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哪次军事行动保证了遵义会议从容召开
- 格式:doc
- 大小:14.00 KB
- 文档页数:1
论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摘要]本文对遵义会议在历史上产生的影响和给我们今天的启示进行了论述,并简单阐述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 遵义会议历史影响启示[目录]一、遵义会议的内容二、遵义会议的影响三、自己的看法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召开的一次极其重要的会议,它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它不但对中国革命的进程产生巨大的影响,也给今天的我们很大的启示。
本文试就以上两个方面谈谈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贵州遵义柏公馆的小楼上召开了政治局的扩大会议。
这次会议是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进行长征,长征初期损失严重,中国革命处于极端危险的境地,党的干部和红军指战员对王明“左”倾冒险主义怀疑、不满,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毛泽东军事指挥的正确,要求改变领导的情况下召开的。
这次会议的议题可以概括为两方面:一是军事问题,明辨红军战略战术方面的是非——肯定了毛泽东等指挥红军取得前四次反“围剿”胜利的战略战术基本原则,指出“左”倾错误领导人推行的单纯防御路线是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主要原因。
二是组织问题,改组中央领导机构,特别是解决军事最高指挥权问题——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会议后,常委进行分工,由张闻天接替博古负总责,成立了以毛泽东、周恩来、王家祥组成的三人军事小组,负责军事行动。
遵义会议的胜利召开对当时的中国革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主要有:第一,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长达四年之久的统治,遵义会议的召开和会议作出的决定,体现了毛泽东在这次纠正党内重大错误的问题上,起着重要的核心作用。
党的领导实质是指导思想、指导方针的领导,遵义会议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也就是从指导思想、指导方针上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三人军事指挥小组是当时战争环境下党中央最重要的领导机构,毛泽东进入三人军事指挥小组,承担起长征途中处于中心的军事任务的领导工作,进一步表明毛泽东在党中央领导核心地位的确立。
遵义公务员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1. 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次重要会议,请问遵义会议召开的时间是?A. 1934年10月B. 1935年1月C. 1936年12月D. 1937年7月答案:B2. 遵义会议的主要内容是什么?A. 确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B. 确定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C. 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方针D. 确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答案:B3. 遵义会议的召开地点是?A. 延安B. 遵义C. 井冈山D. 南昌答案:B4. 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是什么?A. 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B. 标志着中国工农红军的创建C. 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问题D. 标志着中国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答案:C5. 遵义会议后,红军进行了哪次著名的军事行动?A. 长征B. 秋收起义C. 百团大战D. 渡江战役答案:A6-10. (此处省略,根据需要添加类似题目)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以下哪些是遵义会议确定的党的基本路线?A. 土地革命B. 武装斗争C. 统一战线D. 党的建设答案:ABCD2-5. (此处省略,根据需要添加类似题目)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5分)1. 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会议。
(对)2. 遵义会议是在遵义市的遵义会议纪念馆召开的。
(错)3. 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内的领导地位。
(对)4-5. (此处省略,根据需要添加类似题目)四、简答题(每题5分,共10分)1. 简述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答案:遵义会议是中国革命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它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纠正了之前的错误路线,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成熟,是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重要标志。
2. 简述长征精神的主要内容。
特级教师徐珍华:生死攸关的遵义会议中国革命历尽艰难险阻,到1934年,由于党内“左”倾错误占了统治地位,加之蒋介石集中全力进行残酷的第五次“围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再次进入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期。
193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城召开会议,“得以胜利地结束了‘左’倾路线在党中央的统治,在最危急的关头挽救了党”。
其中毛泽东发挥了他高超的政治、军事才能。
随着史料的不断丰富和研究的深入,我们认为遵义会议不能仅仅理解为在遵义城召开的一次会议,而应是遵义召开会议前后的一系列会议;确立毛泽东的领导也有一个过程;确立毛泽东领导地位不仅要看他担任什么职务,而主要看他的主张、意见是否占主导地位。
下面我们试从这个角度重新探讨遵义会议前后毛泽东的历史作用。
长征前后,红军迭遭失利,几乎濒于绝境,经过反复深入细致的工作,毛泽东的主张得到王稼祥、张闻天等人的支持中央红军的长征是由于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进行的。
当时推行第三次“左”倾路线的中共中央领导人,在实行这次突围和战略转移的时候,又犯了退却中的逃跑主义错误,把战略转移变成了一次大搬家。
全军8万人在崎岖山路上行进,拥挤不堪,常常是一夜只翻一个山坳。
错误的决策和指挥,失掉了获胜的机会,这对“左”倾领导人来说,已经不知有多少次了。
由于部队携带的坛坛罐罐太多,行军速度太慢,在冲击敌人第四道封锁线时,遇到了极大的麻烦。
红军虽然突破敌湘江防线,给敌人以重大打击,但自身也遭受惨重损失。
主力红军渡过湘江之后,整个队伍已由8万多锐减到3万多人。
这时,蒋介石已察觉到中央红军的前进方向是要到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他立即调集重兵,布好口袋形阵势,准备把中央红军一网打尽。
而当时把持红军军事指挥权的李德等人仍然坚持原定的去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的方针。
这样,整个中央红军就有被蒋介石集团全部消灭的可能,党中央和红军面临着巨大的危险。
在这危急的关头,毛泽东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为了红军的生存,做了大量的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说服党内高级干部和他一道反对“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主张。
遵义会议的时间,内容,意义遵义会议是指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遵义召开的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一次极其重要的扩大会议。
这次会议是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长征初期严重受挫的情况下,为了纠正王明“左”倾领导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挽救红军和中国革命的危机而召开的。
遵义会议集中全力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和组织问题,肯定的毛泽东的军事战略主张,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
会议在与共产国际中断联系的情况下,独立自主地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开始确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走向成熟。
这是党生死攸关的历史转折点,中国革命从此打开了新局面。
背景1934年1月中共六届五中全会以后,在党和根据地的各项工作中,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得到更加变本加厉的推行。
在这种错误领导下,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了,迫使红军放弃革命根据地,开始长征。
长征初期,“左”倾教条主义者从进攻中的冒险主义变成退却中的逃跑主义,并且把战略转移变成搬家式的行动,使部队的行军速度非常缓慢,致使敌人有充分的时间调集兵力,对红军实行围追堵截,红军在突围过程中损失惨重。
为了摆脱尾追和堵击的敌军,毛泽东建议中央红军放弃去湘西同红二、六军团会合的企图,改向敌军力量薄弱的贵州挺进。
1935年1月7日,红军攻克黔北重镇遵义。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
参加会议的中央政治局委员有毛泽东、张闻天(洛甫)、周恩来、陈云、朱德、秦邦宪(博古),政治局候补委员有王稼祥、刘少奇、凯丰(何克全)、邓发;扩大参加者有红军总部和各军团负责人李富春、刘伯承、林彪、聂荣臻、彭德怀、杨尚昆、李卓然;出席会议的还有《红星报》主编邓小平(会议中被选为党中央秘书长)、共产国际驻中国的军事顾问李德及其翻译伍修权。
红军长征资料1934年至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以血肉之躯谱写了人类历史上无与伦比的英雄史诗:二万五千里长征.它那传奇式的牺牲和坚韧不拔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赖以成功的基础,它激励着一个有12亿人口的中国朝着一个无人能够预言的未来前进.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是举世无双的壮举,它像一条永远铭刻在地球上的红飘带,成为人类坚定无畏的象征.从1934年10月16日红军在江西渡过于都河,直至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中国工农红军从江西到陕北,历时两年整,行程上万里,其间经过无数次激烈的战斗.几乎平均每天就有一次遭遇战,路上行军一共368天,余下来的100天大多都在战斗中渡过.据美国著名记者斯诺统计:红军一共爬过了18条山脉,其中5条终年冰雪覆盖;渡过24条河流;经过12个省份;占领过62座城市;突破10个地方军阀组织的包围,此外还打败或躲过追击的中央军.平均每天行军71华里,一支大军及它的辎重要在一个地球上最险峻的地带保持这样的平均速度,可说近乎奇迹从一九三四年十月,到一九三六年十月的整整两年中,中国工农红军离开了原来的根据地举行了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长征中,红军斩关夺隘,抢险飞渡,杀退了千万追兵阻敌,翻越了高耸入云的雪山,跋涉了渺无人烟的草原,其神勇艰苦的精神,充分显示了共产主义运动无比顽强的生命力,表现了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无坚不摧的战斗力量。
但是,为什么要举行长征?红军为什么能够胜利地完成这个伟大的壮举?其中却有许多经验教训值得记取。
一党中央六届四中全会以后,开始了土地革命时期以王明为代表的第三次“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对党的统治。
一九三一年十一月的中央根据地党代表大会和一九三二年十月的宁都会议,根据六届四中全会的错误纲领,污蔑毛泽东同志的正确路线为“富农路线”和“极严重的一贯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并改变了中央根据地正确的党的领导和军事领导。
到一九三三年初,临时中央因为白区工作在错误路线的领导下遭受严重损失,而迁入中央根据地,更使错误路线得以在中央根据地和邻近根据地进一步地贯彻执行。
《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峙》单元检测题一、选择题1.毛泽东同志很早便被称为“毛主席”,该称呼最早有可能是在下列哪一事件之后出现()A.秋收起义 B.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C.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D.八七会议召开2.北伐军出师不到半年,就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实现了“饮马长江”的誓言。
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 )A.北洋军阀的腐朽涣散 B.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C.北伐将士的英勇作战 D.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3.1931年被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的是A.周恩来 B.毛泽东 C.朱德 D.陈毅4.毛泽东著名的词句“江山如此多娇┮无数英雄竞折腰┦风流人物┗箍唇癯。
”抒发了博大的胸襟和远大的抱负。
这首《沁园春·雪》写于1936年。
此时中国工农红军()A.开创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B.粉碎国民党的三次“军事围剿”C.召开遵义会议 D.胜利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5.“……是考验中国红军男女战士的意志、勇气和力量的人类伟大史诗。
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不是战役,也不是胜利。
它是一曲人类求生存的凯歌,是为避开蒋介石的魔爪而进行的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的撤退,是一场险象环生、危在旦夕的战斗。
”这段话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井冈山会师 B.挺进大别山C.长征 D.渡江战役6.下图反映的是什么事件()A.南昌起义 B.秋收起义 C.太平天国运动 D.渡江战役7.在一部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中,周恩来与蒋介石互称“蒋校长”和“周主任”,这源于他们都曾共事于()A.北京大学 B.京师大学堂 C.黄埔军校 D.京师同文馆8.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具有历史意义的一项英明举措是()A.兵分三路,全力进攻长沙 B.放弃攻打城市,转向农村进军C.进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 D.整顿工农红军9.八年级(1)班为某期黑板报的出刊,收集整理了如下资料:“五四运动”“黄埔军校创建”“八一南昌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
作者: 邵平
出版物刊名: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在遵义会议召开之前,党曾在长征途中召开过通道会议、黎平会议、猴场会议,这三次会议为随后召开的遵义会议确立毛泽东核心领导地位的形成及红军战略方针的转变奠定了基础。
今年是长征胜利70周年,在我们大力弘扬长征精神的同时,对长征中的几个常见问题进行历史考察,有助于我们纠正偏颇,了解历史的真相。
1.通道会议在这次会议上,毛泽东第一次正式提山并否定了李德要求中央红军与红二、六军团会合的主张,创造性提出了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
他说:“应该放弃在长江以南同二军团一起建立苏区的意图,向四川进军,去同四军团会师。
”张闻天、王稼祥、周恩来等大多数人赞同毛泽东的正确主张。
但李德、博古仍坚持与二、六军团会合原定计划。
由于中央领导层中意见不统一,故未能对战略转移的大方向做出决定。
但这次会议为毛泽东的重新崛起奠定了基础。
2.黎平会议这次会议的中心议题是讨论红军的进军路线问题。
会上许多同志在听取了毛泽东的发言后,表示赞成毛泽东的正确主张,主持会议的周恩来最终采纳了毛泽东的意见,通过了《中央政治局关于战略方针之决定》,决定放弃与红二、六军团会合的原定计划。
由于周恩来是中央“三人团”成员之一,他的态度转变起到了重要作用,促使会议取得成功。
...。
遵义会议的前前后后作者:唐双宁来源:《百年潮》2015年第01期1935年1月15日至17日召开的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
遵义会议召开了三天,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在极端危机的历史关头,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但遵义会议能够顺利召开,成为中国革命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并不是偶然的,有其必然性。
如果没有通道会议、黎平会议、猴场会议,也就不可能召开遵义会议;如果没有扎西会议、苟坝会议、会理会议,党的总负责人的更换、《遵义会议决议》的通过、成立新的“三人团”、确定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等,遵义会议重要的转折成果就无法实现。
遵义会议前的几次会议湘江之战,中央红军虽然突破了国民党军第三道封锁线,但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中央红军和中央机关人员从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到3万人。
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和长征后盲目的逃跑主义给红军带来巨大损失,党内和红军将领纷纷对博古、李德表示不满,而毛泽东也一直没有放弃与“左”倾教条主义的斗争。
转移之初毛泽东争取与张闻天、王稼祥一起行军,商谈博古等人的“左”倾错误。
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聂荣臻等红军将领也一直对博古、李德的错误指挥不满,党内、军内普遍呼吁毛泽东出来指挥红军。
为解决红军的进军路线、确定向贵州转兵战略方针、以遵义为中心建立新的根据地的问题,先后召开了通道会议、黎平会议、猴场会议,这三次会议为召开遵义会议打下基础。
通道会议。
1934年12月上旬,根据当时长征中的实际情况,毛泽东向中央建议:放弃去湘西同红二、六军团会合的计划,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到川黔边建立根据地。
博古、李德不予采纳,仍把希望寄托在与红二、六军团的会合上。
11日,中央红军占领湖南通道县城。
12日,中革军委临时决定召开紧急会议,与会者为博古、周恩来、张闻天、毛泽东、王稼祥和李德等。
会议着重讨论红军战略转移的前进方向问题,毛泽东再次建议放弃原定的北上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的计划,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进发,避免进入敌人的包围圈,得到大多数与会人员的认可,史称“通道转兵”。
红军哪次军事行动保证了遵义会议从容召开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这是毛泽东在1935年2月底写下的《忆秦娥娄山关》的上半阙,这一年1月,根据毛泽东的建议,中央红军在通道县来了个急转弯,随即转而奔向贵州,红军随即由南向北,兵分三路突破乌江天险,1月6号,红军先遣部队杀进了遵义城,为了建立黔北防御,保证建立以遵义为中心的“川黔边新根据地”,中革军委决定派红一军团第二师四团追歼北窜之敌,黔军侯之担部攻克娄山关,占领桐梓县城。
命令下达之后,红军总参谋长刘伯承和一军团政治委员聂荣臻,亲自来到了遵义城北门四团的驻地部署任务,四团团长耿飚和政委杨成武,立即率部队北进,红军抵达娄山关前先休整了两天,趁着这个机会,耿飚和杨成武对娄山关守军的情况做了摸底调查,当下决定,采取一路正面强攻,一路绕关东小道抄袭的战术。
拿下娄山关,1月8号经过休整的红四团饱餐之后,从娄山关前的板桥小镇,分道出发,扼守娄山关的是从乌江防线溃退下来的黔军第三旅林秀生部两个团,经乌江一战,黔军是胆战心惊若惊弓之鸟。
红军尚未攻关,他们便用电话向军部请求增援,军部的回电也非常直接,命令守军不准后撤一步,同时命令他们注意警戒关口东边小路,提防红军从侧后袭击桐梓,此时正值小雨霏霏,红军通信班士兵搭上了对手的电话线,并窃听到了电话的内容。
在得知守军东侧空虚的情况后,团长耿飚当即下令,正面部队暂缓进攻,关东侧侦察队工兵连迅速断敌推路,恰在此时,通信兵又窃听到了黔军军部命令关上守军撤退的电话,知道对手要弃关退守桐梓。
耿飚当机立断,命令正面强攻部队以密集火力,从关南发动总攻,迅猛杀上娄山关,此时守军利用有利地形,妄图死守关口,红军将士冒着枪林弹雨冲入敌阵,与敌人白刃肉搏,一举拿下了娄山关,可以说娄山关之战,不过是一次小小的战斗,目的就是在遵义北面设置一道防线,保证中央在遵义能够踏踏实实地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从这个角度来看娄山关战斗可说是意义非凡。
在随后召开的遵义会议上毛泽东从组织程序上,回归了红军的领导层,对于毛来说真可谓是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