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是我当年进城的惟一出路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2
高考不是唯一的出路,却是最公平的道路
每年六月,总有千军万马要通过高考这座独木桥。
但在这些人中,往往有一些抱着无所谓态度的人,他们不思进取,始终迷恋着那些不好好读书却能大获全胜的人,却没有算过脱颖而出的概率,沉溺于幻想,无法自拔。
没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高考不是唯一的出路,可从另一种意义上来说,高考是千万条道路中最公平的一条。
它不靠财富,不靠权势,靠的是自己的学识和努力。
纵观当今社会的名人志士,手中没有一张名牌大学毕业证书的有多少?百度CEO李彦宏,毕业于北京大学和布法罗纽约州立大学;《中国诗词大会》第四季的总冠军陈更,也是北京大学的工科女博士。
在他们光鲜亮丽的背后是多少的拼搏和汗水?林诗雨学长说:“越努力,越幸运;越幸运,越努力。
”高考的成功,源于平时的辛勤付出,也许你要用千万个日夜的埋头苦读才能换来一张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但在未来,生活给你的回馈是这点付出无法衡量的。
同学们,高考的道路必然漫长又布满荆棘,但经过高考的洗礼,你会在未来的生活中更有能力,更有前途。
请记住,不要让未来的你有机会埋怨现在的自己。
高考让我走出大山深处作者:杨宏杰来源:《精品》2017年第06期2017年高考又一次吸引了国人的目光,九百多万考生同步考场,迎来他们人生的第一大考。
几个月来关于高考的各种消息络绎不绝,高考食谱、补品的推出,天价高考补习班、心理疏导班的诞生,高考战歌新鲜出炉,考生集体在庙中求神拜佛,天价高考房被一抢而空,高考期间家长堵路、围攻按喇叭司机、毒死荷塘青蛙,母亲瞒着女儿父亲去逝的消息,妈妈因儿子迟到下跪、女儿在妈妈车祸后还要去考试……这些都是高考期间的热点新闻。
如今的高考也被赋予了鲜明的时代特征,读罢这些消息心中莫名的惆怅,不由得想起了自己的“高考”。
严格意义上讲我没有参加过正规的高考,但同样经历了高考过程,有着别样的体会。
我出生在一个偏僻落后的小山村,全村人要到5公里外的泉子挑水吃,夏天通往泉子的路上,尘土足足淹没了脚跟,如果迟一点便会空手而归,很多人蹲在泉边一勺一勺的舀。
农民辛苦一年许多人连温饱都解决不了,全村历史上从没有出过一个大学生。
记得我上小学的时候村里连电都没有通,晚上写作业点着煤油灯。
父母读书很少,但饱受农村艰苦生活的折磨,对我们的要求只有一条“一定要从农村走出去,哪怕到城市扫大街也好。
”幸好村里有一位叔叔经历初三四年的艰苦奋斗终于考上了市卫生学校,他成了我们全村人心目中的骄傲。
哥哥在三年之后也考入这所学校,于是我为自己定下目标——考小中专。
初三第一年我以0.5分的差距与中专擦肩而过,第二年憋足了劲到一所职业学校和义务教育阶段为一体的学校去复读。
带足了初三所有复习资料,可去了才被告知初三学籍很难办,至少需要1000多块钱。
1000多元对当时的家庭来说无疑是一个天文数字,全年收入不足2000元。
父亲犯难了,犯难的主要原因是校长的那句话“钱花了,未必能办好学籍。
”我顿时眼前一片漆黑,似乎自己一辈子就只有在农村劳动的命了。
也许父亲的窘态被教务主任发现,“还不如上职中,三年后也能高考。
”我似乎又抓住了一棵救命稻草,这样我就稀里糊涂上了职业中学。
考上大学是我唯一的出路作文
今天放学时,我回家的路上,夕阳把马路染成了金黄色。
路边的小树也像被阳光烤得脸红发烫,像是在跟我微微点头致意。
但我一点也不开心,因为今天老师讲了大学。
老师说,考上大学是最重要的事,只有考上大学才能有好的工作,才能过上幸福的生活。
我听着这些话,心里有点慌。
我没想好要做什么工作,也不知道什么是幸福的生活。
我一直在想,大学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地方?那里会有很多好吃的吗?应该有好多好多书吧?我好像听说大学里有很多漂亮的花,有很多好玩的游戏。
如果我考上了大学,我会去参加学校的合唱团,因为我喜欢唱歌。
我会学游泳,听说学游泳可以强身健体。
我也想学画画,听说画油画可以让人变得温柔。
可是,考上大学真的不容易。
我每天都要写很多作业,也要背很多单词。
有时候我会觉得很累,很想放弃。
但一想到爸爸妈妈辛苦地赚钱供我上大学,我就会咬咬牙坚持下去。
我想,考上大学可能并非我唯一的出路。
也许我可以做个画家,也许我可以去旅行,也许我可以开一家小店……如果没有努力,我一定找不到属于自己的路,也找不到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
放学了,我放慢脚步,跑回家。
夕阳愈发红,天边也变得无比明亮。
我希望我的未来像夕阳一样充满希望,也像天边一样充满光明。
2020年第5期重庆三峡学院学报No.5.2020第36卷(189期)JOURNAL OF CHONGQING THREE GORGES UNIVERSITY Vol.36 No.189《日近长安远》中的“追梦”结构——文学社会学视野中的罗锦衣与尹秋生形象解读伍宝娟(重庆三峡学院文学院,重庆 404020)摘 要:周瑄璞《日近 长安远》塑造了中国城市化中的追梦人形象。
作家一方面为其“追梦”之旅进行历史正名,另一方面赋予乡下人进城以意义之网,他们的奋斗群像是中国走向现代化全球化道路的缩微景观与经典表达。
“追梦”既是文本中建构的意义结构,又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结构或意识结构,两者同源同构。
因此,文本成为“有意义的结构”,同时,作家本人不仅仅是个人主体,更以“超个人主体”身份,凭诗性想象抵达历史现实的广度与人性的深度。
关键词:“追梦”结构;《日近 长安远》;文学社会学中图分类号:I0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135(2020)05-0099-09吕西安·戈德曼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提出的文学社会学方法,也被称为“文学的辩证社会学”。
这种方法强调文学作品的产生与特定时代、特定社会集体意识之间的紧密关系,“方法论要旨就是要在历史的视野内阐述结构”[1]5,以突显其方法的历史维度。
戈德曼的文学社会学是从发生学的角度,以文本为中心,探讨文学文本的内在结构与社会结构之间的复杂关系,故有时命名为“发生学结构主义”文学社会学。
它的核心观点是:首先,认为文学作品是一个“有意义的结构”[1]83,这个“结构”之所以“有意义”,是因为它和特定的社会结构以及特定社会集团的集团意识结构(或戈德曼所称的“世界观”)之间的同源关系或意指关系。
其次,文本的真正作者不是个人主体,而是“超个人主体”[1]16(戈德曼有时名之为“集体主体”),即文学文本虽然是具体作家创作的,但它的真正主体却是群体,即社会集团,“社会历史和文化创造的主体不是个人而是社会……这主体也不是几个个体的凑合,而是一个特定的社会集团”[2]。
我的高考梦作文篇1谈及梦想,没有那么深那么远。
它不过是我发自肺腑的想做某一件事,而现在的我,最想做成的便是圆了高考梦,我的大学梦。
时光匆匆,太匆匆,转眼间,我就成了这个学校最年长的一个年级。
补课期间,看了新高一军训,听到《十八岁》的音乐,仿佛还是昨天,可是昨天已非常遥远,我想乘着时光机飞回那段时光一巴掌牌型自己,告诉她说:“赶紧努力学习吧,珍惜时间啊!”可这些都是白日梦,还是抓紧现在的宝贵时间,多做几道理科题目吧。
说到高考,好想那么远,却又那么近,黑板旁已有了距高考的倒计时,不知不觉间,它在一天一天地减少,时间就这么从指缝间溜走。
而我到底得到了些什么呢,我开心吗?每天面对着堆积成山的资料,有做不完的作业和考不完的试在前面等着我,后面还有老师的督促。
我可想每天我都过的如此充实吧。
每每解出一道难题时。
我是开心的啊。
虽然每天都在刷题刷题,枯燥无味,但我知道,每做完一些题目,我有所收获时。
我离自己的梦又进了一步。
就像会考成绩全A一样。
我知道我可以多一个选择,就这样慢慢积累。
我想,我可以有更多的选择。
我想要我的分数好一些。
这样,我才有选择的机会。
而所有的这些不仅仅是想想而已,这需要努力、需要防水、需要毅力。
而每天叫醒我的不是闹钟,石门县。
是的,没有“伞”的孩子就必须奔跑,向属于自己的一片晴空。
而在感到迷茫,想停下来的时候,告诉自己要坚强,不要失望,不要难过。
安慰自己。
明天,一定会更好,而更好的一定是明天,我相信。
每天醒来,我都会按时自己:“我要去厦门大学!”顷刻间便有了动力。
告诉自己“一定要努力,在太阳升起,夕阳落下的每一天!”高考,我来!未来,我来!我的高考梦作文篇2最近这三天,全国的高中生已经开始高考了。
高考,这两个字很简单,但意义非凡。
它代表着考生向往梦想的开始!是检测“十年寒窗苦”的试金石!再过几年,我也要参加高考了。
一听到高考两个字,我都忍不住替那些大哥哥大姐姐们感到紧张。
那一天,我路过一所学校,我仿佛听到他们怦怦的心跳声。
我谈高考改革——观《高考1977》有感公共卫生学院16090120 沈笑荔周末窝在宿舍,看完了《高考1977》,很有感触。
其实,听父辈们说过,当时的高考很难,录取率特别低,我的母亲也曾经苦战三年,才算是考上了大学。
她对我这样说:“当时,高考对于我这样的农村孩子来说,是唯一出路,如果没有高考我可能永远就只能留在农村里了。
”而看了电影,有了更多不一样的体会。
对于那个特殊的年份,1977年12月,这个特别的年份。
中国刚刚走出文革的阴霾,恢复高考的意义不言而喻。
高考仿佛一道阳光,射入了当时的知识分子的心中,让他们迷茫不知出路的人生好像放出了一个口子。
于是,所有人都往这个地方涌去。
对于我们现在的学生而言,虽然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但是更多的人只是把它当成了人生的跳板,而对当时的人来说,高考更像是一个神圣的目标,那一年被称为是“一个国家的拐点”。
影片中一句话给我的印象很深刻,老陈说道:“恢复高考比高考本身更有意义。
”面对电影里极具冲击力的画面,当时的人们费劲一切方法获得高考资格,想尽各种办法得到复习的资料,那股子对知识的渴求,对大学的向往,是我们这代人永远无法切身体会到的。
那是那时候的高考,恢复高考五十几年以来,高考的形式、内容其实也一直在顺应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对于我所经历过的江苏高考,我也有几点简单的想法。
江苏作为一个教育大省,在中国高考教育改革的路上肩负起了试验田的角色,平均3年左右的时间,高考方案就会变化。
20年间大江苏的高考制度经历了7次改革,从1997(1994)-1999之前年高考模式为3+2,到之后我经历的3+2+综合测评,再到今年新鲜出炉的3+3模式,说实话,把学生和老师折腾的心力交瘁。
就我自己经历的高考模式而言,其实我本人觉得是很不公平的,三门主课绝大多数决定了考生的归向,大三门两门文科,对于女生而言更有优势,这从一定程度上却打击了很多同学对于物理化学等其他学科的研究兴趣,但是对于大学学习而言,我们却可以发现,大多数理工科的专业对于理化学科的要求也非常的高。
高考不是唯一的出路简介:高考作为我国教育体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被认为是衡量学生能力和选拔人才的重要手段。
然而,随着社会的变革和教育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质疑高考是否应该是唯一的出路。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高考不是唯一的出路的观点,并提出一些其他可行的选择。
一、高考不能全面衡量学生的能力高考以考试成绩为唯一评判标准,但学生的能力远远不止可以通过成绩来反映。
高考只能衡量学生的记忆和应试能力,忽略了学生的创造力、实际应用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其他重要素质。
例如,一名学生可能在高考中成绩不突出,但他或她可能擅长音乐、绘画、体育等其他领域,这些才华在高考评判中无法得到合理的体现。
二、高考对学生心理健康造成压力由于高考的重要性和竞争的激烈程度,许多学生在备考期间都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
一些学生因为高考成绩不如预期而陷入自卑,甚至出现焦虑和抑郁等精神问题。
而且,高考对学生的时间和精力都有很大的消耗,有时可能导致学生忽视了其他重要的生活和发展方面。
三、发展其他技能同样重要高考的成功并不代表一个人在其他领域的成功。
在现代社会中,各行各业对多样化技能的需求越来越大。
一个人除了学术知识之外,还应该具备批判性思维、沟通能力、领导能力等软技能。
高中阶段的学生可以通过参加各种培训班、社团活动以及社会实践等来培养和发展这些技能,利用这些机会在校外展示自己的实力。
四、多元化的升学途径高考虽然是升学的主要途径之一,但并不是唯一的选择。
近年来,我国已经对大学招生政策进行了多次改革,为高中毕业生提供了更多多元化的升学途径。
例如,有些高校开设了面向特定人群的特殊招生计划,如艺术类、体育类、军事类等。
此外,还可以通过自主招生、海外留学等方式来实现个人的升学目标。
五、职业教育的重要性高考不是唯一的出路,职业教育同样重要。
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适应社会需求的技术型和实践型人才,是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许多职业教育学校提供了各种实用的专业技能培训,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实际应用的机会。
考上大学不是我们唯一的目的——写给即将参加高考的学子及其父母的话这几天,所有人都在关注一个话题:一年一度的高考。
遥想当年,我们也是从高考的硝烟战场中凯旋而归的人。
暂且撇下经历两次甚至三次高考都没能走进自己心目中满意的大学而最终梦断高考的人,只说我们这些人人口中的佼佼者,经历了四年大学,都得到了什么。
大一开学做自我介绍的时候,觉得每个人都不容易,从各自的学校脱颖而出,尤其在河南这样的高考大省。
这样的开头似乎意味着我们在大学都该更加努力地延续我们的胜利果实,用功读书,真正学到各自专业里应该获得的理论与技能。
事实却完全不是这个样子,过了高考这道门槛,大家猛然卸下了千斤重担,竟然有些无所适从。
享受生活,差不多成了大多数人的首选,网吧里通宵,宿舍中整夜的游戏,翘课出去旅游,或者干脆爬课堂上睡觉、玩游戏。
声明一点,这不是所有人的情况,所以有些真正用功读书的人也不要有想法。
但是每个大学生都见过那类逍遥自在的人,甚至我们身边、我们曾经的班级里都有。
课业繁重的高中、忽然轻松的大学跟我们一致赞赏的美国教育环境成了强烈的反差。
如果说根据人的年龄和生长规律来看,把最用功的时候放在初中、高中真的很不好,该玩的时候没有充分享受到,大学这种需要学生存技能和就业方向的时候反而玩起来了,后果就是很多大学毕业之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而且转行率超高。
原因很简单,我们在高中的时候没有充分了解到即将到来的大学意味着什么,只是定义为“鲤鱼跃龙门”的决定性转折期,对于志愿填报、专业选择也没什么概念,以至于到了毕业没学到什么真正感兴趣或者愿意从事的工作技能。
从这个方面来讲,很多人的大学真是白上了,除了四年光阴、四年放纵和一张毕业证,我们并没有得到很多。
有的人如果积极社交,或许能得到一些朋友,这也算一个收获了,而且是其中最值得骄傲的收获了。
说这么多,并不想批判中国的教育现状,以我的眼界,也看不了那么宽。
我只是结合自身的经历还有身边朋友的经历,告诉高考生及其父母一个简单明确的道理:考上大学、拿到毕业证自然是以后工作的敲门砖,但这并不意味着考上大学就万事大吉了。
微言录:如果没有高考……人生将步入哪个路口?图片来源:网络高考,就像人生小径的分岔口,有人沿着它通向远方,也有人走进了别的风景。
从我国恢复高考制度至今,一年一度的高考刻录下了人们的梦想与拼搏,也让一些人留下了遗憾。
在今年的高考刚刚落幕之时,我们回首往事,也不妨设想:如果没有高考,人生将步入哪个路口?通过高考找到热爱如果没有参加高考,我也许会早早成为一名商人,因为毕竟家族有经商的传统,我从小也有不错的生意头脑。
较早踏入社会的哥哥姐姐,如今也都有房有车了。
但是如果和他们一样,我可能就错过了不少精彩与风景,比如很多书籍与作家将会擦肩而过,一些讨论与思考与我无交集,不少良师与益友会错失于茫茫人海。
如今的我,尽管收入不高,但从事的是自己热爱的事业,能从工作中找到自己的存在感,证明自己的价值,得到旁人的认同,这是多少金钱也无法换来的。
高考的确苦,但我衷心感谢它,它让我的人生有了更多可能,为我搭起了一架通往知识殿堂的桥梁,让我见识了更远处的迥异风光。
(@飞机夏)三十年前跃龙门我是1985年参加的高考,那时的高考比现在晚了整整一个月,天气特别闷热,有“黑色七月”之说。
现在还记得,高考前,同桌的母亲送来了很多粽子,说吃了会考“中”。
7月7日上午,下了一场雷暴雨,当时考的是语文,试卷很难,量特别大,认认真真答完一看手表,只剩下30分钟写作了……那时的高考,对农村孩子来说,是跃过龙门的唯一途径。
“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压力山大,一年考不上,便选择复读,坚持不懈,以求正果。
考上大学,哪怕是大专,农村户口便会转成城镇户口,毕业包分配,有干部编制,一份很不错的工作。
若考不上,就得到处求人,最好的结局不过是小学民办教师,或是去供销社当销售员。
为此,考大学,跳龙门,是自小确定的理想,也是唯一的出路。
我很幸运,只参加一次高考,就跃过“龙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祝参加完高考的孩子们,一切如愿!(@天街小雨)。
高考,人生之路的重要驿站作文高考,是每一个中国学子通往人生道路的重要驿站。
这个特殊的时刻,不仅仅是一场考试,更是一次人生的洗礼和成长的飞跃。
对于每个学生来说,高考不仅仅是一个个数字的总和,更是一种精神的追求和人生的起点。
高考是每个学生努力奋斗的过程,也是一次全面锻炼的机会。
高考的压力和竞争是巨大的,但正是这样的挑战,才能激发出学生们内心深处的潜力。
通过高中三年的不懈努力和付出,我们已经积累了坚实的知识储备和扎实的学习能力。
高考是一次综合素质的考验,要求我们不仅在各科知识上有所突破,还要在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等方面得到综合的提升。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全面发展自己,培养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考是每个学生人生中的重要转折点,也是追求梦想的起跑线。
通过高考,我们迈向了人生的新阶段。
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理想和目标,有的想要考入理想的大学,实现自己在学术领域的追求;有的想要通过高考进入职业教育,学习一门技能,从事自己热爱的事业。
通过高考,我们有了更多的选择和机会,也有了更多实现自己梦想的可能性。
无论选择哪条道路,高考都是我们追求梦想的起点,是我们积极向上的态度和坚持不懈的努力。
只有经历过高考的洗礼,我们才能更加坚定自己的目标,更加清晰自己的方向。
高考是每个学生人生道路的历练和积淀。
虽然高考只是一个短暂的过程,但却意义非凡。
高考让我们学会了坚持和承受,学会了迎接挑战和压力。
在高考的道路上,我们会遇到各种困难和考验,但只要我们坚持下去,努力去克服困难,最终我们一定能够收获成功。
高考是一次人生的洗礼,它磨砺我们的毅力和意志,塑造我们的人格和品质。
通过这场考试,我们懂得了拼搏和坚持的力量,明白了付出和收获的关系。
这是一种宝贵的财富,将伴随我们一生。
高考是每个学生人生的重要驿站,但并不是唯一的出路。
高考只是通往人生道路的其中一站,它并不决定一个人一生的成败。
无论高考的结果如何,重要的是我们能够真正理解高考的意义和价值。
高考是我当年进城的惟一出路
网友:天峰沸腾2007年06月06日15:13 来源:人民网-教育频道1977年是全国恢复高考第一年,各省自主命题;我是高中应届生,早盼恢复高考,而机会到来时又措手不及,连中专都没有考上。
1978年是全国统一命题考试的第一年,我实现了心中的宿愿,考上了部属重点西南师范大学(现同西农大合并为西南大学)中文系,是恢复高考后我们公社考上的第一个本科生。
弹指一挥间,一晃三十年。
近年来大学扩招,升学率高达50%多,而当年恢复高考时,积聚了10年的毕业生,录取率只有4%,当年比喻为千军万马挤独木桥。
但是,考大学是我进入城市的惟一出路,这4%就是我的全部希望。
当年,农村青年进城工作就像登天那样难,只有接父亲的班和考学校两条出路。
当兵属于临时进城,多数人无法提干,复员后还是回村。
当年想进城打临时工都没有希望,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根本不用农村人。
父亲在城市、母亲在农村这种“接班家庭”极少,对于绝大多数农村青年来说,考学校是进城的惟一出路。
现在的一些青年学者说,高考是分数定终身,主张把分数作为参考,根据群众推荐录取。
他们不知道,文革后期实行过这样的制度,“工农兵学员”就是推荐的。
结果出现复杂的局面:张铁生之类造反派交白卷上了大学;电影《决裂》中手长茧疤的人上了大学;确有真才实学的“工农兵”上了大学;有些人依靠“背景”上了大学。
如果依靠“推荐”上大学,我当年是不可能被“推荐”的。
我的父亲连生产队长都不是,我是什么“背景”都没有。
在推荐环节中,生产队、大队、公社、县上、地区或者学校等,任何一个环节卡我,我的推荐链条就被掐断了。
而高考制度的核心是“分数面前人人平等”,我这才有机会考上大学、分配工作和落户城市。
现在有人诋毁成绩优秀的大学生是“高分低能”,这就像文革中有人丑化秀才过水沟不知道该“跃”还是“跳”一样。
有人用比尔·盖茨的成功来证明学习成绩的非重要性,这是
他们的一知半解。
比尔·盖茨是哈佛大学的高材生,正是他的高智商和前瞻性成就了微软王国。
他不认同他提前1年退学是所有人的正道,他在接受央视采访时劝告说,大学生一定要把大学读毕业。
大学同学约有一半是“老三届”,年龄比我大10多岁,他们睡下铺,我只能睡上铺。
今年4月,在都江堰搞了一次同学聚会,几位同学英年早逝了,几位同学提前退休了。
因为毕业分配造成新的起点不平等;也许还因为工作成绩不再来自“考试”,所以现状多种多样:有的官至地厅级,有的官至乡科级;有的是博士生导师,有的是中学老师;有的定居美国,有的落户山乡……
在工作时间,我是《公务员法》设定的最低级别的官员;在业余时间,我是非著名作家(套用相声演员郭德刚戏语)。
当看到不学无术者飞黄腾达时,我心中很失落;当想到知识分子的精神品格和历史作用时,我又稍感欣慰。
大学精神塑造了人文风骨,大学的60多名同班同学,至今没有诞生一个“腐败分子”。
现在,有些主张废除高考制度的人,既不懂得文革的历史,又不清楚外国的情况。
今天,发达国家上大学仍然必须通过考试,比如芬兰就实行全国统一考试,哪个国家是依靠“推荐”上大学的?我不敢说高考是最好的制度,但是高考确实是目前最不坏的制度,是目前最严格、最公正的制度,是目前广大老百姓最不怀疑、最充满希望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