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核性腹膜炎的声像图表现
- 格式:pdf
- 大小:340.65 KB
- 文档页数:2
肝硬化腹水、结核性腹膜炎引起腹水、卵巢癌腹水超声鉴别和影像表现肝硬化腹水肝硬化引起腹水通常胆囊壁水肿明显,典型双边征象,中间回声低;而结核性腹膜炎、卵巢癌引起的腹水,胆囊壁不厚或增强略厚。
肝硬化腹水为漏出液,无回声不定形,无固定边界,有浮游的肠伴强回声,并有蠕动。
少量腹水多在腹部两侧及盆底,肝前及膈下可探及无回声。
结核性腹膜炎引起的腹水早期可以观察有无肿大的淋巴结,进而观察肠管有否聚拢、粘连;晚期典型改变是液体内可见分隔光带,回盲部是检查的重点,同时注意有否合并输卵管积水,以排除输卵管结核。
结核性腹膜炎的感染途径多为腹腔内结核灶,或由粟粒型结核引起。
病理类型主要有渗出型、增殖型、干酪型:渗出型也称腹水型,病理改变主要为腹膜充血、水肿、腹水,有粟粒状小结节致腹膜增厚并有纤维蛋白附着、纤维粘连,可形成局限包裹性积液。
增殖型除腹膜增厚、有小结节外,广泛纤维素渗出致腹膜间粘连,或与肠管、大网膜粘连形成饼状、团块状,可并发肠梗阻。
干酪型为进展期表现,出现多个干酪坏死灶及粘连包块,可穿透肠管侵及腹壁,少数病例有疹管、窦道形成。
声像图表现:腹水少至中量,位于肠间隙或其他腹腔内间隙,包裹性积液呈不规则或多个囊腔,边界不整,壁常为肠神组成。
无回声可出现在全腹部(肝前及膈下常无)。
重要的是腹膜、肠系膜增厚,回声增强。
网膜增厚,与周围肠管粘连成饼状。
肠管壁轻度增厚,肠管与肠管可粘连成团,或与腹膜或后腹膜粘连。
腹腔多发淋巴结肿大(或呈低回声结节、或融合、或边界不清、或呈强回声边界清晰结节)。
腹腔可出现边界不清,融合状强回声团块,探头下有肿物感,但声像图不典型。
可同时合并肝结核或其它脏器结核。
卵巢癌腹水卵巢癌腹水量比较大,同时可以看到卵巢的超声改变。
癌细胞在腹膜广泛种植转移所致。
可为血性,程度不同,多为大量。
可发现卵巢异常改变,可在网膜、肠系膜上发现边界不清、弱回声或等回声的转移结节,可有大网膜、肠系膜增厚,网膜饼形成,肠管聚集成团,明显粘连,可引起肠梗阻,可伴发腹腔、腹膜后淋巴结肿大。
60例结核性腹膜炎超声诊断分析结核性腹膜炎是由结核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弥漫性腹膜炎症,多继发于体内其他部位的结核病灶。
对我院近两年来经实验室检查及抗结核治疗证实的60例结核性腹膜炎患者的超声检查结果进行回顾分析,总结其声像图特点,旨在提高超声对本病的鉴别诊断能力。
1 临床资料60例为2006年1月~2008年6月期间在我院门诊或住院治疗的结核性腹膜炎患者,均经临床综合检查及抗结核治疗证实。
年龄22~56岁,其中男27例,女33例。
临床多以腹痛、腹胀或其他原因送超声检查。
使用仪器为ALOKA5000彩色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3.5MHz。
患者平卧位,从上到下,从右至左的顺序对腹部进行大范围超声检查,同时常规检查肝、胆、胰、脾、肾。
观察有无腹水、分布范围、透声情况、腹腔内肠管回声、肠管壁有无增厚、肠蠕动情况、肠管有无粘连。
注意肝门处、胰周、脐周有无肿大淋巴结。
必要时换用高频探头仔细观察腹膜有无增厚、肠壁有无增厚、有无包块等。
2 结果2.1 腹腔积液:腹水多者腹腔可见大片无回声区。
腹水少者多见于下腹部肠间隙、膀胱直肠陷窝或子宫周围。
其内大多可探及光点及纤维分隔光带。
2.2 腹腔包裹性积液或积脓:腹腔内可探及单个或多个类圆形或不规则型无回声或低回声区,内部可见纤维分隔或密集、粗大光点回声漂浮。
其中3例患者在靠近腹壁的肝包膜外见多个类圆形或梭形低回声区,易误诊为肝内病变。
2.3 肠粘连:腹腔内可见肠管成团状,边界不清,肠蠕动缓慢。
可见肠管壁增厚,呈条形低回声。
2.4 腹腔淋巴结肿大:肝门区、腹主动脉旁、胰周、脐周及肠间隙见多发实性低回声,边界清晰,部份相互融合,内部回声欠均质,大多数无明显血流信号。
以上表现可单独存在,也可同时存在于同一例患者。
3 讨论结核性腹膜炎一般起病缓慢,临床缺乏典型症状和体征,易误诊漏诊。
超声检查以简便、无创伤、可重复操作的特点成为结核性腹膜炎的首选检查方法和随访抗痨是否有效的重要手段。
结核性腹膜炎的超声显像诊断分析
高秀荣;章正广
【期刊名称】《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年(卷),期】1996(007)002
【摘要】本文报道我院应用超声检查经手术病理和腹腔镜证实的73例结核性腹膜炎的结果。
探讨声像图特点及诊断价值。
结果:超声诊断符合61例,确诊率为83.7%。
声像图分三型:(1)腹水型33例。
(2)光团型15例。
(3)混合型25例。
讨论中指出结核性腹膜炎在病理上分为渗出型、粘连型、干酪型。
三种不同病理变化形成了三种不同的声像表现。
腹水型的病理基础是渗出型,有其独特的声像特点.应与肝硬化腹水鉴别。
花团型的病理基础为粘连型,此型最易误诊。
混合型的特点是液实并存,其病理基础是干酪型。
本病术前误诊率为15~47%,本组B超确诊率为83.7%,是诊断本病的安全可靠简便的方法。
【总页数】3页(P74-76)
【作者】高秀荣;章正广
【作者单位】广州第一军医大学珠江医院超声科;广州第一军医大学珠江医院超声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26.04
【相关文献】
1.64例结核性腹膜炎超声诊断分析 [J], 阿青;泽仁达瓦
2.结核性腹膜炎超声诊断分析 [J], 陈效云
3.结核性腹膜炎超声诊断分析 [J], 彭军;黄娟
4.60例结核性腹膜炎超声诊断分析 [J], 刘晓莹;岳治琴
5.结核性腹膜炎158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分析 [J], 王小英;牛子长;李丽萍;周迎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腹部及消化道影像征象图解(二)7腹茧征全部或部分小肠被一层致密、灰白色的纤维膜所包裹,形似“蚕茧”,故称为腹茧症,又称为特发性硬化性腹膜炎、小肠禁锢症、小肠纤维膜包裹症等。
多见于青春期女性。
腹部CT十二指肠空肠交界处扭曲,肠系膜增厚伴上消化道扩张,提示不全性肠梗阻。
X线可发现全部或部分小肠聚拢于某一部分,位置固定。
CT检查有更助于腹茧症的术前诊断。
CT能显示梗阻程度及包块内肠管的情况,还能显示包裹在肠管周围的纤维包膜。
一旦观察到包膜便可诊断腹茧症。
典型的CT表现为扩张的小肠肠袢固定在腹部的某一部位,并被增厚的包膜所包裹或分割。
增强扫描示包膜强化明显,部分病例可见腹腔积液及肠管间积液。
鉴别诊断需要与腹膜包裹症鉴别,后者(1)结核性腹膜炎所致的腹膜纤维化:表现为腹膜与肠管及网膜间有不易分离的广泛致密粘连,网膜增厚,收缩成团,悬在横结肠处,病理可见典型的干酪样肉芽肿。
(2)腹膜包裹症:表现为小肠包绕在一层相对正常的腹膜当中,与肠管无粘连,肠蠕动不受限,其来源是胚胎发育中残留的脐囊,属发育异常。
腹膜包裹症也是一种少见疾病,患者小肠被包绕在一层相对正常的腹膜当中。
该病是胚胎发育中脐囊残留,并随小肠发生、发育而被包绕入腹腔,包囊颈部附于十二指肠,又名“十二指肠旁疝”。
与腹茧症不同的是,腹膜包裹症小肠外被膜与正常腹膜相似,其内壁与小肠肠管并无粘连,小肠近似位于一个较小的腹膜腔中,肠管蠕动不受限,很少发生肠梗阻。
(3)硬化性腹膜炎:多发生于腹膜透析、腹腔化疗、腹部手术、肝硬化腹水及长期服用普拉洛尔等,全腹紧缩、质硬如板,腹膜壁层及全腹脏器广泛粘连,肠管间粘连紧密,难以分离。
8车轮征腹部CT平扫,肠系膜血管增厚并延长聚集在一起,充满液体的扩张肠袢呈放射状排列的肠系膜血管周围。
当小肠扭转时,肠系膜根部相应发生扭转,肠系膜短变紧并沿着旋转轴呈漏斗形。
这使得与肠系膜相连的得肠管呈同心园围绕在肠系膜血管周围,扭曲增厚的肠系膜血管占据中心,肠管扩张,肠腔内充满液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