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案例研究的特点与意义

教育案例研究的特点与意义

教育案例研究的特点与意义
教育案例研究的特点与意义

教育案例研究的特点与意义

教育研究是人们揭示教育客观规律的有效途径。只有认识和掌握教育客观规律,才能更好地指导教育实践。

教育研究方法很多,案例研究法,就是一门科学的、有效的、实用的方法。著名的教育家华东师大博士生导师张奠宙教授指出:教育案例研究将是中国教育研究领域一场革命。著名的教育研究专家华东师大教育博士生导师顾泠沅教授认为:教师可分为:不合格、合格、专家教师三大类。仅具有学科原理,规则方面的知识的教师是不合格教师;具有原理,规则方面知识,同时还拥有学科教育特殊案例知识的教师才是合格教师;在合格的基础上还具有能把原理运用于案例的策略的知识的教师是专家教师。案例研究是理论来自实践的最好体现。在教育实践案例中或多或少地蕴含着某些教育思想、教学原理。有的还会闪烁着新的教学原理和创新思想的光点。

案例研究是运用典型引路,启发研究者或学习者创造性的思考问题,为教育研究寻找切入口和研究路径提供有力的帮助。如果我们把每一个特殊案例称作为“点”,那么同一侧面多个特殊案例就形成一条“线”,在这条“线”上教师制定了什么样的教学策略,学生学习情绪,行为发生了什么变化,会留下清晰的“足迹”。通过对这些案例进行分析,从个别到一般,透过现象看本质来揭示某一侧面的教学规律和数学思想。从中推导出具有指导意义的原则或方法,这是案例研究的主要目的。如果一个案例或几个案例尚不足以揭示本质性的规律,那么无数案例所构成的一个“面”,无数的“点”―“线”―“面”,就一定能使研究者从中找出规律,从而使教育得到发展。

著名的《上海青浦教学经验》就是顾泠沅教授带领一批有志之士在教学一线与教师朝夕相处,收集大量的教学实证和案例,经过分析、提炼,给予科学的总结,再实验,逐步总结出来,并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学原理和方法。

作者:湖北省黄石八中郭茂荣教育案例的涵义和特点

什么是“案例”?中外学者尚无普遍公认的、权威的定义。一般认为,案例是对现实生活中某一具体现象的客观描述。案例在许多学科领域的研究中被广泛应用。教育案例仅是其中的一种。它是对教育活动中具有典型意义的,能够反映教育某些内在规律或某些教学思想、原理的具体教学事件的描述、总结分析。或是课堂内真实的故事,数学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困惑的真实记录。

从广义来说,教育活动中的每一事件都可以写成案例,但作为教育研究案例,还应该具有一些特点。

1.客观性。案例是写实的,客观性是案例的首要条件。所谓客观性,就是对教育事件发生的背景、特定环境、主要情节进行客观的描述,如实的介绍,而不能随意取舍或歪曲事实的真相,分析要就事论理,从事实中引出道理,启发人们思考,有的案例也不作分析,而让读者或研究者去评判。

例如:案例《答案是用尺量出来的》就是采用摄像技术,利用录像机巧妙地把某一数学学习困难生在解答数学试题同教师有趣的对话的全过程录制下来,客观的反映数学学习困难生的思维障碍。

2.典型性。教育案例既要反映某一教育事件客观现实,体现教育的现象与本质、个性与共性、特色与规律的统一,也要有反映某数学教学活动的成功或不足的典型性。

例如:案例《是启发式还是满堂灌?》是顾泠沅教授把某位教师在讲:“正方形的性质”这一节课的全部教学过程录制下来。从表面上来看该教师是通过由浅入深,层层

设问,最后总结出正方形的性质的一堂启发式教学课。课后对其本堂课提问次数及提问的类型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共提出105个要思考的问题,其中属于记忆性提问:如:正方形有几条边?高达68.3%。提问频率达每分钟2.33个问题。学生根本无法思考并回答这些问题。这一事实说明频率过高的设问是无效的,结果一定是启而不发,不是真正的启发式,仍然是满堂灌式的教学。

3.原理性(或有效性)。案例应该是真实的,但真实的不一定都是有效的。所谓有效性是指案例本身具有现实意义,应用价值和理论研究价值。它体现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思想、教学原理上的现实意义,能够引起人们的思考,从中吸取有益的教育思想和方法,领悟出教学原理含义的闪光点,是数学教学原理在实践中的具体体现。

4.创新性。教育案例既是反映教育活动的客观事实,具有某一方面的典型性,并能体察出某一数学教学思想和教学原理的涵义。同时还要有新意,能够启发读者和研究者进行创造性的思维,开拓新的思路。只有这样才能使教育研究进步和发展。

以上“四性”是教育案例的主要特点,也是选择和确立案例内容的主要标准。

广大数学教师与学生朝夕相处,他们最了解学生,最容易发现数学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并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生动的案例。这些案例蕴藏着丰富的,新鲜的教育思想。收集、整理、挖掘、总结教育案例,给予科学的、理论的分析,对于开展教育研究并有效地指导教育实践,提高广大数学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研究能力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育案例的研究已引起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作者:湖北省黄石八中郭茂

体育游戏的特点和教育作用

第五单元体育游戏本单元学习的内容第一节体育游戏的特点和教育作用第二节体育游戏的结构和分类第三节体育游戏的组织和指导第四节体育游戏的创编第一节 体育游戏的特点和教育作用体育游戏的特点各年龄班幼儿体育游戏的特点体育游戏的教育作用什么是体育游戏?体育游戏也称活动性游戏或运动游戏是根据一定的体育任务设计的,由身体动作、情节、角色和规则组成的一种活动性游戏,是幼儿体育活动的一种主要形式。幼儿的体育游戏不同于表演游戏、结构游戏和角色游戏,它由各种基本的动作组成,有严格的规则,有明确的结果,是以发展幼儿身心为目的的一种锻炼活动。体育游戏的特点 1、体育游戏是深受幼儿喜爱的趣味体育活动幼儿体育游戏的趣味性主要体现在情节性和竞赛性两方面。大多数幼儿体育游戏都带有一定的情节和各种不同的角色,这非常符合幼儿爱模仿、好扮演的特点。竞赛这种体育游戏中常见的游戏形式能充分满足幼儿争强好胜的心理。体育游戏的特点 2、是以发展幼儿基本动作为主的育体活动体育游戏将基本动作技能的锻炼寓于趣味性很强的活动之中,幼儿在游戏中完成各种基本动作。体育游戏对于激发幼儿的体育活动兴趣,促进其以体能为主的各方面发展具有独特的作用。体育游戏中富含改变运动和动作信号的特征,锻炼了幼儿的神经系统,同时完善和平衡幼儿的兴奋和抑制过程。体育游戏的特点 3、是幼儿园健康教育的重要方式户外体育活动是幼儿园每天的生活环节之一幼儿园体育工作任务主要通过体育活动和体育游戏两条途径来完成体育活动相

对只有锻炼的属性,而体育游戏除了锻炼之外,还具有趣味和竞技的属性。体育游戏比一般体育活动更能全面发展幼儿的身心各年龄班幼儿体育游戏的特点小班体育游戏的特点中班体育游戏的特点大班体育游戏的特点小班体育游戏的特点小班幼儿体力和身体素质比较薄弱,大肌肉群发育不太完善,各项基本动作都还没有正确掌握,动作缺乏协调性和准确性,平衡能力差,活动不自如。小班幼儿的心理特点是喜爱游戏、好模仿,注意力不易集中。他们对游戏中的动作、角色、情节都很感兴趣,但是对游戏的结果不大注意。小班幼儿的体育游戏,动作内容和情节都比较简单,角色较少,便于幼儿模仿,常常集体做同一动作。规则也比较简单,是幼儿容易做到的。中班体育游戏的特点中班幼儿的体力和动作有所发展,平衡能力和独立生活能力也有很大提高。他们能辨别方向,注意力较易集中,能控制自己,比较自觉地遵守游戏规则。中班幼儿比较喜欢有情节、有角色、有追捉性的游戏。对游戏的结果有所注意。中班的体育游戏除有一定的情节外,还增加了一些无情节的,只为完成某项任务的分组竞赛游戏,游戏的规则也比较复杂,并带有限制性。大班体育游戏的特点大班幼儿身体更壮实,体力更充沛,动作显得更加协调有力、灵活自如。他们的知识范围扩大了,观察分析和理解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开始具有组织能力和控制注意的能力,增强了责任感,喜欢游戏有胜负的结果。大班体育游戏中竞赛性成分增多,游戏动作加多,难度加大,往往需要幼儿克服一定的困难之后才能达到游戏的目的,游戏中的情节和角色之间的关系更为复杂。体育游戏的教

广义安全教育的概念和目的

广义安全教育的概念和 目的 集团企业公司编码:(LL3698-KKI1269-TM2483-LUI12689-ITT289-

广义安全教育的概念和目的安全教育作为一种专业知识,最初以师承传授形式出现,后来发展进入有关大学专业的课堂成为一门课程。在生产企业则成为新工人入门的教育,后来也成为企业领导培训的内容,甚至为此设立专门的培训班,在有关操作培训中也加进了此内容,其目的是提高有关人员的安全意识,增加其安全技术知识,强化其安全操作技能。所有这些均应说是专业性的针对性强的狭义的安全教育。 但是安全教育作为一个普遍存在的影响十分广泛而长远的问题,是人类文明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和保护这种文明继续存在和发展的战略性和战术性兼备的武器。现代生活的发展已经证明仅有上述专业的安全教育仍远远不够,而且人的认识的积累习性、性格的改造修正、素质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依靠一次甚至几次短短的培训班便能解决问题。因此安全教育还应该是一种普及性的长期的经常性的事。如此说来,安全教育的广义概念是就人的行为规范化所做的施教性的工作,涉及到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涉及到每一人,无论人们受过教育或是没有受过教育,安全教育都是一门必修课,其目的是使其必须懂得善其身、善其类、善其物质和资源、善其环境空间,倒其顺序,最终方能善其身、善其延续,否则将断代了。

工业生产安全教育仅仅是安全教育中的一小块,以此类推,可以有生产劳动安全教育、交通航运安全教育、生活安全教育、社会安全教育、国家安全教育、环境安全教育、经济流通领域的安全教育以及意识形态领域的安全教育等。凡有人类活动的地方都存在安全问题,便有进行安全教育的必要性。因为从根本上说,人是一种不易驯服的有个性的能自主行动的动物,既有合群的一面、与群体利益合而为一的一面,也有背群的一面、与群体利益相抵触的一面。因为人的生存毕竟是以个体为单元,从其与生存环境的关系来看,既有依赖于环境的一面,也有与生存环境相抵触的一面,从而产生了某种意义上或某种程度上的安全或不安全问题。为了克服这种抵触和冲突,就必须对人作出某种改造适应工作,安全教育便是这种改造适应工作之一。由此可见,前面说的安全教育遍及每一个人不是没有道理。人人都生胡在依赖与抵触交织的痛苦和不安之中,只不过大多数人在大部分时间里已经习惯承受这种生活模式,加上生活的惰性和其他乐观因素的掩饰,而未易觉察而已,从而忽略了这种广义的安全教育存在的现实性。 其实人们进行的许多活动都是在进行这种性质的安全教育,从宗教的经坛上布下的经文教义、从道德规范中所宣扬的教诲规矩、从行政权力机关所颁发的法律条文、从传统上所留下的和被社会所公认的行为准

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

第一章德育与德育理论的发展 1.了解道德的含义;了解道德与品德、德性概念之间的区别。 “道”表示事物运动的规律和规则,含有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又被赋予社会理想或道德理想等意义。 “德”同“得”,是个体在实践中成就的一种内在品格,即所谓善心善行。人们认识了“道”,转化为思想感情,然后外化为行为,施与人,便称之为“德”。 日常生活中,“道德”既可以指调整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也可以指人的思想品质或德行修养,也指对人们行为的善恶评价。 道德:内在品质+外在行为规范和原则 主体不同,可分为个体道德和社会道德 品德:个体道德品质,是个体现象,它是社会道德现象在个人身上的反映 道德反映整个社会的要求,内容全面完整,品德只是其中一个部分。 德性:内在品质 2.识记潘菽先生的“四要素说”中的品德结构。 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 道德认知:是指如何获得是非观念、如何进行道德判断与推理,从而作出道德决策。 道德情感:指对正确或错误行为的感受(如内疚、同情、自豪等),以及激发道德思想或行动的情感因素,如移情。 道德意志:是指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观念指导下,自觉地调解内心矛盾、克服内外困难,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道德要求的心理过程。 道德行为:是指人们面对欺骗、攻击等违反道德规则的诱惑,或者他人需要帮助时实际采取的行为方式。 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者是什么关系? 道德认知对其他各要素起着理性调节作用。道德情感是道德行为产生的重要推力,是维持人们自觉行为的重要支撑力量,也是道德行为的调节和维持力量,道德行为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的外在表现,也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得以发展的实践基础。品德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构成一个人整体的品德面貌。品德各要素的统一性和协调性,决定了品德发展的质量与倾向。 3.理解德育内涵、以及我们应持的态度;了解德育概念泛化的弊端。 西方: moral education,即道德教育 与宗教教育、政治(公民)教育有明显区别 中国: 狭义:指道德教育 广义: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 更广义:法制教育、心理教育、青春期教育、 性教育、环境教育、安全教育等 德育概念界定——内涵的角度 1、转化说 在我国,许多德育定义都认为德育只是一种由外向内向学生施加影响的过程,认为思想道德等纯粹是从外部“转化”进学生头脑的。

教育测量与评价考试重点

第一章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学科发展 第一节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基本问题 1.测量:所谓测量,从广义上讲,就是根据某些法则与程序,用数字对事物在量上的规定性予以确定和描述的过程。 2.测量的要素(基本条件):测量的量具、测量的单位、测量的参照点。 3.教育测量就是针对学校教育影响下学生各方面的发展,侧重从量的规定性上予以确定和描述的过程。 4.量表的特点: 称名数据:不具有实在的数量意义,只是表明事物的类别或不同性质顺序数据:是以所测属性的数量大小为基础进行的 等距量表:表示事物量的大小,而且具有相同的测量单位 比率量表:除了具有量的大小和相等单位外,还具有绝对的零点5.教育测量与教育评价的联系与区别: 测量是按照一定的法则和程序,对事物或现象在量上的规定性加以确定和描述的过程,旨在获得有一定说服力的数量事实; 教育评价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教育事物或现象的价值进行系统的调查,在获取足够多的资料事实(定性资料与定量资料)基础上,做出价值分析和价值判断。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测量可以为教育评价提供价值判断的基本数量事实,教育测量是教育评价的基础;而教育评价往往是教育测量过程的延续,是对测量结果的解释与应用。

第二节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发展历史 1.1864年法国费舍《作业量表集》,作为教师以后评定学生各科成绩的参照标准 2.美国桑代克于1904年出版《精神与社会测量导论》,首次较系统地介绍了教育统计方法及编制测验的基本原理,它标志着以科学理论(包括统计学、教育学、心理学、哲学等)为指导的教育测量理论的诞生 3.桑代克“无论什么东西,只要存在的,总存在与数量之中” 4.麦柯尔“任何东西,存在于数量中的,都可以被测量” 5.法国的比纳等人在1905年创编并发表了世界上第一个标准化智力测验 第三节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学科地位和作用 1.新课改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的要求: (1)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2)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3)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4)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 第二章教育测量与评价的类型和功能 第一节教育测量与评价的主要类型 1.形成性测量与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实施的,在性质上大致相

浅谈体验教育的功能与特点

浅谈体验教育的功能与特点何谓体验教育,体验教育是通过亲身经历,学习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并转化为行为习惯的过程。也可以理解成“换位思考”的教育。让学生换个思维、换种处境,亲身体验并理解别人的做法、思维,达到为别人着想的效果。体验教育注重情感与道德体验的内化过程,强调体验就是要注重每一个学生自我的内化教育,强调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个学生在任何问题面前的真实心态。有一些教师看到学生在活动中流露出不好的言行,常常采用批评的方法,将学生心中的想法“压”了回去,这样做的后果就是学生在教师面前不再流露真情实感,从而使德育活动常常变成“表面功夫”。德育活动只有学生自己去参与,去体验,教师能尊重学生的真情实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道德教育才能真正落到实处。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学到能够实际应用的知识,而且能促进学生在实践中培养与发展他们的社交能力。其为体验教育的功能。 作为教育的一种方法,体验教育具有的特点如下: 1、学生活动具有主动性体验教育的要求注重真实的感受,不能仅仅依靠肤浅的认识和道听途说作为自己获得体验的来源。体验教育要求亲身参与,自主体验,学生在整个过程中积极主动进行活动,才能取得预期目的。 2、体验教育的目的性体验教育在体现学生主体性,但是前提却是正确的引导和帮助。活动中学校、班主任、任课教师、家长要相互配合,构成一个立体的网络,引领学生沿着正确的途径进行体验活动。 3、体验教育方式的多样性作为教育的一种方式,体验教育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情感体验、生活体验、劳动体验等体验的题材也是很丰富的。通过活动多侧面、多形式地利用现有资源、充分发挥体验教育的作用。 4、体验教育结果的多面性由于学生在参与体验过程中的目的、环境、努力程度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也就导致学生的最终的体验结果有多种可能。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和学生一起总结反

安全教育的目的和意义[大学生安全教育目的和意义]

安全教育的目的和意义[大学生安全教育目的和意义] 大学生已经是成年人了,为什么还要进行安全教育呢?大学生安全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呢?在此了大学生安全教育目的与意义,希望大 家有所收获! 1、全面提高大学生素质的需要。高等学校培养的合格人才,不仅要学习好、思想好,而且还要具有适应社会的能力,这样才能担当起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笔者认为,在重视素质教育的今天,应将安全教育纳入素质教育的范畴,并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使大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接受必要的安全教育,增强安全防范意识,学习并掌握基本的安全知识和自我保护的技能,提高防范能力,从而终身受益。 2、创建安全文明校园的基础工作。面对严峻的社会治安形势和高校安全管理的新情况、新问题,一些学校采取积极措施,开展了以提高广大师生员工安全意识为目的,以落实人防、物防、技防措施为主要内容的创建安全文明校园的活动。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大学生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的提高,可以避免或减少自身利益受到伤害,将有力地促进创建安全文明校园活动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

3、确保高校安全和稳定的必要措施。高校所有工作都是围绕学生进行的,安全教育工作也是如此。有关统计数据表明,高校校园内发生的刑事治安案件或安全问题大多与学生有关。这些案件(问题)的发生,不仅会给学生本人及家庭造成伤害,也会给学校正常工作带来影响,严重时将危及整个社会的稳定。为此,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和防范技能,可以有效地减少和避免发生在大学生中的各种安全问题,从而起到维护高校安全和稳定的积极作用。 4、对大学生关心和爱护的具体体现。当代大学生是中华民族崛起的希望,保护大学生人身安全是学校和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党和政府对此高度重视。1996年原国家教委颁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安全教育及管理暂行规定》,明确提出高等学校应将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作为一项经常性工作,列入学校工作的重要议程。近年来,针对在校大学生中出现的安全问题,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多次发出通知,要求重视学生的安全问题,并专门就学生安全教育问题提出要求,其中蕴涵的深刻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1、“讲座式教学”仍存在,大学生安全教育课教学体系亟待构建。目前,仍有不少高校延续过去新生入学教育的“讲座式教学”,即邀请社区民警或经验丰富的保卫部工作人员,在新生入学教育中以讲座的形式面对数千新生泛泛而谈安全知识。由于近年来的扩招,每年高校入学新生有成百上千人,甚至多达四、五千之多,要开展“嗍

教育测量与评价考试重点整理版,DOC

课程性质和教学要求 课程的性质:《教育测量与评价》是教育测量学与教育评价学内容的整合并侧重于教育测量的一门综合性教育课程,它着力探讨对教育教学效果进行测量、评价的原理和方法,是一门带有综合性、技术性、实践性、应用性等特征的应用性学科,是实现教育科学研究与教育管理科学化所必须借助的一门科学,也是教育学专业和小学教育专业所开设的一门必修专业基础课程。 教学目标和要求:理解《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能正确使用各类标准化的教育测验、会作测验质量分析、能正确解释分数的含义,并学会运用这些知识,对学校教育、教学和研究实践中的实际问题,做出比较正确与合理的判断和评价,以促进教育管理现代化、教育研究科学化。 第一章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学科发展 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基本问题 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发展历史 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学科地位和作用 1.测量的定义 史蒂文斯曾对测量作出以下定义:“就其广义来说,测量是按照法则给事物指派数字。” 我国有些学者认为:“测量是对客观事物进行某种数量化的测定”,“测量是按照一定的法则,用数字方式对事物的属性进行描述的过程”。

本书的观点:从广义上讲,测量就是根据某些法则与程序,用数字对事物在量上的规定性予以确定和描述的过程。 从以上对测量所下的各种定义可以看出,这种对事物进行区分的过程,必须是按照一定法则的,区分的结果必须能够用数字的方式进行描述的。 2.测量的要素 (1)测量的量具 测量的量具是指依据某些科学原理和法则,发展出合适的量具或制定出科学的测量方案。(2)测量的单位 不同的测量所采用的单位是不同的。 理想的测量单位必须符合两个条件:①要有确定的意义;②要有相等的价值。教育测量的单位不够完善,既无统一的单位,也不符合等距的要求。 (3)测量的参照点 量的参照点系测量的起点。要确定事物的量,必须有一个测量的起点,这个起点就叫做测量的参照点。 参照点有两种类型:①绝对参照点(绝对零点);②相对参照点(相对零点)。理想的参照点是绝对参照点,但教育测量中很难找到绝对零点,多采用人为指定的相对零点。 3.教育测量的定义与特点 教育测量的定义 教育测量,就是针对学校教育影响下学生各方面的发展,侧重从量的

体验式教学活动中分享环节的作用与实施

第33卷第12期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V ol.33 No.12 2012年12月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Dec.2012 论体验式教学活动中分享环节的作用与实施 卢桂珍 (湖南省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湖南科技学院基地,湖南 永州 425100) 摘 要:体验式教学是高校学生管理教育实效开展的一种新兴手段与方法。其中,分享环节是体验式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精髓所在,能使受训人员获得深刻感悟和归属感,在改善团队关系等方面作用巨大,在实施过程中一定要坚持时效性、尊重性和平等性原则。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分享;作用 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219(2012)12-0175-03 体验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通过创造实际的或重复经历的活动、游戏、情境,呈现或再现、还原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观察、反思或分享,从而对自己、对他人和环境获得新的感受或认识,并构建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并把他们运用到现实生 活中的一种教育观和教学形式。体验式教学以人的生命发展为依归,尊重生命、关怀生命,拓展生命、提升生命,蕴含着高度的生命价值与意义。它所关心的不仅是人可以经由教学而获得多少知识、认识多少事物,还在于人的生命意义可以经由教学而获得彰显和扩展。 体验式教学的学习模型是“体验式学习圈”,它包括布课、热身、体验、分享、总结、提升、应用的七个循环。分享是体验式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验式教学的落脚点,也是体验式教学的精髓所在。它是在受训人员体验后按特定的形式,将各自在完成任务时的感想,完成任务后的感受真诚的说出来,结合指导教师的记录与大家分享得失,求同存异达成共识。 1. 体验式教学分享的作用 在体验活动之后,分享环节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师引导下,团队成员分享活动成功带来的快乐,找出活动失败的原因,用体验式学习理论进行科学的总结,使其理论更加严谨与体系化。达到总结经验、巩固知识、提升素质、联系实际的目的。 收稿日期:2012-09-2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度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课题“高校体验式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号:11YBA142)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卢桂珍(1961-),女,广东省新会市人,湖南科技学院学生工作部部长,教育心理学教授。 1.1 使受训人员获得深刻感悟。体验式教学的关键就是要利用各种活动使每个成员的心灵受到冲击。因此,教师在活动结束后立即组织分享,成员的回顾与分析,是一个重新体验的温习过程,可使每个成员的感受在心中生根、发芽、蔚然成林。以此获得深刻感悟。 1.2 使受训人员获得归属感。归宿感是人的需求的一个重要层次。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人都害怕孤独和寂寞,希望自己归属于某一个或多个群体,如家庭、工作单位等,,这样可以从中得到温暖,获得帮助和爱,从而消除或减少孤独和寂寞感,获得安全感。在进行体验式教学过程中,受训成员相互帮助与支持,最终获得了成功,此时一种自我成功的满足感和与团队共同努力成功的成就感油然而生,每个成员都会为自己所在的集体骄傲和自豪。在分享阶段,通过教师的引导,成员之间互相感谢、祝贺,从而体会到一种归宿的满足感。 1.3 改善受训人员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己经成为现代社会衡量人才质量的重要的参数之一。体验式教学通过团队的构建与营造、各项活动的进行,团队中有矛盾的成员为了完成活动任务必须相互配合和支持,通过身体活动和语言交流,人际关系有了一定改善。在分享环节,教师要求每个成员进行充分的沟通、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每个成员都会深刻体验个人与集体之间、队员与队员之间唇齿相依的关系,原来有矛盾的成员也纷纷表达需要更融洽地与他人合作的心愿。这样,当体验式教学活动结束时,成员之间的矛盾也得以化解了。 1.4 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分享将帮助每个成员消化、整理、提升活动中的体验,以便达到活动的具体目的,在教师的引导下,受训人员将活动与自己的学习、生活、工作联系起来,将活动的收获迁移到学习、生活、工作中去,以实 175

安全教育培训的目的和作用 (2)

安全教育培训的目的和作用 安全教育培训目的是防止和减少各种安全事故的发生,实现安全生产。安全素质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安全意识,二是安全知识,三是安全技能。 首先,安全教育培训主要是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只有掌握了这些内容,才能进一步提高每一位员工的安全意识,时刻绷紧头脑中安全这根弦,做到居安思危,警钟长鸣。 其次,安全培训教育是使员工学习安全知识,在企业现代化大生产工作中,需要每一位员工学习掌握生产知识,安全知识,只有掌握了生产过程的各种知识,特别是掌握了安全知识,才能够在具体生产岗位操作时得心应手,如鱼得水,减少和避免各种安全事故的发生。 第三,安全培训教育是让员工掌握安全技能。安全技能是人为了安全地完成操作任务,经过训练而获得的完善化、自动化的行为方式。只有掌握了安全技能,才能实现工作中的正确操作,有效避免盲目蛮干;掌握的安全技能越多,安全技能越高,安全事故的发生率就越低。 安全素质包括的三个方面相互交叉,密切联系,不可分割。安全意识提高了,就会自觉学习安全知识,掌握安全技能;安全知识掌握的越多,安全意识水平越高;有些安全生产知识,同时又是安全技能知识;有些安全知识即是为了提高安全意识,又是为了掌握安全技能。提高公司员工的安全素质,仅靠安全教育培训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每一位员工平时加强安全知识和岗位操作知识的学习,认认真真的学,持之以恒的学;还需要每一个班组加强班前班后会的工作;还需要车间、部门领导加强对本车间、部门员工的安全教育;还需要公司领导制定政策、宏观指挥协调、正确引导。只要公司各级领导和每一位员工,上下努力,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就一定能够使公司每一位干部、员工的安全素质上一个大的台阶,公司的安全管理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从而避免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实现安全生产的目标。 '.

品格教育

读《品格教育》有感 10110170122 历史系)王雪纯 “品格教育”一词最早听说是在一场美国人所描述的自己的小孩在幼稚园所接受的教育,在他描述自己的小孩的时候脸上所表现的发自肺腑的开心与满足是毋庸置疑的,但让我们听者却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在少不更事的幼年时光里,美国人便已经用“品格教育”这样人性化的方式来进行教育,而不是像中国一样圈养或是放任,这也便不用奇怪为何随着年龄的增长中美小孩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譬如最近的“朱令案”,在大家都对朱令的悲惨遭遇报以同情的心态时,案件终于发生了转机。当大家基本上都把眼光聚集于朱令所遭受的悲惨遭遇时,却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为什么偏偏是她被大家集体投铊以致中毒。在对她平时的所作所为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后,便出现了更多的问题,其中有一个便是究竟是怎样的教育模式让一个女生这样自我,自我的几乎让她身边的所有人都对她表示厌弃,最终酿成这样的惨案。或许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可以在马丁贝布尔的《我和你》这本书中找到答案。 《品格教育》一文很简要但又深刻的表达了《我和你》一书的主旨思想。在读这篇文章时,我们不可忽略的是马丁贝布尔本人是一名虔诚的犹太神学家,因此在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出其中深深的宗教思想。这是作者本人的意识形态观念,并不影响“品格教育”这一模式本身所折射出的人文主义关怀。更不能因为这种宗教情怀与宗教影响力便以不适合无神论者聚集多的中国。 在文章中,马丁贝布尔认为教育过程中师生双方是主体间的“我---你”(I and you)关系,而不是把双方看作是某种物品的“我---它”(I and it)关系。师生间这种“我---你”是一种相互对话、包容与共享的互动关系。对师生互动中师生间关系的这种理解,克服了以往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不足,把教师和学生都看做真正意义上的人,树立了师生尤其是学生作为主体的人在师生互动中的形象。任何教育活动都是在交往中实现的,教师与学生总是处于一定的交往与互动关系中。没有交往与互动,教育活动便不可能发生。因此,师生交往、师生互动与由此形成的师生关系本身就是教育活动中的表现形式,具有教育性。关于教育互动,我

教育测量与评价教案

教育测量与评价教案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教案 第一章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学科发展 [教学目的与要求]理解数学教育测量和教育评价的含义及二者之间的关系,了解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的主要发展历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精神及对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的要求,认识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学科地位和作用、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对教师职业专业化的重要性。 [重点与难点]重点:数学教育测量和教育评价的含义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学科地位和作用。难点:数学教育测量和教育评价的含义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教学时数]讲授2课时,课堂讨论、学生自主学习1课时 [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课堂讨论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 第一节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基本问题 一、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含义 二、教育评价的基本问题 三、教育评价相关概念辨析 第二节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发展历史 一、中国是考试制度的发源地 二、中国科举制度的世界地位 三、数学教育测量学科的诞生 四、数学教育测量运动的蓬勃开展 五、美国的“八年研究”是教育评价的催生剂 六、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的发展 第三节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学科地位和作用 一、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是现代教育科学研究的三大领域之一 二、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在教育改革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教育改革呼唤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更加科学化 四、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是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能力 [课堂训练、作业思考题] [1]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2]教育评价与教育评估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教学过程的基本功能和特点

6.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过程的基本功能和特点(P69、P76) 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过程:是学生学习社会科学知识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基础知识,提高运用其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与人生观的过程,其实质是引导学生逐步实现从知到行的转化过程。答:(1)基本功能 A.知识传授功能:知识传授功能是形成技能、培养智能和发展个性的基础,因而是教学过程最基本的功能。而技能的形成、智能和个性的发展,又能够反过来促进知识的增长。而知识的传授又是和技能的形成、智能和个性的发展互相交织在一起,相辅相成,互为因果。在教学中,教师主要通过教材向学生传授系统知识、间接经验。学生对教材的掌握,是一个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结合的过程。如果学生的感性认识丰富、清晰、想象生动,理解书本知识就比较容易。B.技能形成功能:形成技能的过程和传授知识的过程是统一的,技能可以分为智力技能和动作技能。技能的形成要经过长期的反复练习,才能逐渐达到熟练程度。熟练的标志就是可以高度自动化的特定活动,技能的形成是进一步学习知识和运用知识的可靠保障,是积极有效的参加社会实践并作出创造性贡献的先决条件。只有掌握了一定的熟练技能后,才能更经济、高效率的学习新知识和运用已学到的知识。C.智能培养功能:智能培养是在传授知识和形成技能的基础上,在传授知识和形成技能的统一过程中进行的,三者之间有极为密切的关系,是互为依存的统一体。要培养学生的智能,不仅要强调传授知识和形成技能,而且要考虑怎样传授知识和形成技能。一般认为学生从探索中通过独立思考获得的知识,在解决各种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的探索中获得的知识和技能,是培养智能的最好途径。但是,由于学生,尤其是中小学生学生是未成年的少年儿童,知识和经验有限D.个性发展功能:传授知识、形成技能和培养智能是发展个性的重要方面。每个学生都有可能在一定的原有经验背景和胜利条件的基础上,形成独特的知识、技能和智能结构,成为个性发展的基础。但是学生个性的发展还取决于另外几方面的因素,即思想、品德、价值、体系、情感、动机、态度、意志等的培养。身体素质的健美也是个性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基本特点:①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最突出的特点是教学内容与思想教育目的的直接一致性;任何学科的教学都有一个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问题。但思想政治课直接地发挥德育功能的,其教学内容与思想教育目的的直接一致性是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最突出的特点;它对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思想品德起着奠基作用,是中学德育的主要途径之一。②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是转变学生思想的反复性与曲折性相结合的过程;思想政治课具有反复性与曲折性的特点的原因:A.是由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决定的。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的是通过政治、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政治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为其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打下基础。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觉悟。B.是由学生的身心发展和思想特点决定的。③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过程是学校教育的深刻性和社会影响的管繁星相结合的过程;在学生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形成的过程中,死刑政治学科教学产生的深刻影响和重要作用是十分明显和不言而喻的。除此之外,学生还会受到学校、教廷和社会的广泛影响,这些影响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④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是培养学生双重能力的过程;所谓双重能力,是指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正确认识问题的能力;二指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正确分析自己的思想行为,进行自我教育的能力。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这两种能力的培养,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只有正确分析学生自身的思想行为,进行自我教育,改造主观世界,才能更好的认识、改造客观世界;只有再正确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才能更好的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

养成教育的意义和重要性

养成教育的意义和重要性 中外著名教育家都认为养成教育很重要。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北京普通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关鸿羽认为:养成教育是管一辈子的教育。是教给少年儿童终身受益的东西,它与素质教育紧密相关。俄罗斯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教育哲思录(学习中……),习惯是我们存放在神经系统中的道德资本,你有了好的习惯,一辈子享用不尽它的利息,你有了坏习惯,一辈子偿还不尽它的债务,坏习惯能以它不断增长的利息让你最好的计划破产。 1988年1月18日至21日,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聚会,现在的应试教育让我真的很纠结,以“21世纪的希望和威胁”为主题,就人类面临的问题进行研讨。会议期间,有人问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这位白发苍苍的获奖者回答,在幼儿园。提问者愣住了。又问:您在幼儿园里学到了些什么呢?科学家耐心地回答: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摆放整齐,做错了事情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要仔细观察周围的大自然。从根本上讲,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这段对话颇耐人寻味。从幼儿园学到的东西,直到老年还记忆犹新,可见留下的印象非常深刻。这说明从小养成的良好习惯会伴随人的一生,时时处处在起作用。我们认为养成教育可以使孩子修养更高,行为更规范,有利于孩子成人、成才,有利于家庭和睦幸福,有利于社会进步。因此,我们必须坚持不懈地抓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培养学生良好的做人习惯、做事习惯、学习习惯、生

活习惯、思维习惯等。 班主任在进行养成教育的过程中,要贯彻两个原则: 一是不可贪多,一段时间重点培养的习惯越少越好。我们经常说好习惯的养成至少需要21次的坚持。中国习惯研究第一人周士渊先生分析,这21天是个平均数,养成的习惯不一样,每一个人的认真程度不一样,刻苦程度不一样,所用的时间肯定也不一样。既然这21天是个平均数,那我们用一个月的概念更好记,而且更保险,所以“培养习惯重在一个月,关键在头三天”。如果你对每一种好习惯都坚持长时间的认真训练,一定能达到预期的目的。正如美国著名教育家曼恩所言:“习惯仿佛是一根缆绳,我们每天给它缠上一股新索,要不了多久,它就会变得牢不可破。”关键是坚持每天去缠一股新索,而不是三天打渔连天晒网,或者今天抓这个习惯,明天抓那个习惯,最后一个好习惯也没有抓实。魏书生老师十余年坚持不懈抓“七个一分钟”取得巨大成效是对这一原则的最好证明。 二是不可纠缠坏习惯。清除杂草最好的办法是种植庄稼,培养了好习惯,坏习惯就没有了立足之地。 习惯培养一般有哪些步骤? 可以概括出六大步骤:①认识习惯的重要;②讨论制定适当的行为规范;③进行形象感人的榜样教育;④持之以恒地练习;⑤及时而科学地评估引导;⑥逐步培养良好的集体风气。这六个步骤每一步都很重要,每一步都不可忽略。 培养良好习惯的方法有很多。有突破法、榜样法、体验法、情绪

现代教育测量与评价学(知识点)

第一章 1、教育评价这一概念,由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教授泰勒于1930年首次提出,在美国国会1956年通过的《初等及中等教育法案》中得到合法化。 2、教育评价指的是通过系统的采集和分析信息,对教育活动满足预期需要的程度作出判断,以期达到教育价值增值的过程。 3、如何界定教育评价的概念,是教育评价研究和时间需要解决的一个根本问题。 4、教育评价概念的理解,需要注意:(1)现代教育评价强调,教育评价本质上是一种价值判断活动(2)现代家与评价主张,教育评价应以教育活动满足社会与个体需要的程度作为价值判断的准则,教育评价的最终目的是达到教育价值增值(3)现代教育评价认为,教育评价是对教育活动现实的或潜在的价值做出判断,教育评价是一个过程 5、教育评价本质上也是一种把握教育现象价值的判断活动。 6、价值判断:指根据一定的价值标准,在事实判断的基础上,对客观事物的价值做出评判。 7、事实判断:是对事物的现状、属性与规律的客观描述。 8、教育价值:指的是作为客体的教育活动的属性与主体之间的特定的关系,是由教育满足人的需要的程度所决定的 9、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是人们认识外界环境或自身状况的两种最基本方式,也是人们从事实践活动的基本手段。 10、价值判断所反映的是主体与客体需要之间的一种价值关系,事实判断所反映的是客体各要素之间与主体之间的关系。 11、事实判断是对是非的判断,价值判断是对好坏的判断。 12、事实判断是描述性判断,价值判断是解释性判断。 13、价值判断与事实判断的根本区别是,价值判断包含着人的需要,具有事实判断所不具有的主体间的差异性。 14、教育活动现实的价值:指教育活动已经取得的价值;教育活动现实价值,指的是当教育活动尚未满足人们的需要,但却具有满足人们需要的可能时,教育活动对人们所觉有的价值,即教育活动还未取得、但有可能取得的价值 15、教育评价的特征:指教育评价区别于其他教育活动的本质属性的外在表现。 16、教育评价的特征:目的性、主体性、中介行、综合性、预见性。 17、美国著名教育评论家布鲁姆看来,评价是确定目标达成度的过程,也是确保目标达成过程有效性的持续改进或即时变革过程。 18、教育评价可以有多个主体,教师、学生、学校领导、各级人民政府或其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家长、社区居民、用人单位、社会各界人士或有关机构等。 19、20世纪8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所谓的第四代教育评价,主张教育评价是评价者与被评价者的共同构建活动。评价者和被评价者双方应该协同、合作。 20、教育评价的方法、过程、结果、教育评价领域是综合的。 21、教育评价的意义:有利于保证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法规的全面贯彻和教育方针的顺利实现;有利于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沿着正确道路前进;有利于提高教育管理的科学化水平;有利于增进广大教师和管理干部的综合素质,提升他们的专业能力;有利于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是教育更好的满足社会多方面的需要。 22、教育评价的目的:是人们在开展教育评价之前设想和规划的教育评价活动所欲达到的效果和结果。 23、教育评价的最终目的是达到教育评价增值,即提高教育质量与效益,促进教育有效的满足社会与个体的需要,增进教育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最终目的是由教育评价的本质属性决定的。 24、教育评价的具体目的:鉴定(当代教育活动不再以鉴定为主要目的)、诊断(在布鲁姆等人的积极倡导下,诊断成为现代教育评价特别强调的目的之一)、改进。 25、改进的主要涵义是及时反馈信息,调控行为,促进评价对象不断完善与优化。 26、教育评价的功能:管理功能、教育功能、社会心理功能、研究功能。 27、教育评价的管理功能是指教育评价达到预期目的的约束功效和效能。 28、管理功能是教育评价的基本功能。 29、教育评价的教育功能是指对教育者的教育教学和受教育者的学习产生影响,从而促进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发展的功效与能力。 30、教育评价的教育功能可具体分为指导功能和学习功能。指导功能是就教育评价对教育者的教育所产生的影响,它无论是对学校领导来说,还是对教师来说都是很重要的。学习功能指的是教育评价对受教育学习产生影响的功效与能力。

体验式教学法在专业课程教学中的运用

体验式教学法在专业课程教学中的运用 徐汇职业高级中学 赵洪声 一.什么是体验式教学 美国组织行为学教授大卫·库伯(David kolb)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体验学习圈,即:模型——体验学习圈:活动(体验)→发表→反思→理论→应用→活动(体验),依次循环。他认为:有效的学习应从体验开始,进而发表看法,然后进行反思,再总结形成理论,最后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事实上人的学习过程分成两类:一是左脑式学习,另一类是右脑式学习。左脑式学习就是老师传授很多现成的理论和知识,让同学们记熟会背;而右脑式学习则是强调身体历行的“体验”,就是从你亲身的感受中去学习及领悟。左脑式学习重理论,而右脑式学习重实践。所以,体验式学习也可以被看作是“右脑式学习”。 在国外的教育界,右脑式学习越来越被强调了。因为科学家与教育家发现,人的右脑的智慧能力比左脑强,一些右脑极度发达的人,常常就是被我们目为有超能力和特异功能的人。美国、日本等很多国家的教育家近年来都致力于开发儿童的右脑,因为他们认为只有右脑被开发好的儿童才有可能有一个更智慧和更美好的未来。仔细想一下,那些完全靠左脑背下来的知识或理论在我们离开学校以后,就逐渐“还给老师”了,因为那些“二手”的知识没有经过我们的身体历行,其印象不可能深刻。而如果你曾经学过骑自行车,虽然有十几年没再骑过了,可是当你一骑上车以后,几分钟之内,你就可以驾轻就熟了,这是因为,你骑自行车的经验是来自你的身体,是一种右脑式学习,

所以,它很难被忘记。 我们的身体是极有智慧的,当一些经验通过我们的身体发生作用之后,它就开始在身体里储存起来,并在需要的时候为我们所用。 职业教育的教学特点是“少说多做”,因为我们过去听别人的“二手经验”和“二手知识”都太多,更多的理论对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已经没有太大的作用。只有在教学过程中设计更多的让当事人亲身参与的主题活动,才会让当事人得到收获。 二.体验式教学的特点 1.亲历性 亲历不同于亲身经历,它包括:①实践层面的亲历,即主体通过实际行动亲身经历某件事,比如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行为的参与,包括主体扮演和不扮演客体的角色两种情况;②心理层面的亲历,即主体在心理上、虚拟地“亲身经历”某件事,也包括两种情况:对别人的移情性理解、对自身的回顾,反思。体验式教学主张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主张他们在教学活动中,从行为和感情上直接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通过自身的体验和亲历来建构知识。 2.个人性 各个主体间存在种种差异,其主体性水平不一,兴趣爱好各异,对事物的理解不同,故其体验也各不相同。即便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主体也完全可以以不同的方式去亲历,得到不同的认识,产生不同的情感。然而个人性的体验又是可以分享的。正因为主体的体验存在

新员工安全培训的目的和意义

新员工安全培训的目的和意义 新员工安全培训的目的和意义安全教育是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安全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全员的安全意识,安全管理水平和防止事故发生,实现安全生产。 安全教育是提高全员安全素质,实现安全生产的基础。通过安全教育,提高企业各级生产管理人员和广大职工搞好安全工作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增强安全意识,掌握安全生产的科学知识,不断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和安全操作水平,增强自我防护能力。有些领导在布置全产时往往在布置生产结尾时谈到安全问题,顺使喊一句“最后强调一个问题,就是大家要重视安全生产,不要出事故”。还有的讲,“我是逢会必讲要大家注意安全”。正确的说这些仅仅是提醒,没有深入进行针对性的布置。这些现象的原因, 1.是安全意识不高,对安全在经济效益中的作用和地位认识不足; 2.是缺乏安全知识,难以提出具体意见。要改变这一状况,必须使安全教育经常化、制度化。使广大职工广泛掌握安全技术知识和安全操作技能,端正对安全生产的态度,才能减少或消灭事故,实现安全生产。 安全工作是与生产活动紧密联系的与经济建设、生产发展,企业深化改革,技术改造同步进行,只有加强安全教育工作才能使安全工作适应形势的需要。如企业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促进了经济发展。但是,一些企业在承包中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短期行为,以包代管,出现拼设备、拼体力、违章指挥、违章作业。其主要原因是安全教育培训没有跟上,安全意识淡薄、安全素质差。因此,在新的形势下,强化安全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新员工安全培训的目的和意义 新员工入职之后,企业要对员工进行教育培训,公司的专业技术人员同样需要教育培训,来让自己在岗位上做到最好,那企业教育培训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呢,1、新员工教育培训 新员工股培训分为岗前培训、入职培训、试用期培训三步。岗前培训由人力资源部组织,内容以《员工手册》为准。入职培训由分公司负责进行,着重

德育及其意义

教育及其意义 一、“德育”概念界定 一般说来,德育有狭义、广义之分。狭义的德育仅指道德品质教育;广义的德育则泛指依据特定社会要求和德育规律,对受教育者实施有目的、有计划地影响,培养他们特定的政治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活动柜。广义的德育相对于体育、智育而言,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总称,而不是道德教育的简称或正组织教育的代名词。德育包括家庭德育、学习德育、社会德育等形式。 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与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社会思想道德影响,并通过受教者品德内部矛盾运动,以使其形成教育者所期待的品德的活动。 二、德育过程的构成要素 德育过程的结构式指德育过程中不同质的各种要素的组合方式。它有一定数量的要素(或成分、组成部分);各要素之间有质的区别;他们在德育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各不相同,彼此以一定方式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有组织的系统。通常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方法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 教育者是德育过程的组织者、领导者,是一定社会德育要求和思想道德的体现者,在德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教育者包括直接的和间接的个体教育者和群体教育者。 受教育者包括受教育者个体和群体,他们都是德育的对象。在德

育过程中,受教育者既是德育的客体,又是德育的主体。当他作为德育对象时,他是德育的客体,当他接受德育影响进行自我品德教育和对其他德育对象产生影响时,他成为德育主体。 德育内容是用以形成受教育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是受教育者学习、修养和内在化的客体。学校德育基本内容是根据学校德育目标和学生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确定的,它具有一定范围和层次。 德育方法是教育者施教传道和受教育者受教修养的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它凭借一定的手段进行。教育者借助一定的德育方法将德育内容作用于受教育者,受教育者借助一定的德育方法来学习、修养、内化德育内容而将其转化为自己的品德。 德育过程中的各要素,通过教育者施教传道和受教育者受教实践的活动而发生一定的联系和相互作用,并在这种矛盾运动中推动教育者的品德发生预期变化。由于这一矛盾的不断产生和解决,才不断将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转化未受教育者个体的品德,从而实现德育内容,达到德育目标。这是一定社会思想道德个体化过程和受教育者在思想道德方面社会化或再社会化过程,是社会思想品德继承和创新相统一的过程。 三、德育的意义 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2、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 3、德育是学校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