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北师大版语文一年级上册《登鹳雀楼》优秀教案第二课时(精品)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3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登鹳雀楼》教学设计之二谈话:十月一日国庆节的时候,咱们班的小朋友都去旅游了好多地方,谁能说一说,今天老师带大家去游一个好地方。
板书《登鹳雀楼》
放录音:《登鹳雀楼》
出示黑板古诗
指导读
师范读
指导画出会认的字
检查的字
出示生字
1、山
2、日
抽生画太阳的形状
学习笔画:先里头,后封口
师用文具盒演示:
先进入,后关门。
3、板书目
抽生画眼睛
小结:以后有机会去鹳雀楼看一看。
抽生说齐读课题
整体感悟
画出节奏
生自由读,小组读,选出好的生表演读生画出会认的字
同桌互认
给卡片排队
同桌说一说怎样记住这些字
生用△画出来
生观察图:中间高,两边低
口头组词
生画
口头组词、说话生讨论写法。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语文教课方案《登鹳雀楼》教课方案之九一、课文说明这首诗写诗人登楼眺望所见及其深刻的感觉,激发人们踊跃进步。
第一、二句,描述傍晚斜阳西下时,河山苍莽壮阔的漂亮风景。
用“依”和“尽”来表现一轮红日依傍着山颠渐渐着落的状态;后两句写所见的壮丽河山,抒写诗人的感觉。
道出了“登高才能望远”的深刻真理,也给予上两句光景描绘更丰富的内容。
全诗画面宽广,风景壮丽,拥有阔大雄浑的气概。
诗中的真理,能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假如想要看到更加广阔的风景,就一定努力再上一层楼。
做其余事情也是这样,只有不停努力,不停追求进步,人生的境地才会不停扩展升华。
二、教课目的1.会认 11 个生字。
会写 6 个生字。
2.朗诵课文。
背诵课文。
3.经过学习这首诗,使学生初步认识“登高才能望远”的道理。
三、教课准备课文挂图、生字卡片、配乐朗诵带四、教课时数2课时五、教课过程第一课时(一)背诵古诗、激发兴趣。
1.学生背诵古诗,教师夸奖鼓舞,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出示挂图,揭露课题。
(二)学习古诗,领会心境。
1.教师范读古诗。
2.教师领读,学生跟读。
3.学生从古诗中找出生字自由认读或与学习小组间的同学互读。
4.检查生字认读状况。
5.学生读古诗(集体读、分男女读、小组读、指名读)巩固生字的读音。
6.联合挂图,领会心境。
边指导学生看图边叙述:一轮红日傍着山颠渐渐落下去了,浩浩大荡的黄河水奔跑不息流入海洋,要想看到很远的地方,那就要再登上一层楼,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
7.联系学生的学习生活实质,让学生初步认识“登高才能望远”的真理。
(三)朗诵古诗,读中悟韵。
1.指导学生断句,读出神韵。
白天 /依山 /尽,黄河 /入海 /流。
欲穷 /千里目,更上 /一层楼。
2.教师范读,播放配乐朗诵带,指引学生频频依据朗诵古诗的节奏,整体感知古诗语言轻重音,语速语调,节拍停留的变化形式的节奏美。
3.学生采纳多种形式读古诗,(自由读、互读、指名读、赛读、配乐读)调换学生读的踊跃性。
登鹳雀楼教案登鹳雀楼教案3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登鹳雀楼教案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登鹳雀楼教案篇1教学目标:1.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认字,巩固看拼音识字的能力。
2.读诗体会这首古诗的节奏和韵味美,理解古诗的意思并会背诵。
3.认识本课的八个生字,学会笔画竖折,并学写山、日。
学习重点:1.能借助拼音认字读古诗。
2.正确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学习新笔画。
学写生字。
培养学生的阅读和识字能力。
教学难点:体会古诗的节奏感和音韵美。
教学准备:录音带、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今天老师带你们去一个地方旅游,这个地方叫鹳雀楼,看,我们到了。
播放鹳雀楼的录像。
2.看课文中的图,说说景象如何?3.有一个古人他到了鹳雀楼这个地方,还写了一首诗,我们听听吧!做好指读姿势。
播放配乐朗读《登鹳雀楼》4.你们想读这首诗吗?请你准备好,小声地方跟着老师读一读。
学生活动:学生手指书边读诗边认字。
5.自己再读一读,在不认识的字上点上点。
6.这次咱们指着书大声地跟着老师读,注意点点字的读音。
二、理解古诗意思1.我说一句话,你说一句诗中的话,咱们试试。
师:太阳靠着远山落下去了。
生:白日依山尽。
师:黄河之水向大海奔去。
生:黄河入海流。
师:要想看得更远,就要登上更高的地方。
生: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你们真棒,将来也能成为一个小诗人,下面我们再来看看诗中的`景象(播放录像)太阳下山,江水滚滚,奔腾而去。
3.见到美景,你再来读诗,读出你的高兴与喜悦吧!学生活动:学生们做好指读姿势,配上音乐全班齐读诗歌。
4.我们看着黑板上的诗,听着音乐,配上手上的动作,现来读读。
板书:登鹳雀楼5.谁愿意读读这首诗,其他同学做好指读姿势。
指名读2到3人。
三、读文后识字过渡句:古诗大家都会读了,这些字你认识吗?(字词课件)1.文中白日依山尽变红,指名读。
第二课时登鹳雀楼教学设计(精选5篇)第二课时登鹳雀楼教学设计(精选5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
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第二课时登鹳雀楼教学设计(精选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二课时登鹳雀楼教学设计1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字只识不写。
教学设计:登鹳雀楼教案教学设计好第二课时一、复习检查1出示生字:登,指名分析字形,说说偏旁名称。
2指名背诵课文。
二、教学生字词1出示生字楼依尽人欲穷2引导用生字组词楼(楼层高楼楼房钟楼)依(依靠依依依山傍水)尽(尽头用尽尽力穷尽)入(进入入门出入)穷(穷尽贫穷穷苦)3教学字形/article/(1)指名分析字形,说说记忆方法。
依和衣比较,入和人比较,穷和力比较,层和云比较。
(2)讲解欲、登、楼的笔顺。
4指导书写欲:楼:三、课堂练习1读一读,再抄写山白日千里目海黄河一层楼2根据句意说出诗句(1)滔滔的黄河水向大海流去。
(2)傍晚的太阳靠着连绵起伏的山渐渐落下去了。
(3)要想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4)再登上一层楼。
板书设计:白日依山尽,景(看)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理(想)更上一层楼。
第二课时登鹳雀楼教学设计2一、学习目标1、学习8个生字,理解诗中生字的意思,学写生字“雀”。
2、落实本课生字词,借助图片理解“白日”、“依”、“鹳雀”等词语。
了解即“入海流”是“流入海”,“千里目”是“目千里”。
了解古诗对仗的特点。
3、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学习诗人王之涣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4、背诵古诗。
二、教学重难点1、借助诗句体会傍晚黄河的壮观景象。
2、借助古诗体会“站得高,看的远”的道理。
3、默写古诗。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出示小鸟图和象形文字“隹”。
同学们“隹”是一个象形字,单人旁就像鸟儿的翅膀,里面就像鸟儿的身体(借助“住”识记)隹指短尾巴的鸟,在隹的都上加上“小”(竖钩变成竖)读que,也是指短尾巴的鸟。
《登鹳雀楼》教案教学目标:1.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 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3 .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含义,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教学难点: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和蕴含的哲理。
教学方法讲授法、阅读法、竞赛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一、导课1. 激趣导入,理解诗题鹳雀楼是我国四大名楼之一。
古时候,经常有鹳雀鸟飞临居住这座楼而得名。
它位于黄河东岸,楼体壮观,结构奇特,气势雄伟。
很多诗人登上鹳雀楼,俯临黄河,留下许多诗词名篇。
而王之涣的这首《登鹳雀楼》最为有名。
2.播放手机精彩的导学成果二、新授1.读诗识字。
解释每个字:登,登这个字在《青蛙看海》这节课已经学过了。
凡是带有撇和捺的字写时要舒展一下,登这个字下面是个豆。
鹳,这个字是本诗中笔画最多的一个字,这个字右边是只鸟。
雀,上面是个小字头,雀这个字,小字头我们在脚尖的尖中学过这个部分,那下面部分是“隹”部,隹这个字一般都跟鸟有关,比方说“小鹰学飞”中的“鹰”,雁过留声中的“雁”都有隹部,所以它指的一种鸟,凡是带有隹部的这个字,写的时候距离要紧一些。
“楼”古时候的楼都是木制结构的,那木当偏旁的时候把捺变成点。
那楼这个字是左右结构的字,作为偏旁时要把木写得小一点,这叫做左窄右宽。
2.初读古诗整体感知出示诗中带斜线是的作用?(停顿)学生读题目(登鹳雀楼)所以诗的标题应该这样读,登 / 鹳雀楼。
全班齐读。
生再读。
录音机范读。
3.诗会读了,要想弄清是的意思就要弄清每个字的意思,现在让我们和诗人一起登上鹳雀楼看一看你们看。
要想学一首古诗,要先把它读好,那你再把诗读一遍,把生字宝宝认一下。
三、练习出示生字。
问“想不想接受一下老师的挑战?”1.检查生字2.再出示易混淆的生字指导写字,注意笔顺。
教师在田字格中范写,学生观察教师运笔,重点区别“人”“入”的写法,强调第二笔捺的位置,可采用儿歌指导记忆:“人”“入”笔顺都相同,不同之处要分清,“人”字捺在撇下面,“入”字捺在撇上边。
北师大版一年级语文上学期《登鹳雀楼》教案【教案】《登鹳雀楼》【教学目标】1. 了解诗歌《登鹳雀楼》的背景和内容;2. 能正确朗读诗歌《登鹳雀楼》;3. 学会感受并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抒发的情感;4. 能用简洁准确的语言描述诗歌内容。
【教学重点】1. 掌握诗歌的背景和内容;2. 学会感受并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抒发的情感;3. 能用简洁准确的语言描述诗歌内容。
【教学准备】1. 课件或黑板、粉笔;2. 《登鹳雀楼》的课文;3. 相关图片和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出示相关图片,帮助学生回忆和了解《登鹳雀楼》这首诗曲的内容;2. 引导学生谈谈对这首诗曲的第一印象和感受。
二、课文阅读(15分钟)1. 教师带领学生共同朗读整首诗歌;2. 学生个别朗读和齐读。
三、诗歌欣赏(15分钟)1. 教师与学生共同欣赏诗歌,讨论诗歌传达的意境和抒发的情感;2. 引导学生在欣赏中感受诗人对大好河山的热爱和豪情壮志。
四、情感体验(10分钟)1. 教师提问:你有没有登上过高楼或高山?你有没有观赏过美丽的风景?你心中最美的风景是什么?2. 学生回答并展示自己心中最美的风景;3. 激发学生对美的向往和追求,引导学生用简洁准确的语言描述自己内心的想法和情感。
五、诗歌默写(10分钟)1. 教师将诗歌的几个关键句子写在黑板上,学生进行默写;2. 学生互相交流对诗歌的理解,纠正和改正自己的错误。
六、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并检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表达能力;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感受诗歌之美。
【课后延伸】1. 带学生欣赏其他和自然景物相关的诗歌,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和热爱之情;2. 鼓励学生多写作,表达自己对自然、对美好事物的感受和向往;3. 教师可安排学生朗读其他名著或经典文学作品,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教学过程】七、词汇解析(20分钟)1. 教师解析诗歌中一些生词和词组,如“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等;2. 学生跟读并理解词汇的意义和运用。
小学一年级上册语文《登鹳雀楼》教案(精选16篇)小学一年级上册语文《登鹳雀楼》篇1知识目标:1、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能背诵和默写课文。
2、通过学习这首诗,使学生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涵的哲理。
能力目标:在本课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自学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朗读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依据本课教学内容和本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特点,确定本课的第一首诗重难点为通过朗读及背诵课文,让学生感受要想看到美丽的风景就要登高远望,同样的道理,我们在做其他的事情时,只要不断努力,不怕困难,一定会走向成功。
设计思路:本节课巧妙创设情境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来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发散想象、有感情朗读及诵读,既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从本质上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准备:本首诗的多媒体课件1个;山水画的投影图若干个;配有读诗的有关乐曲及有关大自然的音乐。
设计过程:一、创设情境师边放大自然的音乐边说:同学们,今天老师带大家一起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好不好?(好!)闭上眼睛!出发!让我们伸开幻想的翅膀:我们仿佛每人长出一对翅膀,开始起飞吧。
飞呀……我们越飞越高。
睁眼!看!我们来到了哪里?(师边说边分别出示各种大自然的美丽画面)看!我们又来到了哪儿?(学生不时地发出赞叹声)二、谈话提示课题师:大家说美不美?实际上大家想一想:一千多年前的古人是不是也和你们一样也喜欢欣赏大自然的美景呢?(是!)那今天我们也邀请他们,跟随他们一起去,好吗?(好!)好!那让我们随唐代诗人王之涣一起先到第一站:鹳雀楼(边说边出示课题:登鹳雀楼)准备好了吗?出发!三、学习第一首诗(一)出示多媒体课件,屏幕上显示动态的鹳雀楼山水画面。
在悠扬的音乐声中,学生身临其境,老师指导看图。
(1)师:登上鹳雀楼,这时是什么时间,你是怎么看出来的?诗人看到了什么?(指导看图:远处,太阳靠近山头,慢慢地落下去。
楼下,黄河水奔腾着,流向大海)(2)师边指图边绘声绘色地介绍鹳雀楼的来历。
《登鹳雀楼》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语文教课方案教课目的:1.能用自己喜爱的方法去认字,稳固看拼音识字的能力。
2.读诗领会这首古诗的节奏和神韵美,理解古诗的意思并会背诵。
3.认识本课的八个生字,学会笔划“竖折”,并学写“山、日”。
学习要点:1.能借助拼音认字读古诗。
2.正确有感情的朗诵古诗,学习新笔划。
学写生字。
培育学生的阅读和识字能力。
教课难点:领会古诗的节奏感和音韵美。
教课准备:录音带、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课过程:一、导入新课1.今日老师带你们去一个地方旅行,这个地方叫鹳雀楼,看,我们到了。
播放鹳雀楼的录像。
2.看课文中的图,谈谈情景怎样?3.有一个先人他到了鹳雀楼这个地方,还写了一首诗,我们听听吧!做好指读姿势。
播放配乐朗诵《登鹳雀楼》4.你们想读这首诗吗?请你准备好,小声地方随着老师读一读。
学生活动:学新手指书边读诗边认字。
5.自己再读一读,在不认识的字上点上点。
6.此次我们指着书高声地随着老师读,注意点点字的读音。
二、理解古诗意思1.我说一句话,你说一句诗中的话,我们试一试。
师:太阳 * 着远山落下去了。
生:白天依山尽。
师:黄河之水向海洋奔去。
生:黄河入海流。
师:要想看得更远,就要登上更高的地方。
生: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你们真棒,未来也能成为一个小诗人,下边我们再来看看诗中的情景(播放录像)太阳下山,江水滔滔,奔跑而去。
3.见到美景,你再来读诗,读出你的快乐与愉悦吧!学生活动:学生们做好指读姿势,配上音乐全班齐读诗歌。
4.我们看着黑板上的诗,听着音乐,配上手上的动作,现来读读。
板书:登鹳雀楼5.谁愿意读读这首诗,其余同学做好指读姿势。
指名读 2到3人。
三、读文后识字过渡句:古诗大家都会读了,这些字你认识吗?(字词课件)1.文中“白天”“依山尽”变红,指名读。
2.“黄河”“入”变红,指名读、抢读。
3.“千里目”变红,小老师带读。
师:这些变红的字词,回去了,你还认识吗?点击变红的字词,回到诗中,边点击生边读。
〔北师大版〕一年级语文教案《登鹳雀楼》设计二教学要求1.学会6个生字。
认识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学会本课生字。
朗读、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本课生字卡片,朗读课文录音带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一、谈话提示课题同学们还记得黄河吗?它是我国第二大河。
从青海省流出,经过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等省区,在山东流入渤海。
在黄河流过的山西永济县有一座著名的高楼,叫鹳雀楼。
〔板书局部课题:鹳雀楼〕一千多年前的一个黄昏,诗人王之涣登上这座楼,看到远处太阳正在慢慢地落下,楼下滔滔的黄河水奔流东去,兴奋不已,写下了一首诗〔板书“登〞完成课题〕《登鹳雀楼》。
齐读课题。
注意读准“登〞字。
这座楼后来被黄河水冲毁,但是这首诗,却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
二、范读课文三、自学课文。
教师巡视指导要求:1.借助汉语拼音把课文读通顺。
2.画出本课要求掌握和要求认识的字,读准每个字音。
四、检查自学情况1.认读生字。
楼入穷目更层登鹳雀依2.朗读课文。
〔指名朗读,齐读〕五、了解课文大意,指导朗读1.登上鹳雀楼,诗人看到了什么?(指导看图:远处,太阳靠近山头,慢慢地落下去。
楼下,黄河水奔腾着,流向大海。
2.读诗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教师示范读出夕阳夕下、河水滔滔的情境,再学生反复练读。
3.眼前的景象吸引着、鼓舞着诗人,他想怎么样?读第三、四行。
教师讲解:诗人想看到更远的景物,就对自己说,我应该再上一层楼。
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联系登高活动,明白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4指名读: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5.朗读课文。
以不同形式反复练读。
六、识字、写字指导入:与“人〞、“八〞比拟。
组词:入口、出入、进入。
穷:上边是穴宝盖儿,写法与宝盖不同。
目:比“日〞多一横。
更:第一笔横较短,是间为扁“日〞,第六笔长撇顶在横中,直穿“日〞后撇向左下方,捺起笔在“日〞的左下方,撇捺要平衡。
层:外面是“尸字头,里面是“云〞字。
关注我关注我
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上册语文第19课《登鹳雀楼》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
认识“登、鹳、雀、依”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从朗读诗句中体会到“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重点p二、借助拼音自读古诗。
1、自由读,画出生字和不明白的地方。
2、出示生词卡片,检查生字读音。
3、指名读古诗,正音。
三、理解诗句意思。
1、自由读古诗,读后想想:
(1)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了什么?(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2)看到眼前的景象,诗人想到了什么?(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小组讨论、交流上述问题。
3、质疑、解疑,重点理解:
目:看。
欲:想要。
穷:尽。
4、说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有什么道理。
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要奋发向上,不断进取。
6。
《登鹳雀楼》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能够认识“登、鹳、雀、依”4个字。
二、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背诵课文。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理解诗人登楼远望所见及其深刻的感受,激发学生积极进取。
2.如果想要看到更为广阔的风景,就必须努力再上一层楼。
做其他事情也是如此,只有不断努力,不断追求进步,人生的境界才会不断扩展升华。
教学重点
使学生能够认识“登、鹳、雀、依”4个字,能够正确、流利地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诗人登楼远望所见及其深刻的感受,激发学生积极进取。
教学方法
出示挂图法。
课前准备
课文挂图、生字卡片、配乐朗读带。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讲新课之前,同学们先读一遍文章,使用“手机”录音,收集学生典型成果,在“授课”
系统中展示。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登鹳雀楼》这一堂课。
齐声朗读课文。
二、新课学习
复习巩固,导入新课,朗诵古诗、背诵古诗,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揭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学习生字,培养兴趣。
出示生字卡片:白、日、目、人、入、千。
读准字音:这些字中你认识哪些字,是怎么认识的?
记住字形,你会其中的哪些字?用什么方法记住的?用形象记忆法记“日”,先让学生认识“日”最早的写法。
借助拼音自读古诗。
自由读,画出生字和不明白的地方。
出示生词卡片,检查生字读音。
指名读古诗,正音。
理解诗句意思。
1.自由读古诗,读后想想。
(1)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了什么?(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2)看到眼前的景象,诗人想到了什么?(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小组讨论、交流上述问题。
3.质疑、解疑,重点理解:目:看。
欲:想要。
穷:尽。
4.说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有什么道理。
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要奋发向上,不断进取。
指导朗读、背诵。
听课文录音,体会诗的节奏和重音。
指名读,集体评议。
同桌互背。
情境体验:把自己装扮成诗人,看图吟诵古诗。
分析字形,指导书写。
学生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自己分析字形。
重点指导:入:与“人”的区别。
穷:部首是“穴”(穴宝盖)。
指导学生在田字格里书写。
三、结论总结
如果想要看到更为广阔的风景,就必须努力再上一层楼。
做其他事情也是如此,只有不断努力,不断追求进步,人生的境界才会不断扩展升华。
四、课堂练习
规范书写生字,白、日、目、人、入、千。
五、作业布置
1.背诵古诗。
2.画出诗人登上高楼看到的景象。
六、板书设计
登鹳雀楼
白日目人入千
入:与“人”的区别
穷:部首是“穴”(穴宝盖)
如果想要看到更为广阔的风景,就必须努力再上一层楼。
做其他事情也是如此,只有不断努力,不断追求进步,人生的境界才会不断扩展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