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州的由来
- 格式:docx
- 大小:24.98 KB
- 文档页数:3
九州的由来今天小编告诉大家九州的由来。
九州,不同时代有不同州名版本,一般为《禹贡》中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
后来又有十二州说,即从冀州分出并州,从青州分出营州,从雍州分出梁州。
一般地说,“九州”泛指中国。
例如: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悲。
(《己亥杂诗》)九州之称,由来已久。
“九州”原是虚指,后来才逐渐具体化。
从字面上看,“州”字金文中写作“A”,正象河流环绕的高地(山丘)之形,《说文解字》第十一下曰:“水中可居曰州。
”可知其本意当与《诗经·王风·关雎》中“在河之洲”中的“洲”字略同,与行政区划无关。
古时降水丰沛,人们往往居于傍水的高丘之上,因而“州”又成为居住区域的名称,遂有“夏州”、“戎州”、“平州”、“阳州”、“外州”、“瓜州”、“舒州”、“作州兵”之说,犹如“商丘”、“雍丘”、“作丘甲”之类。
“九”字之意有二:一是确指,如“八年之中,九合诸侯”之“九”;一是虚指,表示很多,如“九山”、“九川”、“九泽”、“九薮”、“九原”等之“九”。
既然“州”是很小的地理存在,“茫茫禹迹,画为九州”,“九”就不可能是确指,而应是虚指。
所以从本意上讲,“九州”决非指九个大型的行政区划,而当是众多有河流环绕的高地(山丘)的总称;由人之故,又引申为“全国”的代称,犹“天下”、“四海”之谓。
“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
”在民歌、民谣中常有九州之说,那么九州到底指哪些地方呢?据《禹贡》记载,夏朝时的九州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
《周官》记载,西周时,多了幽州、并州,而少了徐州、梁州,还是九州。
可见,九州之说是春秋战国以前的行政区划,这种古代的称呼,一直流传至今,用九州来代表中国疆域。
其实,自秦以后,中国的行政区划多有变动,秦初设郡县,汉朝实行郡国并置。
南北朝时,州的数字大增,合计有208州。
唐宋时,全国行政区划是道。
从元朝以后实行行省制,道、省辖范围内,有些城市名继续称州。
九州的说法是怎么来的?详解大禹划九州
《尚书》中的《夏书·禹贡》记载,大禹的时候,天下分为九州,分别为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豫州。
豫州是中心,其他州环绕豫州。
《尔雅·释地》也记载有九州,但其中有幽州、营州,而没有青州、梁州;《周礼·职方》中,有幽州、并州,而没有徐州、梁州。
《吕氏春秋·有始览》中有幽州而无梁州。
传统上人们以为,《尚书》记载的九州是夏朝的制度,《尔雅》记载的是商朝的制度,而《周礼》记载的是周朝的制度,但根据《吕氏春秋》对九州的解释,九州的地域,反映的是春秋战国时人们的地域观念。
《吕氏春秋·有始览》中说:豫州在河水和汉水之间,是周;冀州在两河之间,是晋国;兖州在河水和济水之间,是卫国;青州在东方,是齐国;徐州在泗水之上,是鲁国;扬州在东南,是越国;荆州在南方,是楚国;雍州在西方,是秦国;幽州在北方,是燕国。
”
后来,战国齐人阴阳家邹衍又创立了大九州的说法,声称《禹贡》九州是小九州,合起来只能算一州,称为“赤县神州”;九个这样的州构成了裨海(小海)环绕的中九州;这种中九州也有九个,共同组成了大九州,其外为大瀛海所环绕。
根据这一说法,中国只居天下八十一分之一。
《淮南子》称九州为神州、次州、戎州、弇州、冀州、台州、泲州、薄州、阳州。
杨树达认为《淮南子》所举的九州是邹衍所称的
中九州。
“九州”的来历“九州”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常用的词语,“九州”代表什么呢?大家都很清楚,“九州”代表中国。
为什么“九州”代表中国呢?“中国”这个词语又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还有哪些词语和“九州”一样也代表中国呢?传说我国古代的大陆划分为九个地理区域。
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就把这九个地理区域称为“九州”。
虽然记载有些出入,但它都指的是中原的大片土地,所以后来人们就用“九州”这个词泛指中国了。
跟“九州”同义的还有“九有、九域、九区、九隅、九垠、九垓”等。
“中国”这个词又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早在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也就是距今2500-3000年前,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中国”一词。
《诗经·大雅·民劳》中写道:“惠此中国,以缓四方。
”意思是先爱护京都的百姓,进而安抚四方。
从这里不难看出,“中国”这个词的意思是专指帝王所在的国都。
“中国”的另一个意思是指古代华夏族居住的地方。
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是“夏”,大约是4000多年前建立的。
“夏”是汉族的祖先建立的,他们自称华夏族。
华夏族和后来的汉族多建都于黄河南北,他们认为自己居住的地方是当时世界的中央,所以称为“中国”,也称为“华夏”、“中华”。
它的具体地理位置是指现在的河南省附近地区。
后来华夏族、汉族的活动范围扩大到黄河中下游一带,这里也就被称为“中国”了。
到了距今1700多年前,魏国成立。
魏不仅统辖黄河流域各省,它的势力还扩张了许多,南到湖北、安徽、江苏北部,北到辽宁中部,偌大的疆土就都称为“中国”了。
到了19世纪中期以来,“中国”这个词才开始专指我们国家的全部领土,不再作他用。
——本文摘自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小学生提高学习成绩的500个语文故事》。
华夏九州指的是哪九州,分别是现在的哪里,为什么叫九州华夏九州是一个地理范畴,有很多通俗的叫法,也被称为“汉地九州”、“神州大地”、“中土九州”等等,九州指的是:华夏族最早居住和生活的地方。
九州指的是九个不同的地方组成的地理范畴,分别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
州是一级行政区,相当于今天的省,九州也就是说华夏最核心的地方是由九个一级行政区组成的。
“州”字最早在商朝的甲骨文和金文中出现,当时还是象形字,其写法就是三条曲线,然后中间一条曲线的中间位置有一个小圆圈,看看上面的字就知道,这个“州”是有含义的,三条曲线表示河流,而中间的圆圈表示河流中间的陆地。
州字演化换句话说,象形字“州”的本意是指河流中间的陆地,金文与甲骨文是类似的,然后小篆的写法就变得复杂了,三条曲线的中间都有圆圈,意思还是一样的,只不过圆圈多了,同样指的河流中间的陆地,那么古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呢?象形字的来源就是生活,根据生活中的含义来表达,古人关于州字的创伤来源于史前的一场大洪水,相传上古的尧、舜、禹时期,华夏大地发生一场规模宏大的洪水灾难,从尧帝开始,华夏人就开始不断想方设法治理大洪水,由于水洪水淹没了很多河流与低洼的地方,所以当时的人们就只能住在地势高一点的地方。
大禹治水最后形成的景观就是人都是住在高地上,而洪水则肆意地在周围流动,看起来就像是人住在水中的陆地上,所以古人就根据这个含义创造了“州”的甲骨文和金文,而这一场持续一百多年的大洪水,到了大禹时期才治理好,不仅仅是华夏有这种大洪水的记载,在世界范围内也有大洪水记载,比如圣经上就有。
大洪水治理好了之后,大禹召集了天下诸侯参与涂山大会,并检讨了自己的过失,之后大禹根据自己治水的经历,将整个天下分为九州以方便管理,这就是九州的由来,同时大禹铸造了九鼎,与九州相对应了,代表了整个天下与夏王朝的统治。
鼎原本是用来祭祀的礼器,在当时只有贵族和王族才能祭祀,后来逐渐成为国家权力的象征,相当于后世的传国玉玺一起,后世的朝代都以得到九鼎为得天下的象征,当时的天下就是九州,那么九州是今天的哪里呢?禹贡九州图1、冀州《吕氏春秋》:两河之间为冀州,晋也。
九有关的历史名词解释在历史的长河中,九这个数字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九都有着独特的象征意义和重要的历史地位。
让我们一起深入探索九有关的历史名词,了解它们的来源和意义。
一、九州九州,指古代中国划分的九个大区域。
这个分区概念最早见于《尚书》和《山海经》,其中九州的划分延续至今。
九州分别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凉州、雍州。
每个州都有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文化特色,九州的划分也有助于统一管理和地方治理。
二、九合诸侯九合诸侯,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当时,项羽纵横天下,通过一系列的战争征服了众多的诸侯国。
而九合指的是称王稱霸的九个诸侯国,具体分别是:燕、赵、齐、楚、韩、魏、沛、鲁、宋。
九合诸侯也成为项羽权力扩张的象征,然而最终他的野心被刘邦所阻止,形成了留下了刘项相争的历史篇章。
三、九边防九边防,指古代中国重要的边界防线。
这九个边防分别是:兰州、成都、昆明、南京、南昌、长沙、郑州、太原、西安。
这些边防地区具有战略位置和丰富的资源,是历史上关系国家安全的重要区域。
九边防地区的保卫和管理,对于保护国家疆土和边境贸易的繁荣具有重大意义。
四、九章九章,指《九章算术》,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数学著作之一。
这部著作共分九章,分别是:算经、方田、射影、粟米、商货、舆地形、膏法、算法、勾股。
《九章算术》对我国古代数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奠定了数学在科学研究中的地位,并对数学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九宫格九宫格,指一个由九个方格组成的矩形。
这个概念在古代文化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诗词、文学和建筑等领域都可以找到九宫格的身影。
九宫格又常常与八卦图联系在一起,象征着宇宙和人类世界的和谐与平衡。
六、九华山九华山,位于中国湖南省东南部。
这座山是道教圣地之一,也是佛教名山之一。
九华山以其险峻的地形,以及众多的寺庙和道观而闻名。
九华山的美丽景色吸引了大量的游客,也成为了修行者和信仰者的重要场所。
为什么称中国为九州?
禹治水成功,解除了百姓的灾难,还开发出良田沃土,得到了老百姓的爱戴,威望与日俱增。
年事已高的舜决定让禹继承王位,公元前2070年,禹在阳城即位,做了部落联盟首领。
为了使各部落进一步融合,禹又去今安徽怀远境内的涂山巡视,召集天下诸侯拜会,场面宏大,各路诸侯没有不服从禹的,都献上玉和帛,向禹表示臣服。
那些没有臣服的诸侯就被禹下令杀掉了。
经过两次大会首领,禹的权威遍及四海。
在治水期间,禹考察了全国的地形和水势,他把当时所能掌握的土地划分为9个行政区域,就是九州,分别叫冀、豫、雍、扬、兖、徐、梁、青、荆。
中国分为九州,是中国领土初具规模的一个象征,氏族部落的那种社会形态已经逐渐消失,多部落融合的华夏民族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前身。
中国为什么叫“九州”?这件文物道明了来历,与传世文献两点不同本文为林屋公子“文物里的早期中国”系列007:上博简《容成氏》我们知道,“九州”和“华夏”一样,也是“中国”的代名词。
但是到今天,我们的“州”却非常多,有地级市苏州、杭州;也有县级市邳州、嵊州。
那么,“九州”究竟是哪九州,又是如何变成今天这么多州的呢?上一期讲到了记录上古帝王禅让的《容成氏》。
《容成氏》是1994年上海博物馆在香港购得的一批战国楚简里的一种,比较知名的还有《孔子诗论》等。
《容成氏》一篇文章包含的信息量也不小,从容成氏开始的上古帝王说起,一直讲到周文王与周武王。
以《容成氏》作为古帝王之首,与儒家以黄帝为首不合,但《庄子》《淮南子》均以容成氏为首,可见《容成氏》有道家思想成分。
《容成氏》中就有记录“九州”,这是一个与传世文献不同的版本。
传世文献关于九州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大禹治水、创设九州,如《左传》引《虞人之箴》就说“芒芒禹迹,画为九州”;另一种说法帝尧作十二州,而大禹改为九州,如《尚书·尧典》就说帝尧时“肇十有二州”“咨十有二牧”。
但无论是哪种说法,共同点都是大禹作九州,这种观点在后世也深入人心。
但《容成氏》却说,大禹治水前就已经存在九州了。
《禹贡》中的九州方位“州”是什么?《说文解字》:“水中可居者曰州。
”州就是水中小岛,也可加上“氵”为“洲”,所谓“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后来这个州渐渐放大为地名,在春秋时期鲁国有阳州、齐国有平州、卫国有戎州、楚国有夏州、西戎有瓜州,都是当地的小城镇。
其中最早称“九州”的是陆浑戎,分布在今天陕西商洛至河南嵩县一带,《侠客行》里石破天长大的熊耳山就在这里。
不过,这里的九州具体包括哪些,到底是实数,还是虚数?因为史料匮乏,已无从考证了。
在现实版“九州”出现的同时,想象版的“九州”也诞生了。
前文提到的“芒芒禹迹,画为九州”就是一例,还有就是春秋中期的齐灵公,铸造的一件钟说商汤“咸又(有)九州,处禹之堵”,这都表示,“九州”已成为了“中国”的代名词。
古代的九州指的是“九州”是中国的别称之一。
古代中国人将全国划分为九个区域,即所谓的“九州”。
根据《尚书·禹贡》的记载,九州分别是:冀州、兖(yǎn)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和豫州。
《尚书·禹贡》:“禹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
”九州的划分划分一豫州,起自中原、黄河下游,涉及河南、山东,为肥沃而硬的黑土。
徐州(又名正东青州),起自黄海、泰山、淮河,涉及山东、江苏、安徽,地为红色粘土。
冀州,起自黄河壶口,涉及今山西、河北、河南等省部分地区,地为白壤。
兖州,起自黄河下游、济水,涉及河北、河南、山东,地为黑壤。
青州(又名东北幽州),起自渤海、泰山,涉及河北、山东半岛,地为肥沃白壤。
扬州,起自淮河、黄海,涉及江苏、安徽、江西及其以南的地方,地为潮泥土。
荆州,起自荆山、衡山,涉及、湖北、湖南,地为潮湿泥土。
梁州(又名正西幽州),起自华山、黑水,涉及陕西、四川、甘肃、青海,地为黑土。
雍州,起自黑水、西河,涉及陕西、内蒙古、宁夏、甘肃、新疆,地为黄壤。
划分二冀州(今山西省和河北省的西部和北部,还有太行山南的河南省一部分土地)豫州(今河南省的大部,兼有山东省的西部和安徽省的'北部)青州(东至海而西至泰山,在今山东的东部一带)徐州(今山东省东南部和江苏省的北部)兖州(今河北省东南部、山东省西北部和河南省的东北部)雍州(今陕西中部北部,甘肃东南部除外,青海东南部,宁夏一带) 荆州(今两湖,两广部分,河南,贵州一带)扬州(北起淮水,东南到海滨,在今江苏和安徽两省淮水以南,兼有浙江、江西两省的土地)梁州(自华山之阳起,直到黑水,应包括今陕西南部和四川省,或者还包括四川省以南的一些地方)划分三豫yu州、青州、徐州、扬州、荆jing州、梁州、雍yong州、冀ji州、兖yan州。
豫州字音同禹,地处中原,为河南的简称。
华夏文明起源于河南,大禹依靠洛阳洛水中,神龟背驮的"洛书"才治水成功,遂划天下为九州。
华夏九州是哪九州中华夏九州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迁徙,是中国第一个京津军系的出现,历史上的洪福齐天的行动。
中华夏九州,也译作中国九州,是指唐朝(618-907年)时期中国古代惯例称呼的全国九个省份。
他们分别是广西、山东、河南、辽宁、江苏、安徽、河北、陕西、山西。
在公元前1100到前1000年的中国历史上,出现了许多夏、商、周这三大朝代。
据说,第一个使用“中华夏九州”这个词语的是商朝(公元前1600至公元前1046年)。
虽然没有明确的材料证明这一点,但“九州”在商朝诸侯的国境中就已经显示出了。
随着唐朝的到来,建立了统一的国家政体,有了强大的中央集权统治,也有了一种新的政治分野,中华夏九州就此诞生了。
在早期唐代,当时9州都是独立的政区,每个政区有自己的政府机构,政区内各部门之间相对独立,由地方领导人指挥。
到八世纪末,唐朝中央集权统治进一步完善,地方政府机构和地方领导人的权力明显削弱。
中央集权统治也推进了政府机构的迁移,早期政府机构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分开,这样的体制也给中华夏九州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也让它成为中国历史上熙熙攘攘的重要地方。
到鼎盛时期,九州加强了间接管理,从政治结构形成了省郡县的帝国政府系统,同时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建立,政府机构的建设,文化的发展,建立了完善的统治体系,九州成为朝(帝)国经济、文化等多部门重要发展的根基。
千百年来,九州一直处于一位出众的地位,它作为中国历史发展的根基,尤其是重要战略联系地带,更是影响到了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
为了保护和发展九州,唐朝时期政府对九州之行进行了粗糙的统计,促进和改善了当地的经济建设,这也正是古代九州著名的“九州工程”的由来。
中国九州历史的这一页传说是中国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了中国历史上不朽的社会结。
闻道国学风欲起易学起落几多秋中华沉浮五千年世人皆醒事自休九州,又名神州、十二州,最早出现先秦时期典籍《尚书·禹贡》中,是中国汉族先民自古以来的地域概念。
自战国以来九州即成为古代中国的代称,至迟自晋朝起成为汉族地区的代称,又称为“汉地九州” 。
九州制是当时学者对未来统一国家的一种规划,反映了他们的一种政治理想。
尚书·禹贡九州图汉族先民自古就将汉族原居地划分为九个区域,即所谓的“九州”。
根据《尚书·禹贡》的记载,九州顺序分别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和雍州。
而在周代时徐梁二州分别被并入青州与雍州,故而没有徐州和梁州。
这应该就是我国最早的行政区划。
九州起源探究我们先了解一下黄帝以后联盟的首领依次是,根据《史记·五帝本纪》中所载黄帝以后联盟的首领依次是:黄帝——颛顼——帝喾——挚——尧——舜——禹九州之称,由来已久。
从字面上看,“州”字金文中写作“A”,正像河流环绕的高地(山丘)之形,《说文解字》第十一下曰:“水中可居曰州。
”可知其本意当与《诗经·王风·关雎》中“在河之洲”中的“洲”字略同,与行政区划无关。
古时降水丰沛,人们往往居于傍水的高丘之上。
因而“州”又成为居住区域的名称,遂有“夏州”、“戎州”、“平州”、“阳州”、“外州”、“瓜州”、“舒州”、“作州兵”之说,犹如“商丘”、“雍丘”、“作丘甲”之类。
“九”字之意有二:一是确指,如“八年之中,九合诸侯”之“九”;一是虚指,表示很多,如“九山”、“九川”、“九泽”、“九薮”、“九原”等之“九”。
既然“州”是很小的地理存在,“茫茫禹迹,画为九州”。
而“九”可能是确指,而不是虚指。
所以从本意上讲,“九州”是指九个大型的地理人文区划的总称,也是众多有河流环绕的高地(山丘)的总称;由人之故,又引申为“全国”的代称,犹“天下”、“四海”之谓。
《周礼·夏官·职方氏》曰:“东南曰扬州”“正南曰荆州”“河南曰豫州”“正东曰青州”“河东曰兖州”“正西曰雍州”,“东北曰幽州”“河内曰冀州”“正北曰并州”。
九州的由来
导读:九州,不同时代有不同州名版本,一般为《禹贡》中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
后来又有十二州说,即从冀州分出并州,从青州分出营州,从雍州分出梁州。
一般地说,“九州”泛指中国。
例如: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悲。
(《己亥杂诗》)
九州之称,由来已久。
“九州”原是虚指,后来才逐渐具体化。
从字面上看,“州”字金文中写作“A”,正象河流环绕的高地(山丘)之形,《说文解字》第十一下曰:“水中可居曰州。
”可知其本意当与《诗经·王风·关雎》中“在河之洲”中的“洲”字略同,与行政区划无关。
古时降水丰沛,人们往往居于傍水的高丘之上,因而“州”又成为居住区域的名称,遂有“夏州”、“戎州”、“平州”、“阳州”、“外州”、“瓜州”、“舒州”、“作州兵”之说,犹如“商丘”、“雍丘”、“作丘甲”之类。
“九”字之意有二:一是确指,如“八年之中,九合诸侯”之“九”;一是虚指,表示很多,如“九山”、“九川”、“九泽”、“九薮”、“九原”等之“九”。
既然“州”是很小的地理存在,“茫茫禹迹,画为九州”,“九”就不可能是确指,而应是虚指。
所以从本意上讲,“九州”决非指九个大型的`行政区划,而当是众多有河流环绕的高地(山丘)的总称;由人之故,又引申为“全国”的代称,犹“天下”、“四海”之谓。
“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
”在民歌、民谣中常有九
州之说,那么九州到底指哪些地方呢?据《禹贡》记载,夏朝时的九州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
《周官》记载,西周时,多了幽州、并州,而少了徐州、梁州,还是九州。
可见,九州之说是春秋战国以前的行政区划,这种古代的称呼,一直流传至今,用九州来代表中国疆域。
其实,自秦以后,中国的行政区划多有变动,秦初设郡县,汉朝实行郡国并置。
南北朝时,州的数字大增,合计有208州。
唐宋时,全国行政区划是道。
从元朝以后实行行省制,道、省辖范围内,有些城市名继续称州。
在我国的30个省(区、市)中,称州的城市名,省会一级的就有广州、福州、杭州、郑州、兰州,其他市、县称州的就更多了。
不过现在的州,除了自治州以外,不再是行政区划,而是城市名称的组成部分了。
【九州的由来】
1.文学常识:九州的由来
2.文学常识之九州的由来
3.小说《九州》的内容简介
4.寒假日本九州之旅作文
5.九州天空城雪飞霜结局
6.科技之光照耀九州作文
7.大暑的由来
8.春分的由来
上文是关于九州的由来,感谢您的阅读,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