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
- 格式:pdf
- 大小:10.39 KB
- 文档页数:8
初中名著导读长征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长征》这本书的基本信息,包括作者、出版社等。
2. 通过阅读选段,了解长征的背景和意义。
3. 学习长征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团队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1. 了解长征的背景和意义。
2. 学习长征精神。
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理解长征的意义。
2. 如何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团队协作精神。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长征》这本书的介绍和长征的相关背景知识。
2. 学生准备《长征》这本书的阅读。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长征》这本书的基本信息,包括作者、出版社等。
2. 学生分享自己阅读《长征》的感悟和收获。
二、了解长征的背景和意义(10分钟)1. 教师介绍长征的背景,包括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红军的分裂等。
2. 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长征知识,如长征的路线、时间等。
3.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长征的意义,即长征是一次伟大的转移和战略性的撤退,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一次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三、学习长征精神(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长征精神,包括坚定的信念、艰苦奋斗、团结协作等。
2. 学生分享自己学习长征精神的感悟和收获。
四、小组讨论(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将长征精神应用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
2. 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自己的讨论成果。
五、总结和布置作业(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长征的重要性和长征精神的价值。
2. 学生布置作业:写一篇关于长征精神的作文。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长征》这本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长征的背景和意义有了更清晰的认识,长征精神也得到了学习和传承。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长征的意义,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团队协作精神。
同时,教师还要关注学生的阅读体验,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收获。
《长征》教学设计【教学要求】1、通过本诗的学习,体会红军长征途中越过千难万险的情景,学习红军战士藐视围难,战胜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理解诗中等闲、逶迤、磅礴、腾细浪、走泥丸、暖、寒、更、喜、尽、开颜等主要词语的含义;体会诗中运用的夸张手法的作用。
3、背诵全诗,并能讲出大意。
【课前准备】红军长征路线图。
《长征》歌曲录音。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语、范读、激起情绪。
同学们学过许多红军长征的故事,这一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长征诗(板书课题)。
你们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当年毛主席亲自率领红军进行长征,1935年10月红军长征已经胜利在望,毛主席回顾长征走过的路程,心潮澎湃,激动地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而且还亲自向红军战士朗读了这首诗。
现在李老师把这首诗朗读给你们听。
(教师背诵全诗)毛主席写这首诗热情地赞颂了红军战士藐视困难,敢于战胜困难的大无畏精神。
二、初读,介绍时代背景,结合读讲一、二两句。
△试读1.因为这是一首律诗,学起来有一定困难,我们自己先试试把它读正确。
2.指名四人轮读,试读课文。
3.诗中涉及到好多山名水名,你们能搞清楚吗?山名:五岭乌蒙岷山水名:金沙江大渡河4.讲述(介绍时代背景):中国工农红军为北上抗日,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于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跋山涉水(指图),翻过五岭,突破乌江天险,四渡赤水,越过气势磅礴的乌蒙山,接着又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沪定桥,然后爬雪山,过草地,最后翻过岷山,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
在这短短的一年时间里,红军战士开动每人的双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完成举世无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讲读第一、二两句。
5.红军长征翻过一座座山,又涉过一条条水,表示山水很多,用什么词?万水千山也可以怎么说?(出示:万水千山千山万水)6.红军长征除了万水千山的障碍,天上每天有几十架敌机侦察轰炸,地下有几十万敌军围追堵截,遇到了许许多多艰难险阻。
《长征》教学设计教学设计:《长征》一、教学目标:1. 了解《长征》的背景和意义;2. 掌握《长征》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事件;3. 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爱国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让学生了解长征的背景和意义;2. 帮助学生掌握长征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事件;3. 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爱国情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图片、视频或老师简单介绍《长征》的背景,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 播放视频(10分钟)播放有关《长征》的视频片段,让学生初步了解长征的起因和目的。
3. 小组合作探究(15分钟)组织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研读一段关于长征的历史事件,包括中央红军离开江西、长征开始、四渡赤水等。
每个小组根据所研读的历史事件,通过讨论和资料查找,整理出该事件的背景、过程和影响等。
4. 分享与展示(20分钟)每个小组派代表分享他们整理的历史事件,其他小组进行点评和补充。
老师在分享和点评中逐步总结《长征》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事件。
5. 讲解与讨论(15分钟)通过教师讲解和学生提问,对学生整理的历史事件进行进一步的讲解和讨论,澄清疑惑,加深学生对《长征》的理解。
6. 反思与总结(10分钟)让学生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总结所学的内容和体会。
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理解,写一篇简短的心得体会,并展示给大家。
四、教学评价:1. 教师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表现;2. 学生小组分享和个人心得体会的内容。
五、延伸活动:1. 探究中央红军为什么选择长征这条道路;2. 组织学生进行《长征》的相关读书报告;3. 邀请长征的亲历者进行讲座或座谈。
六、拓展学习:通过学习《长征》这一历史事件,引导学生了解中国革命的艰苦历程和英勇奋斗精神,并探讨其中的历史启示和现实意义。
同时,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爱国情感,激发他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共同奋斗的热情和信心。
七、教学设计拓展:通过学习《长征》这一历史事件,可以延伸到其他相关的课程内容和拓展学习的活动,以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培养综合素质。
长征教学设计与反思篇一:长征教学设计及反思(1)《长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会“礴、崖、丸、岷”四个生字,理解“等闲、逶迤、磅礴、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尽开颜”等词语的意思。
2.了解诗歌大意,感受红军在长征过程中经历的艰难险阻,体味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初步了解毛泽东诗词的风格。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理解长征中红军遇到的艰难险阻和战士们对待艰难的态度,领略全诗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势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课堂实录】一、导入,引出诗文1.引入长征,并板书这两字。
2.你们知道红军长征途中发生的感人故事吗?(学生汇报)3.教师简介《七律?长征》这首诗的背景。
(板书:七律)并介绍什么是七律?(七律就是七言律诗的简称,每首诗有八行,每行七个字。
) 生齐读诗题。
4.听配乐诗朗诵。
1.学生自由读诗句。
2.指名读。
3.学生评价。
4.指导学生读出诗的节奏。
学生齐读。
1.师导入:字音读准了,诗句读通顺了,这是读诗的基础,更重要的是把诗读懂。
俗话说,文有文心,诗有诗眼。
请大家静心地默读这首诗,看看诗中的哪一句诗概括了整首诗的意思?2.出示: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板书:远征难只等闲)3.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对诗眼的理解。
(红军把经历万水千山看做是平寻往往的事。
)4.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把山名和水名画一画。
5 全班学生一起交流。
(一)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1)出示“五岭逶迤腾细浪”自由地读读这一句诗,看看你从这句诗中的什么地方能看出翻越五岭和乌蒙的艰难呢?理解逶迤一词(课件出示:五岭图)换词理解。
并简介五岭的情况。
(2)用上述方法学习“乌蒙磅礴走泥丸”。
(3)指导朗读。
(4)想象一下,红军在翻越五岭和乌蒙的途中还会遇到哪些艰难?(5)但在红军眼里只无非是什么? (理解“腾细浪、走泥丸”)通过这强烈的对照,谈谈你的感受。
语文优秀教学设计《长征》篇10教学内容:11课《长征》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的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了解课文所赞扬的红军战士藐视困难,一往无前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背诵课文。
教学方法:启发法讲授法教学课时: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读全诗,领会诗句的意思。
1、自由朗读全诗,想想这首诗的作者是谁?2、作者在怎样的背景下创作的这首诗?二、抓字眼、明诗意;想诗境,悟诗情。
1、学习首联。
(1)学生质疑。
(2)师生共同解疑。
理解只等闲(3)红军战士把什么看作平常的事?(4)长征时,战士们遇到了哪些困难?从这句诗中的哪些词可以体会出来?(理解千、万的含义。
)(5)红军战士面对困难,有怎样的态度呢?从哪些词与中可以看出不怕困难?(6)朗读首联,想想表现了红军战士什么样的精神?(不畏艰险的大无畏精神)2、学习颔联。
(1)哪些词是说明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2)你是怎样理解腾细浪走泥丸的?(腾:翻;细浪:细小的浪花。
腾细浪:翻着浪花的细流。
走:滚动;泥丸,泥球。
走泥丸:小泥球在脚下滚动。
)(3)朗读颔联。
3、学习颈联。
(1)如果说颔联是千山的写照,那么颈联就是万水的说明。
(2)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铁索:大渡河上的13根铁索。
暖:暖的感觉;寒:寒气逼人的感觉。
)(3)说说这两句的大意。
(4)质疑:为什么说暖、寒?(5)讨论归纳:暖1935年5月,红军巧渡金沙江。
金沙江形势险要,敌人控制得很严。
但是红军在渡口俘虏了过江侦查的两只敌船,活捉了守卫在对岸的敌兵。
不费一枪一弹,夺取了对岸的阵地,使大部队巧渡成功。
寒泸定桥高悬在大渡河上,当时桥上的木板已经被敌人抽掉,渡河的勇士们手攀铁索,冒着对岸敌人密集的枪林弹雨前进。
不怕流血牺牲,终于夺下了泸定桥。
寒表现了红军战士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
(6)再读这一段。
体会思想感情。
4、小结从这两联的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出红军不怕远征难?是怎样看出来的?5、岷山红军长征翻过的最后一座山。
《长征》教学设计引言:《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段历程。
本文旨在设计一堂《长征》的教学课程,帮助学生深入了解长征的背景、意义以及对中国革命产生的巨大影响。
一、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学生将能够:1. 了解《长征》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2. 深入理解长征对中国革命的影响;3. 分析长征对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意义;4.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课程内容安排1. 第一部分:《长征》背景介绍(30分钟)a. 导入活动:通过一段长征背景的视频片段或图片展示,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b. 讲述《长征》的起因和背景:通过讲解国共合作、第一次国共内战以及相关历史事件,介绍长征的开始。
2. 第二部分:《长征》重要事件回顾(40分钟)a. 分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负责研究长征途中的一个重要事件,如遵义会议、四渡赤水等。
b. 小组报告:每个小组向全班介绍他们研究的事件,包括事件的发生背景、过程和影响。
并辅以图片、视频或其他多媒体材料。
3. 第三部分:长征对中国革命的影响(40分钟)a. 分析讨论:与学生一起探讨长征对中国革命的影响,包括对解放战争的准备、党的统一思想和领导能力的提升。
b. 展示案例:通过展示长征途中的英雄故事,如红军女儿冯玉祥带领队伍渡过大渡河的事迹等,激发学生的崇拜和情感。
4. 第四部分:长征对中国共产党的意义(30分钟)a. 学生辩论:将学生分成两个阵营,一方认为长征对中国共产党的意义重大,另一方则持相反观点。
进行辩论,培养学生批判思维。
b. 结合历史背景解析:通过讲解党在长征过程中的领导能力、组织能力和顽强精神展现长征对党的重要贡献。
5. 第五部分:总结和评价(20分钟)a. 学生小结:要求每位学生撰写一份关于长征的小结,包括他们对长征的理解、长征对中国革命的影响以及长征对他们个人的影响。
b. 全班讨论:请学生分享他们的小结并进行全班讨论,从而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思想碰撞。
语文优秀教学设计《长征》篇1[教学目标]1、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探究特殊情节的处理意图及其效果。
2、引导学生了解红军过草地的险恶环境,感受红军指战员丰富的内心世界。
[重点难点]1、重点:部分含义深刻的语句。
2、难点:了解影视艺术的一般特点。
[教学时数]一教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借助电脑,播放中央电视台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而播出的电视连续剧《长征》中有关红军过草地的片段。
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互相交流。
二、分角色朗读课文三、阅读课文,理清思路学生讨论、交流、明确:课文是从电视文学剧本《长征》中截取了四个场景,根据时空画面的转换与由人物对话推进的作品情节的发展,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泥泞的草地”)由于断粮,许多战士饿死在过草地途中,尽管如此,红军将士北上抗日的决心矢志不改;面临困难,彭德怀欲杀死自己的战马以救急。
第二部分(“草地水塘旁边”)眼见两抬担架的战士因饥饿而生命垂危,为攻占娄山关而失去一条腿的周团长毅然将所剩不多的炒面让给战士,继而爬向水塘赴死。
第三部分(“泥泞的草地”)刘少奇和彭德怀寻找掉队的周团长,含着极大的悲痛向殉难的指战员致哀;彭德怀忍痛杀死心爱的战马来挽救极度饥饿的战士们的生命。
第四部分(“草地之夜”)饥饿难耐的红军指战员高唱《马赛曲》,举行篝火晚会,用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来战胜困难。
随着先遣队送来粮食解危,红军指战员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
四、探究课文节选了电视剧《长征》的四个场景。
你感到这些场景中哪些情节最使你感动?读了剧中下面两段文字,你是否觉得心头一亮?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1、刘少奇俯身拿起那袋所剩不多的炒面,自语地:“多好的同志,都把生的权利让给了别人……”2、蔡畅:“主席,你有办法驱散大家的疲劳和饥寒吗?”毛主席:“我哪里有哇!不过,我从《马赛曲》中领悟出了一条真理:在物质条件奇缺的'情况下,那就用精神来填补它!”学生讨论交流:课文节选的四个场景中有许多感人至深的情节,由于各人的感受不同,允许有不同的理解,鼓励学生各言所感。
五年级语文长征教案二之《长征》教学设计注:本文为生成,其纯属虚构。
导言长征是我们党的光辉历程,长征精神是中国人民持续奋斗、不屈不挠的象征。
五年级语文《长征》教学设计不仅是一篇文章的学习,更应是培养学生爱国、勇敢、团结、坚持的好机会,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针对五年级语文《长征》这篇文章的教学设计内容。
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背景和成立;2、了解长征的必要性及过程;3、领会长征精神,明确团结合作、艰苦奋斗、顽强拼搏、自我牺牲、坚持战斗的理念;4、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勇于拼搏、团结协作的精神品质;5、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和计算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历史背景让学生通过阅读,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历史背景,掌握相关知识。
2、长征的必要性及过程让学生了解长征的必要性,包括了解四行仓库事件、百团大战、毛泽东用“去蒋化”夺取红军军权等;同时,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文章,了解长征的过程。
3、长征精神的传承通过阅读,让学生领会长征精神,强调团结合作、艰苦奋斗、顽强拼搏、自我牺牲、坚持战斗的理念。
4、课堂活动(1)小组讨论:学生小组分配角色,每个小组扮演不同的角色,如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学生可以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此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2)诗歌朗诵:让学生朗诵《红军之歌》、《忆长征》等有关长征的诗歌,以抒发自己对长征精神的理解和感悟,同时提高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
(3)课堂游戏:通过课堂游戏,增强学生对长征历程的理解和记忆,同时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比如,让学生根据阅读的内容,从图片中找出符合描述的场景或人物等。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加深学生对中国共产党成立及历史背景的理解,了解长征的必要性和过程,明确长征精神,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和计算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2、教学难点学生对中国共产党成立及历史背景的理解程度有差异,如何能够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掌握相关知识并进行深入了解是比较难的。
《长征》教学设计《长征》教学设计之四一、教学要求1.理解诗句,学习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难险阻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点理解诗句,学习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三、教具准备红军长征路线图;绘有红军过雪山的挂图。
四、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一、指名读第六组“导读”。
说说这一组有哪几篇课文,这一组的训练重点是什么。
二、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长征》这首诗是毛主席1935年10月写的。
(板书:长征1935年10月)2.出示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图,简单介绍长征。
1934年10月,由于王明错误路线,红军五次反围剿失败,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长征,北上抗日。
长征途中,1935年4月,党中央召开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路线的统治,从此,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从胜利走向胜利。
党中央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现已撤消省的建制)、甘肃、陕西等十一个省。
在整个长征途中,红军历尽艰苦,跋涉千山万水,击溃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比如四渡赤水,冲破乌江天险,抢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巧渡金沙江,翻越大雪山,穿过草地等,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
1936年10月,第二、四方面军也到达陕北,与第一方面军会合。
三、检查预习。
1.指名读课文,纠正读错的字音。
逶,读w5i,不要读成w7i;迤y0,不要读成y@;磅,读p2ng,不要读成b4ng;礴,读b$;丸,读w2n;岷,读m0n,不要读成m!n。
2.提出不懂的问题。
(视情况作解答,大多放在讲读诗句过程中解决。
)四、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五、理解诗句。
(先同座试讲,再指名逐词逐句讲解,教师酌情指导。
)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1)“远征”指二万五千里长征;“万水千山”指红军在长征中遇到无数的艰难困苦;“只等闲”只当作平平常常之事。
语文优秀教学设计《长征》篇4谈话激趣,导入新课①出示毛泽东主席的相关图片。
导语:你认识画面上的这个人吗?你都知道哪些有关他的事迹?②学生结合“资料袋”和课外收集的相关资料简单汇报已有知识。
过渡:他就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之一--毛泽东。
就让我们通过对这组课文学习,来走近他、了解他、感受他那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吧!放手阅读,整体感知①自学生字词。
a.请学生各自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b.请同桌互相读读、听听,纠正读错的字音。
试着解答一下对方不懂的问题。
c.全班汇报交流,读准词语,理解不懂的词语。
读准下列词语:逶迤(wēi yí)磅礴(páng bó)岷山(mín)解释词语:逶迤:弯曲绵延的样子。
磅礴:气势雄伟的样子。
学生可能质疑的词语: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或称南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
长征:一九三四年十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福建出发,于一九三五年十月到达陕北,行程二万五千余里。
②了解相关背景。
过渡:你都知道哪些有关长征的事?学生介绍有关长征的历史事实。
出示红军长征路线图。
③感知诗歌内容。
过渡: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了北上抗日,保存自己的实力,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跋山涉水:翻过五岭,突破乌江,四渡赤水,越过乌蒙山,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终于在1935年10月到达陕北。
在这短短的一年时间里,红军战士靠着自己的双脚,走过了十一个省,行程2500余里,完成了举世无双、惊天动地的万里长征。
1935年10月,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
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细读鉴赏,领略诗境①教师范读,学生思考:这首诗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你最欣赏其中的哪几幅图?为什么?②小组研读。
语文优秀教学设计《长征》篇6【教材分析】《长征》是毛主席饱含胜利的喜悦和革命热情所创作的一首七律。
作者以直白的词汇、豪迈的语势,概括出红军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革命主义气概。
短短四句诗成为了一幅浓缩红军长征壮阔历程的总览图。
【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认读三个生字,理解重点词的意思,了解诗歌的大意。
能力目标:继续培养抓住诗眼去品悟诗歌语言的精妙,从而体会思想感情。
情感目标:体会红军长征战胜种种艰难险阻,感受毛泽东和红军将士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重点、难点】1、感受红军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
2、理解二、三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同学们,今年是2009年,75前的10月,中国这片红色的土地上,发生了一件气吞山河的壮举。
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在一年的时间里红这跋山涉水、翻山越岭,经受无数次考验,当胜利即将到来的'时候,毛泽东写下了《长征》这首壮丽的诗篇。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七律长征》这首诗。
二、范读诗句。
三、看图。
配诗、解意。
给画配诗(颔联和颈联),说一说每句诗的含义。
播放“飞夺泸定桥”电影片段,感受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品读课文,悟诗情学习诗歌更重要的是要品读诗歌,感悟诗歌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怎么样去体会作者的感情呢?抓住重点词语去体会和感悟。
同学们现在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来读一读课文,抓住诗句的重点词语,认真品味,相信你一定有新的感悟。
(分小组自由读,感悟诗句所用修辞手法和表达的情感)学生汇报,教师指导。
五、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播放《长征》诗歌朗诵。
六、拓展延伸:探究;长征精神是什么精神?新时代还需要长征精神吗?总结:和平年代的长征精神脉脉相传,具有长征精神的人,就在你、我、我们身边。
图片展示:运动健儿。
解放军战士科学考察队员七、教师小结:“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长征》优秀教学设计《长征》优秀教学设计《长征》优秀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1、读中体会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革命精神。
2、抓住重点的字和词领略伟人的风采。
教学方法:以读为主,读中体会。
教学准备:1、课前可以组织学生观看反映长征的记录片、故事片,或者帮助学生搜集一些反映长征的文字、图片资料,以增加对长征的了解。
2、搜集毛泽东诗词,自己可以了解或背诵几首。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前一段时间老师和大家一起搜集了许多关于长征的资料,这几天,电视上正好又在播电视剧《长征》,我们已经连着看了好几集了,那谁能说说,红军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毛主席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作为一个军事家,他有着卓越的指挥才能,在长征中他的战略方针是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打运动战、游击战。
)他还是一位伟大的诗人,文学修养极高,大家还记得那一幕吗?当朱老总要亲自到前线指挥战斗时,毛主席拉着他的手说:“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昆仲手足情。
”今天,我们就走进毛泽东的这首《七律·长征》去感受当年红军不怕困难的革命精神,领略他伟人的风采。
二、披文入情。
1、首先请同学们听听着名演员朗诵的这首《七律·长征》。
2、你觉得这首诗写得怎么样?(豪迈,有气势、大气磅礴)三、质疑问难。
四、品悟诗情,感受伟人风采。
你从哪里能感受到红军不怕困难的革命精神?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这是全诗的中心句。
抓住“难”和“只等闲”来理解。
让学生结合自己搜集的资料说一说长征中红军遇到了哪些困难?红军怕了吗?(不怕)只把它当作平常的事。
所以毛主席说,“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这一句让我们感受到了红军不怕困难的革命精神,毛主席那藐视困难,傲视山川的博大胸怀。
谁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学生练习朗读,指名读,齐读。
2、“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首先感受五岭绵延千里,乌蒙山的雄伟挺拔,体会红军翻过这山的不易。
《长征》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长征》教学设计执教者:王勇学校:大石小学班级:六(3)班一、教材分析:本课是毛泽东同志在红军长征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
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学会3个生字;②感悟“暖、寒、只等闲、尽开颜、万水千山”等词语的意思及含有的思想感情。
③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①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②自学与合作学习。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①养成自学的习惯。
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品质。
③培养小组合作学习的协作精神。
④培养学生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②激发学生质疑和解疑的意识。
③自学和合作学习。
④培养学生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四、教学准备:自制课件五、教学过程:(一)解题导入1、(板书课题)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长征》这一课。
师:谁来读读课题?大家来评判一下,哪一种比较好?为什么?(读出长征的艰难和红军的英雄气概。
)齐读课题。
2、师:读了这个题目,你最想了解什么?(什么是长征?为什么要长征?长征的都是什么人?长征经过哪些地方?长征何时开始、何时结束?)(学生自己质疑,自己解疑。
)3、师点拨总结:同学们预习工作做得非常不错!抗日战争时期,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的工农红军创下了世界战争史上的一个前无古人的奇迹。
1934年,中国工农红军为了北上抗日,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进行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英勇的红军一路跋山涉水,翻过五岭,越过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爬高寒雪山,过生死草地,历经一年,终于胜利到达陕北。
现在我们来欣赏红军飞夺泸定桥的片断,看完后,说说你有怎样的感受?(播放课件)师:看完后,你有怎样的感受?(生答)(二)朗诵《长征》诗词。
同学们,真是“英雄所见略同”!毛主席当时亲自率领红军长征,在胜利时回顾红军战士经历的千山万水,千难万险,心潮澎湃,诗思纵横,挥笔写下了一首气魄雄伟、情感激昂的壮丽诗篇。
人教版长征教学设计(合集6篇)篇一:《长征》教学设计(人教版六年级上册)《长征》教学设计[教材理解]《长征》是一首七言律诗,作者是毛泽东。
这首诗对举世闻名的长征作了生动的描写和热情的歌颂。
全诗共八行,一、二两行总括全诗,说明长征中遇到无数艰难困苦,但在红军看来是平平常常的事。
第三至第六行,诗人以“五岭”“鸟蒙”为“千山”的代表,以“金沙江”“大渡河”为“万水”的代表,以红军翻过“五岭”、跨越“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典型事例,表现了红军把艰难困苦当作平常事的英雄气慨。
最后两行表现了红军历尽艰险,邓得长征胜利的喜悦心情。
[教学重点]1、懂诗中所有词语的意思,从中领会全诗表达的大无畏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
2、是要读出全诗的节奏和韵脚,增加对诗这种体裁特点的感性认识。
[学习目标]1、认识“礴”等3个生字。
会写“丸”等3个字。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理解诗句意思,能联系重点词语体会诗歌的感情。
3、初步理解诗歌具有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课前准备]1、课前利用各种途径搜集有关红军长征和毛泽东主席的相关资料。
2、准备有关红军长征爬雪山、过草地、巧渡泸定桥的录像。
3、准备“长征组歌”中的歌曲《七律长征》。
4、制作教学课件。
[学习过程]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我们一起回忆一下,在我们学过的课文中或是在课外书籍中,你们都读过哪些有关红军长征的故事?(……)2、同学们说得好,这些都是发生在长征途中的感人故事。
3、(课件出示线路图)教师介绍。
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了北上抗日,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由毛主席指挥,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跋山涉水,翻过五岭,突破乌江,四渡赤水,越过乌蒙,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历尽艰苦,击溃了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
1935年10月,红军主力终于胜利到达陕北,完成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就在此时,毛泽东主席写下豪情万丈的壮丽诗篇--《七律长征》(板书课题)二、初读课文,学习第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