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九年级化学上册实验探究专题复习.docx
- 格式:docx
- 大小:146.38 KB
- 文档页数:4
九年级化学上册实验探究专题复习2345烷.据此判断:实验室制取甲烷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A ,收集后瓶中应倒放(填正或倒)4、在一次实验课上,各小组同学在不同地点找来的小石块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小明发现,相邻小组气体产生的速率比自己小组的快.小明将这一情况报告老师,老师鼓励他们对此问题进行共同探究. 小石块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提出问题]影响二氧化碳气体产生速率的因素是什么? [作出猜想]①不同地点石块中碳酸钙含量不同; ②所用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不同; ③还可能是 . [设计实验](1)验证猜想①是否成立,要设计的实验:分别取大小相同、质量相同、 ,加入质量相同、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盐酸进行实验. (2)验证猜想②是否成立,对盐酸的要求是溶质质量分数不同. [交流讨论]实验中可以通过观察气泡产生的剧烈程度,粗略地比较反应速率.若要做到精确比较,应该测量的实验数据是 [拓展延伸]上述实验中,小明采用了控制变量的研究方法.用此方法探究“催化剂对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的 反应速率的影响”,需要控制不变的因素有(答出两点即可) 等. 六.环境问题是人类可持续发展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温室效应被列为21世纪人类面临的最大威胁之一,已引起 人们的广泛关注。
旨在限制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抑制全球范围内气候持续变暖的《京都议定书》, 已于2005年2月16日正式生效。
(1).二氧化碳是大气中的主要温室气体,我国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位居世界第二,为减少二氧化碳这种温室气体的排放,我们可以采取的措施有(只填2种): (2).为减缓二氧化碳使全球变暖的趋势,有科学家提出大胆设想:将排放到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压缩使其液化,然后将其压入到冰冷的深海中。
但也有科学家担心海水中富含二氧化碳后酸度会增加,可能会杀死一些海洋生物,甚至会溶解掉部分海床,同时气候变化也可能改变海洋环流,把海底的二氧化碳又带回海面,另外把二氧化碳压入海底所消耗的能源可能会再增加二氧化碳的排放。
二、分子运动九年级化学上册实验探究专题复习【问题情景】在课外活动中,小斌按照课本实验(见图1)探究分子的运动时,闻到了刺激性的2015 年1 月17 日氨味,于是,小斌在老师的指导下,设计了如图 2 的实验装置,进行同样的实验,结果不再有一、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探究刺激性的氨味,并且快速出现实验现象,得到了和课本实验同样的结论。
1)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主要现象是,。
【实验探究与结论】小斌用图 2 装置进行实验。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滴入少量浓氨水后,湿润的酚酞滤纸条发生的变化是。
从分子运动的角度分2)乙生用上述实验装置测定的结果是:空气中氧气含量与正常值有较明显的偏差,其操作上的析,此现象可说明的结论是;从浓氨水化学性质的角度分析,此现象可说明的原因可能是(要求答出两种):结论是。
(2)用初中的化学知识分析,固体氢氧化钠的作用是。
,。
思考:该反应之所以可以用来测定空气中的氧气,其原理是什么?(3)和课本实验比较,小斌改进后的装置的优点是(写出两点)①;②。
1、燃烧消耗氧气【思维拓展】2、生成物为固体提出疑问红小媚受小斌实验的启发,将图 2 装置进一步改装成图 3 装置,用于验证二氧化碳的性质。
(1)打开活塞K 滴入稀硫酸后,两条用紫色石蕊试液润湿的试纸发生的相同变化是,不1)燃烧生成物不是固体可以吗同变化是,小媚从课本实验中知道,二氧化碳和水本身都不能使石蕊变色,因2)生成物是固体是不是就一定可以呢?而她认为以上两个变化验证的二氧化碳的性质依序是、。
活动探究一、对燃烧生成物不是固体地进行探究(2)小柔认为小媚的装置还可以同时验证:①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混浊;②二氧化碳常见的物质有:木炭、蜡烛、硫磺,请同学们就这几个物质讨论分析,是否可以用于测定氧气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含量,如可以如何设计实验。
小柔为完成自己的两个验证实验,对小媚的实验进行的简单改进是:、、以硫磺作为实验对象,演示实验。
水················图2九年级化学上册实验探究专题复习一、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探究 1〕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主要现象是,。
反响的化学方程式。
2〕乙生用上述实验装置测定的结果是:空气中氧气含量与正常值有较明显的偏差,其操作上的原因可能是〔要求答出两种〕: ,。
思考:该反响之所以可以用来测定空气中的氧气,其原理是什么? 1、燃烧消耗氧气 2、生成物为固体 提出疑问1〕燃烧生成物不是固体可以吗2〕生成物是固体是不是就一定可以呢?活动探究一、对燃烧生成物不是固体地进展探究常见的物质有:木炭、蜡烛、硫磺,请同学们就这几个物质讨论分析,是否可以用于测定氧气含量,如可以如何设计实验。
以硫磺作为实验对象,演示实验。
活动探究二、对燃烧生成物是固体地进展探究 可供选择的物质有:铁丝,铝箔讨论分析:上述物质可否用来测定氧气含量?补充的物质有:白磷,化学性质与红磷相似,燃烧生成P 2O 5;镁条 可直接在空气中燃烧,生成物也是固体 镁条实验演示根据实验现象思考:燃烧生成固体的,还需要考虑什么因素?小结:选择什么药品用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要综合考虑那些因素? 1、要能和氧气发生燃烧2、生成物最好是固体,如果是气体要能被吸收。
3、不能和空气中的其他成分发生反响 二、实验装置的再设计讨论分析:上述选用的装置有哪些缺乏之处?请指出来。
请你选用上述可以用的药品,设计一个更好的装置,并简单说明设计的理由。
一些测定氧气含量的装置,说出它的优缺点红硫红铁铁镁二、分子运动【问题情景】在课外活动中,小斌按照课本实验〔见图1〕探究分子的运动时,闻到了刺激性的氨味,于是,小斌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了如图2的实验装置,进展同样的实验,结果不再有刺激性的氨味,并且快速出现实验现象,得到了和课本实验同样的结论。
九年级化学上册实验探究专题复习2015年1月17日一、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探究1)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主要现象是 , 。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乙生用上述实验装置测定的结果是:空气中氧气含量与正常值有较明显的偏差,其操作上的原因可能是(要求答出两种):, 。
思考:该反应之所以可以用来测定空气中的氧气,其原理是什么? 1、燃烧消耗氧气 2、生成物为固体 提出疑问1)燃烧生成物不是固体可以吗2)生成物是固体是不是就一定可以呢?活动探究一、对燃烧生成物不是固体地进行探究常见的物质有:木炭、蜡烛、硫磺,请同学们就这几个物质讨论分析,是否可以用于测定氧气含量,如可以如何设计实验。
以硫磺作为实验对象,演示实验。
活动探究二、对燃烧生成物是固体地进行探究 可供选择的物质有:铁丝,铝箔讨论分析:上述物质可否用来测定氧气含量?补充的物质有:白磷,化学性质与红磷相似,燃烧生成P 2O 5;镁条 可直接在空气中燃烧,生成物也是固体 镁条实验演示根据实验现象思考:燃烧生成固体的,还需要考虑什么因素?小结:选择什么药品用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要综合考虑那些因素? 1、要能和氧气发生燃烧2、生成物最好是固体,如果是气体要能被吸收。
3、不能和空气中的其他成分发生反应 二、实验装置的再设计讨论分析:上述选用的装置有哪些不足之处?请指出来。
请你选用上述可以用的药品,设计一个更好的装置,并简单说明设计的理由。
一些测定氧气含量的装置,说出它的优缺点二、分子运动【问题情景】在课外活动中,小斌按照课本实验(见图1)探究分子的运动时,闻到了刺激性的氨味,于是,小斌在老师的指导下,设计了如图2的实验装置,进行同样的实验,结果不再有刺激性的氨味,并且快速出现实验现象,得到了和课本实验同样的结论。
【实验探究与结论】小斌用图2装置进行实验。
(1)滴入少量浓氨水后,湿润的酚酞滤纸条发生的变化是 。
从分子运动的角度分析,此现象可说明的结论是 ;从浓氨水化学性质的角度分析,此现象可说明的结论是 。
(直打版)初三化学上册实验探究题汇编大全(word版可编辑修改) (直打版)初三化学上册实验探究题部内容。
汇编大全(word版可编辑修改)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直打版)初三化学上册实验探究题汇编大全(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直打版)初三化学上册实验探究题汇编大全(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全初三化学上学期实验探究试题汇编一、探究空气组成(药品选择、现象、数据处理、失败原因分析等)1、同学们为验证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进行实验(如图所示)。
请回答:⑴小红点燃红磷,观察到红磷燃烧产生大量 ,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反应结束,待气体冷却后,她打开止水夹C,观察到,该实验证明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
⑵小军也按图中的装置进行实验,但他在自己的实验过程中发现流入瓶A中的水只占其容积的十分之一,造成他实验失败的可能原因是 .⑶小明同学认为可以用木炭和石蜡来替代红磷进行试验,你认为可行吗? (选填“可行”或“不可行"),理由是。
⑷小强用镁条来进行实验,最终发现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约占其容积的70%,经查阅资料后,他知道镁不仅可以在氧气中燃烧,还可以在氮气中燃烧,并生成黄绿色的固体氮化镁(Mg3N2),请写出镁条在氮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2、食品脱氧剂(以活性铁粉为主的物质组成)能通过化学反应除去密闭包装袋中的氧气,使食品处于无氧状态,有效控制细菌、霉菌的生长,以保持食品的的色、香、味。
中秋节过后,张颖等同学用月饼包装盒内的脱氧剂进行空气中氧气含量和性质的探究,实验装置如右图所示,下表是她在实验过程中记录实验所需的时间/min0510303545量筒中液面的刻度/mL503527.5202020⑴脱氧剂发生的某一化学反应生成了氢氧化亚铁(铁为+2价),请你填写该化学方程式中生成物的化学式:2Fe + O2 + 2H2O ===2 ;⑵探究实验过程中能观察到量筒中的液面不断下降,水被吸入到150 mL的广口瓶中,原因是(填序号,选填:A.瓶中氧气与铁反应,压强减小 B.水被蒸发到空气中);⑶分析表中数据得知,至少经过分钟后,量筒中的液面不再下降;⑷根据表中实验数据进行推算,集气瓶中氧气的体积分数是。
〖一、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练习体会提出合理的猜想和假设的思路;体会完成实验设计及实验评价的思路。
过程和方法: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能提出问题和猜想,设计实验和验证,形成良好的科学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合作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设想〗对上册课本内容针对性地进行探究题的训练,使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一些形式的探究,提高学生解答探究题的能力〖三、教学过程〗一、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探究1)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主要现象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冷却到室温后打开止水夹,看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乙生用上述实验装置测定的结果是:空气中氧气含量与正常值有较明显的偏差(少于1、分子运动【问题情景】在课外活动中,小斌按照课本实验(见图1)探究分子的运动时,闻到了刺激性的氨味,于是,小斌在老师的指导下,设计了如图2的实验装置,进行同样的实验,结果不再有刺激性的氨味,并且快速出现实验现象,得到了和课本实验同样的结论。
活动探究一、对燃烧生成物不是固体地进行探究常见的物质有:木炭、蜡烛、硫磺,请同学们就这几个物质讨论分析,是否可以用于测定氧气含量,如可以如何设计实验。
以硫磺作为实验对象,演示实验。
活动探究二、对燃烧生成物是固体地进行探究可供选择的物质有:铁丝,铝箔讨论分析:上述物质可否用来测定氧气含量?补充的物质有:白磷,化学性质与红磷相似,燃烧生成巳05;镁条可直接在空气中燃烧,生成物也是固体镁条实验演示根据实验现象思考:燃烧生成固体的,还需要考虑什么因素?小结:选择什么药品用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要综合考虑那些因素?1、要能和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燃烧 2 、生成物最好是固体,如果是气体要能被吸收。
九年级化学课本基本实验复习汇总.doc九年级化学课本基本实验复习汇总第⼀单元⾛进化学世界蜡烛燃烧实验(描述现象时不可出现产物名称,⽔除外)(1)蜡烛浮在⽔⽽上(2)⽕焰:焰⼼、内焰(最明亮)、外焰(温度最⾼)(3)⽐较各⽕焰层温度:⽤⼀⽕柴梗平放⼊⽕焰中。
现象:两端先变⿊碳化;(4)检验产物H20:⽤⼲冷烧杯罩⽕焰上⽅,烧杯内有⽆⾊⼩液滴co2:取下烧杯,倒⼊澄清⽯灰⽔,振荡,变浑浊(5)熄灭后:有⽩烟(为⽯蜡蒸⽓),点燃⽩烟,蜡烛复燃结论:⑴蜡烛通常为⽩⾊微⿈的固体,密度⽐⽔___________ ,—溶于⽔⑵①蜡烛发出黄⾊的⽕焰,放热、发光,蜡烛逐渐变短,受热时熔化,冷却后⼜凝固。
②(⽊条处于外焰的部分最先变⿊)外焰温度最____________ 。
③烧杯内壁有⽔雾出现,说明蜡烛⽣成了__________ ,其中含有________ 元素;蜡烛燃烧后还⽣成______________ ,该⽓体能使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变____________ 说明蜡烛中含有________ 元素。
⑶有⼀股⽩烟,能重新燃烧。
说明蜡烛燃烧是蜡烛⽓化后的蜡烛蒸⽓被点燃。
探究、吸⼊空⽓与呼岀⽓体的⽐较现象:1.呼出的⽓体使⽯灰⽔出现的浑浊多(证明呼出的⽓体⽐空⽓中 __________ 的含量⾼)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呼出的⽓体使燃着的⽊条熄灭,燃着的⽊条在空⽓中能够燃烧(证明空⽓中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含量⽐呼出的⽓体中的含量⾼)3.对着呼⽓的玻璃⽚上的⽔雾⽐放在空⽓中的玻璃⽚上的⽔雾多(证明呼出⽓体中的含量⽐P12)探究1、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O空⽓中的含量⾼)⼩结:与吸⼊空⽓相⽐,呼出⽓体⼬C)2的量减少,CO2和出0的量增多(吸⼊空⽓与呼出⽓体成分是相同的,只是含量多少不同)第⼆单元我们周围的空⽓头验2—1空⽓中氧⽓含量的测定(1)可燃物要求:⾜量易燃烧且产物是固体:选择____________课题1空⽓(2)装置要求:⽓密性良好(3)操作步骤:在集⽓瓶内_______________ ,并做上记号。
(word完整版)九年级上册化学实验探究题(word版可编辑修改)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word完整版)九年级上册化学实验探究题(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word完整版)九年级上册化学实验探究题(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全部内容。
九年级上册化学实验探究题(精心整理)1、下图是有关氧气的知识网络图(部分反应条件已略去).根据上图回答下列问题:(1)生成氧气的三个反应都属于分解反应,从节能、环保的角度考虑,实验室制取氧气最好选用_________________作反应物。
(2)X的化学式为_________;若反应①在氧气充足的情况下进行,生成X的化学式为____。
(3)若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为Y+2O2====CO2+2H2O,Y的化学式为________.(4)在反应③的实验中可以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在做反应④实验时,要预先在盛放氧气的集气瓶中放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反应①至④的相同点是(只写一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根据下列装置图回答问题。
(1)写出图中仪器①、②的名称①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氧气,选用的气体发生装置为______(填序号,下同),气体收集装置为____或___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可选用的发生装置是或,其中更好的是,优点有 ,请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实验专题复习1.在“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探究中,甲生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在燃烧匙内盛过量红磷,点燃后立即插入集气瓶内,塞紧橡皮塞,待红磷火焰熄灭,集气瓶冷却至室温,打开铁夹,水注入集气瓶。
(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主要现象____ __。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生用上述实验装置测定的结果是:空气中氧气含量与正常值有较大的偏差,其操作上的原因可能是(要求答出两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丙生也设计了一个实验方案,装置和操作同上,只不过用木炭代替了红磷。
当木炭停止燃烧,集气瓶冷却至室温,打开铁夹后,水能否进入集气瓶?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仍然用木炭代替红磷,丙生的实验方案应作何改进,才能保证实验成功?(只需答出实验方案中须改进的地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丁同学在用白磷验证燃烧的条件时,也测出了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他的做法如左图:①A中可以看到的现象是:②待A中的白磷燃烧完,试管冷却后,倒插在水中并拔掉橡皮塞,可以看到的现象是,说明。
2、某同学可如右图所示装置粗略的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图中烧杯上方玻璃管(预先固定好)中部有一可左右滑动的活塞,其左端密封有空气和足量白磷(白磷着火点低,约40 ℃),右端跟空气相通,实验开始前,活塞处在5 cm处。
①向烧杯内加入适量开水,目的是。
②可以观察到玻璃管内开始发生的现象:白磷(足量);活塞向(填左或右)移动。
实验结束后,恢复至常温,活塞应停在约 cm处,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完整word版,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常见的15个化学实验知识点归纳1.蜡烛燃烧实验目的:研究蜡烛燃烧的产物及二氧化碳的性质。
实验现象:蜡烛燃烧产生三层火焰,下层先熄灭,上层后熄灭。
燃烧产生水和二氧化碳。
实验结论:二氧化碳是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不可燃且不支持燃烧。
蜡烛燃烧的产物不仅有二氧化碳,还有水。
注意事项:为了检验二氧化碳的密度,放置上下两层蜡烛。
为了确定水的生成,可在蜡烛上方罩一个干冷的烧杯。
2.红磷燃烧实验目的: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实验现象: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水沿导管进入集气瓶并上升至五分之一的地方。
实验结论:氧气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
注意事项:红磷要过量,燃耗时必须先关闭止水夹,结束后要等集气瓶冷却再打开止水夹。
进入瓶中体积小于瓶内空间的原因可能是红磷量不足、气密性不好或未冷却至室温。
3.硫在氧气中的燃烧实验现象:硫在氧气中燃烧,产生蓝紫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硫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实验结论: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硫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和三氧化硫。
注意事项:实验时需要在集气瓶底放少量水,吸收产物二氧化碳,防止空气污染。
4.铁在氧气中的燃烧实验现象:铁丝在纯氧中燃烧,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实验结论: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铁。
注意事项:铁丝只能在纯氧中燃烧,不能在空气中燃烧。
实验时需要在集气瓶底放入少量水,防止高温熔融物掉落集气瓶底部使集气瓶受热不均匀发生炸裂。
5.过氧化氢分解制氧气实验现象:过氧化氢分解产生氧气。
实验结论:过氧化氢分解制氧气的方程式为。
注意事项:二氧化锰加快反应速率,收集氧气的方法可采用排水法或向上排空气法。
6.高锰酸钾分解制氧气实验现象:高锰酸钾分解产生氧气。
实验结论:高锰酸钾分解制氧气的方程式为。
注意事项:实验装置为固体加热型。
2.氯酸钾分解制氧气氯酸钾分解制氧气使用固体加热型的发生装置,反应方程式为:2KClO3 → 2KCl + 3O2↑在进行实验时,需要注意试管口向右下方倾斜,防止过热炸裂试管并塞入棉花,防止高锰酸钾颗粒堵塞试管。
九年级化学上册实验探究专题复习〖一、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练习体会提出合理的猜想和假设的思路;体会完成实验设计及实验评价的思路。
过程和方法: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能提出问题和猜想,设计实验和验证,形成良好的科学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合作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设想〗对上册课本内容针对性地进行探究题的训练,使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一些形式的探究,提高学生解答探究题的能力〖三、教学过程〗一、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探究1)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主要现象是,冷却到室温后打开止水夹,看到的现象是。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乙生用上述实验装置测定的结果是:空气中氧气含量与正常值有较明显的偏差(少于1/5),其操作上的原因可能是(要求答出两种):,。
思考:该反应之所以可以用来测定空气中的氧气,其原理是什么?1、燃烧消耗氧气2、生成物为固体(使瓶内气压减小)红磷提出疑问1)燃烧生成物不是固体可以吗2)生成物是固体是不是就一定可以呢?活动探究一、对燃烧生成物不是固体地进行探究常见的物质有:木炭、蜡烛、硫磺,请同学们就这几个物质讨论分析,是否可以用于测定氧气含量,如可以如何设计实验。
以硫磺作为实验对象,演示实验。
活动探究二、对燃烧生成物是固体地进行探究硫磺可供选择的物质有:铁丝,铝箔NaoH溶液讨论分析:上述物质可否用来测定氧气含量?补充的物质有:白磷,化学性质与红磷相似,燃烧生成P2O5;镁条可直接在空气中燃烧,生成物也是固体镁镁条实验演示条根据实验现象思考:燃烧生成固体的,还需要考虑什么因素?小结:选择什么药品用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要综合考虑那些因素?1、要能和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燃烧2、生成物最好是固体,如果是气体要能被吸收。
3、不能和空气中的其他成分发生反应实验装置的再设计讨论分析:上述选用的装置有哪些不足之处?请指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你选用上述可以用的药品,设计一个更好的装置,并简单说明设计的理由。
一些测定氧气含量的装置,改进后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从实验的准确性、操作的简繁、节能、环保等方面考虑)···水图 2二、分子运动【问题情景】在课外活动中,小斌按照课本实验(见图1)探究分子的运动时,闻到了刺激性的氨味,于是,小斌在老师的指导下,设计了如图 2 的实验装置,进行同样的实验,结果不再有刺激性的氨味,并且快速出现实验现象,得到了和课本实验同样的结论。
【实验探究与结论】小斌用图 2 装置进行实验。
( 1)滴入少量浓氨水后,湿润的酚酞滤纸条发生的变化是。
从分子运动的角度分析,此现象可说明的结论是;从浓氨水化学性质的角度分析,此现象可说明的结论是。
( 2)用初中的化学知识分析,固体氢氧化钠的作用是。
( 3)和课本实验比较,小斌改进后的装置的优点是(写出两点)①;②。
【思维拓展】小媚受小斌实验的启发,将图 2 装置进一步改装成图 3 装置,用于验证二氧化碳的性质。
( 1)打开活塞K 滴入稀硫酸后,两条用紫色石蕊试液润湿的试纸发生的相同变化是,不同变化是,小媚从课本实验中知道,二氧化碳和水本身都不能使石蕊变色,因而她认为以上变化验证的二氧化碳的性质是、。
①这两个实验所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小刘的实验: BaCl 2 +Na 2S04 =BaS04↓ +2NaCl( 2)小柔认为小媚的装置还可以同时验证:①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混浊;②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小李的实验:②实验结论:小柔为完成自己的两个验证实验,对小媚的实验进行的简单改进是:、小刘认为:在化学反应中,生成物的总质量与.反应物的总质量相等;小李认为:在化学反应中,生成物总质量与反 三、催化剂 :应物总质量不相等。
③你认为的结论正确,导致另一个实验1、学校化学兴趣小组知道二氧化锰能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后,再想探究其他一些物质如氧化铝是否也可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
请你一起参与他们的探究过程,并填写下列空白。
结论错误的原因是:(1)[ 问题 ]Al O 能不能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呢 ?④请从原子的角度分析你认为正确的结论的原因:___2 3(2)[ 猜想 ]Al 2O 3 能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实验验证 ]⑤使用上述实验装置,请你选择另外两种药品进行实验达到实验目的,这两种药品可以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是和(填化学式 )[ 注:以上四种药品均不能再用]实验一木条不复燃常温下过氧化氢溶液不分解五、气体制备、收集实验二 在装有过氧化氢溶液的试管中木条复燃1、如图是实验室常用的两个气体制备、收集、净化的多功能装置。
加入少量 Al 2 O 3,然后将带火星(1) 若用于制氢气,且产生的气体中不含酸性杂质气体,则试剂X 常用的木条伸入试管中________,用图示放置的乙装置收集氢气, A 应与 ________ (填 “ B 或”“ C ”)(4)[ 结论 ]Al O能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故Al O 能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
相连。
322 3(2) 若 X 是稀盐酸、 Y 是石灰石,用甲、乙两装置可组成发生、净化、收集CO 气体的系列装置。
(5)[ 讨论与反思 ]经过讨论,有的同学认为只有上述两个证据,不能证明Al O能作过氧化氢分解232若乙中放入饱和 NaHCO 3 溶液,则该溶液的作用是除去_____________ ;若乙中放入浓硫酸,浓的催化剂,还要补充一个探究实验:硫酸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实验三:( 3)若 X 是水, Y 是 CaC 2 固体,则从 A 中放出乙炔(化学式: C 2 H 2)气体,同时还生成一种 [实验目的 ] 探究碱。
乙炔微溶于水,密度与空气接近。
若用乙装置收集乙炔,则乙中还应该装入____;生成[实验步骤 ] ①准确称量2 31乙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Al O (少量 )的质量 m ;②完成实验二; ③待反应结束, 将实验二试管里的物质进行过滤,洗涤,,称量其质量为 m 2;④对比反应前后 Al 2O 3 的质量。
[讨论 ]如果 m1m ,则说明 Al O 可以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
22 3老师认为,上述操作有不足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 但小华认为,要证明猜想,上述三个实验还不足够,还需要再增加一个探究实验:探究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质量守恒定律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前后,总质量是否发生改变 ?是增加、减小还是不变 ?小刘、小李按下面的步骤进行探究:.(1)提出假设: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前后总质量不变。
(2)设计并进行实验:小刘设计的实验装置和选用药 品如 A 所示,小李设计的实验装置和选用药品如 B 所示,他们在反应前后都进行了规范的操作、准确的称量和细致的观察。
2、请你和小明一起进行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探究。
(1)选择药品。
小明对三组药品进行了研究,实验记录如下:组别 药品实验现象① 块状石灰石和稀盐酸 产生气泡速率适中②块状石灰石和稀硫酸 产生气泡速率缓慢并逐渐停止 ③碳酸钠粉末和稀盐酸产生气泡速率很快从制取和收集 的角度分析,一般选择第①组药品,该组药品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为;不选择第③组药品的原因是。
( 2)选择装置。
通过对制取氧气装置的分析,他选择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
你认为他选择的依据是。
( 3)制取气体。
将药品装入所选装置制取气体,并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验满方法是。
(4)气体检验。
将生成的气体通入石蕊溶液中,溶液变红,因此他确定该气体是二氧化碳。
他的检验方法是否正确?请说明理由。
3、在一次实验课上,各小组同学用在不同地点找来的小石块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
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小明发现,相邻小组气体产生的速率比自己小组的快。
小明将这一情况报告老师,老师鼓励他们对此问题共同探究。
【提出问题】影响二氧化碳气体产生速率的因素是什么【作出猜想】①不同地点石块中碳酸钙含量不同;②所用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不同;③还可能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设计实验】(1)验证猜想①是否成立,要设计的实验:分别取大小相同、质量相同、的石块,加入质量相同、的稀盐酸进行实验。
(2)验证猜想②是否成立,对盐酸的要求是。
【交流讨论】实验中可以通过观察气泡产生的剧烈程度,粗略地比较反应速率。
若要做到精确比较,应该测量的实验数据是。
【拓展延伸】上述实验中,小明采用了控制变量的研究方法。
用此方法探究“催化剂对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的反应速率的影响”,需要控制不变的因素有(答出两点即可)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碳的还原性 .1、梧州市某中学化学兴趣小组按照课本实验方法(如图甲),做木炭与氧化铜反应实验时,发现很难观察到紫红色铜的生成,却往往有暗红色固体出现。
他们决定对这个实验进行探究和改进。
【提出问题】暗红色的固体是什么?如何选择合适的条件,使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现象更明显?【查阅资料】铜有+1 和 +2 两种化合价,通常情况下,氧的化合价为-2 ,碳的化合价为+4 或-4 。
【猜想与假设】(1)同学们认为这种暗红色固体可能是一种化合物,并猜测它的化学式为。
(2)同学们还认为,通过改变反应物的状态、质量比,以及反应装置,可以使该实验现象更加明显,减少出现暗红色固体的情况。
【分析与交流】(1)小吴建议用超细炭粉与氧化铜粉末进行实验。
你认为这样建议的原理是。
( 2)小周建议用图乙装置替代甲装置。
与甲相比较,乙装置中将试管直立放置的作用是。
(3)对下列三种氧化铜和碳的质量比例,小施建议选择(填选项序号)的比例。
A. 32 ︰3B. 40︰3C. 48︰3你认为小施这样选择的理由是。
【实验与结论】同学们决定按改进后的方案进行实验,他们在检验了乙装置的后,往试管中加入已干燥的药品并开始加热,当看到澄清的石灰水刚出现浑浊时,(填“可以”或“不能” )确定氧化铜和炭粉已经开始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