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
- 格式:doc
- 大小:14.00 KB
- 文档页数:2
浅谈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教育语文教育一直是中国教育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承载着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责任。
在初中阶段,语文教育更是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因为初中正是学生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而语文教育正是引领学生接触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关键。
传统文化教育在初中语文课程中的地位在初中语文课程中,传统文化教育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一方面,语文课程本身就包含了大量的古代诗词、文言文等传统文化内容,学生在学习中逐渐接触和了解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
语文课程也将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融入到对现代文学作品的解读中,通过对古代经典文学作品的学习,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感悟。
传统文化教育对学生的影响传统文化教育对初中学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通过学习古代文章、诗词等,学生们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懂得尊重传统、崇尚中华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和情感体验,增强他们的文学修养和人文情怀。
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学生们可以获得自信和自尊,因为中华传统文化已经被证明是世界文化之光,学生们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也会随之增强。
传统文化教育与现代社会的联系一些人可能认为,传统文化教育在现代社会有些“过时”,但实际上,传统文化教育与现代社会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
传统文化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让他们懂得国家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这对于培养学生成为有担当的国家栋梁是非常有帮助的。
传统文化教育也可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这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迫切需求。
传统文化教育可以让学生们更好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对于他们的成长和未来的发展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初中语文课程中,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施有利于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
学校可以通过精心挑选的古代诗词、文言文等内容,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接触到高质量的传统文化作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课外阅读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节,学校可以鼓励学生通过阅读古代文学作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悟。
浅析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对于中学语文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适当地渗透传统文化,能够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提高他们的文化自信,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学修养。
本文将从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具体应用、以及传统文化对学生的影响等角度来进行浅析。
1. 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精神支柱,它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思想精华,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
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该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不仅是学科内容的一部分,更是中学生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的基础。
通过语文教学,学生可以接触、了解并感受传统文化的内涵,培养他们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增强他们的文化认同感。
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具有多重作用。
通过传统文化的渗透,可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爱国爱民的情感。
传统文化可以启迪学生的思想,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和修养,增进学生的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通过传统文化的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审美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古典文学作品,提升语文素养和文学修养。
1. 通过课文的内容渗透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课文的内容渗透传统文化。
在教学《木兰诗》时,可以介绍中国古代女性的坚韧和勇敢精神,表达对民族文化的自豪与热爱;在教学《论语》时,可以展示儒家思想的博大精深,引导学生继承传统美德。
通过对课文内容的讲解,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了解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中华古代经典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思想精华。
教师可以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对经典诗词的学习,渗透传统文化。
通过学习《离骚》、《登鹳雀楼》等名篇佳作,让学生领略诗词之美,感受传统文化之深厚,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许多具有启发意义和道德规范的故事,如《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等。
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初中语文教学是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平台,通过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了解和尊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爱国精神和文化自信心。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注重传统文化的渗透,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文化认同。
1.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文学艺术、历史传承等内容,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可以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了解和珍视中华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
2. 培养爱国精神和文化自信心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文化自信心,让他们在了解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增强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形成正确的民族观念和文化认同。
3.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传统文化教育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1. 设置传统文化课程在语文教学中,可以设置专门的传统文化课程,让学生系统地学习和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包括经典文学、历史传承、思想哲学等方面的内容,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 选取传统文化经典作品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选取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经典作品,让学生进行深入学习和阅读,如《论语》、《孟子》、《史记》等,让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感受其中蕴含的智慧和思想。
3. 组织传统文化活动在语文教学中,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活动,如诗词朗诵比赛、古诗词曲艺表演、传统手工制作等,让学生通过参与各式各样的活动,深入了解和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4. 引导学生进行传统文化体验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传统文化体验,如参观博物馆、古迹、历史文化村等,让学生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理解。
5. 配备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在语文教学中,要配备丰富的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如传统文化书籍、音像资料、文化遗产等,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和接触传统文化,形成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语文教育是初中阶段最重要的教育内容之一,而传统文化教育则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
近年来,传统文化教育在教学中逐渐受到了重视,许多学校开始注重传统文化的教育内容。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应该如何贯穿以及这种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有哪些,这都是一个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
传统文化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该贯穿方方面面。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累下来的宝贵财富,它涵盖了我们国家的历史、文化、民风民俗、道德规范等方方面面,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各种形式来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比如在课文中选取一些古诗文或者传统文化相关的文章,让学生通过阅读去了解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我们还可以通过课外活动或者文化体验活动,让学生亲身去参与比如参加一些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参观一些历史古迹,听一些有关传统文化的讲座等等。
通过这些形式,学生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传统文化,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从而能够更加自觉地去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家园,是人民的精神财富,它对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来说都有着特殊的意义。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受到传统文化教育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传统文化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通过了解和感受传统文化,学生能够更深刻地认识到自己是中国人,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
传统文化教育能够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传统文化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道德规范和审美情趣,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学生能够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传统文化教育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文化中有很多优秀的作品和传统技艺,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学生会对其中的精彩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更加主动地去了解和学习。
传统文化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也会遇到一些问题。
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的选择需要注意。
传统文化浩如烟海,我们应该如何选择哪些内容进行教育?这需要教师们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和专业素养,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科特点来合理地选择教育内容。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一直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积淀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精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
传统文化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是对学生的历史文化传承和民族情感培养,更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和个人修养的塑造。
本文将浅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及其实施方法。
传统文化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传统文化是对民族历史的一种传承,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艺术成就、伦理道德等内容。
通过传统文化教育,可以让学生了解自己民族的传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
传统文化教育还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
在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可以融入到文学作品的教学中,使学生在阅读经典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感受传统文化的内涵,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化的热爱和敬仰之情。
要注重传统文化教育的多维引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传统文化教育不仅仅是灌输知识,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综合素质。
教师可以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文化观,引导学生学会尊重传统文化,珍爱祖国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心。
传统文化教育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文化修养。
通过传统文化教育,可以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更加自信、自信、自觉地面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从而塑造学生完整的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传统文化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实施也需要教师的积极参与和支持。
教师作为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施者,应该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树立正确的传统文化观念,注重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融入和体现。
教师还要善于发现和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中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符号和精神认同。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进步,现代社会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也在逐渐改变。
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一项紧迫任务。
初中语文教学作为传授语言和文化的主要途径,也应该注重传统文化教育,牢记传统文化的历史积淀和价值,从语言表达和文化传承两方面来深入探讨。
一,从语言表达的角度分析语文教育中,语言是学生认知和表达的主要方式,也是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的桥梁。
传统文化中的语言表达是其魅力所在,它既传递了文化的内涵,又体现了古人的聪明才智和美好情感。
通过让学生学习传统文化中的经典诗词、歌赋、名言警句,可以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文化背景,进而增强认知和情感体验能力。
例如,在教学《草》这篇古文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读《君子曰》中的名言:“言听计从,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这句古语虽然只有简短的几个字,却涵盖了许多道理,可以让学生从语言上深入理解和体会古人的智慧之所在。
通过选取有代表性的名言警句、谚语,可以起到启迪思考和感召人心的作用,使学生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二,从文化传承的角度分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语言学习这个层面。
语言表达只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在文化传承方面。
传统文化教育强调的是对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它可以激发学生的文化自觉性和民族自信心,让学生在传承文化的过程中,不断开拓创新,为中华文明作出贡献。
举例来说,在教学《战国策》中,我们可以通过先给学生简单介绍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然后组织学生深入学习其中的典故故事和名言佳句,从而引导学生探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历史演进。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自身感悟能力,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深入了解,使其有更多的文化认同感和自信心。
总之,初中语文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传统文化传承使命。
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让学生真正体验传统文化之美,让学生从听、说、读、写四方面全面地掌握语言知识和文化信息。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语文教学一直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平台。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也是一项重要内容。
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可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的道德观念和思想品质的培养。
我们应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充分重视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更深入地了解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精神财富,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文化素养和道德品质的培养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古诗词、古典小说、传统戏曲等形式,让学生接触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古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通过学习古诗词,可以使学生领略到中国古代诗人的才情和境界,也可以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觉和审美情趣。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多欣赏、背诵古诗词,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和鉴赏能力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除了古诗词外,古典小说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红楼梦》、《西游记》等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代表作品,通过学习这些古典小说,可以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风貌和道德观念,也可以启迪学生思想,培养学生的情操。
传统戏曲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通过学习京剧、评剧、黄梅戏等戏曲形式,可以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艺术的瑰宝,也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和表演能力。
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感和文化自信心。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古老国家,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在今天这个全球化的时代,传统文化教育尤为重要,可以让学生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中保持自己的文化底色。
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讲解古代文学作品的背景和内涵,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历史渊源和思想内涵,也可以通过学习古代贤人的故事,让学生了解儒家思想和道德伦理,从而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
只有让学生深入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才能让他们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念和文化自信心,也能让他们更好地认识自己的文化底蕴,增强自我认同感。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在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在当今社会快速发展、信息爆炸的背景下,传统文化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更好地适应和面对社会的挑战。
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
传统文化是几千年的中华民族智慧结晶,蕴含了丰富的道德伦理、民族精神和人文情怀。
传统文化教育通过学习诸如孔子、孟子、庄子等古代文化经典,让学生了解和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成为有道德修养、有人文素养、有传统文化自觉的全面发展的人。
而且,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学生还能够了解到中国古代文化的根源和丰富内涵,懂得尊重传统文化,也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增强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是学习文学鉴赏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传统文化中有许多经典的文学作品,如《红楼梦》、《西游记》等,这些作品成为我国优秀文学作品的代表,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思想性。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学生可以接触到这些经典作品,提高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传统文化教育还能培养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感悟和体验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诠释作品中蕴含的人生智慧和人文情感。
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在当今社会,学生面临着来自学习、家庭和社交等方面的种种压力,容易产生焦虑、压抑等负面情绪。
传统文化教育能够让学生接触到中国古代智慧和优秀文化,从中吸取积极面对生活、面对挑战的力量和勇气。
学生可以通过学习儒家思想中的“仁爱”、“和谐”等理念,培养自己的情绪管理能力,学会从容应对各种压力;学习中国古代文人墨客的诗词,可以通过诗词吟唱、书法写作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舒缓身心压力,达到情感宣泄的作用。
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具有促进学生良好人文素养、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等多重作用。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传统文化逐渐被遗忘和淡化。
然而,传统文化对于我们的文化自信、民族认同以及道德情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该注重传统文化教育,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其一,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定位需要明确。
传统文化教育为语文学习提供了广阔的思想领域,是语文综合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初中语文教学应该贯穿传统文化教育的精神内核,强调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结合,使学生在了解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能运用现代思维和手段进行发扬和创新。
其二,注重传统文化的融汇贯通。
在语文教学中,课文和文化的融合是一个重要的教学要素。
让学生在课文中寻找传统文化的丰富元素,让学生通过文本感知中华文化的厚重与典雅,从而引导学生深刻领会中华文化的内在精髓。
同时,也应该引导学生阅读传统文化著作,理解古代文化的底蕴,这样有助于学生进行价值判断和思考。
其三,在课程设计中注重体现传统文化元素。
就像课文中注入传统文化元素一样,教育者还可以在课程设计中注入传统文化元素。
通过绘画、手工等活动形式,让学生制作传统文化元素的作品,从而让学生更好地领会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
此外,也可以通过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情感、体验与感知直观地表达出来。
总而言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教育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传统文化不仅是历史的积淀,也是我们文化的根基。
学生在初中课程中应该学习和了解传统文化,从而不断弘扬和传承我们独特的中华文化。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爱国情怀。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传统文化是指代表着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历史、思想、艺术和道德等各个方面的内容。
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和核心。
传统文化的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它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传统文化教育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融入传统文化的内容来进行语文教学,可以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在教授诗歌时,可以同时传授唐诗宋词等经典的优美语言,让学生不仅学会了成份丰富多彩的语言表达方法,还能够领悟着古时文人才华横溢的艺术情怀。
又如在阅读《水浒传》或《三国演义》等经典小说时,学生能够了解到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人物性格特点、它们的行为举动与哲理,以及主旨思想等丰富的文化内涵。
从语文的学习角度来看,传统文化的教育也有很大的帮助。
因为传统文化所涉及的内容以及传承方式都是丰富多彩的,它们各有特色,给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启示和领悟。
比如,经过细心地阅读《孟子》、《诗经》等著名经典之后,学生就能够更好地理解课文中所述的深刻思想和情感,并且领悟到其中的道理,进而促进自身的思维能力和语文素养。
另外,传统文化教育还可以培养学生细心、耐心、肯思考的学习态度和人文情怀,让学生带着对中华民族的热爱和尊重去接受教育,感受祖先们的智慧和艺术才华,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和文化素质。
正是由于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因此对于传承、推广和教育它们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有着丰富的学科知识储备和掌握专业的教学方法技巧,有独特的教学理念和创新思维。
同时,传统文化也应该是一个开放和包容的传承体系,应当借鉴、吸收世界文化先进成果,不断地进行改进和完善,使其成为一个符合现代人口、时代和国家利益发展需要的文化传承体系。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将传统文化的教育融入到语文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认识、理解、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综合素质和学习能力。
浅析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
作者:倪怀东
来源:《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2015年第03期
[摘要]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必须注重传统文化教育,引导学生更好地感知、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
古诗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对教材进行深度挖掘,弘扬爱国精神,增强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和谐,提倡仁爱平等,坚持修身为本,明晓先义后利,树立舍生取义的价值取向。
[关键词]古诗文传统文化继承发扬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09-0001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必须注重传统文化教育,引导学生更好地感知、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
语文教学要让学生感知中华文化精髓,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境界,帮助学生修身养性,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形成健康的个性,塑造完美的人格。
古诗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其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对教材进行深度挖掘,感知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和魅力。
笔者结合多年的初中语文教学实践,在此探讨一下古诗文教学渗透传统文化的思考和感悟。
一、弘扬爱国精神,增强民族责任感
爱国主义是一个民族的重要精神支柱,也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长久不衰的重要保障。
初中是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以及人生观形成的重要阶段,他们很容易受到不良思想的影响。
初中语文教学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不断强化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学生的民族责任感,不断强化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增加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
辛弃疾、范仲淹、杜甫这些伟大的文学家不仅留下了不朽的艺术作品,也表现了对祖国由衷的热爱和强烈的民族与社会责任感,可引导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责任心。
例如,学习诸葛亮的《出师表》,让学生感知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学习杜甫的《春望》,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作者在这首诗中所表现的对国家前途的担忧、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以及对百姓疾苦的同情;读陆游的《示儿》,引导学生感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恢复故国的期盼以及“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的报国忠诚。
通过这些作品的学习,引导学生对这些人物及他们的精神有一个更加全面且深入的理解与感悟,学习并感知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责任感。
二、关注社会和谐,提倡仁爱平等
以儒家思想为主流的中华传统文化更加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平等,更加注重仁爱精神。
孔子所创立的以仁为核心的人际关系准则得到了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普遍认同,并且成为我们处理现实人际关系的重要准则。
初中古诗文教学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感知中华传统文化的平等和谐仁爱精神,让学生更好地生活、学习、做人,不断地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引导学生领悟这些作品当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并将之内化为精神品质,塑造学生完美的人格,不断提升学生的思想和道德境界。
例如,学习《岳阳楼记》,引导学生感知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关注社会、关心他人、心忧天下的高贵精神和品格;学习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在这首诗中,作者尽管经过长期的颠沛流离,自己的茅屋被秋风吹散无以安身,但始终心忧天下,想到的是天下苍生,“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是多么深厚的仁爱精神。
三、坚持修身为本,引导学生道德自律
中华传统文化非常注重道德自修,以修身为本,做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其精髓。
例如,引导学生了解诸葛亮的精神和品格,重点引导学生感知“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学习曾皙的“三省吾身”的自省品质,等等。
通过感知这些古诗文中的诗句和思想精神,不断强化学生的道德自觉意识,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不断增强学生自我修身养性的内在动力。
四、引导学生明晓先义后利,树立舍生取义的价值取向
中华传统文化非常注重“义”。
义是指国家利益、民族大义;利则是个人的名誉地位等。
先义后利、舍生取义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精神。
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不仅让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更应该培养他们的义利思想,引导学生重义轻利,舍生取义。
例如,在学习《孟子二章》时,引导学生重点感知舍生而取义的精神,结合历史和社会现实,组织学生加深对有关思想的认识,从中国历史上寻找更多的仁人志士,感知苏武、张巡、文天祥等面对威逼利诱舍生取义的伟大精神和品格。
总之,初中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了解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把语文学习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把思想品德教育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弘扬结合起来,培养学生高尚的品格,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责任编辑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