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术学的发展过程讲义
- 格式:pptx
- 大小:362.84 KB
- 文档页数:30
教学设计发展综述(1)教学设计研究发展综述一.国内外发展历程教学设计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体系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至今仍属于一门比较年轻的学科,因此对于教学设计发展历程的代际划分,国内外不同的学者看法不一。
(一)坦尼森的教学设计分代90年代,美国的教育技术学者坦尼森(Robert D•Tennydon)在运用系统论的观点、方法分析教学设计发展过程的基础上,将教学设计的发展过程分为四代。
1. 第一代教学设计第一代教学设计为教师(学科专家)提供了一种应用系统方法和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进行教学设计的方法,是60年代一般系统论和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应用的结果,它预示了教学设计作为一个学科和专业领域的出现。
第一代教学设计的过程包括四个步骤:准备行为目标、准备前测、制作教学产品和准备最终测试。
在这一过程中,形成性评价是基础,它伴随整个过程。
2. 第二代教学设计第二代教学设计与第一代教学设计相比,不仅扩展了系统理论的应用范围,用系统理论控制和管理教学设计的过程,而且增加了教学设计模式中的要素,提高了教学设计模式的复杂性。
由于教学设计中所涉及的要素比以前大大增多,要素之间的关系更为复杂,学科专家(教师)已经不能胜任这种复杂的工作。
在这种情况下,熟悉系统理论并掌握媒体技术的专业人员开始取代教师在设计中的角色。
由于这些人员并不熟悉学习理论,所以,70年代虽然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已经开始流行,教学设计对其反应却非常冷漠,对教学设计的影响甚微,教学设计中还是普遍采用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
3. 第三代教学设计由于第二代教学设计采用的是线性的一步接一步(step-by-step)的方法,没有考虑到教学环境的差异性,因此它不能很好地适合多样的教学环境。
因此,第三代教学设计增加了可行性评价,对需求与问题和资源与约束条件等因素进行分析。
第三代教学设计显著的特点是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进行设计,教学设计人员也从媒体技术专家转变为熟悉教学过程的教学设计专家。
教育学专业教育技术学教育学专业教育技术学是一门旨在研究教育与技术相互作用关系的学科。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本文将从教育技术的定义、教育技术的应用以及教育技术的发展趋势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教育技术的定义教育技术是指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手段,通过系统化的设计、开发和应用,促进教学改革与创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与效果的学科。
教育技术学旨在研究教育与技术的融合,探索如何更好地运用技术手段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二、教育技术的应用教育技术在教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首先,通过多媒体技术,可以将丰富的图像、音频、视频等资源引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其次,网络技术的应用使得教学可以跳出传统的教室,实现远程教育,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
此外,教育技术还可以应用于学习管理系统的建设,实现对学生学习情况的监控与评估,为教学提供数据支持。
三、教育技术的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进步,教育技术也在不断发展。
未来,教育技术将更加注重个性化教学的实施。
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可以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兴趣爱好等进行分析,为个性化教学提供支持。
此外,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将被广泛应用于教学中,为学生提供更真实、直观的学习环境。
同时,安全、隐私等问题也需要得到重视,保障学生的信息安全和个人隐私。
结语教育学专业教育技术学作为应对信息时代教育改革的重要手段,为教育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它的发展不仅需要教育学和技术学的融合,更需要教师的积极应用和创新。
只有不断跟上时代的步伐,教育技术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此为虚构文章,仅供参考)。
教育技术学——教育技术领域定义的发展演变教育技术领域定义的发展演变(⼀)美国教育技术领域定义演变1963年定义:视听传播时期“视听传播是教育理论和实践的⼀个分⽀,它主要研究:如何对控制学习过程的讯息进⾏设计和使⽤。
视听传播的主要任务是:①对⽤于学习过程以达到教学⽬的的图像讯息和⾮表象讯息的特性进⾏研究;②在教育环境中,利⽤⼈员和设备将讯息结构化、系统化。
这些任务包括对整个教学系统及其组成部分的计划、制作、选择管理和应⽤”。
教育技术委员会1970年的定义由美国总统教育技术委员会完成的。
委员会的报告中认为可以⽤两种⽅式来定义:“教育技术可以按两种⽅式加以定义。
在⼈们较为熟悉的定义中,教育技术是指产⽣于传播⾰命的媒体,这些媒体可以与教师、课本、⿊板⼀起为教学⽬的服务…·教育技术是由电视、电影、投影、计算机等软件和硬件所组成……第⼆种定义不太为⼈们所熟悉,这种定义超出了任何特定的媒体或设备及其各组成部分的总和。
它指出教育技术是⼀种根据特定⽬标来设计、实施和评价整个教学过程的系统⽅法。
它以对⼈的学习与传播的研究为基础,综合运⽤⼈⼒、物⼒资源,以达到更有效的教学的⽬的。
”1972年定义:⾸次使⽤教育技术“教育技术是这样的⼀个领域,它通过对所有学习资源的系统化鉴别、开发、组织和利⽤,以及通过对这些过程的管理,来促进⼈类的学习”。
1977年定义:强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教育技术是⼀个分析问题,并对解决问题的⽅法进⾏设计、实施、评价和管理的综合的、有机的过程,它涉及⼈员、程序、思想、设备和组织等各个⽅⾯,与⼈类学习的所有⽅⾯都有关系”。
新的观点:第⼀,认为教育技术是⼀个复杂的、综合的过程,该过程包含与⼈类学习有关的各种因素(⼈、设备、思想和⽅法等);第⼆,该“过程”是将先进的技术设备、思想⽅法⽤于解决⼈类学习中所⾯临的各种问题的应⽤过程;第三,认为教育技术的着眼点只是实际应⽤。
1994年定义:明确研究对象和研究范畴“教学技术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设计、开发、利⽤、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
教育技术的概念及其演变一、教育技术的名称演变一般认为直观教学是教育技术的先声,并把美国20世纪初期兴起的“视觉教学”运动作为教育技术专题研究的开端,并由此掀开了教育技术迅速发展的序幕。
美国教育技术产生最早,发展脉络清晰完整,在世界上影响也最大,其他国家如日本、英国、加拿大等国均以美国的教育技术理论模式为借鉴,因此美国可作为研究教育技术发展历史的典型代表。
美国教育技术的形成与发展可从三个主要方面追溯:一是视听教学运动推动了各类学习资源在教学中的应用;二是个别化教学促进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个性化教学的形成;三是教学系统方法的发展促进了教育技术理论核心——教学设计学科的诞生。
这三个方面发展的起源不同,但都与“视觉教学——视听教学——视听传播——教育技术”这一发展轨迹相关,在这期间,媒体教学技术、个别化教学技术、教学系统方法逐步融合为一体。
到了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教育技术已逐渐成为一个系统而完整的领域和学科。
其演变过程如图所示。
早期的各个化教学二、教育技术的概念与内涵目前,人们对教育技术比较认可的是1994年AECT对教育技术新的定义,即“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
”(一)教育技术的研究对象教育技术的研究对象是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强调从学习者的角度,利用系统方法组织教学过程,优化协调教学资源。
学习过程是学习者通过与信息、环境的相互作用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认知过程,学习资源是学习过程中所要利用的各种信息环境条件。
新的教学理论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收者转变为能及时进行信息处理的主动学习者,而教师要提供能帮助和促进学生学习的信息资源和学习环境。
(二)教育技术的研究内容根据AECT’94的定义,表明教育技术的研究范围包括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五个领域,每个领域都有其具体的研究内容,具体内容如图所示(三)教育技术的本质特征1、开发和使用各种学习资源。
学习资源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可被学习者利用的一切要素,主要包括支持学习的人、财、物、信息等。
教育技术学第一节教学设计引言:教育技术学是教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教育中使用科技手段以提高教学效果的方法和策略。
在当今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社会中,教育技术的应用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本文将设计教育技术学第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方法,着重讨论教育技术的概念、发展历程以及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1. 理解教育技术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2. 掌握教育技术学的发展历程和核心理论;3. 了解教育技术的应用场景和价值;4. 培养对教育技术学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二、教学内容1. 教育技术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教育技术学是研究教育过程中,以技术手段为主要手段,提高教学效果的学科。
学生需要了解教育技术学的核心概念和研究内容,包括教育技术的定义、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对象以及教育技术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2. 教育技术学的发展历程学生需要了解教育技术学的发展历程,从最早的投影仪、录音机等传统教育技术工具到现在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在线学习等现代教育技术应用。
通过了解历史发展,学生能够从宏观的角度理解教育技术学的演进过程。
3. 教育技术学的核心理论学生需要了解教育技术学的核心理论,如媒介选择理论、认知负荷理论、构建主义学习理论等。
这些理论对于教育技术的设计和应用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学生需要掌握这些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4. 教育技术的应用场景和价值学生需要了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场景,如虚拟实验室、在线课堂等。
同时,学生还需了解教育技术的价值,包括提高学习效果、个性化教学、跨时空学习等方面的优势。
三、教学方法1. 探究式学习本节课使用探究式学习法,通过提出问题、讨论和实践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
学生可以分组讨论教育技术的定义和研究对象,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2. 多媒体演示教师可采用多媒体演示的方式,结合图片、文档和视频等资源,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呈现教育技术学的发展历程和核心理论。
教育技术学的起源(一)国外教育技术学发展简史国外教育技术学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1.初始阶段(17世纪-19世纪末)--直观技术与哲学认识论(感觉论)在理论上直观技术是以哲学认识论(感觉论)为基础的。
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培根曾说过,感觉是一切知识的源泉。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说:“人同世界的任何一种属人的关系--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思维、直观、感觉、愿望、活动、爱--总之,他的个体的一切官能,……是通过自己的对象性的关系,亦即通过自己同对象的关系,而对对象的占有。
”从17世纪开始逐渐形成的,以班级教学为认识形式、以书本、粉笔、黑板、图片、模型及口语为媒体的直观技术是较为简单和原始的教育技术。
2.发展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60年代)--媒体技术兴起与教育心理学理论国外有人把这个阶段的教育技术称之为“教育中的技术”(Technology in Education)。
这一阶段以视觉教育或听觉教育为特征。
在理论上也脱离了哲学母体,不再仅是从认识论出发来描述了,而是开展了广泛的、有多个代表人物和流派理论探讨。
然而各种理论又都属于教育心理学的范畴,没有形成教育技术学的理论体系。
19世纪末至20世纪,是世界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年代,其中尤以电子科学技术的发展最为突出。
1822年,法国人尼克福、尼普斯发明的照相术在19世纪末广泛使用,1884年爱迪生发明了电影放映机并由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1885年在巴黎公映电影,德国的一位传教士发明幻灯。
1900年,无线电传播人声试验成功,而后这些发明又都取得长足的进步,成为新型的教学媒体,向学生提供了生动的视听形象,使教学获得不同以往的巨大效果。
1906年美国出版了一本叫做《视觉教育》的书,1910年,克莱恩在纽约出版了第一本《教育电影目录》。
然而,视觉教学作为一场正式的教学改革运动,是在1918年至1928年期间,这场运动称为视觉教学(Visual Instruction)运动,标志教育技术的发端。
教育学中的教育技术学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的学科,而教育技术学则是教育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
教育技术学以研究和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通信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为主要内容,旨在推动教育领域的创新和发展。
本文将从教育技术学的定义、发展历程、理论基础、应用领域等方面,系统介绍教育学中的教育技术学。
一、教育技术学的定义教育技术学,简称“教技学”,是一门以研究、比较和应用科学与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为主要对象的学科。
它以现代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为工具,探讨和应用这些技术在教育方面的原理、方法和手段,以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和教育改革的推进。
二、教育技术学的发展历程1.起源阶段:教育技术学的萌芽可以追溯到古代,例如古代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等思想家对教育的思考和实践,以及古代中国的传统教育方法和技术手段等。
2.成长阶段: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技术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在这一时期,教育技术学主要以机械技术为主,如电影、幻灯片等的应用。
3.发展阶段:20世纪50年代以来,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出现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技术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利用计算机和信息技术,教育技术学开始涉及多媒体教学、远程教育、网络教育等领域。
三、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是多元化的,主要包括认知心理学、教育学、通信学、计算机科学等。
1.认知心理学:教育技术学强调学习者的知识获取和思维过程,认知心理学为教育技术学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教育设计理论和方法。
2.教育学:教育技术学与教育学紧密关联,通过教育学的理论支持,教育技术学深入探讨教育目标、教学方法和评价等方面的问题。
3.通信学:通信技术是教育技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运用现代通信技术手段,促进教学内容的传播与交流。
4.计算机科学:计算机技术作为教育技术学中的重要工具,为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例如计算机辅助教学、网络教学、虚拟现实教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