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瑞春谈经方与时方合用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9
用经方,循经旨,需详审病机内涵;辨方证,抓主证,当重视剂量配比赵进喜;贾海忠;冯学功;肖相如;肖永华;吴双;刘宁;储真真;朱立【摘要】张仲景经典方,相对于时方,被称为经方,组方严谨,配伍得当,临床疗效确切,为历代医家推崇。
经方应用临床思维,丰富多彩,其中辨方证、抓主证等为医者所重。
唯应用经方,必须谨遵经典理法,应详审方证病机,重视药物剂量配伍比例,并注意应用合方,或结合时方,以解决临床复杂问题。
【期刊名称】《环球中医药》【年(卷),期】2015(000)003【总页数】4页(P344-347)【关键词】经方;仲景学说;方证对应;临床思维;剂量【作者】赵进喜;贾海忠;冯学功;肖相如;肖永华;吴双;刘宁;储真真;朱立【作者单位】100070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内分泌科;中日友好医院中西医结合心内科;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脑病科;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100070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内分泌科;100070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内分泌科;100070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针灸科;100070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血液肿瘤科;100070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中医内科教研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49作者单位:100070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内分泌科[赵进喜、肖永华、吴双(硕士研究生)],针灸科(刘宁),血液肿瘤科(储真真),中医内科教研室(朱立);中日友好医院中西医结合心内科(贾海忠);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脑病科(冯学功);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肖相如)近年来,随着传统文化回归与中医药不断深入人心,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经典名方,即所谓“经方”,以其药味少,组方严谨,配伍得当,疗效确切,受到中医界重视,“经方热”已在悄然兴起。
那么如何定义经方?尤其是如何应用经方,以提高临床疗效?当代医家虽存在争议,却也积累了丰富经验。
“铿锵中医行”第四期,特邀请临床有得的经方名家与学有所得的中青年医师,对经方应用临床思维,包括用方思路、技巧以及剂量配比等,召开热烈讨论。
服,日一剂,分早晚2次温服。
嘱患者避风寒,低盐低脂低蛋白饮食。
二诊:药后患者诉腰酸腰痛缓解,口苦,无口干,稍感胸闷心慌,双下肢轻度浮肿,舌质暗红,苔淡黄,脉弦滑。
复查血肌酐138umol/L,尿酸454umol/L,隐血++。
守上方加泽泻15g,继续服用7剂。
三诊:药后患者颇觉舒适,舌质暗红,苔薄白,脉细弦,寸浮。
血肌酐124umol/L,尿酸325umol/L,隐血+。
守方加枸杞20g,继服14剂。
以上方加减治疗3个月,患者临床症状较前大为缓解,多次复查血肌酐110~122umol/L。
参考文献[1]Ene-Iordache B, Perico N, Bikbov B, et al. Chronic kidney disease andcardiovascular risk in six regions of the world(ISN-KDDC):across-sectional study [J]. Lancet Glob Health, 2016, 4(5):307-319.[2]Zhang L, Wang F, Wang L, et al. Prevalence of chronic kidney disease inChina:a cross-sectional survey [J]. Lancet, 2012, 380(9838):815-822.[3]华有福,蔡娇芬,王茂泓,等.从厥阴论治糖尿病肾病[J].江西中医药, 2017, 48(5):29-30.[4]孙云松,于俊生.论“厥阴为枢”[J].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0,25(7):982-984.[5]林士毅,吴修符.小柴胡汤在柴胡类方中的作用机理探讨[J].福建中医药, 2007, 38(4):3-5.(收稿日期:2017-12-09)编辑:宋超胡珂运用小柴胡汤临床经验★汪瑶1 胡珂2(1.江西中医药大学 摘要:胡珂法仲景,师承“经方大家”陈瑞春,经验进行整理、总结,并附以临床验案,关键词:胡珂;小柴胡汤;临床运用中图分类号:R574.2 文献标识码:B小柴胡汤出自东汉张仲景的《伤寒论》,由柴胡、黄芩、半夏、党参、生姜、大枣和甘草七味药组成,主治伤寒少阳证。
经方合方运用经验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
其中,经方和合方是中药学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
经方是指经过长期临床实践验证的中药方剂,是中医药学的基础;而合方则是在经方的基础上,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结合诊断结果和临床经验,进行个性化调配的中药方剂。
经方和合方的运用,是中医药治疗的核心和精华,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和深远的意义。
一、经方运用经验经方是中医药学的基础,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方是指经过长期临床实践验证的中药方剂,其药物组成、配伍原则、用药方法、治疗效果等都经过了实践的检验,具有较为稳定的药理作用和临床疗效。
经方的运用经验是中医药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1、健脾益气汤健脾益气汤是中医药学中的经典方剂,主要用于治疗脾胃虚弱、气虚体弱、食欲不振、乏力等症状。
该方剂由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组成,具有补气健脾、益胃消食的作用。
在临床应用中,健脾益气汤常用于治疗脾胃虚弱、食欲不振、乏力等症状,并且具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2、桂枝汤桂枝汤是中医药学中的另一种经典方剂,主要用于治疗寒症和阳虚体弱的症状。
该方剂由桂枝、大枣、生姜、甘草组成,具有温阳发汗、解表散寒的作用。
在临床应用中,桂枝汤常用于治疗寒症、发热、头痛、恶寒等症状,并且具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二、合方运用经验合方是在经方的基础上,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结合诊断结果和临床经验,进行个性化调配的中药方剂。
合方的运用经验是中医药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1、治疗肺癌肺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其治疗方法多样,中医药治疗肺癌具有独特的优势。
在治疗肺癌的过程中,合方的运用经验十分重要。
例如,可以选用清热解毒、化痰止咳的中药方剂,如杏仁、桔梗、蒲公英等,配以适量的蜂蜜或白糖,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2、治疗糖尿病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具有独特的优势。
在治疗糖尿病的过程中,合方的运用经验十分重要。
刘渡舟医案zt刘渡舟教授应用小半夏加茯苓汤经验小半夏加茯苓汤源于《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
笔者有机会随我国著名经方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刘渡舟教授侍诊多年,见刘老以小半夏加茯苓汤原方治疗多种疾患而获出奇之效,使我们对小半夏加茯苓汤本身及仲景关于痰饮水气的理论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1 小半夏加茯苓汤治疗胃脘部疾患病例:刘某,女,42岁。
1995年1月23日初诊:1年来不明原因而见恶心、嗳气、心下痞闷、纳食不馨,曾服用舒肝和胃丸等中成药,药后稍缓。
其后病情如故,伴口苦咽干,胸闷心悸头晕,月经2~3月一行,月水量少色暗,呈酱油色,观舌淡苔白腻,脉沉弦,辨属水饮停于胃脘之证。
治当行水散痞,引水下行:茯苓30g,半夏18g,生姜16片,7剂。
二诊:述服药后第2天,恶心、嗳气、心下痞闷均明显好转,胸隔间有豁然开朗之感,头晕心悸若失,值月经来潮,月水颜色转红,量亦增多,苔腻已减,治疗有效继宗上法:茯苓30g,半夏18g,生姜16片,泽泻15g,白术6g,7剂。
三诊:脘痞、嗳气、恶心、心悸头晕均好转若失,要求巩固疗效。
茯苓30g,半夏14g,天麻10g,猪苓20g,泽泻16g,白术10g,桂枝10g,7剂。
按:针对这一病例,刘老分析到,根据病人的症状,最先想到的是肝气不舒,肝气犯胃之证,因为有口苦、咽干、目眩的少阳主证,又有心下痞闷,纳食不馨、嗳气等肝气犯胃的症状,但仔细分析,舒肝理气和胃的中成药不在少数,病人一定服过,详问果然多次服过舒肝和胃丸等中成药,服后稍有好转,但其后病情如故,若是木郁克土之证,症状定会明显减轻,可患者至今未愈,考虑其中该有其他缘由,脾胃主运化受盛,运化不及时,痰浊水饮最易生成,基于此再问诊,病人述胃脘部总有水汪汪、凉凉的感觉,自觉胸腹之间气不通畅,胸隔部似有物阻隔其间,平日口干不欲饮水,与小半夏加茯苓汤证“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的描述十分相象,观舌淡苔白腻、脉沉弦,经云沉潜水蓄是也,沉脉主水饮,弦亦为阴脉,这样辨证便从肝胃不和之证转为水饮停于胃院之证,那又如何解释肝气不畅的少阳证及月经量少的血瘀证呢?水饮阻隔于心下膈间,势必影响肝气的运行,服用和胃理气中药后,肝气稍有顺畅,但水饮未去,肝气复又阻滞如初,所以见病情稍有好转复又如故。
桂枝汤合玉屏风散(陈瑞春)
桂枝汤与玉屏风散,同属固表祛邪之剂,但前者用桂枝、芍药,均入血会,能通心脉,故调和营卫而重在和营;后者用防风、黄芪,纯走气分,专入肺经,故益气固表而重在助卫。
若合而用之,则不仅合“肺气属卫,心主血属营”之理,有一营一卫之制,而且前方之姜、枣益胃与后方之白术健脾相伍,使营卫能自中达上,由内而外,全面贯通而恢复卫外抗邪的正常机能。
因此,虚人外感而营卫俱虚者,非此合方不可。
例如,仇某,女,41岁,1995年5月12日初诊。
其时气温已高达27,患者仍身穿棉袄,毛衣两件,戴棉帽,裹围巾,尚蜷缩恶寒,诉恶风寒以左侧为甚,曾更医多人,有用附子汤者,有用通脉四逆者,有用附桂八味者,皆乏效,年用用桂枝汤治疗后,症状有所缓解。
诊见其舌质淡嫩,苔薄白,脉浮缓而弱。
脉证合参诊为虚人外感,遂以桂枝汤合玉屏风散治之。
处方:桂枝10g,白芍10g,生姜3片,大枣3枚,生黄芪15g,炒白术10g,防风10g,炙甘草5g,川芎6g,秦艽10g。
服3剂则帽除,5剂后脱棉袄,7剂后已不甚恶风寒。
二诊时去秦艽再进7剂,恶风寒进一步改善,守方共进30余剂,一如常人。
陈瑞春教授是江西中医学院的著名伤寒专家。
他执业四十余载,毕生“读《伤寒》,用《伤寒》,写《伤寒》”,兢兢致力于发展中医事业。
于今年逾花甲,虽声蜚杏林,名重泰山,仍孜孜临证不断,批卷不息。
其为学严谨务实,不尚空谈;其治病辨证精到,药简效捷,因深受患者及同道称善。
笔者有幸从陈老学习,深深体会其对经方运用别运匠心,独具特色。
兹略述一二。
陈老手下的经方,可概括为以下几个字:一、活。
久闻陈老以用柴胡闻名,轻至感冒小恙,重至怔悸喘逆,常下帖而安。
起初甚为不解:小柴胡本为“寒热往来,口苦咽干……”而设,今半症未见,何以效如桴鼓?陈老指出:小柴胡的作用,在于生发、疏达正气。
理解其核心实质,才能最大限度拓展其临床应用,免囿于“寒热往来”之惑和“一症”“数症”之争。
其他如桂枝汤、半夏泻心汤、四逆散、五苓散等临床常用方剂,更是得心应手,游刃有余,远出于《伤寒论》字表,可谓深得仲景心法。
陈老常说:“尽信书,不如无书。
”历代医家研究《伤寒》,多从文字上做功夫,最终是非迭起,乱人耳目。
陈老指出,《伤寒论》的生命力,在于能有效的指导临床,真正为病人解除痛苦。
故数十年来,一直致力于从临床实践中学习《伤寒论》,运用《伤寒》方。
因此,这个“活”字正是来源于“实践”这个源头活水。
陈老师仲景古法,但并不泥于仲景古方,可谓又一“活”字。
如半夏泻心汤调理肠胃功效卓著,陈老认为此方寒热虚实辛开苦降皆备,惟行气之力不够,故常加入枳壳、木香以助气行,使组方更为完备。
又如小柴胡汤达邪透表,为治疗伤风外感发热的良方,陈老更加入葛根、防风两味药,以助疏风解热,使整个方剂的重心偏于祛除表邪。
除了方剂本身的加减,方剂之间的合并使用也是陈老临证的一大特色。
以小柴胡汤为例,就有柴胡桂枝、柴胡泻心、柴胡温胆、柴胡平胃、柴胡四逆、柴胡陷胸、柴胡龙牡合甘麦大枣等不下十余种合方,其他如桂枝汤合玉屏风散、四逆散合小陷胸、五苓散合二陈汤等,都是陈老的常用手笔。
合方的变通化裁极大丰富了临证思路,增强方证的对应性,有效提高了临床疗效。
陈瑞春经方临床运用的几个问题“经方”即伤寒、金匮方,因其为经典故称之为经方。
有学者认为伤寒为外感病而设,专治外感病;而金匮则以治杂病见长,为内伤杂病而设。
此说未能概其全。
历代医家以仲景方为群方之冠,是方剂之鼻祖。
既然是奠基之祖方,其运用就不拘于外感与内伤,只要辨证论治的道理相通,举凡临床诸病皆可择其而用之。
历代诸贤,上下求索,对经方药味少而精,出神入化的微妙之处研究至深,达到了见微知著的境地,使经方的疗效长盛不衰,充分体现其生命力,至今仍有效的指导临床,它的科学内涵,运用中的诸多问题,有赖于实践中去解读。
兹不揣浅陋,讨论于后:1 辨识病机不拘病名《内经》有“谨守病机,各司其属”。
《伤寒论》以六经辨证为纲,以八纲辨证为目,揭示了中医认识疾病的辩证思维方法,以八法论治,统辖诸病,形成了完备的治疗手段。
然而经方的临床运用,关键是精于辨识病机,实际就是要“先议病”。
所谓“病机”,就是疾病发生、发展的机理。
它包含了病因、病性、病位,通过审证求因,以明辨病机,临床上有什么样的证候,必然会反映出相应的病机,病机与证候是统一的,因而才有临床辨证论治的原则性和灵活性。
临床上肾炎阳虚水泛而浮肿,心脏性(包括肺心、风心)阳虚水上凌心水肿,以及不明原因的水肿,只要病机是“阳虚水邪泛滥”,皆可以真武汤治疗。
笔者曾以真武汤治愈一例眩晕(高血压),其病机都是阳虚水邪泛滥。
如此种种不同病症,用一个方“异病同治”的特点,正是辨析病机的精髓和优势。
临床实践证明“精辨病机,不拘病名”还是拓宽经方运用的关键。
笔者常用五苓散治疗尿少、尿多、遗尿、尿崩,皆可以起到明显的效果。
这四种不同的病症,其病机都责之于“膀胱气化不利”,故用五苓散主治。
如已婚已育的中老年妇女常有尿路感染,用氟哌酸能控制症状,不能治本,反复发作。
如其尿意频急,舌苔白润者,用五苓散一剂知二剂已,此尿少也。
反之,前列腺肥大,尿多至每晚七、八次,小腹坠胀,舌淡苔白,脉缓者,用五苓散缓解症状极快,或配合金匮肾气丸,近期疗效十分理想,此尿多也。
从《伤寒论》的研究方法谈经方的临床应用陈瑞春应该尊重仲景本意:1.尊重原文:千万不要读多了注家的注解,如陈修园的以运气学为主。
推荐尤怡、柯韵伯、成无已晚年的《伤寒明理论》。
《内经》多读上古天真论、至真要大论、异法方宜论等;三.学好三本书《伤寒》、《金匮》、《温病学》——成专家了。
如半夏泻心汤——东垣化裁成清暑益气汤。
小柴胡汤——吴又可化裁成达原钦。
叶天士用附子:《临证指南医案》用温药多得是。
C.经方要抓病机,抓方规,抓用药的时机。
我喜欢用五苓散、桂枝汤,尤其小柴胡汤。
但用的量不大,如白花蛇舌草只用15g,不能几十几百地用,特别是肝硬化等病要吃很长时间药,还要疏肝理气,健脾和胃,三棱莪术这些药要在他消化功能恢复了,能吃能喝的时候用。
一.妇科大名医的“二个散一碗汤:当归芍药散、逍遥散、四物汤。
妇科病全包了。
四物汤可变20多个方子。
如1当归芍药散,可用于宫颈炎、附件炎、盆腔积液、输卵管肿胀、子宫肌瘤、巧克力囊肿等。
如白带多,宫颈炎,加两味药,一个芡实,一个萆薢(或米仁),今天用,明天就好。
不孕症,有腰痛,白带多,性欲淡漠,体质偏胖的,加仙茅、仙灵脾、巴戟、鹿角霜,再加一点点郁金疏肝。
而年轻姑娘,没有性欲冷淡,卵泡不小,不要给她补肾,但是如果她性欲淡漠,月经后推,就有补肾,要区别。
如2芍药甘草汤:(1)。
对平滑肌的疼痛疗效都很好(2)。
对月经前后的、肝血不足的头痛,加几味疏风的药如天麻、钩藤、僵蚕等,效果好。
(3)。
湿热痹证,腰以下痛,关节红肿的,合四妙散,加点通络的藤类药如鸡血藤、伸筋藤,很快止痛。
芍药可以赤白芍合用,以10克开始——60克,如赤白芍各20g,就40g了。
(4)。
合四金汤治肾结石,尤其是石头在输卵管位置较好,在肾盂较差,同时可配合六味地黄丸化石。
二.掌握六经辨证,要定位定性,用伤寒六经来规范临床必须熟读纲领性、辨证的条文、有方有证的条文。
临床上,首先要分清表里虚实,再用八法论治。
1.现在人外感自买药或吊盐水后坏病才来找中医,现在的感冒不难治,辛温解表就行了,但要兼顾化湿,因为盐水吊多了,而市场上的感冒药基本以辛凉为主,治咳嗽全是辛凉润肺的糖浆,吃了不行。
记从《伤寒论》的研究方法谈经方的临床运用(陈瑞春)--笔记2017-06-26 龚鹏岐黄龚鹏说起陈瑞春陈老不得不提两位,一位是上海青年名中医高格非师兄(最早了解到陈老是从师兄那里了解到的),一位是我的恩师江西省中医院胡珂老师(在老师的影响下我对陈老尤为喜爱)。
格非师兄,80后,本科期间跟师于陈老,江中本科毕业后直奔上海行医,陈老对师兄说“你不负中医,中医定不负你”,来到上海几乎没坐过冷板凳,按师兄的话说“他的中医之根在江中,起初能在上海迅速打开局面靠的就是陈老的诊疗思路”,刘英锋老师曾经评价格非师兄“他学陈老学的很像,他对中医的热爱异于常人”,依靠疗效和口碑赢得了大量忠实患者,如今坐诊于上海的同仁堂等医馆,尽管一周上9个半天的门诊,诊费200,依旧供不应求。
胡珂老师,我的导师,老师说他在四五十岁时因全国优才班机会有幸师承陈老,跟师期间发现陈老的疗效令人满意甚至惊讶,借鉴后验证于临床亦能取得比较理想的效果,而且疗效较自己以前大大增加,尽管跟师时间并不长但对陈老甚是佩服,因而精研陈老著作,广泛借鉴陈老诊疗思路,水平大涨。
如今我老师在省中消化科病人算最多一位,加班托点看完病人是常态,口碑颇佳。
从《伤何研究伤寒论1用经典指导临床,临床必须回归经典,把中医学术统一到经典著作上来(1)《伤寒》、《金匮》、《温热论》等温病学著作(2)李东垣、吴鞠通、叶天士等人都是学伤寒而有所发挥者。
(3)虽然叶天士是温病派,但《临证指南医案》用温药很多,他对附子应用十分自如。
(4)吴又可达原饮是小柴胡汤加减而成,李东垣清暑益气汤是半夏泻心汤、小柴胡汤变方。
2研究《伤寒论》的方法,要在《伤寒》、《金匮》的方药上尊重仲景原意,在临床上去求证,而且要注意原方的整体性。
(1)《伤寒论》方是有固定的病机和方规:麻黄汤-发汗;桂枝汤-调和营卫;五苓散-化气利水;真武汤-温阳利水。
(2)中风偏瘫、口里流涎、语言骞塞-先用温胆汤吃上半年,吃到口涎没有、说话清楚,再加活血化瘀、补气的药,才会有用。
陈瑞春临床运用经方举隅
张光荣;李明方
【期刊名称】《世界中医药》
【年(卷),期】2007(002)003
【摘要】@@ 经方即《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方.其药味精炼,配伍严谨,功专效宏,为历代医家所称颂.陈瑞春教授临证50余年,擅用经方,颇有心得.兹举数例如下.【总页数】2页(P154-155)
【作者】张光荣;李明方
【作者单位】江西中医学院中医研究所,江西省南昌市阳明路56号,330006;江西中医学院中医研究所,江西省南昌市阳明路56号,33000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
【相关文献】
1.陈瑞春论经方与时方的应用
2.陈瑞春经方类法学术浅探
3.陈瑞春临证合用经方与时方经验举隅
4.陈瑞春临床应用经方的经验
5.陈瑞春的经方思辨与应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陈瑞春的伤寒治学之路江西中医学院“陈瑞春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研究”课题组撰写江西中医学院“当代名老中医成才之路总结研究”课题组摘选执笔:刘英锋、张光荣(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经验传承研究”课题)关键词 名老中医;@陈瑞春 陈瑞春,男,江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曾任中国中医药学会理事,全国中医内科学会顾问,全国仲景学说研究会委员,全国中医内科疑难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西中医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江西中医药》杂志常务编委,江西中医药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等职。
陈老毕生勤耕伤寒40余载,读伤寒、写伤寒、用伤寒而不拘于伤寒书本条文,学经方、用经方而不囿于经方之陈规旧制。
能发伤寒之未发、用伤寒之未用。
他对《伤寒论》的运用,既做到恪守经旨、全面继承,又善于临床发挥、触类旁通,使理法方药相贯而一,古方今病理法方药相济而能。
尤其是面对中医古今百家之争、门户之见的历史状况,他提出了“中医学术要统一到经典上来”的口号。
1 读伤寒陈老初读医书时,只是其父身边的书童,白天随诊、接待患者、抄写处方,读书主要是早晨和晚上,黎明即起,晚上则是挑灯夜读。
陈老学医启蒙的第一本书是陈修园的《医学三字经》,其中“医学源流篇”中:“医之始,本岐黄,灵枢作,素问详,越汉季,有南阳,六经辨,圣道彰,伤寒著,金匮藏,垂方法,立津梁……”阐明了《素问》、《灵枢》、《伤寒》、《金匮》的相互关系。
陈老读后颇感医学之源远流长,尤其是“六经辨,圣道彰”,“垂方法,立津梁”四语使其深感《伤寒论》是一部医圣之作,医家必读之书。
但其父亲并未允许立即读《伤寒论》,一年之后,读完了《药性赋》、《濒湖脉诀》、《医学三字经》等启蒙读物,才获准读《伤寒论》。
初读《伤寒论》,产生了模糊思想,畏难情绪,甚至怀疑这部经典能否指导临床实践?1954年在江西省中医进修学校期间再读《伤寒论》,由姚荷生教授讲此课。
姚老讲课,深入浅出,条条剖析,并由《伤寒》讲到《内经》、《金匮》、《温病条辨》,把几个学科的理论有机地联系起来,并善于结合临床,介绍一些谢桑扶先生的经验。
江西中医大学陈瑞春教授在全国经方论坛
上的发言
大家好!
我是XX中医大学的陈XX,随着时代的发展、气候的变迁,疾病也会出现许多不同的变化,所以在临床上应用经方也要有与时俱进的发展观思路。
切不可墨守成规,夜郎自大。
经方也不是完美无缺的,也有它的不足之处,也有它的局限性。
在临床上若能根据病情的需要,灵活地将经方和时方合用,那不仅可以收到较好的治疗效果,还能使你使用经方的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
在临床上就常以桂枝汤和二陈汤合用治疗体弱,感冒而致咳嗽者,多以桂枝汤合玉屏风散治疗表虚易感冒之人,若更兼肺脾气虚者,则还可合用补中益气汤。
小柴胡汤在临床上合用的情况则更多,如以其合平胃散治疗急性黄疸性肝炎,小柴胡汤合温胆汤治疗痰热壅阻所致的更年期综合症的失眠以及以小柴胡汤合四物汤治疗妇女经期感冒
等病变都能取得满意的效果。
陈瑞春谈经方与时方合用江西中医学院陈瑞春教授我要讲的是经方跟时方合用,这一方面也有很多新的思路,临床上不可能一刀切,我们有一句很重要的话,“因时、因地、因人”,这个方子你不能死守,不能一成不变,这就是我们的法宝。
有的是要治病,有的是要治人。
下面我就介绍一些经方和时方合用的例子,它们之间互相补充,增强疗效。
1、桂枝汤合玉屏风散这个方,原方不要加减,治疗营卫不和表虚证。
如果气虚比较明显的,你就用桂枝汤合补中益气汤。
这个方子经常会用到,后来李东垣的清暑益气汤都是在这个基础上变出来的。
所以这些方子我们务必要把它吃透,为什么?因为现在这种生活节奏,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耗气伤津的病人不少。
特别是刚才我讲到的,临床上的失治误治太多了。
我有两个特别典型的病例,一个从春节开始病,到五一劳动节,另一个从五六月份病到国庆节。
我们南方到了五一劳动节基本上穿衬衫啊,他还是羽绒服,戴帽子,我问你是怎么了,他说我就是怕冷,吹了一点风,一身都是凉的。
一看病人以前用过的方子,全是补药,什么都补了,就是没有很好的透表。
我就是用桂枝汤合玉屏风散,几包药下去就把羽绒服脱掉了,一个礼拜后复诊就穿衬衫了,这个都是因为前面“误表失表”啊。
还有一个,国庆节就穿得很厚,戴个帽子,说从5、6月份感冒后一直没好过,我也是开了桂枝汤,加了一点防风、葛根之类的药,就开两包。
第三天来复诊,这些衣服帽子就脱了一大半,他说你这个药真厉害、真管用。
所以我们治病,头脑要清醒,别人该补的都补过了,轮到你开什么药呢,你也跟着补吗?补肺、补血、补阴、补阳,都补了还补什么?所以我们看病,一定要擦亮眼睛,把前面所有的治疗过程很好的复习一遍,找出他以前为什么没有效,这时候好歹要走一条新路,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2、桂枝汤合二陈汤这个方子也是临床上很常用的,老慢支,肺气肿,经常容易感冒,一感冒痰就多的不得了,《伤寒论》里面有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化痰的作用不是很好。
而桂枝汤合二陈汤效果很好。
《伤寒论》里面有些专功的方子和后世一些专功的方子,疗效是肯定的、准确的。
比如说肾着汤治疗腰痛,《金匮》里面讲的“腰重如带五千钱”,“腰中冷,如坐水中”,描述的非常准确,男女都可以用。
我最近看一个小姑娘,她讲她的腰特怕冷,我就开了一个肾着汤,痛经,月经来时腰痛更甚,就合了一个当归芍药散,吃了五六包药腰就不痛了。
桂枝汤合二陈汤,合二陈汤的目的是平喘,更重要的是化痰,因为是外感引动了宿病。
3、桂枝甘草汤加党参、黄芪合瓜蒌薤白半夏汤我最早治疗冠心病就是用的这个方子,我第一个硕士研究生就是拿这个做的课题。
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有效,有气虚的加黄芪、党参,如果没有气虚的,就加瓜蒌、薤白、半夏,瓜蒌薤白汤,瓜蒌薤白半夏汤也行。
另外,适当加一些橘络、丹参,活血化瘀药,或者是磁石、龙牡之类的都可以,这个很有临床疗效。
但要注意的是,有时候,炙甘草的量要比桂枝大一倍,早博多的效果更好,加大炙甘草的用量。
前面我讲过,炙甘草汤不好用,为什么,阴阳并补,如果有瘀热,有内热的不好用,桂枝甘草汤比较好用,这个临床上是可以兑现的。
4、芍药甘草汤合四妙散加味这个我前面讲了,治疗风湿相搏的痹证。
据三十多年临床观察,芍药甘草汤合四妙散对于腰以下的疼痛疗效很好,并且临床中经常用到。
比如腰椎间盘脱出、强直性脊椎炎、坐骨神经痛等。
有些同志会不太相信,为什么呢?我们说过要“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在我们那个地区,湿热都重,即便你是腰椎增生,还是要清湿热。
对于腰椎增生这个病来说,我可以介绍一下自己的经验,就是如果湿热清的差不多了,要大量吃六味地黄丸。
这就是中医的道理,补肾,为什么年纪大的就会有增生,骨质疏松呢?这个病主要特点是两个脚跟痛,脊椎是督脉循行的地方,脚跟是肾经循行的地方,要吃六味地黄丸补肾,但是可能时间要比较长,因为肾虚不是一天、两天可以补好的,个人认为一般要三个月。
对腰椎增生也有用,但是要配合驱风胜湿、养血的药。
如果风湿热清得差不多了,就吃六味地黄丸。
大家要注意一点,该扫清外围的时候,就要扫清外围,然后该打碉堡的时候,就打碉堡,不要一张方子里面火炮、子弹全部都去,打到哪里去了?这样的方子是不灵的。
所以我们说用“用药如用兵”,小股土匪要用什么火炮?有个机关枪就够了,就是这个意思。
从上面这个例子可以看出时方和经方的组合的一个优势,能够增强了疗效。
5、芍药甘草汤合四金汤四金是鸡内金、郁金、金钱草、海金沙。
尿路系统的结石,我可以自信的说一句,有准确的疗效,不但可以止痛,也可以化石。
肾绞痛,芍药的用量要大,20~50g都行,再加上几味排石的药。
但是要说清楚,如果这个石头还在肾盏里面,好象效果要差一点,但是还是有效的。
另外对胆结石不理想,胆结石要用小柴胡汤、四逆散加减,急性发作可以用大柴胡汤。
顺便还要说明一下,凡是内脏平滑肌的痛,芍药甘草汤的效果都不错,子宫痛可以,阑尾炎痛也可以,当然治阑尾炎你要加些败酱草、红藤,这样效果才比较好。
6、四逆散合良附丸这个我不多说,这是治疗胃脘痛的首选方。
这两个,一个良附丸,一个小陷胸,一寒一热,效果很好,符合中医的辨证。
疏肝、理脾、健脾、和胃、行气止痛。
两个方面,寒证用良附丸,若觉得不够,还可以加厚朴、苏梗;热证用小陷胸汤。
有疗效的,而且疗效准确。
7、柴胡二陈汤慢性支气管炎,素体虚弱,感受外邪,外有风寒表证,内有痰邪壅盛,用小柴胡汤合二陈汤,也可以加干姜、细辛、五味子,实际上就是柴胡桂枝干姜汤。
有些方子我们是要摸透的,在什么情况下用起来才好?比如说小青龙汤,临床上该怎么用?只一句肺有水饮是不行的,没有那么简单,搞不好就拿不到临床标准。
我告诉大家一个诀窍,用小青龙汤,他吐出的痰是稀薄夹水的,这种情况,小青龙汤疗效确切,如果痰稠黏,就不能用,这就是临床标准。
所以在实践中我们要细心地体会,去探究、思索才能有所得。
8、柴胡平胃散就是小柴胡合平胃散。
随着我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有一个很时髦的病,就是空调病。
再加上平时饮食不节,尤其广州人,会吃又能吃,脾胃多不足而生内湿。
柴胡平胃散对夏季的时候,外有表证、内有脾湿,表现为腹泻便溏,精神困顿等症状的疾病很有效。
当然有的时方也好,比如三仁汤、甘露消毒丹等。
你不要看我是搞伤寒的,还是经常用时方的。
有一次我的学生就说我,老师你今天怎么搞温病了?一上午开了四、五张甘露消毒丹。
这里我有两个病例,大概是三、四月份,一个人因为盗汗找我看,我说盗汗是很正常的事,后来觉得不对头,天天出汗就像是泡热水澡,而且是以上半身为主,再看舌苔,噢!我不给你开补药了,结果一张甘露消毒丹吃下去,大半年的盗汗,五包药就治好了,所以说甘露消毒丹这种方子不要轻视,是张好方子啊!三仁汤也是,我那本《论伤寒》里边有个病例,三仁汤治阳痿,这位仁兄,大热天发现阳痿了,他就拼命补,补阴补阳,鹿茸粉也用上了,一包药里面加一克鹿茸粉,越补越不行,我说你补错了!错在哪里啊?你虚在哪里啊?肥头大耳还虚呀?看看他舌苔厚的不得了,大便稀,腹胀、气滞,就用三仁汤,一天比一天好。
所以说用方要用的恰到好处,像这种“空调病”,用柴胡平胃散、小柴胡、甘露消毒丹、三仁汤都可以,而且价廉物美,疗效准确。
9、柴胡温胆汤就是小柴胡合温胆汤。
这里我先说一下温胆汤,温胆汤这张方子要重视,我们有句话“怪病多因痰作祟”,怪病从痰治,首先要想到温胆汤。
比如中风脑溢血,这边还流涎,语言謇塞,我绝对不会去用补阳还五汤,温胆汤效果才好。
帕金森氏症、癫痫、失眠、神经系统的问题,还有现在的自闭症,温胆汤都有很好的疗效。
你可以根据不同的病人,加疏肝解郁的药,加健胃消食的药,所以说温胆汤这个方子要重视!不要小看这几味不值钱的药,但是合上小柴胡以后又不一样了,为什么呢?可以用于表里不和,肝胆不和,胆胃湿热,痰热互结,心悸、烦惊、烦躁、失眠、精神抑郁、更年期等等,很多病都可以用这个方子加减治疗,在临床上很常用,也很有效。
这里我顺便说一点,我在这些杂方配伍里面,小柴胡汤是不用生姜大枣的,治外感病生姜大枣不可少,如果用小柴胡汤治疗感冒发烧,生姜大枣不可少,这个道理是跟桂枝汤用生姜大枣是一个道理,桂枝汤如果你不用姜枣,根本就不发汗,桂枝汤有两味血分药,桂枝入血分,芍药也入血分,发汗主要是靠姜枣的,桂枝汤发的是什么汗呢?尤在泾讲的是相当的好“起正汗以去邪汗”,他发的汗是生理的汗啊,所以同志们要把书读活,尤在泾这两句话是经典,就是生理的汗出了,病理的汗就好了。
在没有服用桂枝汤以前的汗是病理的汗,服了桂枝汤以后的汗是生理的汗,一个人能正常生理出汗的话,那病人就好了。
这样的注家你就要去看,看了你还要领悟这个道理。
10、柴胡四物汤就是小柴胡汤合四物汤。
张仲景在《伤寒论》里面有三条,“经水适来,经水适断”用小柴胡汤。
但女子以血为本,故可以根据情况,合四物汤补血。
最近我看了一个病人,是外语教研室的老师,月经淋沥不净,差不多一个月了,月经就是不干净,有时候身上还有瘀血,我看她吃的药都是凉血的药,病人反映吃了药就拉肚子,一吃药身上就冰凉。
这两句话就够了,还要辨什么证?我马上就给她改一种方法,用参芪四物与胶艾四物,合起来用,吃三包,血就基本上止住了,精神也好了。
所以辨证论治在中医临床中是至关重要的!还要跟大家说,如果你开了三张方子,病人都没有好转的迹象,你就要好好想一想问题出在哪里了,怎么打了三靶都不中?你就不要在死胡同里不出来了,如果你开的准确的话,一张方子就见效了。
说实话,我到现在这个年纪,有时晚上做梦还在想这个病该怎么看。
为什么合四物汤呢?严格的说《伤寒论》里边没有一个补药的方子。
从实践中来看,四物汤好,好在哪里?既可以凉血也可以补血,如果用生地、赤芍、丹参的话,就变成凉血四物汤了,假若没有热的,可用当归、熟地,热象明显的,你可加丹皮,知母,如果是近期感冒的话,不用四物汤也可以,酌情用一点也可以,这样治法就完整了。
11、柴胡五苓散就是小柴胡汤合五苓散。
治疗急性黄疸性肝炎,病机为肝胆脾胃湿热,表现为脘腹胀满,纳差呕哕,身目发黄,大便稀溏,小便短少,舌苔厚腻,脉缓弦等。
此方加茵陈,临床疗效是准确的。
但是我们中医医生经常会碰到这个问题,患者转氨酶指数不到八百、一千,他不找你,要去找一点什么甘利欣之类的西药去压一下。
当然如果病人的家属密切地配合,西医适当的用一些护肝的药,我是不反对的。
但是你不要一看到就用这些药,这样就很难治了。
可以这样说,如果我们辨证用药准确,转氨酶、黄疸指数都是可以降下来的,没有治过我不敢说,这个病中医药在临床上疗效还是很显著的。
所以经方运用的一些关键问题值得我们去摸索,尤其是在实践中要深入摸索,领会《伤寒论》的条文,我们中医不是讲要有悟性吗?对《伤寒论》中的纲领性条文,辨病机、辨主症、鉴别诊断的这些条文,大家要读得滚瓜烂熟的。
有些条文我们伤寒注家讲要在“无字中求字,无方中作方”,就是告诉我们这个学习方法。