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册——光的反射和折射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6
光的反射和折射教案第一章:光的传播和反射1.1 光的传播介绍光的传播方式:直线传播、反射、折射展示光的传播实验,如激光笔实验引导学生理解光的传播速度和真空中光的传播速度1.2 光的反射解释反射现象:光线遇到物体表面时,部分光线被反射回来展示平面镜反射实验,让学生观察和理解反射现象引导学生理解反射定律:入射角等于反射角第二章:镜面反射和漫反射2.1 镜面反射解释镜面反射:光线射到光滑表面时,反射光线仍然是平行的展示镜面反射实验,如镜子或光滑的金属板引导学生理解镜面反射的特点和应用,如镜子、眼镜等2.2 漫反射解释漫反射:光线射到粗糙表面时,反射光线向各个方向散射展示漫反射实验,如将光线照射到砂纸或纤维板上引导学生理解漫反射的特点和应用,如太阳照射在地面上的光第三章:光的折射3.1 光的折射现象解释折射现象:光线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展示折射实验,如将光线通过玻璃或水中的斜面引导学生理解折射定律:入射角和折射角的正弦比例关系3.2 透镜和焦点介绍透镜的类型:凸透镜、凹透镜展示透镜实验,让学生观察和理解透镜对光线的折射作用引导学生理解焦点概念:透镜使光线聚焦于一点第四章:光的折射应用4.1 眼镜和放大镜解释眼镜和放大镜的工作原理:透镜的折射作用展示眼镜和放大镜的模型,让学生观察和理解其应用引导学生理解不同度数的眼镜如何矫正视力问题4.2 望远镜和显微镜解释望远镜和显微镜的工作原理:透镜的折射作用和放大功能展示望远镜和显微镜的模型,让学生观察和理解其应用引导学生理解望远镜和显微镜在科学研究和观察中的应用第五章:光的色散和光谱5.1 光的色散解释光的色散现象:白光通过三棱镜分解成七彩的光谱展示色散实验,让学生观察和理解光的色散引导学生理解光的色散与彩虹的形成5.2 光谱和紫外线介绍光谱:光的色散产生的连续光谱和明线光谱解释紫外线的存在和作用:光谱中的一部分,对生物和化学反应有影响引导学生理解紫外线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紫外线消毒和荧光检测第六章:日常生活中的反射和折射6.1 水面上的反射解释水面上的反射现象,如水面上的倒影展示水面上反射的实验,如放置物体在水面上观察其倒影引导学生理解水面反射的特点和应用6.2 透过玻璃和其他透明介质的折射解释光线透过玻璃、水和其他透明介质的折射现象展示透明介质中折射的实验,如将光线通过玻璃板引导学生理解透明介质中折射的特点和应用第七章:光的传播、反射和折射的实验探究7.1 实验一:光的反射设计实验让学生观察和测量光线在平面镜上的反射引导学生使用科学方法记录和分析实验结果讨论实验结果与反射定律的关系7.2 实验二:光的折射设计实验让学生观察和测量光线通过透镜的折射引导学生使用科学方法记录和分析实验结果讨论实验结果与折射定律的关系第八章:现代光学技术中的应用8.1 光纤通信解释光纤通信的原理和应用展示光纤通信的模型或图片,如光纤网络示意图引导学生理解光纤通信的优势和重要性8.2 光学仪器和设备介绍常见的光学仪器和设备,如相机、显微镜、望远镜展示光学仪器的图片或模型,让学生观察和理解其应用引导学生理解光学仪器在科学研究和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第九章:光学谜题和挑战9.1 视觉错觉和幻觉介绍视觉错觉和幻觉的例子,如错觉图像和魔术道具展示视觉错觉和幻觉的图片或道具,让学生观察和理解其原理引导学生思考视觉错觉和幻觉对人类感知的影响9.2 光学挑战和实验设计提出光学挑战问题,如如何设计一个放大镜或望远镜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设计,解决光学挑战问题鼓励学生创新和思考光学应用的潜力回顾本教案中的重点概念和原理强调光的反射和折射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和重要性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对光的反射和折射的理解进行深入思考10.2 复习活动和评估设计复习活动,如小测验、讨论问题或小组活动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了解他们对光的反射和折射的理解程度提供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对光学概念的理解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光的传播和反射:理解光的传播方式、反射现象以及反射定律。
光的反射和折射
一、课文说明
本课指导学生认识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在能力培养方面,属于“实验能力”的系列。
课文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指导学生认识光的反射。
这部分内容分为四层:
1.在学生已经知道镜子能反光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还有哪些物体能反光。
实际上任何物体都能反光,对于学生来说,容易理解的是那些反光明显的物体,例如带电镀膜的金属板、瓷器、玻璃、电光纸、水……这一层的意图,是为学生全面认识光的反射现象打下感性基础。
2.深入浅出地讲解光反射的含义(不是定义)。
其中的“反回去了”的含义,是指光反回到原来的介质中去了,而不一定是原路返回。
教学中应使学生知道,光反射是一种普遍的现象,任何物体都能反光,只是反光的情况不同。
3.指导学生认识不同颜色的物体反射的光颜色不同:红色的物体反射红光,蓝色的物体反射蓝光,绿色的物体反射绿光;白色的物体比黑色的物体反光能力强。
要说明上述规律,实验方法很多,课本中的实验方法是最简单的方法,教师可以根据学校的教学条件换用其他的方法。
4.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教室的墙壁多粉刷成白色?学生根据光反射的知识,会想到“白墙反光能力强,可以提高室内的亮度”。
这是这部分内容联系实际的部分。
第二部分指导学生认识光的折射。
这部分内容分为四层:
1.观察一种常见的光折射现象——将铅笔或其他棍状的物体放在盛水的杯子里,从上面看,铅笔在水面发生弯折;从侧面看,铅笔在水面处折断、错开。
通过这个实验,提出问题,引起兴趣。
2.通过实验观察光的折射。
当杯内倒入水后,光照射在对面杯壁的位置,会明显地偏离杯内没有水时光照射的位置。
这说明光射入水后已经改变了原来的方向,发生了偏折。
3.讲解光折射的含义:光从空气进入水中后,传播的方向会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光的折射都是发生在光从一种媒质进入另一种媒质的时候,例如光从空气进入水、玻璃,或光从水、玻璃进入空气。
4. 要求学生用光的折射道理,解释水中的铅笔变弯折的现象。
这是这部分教学内容的应用。
铅笔不是光源,我们所以能看到铅笔是它反射的
光。
在人看来,各种物体存在的方位,总是在这些物体射入人眼的光线(发出的或反射的)的反方向延长线上。
铅笔是直的,它的各部分反射的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进入人眼,眼便会感觉这些光来自一个直的物体,于是知道铅笔是直的。
当铅笔的下部没入水中的时候,这部分的反射光从水进入空气时发生弯折,再进入人眼,铅笔的水下部分与水上部分就不在一条直线上,而是在水面处发生了弯折。
教学时,不可能要求学生详细、准确地说明铅笔水下部分变弯折的道理,只要求学生知道:这是铅笔水下部分反射的光从水进入空气时发生了折射的缘故。
教师可以在学生解释的基础上,结合图做些深入浅出的讲解。
二、目的要求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了解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初步学会做不同颜色物体反光不同的实验和光的折射实验)和演绎推理能力(根据光反射的一般规律,解释一些光反射现象)。
三、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分组实验材料——白色的纸屏(或封底是白色的书),红、黄、蓝、绿、黑、白色的纸,玻璃杯(在杯壁周围贴一半白一半黑的纸,在涂黑部分竖着开一条直逢),电筒,烧杯,水。
2.挂图或投影片——光的反射、光的折射。
学生准备:铅笔。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谈话:我们在一年级曾经研究过镜子,镜子有什么作用?
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光的反射
(1)谈话:还有哪些物体能像镜子一样反光?
(2)实验:试一试,各种学习用品,哪个能像镜子一样反光?
(3)出示挂图或投影片——光的反射。
光照到物体表面,被物体挡住,改变了原来传播的方向,反回去了。
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各种物体都能反光,反光情况不同。
像镜子这样表面非常平的物体,能把照射的光集中反射到一个方向,因此看起来表面是亮晃晃的。
表面不平的物体也能反光,但反射光是分散的,向着各个方向,看起来表面不是亮晃晃的。
不同物体的反光还有其他的不同。
2.指导学生认识不同颜色的物体反光不同
(1)讲述:下面我们来研究一下,不同颜色的物体反光是否相同。
方法是:将白色的纸屏立在向阳的桌上,分别用红、黄、蓝、绿等不同颜色的电光纸对着阳光,使光反射到纸屏上。
观察它们反射的光有什么不同?
(2)学生分组实验。
(3)汇报实验结果。
(4)讨论:实验结果说明什么?
(5)教师小结:通过以上研究可以知道,不同颜色的物体反射的光颜色不同,红颜色的物体反射红光,绿颜色的物体反射绿光……
(6)指导学生填写课文中这个问题的空白。
3.指导学生认识白色的物体比黑色的物体反光能力强
(1)讲述:我们再来研究白色的物体和黑色的物体反光有什么不同。
方法是:把书打开,立在桌上,使有字的书页背光。
试一试,能否借助白纸反射的光把书照亮?再换用黑纸做实验,能不能把书照亮?
(2)学生分组实验。
(3)汇报实验结果。
(4)讨论:实验结果说明什么?
(5)教师小结:通过以上研究可以知道,白色的物体比黑色的物体反光能力强。
(6)指导学生填写课文中这个问题的空白。
①为什么教室的墙壁多粉刷成白色?
②有的卧室墙壁粉刷成淡蓝色,你们知道这有什么作用吗?(墙壁会反射淡蓝色的光,使卧室内光线柔和。
)
4.指导学生认识光的折射
(1)谈话:谁注意过放在水中的铅笔或筷子是什么样的?
(2)观察:将铅笔放在盛水的杯子里,看到什么现象?
(3)讨论:这是怎么回事?对此你有什么问题?
(4)讲述: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们来做个实验。
方法是:
①每个组都有一个杯子,在杯子外壁贴着一半是白色一半是黑色的纸,在纸的黑色部分有一条竖着的窄缝。
让电筒光通过纸缝斜着射入杯内,从缝的对面观察光照在杯壁的什么位置,在这个地方作个记号。
②不改变光射入的方向,在杯内倒入水,观察光射在杯壁的位置是否有变化。
(5)分组实验。
(6)汇报实验结果。
(7)讨论:电筒光还是朝原来的方向射入,倒入水后,光却没照在对面杯壁原来的位置上,而是向旁边移动了,这说明什么?(光入水后改变了原来传播的方向。
)
(8)出示挂图或投影片——光的折射。
(9)讲解:
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但是当光从空气进入水后(杯壁较薄,可以忽略),传播的方向会发生偏折。
所以杯中加水后,光照在对面杯壁的位置就移动了。
光从空气进入水后,传播的方向发生偏折的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光从水进入空气,光从空气进入玻璃,或光从玻璃进入空气,同样会发生折射。
(10)讨论:现在,谁能解释一下水中的铅笔为什么会发生弯折现象?
(11)讲解:水中铅笔弯折的原因。
(略。
参考课文说明。
)
巩固应用
1.讲述: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
2.提问:
(1)什么叫光的反射?光在什么情况下会发生反射?
(2)什么物体能反光?如果说只有表面光滑的物体才能反光,对不对?
(3)有三块表面光滑的木板,分别为白色、蓝色、黑色,在阳光下,它们的反光会有什么不同?
(4)什么叫光的折射?光在什么情况下会发生折射?
布置作业
用手电筒、小镜子做光的反射实验。
研究:当镜面的角度不变时,反射光的方向与照射光的方向有什么关系?
五、参考资料
1.光的反射
光从一种媒质射到另一种媒质时,在媒质的分界面上一部分光改变方向,返回到原来媒质里继续传播的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射到两种媒质界面的光线叫做入射光线,返回原来媒质的光线叫做反射光线。
入射光线跟两媒质分界面相交的点叫入射点,通过入射点垂直于两媒质界面所做的直线叫法线。
入射光线跟法线的夹角叫入射角,反射光线跟法线的夹角叫反射角。
光在反射时,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媒质界面光滑程度不同,会呈现出不同的反射现象。
平行光线照射到物体平滑的表面,反射光仍然是平行的,这叫镜面反射。
平行光照射到物体粗糙表面,由于各点法线不相平行,反射光是向着不同方向的,这叫漫反射。
光从一种媒质进入另一种媒质时,传播的方向发生改变的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折射光线跟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
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别的透明物质里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光从水或别的透明物质斜射入空气里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光从一种媒质进入另一种媒质时,不仅发生光的折射,同时也有反射现象发生。
当光发生折射时,不仅改变了光的传播方向,同时光的速度、波长也发生变化,但光的频率不变。
六、课后小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