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医学》教学大纲
- 格式:doc
- 大小:2.07 MB
- 文档页数:16
《急救医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性质:专业课程总学时:30适用专业及层次:农村医学中专开课时间:第4期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急救医学是一门跨专业的以创伤、严重感染、复苏、灾害医学、中毒以及内科危重病诊治和研究为主要内容的二级学科。
急救医疗水平的高低不仅反映一个国家、地区、城市卫生机构的组织管理水平,而且也是医院、救护机构医护人员的救治水平和素质的具体体现。
近年来随着我国工农业迅速发展,交通及工伤等事故、各类严重感染、心脑血管疾病等危重病的发病率明显增加,因此需要我们医护人员不断做好急诊急救医疗工作,提高救治成功率,减少致残率和病死率。
本课程总学时为32学时,其中理论16学时,实践16学时。
二、课程目标(一)知识教学目标1. 掌握急救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
2. 掌握院前急救,急救问题的紧急评估与处理3.熟悉各急症的概念、病因、发病机制、分类。
4.掌握各急症的临床表现,识别及处理,特别是早期识别及处理、转院前处理、转院途中处理。
5. 熟悉急危重症病人的监护内容6、掌握常用急救药物(二)技能教学目标1. 应用急救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对常见急症的临床特点作出解释。
2. 运用急救医学的理论与技术,初步学会对常见急症的识别及处理,特别是早期识别及处理、转院前处理、转院途中处理。
3. 初步学会使用常用急救药物。
4、学会急救常用技术(三)素质教学目标1. 具有以刻苦勤奋、严谨求实的态度学习本课程,在实践中表现出对患者尊重、关心、爱护和认真负责的态度。
2. 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生命第一的概念,充分认识急诊病人危、急、重的特征,具备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勤学善思的学习习惯、细心严谨的工作作风、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认真负责的职业态度、健康稳定的心理素质、全面较强的适应能力。
3. 具有终身学习的理念,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地思考、研究和解决问题。
三、课程内容与要求(一)绪论1.了解急救医学的产生与发展过程。
2.了解急诊与急救医学的范畴。
《急诊医学》见习教学大纲(急救医学)《急诊医学》见习教学大纲(供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急救医学方向使用)I前言急诊医学是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与许多边缘学科相结合的一门新兴的独立的综合性学科。
急诊医疗体系包括院前急救、医院急诊科急救、重症监护病房急救三部分。
通过见习学习,使学生熟悉急诊工作环境,进一步加强学生对急诊医疗体系认识,对急诊科常见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等方面都有一个比较全面系统的认识,为日后学习和从事临床各科的医疗实践奠定基础。
本大纲适用于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急救医学方向)学生使用。
总教学参考学时为20学时。
教材:《创伤与急救基本技能》、《院前急救与症状学》,遵义医学院急诊医学教研室,讲义。
II正文一教学目的主要是通过学生深入病房,亲自接触病人,询问病史、体格检查、了解各种化验情况和诊断与治疗等,使学生对急诊科诊疗程序和急诊医学常见疾病的发生、发展、临床表现、检查和诊治原则等各个方面有一个比较全面和系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能熟悉急诊医学常见病和多发病的临床知识和相应的诊治技能。
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从医素质、掌握科学的临床思维方法和解决临床问题的实际工作能力。
二教学要求急诊医学的见习教学需深入各个部门,以临床见习为主,结合当前急诊医学常见病、多发病的实际情况,以分析实际病例为主要手段,充分消化、吸收理论课的内容。
老师在见习带教过程中,应根据当前医学发展趋势,介绍一些新理论、新观点和新的诊疗技术,同时注意加强三基训练(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切实提高对急诊科疾病的诊治能力。
三教学内容(一)急诊工作环境和急诊医学介绍(二)EMSS和急救器材介绍介绍(三)徒手心肺复苏(四)急腹症(五)发热注:见习内容可根据临床情况作适当调整。
III教学组织与方法一实施机构:由第一临床学院急诊医学教研室执行。
二组织内容:教案讲义审稿、集体教学备课、教学方法研究、教学手段应用。
三教学方法:1.见习教学:见习分组20〜25人/组,带教教师按照《见习指导》要求询问病史,规范体格检查和病历书写、组织临床病例讨论等。
最新文件---------------- 仅供参考--------------------已改成-----------word文本 --------------------- 方便更改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急救医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性质:专业课程总学时:30适用专业及层次:农村医学中专开课时间:第4期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急救医学是一门跨专业的以创伤、严重感染、复苏、灾害医学、中毒以及内科危重病诊治和研究为主要内容的二级学科。
急救医疗水平的高低不仅反映一个国家、地区、城市卫生机构的组织管理水平,而且也是医院、救护机构医护人员的救治水平和素质的具体体现。
近年来随着我国工农业迅速发展,交通及工伤等事故、各类严重感染、心脑血管疾病等危重病的发病率明显增加,因此需要我们医护人员不断做好急诊急救医疗工作,提高救治成功率,减少致残率和病死率。
本课程总学时为32学时,其中理论16学时,实践16学时。
二、课程目标(一)知识教学目标1. 掌握急救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
2. 掌握院前急救,急救问题的紧急评估与处理3.熟悉各急症的概念、病因、发病机制、分类。
4.掌握各急症的临床表现,识别及处理,特别是早期识别及处理、转院前处理、转院途中处理。
5. 熟悉急危重症病人的监护内容6、掌握常用急救药物(二)技能教学目标1. 应用急救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对常见急症的临床特点作出解释。
2. 运用急救医学的理论与技术,初步学会对常见急症的识别及处理,特别是早期识别及处理、转院前处理、转院途中处理。
3. 初步学会使用常用急救药物。
4、学会急救常用技术(三)素质教学目标1. 具有以刻苦勤奋、严谨求实的态度学习本课程,在实践中表现出对患者尊重、关心、爱护和认真负责的态度。
2. 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生命第一的概念,充分认识急诊病人危、急、重的特征,具备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勤学善思的学习习惯、细心严谨的工作作风、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认真负责的职业态度、健康稳定的心理素质、全面较强的适应能力。
急救医学全套教学大纲《急救医学Ⅰ》本科课程质量标准课程编号:11150101(第一临床医学院)、11160901(第二临床医学院)、11480015(附四院)、11490014(附属延安医院)、11500016(附属甘美医院)英文名称:Emergency MedicineⅠ总学时:32学时(理论授课:30学时;临床见习课:2学时)学分:2.5学分适用对象:临床医学专业(含法语、全科)、麻醉学专业课程考核:终结性考核,占总成绩70%。
形成性考核,占总成绩30%。
其中包括见习考核、大课考勤、学习态度和平时表现(10%)和自学内容上网络课程阶段考核/期中考核(20%)。
《急救医学Ⅰ》属于二级学科,是临床医学及其相关专业的必修课程。
该学科综合性强,涉及面广,与临床各学科关系密切。
本课程的任务,是在学生学习临床相关学科课程之后,通过《急诊医学Ⅰ》的教学,使学生学到急救医学的基本理论,熟悉临床实践所需的常用急救技术,培养学生独立处理急症的能力,为学生从事急诊和其他各学科临床工作奠定基础。
所以,该课程是临床医学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一)授予学生急救医学的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灵活缜密的临床诊疗思路:1. 掌握各种临床危象的临床表现和急救处理:院前现场急救和心肺复苏,各专科系统急症,如心血管系统急症、呼吸系统急症、中枢神经系统急症、消化系统急症、内分泌系统急症、急性中毒和创伤,包括多发伤和复合伤的急诊诊断和治疗。
2. 掌握病情危重程度的临床评估,各常用意识评分系统,危重症常用监测手段及治疗原则。
3. 在熟练掌握内科、外科、妇产科急重症的诊断、治疗的基础之上,熟悉多器官功能不全的诊断及治疗、抗生素的合理应用、常见急症的临床症状和鉴别诊断。
(二)掌握各种急救医学的基本操作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过硬的临床动手能力:1. 掌握院前急救基本技能:初步处理、止血、评估、搬运、制动、转运。
2. 掌握心脑肺复苏基本技能:徒手心肺复苏、除颤、药物复苏种类和剂量。
《急救医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性质:专业课程总学时:30适用专业及层次:农村医学中专开课时间:第4期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急救医学是一门跨专业的以创伤、严重感染、复苏、灾害医学、中毒以及内科危重病诊治和研究为主要内容的二级学科。
急救医疗水平的高低不仅反映一个国家、地区、城市卫生机构的组织管理水平,而且也是医院、救护机构医护人员的救治水平和素质的具体体现。
近年来随着我国工农业迅速发展,交通及工伤等事故、各类严重感染、心脑血管疾病等危重病的发病率明显增加,因此需要我们医护人员不断做好急诊急救医疗工作,提高救治成功率,减少致残率和病死率。
本课程总学时为32学时,其中理论16学时,实践16学时。
二、课程目标(一)知识教学目标1. 掌握急救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
2. 掌握院前急救,急救问题的紧急评估与处理3.熟悉各急症的概念、病因、发病机制、分类。
4.掌握各急症的临床表现,识别及处理,特别是早期识别及处理、转院前处理、转院途中处理。
5. 熟悉急危重症病人的监护内容6、掌握常用急救药物(二)技能教学目标1. 应用急救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对常见急症的临床特点作出解释。
2. 运用急救医学的理论与技术,初步学会对常见急症的识别及处理,特别是早期识别及处理、转院前处理、转院途中处理。
3. 初步学会使用常用急救药物。
4、学会急救常用技术(三)素质教学目标1. 具有以刻苦勤奋、严谨求实的态度学习本课程,在实践中表现出对患者尊重、关心、爱护和认真负责的态度。
2. 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生命第一的概念,充分认识急诊病人危、急、重的特征,具备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勤学善思的学习习惯、细心严谨的工作作风、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认真负责的职业态度、健康稳定的心理素质、全面较强的适应能力。
3. 具有终身学习的理念,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地思考、研究和解决问题。
三、课程内容与要求(一)绪论1.了解急救医学的产生与发展过程。
2.了解急诊与急救医学的范畴。
急诊医学一、课程目的和任务急诊与灾难医学是一门独立的有自身特殊规律的临床学科,其任务是处理和研究各类急性病人发病阶段和可能发生的急性器官功能不全或衰竭,慢性病的急性发作,各种创伤的救治处理。
即专门研究急症、危重症病人突发病变过程中的相关临床变化以及如何使用必要的手段与设备实施紧急处理和对生命延续支持、进行抢救的集综合性、边缘性、理论性、技能性一体的新兴科学。
本课程可帮助和引导医学生从课堂走向临床实践,对教育培养适合我国急诊医疗服务和灾难救援的专业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二、理论知识1.急性中毒总论掌握内容:中毒的定义;病因;毒物接触史;急性中毒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与鉴别诊断;急救处理的治疗原则及治疗措施。
了解内容:毒物的吸收、代谢及排出;中毒机制;急性中毒事故应急救援有关组织与网络,中毒的预防。
2.急性有机磷杀虫药中毒、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掌握内容:病因;发病机制;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和急性有机磷杀虫药中毒的临床表现,包括“中间综合征”“反跳”的临床表现和急救处理;实验室检查;诊断及鉴别诊断。
了解内容:有机磷毒性分类。
3.消化道出血掌握内容:病因分类及部位;临床表现;实验室及特殊检查;出血征象和生命体征评估;诊断与鉴别诊断;处理原则;一般处理;出血征象监测;治疗要点;消化性溃疡出血的救治要点;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的救治。
了解内容:下消化道出血的救治。
4.咳血掌握内容:咳血定义;病因与分类;临床特点;鉴别诊断;窒息的紧急处理;咳血急诊处理;药物止血治疗;非药物止血治疗。
了解内容:辅助检查。
5.晕厥与昏迷掌握内容:晕厥的病因分类及临床特点;晕厥的急诊评估及鉴别诊断;常见的晕厥;晕厥急诊处理;昏迷的原因;觉醒程度的分类与临床表现;昏迷诊断与鉴别诊断;昏迷的急诊处理。
了解内容:晕厥的辅助检查;格拉斯哥昏迷量表。
6.心肺脑复苏概述、基本生命支持掌握内容:心脏骤停的原因;心脏骤停的表现;检查意识及呼吸;求助EMSS;检查脉搏;胸外按压;开放气道与人工通气;电除颤。
《急救医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性质:专业课程总学时:30适用专业及层次:农村医学中专开课时间:第4期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急救医学是一门跨专业的以创伤、严重感染、复苏、灾害医学、中毒以及内科危重病诊治和研究为主要内容的二级学科。
急救医疗水平的高低不仅反映一个国家、地区、城市卫生机构的组织管理水平,而且也是医院、救护机构医护人员的救治水平和素质的具体体现。
近年来随着我国工农业迅速发展,交通及工伤等事故、各类严重感染、心脑血管疾病等危重病的发病率明显增加,因此需要我们医护人员不断做好急诊急救医疗工作,提高救治成功率,减少致残率和病死率。
本课程总学时为32学时,其中理论16学时,实践16学时。
二、课程目标(一)知识教学目标1. 掌握急救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
2. 掌握院前急救,急救问题的紧急评估与处理3.熟悉各急症的概念、病因、发病机制、分类。
4.掌握各急症的临床表现,识别及处理,特别是早期识别及处理、转院前处理、转院途中处理。
5. 熟悉急危重症病人的监护内容6、掌握常用急救药物(二)技能教学目标1. 应用急救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对常见急症的临床特点作出解释。
2. 运用急救医学的理论与技术,初步学会对常见急症的识别及处理,特别是早期识别及处理、转院前处理、转院途中处理。
3. 初步学会使用常用急救药物。
4、学会急救常用技术(三)素质教学目标1. 具有以刻苦勤奋、严谨求实的态度学习本课程,在实践中表现出对患者尊重、关心、爱护和认真负责的态度。
2. 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生命第一的概念,充分认识急诊病人危、急、重的特征,具备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勤学善思的学习习惯、细心严谨的工作作风、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认真负责的职业态度、健康稳定的心理素质、全面较强的适应能力。
3. 具有终身学习的理念,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地思考、研究和解决问题。
三、课程内容与要求(一)绪论1.了解急救医学的产生与发展过程。
2.了解急诊与急救医学的范畴。
《急诊与灾难医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英文名称Medicine of Emergency 编写日期:2015-09一、课程基本信息1. 课程编号:100301372. 课程性质/类别:专业限选课/考试课目3. 学时/学分:32 学时/ 2学分4. 适用专业:临床医学专业二、课程教学目标及学生应达到的能力急诊医学是一门跨专业的以创伤、严重感染、复、灾害医学、中毒以及科危重病诊治和研究为主要容的二级学科。
急救医疗水平的高低不仅反映一个国家、地区、城市卫生机构的组织管理水平,而且也是医院、救护机构医护人员的救治水平和素质的具体体现。
近年来随着我国工农业迅速发展, 交通及工伤等事故、各类严重感染、心脑血管疾病等危重病的发病率明显增加,这就需要我们医护人员不断做好急诊急救医疗工作,提高救治成功率,减少致残率和病死率。
本大纲通过急诊医学概论讲述,使学生掌握急诊医学的畴,掌握急诊医疗体系的组成,熟悉急诊医学的现状,了解急诊医护人员的素质要求。
本大纲包含了医学生必须掌握的急诊基本技能,如气管插管的适应症和禁忌症,气管切开术的适应症和禁忌症,中心静脉压的正常值及临床意义,熟悉常用洗胃液的种类及用途,以及心肺脑复基本理论和操作步骤的进展。
增加了危重病患者监测等在急救诊断和治疗上与急诊有关的知识点,重点讲述休克的分类,临床表现和治疗,熟悉休克致呼吸与循环衰竭的急救和支持措施及其病理生理。
三、教学安排建议第一章绪论(1 学时)1. 主要容⑴急诊医学发展史⑵急诊工作特点⑶急诊医学的畴①院前急救②复学③危重病医学④灾难医学⑤创伤学⑥毒理学和急性中毒⑦急诊医疗管理学⑷现代急诊医疗服务体系①院前急救②医院急诊室和急诊科2. 基本要求⑴掌握急诊医学的畴⑵掌握现代急诊医疗体系的组成⑶了解急诊工作特点第二章心肺脑复 (4 学时)1. 教学容(1) 心搏呼吸骤停的原因。
(2) 心搏呼吸骤停的诊断。
(3) 心肺复术(初期复方法、要领、有效指标和后期复方法、步骤)。
重症与急救医学教学大纲重症与急救医学教学大纲重症与急救医学是医学领域中非常重要的学科之一,它涉及到对危重病人的救治和抢救工作。
为了保证医学生在这一领域的教学效果和专业素养,制定一份全面而详细的教学大纲是非常必要的。
一、教学目标重症与急救医学教学大纲的首要任务是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应该包括知识、技能和态度三个方面。
在知识方面,学生需要掌握重症与急救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包括病理生理学、病因学、诊断学、治疗学等方面的内容。
在技能方面,学生需要学习和掌握各种急救技术和操作方法,如心肺复苏、气管插管、血管穿刺等。
在态度方面,学生需要培养正确的职业道德和责任心,具备团队合作和应急处置能力。
二、教学内容重症与急救医学教学大纲的教学内容应该全面、系统地覆盖相关知识和技能。
首先,学生需要学习重症与急救医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了解危重病人的特点和处理原则。
其次,学生需要学习各种急症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包括心脏骤停、休克、呼吸衰竭等。
同时,学生还需要学习急救药物的使用和剂量计算方法,了解各种监测设备的原理和操作技巧。
此外,学生还需要学习急救团队的组织与管理,了解急救法律法规和伦理道德等内容。
三、教学方法重症与急救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实践操作和案例分析。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模拟急救演练,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操作急救技术。
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病例讨论和病例分析,通过真实的病例来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教师还可以邀请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和学术交流,让学生了解最新的研究成果和临床经验。
四、教学评价重症与急救医学的教学评价应该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能力水平。
评价方法可以包括考试、实践操作、病例分析等多种形式。
考试可以采用选择题、填空题、案例分析题等形式,测试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实践操作可以通过模拟急救演练和技能考核来评价学生的操作技巧和应急处置能力。
病例分析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和个人报告来评价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课程名称:急救医学二、授课对象: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三、授课时间:2课时四、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急救医学的基本概念、急救原则和常用急救技术。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具备现场急救的基本操作能力,能够应对常见的急危重症。
3. 素质目标: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应急处理能力,树立关爱生命、救死扶伤的理念。
五、教学内容:第一课时一、导入1. 提出问题:什么是急救医学?急救医学在临床医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2. 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二、急救医学基本概念1. 介绍急救医学的定义、发展历程和重要性。
2. 讲解急救医学的范畴,包括院前急救、院内急救和紧急救援。
三、急救原则1. 强调急救原则的重要性,包括先救命后治病、先重伤后轻伤、急救与呼救并重等。
2. 结合实例讲解急救原则在实际操作中的应用。
四、常用急救技术1. 介绍止血技术,包括压迫止血、加压包扎止血、止血带止血等。
2. 讲解包扎技术,包括绷带包扎、三角巾包扎、绷带卷包扎等。
3. 介绍骨折固定技术,包括夹板固定、绷带固定等。
4. 讲解心肺复苏术,包括胸外按压、人工呼吸等。
第二课时一、导入1. 复习上一节课的重点内容,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2. 提出问题:如何正确进行心肺复苏?如何判断患者是否需要心肺复苏?二、心肺复苏术1. 详细讲解心肺复苏术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2. 通过模拟操作,让学生掌握心肺复苏术的技巧。
三、常见急危重症的急救1. 介绍急性心肌梗塞、脑卒中的急救方法。
2. 讲解急性中毒、创伤的急救原则和操作步骤。
四、总结1. 总结急救医学的基本概念、急救原则和常用急救技术。
2. 强调急救技能在实际操作中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急救知识。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急救医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学生现场急救操作的熟练程度。
3. 学生对急救技能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七、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撰写心得体会。
2. 收集生活中常见的急危重症案例,分析并总结急救方法。
《急救医学》教学大纲《急诊与灾难医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英文名称Medicine of Emergency编写日期:2015-09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编号:100301372.课程性质/类别:专业限选课/考试课目3.学时/学分:32学时/ 2学分4.适用专业:临床医学专业二、课程教学目标及学生应达到的能力急诊医学是一门跨专业的以创伤、严重感染、复苏、灾害医学、中毒以及内科危重病诊治和研究为主要内容的二级学科。
急救医疗水平的高低不仅反映一个国家、地区、城市卫生机构的组织管理水平,而且也是医院、救护机构医护人员的救治水平和素质的具体体现。
近年来随着我国工农业迅速发展,交通及工伤等事故、各类严重感染、心脑血管疾病等危重病的发病率明显增加,这就需要我们医护人员不断做好急诊急救医疗工作,提高救治成功率,减少致残率和病死率。
本大纲通过急诊医学概论讲述,使学生掌握②复苏学③危重病医学④灾难医学⑤创伤学⑥毒理学和急性中毒⑦急诊医疗管理学⑷现代急诊医疗服务体系①院前急救②医院急诊室和急诊科2.基本要求⑴掌握急诊医学的范畴⑵掌握现代急诊医疗体系的组成⑶了解急诊工作特点第二章心肺脑复苏(4学时)1. 教学内容(1) 心搏呼吸骤停的原因。
(2) 心搏呼吸骤停的诊断。
(3) 心肺复苏术(初期复苏方法、要领、有效指标和后期复苏方法、步骤)。
(4) 脑缺氧病理生理,脑复苏疗效评价。
(5) 脑复苏的方法、步骤及注意事项(重点内容为降温和渗透疗法及维持血压问题)。
2. 基本要求(1) 掌握心搏呼吸骤停的诊断和心肺脑复苏具体方法、步骤、操作要领及有效指标。
(2) 熟悉心搏呼吸骤停的原因、缺氧脑损害的病理生理及脑复苏的疗效评价。
3. 实习内容(1)观看复苏录相。
(2)在模型上做复苏操作。
第三章休克(2学时)1. 教学内容:(1) 休克的概念、分类、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
(治疗中强调补容时,补什么?怎样补?补多少?)(2) 低血容量休克病因、诊断、治疗。
(3) 感染性休克病因、诊断、治疗。
(4) 过敏性休克病因、诊断、治疗。
2. 基本要求(1) 掌握休克的临床表现和治疗。
(2) 掌握低血容量休克、感染性休克、过敏性休克诊断和治疗。
(3) 熟悉休克的概念、休克分类、休克的病理生理及低血容量性休克、感染性休克、过敏性休克的病因。
第四章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2学时)1.教学内容⑴MODS概念及病因,诱发因素.⑵MODS的发病机制:缺血—再灌注损伤假说;炎症失控假说;胃肠道假说;两次打击和双项预激假说;应激基因假说.⑶发生MODS时各脏器,系统(心脏,呼吸,脑,肝,胃肠道,凝血)功能障碍的判断.*⑷MODS的诊断依据:SIRS的诊断标准;器官功能障碍的评分标准.⑸MODS监护:氧供需平衡监测的原理和意义;胃肠黏膜内pH监测的理论依据和意义.⑹MODS早期防治的具体措施:早期复苏;控制感染;循环支持;呼吸支持.2.基本要求⑴掌握MODS的概念,理解MODS的病因及诱发因素.⑵了解MODS发病机制病情评估及诊断,监护.⑶理解MODS的防治.第五章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自学)第六章急性中毒(4学时)1.课程内容急性中毒的诊疗原则①立即终止毒物的吸收②清除毒物、减少毒物吸收③应用特效解毒剂④保护重要脏器功能⑤支持、对症治疗⑴常见急性中毒的急诊处理①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有机磷酸脂类理化性质及中毒机理;诊断要点;急救措施:阻止毒物继续进入人体;特效解毒剂的选用。
②镇静催眠药中毒的急诊处理:中毒机理;临床表现;急诊处理③一氧化碳中毒的急诊处理:中毒机理;临床表现;急诊处理2.基本要求⑴掌握急性中毒的诊疗原则⑵掌握有机磷中毒、镇静催眠药中毒的诊断要点和治疗⑶了解清除消化道中毒物的常用方法3. 自学内容:⑴氨基甲酸酯类、拟除虫菊酯类、有机氮类杀虫药中毒⑵急性灭鼠剂中毒⑶百草枯中毒⑷镇静催眠药中毒⑸急性酒精中毒⑹工业毒物中毒⑺麻醉性镇痛药过量⑻摇头丸过量第七章环境因素所致病症(2学时)1. 教学内容:(1) 淹溺发病机理、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
(2) 电击伤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治疗。
(3) 中暑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
2. 基本要求(1) 掌握淹溺、电击伤、中暑临床表现和治疗。
(2) 熟悉淹溺、电击伤、中暑发病机理。
(3) 了解电击伤病因和中暑的病因及鉴别诊断。
3. 自学内容:(1) 强酸、强碱损伤(2) 毒蛇咬伤(3) 动物咬伤⑷节肢动物螫伤第八章创伤急救(2学时)1. 教学内容:(1) 多发伤的病因与分类、病理生理、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原则。
(2) 多发伤、多处伤、复合伤、联合伤的概念。
2. 基本要求(1) 掌握多发伤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原则。
(2) 掌握多发伤、多处伤、复合伤、联合伤的概念。
(3) 熟悉多发伤的病理生理。
第九章灾害事故急救(自学)第十章发热(自学)第十一章,心悸(自学)急诊症状的鉴别与急救处理(4学时):第十二章意识障碍,第十三章呼吸困难,第十四章急性疼痛1. 教学内容(1) 呼吸困难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
(2) 昏迷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原则。
(3) 急性腹痛病因、发病机理、诊断及鉴别诊断、处理原则、老年人及儿童腹痛特点。
(4) 急性胸痛病因、发病机制、诊断与鉴别诊断。
2. 基本要求(1) 掌握呼吸困难、昏迷鉴别诊断与急救处理。
(2) 掌握急性腹痛、急性胸痛的病因及诊断。
(3) 熟悉呼吸困难、昏迷病因及发病机理。
(4) 熟悉急性胸腹痛的发病机制。
第十五章出血(自学)第十六章呕吐与腹泻(自学)第十七章少尿与无尿(自学)第十八章抽搐(自学)第十九章精神行为异常(自学)第二十章急诊危重症监护(2个学时、见习2个学时)1..教学内容(1)ICU的基本功能和收治对象.(2)ICU的设置与管理:ICU的模式和规模,人员编制;ICU的装备(监测设备和治疗设备).(3)血流动力学的监测:心率监测的临床意义;有创血压和无创血压监测的优缺点,适应征及临床意义;中心静脉压(CVP)的概念,正常值,影响因素以及CVP监测的适应征,并发征和注意事项.* (4)心电图的监测的临床意义;常用心电图监测仪的种类以及心电导联的连接及其选择.⑸呼吸监测:潮气量,肺活量,肺泡通气量,功能残气量,最大通气量,时间肺活量,生理无效腔的定义和监测意义.⑹动脉血气和酸碱平衡的监测:血液气体分析参数(pH,PaCO2,PaO2,SaO2,CaO2,BE)的正常值及临床意义;酸碱失衡的判断方法.2.基本要求(1)了解ICU的形成过程及对于现代医学的作用.(2)掌握ICU的基本功能.(3)理解ICU的收治对象.(4)理解血流动力学,心电图,呼吸,动脉血气和酸碱平衡的监测意义.第二十一章急诊基本操作技术(理论学习2个学时,观看视频4个学时)1.教学内容⑴手法开放气道的方法,咽导管插管方法,环甲膜穿刺切开术及喷射通气的应用.*⑵气管插管的适应症,禁忌征;操作方法及并发症;气管导管拔管的指征和可能的并发征.*⑶气管切开法的适应症和操作方法,术后管理和术后并发征.⑷,氧气疗法的适应症和给氧方法.⑸呼吸机的主要适应症,禁忌征;呼吸机的分类.⑹呼吸机机械通气模式(IPPV,A/C,SIMV,CPAP,PEEP和PSV)的选择及呼吸参数(潮气量,压力,呼吸频率,吸/呼比值,氧难度)的调节.*⑺使用呼吸机的注意事项和并发征;呼吸机撤离的主要指征.⑻各种外伤急救技术的操作方法:止血,包扎,固定,搬运的方法和注意事项.骨折固定的原则.特殊伤的包扎方法.⑼中心静脉插管(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的主要方法和并发症.桡动脉及股动脉穿刺插管的方法和注意事项.(10)电击除颤和电复律的适应症和操作方法及电复律的并发症.*(11)腰穿的适应症,操作方法,并发症;胸穿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2.基本要求⑴理解手法开放气道,手法清理气道,咽插管,环甲膜穿剌的操作方法.⑵掌握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的适应症.⑶理解氧气疗法的适应症和方法.⑷掌握应用呼吸机的适应症.⑸理解呼吸机的分类和通气方式,呼吸机的调节和呼吸机使用不当的并发症.⑹掌握外伤急救技术的方法及注意事项.⑺了解动,静脉穿剌置管的方法.⑻理解电击除颤和电复律的适应症和操作方法及电复律的并发症.⑼理解腰椎穿剌术,胸腔穿剌术的操作方法和并发症.3. 实习内容(1)观看操作录相。
(2)临床实习。
三、课程考核1.考核形式及成绩评定办法(1)根据本大纲所规定的考试内容和考试目标确定考核范围和考核要求,不任意扩大或缩小考试范围,提高或降低考核要求。
考试命题覆盖到各章,并适当突出重点章节,体现课程的重点内容。
(2)本课程在试题中对不同能力层次要求的分数比例一般为:掌握占70%;熟悉占20%;了解占10%。
⑶试题将合理安排难度结构,将难易度分为易、较易、较难、难四个等级,不同等级的分数比例一般为:易占20%;较易占30%;较难占30%;难占20%。
⑷本课程考试时间为80分钟,试卷采用的题型一般有:单项选择题、名词解释、问答题等。
2.本课程考核的基本要求为了使考试要求更具体化和标准化,使学生更有目的地系统学习教材,使考试命题范围更加明确,比较准确地安排试题的知识能力层次和难易度,本大纲在考核目标中,按照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规定能力层次要求。
各层次的含义是:掌握:掌握有关名词、概念、知识含义,并能正确表达。
熟悉:在掌握基础上,熟悉有关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步骤与方法,以及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联系。
了解:在熟悉的基础上,了解有关内容。
四、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先行后续关系建议课程需完成《诊断学》教学后授课,个别章节由相关学科进行详细讲解。
五、建议教材及教学参考书1.教材:《急诊与灾难医学》,沈洪、刘中民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2.参考书:[1]吴在德等编.《外科学》.第六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2]沈洪等编.《急诊医学》,第一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3] 赵剡等主编..《急诊内科诊治流程》,第一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