葵花籽油国家标准GB10464
- 格式:doc
- 大小:22.50 KB
- 文档页数:5
五种食用油的新的国家质量标准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棉籽油》、《葵花籽油》、《油茶籽油》、《玉米油》、《米糠油》五项食用植物油国家标准,已于2003年5月14日经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批准,将于2003年10月1日起实施。
1 标准制修订的主要内容规范名词术语根据《化工标准名词术语》的规定,对专业名词术语进行了规范,统一定义和表述。
将文本中的名词术语逐一进行阐述。
明确强制条文本次修订的标准主要采取了条文强制的形式。
强制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点:限定了食用油中的酸值、过氧化值、溶剂残留量等指标酸值、过氧化值、溶剂残留量这3项指标,既是加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指标,又是产品的卫生安全限制指标。
它们的高低不但反映了加工工艺的控制、产品品质的状况,而且也反映了油脂的分解速度和氧化、劣变情况。
上述指标过高,都会对人体的健康有害。
限定了食用油质量的基础等级指标对第四个等级的压榨成品油和第四个等级的浸出成品油的各项指标进行了强制。
这是对食用植物油产品的最低质量要求。
不仅是维护广大消费者的根本利益,也是为了避免低质量的产品对消费者的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增加了保护消费者知情权和选择权的条款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为了保护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对用转基因油料加工的原油、成品油、压榨油,浸出法加工的原油、成品油和原料原产国等都必须分别用“转基因”、“压榨”、“浸出”、原料原产“国名”等字样在标签中标识。
重新明确产品分类的等级根据产品的用途、加工工艺和质量要求的不同,将油脂产品分为原油和成品油,成品油又分为压榨成品油和浸出成品油。
原油即指未经精炼等工艺处理的油脂(又称毛油),不能直接用于人类食用,只能作为成品油的原料。
增加原油这个类别,使原油在进行贸易时有章可循,同时也防止将原油直接投放市场,严重危害消费者的健康。
成品油则是经过精练加工达到了食用标准的油脂产品。
压榨成品油是指用机械挤压方法提取原油加工的成品油;浸出成品油是指用符合卫生要求的溶剂,采用浸出方法提取的原油加工的成品油。
中国粮油学会团体标准葵花籽油质量安全生产技术规范(Production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the quality and safety of Sunflower Seed oil)编制说明《葵花籽油质量安全生产技术规范》团体标准起草小组2020年10月《葵花籽油质量安全生产技术规范》团体标准编制说明一、前言在我国的油料作物中,按产量排列,葵花籽仅次于油菜籽、大豆和花生之后,排名第四,葵花籽油是我国的优质食用油源。
近几年来,随着消费者对葵花籽油认知度的提高,我国葵花籽油的消费数量快速增长,通过业界共同努力,葵花籽产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国家标准葵花籽油也已更新,从国家政策和我国油脂市场的需求情况看,葵花籽油在我国市场上的发展前景十分看好。
但目前国内葵花籽油加工生产企业之间仍有一定差距,除了部分企业采用了较为先进的连续化、机械化加工方式外,小规模、小作坊式的加工方式仍然较多,这不仅对葵花籽油的质量安全没有保证,也造成了葵花籽油产品深度开发利用率较低,产业链较短的问题。
如果在葵花籽油加工过程没有科学合理质量安全生产技术规范,就无法保证对葵花籽油加工过程中的风险物质进行有效防范和控制。
因此,建立规范的葵花籽油加工技术标准具有重要的意义。
其中受环境污染的影响,葵花籽原料中可能会存在黄曲霉毒素B1、塑化剂、苯并芘含量及农药残留量等风险物质,这些物质会在油脂制取过程大量迁移至葵花籽油中。
此外,在浓香葵花籽油的生产中,不当或过度的炒籽会造成葵花籽油中多环芳烃含量明显升高,这些风险物质都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一定的损害。
因此制定“葵花籽油质量安全生产技术规范”不仅能够有效指导葵花籽油加工厂规范生产,完善葵花籽油产业标准体系,促进葵花籽油产业健康发展,也能对其他油料油脂的质量安全生产技术规范的制定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这对实现油脂加工业规范的生产技术操作的实施是十分有益和必要的。
随着近年来国家、行业对食用油安全的严格管理以及消费者对食用油产品更高的要求,很多科研工作者对食用植物油包括葵花籽油中风险成分的成因,控制方法和脱除技术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并在葵花籽油加工企业推广应用,在葵花籽油质量安全控制方面取得长足进步,葵花籽油安全品质和营养品质得到大幅提升。
五项食用植物油产品国家标准《棉籽油》、《葵花籽油》、《油茶籽油》、《玉米油》、《米糠油》等五项食用植物油产品国家标准,于2003年5月14日经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批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批准发布公告(2003年第6号)发布,自2003年10月1日开始实施。
一、五项标准修订的主要内容1、规范名词术语根据《化工标准名词术语》的规定,对专业名词术语进行了规范,将文本中的名词术语逐一进行确切的阐述,统一定义和表述。
2、明确强制条文该五项标准均为条文强制性标准,强制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点:(1)限定了食用油中的酸值、过氧化值、溶剂残留量等指标酸值、过氧化值、溶剂残留量这三个指标,既是加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指标,又是产品的卫生安全限制指标。
它们的高低不但反映了加工工艺控制、产品品质的状况,而且也反映了油脂的分解程度和氧化、劣变情况。
(2)限定了食用油质量的基础等级指标对最低等级压榨成品油和最低等级浸出成品油的各项指标做出了明确的限定,以保护广大消费者的健康。
(3)增加了原料和加工工艺标识的条款。
为维护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要求在产品标签中对加工工艺按“压榨法”、“浸出法”进行明确标识。
根据国家《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条例》,要求在产品标签中对是否使用转基因原料和原料产地进行明确标识。
3、重新划分产品分类和等级将油脂产品分为原油和成品油。
原油即指未经精炼等工艺处理的油脂(又称毛油),不能直接用于食用,只能作为加工成品油的原料。
成品油则是指经过精炼加工达到了食用标准的油脂产品。
成品油分一级、二级、三级、四级四个质量等级,分别相当于原来的色拉油、高级烹调油、一级油、二级油。
4、对部分质量指标进行了调整油脂的质量要求包括4个方面:特征指标、质量指标、卫生指标和其它。
1) 特征指标:新增加了特征指标。
特征指标中的项目和指标值的设定,等同采用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标准,这样既有利于与国际标准接轨,也可为植物油掺伪检测提供参考。
《棉籽油》、《葵花籽油》、《油茶籽油》、《玉米油》、《米糠油》、《大豆油》、《花生油》五项食用植物油国家标准,已于2003年5月14日经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批准,将于2003年10月1日起实施。
1 标准制修订的主要内容1.1规范名词术语根据《化工标准名词术语》的规定,对专业名词术语进行了规范,统一定义和表述。
将文本中的名词术语逐一进行阐述。
1.2 明确强制条文本次修订的标准主要采取了条文强制的形式。
强制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点:1.2.1限定了食用油中的酸值、过氧化值、溶剂残留量等指标酸值、过氧化值、溶剂残留量这3项指标,既是加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指标,又是产品的卫生安全限制指标。
它们的高低不但反映了加工工艺的控制、产品品质的状况,而且也反映了油脂的分解速度和氧化、劣变情况。
上述指标过高,都会对人体的健康有害。
1.2.2限定了食用油质量的基础等级指标对第四个等级的压榨成品油和第四个等级的浸出成品油的各项指标进行了强制。
这是对食用植物油产品的最低质量要求。
不仅是维护广大消费者的根本利益,也是为了避免低质量的产品对消费者的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1.2.3增加了保护消费者知情权和选择权的条款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为了保护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对用转基因油料加工的原油、成品油、压榨油,浸出法加工的原油、成品油和原料原产国等都必须分别用“转基因”、“压榨”、“浸出”、原料原产“国名”等字样在标签中标识。
1.3 重新明确产品分类的等级根据产品的用途、加工工艺和质量要求的不同,将油脂产品分为原油和成品油,成品油又分为压榨成品油和浸出成品油。
原油即指未经精炼等工艺处理的油脂(又称毛油),不能直接用于人类食用,只能作为成品油的原料。
增加原油这个类别,使原油在进行贸易时有章可循,同时也防止将原油直接投放市场,严重危害消费者的健康。
成品油则是经过精练加工达到了食用标准的油脂产品。
压榨成品油是指用机械挤压方法提取原油加工的成品油;浸出成品油是指用符合卫生要求的溶剂,采用浸出方法提取的原油加工的成品油。
《棉籽油》、《葵花籽油》、《油茶籽油》、《玉米油》、《米糠油》五项食用植物油国家标准,已于2003年5月14日经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批准,将于2003年10月1日起实施。
1 标准制修订的主要内容1.1规范名词术语根据《化工标准名词术语》的规定,对专业名词术语进行了规范,统一定义和表述。
将文本中的名词术语逐一进行阐述。
1.2 明确强制条文本次修订的标准主要采取了条文强制的形式。
强制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点:1.2.1限定了食用油中的酸值、过氧化值、溶剂残留量等指标酸值、过氧化值、溶剂残留量这3项指标,既是加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指标,又是产品的卫生安全限制指标。
它们的高低不但反映了加工工艺的控制、产品品质的状况,而且也反映了油脂的分解速度和氧化、劣变情况。
上述指标过高,都会对人体的健康有害。
1.2.2限定了食用油质量的基础等级指标对第四个等级的压榨成品油和第四个等级的浸出成品油的各项指标进行了强制。
这是对食用植物油产品的最低质量要求。
不仅是维护广大消费者的根本利益,也是为了避免低质量的产品对消费者的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1.2.3增加了保护消费者知情权和选择权的条款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为了保护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对用转基因油料加工的原油、成品油、压榨油,浸出法加工的原油、成品油和原料原产国等都必须分别用“转基因”、“压榨”、“浸出”、原料原产“国名”等字样在标签中标识。
1.3 重新明确产品分类的等级根据产品的用途、加工工艺和质量要求的不同,将油脂产品分为原油和成品油,成品油又分为压榨成品油和浸出成品油。
原油即指未经精炼等工艺处理的油脂(又称毛油),不能直接用于人类食用,只能作为成品油的原料。
增加原油这个类别,使原油在进行贸易时有章可循,同时也防止将原油直接投放市场,严重危害消费者的健康。
成品油则是经过精练加工达到了食用标准的油脂产品。
压榨成品油是指用机械挤压方法提取原油加工的成品油;浸出成品油是指用符合卫生要求的溶剂,采用浸出方法提取的原油加工的成品油。
葵花籽油国家标准葵花籽油是一种常见的食用油,其主要原料为葵花籽。
葵花籽油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对人体健康有益。
为了规范葵花籽油的生产和质量,国家颁布了一系列的标准,以保障消费者的权益,保证葵花籽油的质量和安全性。
首先,葵花籽油的国家标准规定了其生产过程中的各项要求。
生产企业必须在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建立健全的生产管理体系,确保生产过程中的卫生安全和质量稳定。
在原料选取、加工工艺、生产设备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以确保葵花籽油的生产过程符合国家标准的要求。
其次,葵花籽油的国家标准对其质量指标进行了详细的规定。
包括葵花籽油的外观要求、感官指标、化学成分、理化指标等方面都有具体的规定。
比如,葵花籽油的色泽应清澈透明,无异物和悬浮物;气味应清香,无异味;酸价、过氧化值、透明度等指标也都有具体的要求。
这些质量指标的规定,可以有效地保证葵花籽油的质量稳定和安全性。
此外,葵花籽油的国家标准还对其包装、标识和储存等方面进行了规定。
包装必须符合食品包装的相关标准,标识上必须注明产品名称、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企业名称和地址等信息,以便消费者了解产品的基本情况。
同时,对葵花籽油的储存条件也有详细的要求,要求存放在阴凉、干燥、通风的环境中,避免阳光直射和高温。
总之,葵花籽油的国家标准的颁布,对葵花籽油的生产、质量和安全性起到了重要的规范作用。
生产企业必须严格按照国家标准的要求进行生产,确保产品的质量稳定和安全性。
消费者在购买葵花籽油时,也应该注意查看产品的标识和质量证明,选择符合国家标准的产品,以保障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希望生产企业和消费者共同遵守国家标准,共同维护葵花籽油的质量和安全。
葵花籽油分级葵花籽油是一种常见的食用油,是以葵花籽为原料,经过一系列加工工艺制成的。
葵花籽油富含多种营养成分,如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E和矿物质等。
根据不同标准和要求,葵花籽油可以分为不同的级别。
以下是对葵花籽油分级的相关参考内容。
首先,葵花籽油的分级通常根据国家标准来进行。
以中国标准为例,葵花籽油可分为一级、二级和三级三个等级。
中国的国家标准GB 1536-2004《葵花籽油》规定了葵花籽油的质量和规范要求。
其中,一级葵花籽油的酸价不大于1.5毫克氢氧化钠/克,过氧化值不大于10毫克氯化钾/千克,透明度在15%以上,色泽淡黄等。
二级葵花籽油的指标稍微宽松一些,而三级葵花籽油由于质量要求相对较低,通常用于工业领域。
其次,葵花籽油的分级也与其生产工艺和原料种类有关。
一般来说,葵花籽油的分级与其提取工艺和萃取方法有关。
根据生产工艺的不同,葵花籽油主要可分为冷压葵花籽油、热压葵花籽油和溶剂提取葵花籽油等几种类型。
其中,冷压葵花籽油采用低温榨取葵花籽油,具有植物本色、风味香浓的特点;热压葵花籽油则是采用高温压榨葵花籽油,能保留葵花籽的营养成分,但风味略有差异;溶剂提取葵花籽油则是采用化学溶剂进行提取,工艺复杂,产出的油品较为纯净,但风味稍逊。
此外,葵花籽油的分级还与其品质和市场需求有关。
根据消费者的不同需求,葵花籽油可分为普通葵花籽油、优质葵花籽油和有机葵花籽油等多个级别。
普通葵花籽油通常是指符合国家标准的葵花籽油;而优质葵花籽油则是指在生产过程中更加注重原料的选择和提取工艺,以保证葵花籽油的质量和口感;有机葵花籽油则是指采用有机栽培种植葵花籽,并符合有机食品认证要求,从而更加健康和天然。
综上所述,葵花籽油的分级既与国家标准有关,也与生产工艺、原料种类、品质和市场需求等因素相关。
对于消费者来说,选择适合自己的葵花籽油级别,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偏好、功效需要和经济实力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
无论是一级葵花籽油还是有机葵花籽油,都是均衡膳食中的理想选择,能为人体提供所需的脂肪和营养物质。
高油酸葵花籽油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高油酸葵花籽油的术语和定义、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以高油酸葵花籽毛油为原料,以磷酸、液碱、活性白土为加工助剂,在高温高真空条件下经脱胶、脱色、脱臭、过滤、灌装等工序加工成的高油酸葵花籽油。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使用于本文件。
GB/T191包装储运图示标志GB1886.15食品添加剂磷酸GB1886.2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氢氧化钠GB2716食用植物油卫生标准GB276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GB276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276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GB/T5009.1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总砷及无机砷的测定GB5009.1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铅的测定GB5009.2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黄曲霉毒素B族和G族的测定GB5009.27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苯并(a)芘的测定GB/T5009.37食用植物油卫生标准的分析方法GB5009.168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脂肪酸的测定GB5009.227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过氧化值的测定GB5009.229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酸价的测定GB5009.23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动植物油脂水分及挥发物的测定GB/T5525植物油脂透明度、气味、滋味鉴定法GB/T5526植物油脂检验比重测定法GB/T5527动植物油脂折光指数的测定GB/T5529动植物油脂检验杂质测定法GB/T5531粮油检验植物油脂加热试验GB/T5532动植物油脂碘值的测定GB/T5533粮油检验植物油脂含皂量的测定GB/T5534动植物油脂皂化值的测定GB/T5535.1动植物油脂不皂化值的测定第1部分:乙醚提取法GB7718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8955食用植物油厂卫生规范GB/T10464葵花籽油GB1488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GB/T17374食用植物油销售包装GB/T17756色拉油通用技术条件GB/T20795植物油脂烟点测定GB/T22460动植物油脂罗维朋色泽的测定GB2557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活性白土GB2805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营养标准通则JJF1070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计量检验规则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第75号令《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监督管理办法》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第123号令《食品标识管理规定》(修订版)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标准CODEX-STAN210《特定植物油法典标准》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食用油、脂油脂验收标准食用油Print_Titles产品类别Sort:预包装食用油、油脂及其制品定义Definition预包装食品是经预先包装好,或装入(灌入)容器中,向消费者直接提供的食品。
本标准所指预包装食用油、油脂及其制品,包括食用植物油(半精炼、全精炼)、食用油脂制品(食用氢化油、人造奶油、人造黄油、起酥油、代可可脂等)、食用动物油脂(食用猪油、食用牛油、食用羊油等)基本要求检查项目标准要求备注1.卫生要求和感官检查运输车辆运输工具(包括车厢和各种容器等)应符合卫生要求,要根据产品特点配备防雨、防尘、冷藏、保温等设施。
且不得和有毒有害物品混装、混运。
产品防护包装完好,未受污染;无挤压变形。
内有食品级包材密封包装,外有包装容器。
感官检查具该商品正常的色泽、气味,无异味、无酸败味、无霉变、无可见异物。
包装无破损、涨袋。
2.温度检查运输车辆车厢温度N/A商品温度3.装箱规格规格标示与净含量规格标示与订单相符;实际净含量与标识相符。
4.保质期控制生产日期/包装日期生产日期/包装日期距离收货日期的时间应<1/3保质期。
5.质量检验合格证明合格证国内生产的合格产品每个销售包装或每箱应当附有产品质量检验合格证明。
6.标签检查(销售包装)标签标注方式预包装食品的标签不得与包装物(容器)分离。
预包装食品标签的所有内容应清晰、醒目、持久;应使消费者购买时易于辨认和识读。
品名在醒目位置标识,应当表明产品的真实属性。
配料表1.标签上应标示配料清单。
2.食品添加剂应当标示其在GB2760中的食品添加剂通用名称。
食品添加剂通用名称可以标示为食品添加剂的具体名称,也可标示为食品添加剂的功能类别名称并同时标示食品添加剂的具体名称或国际编码(INS号)。
净含量定量包装:净含量应与食品名称排在包装物或容器的同一展示版面。
应由净含量、数字和法定计量单位组成。
同一预包装内含有多个单件预包装食品时,大包装在标示净含量的同时还应标示规格。
葵花籽油国家标准 GB10464-20032003-05-1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布2003-10-01实施。
5 质量要求5.1特征指标折光指数(n40): 1.461~1.468相对密度(d20):0.918~0.923碘值(I)(g/100g):118~141皂化值(KOH)(mg/g):188~194不皂化物(g/kg):≤15脂肪酸组成(%):十四碳以下脂肪酸 ND~0.豆蔻酸C14∶0ND~0.2棕榈酸C16∶05.0~7.6棕榈—烯酸C16∶1ND~0.3十七烷酸C17∶0ND~0.2十七碳—烯酸C17∶1ND~0.1硬脂酸C18∶02.7~6.5油酸C18∶114.0~39.4亚油酸C18∶248.3~74.0亚麻酸C18∶3ND~0.3花生酸C20∶00.1~0.5花生-烯酸C20∶1ND~0.3山嵛酸C22∶00.3~1.5芥酸C22∶1ND~0.3二十二碳二烯酸C22∶2ND~0.3木焦油酸C24∶0ND~0.5二十四碳-烯酸C24∶1ND注1:上列指标与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标准CodexStan210:1999《指定的植物油法典标准》的指标一致。
注2:ND表示未检出,定义为0.05%。
5.2质量等级指标5.2.1葵花籽原油质量指标见表1。
5.2.2压榨成品葵花籽、浸出成品葵花籽油质量指标见表2。
5.3卫生指标按GB2716、GB2760和国家有关标准、规定执行。
5.4其他葵花籽油中不得掺有其他食用油和非食用油;不得添加任何香精和香料。
6 检验方法6.1透明度、气味、滋味检验按GB/T5525-1985中的第1章、第3章执行。
6.2色泽检验按GB/T5525-1985中的第2章执行。
6.3相对密度检验按GB/T5526执行。
6.4折光指数检验按GB/T5527执行。
6.5水分及挥发物检验按GB/T5528执行。
6.6不溶性杂质检验按GB/T5529执行。
6.7酸值检验按GB/T5530执行。
食用油标准为了更好地维护广大消费者的利益,保障消费者的健康,提高产品的安全和卫生标准,同国际接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会同国家粮食局,组织制定了《棉籽油》G B1537-2003、《玉米油》G B191 11-2003、《米糠油》G B19112-2003、《葵花籽油》G B10464-2003、《油茶籽油》G B11765-2003、《大豆油》G B1535-2003、《花生油》G B1534-2003、《菜籽油》G B1536-2003共8项食用植物油国家标准和相关检验方法标准。
其中《葵花籽油》、《油茶籽油》、《米糠油》、《棉籽油》、《玉米油》标准已于2003年10月1日正式实施;《大豆油》、《花生油》标准已于2004年10月1日正式实施;《菜籽油》标准也于2 005年2月开始正式实施。
这些食用植物油国家标准的发布实施,是我国粮油标准化工作的一件大事,对于提高我国植物油产品质量、规范植物油产品市场具有重要作用。
作为消费者,我们应知道些什么呢?新标准要求统一采用以单一的原料名称对产品进行命名的方式(如花生油、油茶籽油),禁止将与用途、工艺等有关的词语用在产品名称中;根据油脂产品的用途、加工工艺和质量要求的不同对产品分类为原油和成品油,成品油又分为压榨成品油和浸出成品油。
原油则指未经精炼等工艺处理的油脂(又称毛油),不能直接用于食用,只能作为加工成品油的原料。
增加原油这个类别,是为了使原油在进行贸易时有章可循。
成品油是指经过精炼加工达到了食用标准的油脂产品。
成品油按质量从高到低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四级四个质量等级,分别相当于原来的色拉油、高级烹调油、一级油、二级油。
这就是说,消费者只需看看产品标定的等级高低,就知道食用油的质量了。
新标准增加了原料和加工工艺标识的条款。
为维护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要求在产品标签中对加工工艺按“压榨法”、“浸出法”进行明确标识。
根据国家《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条例》,要求在产品标签中对是否使用转基因原料和原料产地进行明确标识。
常见六类食品强制性国标中涉及特别标签标识内容汇总常见六类食品强制性国标中涉及特别标签标识内容汇总常见六类食品强制性国标中涉及特别标签标识内容汇总一、饮料类(一)、GB 10789-2015 饮料通则1、4.1~4.9 以及4.11 分类所描述的饮料均可添加或本身含有二氧化碳,含有二氧化碳的饮料可声称2、4.2-4.9以及4.11分类所描述的饮料类别相应的饮料浓浆,按照标签标示的使用(食用)方法或稀释倍数加以稀释后应符合表1对应饮料类别的技术要求产品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类别交叉命名时,应同时符合相应类别的基本要求,食品添加剂和营养强化剂的使用应按照产品命名的末尾类别执行GB 2760和GB 14880。
如声称果汁碳酸饮料的产品应同时符合表1中对果汁饮料和碳酸饮料的基本要求,食品添加剂和营养强化剂的使用应符合GB 2760和GB 14880对碳酸饮料的要求。
3、经过发酵的某类饮料,可以称为发酵某类饮料。
(二)、GB 15266-2009 运动饮料应标注可溶性固形物、钠、钾的含量范围(三)、GB 17323-1998 瓶装饮用纯净水1、产品标签上应按GB 7718的有关规定标注:产品名称、净含量、制造者(或经销者)的名称和地址、生产日期、保质期和产品标准号。
产品名称与净含量须排在同一视野。
2、采用蒸馏法加工的产品方可用“蒸馏水”名称;其他方法加工的产品不得使用“蒸馏水”名称。
在使用“新创名称”、“奇特名称”、“牌号名称”或“商标名称”时,在其产品名称后需用醒目字样标明“饮用纯净水”。
3、包装箱上除应标明产品名称、制造者(或经销者)的名称和地址外,还须标出单件包装的净含量和总数量。
(四)、GB 8537-2008 饮用天然矿泉水1、标示天然矿泉水水源点名称2、标示产品达标的界限指标、溶解性总固体含量以及主要阳离子(K+、Na+、Ca2+、Mg2+)的含量范围3、当氟含量大于1.0mg/L时,应标注“含氟”字样。
精心整理葵花籽油国家标准GB10464-2003 2003-05-1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布2003-10-01实施。
5质量要求
硬脂酸C18∶02.7~6.5
油酸C18∶114.0~39.4
亚油酸C18∶248.3~74.0
亚麻酸C18∶3ND~0.3
花生酸C20∶00.1~0.5
花生-烯酸C20∶1ND~0.3
山嵛酸C22∶00.3~1.5
芥酸C22∶1ND~0.3
二十二碳二烯酸C22∶2ND~0.3
木焦油酸C24∶0ND~0.5
注
注
按
6
6.2色泽检验按GB/T5525-1985中的第2章执行。
6.3相对密度检验按GB/T5526执行。
6.4折光指数检验按GB/T5527执行。
6.5水分及挥发物检验按GB/T5528执行。
6.6不溶性杂质检验按GB/T5529执行。
6.7酸值检验按GB/T5530执行。
6.8加热试验按GB/T5531执行。
6.9碘值检验按GB/T5532执行。
6.10含皂量检验按GB/T5533执行。
6.11皂化值检验按GB/T5534执行。
(5.1
7
应
7.3型式检验
7.3.1当原料、设备、工艺有较大变化或质量监督部门提出要求时,均应进行型式检验。
7.3.2按第5章的规定检验。
7.4判定规则
7.4.1产品未标注质量等级时,按不合格判定。
7.4.2产品的各等级指标中有一项不合格时,即判定为不合格产品。
8标签除了符合GB7718的规定及要求之外,还有以下专门条款:
8.1产品名称
8.1.1凡标识“葵花籽油”的产品均应符合本标准。
“浸出”
字样。
9
酸值
注:黑体部分指标强制。
表2压榨成品葵花籽、浸出成品葵花籽油质量标准
项目质量指标
一级二级三级四级
色(罗维朋比明25.4mm)≤——黄35红3.0 黄35红5.0
泽(罗维朋比色槽133.4mm)≤黄15红1.5 黄25红2.5 ——
具有葵花具有葵花籽气味、滋味无气味、气味、籽油固有油固有气味
口感好口感良好气味和滋和滋味,无
味,无异味异味
透明度澄清、透明澄清——
水分及挥发物(%) ≤0.05 0.05 0.10 0.20
不溶性杂质/(%) ≤0.05 0.05 0.05 0.05
酸值(KOH)、(mg/g) ≤0.20 0.30 1.0 3.0
过氧化值/(mmol/kg) ≤ 5 5 7.5 7.5
无析出物,罗微量析出物,
维朋比色:黄罗维朋比色:
色值不变,红黄色值不变,
加热试验(280'C) ——色值增加小红色值增加
于4.0小于0.4蓝
0.5
注:1时,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