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播学课件 第四章 精神文化传播
- 格式:ppt
- 大小:7.44 MB
- 文档页数:46
文化传播学(子)绪论1、文化的含义:指的是一个民族经过长期积淀而形成的生活方式,是由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包括人的思维、言行以及知识、信念、法律、风俗以及其他能力与习惯的复杂整体。
2.文化的特性:流动性、稳定性、象征性、共享性、创造性。
3.传播的定义: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4.文化与传播的关系:(1)传播是文化存在与流变的载体。
(2)传播是文化价值实现的主要手段。
(3)传播技术与形态直接塑造着文化生产的方式。
(4)传播对文化的代际传承有着深刻的影响。
5、文化传播的含义:是指人类文化由文化源地向外辐射传播或由一个社会群体向另一群体的散布,并使一定的受播者得到影响的过程。
6、文化传播的意义:文化传播是文化变迁的动力,文化变迁是社会发展的标志。
文化传播促进了多元文化的生成与发展,同时加速了全球化进程。
文化传播已成为当代与未来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动力与关键性因素。
7、文化传播的功能: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教育功能、沟通与社会化功能、文明传承与进化功能。
8、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
9、麦克卢汉:媒介即讯息。
核心思想: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看,真正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时代的具体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及其开创的可能性。
观点:不同的传播媒介是人不同感官与器官向外部世界的“延伸”,这个过程不断扩大了人类征服自然与改造世界的能力。
从另一角度看,媒介从人体“延伸”出去的过程,也是媒介不断获得独立性与自主性的过程。
10、“知沟理论”:是关于大众传播与信息社会中的阶层分化理论。
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
11、造成“知沟”扩大的原因:第一,传播技能上的差异。
第二,知识信息储备上的差异。
第三,社会交往方面的差异。
第四,对信息选择性接触、接受、理解与记忆方面的差异。
《文化传播学》复习材料题型一、名词解释。
(20分)二、选择(10)三、简答(30)四、论述(30分)一、名词解释1、传播:指人群内部资源共享的行为或过程。
含义包括:“通信”、“会话”、“交流”、“交往”、“交通”“参与”等。
2、文化传播:人们社会交往活动过程产生于社区、群体及所有人与人之间共存关系之内的一种文化互动现象。
3、文化传承:是指文化从一代人传到另一代人的文化传播过程,也称为文化继承。
4、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5、物质文化:物质文化指的是人类创造的物质成果和人工产品,即文化的物质形态,即“物化的知识力量”构成的物态文化层,它是人的物质生产活动方式和产品的总和,是可以触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实物。
6、精神文化:是指人们运用思维方式创造的成果,包括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伦理道德、政治制度、宗教信仰、文物典章、风俗习惯等。
7、网络传播:指主要基于互联网平台所进行的多元、动态的信息传播活动,它在技术上体现了多种传播形态的整合,在功能上体现了去中心化、全民参与和资源整合。
8、网络艺术:主要指利用网络化的计算机系统,以及计算机网络协助数据传送以创作、展示或传播艺术作品的艺术形态。
9、媒介文化:指因大众媒介的社会影响而产生的一种文化形态,是显现在大众传播活动中的社会文化现象。
10、大众文化:主要是指兴起于当代都市的,与当代大工业密切相关的,以全球化的现代传媒(特别是电子传媒)为介质大批量生产的当代文化形态,是处于消费时代或准消费时代的,由消费意识形态来筹划、引导大众的,采取时尚化运作方式的当代文化消费形态。
11、媒介融合:各种媒介呈现出的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
简单来说就是将原先属于不同类型的媒介结合到一起。
二、简答。
1、文化的要素。
(1)精神要素,即精神文化。
它主要指哲学和其他具体科学、宗教、艺术、伦理道德以及价值观念等,其中尤以价值观念最为重要,是精神文化的核心。
文化传播学一、文化(一)什么是文化?1、中国人看文化2、西方人看文化3、文化的要素4、文化的结构与功能5、文化的分类1、中国人看文化“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
”《论语·八佾》文“文”的本义,指各色交错的纹理“物相杂,故曰文。
”“五色成文而不乱。
”《说文解字》:“文,错画也,象交叉”。
“文”的引申义:(1)语言文字、文物典籍、礼乐制度等各种象征符号。
《尚书·序》:“伏曦画八卦,造书契,由是文籍生焉。
”《论语·子罕》:“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2) 指彩画、装饰、人为修养,与“质”、“实”对称。
“经纬天地曰文。
”——《尚书·舜典》“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3)在前两层意义之上,导出美、善、德行之义。
“礼减两进,以进为文”——《礼记·乐记》“文犹美也,善也”。
(郑玄注)“文命敷于四海,祗承于帝。
”——《尚书·大禹谟》化本义为改易、生成、造化。
“化而为鸟,其名曰鹏。
”《庄子·逍遥游》“男女构精,万物化生。
”《易·系辞下》“化不可代,时不可违。
”《黄帝内经·素问》“可以赞天地之化育”。
《礼记·中庸》化指事物形态或性质的改变,引申为教行迁善之义。
“文”与“化”连用:“刚柔交错,天文也。
文明以止,人文也。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易·贲卦·象传》“文”由“纹理”演化而来。
日月往来交错,文饰于天,即“天文”(自然规律)。
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纵横交织的关系,即“人文”(人伦社会规律)。
如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等关系构成复杂网络。
治国者须观察天文,以明了时序之变化,又须观察人文,使天下之人均能遵从文明礼仪,止其所当止。
“文治和教化”:“圣人之治天下,先文德而后武力。
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西汉)刘向《说苑·指武篇》“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道。
文化传播整理整理人:朱天1.施拉姆传播“三要素”施拉姆三要素:信源、讯息、信宿2.文化传播的定义人们社会交往过程产生于社区、群体及所有人与人之间共存关系之内的一种文化互动现象。
3.文化传播的特征(1)社会性(2)目的性(3)创造性(4)互动性(5)永恒性(6)开放性(7)多元性(8)融合性4.文化的构成要素与关系(1)物质文化:前提、基础,最活跃,最易变动(2)制度文化:协调、保证,中介环节,最敏感最具弹性(3)精神文化:核心与根本,最核心最稳定、最不易变动5.文化的属性(1)整体性(社会生活模式)(2)阶级性(阶层)(3)民族性(4)区域性:大河、海岸、森林(5)稳定性(6)流动性(7)历史连续性6.文化传承的定义和特点定义:文化从一代人到另一代人的文化传播过程特点(1)人为性(2)时间性(3)延续性(4)继承性7.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那些民间民俗文化(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传统工艺)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8.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表现1、中国传统文化:太极图、圆满、优美、包容性强2.西方文化传统:十字架、锋芒毕露、刚劲有力、发散型(基督教救世文化)9.世界媒介体制的三大类型(一)媒介文化的外部力量1、政治力量(官方控制)(1)商业经济型(2)政治宣传型(3)社会公益型2、经济力量(广告、媚俗)3、文化力量(主流、《南方周末》)(二)媒介文化的内部力量1、传播者:采、编、录、播2、媒介本身的特性:画面(大众)文字(精英)3、传播受众10.媒介文化有哪几种表现形态1、塑造媒介形象:政治、商业、文化明星2、协调社会生活:缓解焦虑3、形成舆论热点4、快乐的使者:游戏、娱乐、愉悦、KTV、MTV、卡拉OK、CD、DVD、VCD、电子游戏机11.比较文化的特点12.媒介文化在当代文化传播中的地位、作用13.物质文化的定义1.源于自然环境之中客观存在的物质实体文化,如生产工具、生活用具、生成技术等。
文化传播学(子)绪论1、文化的含义:指的是一个民族经过长期积淀而形成的生活方式,是由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包括人的思维、言行以及知识、信念、法律、风俗以及其他能力和习惯的复杂整体。
2.文化的特性:流动性、稳定性、象征性、共享性、创造性。
3.传播的定义: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4.文化与传播的关系:(1)传播是文化存在与流变的载体。
(2)传播是文化价值实现的主要手段。
(3)传播技术和形态直接塑造着文化生产的方式。
(4)传播对文化的代际传承有着深刻的影响。
5、文化传播的含义:是指人类文化由文化源地向外辐射传播或由一个社会群体向另一群体的散布,并使一定的受播者得到影响的过程。
6、文化传播的意义:文化传播是文化变迁的动力,文化变迁是社会发展的标志。
文化传播促进了多元文化的生成和发展,同时加速了全球化进程。
文化传播已成为当代和未来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动力和关键性因素。
7、文化传播的功能: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教育功能、沟通和社会化功能、文明传承和进化功能。
8、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
9、麦克卢汉:媒介即讯息。
核心思想: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看,真正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时代的具体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及其开创的可能性。
观点:不同的传播媒介是人不同感官和器官向外部世界的“延伸”,这个过程不断扩大了人类征服自然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从另一角度看,媒介从人体“延伸”出去的过程,也是媒介不断获得独立性和自主性的过程。
10、“知沟理论”:是关于大众传播与信息社会中的阶层分化理论。
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
11、造成“知沟”扩大的原因:第一,传播技能上的差异。
第二,知识信息储备上的差异。
第三,社会交往方面的差异。
第四,对信息选择性接触、接受、理解和记忆方面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