顽固性呃逆的治疗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72.16 KB
- 文档页数:2
呃逆的病因与治疗呃逆的病因与治疗:一、呃逆的临床症状:呃逆俗称(打嗝)。
它是由于某种刺激引起膈神经过度兴奋,膈肌痉挛所致。
呃逆可以在多种疾病中出现,一般分为急性与慢性两类。
呃声不断、多而短促、声音响亮的呃逆,很快会自行消失。
但也有连续数小时,数星期或更长时间迁延难愈的。
中医认为它常常是饮食不节,过食生冷或寒凉药物导致寒结胃中,以及恼怒抑郁,情志失和,以致肝气犯胃引起。
也有少数是胃中阴液损伤,或脾胃气败所造成。
自疗时当有区别。
呃逆是不自主而且强有力的一侧或者两侧膈肌的阵发性痉挛,伴有吸气期声门突然关闭,发出短促而且特别的声音.顽固性呃逆以其发作频繁,症状典型,持续时间大于24小时,常规治疗无效为特点.呃逆由迷奏,膈神经,交感神经,膈肌与呼吸辅助肌等共同参与的的神经肌肉反射动作,与暴饮暴食,酗酒,冷空气刺激,精神神经因素等有关系.病因如下:1、中枢性呃逆:A、神经性如脑炎,脑膜脑炎.脑部肿瘤,脑出血,脑血栓,癫痫早期等;B、中毒性可见于乙醇,环丙烷,铅,巴比妥类中毒,全身感染伴有毒血症者;C、精神性如痍症或者神经过敏者。
2、外周性呃逆:A、胸部疾患如使膈神经受到刺激的疾病:纵隔肿瘤,主动脉瘤,食管肿瘤或者纵隔淋巴结肿大,心包炎等;B、膈肌疾患如肺炎合并膈胸膜炎,膈疝等.C、腹腔内疾患:可以使腹压增高或使膈肌受到刺激的任何原因都可以引起呃逆包括胃扩张,饮食过饱,胃肠胀气等。
3、其他如代谢障碍性呃逆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低钾,低镁,低钙,代谢性酸中毒等。
二、呃逆治疗:目前呃逆的治疗进展不是很大,主要的治疗方式主要包括一下几个方面:一、非药物治疗:1.屏气法:病人坐位或立位,闭口深吸气后迅速用力憋气,然后张口缓慢出气即可压迫耳屏:病人坐位,术者立于背后,拇指指腹压迫耳屏直到呃逆停止。
2.此外还有指压膈神经,指压眶上神经,揉压双眼球,棉扦刺激上腭,吞食烟雾以及一些针灸治疗。
二、药物治疗:1、西药治疗:甲氧氯普胺,氯丙嗪,苯妥英纳,地西泮,氟派啶醇,利他林,654-2,利多卡因,可待因等。
顽固性呃逆的治疗方法有哪些前言:呃逆为较易发生的生理现象之一,打嗝主要是由于膈肌收缩而导致的,在打嗝时,横膈肌会处在收缩状态下,空气会被快速吸入至肺中,声带中的裂缝会快速收缩,而后就会导致声响,对呃逆来说,若其的发作时间大于48个小时,那么则称其为顽固性呃逆。
对于顽固性呃逆若未能予以妥当性治疗,则无疑会影响到患者的生活质量。
基于此,本文就以顽固性呃逆分析为出发点,而后探讨了顽固性呃逆的治疗方法有哪些?一、顽固性呃逆呃逆也被称之为膈肌痉挛,主要是因中枢神经、膈肌等受一定刺激之后所导致的膈肌阵发性痉挛,呃逆时间大于48个小时即为顽固性呃逆,根据原因能够将其划分为精神性、反射性以及代谢障碍性等类型。
以顽固性呃逆的主要病因来说,则包括颅外以及颅脑这两项原因。
以颅外原因来说,主要内容包括颈部疾病、胸部疾病、代谢紊乱等。
对于颅脑原因来说,则主要包括颈椎和颅脑外伤,脑血管以及感染等原因。
在患有顽固性呃逆之后,务必要至临床之中加以诊断,主要是进行动脉血气分析及血常规等相关的检查,以此明确患者的病因,并且也能够进行其他检查,这则包括腹部平片、以及CT等,以便了解是否有因腹部脏器产生异常情况,而致使的顽固性呃逆。
二、顽固性呃逆的治疗方法有哪些(一)一般疗法以一般疗法来说,主要体现如下:其一,吸气后屏气疗法。
对于患者来说,其应先进行深吸气,而后快速的加力屏气,之后再徐徐呼气,该种方式能够反复的运用,对于进食速度较快、以及受到精神方面刺激所导致的顽固性呃逆患者来说,则建议运用此种治疗方法。
其二,按压眶上神经疗法,对于患者来说,其应处在坐位、或是平卧位的状态之下,对于患者的双侧眶上进行按压,按压的程度即为患者可忍受,时间为2~4分钟,同时还应要求患者富有节奏的加以屏气。
其三,牵舌法,应让患者保持半卧位状态,并且还应深舌,利用于纱布将患者的舌体前约1/3~1/2的部分加以裹住,向外实施一定的牵拉,在其有一定的痛感即可,时间约为30秒,而后再让患者的舌体复位。
临床顽固性呃逆治疗方法要点呃逆,俗称“打嗝”。
当呃逆持续时间大于2个月,则被认为是顽固性呃逆(IH)。
发生顽固性呃逆常因严重影响正常生活,加之精神和身体的沉重压力,会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痛苦。
在人体的胸腔与腹腔之间,有一膈肌,它将胸腹腔分开。
和所有脏器一样,膈肌也有神经支配,既可接受各种刺激,也可接受“上级神经”命令而收缩。
膈肌突然收缩,继之喉头立即关闭,有时软腭及辅助呼吸肌也配合而收缩,这些都被延髓中枢所协调,于是打嗝就产生了。
“打嗝”这个通俗称呼很形象,不但描述了症状,也告诉我们产生这种症状的直接脏器——膈。
顽固性呃逆的治疗应注意以下几点:①积极治疗原发病;②针对不同个体,选择适宜的治疗方法;③强调中西医结合治疗。
一般疗法深吸气后屏气法。
采用深吸气后迅速用力屏气或以纸袋置于鼻口周围,造成局部二氧化碳增高的小环境,以达到通过增加二氧化碳的浓度来刺激呼吸中枢,消除病理性兴奋的目的。
指压耳轮脚法。
患者取仰卧位,术者位于患者的头顶侧或面对患者,用两个大拇指腹同时按压患者两侧耳轮脚,由轻到重,持续加压直到呃逆终止。
按压双眼球法。
患者闭目,术者将双手拇指置于患者双侧眼球上,按顺时针方向适度揉压眼球上部,直到呃逆停止。
此法多用于上腹部手术患者,但青光眼、高度近视患者忌用,心脏病患者慎用。
吞食烟雾法。
用一较长的圆形硬纸空盒,一端开口,用火点燃纸屑,放入盒内,使其熄灭产生烟雾,立即将纸盒开口紧压患者口唇周围,留出鼻孔,嘱患者张口如吃食物动作,把烟雾吞咽下去,但忌用抽吸的方法,1~2 分钟呃逆即可停止。
牵舌法。
患者取仰卧位、半卧位或端坐位,全身放松,伸出舌头,操作者用湿毛巾或消毒湿纱布包住患者舌头,双手握住向外牵拉,以患者稍有痛感为度,持续30秒左右,松手使舌体复位。
干扰法。
干扰正常呼吸,如嘱患者打喷嚏、咳嗽、屏气或过度换气或用一吸痰管沿鼻腔刺激等。
药物治疗西药治疗氯丙嗪。
氯丙嗪是美国 FDA 唯一批准的用于治疗顽固性呃逆的药物,通过拮抗中枢多巴胺受体而发挥作用。
中医针灸治疗顽固性呃逆患者的临床效果针灸治疗作为中医传统的重要疗法,在治疗顽固性呃逆患者中具有独特的优势。
本文通过对顽固性呃逆患者的针灸治疗进行临床观察,探讨其疗效和应用价值。
一、顽固性呃逆顽固性呃逆是指持续时间长、频繁发作、难以控制的呃逆,常伴有恶心、呕吐等消化系统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其病因复杂,涉及多个系统及机制,如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心理因素等。
常规治疗效果不佳,甚至出现药物耐受性和副作用,因此需要探索新的治疗方法。
二、针灸治疗针灸治疗是中医传统疗法之一,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其主要通过刺激人体穴位,调节气血运行和机体代谢,改善机体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对于顽固性呃逆患者,针灸治疗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作用。
1、调节自主神经系统2、改善胃肠道功能顽固性呃逆患者胃肠道功能异常,导致恶心、呕吐等症状的出现。
针灸可刺激脾胃经络,调节胃肠道蠕动和分泌功能,改善患者胃肠道症状。
3、舒缓情绪,缓解焦虑患者对顽固性呃逆发作感到十分恐惧和焦虑,加重症状。
针灸治疗可刺激神经内分泌系统,调节各种神经递质的平衡,缓解患者的紧张感,降低焦虑程度。
4、增强免疫力顽固性呃逆患者多伴随免疫功能下降,容易感染各种疾病。
针灸可刺激免疫系统,促进机体免疫力的提高,增强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四、针灸治疗的注意事项针灸治疗虽然疗效显著,但在应用过程中也要注意以下事项。
1、针灸治疗应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避免不当操作导致意外事件的出现。
2、患者针灸前应保持安静,避免身体过度劳累、饮食过饱、过度饥饿等,以免影响治疗效果。
3、针灸治疗时间因人而异,要根据患者病情和身体状态合理安排治疗时间。
4、治疗期间必须注意个人卫生,避免感染,保持局部干燥清洁,防止红肿和疼痛等不良反应。
五、结论。
呃逆的中医疗法呃逆,俗称“打嗝”,是一种常见的生理现象,但如果呃逆频繁发作或持续时间较长,就会给人带来不适和困扰。
在中医理论中,呃逆的发生有着多种原因,相应地也有多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中医认为,呃逆的发生主要与胃气上逆有关。
而导致胃气上逆的原因则多种多样,比如饮食不当、情志失调、正气亏虚等等。
饮食不当是引起呃逆的常见原因之一。
如果暴饮暴食,或者食用了过多生冷、油腻、辛辣的食物,就可能损伤脾胃,导致脾胃运化失常,胃气上逆而发生呃逆。
这种情况下,常常会伴有胃脘胀满、恶心呕吐、嗳腐吞酸等症状。
情志失调也容易引发呃逆。
比如长期处于紧张、焦虑、愤怒等不良情绪中,会影响肝气的疏泄功能。
中医讲,肝气郁结会横逆犯胃,导致胃气上逆,从而出现呃逆。
此类呃逆往往在情绪波动时加重,还可能伴有胸胁胀痛、心烦易怒等表现。
正气亏虚也是呃逆的一个重要因素。
如果年老体弱,或者久病之后,导致脾胃虚弱、肾阳不足等,也会使得胃气失于和降,从而引发呃逆。
这种呃逆通常声音低微,持续时间较长,还会伴有神疲乏力、面色无华、腰膝酸软等症状。
针对不同原因引起的呃逆,中医有着丰富多样的治疗方法。
首先是中药治疗。
根据不同的证型,选用相应的方剂。
比如,对于饮食停滞型呃逆,可以选用保和丸加减,以消食导滞、和胃降逆;对于肝气郁结型呃逆,常用柴胡疏肝散加减,以疏肝理气、和胃降逆;对于脾胃虚弱型呃逆,多使用补中益气汤加减,以健脾益气、和胃降逆;对于肾阳不足型呃逆,则常用金匮肾气丸加减,以温补肾阳、降逆止呃。
除了中药,针灸也是中医治疗呃逆的常用方法之一。
通过针刺内关、足三里、中脘、膈俞等穴位,可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疏通经络,从而达到降逆止呃的效果。
一般来说,针灸治疗呃逆起效较快,尤其是对于急性呃逆往往能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
推拿按摩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通过按摩腹部、背部的相关穴位和经络,可以促进胃肠蠕动,调理气机,缓解呃逆症状。
比如,顺时针按摩腹部,重点按摩中脘、天枢等穴位;按摩背部的脾俞、胃俞等穴位,都有助于改善呃逆。
・90・・综述・JournalofNursingScienceFeb.2010V01.25No.3(GeneralMedicine)肿瘤顽固性呃逆的治疗护理进展张丽萍,郑丹萍,李楠Reviewoftreatmentandnursingofcancerpatientswithrefractoryhiccup÷fZhangLiping,ZhengDanping,LiNan摘要:阐述了肿瘤顽固性呃逆的发病机制、原因、特点及对机体的影响,治疗此症状的常用方法包括行为千预、药物治疗、针灸治疗、膈神经阻滞等;呃逆期间加强病情观察、做好心理护理、保证充足睡眠、补充机体营养、防止误吸等护理,可防止意外和误吸等并发症。
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其生活质量和治疗依从性。
提出肿瘤顽固性呃逆虽然治疗方法很多,但治疗效果不一,患者个体差异较大,需在治疗原发病基础上,结合个体情况治疗,以消除呃逆。
关键词:肿瘤;呃逆;护理;综述文献中国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152(2010)03—0090—04DOI:10.3870/hlxzz.2010.03.090呃逆是由于膈肌局部、膈神经、迷走神经或颈髓3~5以上中枢神经等受到刺激引起一侧或双侧膈肌的阵发性痉挛,伴有吸气期声门突然关闭,发出短促的特别声音,发作频率4~60次/min。
呃逆发作超过48h未停止者称作顽固性呃逆[1]。
肿瘤性呃逆是指肿瘤本身的病变、肿瘤转移及手术、放疗、化疗等因素而诱发的呃逆。
据文献报道,恶性肿瘤患者在放化疗过程中或治疗结束后出现顽固性呃逆的发生率为2%[2]。
侯桂兰等∞1的调查显示,约有3%的肿瘤患者在治疗中发生呃逆。
肿瘤顽固性呃逆严蕈影响患者的饮食、睡眠、精神状态,不仅使其生活质量下降,而且许多患者因此丧失对放化疗的信心。
因此,积极控制肿瘤性呃逆对于疾病治疗尤为重要。
本文从肿瘤性呃逆的病因、治疗及护理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同行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顽固性呃逆的治疗进展何 成关键词 呃逆,顽固性; 药物治疗; 封闭疗法; 膈肌起博治疗作者单位:474780 河南南阳 河南石油勘探局双河医院急诊内科作者简介:何 成,男,大学本科,医师。
中图分类号 R 5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26315(2003)0120011202 顽固性呃逆(intractable hiccup ,IH )多发生于有器质性疾患的患者,常因严重影响进食、讲话、正常呼吸和睡眠,加之精神和躯体的沉重负担,给患者带来了很大的痛苦,甚至可导致患者死亡。
IH 的发病机制目前仍不十分清楚,治疗方法较多,但疗效不一,下面仅对近年来IH 的治疗作一综述,以便于我们临床治疗时依据病情选用或参考。
1 一般疗法1.1 深吸气后屏气法 患者深吸气后迅速用力屏气,然后缓缓呼气即可。
此法可反复使用,多用于由精神刺激和进食过快引发者。
1.2 按压双眼球法 患者闭目,术者将双手拇指置于患者双侧眼球上,按顺时针方向适度揉压眼球上部,直到呃逆停止。
此法多用于上腹部手术患者,但青光眼、高度近视患者忌用,心脏病患者慎用。
1.3 按压眶上神经法 患者平卧位或坐位,术者用双手拇指按压患者双侧眶上,相当于眶上神经处,以能忍受为度,双手拇指交替旋转2~4分钟,并嘱患者有节奏地屏气。
1.4 (吞)吸食烟雾法 取一长圆形的一端开口的硬纸筒(患者可以自己制作,纸筒口径以刚好能盖住口唇为宜),用火点燃碎纸屑后放进硬纸筒内,然后使其熄灭,产生烟雾后立即将纸筒开口端紧压在患者口唇周围,留出鼻孔,嘱患者张口把烟雾吞下(忌用抽吸法),吞烟时间1~2分钟。
或者选用干净的人指甲,剪碎后和烟丝混匀卷成纸烟点燃抽吸。
1.5 牵舌法 患者取仰卧位或半卧位,张口,伸舌,术者用消毒纱布裹住舌体前1/3~1/2部分,轻轻向外牵拉,以患者稍有痛感为度,持续30秒钟左右后松手使舌体复位。
此法可重复操作。
2 封闭疗法2.1 膈神经阻滞疗法 此方法要求术者必须熟悉局部解剖并掌握正确的穿刺部位,严格掌握用药浓度及剂量,并作好处理病情变化的准备,以单侧阻滞为宜。
谢昌厚等[1]主张作双侧阻滞效果更可靠。
2.2 颈椎横突旁封闭疗法 向第3、4、5颈椎横突穿刺注入药物后通过扩散作用到膈神经的组成支第3~5颈神经,扰乱呃逆反射弧的形成,减弱膈肌运动,打断其恶性循环,增强自身调节能力,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裴爱珍等[2]在治疗神经根性颈椎病引起的IH 时分别按压双侧内关穴,先左侧,后右侧,同时观察呃逆有无减少或消失。
选择按压有效的同侧行颈椎旁注射,可获得较满意效果。
3 体外膈肌起搏器治疗 自1988年谢秉煦等[3]发明体外膈肌起搏器以来,该仪器在用于呼吸衰竭的抢救和慢性阻塞性肺气肿膈肌康复治疗的同时,也不断用于IH 的治疗,并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膈肌起搏器治疗呃逆的机制是它产生的电脉冲刺激胸锁乳突肌外缘的膈神经,干扰膈肌异常兴奋性收缩的反射弧,从而恢复其正常的节律,达到治疗目的。
4 西药治疗4.1 调节电解质药物 文献报道患者电解质紊乱,特别是伴有低血钠、低血钙、低血镁、低血钾等,经补充电解质后呃逆得到终止或明显缓解。
低血钠致呃的机理不明,但IH 的发生与血钠降低有着密切的关系[4];低血钙、镁时神经纤维和骨骼肌的应激性增高,即阈值降低。
临床上可出现一系列神经2肌肉应激性增高的表现,加上一些患者进食少和长时间卧床,胃排空减弱和胃液潴留,迷走神经受到刺激,从而导致IH 的发生[5,6]。
4.2 肌松药 ①巴氯芬(baclofen 商品名脊舒),为神经性传导抑制剂γ氨基丁酸(G ABA )的衍生物,主要作用于脊髓运动神经元的G ABA 受体,其抗呃逆的作用机制未明。
陈协辉等[7]认为:一方面可能是对神经传导抑制作用,从而缓解平滑肌、膈肌痉挛使呃逆停止;另一方面它可能通过对中枢的镇静作用达到抑制呃逆中枢而制止呃逆发作。
用法:每次10mg ,每日2次,口服;最大剂量为15mg ,每日3次。
陈协辉等应用总有效率98%。
②盐酸乙呱立松片(商品名妙纳)是一种新型肌肉松弛剂,范丽静等[8]认为其止呃机制为:一方面作用于脊髓,抑制脊髓反射;另一方面作用于γ运动神经元减轻脊索的灵敏度,从而阻断其反射弧,缓解膈肌痉挛,减少痉挛膈肌膈神经、迷走神经的进一步刺激;并作用于血管平滑肌,改善血流。
用法:60mg 口服或胃管注入,每天3次,饭后服用。
4.3 抗精神病药 ①氟哌啶醇5mg 静脉滴注或肌注1~2次/d ,好转后改为口服维持。
②氯丙嗪25~50mg ,每天3次口服,但此法在老年患者尤其有心血管病者应慎用。
氟哌啶醇和氯丙嗪抗呃逆的作用可能与其阻断上行网状激活系统,抑制膈神经的兴奋性有关。
4.4 抗抑郁药 ①多虑平25~50mg ,每日3次口服。
其抗呃逆的机理可能是一方面通过其中枢及周围抗胆碱作用,另一方面通过中枢镇静作用达到抑制呃逆中枢停止呃逆的作用。
②阿米替林30mg ,每日3次口服。
4.5 中枢兴奋药 ①利他林10~20mg 肌注,反复发作者可重复注射。
其终止呃逆的机理可能是通过中枢内脏神经的调节作用,亦或使膈神经过度兴奋而达到抑制状态。
②尼可刹米0.375g 肌注,止呃机理不明,可能是该药对呼吸中枢的兴奋作用,使呼吸加深加快,膈肌活动度增大,达到缓解膈肌痉挛终止呃逆。
4.6 钙离子拮抗剂 ①硝苯地平10~20mg舌下含服或吞服,每日3次,一天总量不宜超过60mg。
②盐酸氟桂嗪10 mg,每天2~3次,口服,待呃逆停止后改为每天1次口服巩固治疗。
③尼莫地平舌下含服及口服治疗顽固性呃逆也取得了较好疗效。
4.7 麻醉剂 ①利多卡因50~100mg持续静滴,每天2~3次,可用1~7天,但应注意心律监护。
其止呃机理可能为调节植物神经或反馈影响中枢神经系统而抑制膈神经。
②磷酸可待因30mg口服,止呃机理可能是抑制中枢神经,减弱膈神经的过度反应,同时直接抑制或松弛膈神经。
4.8 抗胆碱药 ①安坦又称苯海索,是中枢性抗胆碱药,临床上多用于治疗震颤麻痹。
用于治疗本病每次4mg,每日3次口服,用药2~3天。
②东莨菪碱0.3mg肌注或阿托品等药物肌注。
4.9 抗癫 药 ①丙戊酸钠用量:每次0.2g,每天3~4次,逐步加量,直至控制发作。
张敬军等[9]认为丙戊酸钠治疗呃逆的有效剂量个体差异很大,获得满意疗效的剂量为0.6~2.0g/d。
②苯妥英钠每次0.1g,每天3次,以中枢性呃逆效果较佳。
4.10 抗肿瘤药 华蟾素每次2~4ml肌注,每日2次,或静脉滴注,每次10~20ml用5%葡萄糖注射液500ml稀释后缓慢滴注。
其止呃机制不详,可能与直接或间接抑制呃逆中枢有关。
4.11 止吐药 ①恩丹西酮是一种高选择性52HT3受体拮抗剂,常用于化疗所致呕吐的防治,王钟杰等[10]用其来治疗本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他们认为其止呃机制为抑制中枢神经与周围神经的52HT3的释放,使原本兴奋的膈神经达到抑制状态,解除膈肌痉挛。
②胃复安多用来作穴位注射。
4.12 碳酸酐酶抑制剂 乙酰唑胺0.25~0.5g/次,每天3次,其止呃机理可能与抑制神经系统的碳酸酐酶有关。
4.13 其他药物 其他如地巴唑、麻黄素、丙咪嗪、维生素B1、B6(穴位注射)等均有文献报道用来治疗顽固性呃逆,并取得了较好疗效。
5 中药治疗中药治疗应在辨证的基础上,分清寒热虚实及兼症,治以和胃、降逆、平呃为主,兼以补虚攻实、温寒清热、活血化瘀、疏肝解郁等。
以下是几种有代表性的方剂:①旋覆代赭汤加减,②丁香柿蒂汤加减;⑧血府逐瘀汤加减;④左莲饮(王行宽教授经验方:苏叶4~5g,吴萸3~4g,黄连2~3g,百合10g,沸水泡服,频频饮服),刘玉铉[11]用此方治疗本病106例,总有效率96.2%。
此方尤适用于肝胃不和所致呃逆者。
6 经穴疗法6.1 单穴 文献报道采取单独针刺翳风、陷谷、百会、中魁、睛明、水沟、天鼎、人迎等穴治疗本病,均取得了明显的疗效。
宋立富等[12]观察发现脑血管疾病和外科术后合并呃逆的临床控制率显著高于消化系统疾病引起的呃逆。
6.2 鼻针 采用鼻针针刺鼻穴的胃穴[13]或胸点[14]治疗本病,具有感应强烈、取穴少、方便、治愈率高等优点,对于病程短的患者疗效甚佳。
6.3 穴位点压 临床上采用穴位点压治疗本病也取得了较好疗效。
常用穴位和有效点有:止呃穴(相当于攒竹与睛明穴连线的眶上缘上)、内关、足三里、攒竹、睛明、翳风、天突等。
6.4 水针(穴位注射) 常选用内关、足三里、膈俞、中脘、膻中、天突、翳风等穴中的一到多个穴位,选用注射药物有维生素B1、B6、K3、胃复安、氯丙嗪、异丙嗪等。
6.5 辨证组穴 常取内关、天突、足三里、膈俞、中脘为主穴,随症加穴。
此外,耳针、指针、灸法等在治疗本病上也获得了明显的疗效。
总之,顽固性呃逆的发病机制到目前仍不十分清楚,各种治疗的作用机制也缺乏大规模、专门的实验研究。
顽固性呃逆的治疗方法虽然很多,但治疗效果不一,患病个体差异较大,一些疗法尚待进一步验证。
因此,我们在治疗本病时,应注意以下几点:①积极治疗原发病,寻找致病原因。
②针对不同个体,选择适宜的治疗方法;③强调中西医结合治疗,多种疗法结合治疗,优势互补,迅速有效地制止呃逆发作。
参考文献 1 谢昌厚,何百祥,刘守勋,等.膈神经阻滞治疗顽固性呃逆(附20例报告)[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99,25(6):36 2 裴爱珍,刘炳国,傅建峰,等.颈椎旁注射法治疗慢性顽固性呃逆的观察[J].中华麻醉学杂志,2000,20(4):2442245 3 谢秉煦,陈家良,毛衣理,等.体外膈肌起搏对慢性阻塞性肺病膈肌功能康复的研究[J].中华结核和呼吸病杂志,1988,11(3), 1562159 4 张宝荣,胡 波,朱福婺.顽固性呃逆伴低血钠28例临床观察[J].中华内科杂志,2000,39(3):1892190 5 张 辉,陈 敏,刘绪宏.急性脑卒中后继发顽固性呃逆28例与低钙,低镁血症关系的探讨分析[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1,18(5):312 6 李战辉,赖国周,邓木松,等.脑卒中顽固性呃逆与低钙血症关系的探讨[J].新医学,1998,29(10):5292530 7 陈协辉,吴贤仁.脊舒治疗顽固性呃逆[J].中国新药杂志,2000, 9(5):3332335 8 范丽静,杜忠德,王怀明,等.妙纳治疗顽固性呃逆16例[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1,4(4):3002301 9 张敬军,陈 青.丙戊酸钠治疗呃逆的疗效观察[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0,19(3):22710 王钟杰.沈 阳.思丹西酮治疗顽固性呃逆3例[J].衡阳医学院学报,2000,28(3):29811 刘玉铉.左莲饮治疗顽固性呃逆106例[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 1998,18(1):3912 宋立富,杨 缙.针刺中魁穴治疗顽固性呃逆87例[J].山西中医,1998,14(4):3413 侯文凤.鼻针治疗顽固性呃逆[J].中国针灸,1999,19(3):13914 王松涛,徐 毅.鼻针治疗顽固性呃逆的临床疗效观察[J].针刺研究,1998,23(3):2182219[收稿:2002202218](本文编辑 杨 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