代社会中,车辆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备工具,但随之而来的,也是车辆事故的高发。
尤其是在城市化加速的过程中,道路交通的拥堵和地形复杂性都会增加车辆事故的发生率。
而车辆后下部是车辆较为脆弱的部分之一,没有防护装置的车辆在一些复杂地形波动的路面上可能会造成底部油箱直接碰撞到路面,发生泄漏等不良后果,甚至会造成车辆的熄火或着火等各种安全隐患,因此,在前行的路上,必须引起重视。
二、现有技术车辆后下部的防护装置在获得市场的同时也因其实用性逐渐得到车主们的认可,现有的设计构造是主要针对车辆底盘的结构布置特性以及遇到不同的道路地形特点,从而设计出尽量简单、高度实用及减少阻力的方案。
在材料方面,近年来防护材料的科技发展取得了较大的突破,例如防撞碗状金属桥板增效技术、多层复合材料技术、聚氨酯等防护材料技术。
另外,智能化控制技术的应用也让驾驶员能够根据实际道路情况灵活地切换不同防护装置,进一步降低车辆事故的发生概率。
三、发展趋势在未来,车辆后下部防护将继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和持续的发展。
具体来说,首先是要进一步加强智能控制技术的应用,实现真正的智能化自动控制,让驾驶员只需要预设好防护方案就可以自动开启相应的防护装置。
其次,还可以通过大数据技术收集城市的道路数据,实现对车辆运行环境的实时监测和预判,进一步提高车辆行驶的安全性。
10.16638/ki.1671-7988.2021.09.012某商用车后下部防护装置结构优化胡吉,王金龙,刘万里(重庆车辆检测研究院有限公司国家客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重庆401122)摘要:论文针对某商用车后下部防护装置进行了结构优化。
根据GB 11567-2017 对后下部防护装置强度要求,通过CAE仿真分析和实车试验表明,优化后的后下部防护装置能够在满足国家法规要求的情况下,实现轻量化。
关键词:后下部防护装置;结构优化;强度;轻量化中图分类号:U461.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7988(2021)09-47-03Structural Optimization of Rear Underrun Protective Device of a Commercial VehicleHu Ji, Wang Jinlong, Liu Wanli(Chongqing Vehicle Test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National Coach Quality Supervision andTesting Center, Chongqing 401122)Abstract: Optimizes the structural of rear underr protective of a commercial vehicle. According to relevant provisions of GB 11567-2017 for rear-down protective devices, the simulation analysis and the real vehicle test show that the optimized rear underr protective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GB 11567-2017 and can realize lightweight.Keywords: Rear lower protective device; Structural optimization; Strength; LightweightCLC NO.: U461.91 Document Code: A Article ID: 1671-7988(2021)09-47-03前言目前追尾事故已成为我国公路交通头号杀手,尤其是大型车辆与小轿车之间的追尾事故。
载货汽车侧后防护装置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作者:李磊来源:《汽车与安全》2021年第09期摘要:2017年,国家颁布了GB 11567-2017《汽车及挂车侧面和后下部防护要求》,该标准的实施,有效提升了我国载货汽车的被动安全性,为保护交通参与者的生命安全发挥了积极作用。
实际工作中,由于企业违反生产一致性规定、事中事后监管力度不够、缺乏有效检验查验手段等原因,导致货车侧后防护装置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违规问题,影响了车辆安全。
本文分析了我国载货汽车侧后防护装置的管理现状,深入探讨了监督、检验、查验工作中发现的难点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侧后防护;被动安全;检验查验车辆追尾事故,是目前道路交通事故中造成伤亡人数较多的事故类型之一。
尤其以小型载客汽车追尾载货车的事故居多,由于小型载客汽车驾驶室的高度与货车的车厢底板高度基本相同,一旦发生追尾事故,如果货车没有足够强度的后防护装置,小型载客汽车就会钻入货车后部,导致货车后厢板撞向驾驶人或乘客的头部。
这种情况下,气囊部位一般不会被触动,就算气囊弹开,货厢底板切入小型载客汽车驾驶室时,弹开的气囊也起不到保护作用。
因而当这类事故发生时,小型载客汽车上驾乘人员的生还几率非常低。
另外,货车转弯时由于盲区较大,容易引发行人、摩托车、电动车等卷入货车底部。
而载货汽车加装后下部防护及侧防护装置,能有效减轻小型载客汽车追尾碰撞引发事故的伤害后果,防范行人及非机动车驾乘人员被卷入货车和挂车侧面而造成伤害的交通事故,是有效的被动安全措施之一。
笔者结合工作岗位实践,浅谈目前载货汽车侧后防护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1我国载货汽车侧后防护管理现状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欧洲就开始重视乘用车追尾钻入载货汽车的研究,并于1983年颁布了载货汽车后下部保护装置的规定ECE R58号法规。
美国于1998年颁布了联邦机动车法规FMVSS 223《后碰撞防护装置》和FMVSS 224《后碰撞保护》。
汽车和挂车后下部防护装置标准改进研究发表时间:2019-03-25T09:54:58.313Z 来源:《防护工程》2018年第34期作者:冼劲松刘文秀龙玉全罗堃[导读] 本文主要分析了汽车和挂车后下部防护装置标准问题,明确了汽车和挂车后下部防护装置标准的改进方法和改进措施。
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广西柳州 545000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汽车和挂车后下部防护装置标准问题,明确了汽车和挂车后下部防护装置标准的改进方法和改进措施,希望能够为今后的改进工作提供参考,提高其应用效果。
关键词:汽车,防护装置,改进前言目前,汽车和挂车后下部防护装置标准还存在不少不足,为此,有必要进一步分析汽车和挂车后下部防护装置标准改进思路和具体改进方法,提出更好的改进的对策,提高其使用效果。
1、汽车后下部防护装置概述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条件的日益改善,社会生产极大繁荣。
汽车,做为我们国家的支柱产业,也得到了迅猛发展。
但是,如果相应的安全措施不当,也会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损失。
如:乘用车与商用车发生碰撞,乘用车钻入商用车前下部的恶性事故就时有发生。
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相撞车辆间高度差异所构成的安全问题。
还有,在我国二级公路和乡村公路都没有设置中央隔离带,小型乘用车逆行,很容易发生上述问题。
为了更好的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和提高商用车安全性能,我国在2011年5月12日发布了《商用车前下部防护要求》,标准号为GB26511-2011。
该标准要求2012年1月1日起实施,实施过渡期为:对于新车型自2013年1月1日起实施;对于在生产车型自2015年1月1日起实施。
后下部防护装置在小客车追尾载货汽车事故中起缓冲吸能的保护作用,减轻因“钻撞”而造成小客车驾驶室的人员伤亡情况,是高效且易安装的被动安全技术装置。
目前,我国小客车追尾“钻撞”载货汽车的事故比例和事故损害程度明显高于欧美国家。
一方面,这是因为我国汽车后下部防护装置达标的重视度和达标率低,大多数载货汽车所有人及驾驶人平时只注重对车辆转向、灯光、轮胎和制动等方面的检查,忽视对汽车后下部防护装置的检查,认为小客车追尾载货汽车对载货汽车影响不大,且此类事故绝大部分是后车负全部责任,因而对自身载货汽车安装后下部防护装置的功能好坏不予重视。
GB11567.2-2001(2001-08-22发布,2002-05-01实施)前言本标准全部技术内容为强制性要求。
本标准仅对GB11567-1994《汽车和挂车侧面及后下部防护装置要求》中有关后下部防护装置的内容进行了修订。
本标准参照采用了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ECE)1983年7月11日发布的ECE R58《关于1:批准后下部防护装置2:批准安装有已批准的后下部防护装置的车辆3:批准就具有后下部防护的车辆的统一规定》的全部技术内容。
本标准修订的内容与ECE R58的主要差异在于增加了具有吸能性能的后下部防护装置的技术要求和移动壁障追尾碰撞试验条件与程序。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为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与GB11567-1994的主要差异有:①分别对后下部防护装置、安装了符合本标准第Ⅰ部分要求的后下部防护装置的N2、N3、O3和O4类车辆、具有后下部防护的车辆进行了规定。
②本标准仅仅保留了GB11567-1994中关于后下部防护装置外形的要求(GB11567-1994中的3.2.5),对GB11567-1994中其他关于后下部防护装置的要求全部进行了修改。
③本标准以附录的形式规定了后下部防护装置的静态加载试验条件与程序、移动壁障追尾碰撞试验条件与程序和测量仪器。
本标准自实施之日起,替代GB11567-1994中有关后下部防护装置的内容。
关于标准实施日期的建议:l)对于新定型的车辆:自本标准实施之日起开始实施。
2)对于新生产的车辆:自2002年7月1日起开始实施。
本标准由国家机械工业局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长春汽车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朱彤、朱西产、崔光滨。
本标准委托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负责解释。
本标准首次发布于1989年,1994年第一次修订,本次为第二次修订。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汽车和挂车后下部防护要求GB11567.2-2001Motor vehicles andtrailers-代替GB 11567-1994部分内容Rear underrun protection requirements 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汽车和挂车后下部防护装置的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
载货汽车后部防侵入装置的研究与分析作者:白晶赵志蝢李姊晴梁稹远张瀚韬来源:《汽车与驾驶维修(维修版)》2020年第04期一、载货汽车安装防侵入装置的意义货车的防侵入装置不仅在发生追尾事故时能起到一定程度的缓;中作用,而且还能防止轿车追尾钻进货车尾部,让轿车的被动安全系统发挥其作用。
如果货车没有防撞护栏,一旦后方轿车追尾,轿车会很容易钻进货车底部,气囊很难打开,无法起到安全保护作用。
而且驾驶员很容易被卡住,生还几率很低。
而对于安装了防侵入装置的货车,轿车一旦追尾,其被动安全措施优先发挥作用,有效保证轿车中驾乘人员的安全,大幅度降低事故死亡率。
因此,不少国家和地区都已经出台明确的法律规定,货车尾部必须安装有效的安全防护装置,中国也早在2004年就出台了相关政策。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国内普遍的后防护装置安装的是普通防护钢梁,其质量不能够满足安全需求,而且普及率也令人担忧。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尾部没有安装防侵入装置的货车,能够让追尾轿车最先进的安全保护装置失灵,使相对速度超过40km/h的轿车前排驾驶员和乘客失去生命。
所以在中国地区,货车普及安装防侵入装置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普及安装货车防侵入装置的策略目前国内在用货车安装的防侵入装置大多不符合技术标准,甚至很多车辆没有安装。
普及安装货车防侵入装置需要付出一定的成本,对于靠长途运输赚辛苦钱的货车车主来说,肯定不情愿。
但是,安全无小事,安装货车防侵入装置,普及方式需要一定的策略。
①呼吁主机厂和政府有关部门出台相应的补贴政策,为货车车主们分担一些压力,让他们愿意去更换现有不符合标准的防侵入装置。
这样既不用受到处罚,还享受了补贴政策。
②在车辆进行年检时,对于不安装以及安装了不合格防侵入装置的车辆,不给予其继续上路行驶的资质。
③对于新车,需要有相关法规强制安装防侵入装置后才能上市销售。
而且,各地车辆管理所也应加强检查,对于防侵入装置不符合规定的不给予上牌的资质。
④建立追溯制度,一旦因车辆防侵入装置问题导致重大事故的,严格追查责任,从严处罚。
对如何治理车辆侧后防护不达标问题的思考作者:卢衍彬鲁河善来源:《时代汽车》 2018年第9期摘要:据统计,在所有交通事故中,追尾事故占总数的70%,小轿车与大货车的追尾事故已经成为头号公路杀手。
尽管从1994年至2006年,国家不断颁布法规:要求总质量超过3.5吨的车辆都必须强制安装符合标准的侧面、后下部防护装置,但侧后防护不达标的近千万辆大货车照样在公路上畅通无阻。
规范、治理大型车辆侧后防护装置已经成为加强交通安全的当务之急。
关键词:车辆侧后防护;追尾;治理九年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汽车生产大国;2018年,我国汽车保有量稳居世界第二,让人伤心的是,我国交通事故数量也“与时俱进”,2016年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仅次于印度,高居世界第二。
这是一个很不光彩的世界第二!再具体分析,可以发现:在交通事故死亡总数中,近30%是由小型车辆追尾大型货车造成的。
而这又主要是由于3.5吨以上的大型车辆普遍不安装侧、后防护装置或侧、后防护不达标造成的。
1 大型车辆侧后防护现状所谓车辆侧面防护装置,是安装在大型车辆侧面,防止行人、摩托车、自行车从车辆侧面卷入轮下的装置;所谓车辆后下部防护装置,是安装在车辆后下部,防止轿车、摩托车从车后下方嵌入的装置。
由于大型货车正后方视野盲区大,而它的底盘高度一般在70厘米左右,远高于乘用车,大梁下又空空荡荡无遮无拦,一旦乘用车与之追尾,一米长的乘用车车头就会毫无阻拦地直接钻人大型货车肚子底下,驾驶员的脑袋会直接撞向大型货车的后厢板或大梁。
而传统的乘用车气囊设计是:只有车头遭到正面撞击才会自动触发气囊,因此气囊在发生“钻洞”式追尾时根本不能弹开,这就极大的提高了追尾事故的死亡率,40公里的相对速度就可以撕裂、扭曲轿车驾驶舱,致人于死地。
据统计,2007年小轿车追尾大货车占全国交通事故的40%,造成的伤亡占总伤亡的60%。
1983年,欧洲颁布ECER58号法规,1998年,美国颁布FMVSS223号联邦机动车法规,要求所有载货汽车都必须强制安装后下部保护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